高中研究性学习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研究性学习材料

高中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1

关键词: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认识;实践

我们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研究性学习已经被正式列为课程计划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在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之上来开展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提高物理学习成绩,又能帮助学生形成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优化选题,瞄准方向,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笔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发现:研究性学习和传统的学习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去设定一个研究题目。在设定好研究题目后,学生还要通过查找资料来进行学习和探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所设定的研究课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主性研究行为。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到速度变化快慢的时候,学生需要掌握这一章的难点以及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就要通过查找资料在脑海中形成对加速度的认知。确定好物理选题是为了能够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不恰当的选题也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研究。另外,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能为学生学习物体自由落体运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因为在高中物理中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学生也需要去考虑加速度和力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学生通过对某一个课题的研究就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高中物理的各项知识联系起来。

二、实施激励,注入动力,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和传统的物理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区别,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在整个过程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方法也就成为了一个关键。虽然高中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心智上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需要不断的激励和引导,才能够让他们产生学习物理的动力。[1-2]高中学生在学习到有关传感器的内容时先就需要主动地去收集各种有关传感器的信息。具体的方式可以是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或者是在网上去进行搜索。学生在查找到有关传感器资料的时候还要结合选题进行筛选,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资料进行整理和记录。在完成以上工作之后,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去分析这些材料。在分析的过程之中,学生还要对材料进行补充和剔除。对物理学习材料的搜集和补充工作是相对比较复杂的。因此,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另外,笔者会将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单独挑选出来。一般情况下,在等到学生搜集好资料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补充。在此过程之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实践和探索。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过程之中了解一些物理知识。

三、创造情境,有效引导,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层次性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研究动机以及研究行为对整个课程以及学生自身来说都是十分关键的。在实践的过程之中,笔者发现物理课堂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境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以及研究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教师就需要创设一定的物理情境,才能够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在为学生讲到重心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定一个小游戏,先让学生双脚并拢蹲在讲台上。然后,教师就用一个手指从学生的前上方轻轻地去按压学生的面门。接着,教师可以问学生“现在这位同学还能不能够轻易地在原地站起来”?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这位同学是可以在原地站起来的。然后,我们发现该同学原地不动,在直立身体站起来的过程中,身体会出现倾斜的状况。在他快要摔倒的时候,教师伸手拉住了学生的胳膊。在完成这个游戏之后,笔者发现整个课堂的气氛立马就活跃了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笔者在讲到重心的相关内容时,学生便已经对该项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下课之前,笔者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了一些物理研究课题,让学生们在回到家后通过查找各种资料去解释这些现象。[3]

高中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学习方法 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47-0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历史研究性学习已在种信息历史教学中普遍开展起来,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历史研究性学习在开展过程中还有一定误区,尚需进一步澄清。

1 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本质特征

从词源来看,历史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二是指历史学。作为本体,历史指的是人类的经历及其所创造的一切,它是过去的、既定的、不变的;作为认识,它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与思考。和其他任何研究一样,历史研究也含有两个层次,一是以创建或生产人类文明史上新的精神产品为目的,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二是对已有的历史研究结论进行论证为目的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历史研究的流程大致包括:选择一个问题或假设;研究者根据问题或假设收集证据;对证据进行解释,排除边缘证据;根据解释表述观点。从心理过程看,是对历史未知对象的探视、确立及其意义的判断以及对已知对象的真实性、正确性进行解释、确立或否定的过程。

但是,研究性学习与历史研究毕竟不是一回事,两者的研究过程和最终追求价值是不同的,前者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的贡献,强调对他人的有用性,而后者强调其教育价值,主要是对学习者有教育性。所有,从实际需要看,在学校教育情境下,完全严格地依照史学研究的方法和程序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没有必要,更不具有现实性。

2 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方法问题

科学方法是一切研究的根本。历史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需要采用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方法。一般方法,这是适用一切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它又可以分为分析方法(如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实证方法(如考证法、校勘法),叙述方法(如纪事本末法、编年法)。特殊方法,是适用于各门专门史的个别方法,可分为研究历史地理的测量法、研究经济史的统计法、研究科技史的模拟法等。

这些方法,对于广大的学生来说不可能一一掌握,即使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也只能略知一二。因此,我们应当在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同时,有选择地将历史研究中的常见方法渗透在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之中。作为重点,平常在历史研究学习中应当掌握的方法主要为分析和实证方法。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分析方法运用的最多,探讨的也最多,而比较忽视后者的研究。

提高历史实证能力的重要方法就是要重视史料。它是借以研究与反思人类活动的前提和根据,包括文字记录与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以及口碑等三类。对中学生来说,在研究性学习中,虽然难以搜集直接史料,但简间接史料还是必需的,特别要培养学习者的史料意识,形成有理有据,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3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模式

历史研究性学习虽然追求的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但由于它发生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因此必须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否则很难保证有多大的生命力。目前,人们习惯采取课题研究、活动设计等开放的形式,但如下方式笔者认为更值得尝试。

3.1开放式习题

这种习题条件不完备、结果不确定、思路开放、表达形式多样化,多以培养能力、训练思维为目的的认知类习题。学习者不可能在教材中找到现有的答案,必须通过自己努力,查找资料,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表达观点。既然是习题,一般来说它出现在一段教学之后,依附于一定的知识。所以,教师也应当对学习主题进行研究,了解学习者的动机,研究学术的有关发展,才能设置比较合理的习题。可以引进目前史学界争鸣的问题,以促进学习者的研究。例如,对科举的一点思考;是吗等等。学习者发现自己参与到史学研究的前沿,更会促进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当然,开放式习题也要注意题目的设计,要尽可能贴近学习者,要设计一些情境化的问题。

3.2教材研究

在教师的合理分工和指导下,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对学生历来说,就一段历史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学习材料供大家共同阅读是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也极具有吸引力。其过程可分为:教师和学生根据现有的条件,精选一段教材内容作为对象,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一段,并提出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和开发的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择参考资料,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历史与编写样式,编写“教材”作为对原教材的补充,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不少收获,最重要的是学生们以研究者的眼光看待原来认为是圣经般的课本,自信心和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3.3背景式预习、共创式课堂

高中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数学 教学策略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新课程强调了探究式教学,那是否就意味着数学教学要以探究式为主呢?数学新课程之所以强调探究式教学。那是因为过去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探究。但这绝不意味着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体。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应该承认,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它不能和“填鸭式”教学简单地划上等号。讲授式教学也有其优越性,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关于讲授教学法的研究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适宜学生探究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去探究;开展一些课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些时候,教师应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甚至是一句话,也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化、数学情境,作为教师要有一堆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 “起调”扣人心弦, “主旋律”引人人胜, “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

2.准确定位新增加的内容。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于这些新增内容,不少教师普遍感到难教。一方面,这些新增内容不像老教材内容那样轻车熟道,另一方面,对新增内容的标准把握不透。新增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它具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生活,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标准进行教学。例如,对导数内容,不应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几个求导公式,进行简单求导训练,而应该首先通过实际背景和具体应用进行实例了解。例如,通过研究增长率、膨胀率、效率、密度、速度、加速度、电流强度、切线的斜率等反映导数应用的实例少引入导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通过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导数思想及其内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导数的背景和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变化率都可以用导数来描述,要避免过量的形式化的过程练习。又如,欧拉公式内容,一应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欧拉公式的过程以及对欧拉公式证明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关注学生对拓扑变换的形象和直观的理解。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际生活。新课程中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现实,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同时,新课程中更强调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广泛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处处留意数学,时时用数学”的意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高中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4

关键字:新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 方法策略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

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新课程强调了探究式教学,那是否就意味着数学教学要以探究式为主呢?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数学新课程之所以强调探究式教学。那是因为过去我们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探究.但这绝不意味着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应该承认,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它不能和“填鸭式”教学简单地划上等号。讲授式教学也有其优越性,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关于讲授教学法的研究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适宜学生探究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去探究;开展一些课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些时候,教师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甚至是一句话,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2.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化、数学情境,作为教师要有一堆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

2.2准确定位新增加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于这些新增内容,不少教师普遍感到难教。一方面,这些新增内容不像老教材内容那样轻车熟道,另一方面,对新增内容的标准把握不透。新增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它具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生活,所以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标准进行教学。例如,对导数内容,不应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几个求导公式,进行简单求导训练,而应首先通过实际背景和具体应用的实例了例如,通过研究增长率、膨胀率、效率、密度、速度、加速度、电流强度、切线的斜率等反映导数应用的实例少引入导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通过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导数思想及其内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导数的背景和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变化率都可以用导数来描述,要避免过量的形式化的过程练习.又如,欧拉公式内容,应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欧拉公式的过程以及对欧拉公式证明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关注学生对拓扑变换的形象和直观的理解.例如,把拓扑变换理解为橡皮变换,不要引导学生追求拓扑变换形式化的定义应注重对拓扑思想方法的介绍。

2.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丁实际生活。新课程中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现实,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同时,新课程中更强调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广泛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处处留意数学,时时用数学”的意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2.4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5

【关键词】高中新课改;专题学习;研究性学习;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中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也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对于教育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城乡学校来说,教育信息化不但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可以发挥网络环境下信息共享的优势,吸收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手段和良机。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学校早在2008年起就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当做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从思想认识上、软硬件建设上都取得了较大发展,使学校的教学、教育效率大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在省、市、县各级、各学科举办的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一百多项奖励。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我们不但完成了学校千兆校园网建设,迅速丰富了资源库,而且还建设了学校门户网站和学生学科专题学习网,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科学、有效、快速、系统地发展,2007年我校被命名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承担了省基础教育“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高中新课程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和应用研究》,并已成功结题,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就我们在实践与探索中的一些做法和认识做一总结。

一、以教育信息化和高中新课改为前提,立足长远,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高中新课改是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的大事,是中学教育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无缝结合,是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和顺利实施新课改的一个突破口。创设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环境,是教育信息化过程的一个尝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

目前高中新课改中各个学科都开设了研究性课程,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种课程的突出特征是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体现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学习环境要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来看,师生能否拥有丰富的素材和资料是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而现在正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正好能使广泛、丰富的信息资源得到迅速扩展。

1、信息网络环境是未来社会生产、学习研究甚至生活的基本环境条件,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所以学校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想法设法通过引进社会资金,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积极构建功能比较完善的数字化校园网。

2、在学校的硬件环境迅速得到改善的同时,学校先后积极与北京四中、黄冈网校、新太阳资源网进行了校际教学资源的共享、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中开展了卫星远程视频教学;在软件建设上,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性学习实验领导组织机构,组织教师不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和研讨,把工作做到了实处,使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环境的实践和探索有计划、有组织地得到实施。

二、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先导,立足现实,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实践和探索

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作为全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在国内还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参考借鉴,所以首先必须制定周密的计划,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改进。

根据建构主义思想、课程整合思想、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探究式的学习、开放式的学习,学习内容从单一性、封闭性向综合性、开放性转变,学习过程从接受性向自主性转变,学习形式从规定性向灵活性转变,学习目的从掌握知识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变,所以我们将学生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或称教学方案)分为较低层次的方案学习、作业学习,较高层次的主题学习、专题学习,以及更高层次的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GBS:Goal-Based-Scenarisos)的学习,如表1所示。

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以及《信息技术》课学科特点,我们分四个层次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1、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整合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建构合适的情境,以明确的任务为驱动力,以问题解决为目的,引导学生通过任务分析(问题)、任务分解(问题)、自主研究学习、互助协作研究学习、完成任务、强化训练、小结提高几个环节,培养学生的使用信息技术实践操作的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

在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打破课本的章节限制,将教学内容整合成专题学习任务,如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部分,可分解成“字处理工具”和“多媒体演示工具”及“网页制作工具”三个研究专题,引导学生对专题进行分解,根据需要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字处理软件,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材料、练习素材和分层自我测试材料,将学生分成3到5人的学习小组,任命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以教材为助手,通过研讨学习、展示交流,从而迅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自觉对知识进行扩展,如学习掌握著名的国产字处理软件WPS、多媒体演示软件方正奥思(Author)使用,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这样也打破了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很多有用的功能教材没有涉及、学生学习水平不齐、教学进度控制难、因材施教难等困扰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大难问题。

3、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通过对全校各学科教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查找教学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积件的技能,并通过实践体会其优势,进而达到自觉运用,从而在师生中形成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学习的氛围;通过广大教师的努力,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不断充实、规范。

4、以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的建设和发展带动学生自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学习和专题研讨

从学生中选拔一批学习兴趣浓、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组成学科兴趣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技能强化培训,指导其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或热门的研究专题,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研究,与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加工,然后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各种形式的电脑作品,再通过课堂、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向广大学生展示,增强作者的成就感和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专题研究中来。

通过三年来的不断努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学习能力迅速提高,积极进行综合学习和专题研讨,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学生制作的电脑作品多次荣获省、市、县的奖励。结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培养了一批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骨干力量,加入到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中来,并带动了大批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全体学生潜能,把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和应用作为推进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认真对待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迎接教育信息化挑战

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认识、去研究、去解决。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导引者转化,是学生的良师更是益友;从教学目标上来说不但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从工作方法上来说,备课不再是备知识,而是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备材料(学生学习所需的背景材料、研究主题、专题的相关材料),上课不再是以讲授为主,而是以组织、调控、指导为主(当然研究性学习也不能全部摒弃讲授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由于专题、主题研讨必然要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这与3+X高考中综合题的强化要求是一致的),所以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对其他学科的了解也必然要加强,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教师必须自觉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网络环境的优势在于巨大的信息量和方便的交流方式,但由于网络仍处于发展期,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互联网上的信息存在以下缺限:缺少启发性、形式单调,内容庞杂、真伪莫辨,更有一些不良信息可能会造成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所以教师要不但要教会学生收集信息,还要教会学生甄别、整理、发掘信息,还要加强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心理意识教育;二是校园网上的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而大量资源的收集整理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建立专业的信息管理队伍,还要各学科教师的配合和共同努力,不断丰富和完善信息资源库;三是网上方便的交流方式是其一个重要优点,但由于目前校园网还不够完善,网络的延伸不能深入到学生中去,教育专网的资源建设还不尽如人意,校际之间的网上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还处于初级阶段,加强网络的信息交流能力的建设(即校园网软、硬件总体解决方案、城域网建设、远程教育开发)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为实现教育创新、教育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和切入点,也为城乡中小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我们应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勇敢地迎接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大胆地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高中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6

很多教师开始主动尝试引导学生开展好这项学习活动,更期待它能够内化为学生经验系统的一部分,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但是当前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容易面临这样困境:一是学生课时任务紧,课后活动多,有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影响了正常教学的开展;二是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经常是参考网络,或由老师代办,也显得很“突兀”,和课堂内容关系不大,学生难以找到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提不起活动兴趣;三是“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放在“研究”而不是“学习”,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对研究结果过于重视,忽视研究过程对学生的影响更加重要。要突破这些困境,就必须把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既照顾到学生个人发展的多元化,也促进整个数学教学过程的发展。对此笔者进行了尝试和摸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论课程还是一种对话、交流、体验和发展。既然是对话,那么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具备平等、民主的沟通,共同构筑起探讨的平台,从中教师学会了倾听,学生学会了选择,学会了怀疑和批判,因而得到了发展;既然是交流,必定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的身心潜能被引出,新的思想在交流中产生,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课程哪能被学生内化;既然是体验,必定有情境,从而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这种情景,不仅是话语的,而且是实践的,是充满智慧的探究和体验;既然是发展,也就表明教育并不只是照抄照搬、一脉相传、简单地复制文化,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去创造文化。

如今我们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也正是为这一教育理念的落实开垦了一块新的天地。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可以从四个层面上去开展。

一、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

应当承认,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因此,立足于课堂,深入挖掘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有人可能会说,一本教材、一块黑板,有什么可研究的呢?其实任何的教学方式都带有研究的成分和性质,尤其是相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称之为“再创造”)。但是也应当看到,学校的教育又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同时,继续思考研究,开拓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快;但另一方面,在接受的同时,思维也受到某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患得患失,自我封闭,丢失了个性和创意,研究性学习更多地关注的正是前者。为了提升数学课的研究成分,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揭示知识背景,从数学家的废纸篓里寻找研究的痕迹,让学生看到并体验,而对一个新问题他们是如何去研究、创造的。

2.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对象,使学生深入其境,真正作为一个主体去从事研究。所谓情境,包含着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有一个可以直接感悟、研究的对象,与数学的现实及学生的实际贴得更近;其次是问题本身是广角度的、开放性的,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挖掘潜能。

二、体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

人们的学习活动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反复观察、尝试,最终构建新的知识的过程,它所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的积累和更新。在新的数学教学大纲中,对体验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置了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这些都是体验学习的研究内容和有效手段,也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围绕体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及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课例:如图,隔河可看到A、B两个目标,但不能到达,为测定A、B两个目标间的距离,在岸边选取10m的基线CD,并测得:∠ADC=90°,∠BDC=60°,∠BCD=75°,∠ACD=30°,求A、B两个目标之间的距离。

课后研究性学习内容:带领学生观摩了某个同学发明的测距仪,请大家说说这个发明的工作原理。如图: 测距仪主要是由两枝激光笔、两个量角器和一木板组成。两激光笔分别固定在两量角器的圆心上,并能绕各自的圆心转动。测量时,先保持测距仪的木板平面与待测点在同一平面上,再利用激光束与量角器测出原理图上所标的四个角:α、β、γ、δ,再利用正、余弦定理,求出A、B之间的距离。

三、倡导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一个角色?我们认为他既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研究的开发者,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使得教学行为趋于多重整合,学生的研究热情得到充分发挥,这应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四、突破传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

数学实验,也许是今日最时髦的话题了,如“实验几何”、“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室”、“数理综合课”、“数学活动课”等等,通过数学实验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经验和意识。数学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演绎科学,而贯穿其中的是“定义――定理――证明――系”,但却隐去了数学产生及数学家创造活动的其他因素,展示给学生的只是组织好了的数学系统。数学实验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已经将它从象牙塔中搬了出来;另一方面,依托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手段,使得数学实验变得更易实施,研究性学习也更加丰富多彩。

课例:某校设计了一个实验学科的实验考查:考生从6道备选题中一次性抽取3题,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全部实验操作。规定:至少正确完成其中2题的便可以通过考查。已知6道备选题中,考生甲有4道题能正确完成,2题不能完成;考生乙每题正确完成的概率都是2/3,且每题正确完成与否互不影响,求:(1)分别写出甲、乙两考生正确完成题数的概率分布列,并计算数学期望;(2)试用统计知识分析比较两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课后研究性学习内容:假设高中数学要求考查的知识点有120个,会考随机选取其中的90个知识进行考查,至少答对其中的60%便可通过考查。已知考生甲注重学习的“深度”有80个知识点能正确完成,另外40个知识点完全放弃;在相同的精力投入下,考生乙每个知识点正确完成的概率都是2/3,且每个知识点正确完成与否互不影响,(1)分别求出甲、乙两考生通过数学会考的概率;(2)谈谈前一问的解答对你的学习备考有什么启发?

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学生能完成更繁杂的运算,能观察更多参变量对问题结果的影响,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在研究性学习中,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性学习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利用数学常识和数学模型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常识非常有用,但我们平时却并没有注意。利用课堂内容把它们引申出来,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性学习题材,甚至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一些有普遍规律的、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例:一个立方体的边长扩大为原来的2倍,那么它的表面积扩大为原来的_____倍,它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___倍。

课后研究性学习内容:我们知道:相似体中对应长度的比等于“相似比”;对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对应体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立方。请问:(1)超市中两包半斤装的洗衣粉和一包一斤装的洗衣粉,哪个更贵?为什么?这对你今后选购商品有什么启发呢?(2)地球上不可能存在比楼房还高的巨人,你知道为什么吗?

通过这种数学常识和数学模型的类比迁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种方法,促进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形成。

六、结合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搭建研究性学习平台

数学史和一些数学趣事故事性强,喜闻乐见,又能很好地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概念、定理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的极好素材。在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这些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和数学家一起探索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曲折情节,不仅可以获取知识,构建知识概念,还能体验探究过程,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课例:请问实数m取何值时,复数z=m+1+(m-1)i为实数?当m为何值时,z为纯虚数?当m为何值时,z为复数?

课前研究性学习内容:请你查阅资料,谈谈数的概念的发展历史。

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设计,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独立准备,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创设条件,使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思维活动;同时学生也能够感悟到科学是一个发展变化、认识不断深入的探究过程,科学结论不是固定不变的真理,产生加入到科学研究中的愿望。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提供给学生有效的探究式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2.创设良好的数学情景,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数学探究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数学学习情境中进行。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

3.提供从事探究学习的材料和问题

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材料(内容)和探究问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探究的数学问题。而且这些材料(内容)和问题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探究活动。

4.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空和表达的机会

在每一次探究学习之中,教师要给足学生充分从事自主探究活动的时空。当学生得出探究结果后,要提供充分表达交流成果的机会,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使之获得成功的满足,提高探究的兴趣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