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融资与银行融资的比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股权融资与银行融资的比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股权融资与银行融资的比较

股权融资与银行融资的比较范文1

被各界认为在2010年再融资需求最迫切的中国银行(601988.SH),以下简称中行),终于在1月22日宣布拟在A股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400亿元A股可转债。

而在此之前,中行再融资的传闻一直充斥股票市场,并对银行股和整个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

这份比预期温和的融资方案,被市场普遍解读为可以极大地减轻二级市场的资金压力,维护市场稳定。

更重要的是,在如今震荡低迷的市场背景下,中行将为工行、建行等国有银行融资方式树立典范,从而开启A股大额融资的新思路。

短期利好中行股价

中行以何种融资方案面世,一直牵动着A股神经。

1月23日,融资方案终于水落石出。中行董事会公告称:拟放行总额不超过400亿人民币、期限6年、票面利率不超过3%的可转债。

面对为何要采用可转债融资的疑问,中行有关负责人指出,由于可转债在转股前补充附属资本,转股后补充核心资本,更适合中国银行目前的资本结构。

此外,发行可转债不会立即对中国银行的R O E等财务指标造成压力,而是伴随转股进程逐步摊薄。

“可转债转股价格不低于二级市场A股价格,摊薄效应最小,融资效率高;可转债对市场的影响小于直接股权融资。”中行如是表示。

券商分析师也大多看好融资方案给中行的影响。在《投资者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的16份有关中行可转债的报告中,国金、兴业、广发、安信、华泰联合、中银国际等6家证券给出推荐或买入评级。

即使给出中性评级的中信、国信、国泰等券商也认同对中国银行股价有短期的刺激作用。

例如,中信证券认为,中行为了尽快补充核心资本,会努力实现高增长,在股票涨幅达到要求后启动有条件赎回条款。根据公告,在可转债转股期间,只有公司A股股票连续30个交易日中至少有15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格不低于当期转股价格的130%,才能触动转股赎回机制。

转道H股填补缺口

尽管中行公布了可转债融资方案,但400亿元的规模并不能完全填补中行的资本缺口。

2008年末以来,中行一改之前的低调,开始信贷快速扩张之路。2009年中行全年信贷超过万亿元,今年前20天新增贷款已达千亿元,成为国内几大行中需要补充资本充足率压力最大的银行。

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中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1.63%,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37%,较2008年底分别下降1.8和1.44个百分点。

申银万国预测,按照资本充足率11%的水平计算,除去可转债的贡献,今年公司仍面临160亿元的资本缺口,公司后续还将通过股权融资或次级债补充资本。

但是国泰君安的一份报告称,1月25日中行行长李礼辉与投资者交流的时候,明确今年在A股市场无其他股权融资计划。

“照此说来,中行可能转道H股市场需求融资。”国泰君安分析师伍永刚如此预测说。而且此次董事会也授权,中行H股的再融资额可以控制在原有股本的20%内。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中行目前仅取得一般性授权,H股再融资的规模和时间均未确定。

暂缓二级市场压力

中行此次再融资方案出炉事实上是“靴子落地”,且可转债的融资方式和金额较市场预期要好很多,减缓了二级市场的压力。

国都证券分析师陈薇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转债市场投资品种稀缺,历来是保险机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债券型基金以及部分股票型基金等藉以获取高额收益的重要配置标的。

“中行转债的上市,可以很容易被一级市场消化,自然减轻了对二级市场的融资压力。”陈薇说。

“即使发生转股,由于转债的转股期比较长,可以有效分散集中转股对股价的强烈冲击,与增发等股权再融资方式相比,更能稳定市场。”中信建投研究员吴启权在最近的报告中也如此分析。

不过,在此次中行融资方案中,汇金的态度对市场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截至2009年9月30日,汇金共持有中行96.4%的流通股。

公告提及本次可转债以不低于50%的比例向“控股股东以外”的原A股股东实行领先配售。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这意味着汇金无意在上市银行融资中投入资金,可能引发投资者的负面反馈。

但是在天相投顾分析师王逸峰看来,汇金此举有可能是对投资者让利,毕竟配售可能获取可转债一二级市场差价收益。

他建议说,如果汇金能作出一些正面表态,如认购配售后余额,将有助于消除市场的负面情绪。

上市银行融资样本

2009年的巨量放贷让整个银行业面临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和资本金补充压力猛增的困局。

根据银监会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西南证券预计,今年上市银行的资金缺口将高达3500亿元。

事实上,央行上调准备金率等一系列动作,已经让市场产生了货币政策趋向收紧的忧虑。而中行400亿可转债的头炮再次引发了市场对上市银行再融资的担忧。

根据已披露的信息,浦发、兴业等银行近期在A股也有再融资需求。市场担忧,流动性逐渐收缩,再加上,银行再融资潮对持续走弱的A股市场无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在陈薇看来,可以有效化解资金压力的中行可转债的融资做法,无疑为其他大行融资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长期以来,银行融资倾向于配股、发行次级债等直接筹资的方法,可转债融资由于赎回机制耗费时间比较长,以及其他不确定性因素,转股不一定能顺利,因此没有成为银行的主流融资方式。”陈薇认为,中行此举可以说是开创了A股大额融资的新思路。

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吴松凯也同意陈薇的看法。在他看来,中行是几大国有上市银行中,融资压力最为现实和迫切的,因此其融资额及融资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换言之,工行和建行会很大程度上参考中行的方案,来确定各自的融资额度及融资方式。

股权融资与银行融资的比较范文2

去年9.59万亿元的天量新增信贷让银行普遍患上了“贫血症”。 而今年以来监管层一再提高资本充足率标准,让银行“雪上加霜”。

“截至2009年年底,我们行的资本充足率是12.65%,核心资本充足率是10.2%,这一指标就目前而言是符合监管方面的要求的,但是只要开展信贷业务就会很快降下来,所以出于贷款需要,今年肯定还会融资的,而且越多越好。”

杭州银行内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对《投资者报》记者说,为此该行的首次公开募股(即IPO)已经势在必行。分析师认为,这股融资上市潮“对市场的资金面来说会是一个冲击”。

源自补充资本金的融资冲动

资本实力历来是衡量银行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之一,经济增长必然带来资金的需求,资金需求则预示着银行贷款的扩张,银行规模放贷后又必然面临资本金的补充。

在商业银行依靠传统存贷利差盈利的模式下,存贷利差缩小迫使商业银行通过扩大信贷规模实现“以量补价”,但信贷规模激增不断消耗着商业银行的资本,使其资本充足率快速下降。

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限分别为11%和10%,主要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

为了补充资本金,各大上市银行今年年初便纷纷抛出再融资方案,尚未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诸如广东发展银行(下称广发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等也紧随其后,纷纷加紧了融资甚至是上市的步伐,目的也均直指资本金饥渴问题。

公开数据显示,工、建、中、交去年核心资本充足率依次为9.9%、9.31%、9.07%和8.15%,考虑到未来资本充足率的进一步上升和银行信贷的增长,将演变为银行业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足,于是一波银行补充资本金的融资浪潮接踵而至。

今年以来,四大行除建设银行外,均已相继公布了融资方案。

部分上市中小银行:招行、浦发、兴业、南京银行、深发展和宁波银行也陆续公布了近期再融资计划;就连不久前刚成功发行44亿次级债的华夏银行也公告称,资本充足率10.20%,再次接近监管部门10%的红线,正在讨论再融资方案,继续停牌。

银行过度依赖资本市场融资的做法显然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银监会主席刘明康4月12日表示,“银行不能完全依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但上市银行到股市“圈钱”的冲动依然有增无减。

“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为了应对资本金问题,大型的城市商业银行也会争取上市融资。而且,为了抢在不良贷款大幅增加之前上市,上市的节奏还会比较快。”

华融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泽军认为,和上市银行一样,由于去年和今年贷款量的大幅增加,补充资本金问题也成为了城商行的燃眉之急。

三银行备战IPO融资

从补充资本的途径上来看,目前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增发、配股、IPO等股权融资方式,发行次级债券、金融债券以及通过银行自身利润来补充。而公开募股之前各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做足功课,其中比较关键的是人的因素。

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城商行或多或少都吸收自然人持股,数量远远超过政策规定的不在少数,这也一直被认为是城商行上市前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

在城商行中,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已率先实现A股上市。以南京银行为例,该行上市前与南京市股权托管中心签订股权托管协议,将其所有股票均托管于南京市股权托管中心,这是南京银行顺利上市的关键步骤之一。

与南京银行面临同样问题的是上海银行。该行已于2008年年中公告,通知其股东至上海股权托管登记中心有限公司进行托管及登记。

显然,这是为配合IPO的需要之作。时至今日该项工作已基本搞定。

“我行刚融过一次资,约为40几个亿。”杭州银行上述内部人士对记者说,“为了保持我行的资本充足率在10%以上,今年肯定还会融资的。”据其透露,杭州银行的IPO已经势在必行,“不过目前还没出时间表。”

今年将全力推进IPO的广发行,也于4月8日举行的201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高票通过等比例增资150亿的融资方案。

据报道,广发行此次增发是在该行2010年至2012年资本管理规划的思路下开展的,今年年初该行便确立了“以股份增发为首选,次级债发行为辅助,积极推动IPO进程”的资本补充思路。

为上市,广发行在人的因素上也大费心思。去年6月,中行北京分行行长的董建岳“空降”广发行,担任董事长一职;而最新消息,任职广发行行长3年之久的辛迈豪将在今年任期届满,股东花旗集团目前正在全球物色新的行长人选。

资本市场成提款机

大小商业银行的融资胃口无限,但资本市场的容量却有限。“不进行再融资,资本充足率可能不够;进行再融资,资本市场承受力又可能不足。”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近日道出了商业银行融资的无奈。

“大行融资的方案充分考虑了再融资对A股二级市场的冲击,因此大行优先选择发债方式融资,并且股权融资的大头放在H股市场进行。

此外,从交行宣布融资方案开始,市场对银行融资相关消息的负面反应逐渐淡化。这既是对前期反应过度的修正,也是对大行融资方式的认可。”湘财证券金融行业分析师杨森表示。

华融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泽军则认为,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大多数融资渠道单一,今年资本金问题可能会对其扩张造成不利的影响。

同时,相对于上市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能力、业务品种、风险管理、市场份额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且其贷款质量也比上市银行的差;再加上其和地方政府的暧昧关系,使得坏账率的大幅上升应该是今后几年内发生的大概率事件。

好在上市和欲上市的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的数量少,而且都是业界的佼佼者,相对来说管理水平较高。

“如果银行上市,规模一定不会小,那么对市场的资金面来说会是一个冲击。”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银行再融资规模实际并不大,对市场产生影响更多的在于心理层面。

股权融资与银行融资的比较范文3

关键词: 融资模式 经济绩效 比较

融资就是企业取得运营所需要的资金,融资模式是多种融资方式组合的结果,通常应以某一种融资方式为主,其它融资方式为辅的融资格局。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融资渠道的单一化造成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由于企业与银行的同源性(同是国有企业)使得这种债权债务关系缺少应有的监督和约束力,致使企业经营不善,银行不良资产增加。为了改变这种企业、银行两难的格局,有必要探讨国外企业的融资渠道,取其精华,在我国建立合理有效的融资模式。

一、企业融资模式的基本类型

当今世界,各种融资模式千差万别,但在总体上仍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Market-based)(或称直接融资)。以德日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Bank-based)(或称间接融资)和以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过渡型(Transition-based)。

(一)英美融资模式

英美模式(English-American Model)并不是一个十分严密和确切的定义,它指的是一种企业与银行保持一定的距离的融资关系。银行作为金融中介人,只从事一般债权债务型的借贷活动而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中长期贷款与股本投资。根据这一模式,商业银行出于对资金“三性”的考虑,维持一个保持距离型(Keep at Arm’s Length)融资,其不介入企业的经营控制与监督,不影响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商业银行本身实施分业经营体制,即银行不涉及证券业务与投资业务。

英国与美国均主张“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都有十分发达和成熟的资本市场,企业可以很顺利的在资本市场中融通到所需资金。因此,英美国家的证券融资比重远远高于银行融资。在证券融资中又以债券融资为主,股票融资次之。这与自MM“资本结构无关论”以来的众多融资结构理论的观念相吻合。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债券利息具有节税作用,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过多的股权稀释,分散现有股东的控制权。由表1可见美国企业通过股票融资的比例不断下降,而且1970―1989年净股票发行占公司投资比例为-8.8%,上市公司回购的股票规模超过了发行的新股,而长期债务与资本的比率由34%上升至59%。从总体上来看,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通过发行债券取得资金。

通过表2,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内部融资结构还是外部融资结构,英、美两国的证券融资比例都比银行融资比例要高,而且,其内部资金的比例也都分别达到60%以上。事实上,上述事实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与历史根源: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它从殖民地经济挣脱出来之后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原来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因而资本原始积累主要依赖证券融资。而且,证券融资也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自发、独立地形成,并逐渐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另外,它也与美国历史上一直反垄断的倾向有关,典型表现就是1863年限制商业银行业务单一州原则的美国国民银行法案和1933年规定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分离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的出台。当然,美国近20年来,债权融资和商业信用融资等金融创新也功不可没。英国的情况则是由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相当充分,并长期处于世界殖民帝国和工商业垄断地位,居民及企业储蓄甚丰,企业自有资金率相当高,不需向银行筹集长期资金。

(二)德日融资模式

德日模式(Germany-Japan Model)是指一种银行实行综合制经营,并通过银行对企业参股与持股而全面介入企业经营过程,企业的融资始终以银行融资为主,而以证券融资为辅的模式。当然,德日模式不是一个严密的定义,它只是对这一特殊银企关系的概括。针对这种银企关系过密的特点,有学者把它称之为“关系型融资”(Relationship Financing)。

表3说明了从1956-1975前后20年的时间,日本企业的外部融资中银行体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以股票市场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贡献极小,总计都没超过10%。在日本,最大的股本持有者是金融机构,它们持有43%的公司股本。在德国,100家最大的股份公司中,银行在75家派驻了代表,银行代表占股东代表的22.5%。这样银行既是公司的主要持股者,又是主要贷款者。正如著名学者青木昌彦所说的:一方面,“银行是公司的主要股东,但是他们并不对这些公司的经营实施直接控制,在盈利情况良好的条件下,他们只作为平静的商业伙伴而存在,他们的权力只有在公司绩效恶化的情况下才是可见的。”另一方面,“如果公司利润开始下降,主银行由于所处的特殊地位,能够在相当早的阶段,通过营业往来账户、短期信贷等途径取得信息,察觉出问题。”如果情况继续恶化,银行就可以行使大股东的权力参与公司管理。这样,形成了全能的银行和银行在企业融资中的主导地位。资本市场的相对不发达和银行服务网络的发达是日德采取银行主导融资模式的主要原因。由于银行的发达和银行服务的快捷周到,通过银行贷款融资,资金成本较低,而资本市场的相对不发达使得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成本反而较高。在银行融资模式下,银行与企业关系密切,一般都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银行在贷款给企业的同时也对企业实施一定的控制。

德国与日本一样都属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都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不充分的阶段。在19世纪后期开展产业革命时,由于当时投资不活跃,工商业不得不依靠银行的资金,所以企业也更习惯于同银行开展业务往来,并逐步与银行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战后,金融危机的爆发,商业银行被迫购买企业的大量股票以抵偿银行的贷款,客观上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特殊的银企关系,并最终形成了鲜明的、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 Bank)(或称综合化银行制度)。在这种全能银行制度下,银行以“全能”的形式对企业起支配作用,证券公司发挥的余地不大。

二、两种融资模式的经济绩效对比

(一)英美融资模式的经济绩效

英美模式是面向市场型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300多年来实行这种模式的英国和美国先后充当了科学技术的先锋,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虽然经济成就的取得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英美实行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直接融资制度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的创新,应该说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其具有的比较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经济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资本市场则是风险资本形成和支持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的最重要机制,从而有利于抢占世界经济的制高点。

2.英美模式通过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对企业进行双重的约束机制,为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资本市场不仅具有信息的公开性和可得性、资产的流动性,为金融资本的需求者创造了一个获得低成本资金的供给机制。

4.在多样化的高度市场化的融资体系当中,企业的融资选择具有自主性,有利于企业合理安排自己的资本结构,保持较佳的负债率,较少受制于银行。

(二)日德融资模式的经济绩效

日德模式是强烈掺杂着政府干预色彩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100多年来,日本、德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众多后进国家的学习榜样。其资本市场的融资模式具有以下比较优势:

1.它能按照政府的意图,利用政府的力量,集中调度、运用金融资源,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

2.银行作为集团内重多关联公司的大股东和债权人,能通过事前治理、事中治理和事后治理能力对公司经理的行为进行有力的制约和激励。

3.银行与企业间相互交叉持股,长期保持紧密型协作关系,有助于银行为关联企业提供一揽子债务和股权资本,推动企业在相对稳定的资金环境中快速发展。

但是日德模式存在明显的内在缺陷:第一、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资本市场的发展,阻碍了企业形成良好的资产负债结构和财务结构,使得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金融制度性基础脆弱。同时它使银行与企业关系过密,为国家金融稳定性埋下了隐患。第二、日德模式导致企业新极具内部占有性。一方面,银行和企业交叉持股往往会损害、排斥其他股东利益。另一方面,银企携手组成的财团能有效的抗拒外部资本市场的并购威胁,保护国内市场的垄断,减弱了企业提高竞争的动力。第三、银企交易缺乏透明度并有强烈的政府参与因素,有可能滋生腐败,弱化银行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第四、日德模式导致企业形成高负债率,一旦超出企业承受能力,会对企业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并会危及银行的稳定。

三、融资模式的发展趋势:融合化

任何一种融资模式的形成,都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制度背景下的产物。每一种融资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制度环境约束并反过来作用于制度的变迁,融资模式的效率会逐步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70年代后半期开始并在80年代加速进行的金融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使各国的融资制度模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迁,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融资模式出现了相互融合化趋势,英美国家的企业融资开始注重银行间接融资的作用,同时日德的资本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融资制度相互融合化的趋势中,米什金(1999)通过对1970-1985年西方国家非金融企业的融资结构进行考察,发现银行贷款是工商企业最重要的外源融资渠道,股票筹资的份额成日渐缩小的趋势,这也就是米什金所称“金融谜团”的要义。长期以来,发行股票是美国公司最主要的融资来源。然而从1984年开始,美国公司已经普遍停止了通过发行股票来筹资,而是大量回购公司股份,这说明近年来股票市场已经成公司融资中“负来源”。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银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相对弱势正在迅速扭转,目前大规模的银行间合并以及合并后的大型金融集团在市场上所占的相对份额不断增加,正在使美国的金融机构的地位发生飞速的变化。从日本的情况看,随着政府对大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管制的放松,企业的融资手段呈现多元化,企业融资模式发生显著变化,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得以长足发展,公司债券融资在企业融资总额中融资比重由60年代4.7%发展到80年代以后的11.9%,发行债券占GDP的比率达到94.3%,这一比率已经超过资本市场融资的美国(美国发行债券占GDP的比率为87.4%)。同时,随着日本工业化的成熟和企业获利能力的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大大提高,企业从银行借入资金的比例大幅度下降,资本增资、内源融资在企业融资需求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

四、结论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选择何种融资制度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根据本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国际竞争态势等因素综合决定。不管是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还是新兴市场融资模式都各有利弊,各有其适用性。总的来说,英美模式在进行技术创新、发展开拓性产业方面可能略胜一筹;日德模式在几种资源优势发展成熟产业方面又是英美模式所不可比拟的;而新兴市场融资采取先间接融资,再逐步发展到直接融资,最终实现多种融资方式协调发展的模式,应该说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需要。

[参考文献]

[1] 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

[2] 张维迎.公司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改革,1995.

[3] 孔祥毅.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 白钦先.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上海: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股权融资与银行融资的比较范文4

[ 论文 关键词]中外 企业 ;融资制度;融资方式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作为国民 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资制度的建设是中小企业能否存续 发展 的必要前提。随着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分析

尽管我国理论界和现实经济实践中没有形成真正的融资制度概念,但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基本可以归纳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现状:从政策目标看,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目标主要是就业目标,目的是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都在次要地位,并未充分重视;从融资体系看,银行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机构,财政以被动方式对国有中小企业资本金进行补充(当影响到中小企业生存);从融资方式看,间接融资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从风险控制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没有一个完善的释放和控制体系。

二、国外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分析

(一)美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主要构成

1.政策性 金融 机构。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sba)是美国对中小企业进行间接融资扶持的主要政策性金融机构。

2.商业性的融资机构。在美国,由于受到 法律 限制,地方商业银行必须将融资额度的25%左右投向中小企业,除了商业银行以外,互助基金也是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个人和中小企业投资入股形成的这种机构,可以看作合作社,主要为成员提供贷款,储蓄是贷款的先决条件。

3.风险投资公司。之所以将风险投资公司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分开,是因为风险投资公司的性质介于政策性与商业性之间。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特点是:勇于对新建企业投资,在首次公开招股的企业中,约有1/3是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对象。

(二)日本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构成

1.政策性的融资机构。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环境卫生公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以及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均为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它们具有不同的分工。目的和宗旨都是为保证中小企业获得充足资金。

2.商业性的融资机构。在日本,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商业银行逐渐向中小企业增加贷款发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对中小企业融资额度占融资总额的65.8%,比20世纪8o年代增加了25个百分点,以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该比率略有下降。除了商业银行体系,日本也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即互助银行、信用金库等,这些金融机构的特点是:地方性强;互助、合作性质强。

(三)美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1.进入金融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与其它国家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结构比较,美国中小企业发行有价证券(公司债券、股票)的比例最高。美国中小企业长期资金的供给主要来源于公司债券,短期资金则依赖于银行信贷。这与美国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不无关系。

美国的公司债券发行市场发展较早,规模较大,企业筹资的顺序为公司债券、股票、银行贷款,债券发行的比例大大超过银行融资。这是因为:除商业银行、公共事业外,企业发行债券的原则比较自由,在法律上对发行债券形成的负债总额不作限制;可发行债券种类多,中小企业能够方便地发行资信评估低等级或无等级债券;企业与作为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对发行总额、发行条件进行协商,即可作出发行决定。

中小企业由于受企业形态、组织规模、股东人数、资本金规模等各种条件限制,其股票往往不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仍可以在柜台市场进行交易。柜台市场相对于组织严密的证券交易市场而言,通常被称为非组织的市场。柜台市场的主要经济功能有:非上市企业可以通过将其股份在柜台市场上公开出售以获得资本,增加资本金;为一些在证券交易所下市的企业提供一定期间的流动性。

美国的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主要通过柜台市场。中小企业柜台市场包括:通过 计算 机中心。把各证券公司用通信 网络 相联系的nastaq系统;柜台交易市场主要由全美证券协会(nasd)管理。在该协会开发的nasraq系统上登记的企业,分为nms和small cap。引入nastaq系统以前,主要由pinksheet传播股价、成交量等信息,1972年引入nastaq系统之后,实现了买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处理能力,市场规模也迅速扩大,成交量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居全美国第二位,并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实现了网上挂牌交易。

风险投资公司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从本质上是一种股权融资。但是,风险投资公司融资与一般上市融资存在区别:首先,风险投资公司通常仅对创业或者发展期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而上市融资的中小企业一般已经进入成长期;其次,风险投资公司获取的股权通常比较集中,有改变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会要求对中小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而上市后新增的股权一般比较分散,不会影响原管理层的实际控制权;最后,风险投资公司所获取的股权一般暂时不会流通,待进入柜台市场或正式上市后才会流通。

2.通过银行等 金融 机构进行间接融资。商业银行体系仍然是美国中小 企业 的最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商业银行主要为美国中小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

(四)日本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1.间接融资。日本中小企业是以银行信贷为主要资金来源筹措长短期资金的。日本的中小企业自有资本比率平均为l3%,只相当于大企业的60%左右,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依存度又比大企业高得多。

2.直接融资。日本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方式也有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不过,占主导地位的是债券融资。在日本,中小企业一般只具有发行私募债券的资格和能力,私募债券由于透明度低,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被认为是不正规的债券。

柜台市场在日本称为店头市场。1991年,日本也开始启动本国柜台市场网上交易系统(jastaq),但在市场规模、股票流通性方面都不如美国。美国和日本的柜台市场,对 经济 的差异影响迥异,美国新经济可以说是nastaq独力支撑的。对高科技的 发展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柜台市场与美国的区别在于:首先,管理机构管理的侧重点不同。美国注重资金分配的市场效率性,强调企业信息的公开性、规章制度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强调投资者自己负责的原则,从而以较低的管理成本管理市场。日本侧重于行政指导,规范市场行为,严格控制进入柜台市场的标准,以此达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其次,它们登记基准方面的实质性不同。日本店头市场的登记基准形式上虽与美国nastaq中以小规模企业为对象的small cap相近,但其实质基准远远高于形式标准。再次,企业进入柜台交易的目的不同。由于企业公开发行股份的第一目的在于筹措资金,而nastaq的各种费用大大低于纽约证券市场,因此,美国有大量的已经具备进入纽约证券交易所资格的大企业仍然留在nastaq的nms柜台市场中。在日本,只有在东京、大阪证券交易所一部或二部上市的企业,才能得到公众的信任。进入一部或二部,通常必须从店头市场开始。最后,投资者观念不同。在美国,证券持有者主要是家庭经济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个人金融资产中50%以上是投向证券和非法人企业的,其中股票约占69.9%。这种敢于冒险的投资态度,给柜台市场带来了活力。而在日本股市上,个人投资者所占股份只有23.5%,其余均为金融机构、事业法人等掌握,对高风险的柜台市场,个人投资者很少。

日本以美国的中小企业投资法为蓝本,于1963年制定了中小企业投资育成公司法。成立了三个由政府、地方公共团体以及民间企业共同出资的中小企业投资育成公司。对于有助于产业结构高度化,或有助于加强产业国际竞争的中小企业,经过认定以后,该公司实行股份投资,给以经营、技术上的指导,并把企业一直扶持到能在证券市场上市筹资。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特点为:几乎不参与创建企业的投资,对创建l0年以上的中小企业的投资约占2/3,对创建未满5年的企业的投资仅占16%;参与企业投资的几乎都是证券、金融机构下属的子公司型投资公司;融资比投资多;从投资领域看,非高新技术产业占较大比率。由此可见,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尽量避免风险,力求将失败率控制在最低程度。

三、中外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比较

(一)融资体系的比较

从直接融资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债券市场和股权交易市场发育不足,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过于依赖间接融资体系;从间接融资看,中小企业的政策性融资还未建立,直到1997年担保机构才刚刚发育,所以,商业银行体系承担了全部中小企业融资重任,这是不正常现象;从商业银行体系的运作看,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并不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的要求,因此,需要改革。

(二)融资方式的比较

到目前为止,我国股票市场的流通股总市值还不到gdp的20%,债券市场也受到严格的金融管制,中小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从间接融资看,中小企业主要通过抵押和担保手段向商业银行融资,并且,难以得到政策性的担保支持,融资手段的单一,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三)融资风险控制系统的比较

股权融资与银行融资的比较范文5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我国银行业的融资渠道,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提供新视角,最终建立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通过研究政策背景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现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必要性。同时,将银行融资策略分为将外源性融资转换为内源性融资、转变银行盈利模式和积极开拓创新资本工具三种方式。通过提出最常见的资本补充方式为我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提供了借鉴。最后,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本补充;融资;资本补充方式决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必要性研究

2010年《巴塞尔协议III》正式出台,其对资本框架进行了重进定义,对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明确了普通股在一级资本中的核心地位,严格其他计入一级资本工具需要满足的合格条件。除了对资本质量进行规定外,协议还提高了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由原来的2%上调为4.5%,一级资本充足率由原来的4%上调为6%,总资本占资产的比率则仍为8%。

2012年我国银监会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办法规定我国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一级资本的最低要求是6%,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和融资渠道都不容乐观。2010年至2013年我国的核心资本在总量上虽然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但附属资本的总量相对来说仍旧比较低。一级资本中,普通股的占比太大,而其他一级资本资本的占比较小,这就导致银行融资成本增加,增加了银行经营压力,其他一级资本少意味着银行融资渠道狭窄,而融资渠道单一也会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自2013年以来,由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迈进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我国传统银行通过存贷息差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少,银行经营压力越来越大,银行部分资金来源被侵蚀,给银行的融资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不论从国际形势还是国内银行的资本结构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都需要建立长效资本补充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二、我国商业银行融资途径

外源性融资转换为内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是指公司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内源性融资成本最低、最经济,它不依靠公开市场筹集资金,也不会像发行新股那样稀释股东的权益。增加内源性融资的方式主要有,增加盈利与利润留存补充核心资本。目前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2013年央行放开了对金融金钩贷款利率的管制,取消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银行可以自主对贷款利率定价,因此银行可以适当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贷款利息收入。除了提高银行利率定价能力,还可以通过降低银行运营成本,提高银行营运效率增加银行利润。首先,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技能水平的培训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其次,银行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开发先进的软件功能,将人力成本降低,提高银行运营效率,增加银行利润。

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银行一个盈利模式的方式主要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提高上市银行资本的运行质量。中间业务是西方国家银行的主要利润增长点,而目前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并不快,因此银行在这方面的潜力很大。中间业务在为银行提供资金来源的同时,由于处于地位,因而风险比较低,收入相对稳定。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还需要银行提高资本运行质量。银行将获得的资本主要用于发放贷款,贷款质量越高银行贷款收益就越大。因此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选择信誉度高的贷款对象综合考虑个人及企业的还款能力、盈利水平等因素。同时,为了减少资本的占用,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贷款进行证券化,由投资者购买,将贷款的违约风险由银行转移给投资者,这样可以解决银行的资本金流通问题,加快银行资本的周转,从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积极开拓符合监管规则的新型资本工具。自从了《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指导意见》后,为我国尝试新型资本工具补充银行资本指明了方向。首先,对其他一级资本创新。优先股是其他一级资本工具的主要类型。2014年4月3日,我国银监会了《关于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的意见》,针对优先股作为合格其他一级资本给出了条件,即设置将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的条款,当触发条件发生时,商业银行按合同约定将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自2014以来,我国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都先后尝试发行了优先股补充银行资本。其次,对二级资本的创新。我国四大国有行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都积极发行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以此趋势来看,危机资本债将越来越受商业银行的亲睐,而目前发行的二级资本债都是附有可减记条款的二级资本债。或有资本是国外创新的二级资本工具,它以负债形式发行,当发行方资本充足率跌至一定水平时,债券可转换为普通股。它的主要运行机理如图:

当预先设定的触发条件被激活时,或有资本就转换为普通股用来补充资本,使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

三、资本补充方式的选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融资除了IPO融资外,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了。股权融资包括的方式很多,常用的就是定向增发和配股。定向增发是指向特定的投资者发行,属于非公开发行。配股是向银行原有股东发行新股、筹集资金的方式。债券发行的主要方式是发行次级债。目前由于协议规定,普通的次级债已经不能作为合格的二级资本工具,因而我们要发行可减记次级债和可转股的次级债。综上所述定向增发、配股和发行债券是我国商业银行最常用的资本补充方式。其中发行债券具有显著优势,低门槛使其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资本补充方式,定向增发比配股更受欢迎,因为监管部门对定向增发决策的银行的经营指标和增发期限要求比配股要宽松的多。

四、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政策建议

提高银行资本补充能力不仅仅是银行的职责,更是国家监管部门的监管目的。因此银行与政府部门需协同工作。首先,银行提高自身的资本补充能力。银行提高自身资本补充能力依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将外源性融资转换为内源性融资,从内源性融资入手,结合转变自身盈利模式以及积极创新资本工具,提高银行补充资本的积极性。其次,政府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健全的政策环境。再次,市场健全创新资本工具的交易机制。最后,专家加强对创新工具的定价研究。开发新的方法制定创新资本工具新的定价模型,为资本创新工具在我国市场的推广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起草小组,积极利用附属资本工具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J],中国金融,2004(18):42-44

[2]中国银监会课题组,提高资本工具质量,增强银行损失吸收能力[J].中国金融,2010(2):68-70

[3]任若恩,巴塞尔协议的演进与教训[J].首席财务官,2010,(10):16

[4]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III的新进展[J].中国金融,2010(20):98-99

[5]杨桂玲,《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J],货币银行,2011(01):29-33

[6]贺建清,“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金融论坛,2011(8):25-32

[7]郭田子,关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1(5):120

[8]江志流,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理论与实务[M],第1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17

股权融资与银行融资的比较范文6

关键词:上市公司 融资管理 融资结构 优化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96-03

我国的上市企业中,有很多都是中小企业,尤其是创业板,这些企业凭借其自身的灵活与创新,在资本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但是融资却成为困扰其长期发展的一个难题。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较多的关于上市企业的融资政策,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上市企业的融资问题。上市企业融资不断呈现出新情况、新问题,融资环境不断恶化,上市企业融资能力持续下降,融资渠道相应减少。在这种环境下,我国上市企业融资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缺少融资的支持,上市企业只能按部就班的经营发展,甚至有些企业出现经营、财务上的困难,导致企业的破产,这对我国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稳定等各方面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解决上市企业的融资问题已成为企业发展刻不容缓的问题,但是,上市企业受自身的经营和资产规模、经营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等的限制,在当前的金融政策前,很难获得相应的银行融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就需要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和企业发展的现状,来调整和完善金融政策,企业的发展政策等,这对于我国上市企业的良性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上市公司融资管理概述

(一)融资的概念

企业想快速地发展,想引进先进的技术、经验,必须要有相应的资本支持,融资活动就是使企业获得资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融资就是融资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获得资金支持的行为。企业融资是社会融资的一部分,是指企业主体作为资金需求者对资金进行的一种资金筹集活动。从广义上来讲,融资并不是两个主体之间的活动,而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资金的流通,从盈余的企业流向需要资金的企业,资金的流向不是固定的,在一定范围内有进有出,对于流入企业而言,融资是其筹集资金的方式,对于流出企业而言,融资是其投资的方式。从狭义上来讲,融资就是企业通过举债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

(二)融资结构的概念

虽然企业融资的渠道、方式、资金的来源都比较多,但不同的被融资对象附加的条款、资金偿还时间、评估企业财务风险、融资额度的大小等都受到当时的金融政策的影响,而这又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决策,进而又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

(三)融资的渠道与方式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下,上市企业可以采取的融资方式不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前者就是企业不向外部借贷,而是完全靠企业自己内部的力量来进行资金的筹措。在企业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都将企业的盈利当做是企业继续运营的启动资金,再盈利,再投入,不断地循环,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提供发展资金。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每一次对资金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经营的利润难以再满足再生产的需要,企业就会采取别的方式,主要有向员工集资,企业主自己利用私人关系,在家庭范围内、朋友圈内进行借款等等。后者是指民间借贷、融资融券、银行贷款几个主要的途径。当前,我国的民间借贷融资总体发展比较混乱,缺少有效的资源整合,很多地区都是自发性发展,并且融资融券门槛高,一般的中小企业达不到相关要求。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好的融资渠道仍然是银行贷款。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不大,其经营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因素,同时,中小企业缺乏企业的战略规划,在经营时往往是随着市场的走向而轻易地改变企业的主营方向,这也加大了中小企业在经营上的不稳定性,使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这种种的不稳定性,都增加了中小企业向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企业还存在融资的怪圈,即企业的规模越小、经营和盈利能力越低,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可能性就越低,这主要是受到企业经营风险、债务偿还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不稳定因素较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银行自然不敢对其进行贷款。

二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前者是指企业自己通过资本市场来获得资金,可以通过股票市场,也可以发行债权,但是这种方式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比较困难;后者是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对于企业而言,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是最好的方式,因为银行的贷款相比其它渠道的贷款,利率要低一些,企业承担的风险和压力也相应地要小一些,但是在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中,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比例是非常小的。企业可以根据两者间的差别进行融资决策。

对于股份制的企业而言,通过转让、出售股份获得资金就是股权融资,而通过发行债券获得资金,就是债券融资。受到我国金融体制的限制,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不能满足国家要求,因此,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融资的,少之又少。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管理的现状

1.外源融资比例偏高。几乎所有的上市企业在成立之初,都是靠自身的原始资金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利润积累来满足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美国有专家对此现象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就是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大部分都是通过内部资金来进行生产和l展。然而,上市企业的发展不能仅靠内源性的融资供给,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需要不断地拓展企业的经营规模,购置数量更多的设备,需要更多的资金来进行企业的技术创新,这时内源性融资就不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企业在进行外部融资的时候,又过于依赖银行贷款。我国金融借贷制度还不完善,很多中小企业在向银行贷款的时候都会受到种种限制,要么就是贷不到款,要么就是还款期限短,或者抵押贷款要求太高等等,使企业的融资遇到困难。这些都是融资结构的单一性造成的。

现今,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现状也不很理想。因为在银行贷款方面受到了限制,有的中小企业会将目光放在证券市场上面,尤其是科技创新企业、计算机企业以及环保等新兴企业,这些企业更容易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支持,但是对于大部分传统的中小企业而言,要进入证券市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部分的企业还是无法通过这个渠道获得融资。首先是面临一定的风险,中小企业在股票发行时,可能由于发行数量不当,融资成本过高,稀释了股权,损害了老股东的利益。后期由于经营不善无法满足股东的预期报酬,造成股价下跌等情况,有可能会更加大融资的难度。其次,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因此证券市场的门槛基本上还是由相关的部门来设定,这也造成了我国证券市场接受中小企业的程度不高。另外,中小企业的债券发行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债务风险一般和指企业发行债券的数量、价格、时机、票面利率和还款方式有关,可能造成融资成本过高。在债券到期期间,发生通货膨胀等情况,也会增加融资的成本。现阶段,我国还是以政府债券为主,对企业债券的发行要求过高,所以一般中小企业采用债券融资的比例不高。而且中小企业的融资额度一般不会太高,不具备在证券上最低股票发行量的金额。

按照国外的一些理论,企业在融资的时候,应该是由内向外,但是我国企业几乎都是在依赖外部融资,内部融资的作用没有发挥。

2.外源融资中股票融资比率高于负债融资。上市企业在进行融资的时候,面对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更倾向于选择前者,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如果选择了债权融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就会上升,这不仅会给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而且还会在财务报表的负债率上有所显示,从而影响企业的各项指标。相比之下,企业就更加喜欢通过股权融资来获得资金的支持。而且企业融资也必须要考虑到融资的成本问题,尤其是很多上市企业本身的资金实力比较有限,利润水平也不高,如果为了获得有限的利润而承担了较高的成本,这对于企业而言是不划算的,因此,企业需要对不同的融资方式进行比较,选择成本较低的,股权融资的成本比债权融资要低,这也是上市企业选择股权融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市企业在进行了股权融资之后,就可以通过获得的融资资金来进行各种生产、投资,这种经营行为也会在企业的上市报表中进行体现,投资者看到这些消息之后,会进一步的看好该企业,然后购买该企业的股票,企业的股价就会上升,相对地,其融资的成本就更进一步降低了。而且上市企业在进行分红的时候,可以选择较低的比例,这种方式也不会增加企业的成本。综合各种因素,上市企业选择股权融资会更加合适。

但是,上市企业必须要意识到,企业的融资结构不能过于单一,多元化的方式可以分散企业的融资风险。2008年开始,我国的证券市场就出现了各种危机,股价大跌,很多上市企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可见,上市企业还是应该适当的选择其它融资方式来进行组合融资。

3.负债融资中短期流动负债比率普遍较高。相关的数据显示,上市企业的负债结构中,短期负债占的比例较大,这与上市企业自身的资金需求有一定的关系。上市企业中有很多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对资金的需求比较急,因此,中小企业大部分的融资都是短期的融资,这在上市企业的负债结构中有明显的体现。但是,短期负债率过高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还款压力,短期负债越多,表明企业的资金周转率越低,而且在短时间内就要面临较多的还款,资金非常紧张。短期的融资还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目前,我国上市企业的负债结构普遍都不合理,短期负债率明显要高于长期负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