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范文1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 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06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许多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些学习方式引进课堂。但是我也发现,很多教师将这些学习方式仅仅用于公开课的讲授中,而且多数流于形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新的学习方式不甚了解,而且对它们还有一些误解,尤其是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这两类学习方式。我认为,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完全对立起来,是对课改的一种误解,它们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关系。
一、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与转变
在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和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这两种方式的关系的探究之前最重要的在于定好位。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创新和改变,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发展的机遇。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新课程改革给出自己的答卷,而给自己定位是最基本的,只有明确自身处于什么位置才能知道哪一种学习方式更适合新课程改革之后的课堂教学。
(一)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性
《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强调教育的手段主要是依靠教师向学生的灌输和学生向教师的模仿。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统治者,这样的教育将会成为中国的悲哀,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习惯了不假思索的拿来,习惯了毫不质疑的接受,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他们的个性发展空间被扼杀,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学校不再是育人成才的地方,而成为了生产单一产品的“工厂”。
古代最初的杯子用黏土做,边做得很厚,笨重而容积小,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改进,它的“体”――杯子本身(边)越来越薄,而杯子的“用”――装水的功能(简称“内容”),越来越大,同样的杯子,可装更多水了。教学的“体”就是教本身,教是为了使学生学起来,所以教学的“用”――功能,就是学生的学。这样,教学就像是一只杯子,杯子的边薄,装的水才多,也就是说教少学多或者是小教大学。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决不会笨到认为杯子需要厚边,这是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杯子之用是装水,而在教学中,许多人却不知道教学的目的在于推动学生的学。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显得尤为的重要。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1.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同时,教师还要促进学生品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将学习方法内化成自身的能力。新课程强调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树立远大理想,努力为人民服务,当然教师首先应该高度的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从而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适应未来的社会角色。
2.新课程要求学生应该是教育教学的思想者。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新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必须将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主体,与学生共同的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思想者和创造者,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赞赏,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3.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共同的学习者、合作者。
新课程中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成多元,学习内容大大拓展,教师失去了书本和大纲的依托,教师不再是权威,因此,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学习研究,在教学中建立真正民主、平等、宽松、合作的氛围,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促进教师,相互交流,真正的做到教学相长。
二、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对比分析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永不满足的态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将学生从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自主学习的载体;以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教学突破口,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研究问题的教学形式。
研究性学习着眼于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效率,注重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更强调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和亲自实践来获取知识,旨在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接受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下,将所学习的知识形成自身知识体系中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在接受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均以固定的模式由教师传授,学生不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只需要将教师讲授的内容纳入自身的认知中来,以便在将来的某一个时期可以运用它或者把它再现出来。
接受性学习古往今来都被广泛的使用着,但把它作为与发现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加以积极倡导并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代表是当代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理解接受学习的时候,我们必须清楚两点:
第一,接受性学习不等于机械的学习。接受性学习是指学生将学习材料作为现成的定论性的知识来加以接受、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而机械的学习则是学生将无法理解的知识内容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进行记忆。
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范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先决条件;互动式;开放性
一、新课程呼唤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正面临着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正是为更好地落实这一任务而提出的。特别是当前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更是作为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得到加强。但我在教学中常常感到,“研究性学习”如能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更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对此,我的做法是,把“研究性学习”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选择一些化学小课题,指导他们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谋求创新,效果很明显。
二、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几个先决条件
(1)教师要具备的条件――善于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仅仅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传授者,而是与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人。在这种新的互动学习中,教学的组织形式突破了以往单纯传授的模式,向引导学生创新的方向转变,师生都能够在这种学习关系中受益非浅。
现在,知识的更新一日千里,化学也在不断的发展,作为教师应及时了解化学的新兴领域与重大突破,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找到中学教学内容的关联点;学习和思考化学向其他学科渗透而产生的交叉性知识;了解化学化工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必须从以往只重视“教什么”,“怎么教”的层面上升到以联系、渗透的观点探究所教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关注如何从综合的观点整合教育资源,利用实验及信息技术等方法、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眼界,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
(2)学生要具备的条件――主动参与。在这种互动式、开放性、研究型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角色转变起了关键的作用。习惯于被动接受,单调重复,机械记忆的学生很难想象会具有创新的精神与能力。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在学生中也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3)课堂的特点――开放、延伸。“研究性学习”从学生选题,获得信息资料,到论证,探究,交流,检验,修正等过程在时空上都突破了原来课堂上,师生间,校园内等的限制,具有开放性特点。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三、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做法
首先要意识到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讲-练”模式向“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反思归纳”的模式转变。对此,我的步骤是:
提出问题整理思路自主探究民主点评
下面对各环节一一论述:
提出问题。“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江苏洋思中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需要策略。首先教师与学生在课外要多沟通,鼓励学生平时多观察,多思考,把问题随时作记录:对教材提问;对方程式提问;对实验提问;对生活提问;对习题提问……;其次,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前移到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的环节中进行,使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和探究的可行性。最后,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捕获、发掘、提炼学生思维火花中闪现出来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有了这些准备,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质疑和提问。
我在进行《化学与生活》模块教学,探讨到“金属腐蚀的环境条件”问题时,与学生一起产生了下列的疑问:如①为什么在干燥的室内铁制品不易生锈?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被雨水淋过的自行车易生锈?③海边上的铁制品为什么很容易生锈?而船常年在海上行驶却不易生锈?这些问题通过分析,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想小课题。整理思路。问题确定后,如何进行研究?要做哪些准备?需要哪些帮助?学生往往感到迷茫,这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引领。对此,我的做法是,帮助学生把各种零碎的、片面的、表观的想法整理和提炼,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可能牵涉到哪些化学知识?这个问题的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我们还需要哪些资料?要做哪些实验?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是什么?思路整理好后,写出研究方案。自主探究。“自主”和“探究”是这个环节中最主要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亲自动手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学生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研究方向,使研究不断深入。
我在高三上过氧化钠的复习这节课时,就出现这样的一道练习题:向FeCl2溶液中投入少量Na2O2能够观察到什么现象?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FeCl2反应产物是Fe(OH)2还是Fe(OH)3。我就让学生自由讨论,提出实验方案,我们共同讨论了各种方案的可行性,选取了较简单的方案,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们兴致很高。但问题又出现:学生又提出该反应是①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与FeCl2反应生成Fe(OH)2,H2O2氧化Fe(OH)2还是②Na2O2与水反应生成H2O2,H2O2化FeCl2生成FeCl3,Na OH与FeCl3反应生成Fe(OH)3呢?可见学生思维火花点燃后,产生了持续探究的热情。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自已探讨,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然后大家再交流。
总之,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能在化学教学中成功开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是很明显的。但它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更需要与时俱进、善于学习、精于导学的专家型教师,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化学教师,我们要往这种素质的提升浇注更多的汗水。
参考文献:
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范文3
关键词: 中学数学 研究性学习 反思
研究性学习是近两年来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1996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文,向全国推荐《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在新课程方案中,把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划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两部分,而专题研究性学习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最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2000年初,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项内容。随着理论研究和教育政策的推进,研究性学习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多年,在研究性数学教学中有点滴感悟,认为研究性学习或教学应做如下几点思考。
1.研究性学习不应排斥接受性学习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以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大,采用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学习系统的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其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单一被动等问题又必须得到解决。
因此,倡导“研究性学习”就是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多种体验,取各种学习方法之长,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打好基础,提高素养。因此,研究性学习不应排斥接受性学习。
2.研究性学习不应成为点缀
我们不能把课本上安排的研究性课题当作一般课程来上,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点缀。那样研究性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这不是通过几节课就能解决的。改进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的改进,而且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于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培养和指导,逐渐积累才行,因此应消除一蹴而就的思想,也应消除急于求成的倾向。
3.研究性学习要注意面对全体学生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时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例如,没有摆脱过于重视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影响,把大而难的习题或竞赛题作为课题,以一题多解作为研究方向;又如选题内容过于高深,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难于实施;再如在实施过程中对少数拔尖学生的依赖过大,多数学生实际参与度不够,尤其是思维参与度不足。
上述种种情况的发生,使多数人因参与度不够而缺乏必要的体验,感受不到改进学习方式的必要,享受不到成功的愉悦,长此以往,不能确保研究性学习的质量。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考虑课题研究的起点不宜过高,要便于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口,都能在过程设计中体验自主参与,都能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所长,体现自身的价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研究性学习树立起自信和兴趣。
在此提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应为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生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为培养大批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的目标不懈努力。
4.要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和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
时间不够充足,会导致教师对研究性学习中所需要的知识准备不充分。上课时教师考虑到教学时间,这样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比较困难,时间仓促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而没有实际教学效果,或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在上课的时候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兴趣、有序地参与操作探究活动。例如,用形状相同或不同的多边形组合起来镶嵌,非常简单,十分容易上手,而多种图形的组合,可以千变万化,创造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图案,乐趣无穷。
5.注意课堂气氛和课堂效果
一些教师一味地追求热闹的课堂,使学生一直忙忙碌碌,或动手操作,或合作交流,或画或跳,一直不静,唯独缺少“独立思考”。研究性学习,不但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那么学生才能发现多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并承认彼此思考的价值,能更深层地进行思考,让学生向着“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方向转变。数学课标的要求是知识上的底线,对技能要求上不封顶,所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一定要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规律的教学。
6.教师应转换角色,改变旧的教学方式
研究性学习体现了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老师的角色正在转变:老师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把充分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提高学习能力放在首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以一个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就是一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也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教师在加强学习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要具体一些,问题的提出要有可操作性、可探索性。
7.重视学生的疑难问题与见解
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思维活跃,研究性学习丰富。因而,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很可能让教师始料不及。但学生的问题和疑惑往往比老师给出的问题更有吸引力,正好能弥补教学设计中的不足。学生提出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教师取之不尽的资源。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捷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它也为教师自我提高提供了锻炼机会。但教师课前要尽可能做好“预设”,教学的不确定性与没有“预设”是截然不同的,有人说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负责任的教学,同样没有生成的课也不是好课。一节高效而灵动的课,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预设孕育着生成,生成丰富着预设。
8.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
研究性学习中要突出的数学本质,教师都已经具备,但研究性学习要联系实际,由于实际问题的真实性和开放性涉及其他方面、其他领域里的知识,所以教师要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拓展自己的能力水平,不仅仅局限在数学方面。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对教师的一般素养的要求更高了,知识面要宽,要加强数学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对学生的能力是一种提高,对教师自己的能力也是很大的挑战。教师应该不断学习、积累经验、积累资源,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编制开放题,这在研究型课程的发展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较容易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而学生也可以通过研究这些问题来验证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开放题中大量的题目是与现实结合的应用题。例如,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数学研究性学习参考题: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等。
9.结语
以上均是基于平时教学和学习中的一些积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我想这对于中学研究性教学应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叶秀丹.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综述[J].湖北:教育学报,2005.
[2]陶先明.研究性学习现状综述[J].理论探索,2002.
[3]马冬梅.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科教研究,2010.
[4]张华,仲建维.研究性学习的历史、现状、未来[J].教育科学研究,2004.
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范文4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研究性学习 教学现状 必要性 开展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都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灵活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研究的精神主动参与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探索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有如强劲东风,催动研究性学习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
1998年研究性学习在我国首次被提出,并在2002年实现在基础教学方面的全面推广,日益成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和热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基础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学生为主”,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着重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等语文能力,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和审美能力。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出发,坚持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生活经验并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时代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一、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1.高中语文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
在传统教学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处在以教师单向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境地,语文课堂教学枯燥、僵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少活力和创造力。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处于学习的边缘位置,被动接受知识,影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改革,我国大部分教师都参加先进教学理念的教育和学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坚持以“理论联系实践”和“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2.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有所创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就在引进国外教学理论和总结语文学科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新课改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片面重视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的局面,开创了促进学生读、写、说等能力全面发展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自主、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中使语文学科的“教”与“学”达到了本质上的统一,在遵循语文教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长期的接受性学习给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带来负面影响。其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组织结构的完善,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再次,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知、情、意、理等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对终身学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意义重大。最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成长,在研究性学习组织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结合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十分可行的。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出发,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日益成熟,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辩证分析,为深入的探究学习提供智力支持。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树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民主、生活、合作、对话、活动等教学策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只有在充分掌握和理解上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开展高效的研究性学习。民主、合作、对话等策略强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民主,师生、生生之间针对高中语文知识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生活、活动策略强调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和生活化,语文作为语言学科依赖于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语文的魅力,并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打破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自主探究学习,树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体验到参与语文学科研究的乐趣,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在研究性学习中,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语文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团队能力。总的来说,研究性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3.构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普遍采用“五步走”的教学模式: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学习,初步感悟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营造良好的语文研究氛围;第二,组织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内容进行研读,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并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含义;第三,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拓展,在课后布置研究性作业,通过课外的延伸训练巩固知识;第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分组,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展开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强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第五,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给予合理、客观的评价,在总结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同时增强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信心。
4.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质量。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价值,注重教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例如在讲授鲁迅《宝玉挨打》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集中反映了贾府哪些矛盾”,根据教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例如在讲授《守财奴》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教师善于抓住时机设置疑问,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进行语文学科知识的研究,除了教会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外,还要注重语文知识探究方法的传授。
5.创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范文5
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倡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态度、方式、能力、效果,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评价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教学方法。作为其中的主要方法之一的研究性学习,指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成立课题小组进行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的能力。将传统的化学学科与新课程方案中的高中综合实践课进行融合,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多渠道的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能够综合应用于实践,从而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再将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组织者。
二、利用课外亲身感受,培养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书本上某些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促成教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例如,在必修2中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我们只是学习课本上的长式元素周期表,对于其他形式的周期表学生知之甚少,认识了这点后我做了这样的安排:要求学生利用课外资料、网络信息等手段,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并且是独一无二的周期表。事实证明:学生在制作周期表的时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制成了各种新式的周期表,有的把它制成了机器人的形状,有的制成了大楼的形状,有的制成了螺旋状,还有的制成了鱼形,嘴里还吐着泡泡……以上都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进生产和走进社会,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思路,在加深知识学习的同时,感受化学的奇妙,兴趣自然也就高了。总而言之,教师应积极采用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新课标下的学习理念,提高学习效率。
三、贯彻新课程理念,注视化学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传统的化学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往往缺乏兴趣,因而学习缺乏主动性,形成不了实践能力。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能力及兴趣的培养,化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加强实践教育。实践教育能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有一种成功的感觉,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维习惯。实践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现实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引入教学之中,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生活引入知识,从知识回到生活,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四、实施探究性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化学新课标的背景下,化学老师要不断探索与尝试教学模式,以求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①问题性。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或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②过程性.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性、创新成果的过程。
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范文6
关键字:新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 方法策略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
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新课程强调了探究式教学,那是否就意味着数学教学要以探究式为主呢?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数学新课程之所以强调探究式教学。那是因为过去我们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探究.但这绝不意味着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应该承认,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它不能和“填鸭式”教学简单地划上等号。讲授式教学也有其优越性,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关于讲授教学法的研究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适宜学生探究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去探究;开展一些课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些时候,教师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甚至是一句话,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2.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化、数学情境,作为教师要有一堆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
2.2准确定位新增加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于这些新增内容,不少教师普遍感到难教。一方面,这些新增内容不像老教材内容那样轻车熟道,另一方面,对新增内容的标准把握不透。新增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它具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生活,所以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标准进行教学。例如,对导数内容,不应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几个求导公式,进行简单求导训练,而应首先通过实际背景和具体应用的实例了例如,通过研究增长率、膨胀率、效率、密度、速度、加速度、电流强度、切线的斜率等反映导数应用的实例少引入导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通过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导数思想及其内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导数的背景和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变化率都可以用导数来描述,要避免过量的形式化的过程练习.又如,欧拉公式内容,应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欧拉公式的过程以及对欧拉公式证明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关注学生对拓扑变换的形象和直观的理解.例如,把拓扑变换理解为橡皮变换,不要引导学生追求拓扑变换形式化的定义应注重对拓扑思想方法的介绍。
2.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丁实际生活。新课程中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现实,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同时,新课程中更强调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广泛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处处留意数学,时时用数学”的意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2.4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