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物业服务特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物业服务特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物业服务特色

校园物业服务特色范文1

关键词:专业特色;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100-02

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既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能激发大学生的集体意识。满足大学生心理和情感的诉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成才的需要。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会不断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对优秀志愿者及其先进事迹的表彰和宣传,为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同时,对取得进步的大学生志愿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充分肯定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更多的大学生为帮助别人、实现自我而不断努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对我国志愿服务的整体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仍然受到诸如活动内容同质化、活动时间短期化、活动效果低质化等因素的制约,影响志愿服务价值的彰显。

一、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的内涵

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是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志愿者利用空余时间开展与所学专业有关的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事业,为推动社会进步而开展的服务活动。它具有三个特性,其一是公益性,它也属于志愿服务,是公益服务活动。其二是专业性,是指志愿者用某一领域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来开展志愿服务。其三是独特性,即所提供的志愿服务显著区别于一般的志愿服务。大学生从事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比近年来社会倡导的“专业志愿服务”更进一步,它不但能做到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将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更强调提供的专业服务特色鲜明,有一定的稀缺性,与一般的志愿服务相比,更容易形成品牌和得到社会认可。专业特色志愿服务能够显著提高志愿服务层次和水平,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志愿者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有利于激发专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但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却表现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这里面既有学生自己的原因,也有授课教师等外部原因。从学生层面讲,很多大学生所学的专业都是家人帮忙挑选的所谓“热门专业”,没有遵从自己的个人兴趣和意愿,对学好专业也无明显的情感需求,缺少学习动力。而不少大学教师教授课程时,使用的教材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理论性过强等原因客观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从事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来自服务对象的肯定能够使大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其对专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同时又能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环节,在志愿服务中遇到的问题也可带到课堂上做进一步的思考,寻求解决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利于增强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来自于课堂教学,也来自于课外的各类实践活动。专业特色志愿服务作为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从事志愿服务可以提升其公民意识,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志愿服务过程也能使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阶层的人群,极大地拓宽了视野,增加了对社会的直观了解,丰富了社会知识储备。而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紧密结合专业,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服务,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现实的工作方法,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有利于扩大专业影响力

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两大职能,只有根据社会需要去培养人才,让大学生在社会上充分发挥个人才能,才能真正为社会所用。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有机会感知社会需求,提前完善知识储备,增强个人就业竞争力。高校通过打造一批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和实践基地,做好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的推广和宣传,努力构建长效机制,扩大志愿服务项目的影响力。志愿服务过程中结合所学专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公众提供有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能够增强本专业的社会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二、“红木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一)活动背景

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一股红木收藏热潮,不少人们把摆放几件红木家具当成时尚,但收藏者浮躁和炫耀心理也随之显现。而社会上有少数商家打着红木的旗号,借着消费者对红木知识了解不多而销售其他木制品以牟取暴利。“红木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立足社会需求,发挥高校专业特长,一方面给广大居民普及红木知识,帮助他们辨别真假红木制品,另一方面可以宣传红木家具中承载着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自觉保护红木资源。

(二)服务概况

南京林业大学“红木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开始于2012年,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发起,组织专家教授和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志愿者到南京市内社区开展红木文化推广活动,专家教授带领研究生志愿者义务为社区居民鉴定红木制品,本科生志愿者现场普及红木相关知识,加强保护珍稀树种的宣传。活动开展以来,先后有100余名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除了现场为居民开展义务鉴定外,专家还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多次上门为老人鉴定红木制品。不少市民看到报纸上的新闻后,亲自带上收藏的红木制品到学校来请求帮忙鉴定。由该项目参与组成的南京林业大学“志愿10+公益点燃奉献之火”志愿服务项目在全国各行业申报的52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全国第二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该项目将高校专业优势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使得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更具专业特色,有利于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建设。

(三)组织机制

“红木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有较强的专业性,为了保证活动成效,必须健全志愿者的选拔机制。学院团委采取多种途径调动相关专业研究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同时面向全校招募本科生志愿者,采取普遍招募和重点宣传两个渠道,保证想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也能做到扩大志愿者规模的同时保证志愿者的质量。与此同时,项目聘请热心公益事业的专家教授作为指导教师,一方面对研究生志愿者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对服务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做出权威解答。如对居民提供的红木制品进行专业鉴定工作,单有研究生去做显然不够,必须由专家教授出面才能确保服务的权威性,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成效。项目由学院团委报学校团委备案,具体实施过程由学院团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实施,服务结束后由学校团委根据实施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对志愿服务中表现优秀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志愿者进行统一表彰,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评价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专业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保障了项目实施的持续高效。

(四)社区保障

开展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想避免做“表面文章”,切实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有社区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其加强沟通联系和交流,密切合作是必须开展的工作。一方面可以与社区居委会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将社区志愿服务做成一个长期稳定的品牌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社区的具体需求,将志愿服务的形式多样化,可以采取现场咨询和个别上门服务等等,这样可以将志愿服务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

(五)媒体宣传,扩大活动影响

志愿服务的长期开展除了做好基础工作外,也必须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这既可扩大活动的知名度,使更多居民了解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又可树立一定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进来,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红木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自开展以来,多次被《金陵晚报》、中国木业网等媒体宣传报道,使更多人了解到南京林业大学有这么一个专业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对红木和红木文化可以做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推广。项目开展以来,先后有多名社会人士看到报道后专程带着个人的木制收藏品到学校来请求给予鉴定,使得项目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确保了项目能够高效地常态化运行。

三、思考

“红木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开展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发现有很多问题有待改M。这些问题有些是单一项目的问题,但更多的是代表了国内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目前的共性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培育校园志愿服务文化,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志愿服务工作起步较晚,导致很多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价值理念等缺乏全面了解,其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还不够高。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来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鼓励其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可以通过必修课等形式设置公民社会等课程,让大学生接受专业的公民意识教育,把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同时在校园内的宣传栏、校报等各种媒体平台上加大对志愿服务先进事迹的宣传,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形成崇尚志愿精神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分类凝练,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品牌的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学生社团进行志愿者招募,给大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有利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完善志愿服务相关制度,保障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在高校团委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开展的,很多志愿服务活动多与国际性重大文体活动有关,呈现出阶段性、被动性和单一性的特点。要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体系,一方面应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高校团委应设置专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机构,由专业教师负责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前期调研、整体设计和统一组织,与校外接纳志愿者的单位做好对接工作,做到统一部署。合理统筹,确保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应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物质激励方面,如给志愿者提供适当的交通、餐饮和通讯补贴,制作统一的志愿者服装,到落后地区和偏远地区从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回校后可以给予其保送研究生、专业选择等方面一定的优惠政策。精神激励方面,可通过树立先进志愿服务典型,授予荣誉称号和颁发荣誉证书,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使志愿者得到周围同学的积极评价,增强志愿者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三)加强志愿者专业化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

大学生的志愿者招募基本以临时为主,招募标准较为单一,岗位划分模糊,无严格的岗位设置,志愿者管理比较粗放,对志愿者的个人意愿考虑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目的多集中于如何做好其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忽视了志愿者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培训内容的选择更多强调技能培训而忽视理念培训,方法上多是以灌输式培训为主,且由于缺乏固定的培训师资和教材,因而培训的随意性较大。必须尽快完善志愿者招募制度,按照项目需求对志愿者进行分类招募和培训,根据是否需要特殊技能分为一般岗位和特殊岗位两类,一般岗位培训可以包括通识培训和理念培训,重点为志愿者介绍志愿服务组织的项目描述、时间安排、活动种类、服务要求等,特殊岗位重点培训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可以安排专家、有经验的志愿者等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以保证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3).

校园物业服务特色范文2

[关键词]党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社会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199-02

党校后勤工作是党校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党校各项工作的保障,宿迁市委党校根据自身无人手而后勤管理和服务任务却很重的特点,不断探索适合的后勤管理和服务模式,先后尝试了由社会上的自然人承包经营、党校自家职工承包经营、实行经济目标责任制管理等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合同不能完全履行、注重经济目标、忽视管理和服务质量等问题,致使我校后勤服务档次与质量提高不快,无法适应我校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2010年新的教学综合楼和学员宿舍楼建成后,由于硬件条件大大提升,市委市政府许多会议在我校召开,加之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次增长较快,这对后勤保障及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后勤管理和服务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1后勤管理及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创新做法

1.1理念创新,以资源引资本与服务,破解建设资金筹措和服务质量低下难题,建设最美校园2009年以来,我校后勤硬件条件和管理水平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提升,得益于创新理念、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我所用。我校领导用自身的人脉,吸引社会资金600多万元免费为我校进行校园建设,按“省内独特,市内第一”的园林式校园,高标准规划设计,校园目前共有大面积草坪3块,大小花坛12座,各种树木100多个品种,达110000株。已形成了以流线型模纹图案、名贵树种及花卉色块为代表、点缀各具特色的亭石楼台,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多维的空间体系,乔、灌、花、草相结合的美丽校园。

同时,创新养护模式,以自身资源换取专业优质的绿化养护服务。我校帮助专业的绿化养护公司——江苏绿苑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联拓展宿迁市场,该公司为我校校园绿化苗木及草坪提供免费养护。专业公司的养护技术好、管理精细,把我校校园打造成“一季有果,全年有花,四季常青,美景如画”的江南园林风格的最美校园。2013年4月,我校获得“国家级绿化模范单位”和“省园林示范单位”称号,这是宿迁党校建校以来首次获得的国家级大奖。由于理念创新,善于整合和利用资源,我校做到了不花钱办成事、不花钱办大事。

1.2模式创新,借鉴“BOT”投资模式,成功引入社会资本600多万元改善硬件设施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简写,意思是“建设—运营—移交”。BOT是指利用企业资金来筹建某些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或融资结构,其运作模式是企业在获得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后进行投融资、设计、建设和运营,并在特许经营期满后将项目移交给政府。

我校学员餐厅及老学员宿舍设施设备老旧,已不能满足需要,而市财政不会再拿出资金给我们用于改造。我校积极开拓思路,借鉴“BOT”模式,大胆引入社会改善硬件条件,采取“出租经营权、由经营者投资、经营者收益一定期限、到期交还资产及经营权”的方式,由徐州汉园酒店管理公司投入资金600多万元,按三星酒店硬件标准改造餐厅及老宿舍楼,2012年7月开工,至10月底,经过装修改造而焕然一新的餐厅及学员宿舍楼投入使用。这次改造达到了不花财政一分钱,全面提升党校办学硬件条件的目的,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1.3机制创新,引进“星级酒店”管理模式,借外脑强内力,破解管理服务品质提升难题为适应党校事业大发展的需要,在吸取以往经营模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2011年,校委会决定,服务中心经营权进行整体外包,在选择外包对象上设置较高门槛,必须由从事四星级以上酒店经营的专业管理公司来承租经营,对各个专业性管理岗位设置具体要求,以保证经营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2012年2月,通过市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招标,我们与徐州汉园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四星级)签订了为期五年的服务中心租赁经营合同,徐州汉园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在做好“三服务”即:为党校主体班及外培班服务、为党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党校职工服务的基础上,享有经营自。成功引进星级酒店管理模式,他们入驻以来,引进酒店管理信息化系统,按三星级酒店要求全面推进标准化服务,制定服务流程、狠抓岗位业务培训,注重细节管理,服务质量有了质的转变。一年多以来,接待我校各类主体班、外培班50次以上,接待省、市重大活动和会议20次以上,服务中心提供的温馨周到的服务广受好评。

1.4管理创新,实行“一体化”委托管理,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水平服务中心是党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校园绿化美化亮化、清洁卫生、安全保卫、消防预警、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等物业服务既是党校更是服务中心正常运转的必需,这些物业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服务中心经营环境和运转质量,为了避免物业服务“两张皮”现象,在出租服务中心经营权的同时,把上述物业服务一并捆绑式打包给承租公司承担,由他们实行“一体化”管理,党校履行监督职能。这样有利于服务中心承租公司高效组织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整体水平,这种物业管理模式运行一年多来,反应良好。

1.5目标创新,以完善和执行制度为抓手,创建“节约型党校”2009年,我校提出建设“节约型党校”目标,在制定并执行《加强节约型党校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基础上。2012年又出台了《加强节约型党校建设补充规定》,节约型党校建设有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在物品采购和使用、车辆使用和维修、设施设备维修等方面严格执行制度,定期公布资金使用情况;加强财务管理,实行七人理财小组成员签字审核报账制,实行培训项目核算制,加强资金使用绩效管理,严控不合理开支;安装OA办公系统,基本实现无纸化绿色办公。

1.6技术创新,向科技要效益,破解运营成本控制难题

在校基础设施建设时,向科技要效益,大量购置节能型设备,2008年投入300多万元,为新建教学综合楼安装大金空调及大金VRV空调控制系统,对各终端强制远程控制,减少浪费;并投资198万元,按省建设厅推广应用的节能技术配置新大楼的配电及照明系统,全部使用节能灯;2009年、2012年,先后投入90万元,建党校校园亮化系统,校园路灯全部使用太阳能路灯,教学楼、学员宿舍楼和办公楼亮化全部使用节能灯;投资50万元对老楼进行水电改造,建立节电节水系统,使用节能灯、节水器。2011年被评为“省节水型先进单位”,获得奖励资金2万元。2012年被评为“省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2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收获

2.1以“小机构”实现“大服务”

宿迁市委党校建校时间短,学校现有教职工30人,均为公务员编制,没有专职在编的后勤管理及服务人员,总务处只有两名工作人员,他们都是教员,既要履行后勤管理及监督职责,还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而由于我校会议接待条件较好,经常承接宿迁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的重大活动及重要会议,可以说我校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宿迁会议中心的职能,加之近年来党校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次不断增多,我校后勤管理及服务任务重、要求高。我们采取的将后勤服务中心整体外包给四星级酒店来经营的模式,由专业公司、专职人员从事后勤管理及服务,总务处履行监管职能,这样各司其职、职责分明,达到了以“小机构”实现“大服务”的目的。

2.2以“小成本”实现“大收益”

我校在后勤管理和服务社会化改革过程中进行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多方争取资金进行校园建设;吸引投资改造餐厅及宿舍;成功引进“星级酒店”管理模式;引进专业公司为我校校园绿化苗木草坪提供免费养护;物业实行“一体化”免费委托管理;使用节能设施设备及加强运营管理等,我校后勤管理及运营成本大大降低,而管理水平及服务服务质量大大提升,成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服务中心承租公司在投入600万元改造资金和免费承担物业服务的基础上,每年为我校创收220万元;校园建设及绿化养护水平高,荣获国家级大奖,成为宿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创新,达到了以“小成本”实现“大收益”的目的。

3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之启思——应处理好两大关系3.1正确处理追求经济效益与实现党校后勤保障职能的关系党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收效是明显的,按市场经济规律引进现代管理方式,实行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但服务中心经营权出租以后,承租公司就会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党校后勤的首要功能是为党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党校的办班服务;为党校的教职工服务,如何处理两者关系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实践中,通过合同约定,服务中心要做到“优先”、“免费”、“无条件服从安排”,即:党校各种班次和活动优先安排,如与对外接待发生冲突则要无条件服从党校安排;党校办班和其他活动免收场租费和住宿费,通过合同约定确保党校后勤“三服务”职能的落实,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党校后勤的保障功能落实到位。

3.2正确处理经营与监管的关系

党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通过出租经营权,实现服务机构与管理机构的分离,服务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党校总务处从具体的服务事务中脱身出来,履行监管职能。由于承租公司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如果监管不到位,承租公司可能在实施设备的维修养护、物业服务质量的保证等方面做不到位,因此,加强监管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合同明确约定承租公司在物业服务、设施设备维修养护、关键岗位人员配置、运营安全等方面承担的义务,在运营过程中,总务处明确专人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沟通,督促他们尽快整改到位。同时,加强宏观管理及政策管理,支持承租公司依法开展经营活动。

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在不断探索中,每种模式都各有利弊,宿迁市委党校按照更好地发挥后勤保障功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要求不断改革调整,探索出一条适合党校自身发展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校园物业服务特色范文3

论文关键词: 高校; 后勤; 物业管理;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已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后勤改革的关键因素。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全面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着力打破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模式。十几年来通过逐步向社会开放后勤市场、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挖掘后勤内部潜力、加大学校投入等方式,不仅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后勤硬件档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使高校后勤逐步做到服务商品化、管理企业化,从而为学校实施物业管理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机遇,同时对服务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也给后勤物业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现状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范围,一般是指学校的各种住宅、学生公寓、办公楼、教学楼、科研楼等以及其它相关的附属设施,包括绿化、保洁、维修、水电管理、设备管理等学校后勤项目。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简单来说就是物业运营人对以上设施的管理,为学校的正常工作提供全面、高效、周到的服务。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多种模式:社会化物业管理型;高校后勤发展投资管理型;引入竞争,社会物业与校内后勤部门共管;传统后勤部门领导下的物业管理。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从其性质来说,是高校后勤管理的一部分, 十几年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以来,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这个过渡时期,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既具有机遇也面对挑战。由于,高校物业管理脱胎于高校,服务的对象也限于高校内部,并且和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多数高校几乎还没有建立真正的物业管理体系,其管理行为几乎都是行政行为。机构一般是后勤集团下属分公司,但又受学校管理部门的指挥,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正在进行物业管理方面的改革尝试,但由于体制上或观念上的原因,到位的管理不多。这些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则仅仅是建立物业管理体制框架,部门内部也实施了一系列规范物业管理制度的机制。但是这种物业管理仍处在市场不完全建立状态的物业管理思想,运营模式并没有完全建立。现在仍然有少部分高校的物业管理仍没有摆脱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部分高校的物业管理公司名义上从学校分离出来,在社会上也已经以独立的企业在运行,但是,企业却没有独立法人资格,仍然和学校存在附属关系;同时,企业的资产产权不明晰,分配关系还有计划经济、行政管理的色彩等。

2 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服务观念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逐步向社会开放后勤市场和挖掘后勤内部潜力,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质量,逐步做到服务商品化、管理企业化。但我们有些人认为高校实行物业管理是甩包袱,是将物业管理中心直接推向社会。同时物业管理人员观念要转变,员工要转变从拿固定工资、端“铁饭碗”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效益挂钩的观念。领导者要关心、引导员工,使他们愉快地转变观念,管理服务观念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2. 2 管理体制和管理形式不规范

我国许多高校物业管理企业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企业运行仍然采用旧有的模式和体制,导致各方法律关系不够清晰;产权关系不明确,物业管理企业的产权人既是学校,也是物业管理企业的职工,双方的责、权、利关系无法明确。因此,一旦发生物业管理纠纷,难以追究法律责任,双方合法权益都难以保障,从而法律风险巨大,管理体制不规范。同时部分高校物业管理形式不规范,物业管理的职能仍然还在由一个科或几个科来完成,体制上仍然沿袭了事业管理的形式;尽管有的学校已经成立物业管理公司,但往往只是涉及保洁、维修等方面一定的物业管理职能,管理形式不规范。

2.3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制度可分为:综合、行政、财务、业务管理制度等,常见的主要有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程序和服务规范等。辖区的管理制度分为物业管理公约、物业各区域内的管理规定、用户手册等。目前各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尽管也制定了诸如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程序、行为规范等相关的制度,但还不够完善,不成体系,执行也不够严格,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规范。 转贴于

2.4 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涉及到的保洁、绿化、维修、保安等工种均有较强的技术性,部分物业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经营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目前各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大多数是以原后勤职工为主体,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技术人员少,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同时非正式在编员工比例不断上升,这部分人员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对缺乏,缺少专业技能训练和培训,因此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总体不高。

2.5 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

由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没有成为独立的企业,只是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的费用给物业管理部门,学校师生是物业服务的接受者但却不是物业费用的直接支付者,所以很难要求物业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一是主动服务不够,存在服务不及时、不到位情况,有些工作经常要拖很长时间才能解决;二是校内物业服务范围内的设施、设备定期的巡检和维修保养不够;三是在校园绿化和卫生保洁方面比较重视主干道和主要场所的服务,而忽视一些死角和比较偏僻的地方;四是校园环境管理不到位,对乱贴乱画缺乏有效的措施,对影响校园环境者管理不力。大多数正式职工服务意识还不适应现代物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着和学校其他岗位职工相互攀比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物业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3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几点策略

3.1 创新管理体制 加强规范服务

高校物业管理的体制应尽快同国务院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接轨,按照《高校物业管理办法》, 转换机制,理顺关系,切实建立高校物业管理新体制。高校物业管理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要从根本上理顺产权关系,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并将原有服务区域内的创收资源划入物业管理公司,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企业在管理上要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在运营上,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拓宽经费来源,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物业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正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经营的轨道,有力地支持了高教事业的产业化发展。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经营服务实体,必须进行机制转换,选配精干、高效、能正确把握改革方向、愿意为教育服务的领导班子;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和人员,提高办事效率,转变工作作风;同时要努力实现经营机制的创新,坚持按企业化、产业化的要求,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优化各种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建立健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后勤物业管理模式。当然,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现状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要经过阶段性发展和过渡,才能逐步发展成为信息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现代化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模式。

3.2 加强人才培养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人员素质是实现物业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条件。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人员大多数是从原后勤部门分离出来的,素质不高,难以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承担起管理和服务职能。高校一方面要重视后勤物业管理人才选拔和培养,选拨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充实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对现有员工进行培养,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来增强人员的思想、文化、身心、业务水平等方面的素质。通过加强物业队伍的素质建设,把每个员工培养成技术职业人员,强化服务意识。员工的技术培训可依据岗位职责分别进行专业技能、礼仪礼貌、文明执勤、行为作风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中要制定计划,制定培训大纲,组织编写教材,进行专业讲授,示范训练,进行实践考试。建立一支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高效、优质、精干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队伍。

3.3 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服务质量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服务对象是高校的师生员工。因此在整个服务运作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高效物业品牌形象。应做好以服务促进管理,从服务求效益,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学习、生活、娱乐、休闲等全方位服务,以此来促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协调发展。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根本宗旨,为师生员工不断的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服务。营造文明向上、环境优美、舒适、服务周到、经营有序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满意,让教师满意。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改善校园环境、提高硬件档次等方面取得不断的进步。

校园物业服务特色范文4

1、专业化水平不高。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物业管理专业部门,并一般都建立了下属的保洁、绿化、综合服务、维修和保安等队伍,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的队伍,但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2、规范化的管理和服务欠缺。大多数高校的物业管理队伍均是本校组建的,从人员组成、软硬件建设等方面与社会上有资质、正规的物业管理企业相比均有一定差距,加之,物业管理兴起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所以,工作运作和行为不够规范,基础建设亟待加强。

3、制度不够健全。规范的物业管理制度按性质分为物业管理单位的管理制度和物业辖区的管理制度。物业管理单位的管理制度可分为:综合、行政、财务、业务管理制度等,常见的主要有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程序和服务规范等。辖区的管理制度分为物业管理公约、物业各区域内的管理规定、用户手册等。目前各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尽管也制定了诸如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程序、行为规范等相关的制度,但还不够完善,不成体系,执行也不够严格。

4、员工亟待技术培训。物业管理中保洁、绿化、维修、保安等工种均有较强的技术性,部分物业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经营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素质。目前各高校的物业管理大多数是以原后勤职工为主体,这部分人员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对缺乏,员工的培训极为必要。

5、投入不足。一方面,由于高校的物业使用率高,维护难度大,故工作量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物业建造档次(趋于智能化)的提高,对物业使用与管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技术的装备,包括自动消防、安防装置、集中的设备自动化系统和集中管理监控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等需逐步配备完善,专业化工具设备必不可少。目前各高校的物业管理经费主要是来源于学校行政拨款和少量的物业收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日显突出。

6、教职工住宅区的管理亟待规范。很多高校的教职工住宅原来都是福利分房,一般都建在校园范围内或附近。在住宅区对居民服务形式上,有的还具有一定的供给制和福利性的特点,物业管理费用价格还未完全与市场价接轨。再加上近十多年来,许多高校经过合并、划转等重组改制,有关福利房的遗留问题多,使住宅区物业收费和改革难度加大。在这种状态下,高校的物业管理投入产出严重失衡,成为学校很重的包袱。此外,在一些高校物业管理的对象复杂,除学生、在职教职工外,在住宅区还有退休职工、外来人员及其他人员,增大了管理服务的难度。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和健全的管理体制,各项管理工作难以到位,从而导致社区的整体服务功能差。

7、物业管理的内容和范围相对狭窄。高校教学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设备的维护、保洁标准要求和管理的规范化程度还较低,为学生、教师服务还不够全面周到。住宅区的物业管理、小区治理许多工作还没有到位。

8、物业管理的人文品位、文化氛围需进一步提升。高校物业管理作为新兴行业,除了有物业管理的共性,还有其特殊性,它作为高校工作的一部分,同样肩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和义务。目前的高校物业管理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因此,高校物业管理客观上急需加强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形成与高校改革与发展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平和模式,以此保障高校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二、高校物业管理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校物业管理是保证教学,优化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构建和谐校园,延长物业使用寿命的一项极为重要工作。当前,急需做的工作是按照国家政策和行业标准,结合高校特点和实际,从整体上进行规范和改革,形成正规化、全方位管理服务格局。

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升专业化管理和服务的水平。重点是对高校物业管理队伍按照国家规定的物业管理标准,结合实际,加强专业化建设。还可适当引进一些社会上的专业化管理企业到校区管理。

2、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和服务。首先是加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制定和宣传教育,每项管理和服务都有标准,让每一个员工对工作内容、流程,对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清清楚楚,对服务礼貌用语、服务禁语明明白白。其次,严格按规程标准运作,包括最基本的员工工作时仪态端正,穿工作服,佩戴工号牌;在服务态度方面要做到有礼貌,微笑服务等。第三,要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持续改进服务规范,注意把握各类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接触的礼仪沟通和服务过程,达到规范的行为、优质的服务、科学的管理、良好的信誉,不断提升物业管理水准。要主动接受学校相关部门和全校师生监督,确保管理和服务质量。

3、加强制度建设。目前高校主管部门应制定高校系统的物业管理条例法规。为保证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还需建立严格的检查、监督体系。建议引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检查监督体系。

4、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要依据职责分别进行专业技能、礼仪礼貌、文明执勤、行为作风等方面的培训。制定计划,制定培训大纲、组织编写教材、进行专业讲授、示范训练、进行实践考试。如对护卫员可进行准军事化训练、应急预案演练、考核标准的培训;对保洁员进行服务程序、服务标准和服务技巧的培训;对维修人员进行安全操作规程、礼仪服务和回访规范的培训;对教室服务人员进行计算机多媒体的培训等等,形成一个自我培训,自我开发人才机制,并逐步实现持证上岗,不断提高技术、技能及管理水平。

5、加强投入,实现科技化。加快自动化、智能化建设,逐步完善自动消防、安防装置、集中的设备自动化系统和集中管理监控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等,安装监控系统和公寓出入刷卡系统(或指模识别系统)等。装备专业化工具设备,如保洁方面的保洁车、清洗机、擦窗器等。同时要科学管理、精打细算、严格控制成本。

6、做好教工住宅区的管理服务。高校住宅区的物业管理不能照搬社会上的物业管理模式,应按照专业标准,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精心运作。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力实行教学区与住宅区分开,自成系统,分别管理的模式,依靠学校的支持,住户的配合,实施规范化的管理与服务。

根据大多数高校原住宅不具备规范的商品房基本条件的情况,对住宅区进行必要的改造,完善相应的设施。在物业管理模式上,根据各高校特点可采取自身管理队伍、招投标方式引进社会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两种模式。前者比较适合历史悠久的老校区,后者适合原后勤职工队伍员工少,但管理又较薄弱的学校,或者是新的校区。

7、进一步拓展管理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不仅要做好常规的环境卫生、秩序维护、设备维养等物业服务,还应做好具有高校特色的服务项目,如教学后勤保障和服务、学生特约服务、教育宣传活动等等,并随着学校发展的要求及师生的需求对这些项目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后勤保障如协调教室的分配使用、课桌椅的配备和调整、教学器具的管理和发放、特殊教室的管理和维护、运动场馆的管理等等。为师生服务方面,如为教师布置好教员休息室,准备好老师饮用水,准备好老师课后的洗手用品等;为学生提供专门饮水处等等。

在住宅区可拓展如装修、搬家、维修、家政、老幼托管等服务项目,开设服装加工店、粮油销售店等商业网点。通过拓展这些服务,广开资金来源,从而促进良性循环。

校园物业服务特色范文5

关键词 工程管理专业 物业管理方向 能力培养

1 物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兴起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国家投资和私人投资(包括海外投资)不再像以前一样受到约束,可以根据市场状况自主进行选择投资机会,停滞了几十年的基本设施建设重新进入到大规模建设时期,因此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在此背景之下很多高等学校都开始设置建筑工程管理或者类似专业。同时,为适应我国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国内高等学校开始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另外,与此同一时间设立的专业还有建筑经济、投资经济管理、投资造价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1998年,教育部在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前文所提到的专业和其他一些类似专业进行了整合,产生了如今的工程管理专业,隶属于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之下。

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置的方向比较多见的有以下几个:项目管理、造价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物业管理等,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曾经推荐的方向也是这几个。①根据调查,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几个方向当中,项目管理、造价管理是高校选择最多的两个方向。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迅速发展,在一些财经类专业相对较强的高校中开始逐渐设立“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②虽然物业管理也是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内容之一,但是物业管理的出现因为缺少有效的指导使得方向设置较为纷繁复杂,有的在土木专业下延伸,有的在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下拓展,有的在工程管理学科下挂靠,有的归入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发展。③由此可见虽然物业管理逐渐为各高校和公众所熟知,但是作为一门学科而言它的学科属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将“物业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编号为110212S)设置在工商管理类之下,开始在全国11所院校进行试点。但是这一工作并没有能够解决“物业管理”学科属性的问题,因为物业管理涉及到工程、设备、管理、法律、经济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将其放在工商管理类中显然有失公允。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对物业管理专业的设置又有了两方面的变化:第一,物业管理(110804)不再作为目录外专业存在;第二,物业管理不再设置在工商管理类之下,而是在管理学这一学科门类中又单独设立了“服务业管理类”,物业管理作为一个专业设置在“服务业管理类”下。但是同样,物业管理学科属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2 在工程管理专业中设置物业管理方向的可能性

虽然从2004年开始物业管理作为编外专业开始试点,2011年新的目录将其作为一个正式专业列入,但是从近几年来各专业下物业管理方向的招生情况和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本文认为物业管理作为独立的专业进行学生的培养仍然会有一段很艰辛的路要走。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学生对物业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不高,主要在于进入单位之后待遇等方面和今后发展难以和其他专业比较;其次,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处于较低水平的竞争中,企业无意也无力吸引较高层次的人员进入到企业中去。因此,本文建议在目前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阶段,物业管理仍然应当作为一个专业方向来建设,一方面可以与本科生“宽口径”培养的政策相符合,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的就业渠道更为宽广。随着而来的问题是将物业管理作为哪个专业的方向。前文提到有的是作为工商管理的专业方向,有的是作为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方向,也有的作为工程管理的专业方向。本文认为,根据物业管理本身的属性其最好的选择是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方向之一。

根据全国物业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可以发现,物业管理行业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主要有: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其次应当能够熟知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另外,物业管理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测算的能力;最后,作为物业管理人员还应当能够掌握建筑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等方面的一些技术知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全国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可以总结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和法律相关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可以发现,行业对物业管理人员的要求和工程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3 工程管理专业物业管理方向学生能力培养

3.1 学习能力的培养

物业管理本科层次培养的人才应当主要定位于物业服务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而不应当是操作层面的人员。因此,对于本方向人才的培养不应当过多地在乎操作层面的技能培养, 而应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掘,最为重要的便是学习能力的培养。

现在有一种误解,尤其是用人单位存在这样的观点,即希望学生从校园踏进社会的那一刻起不经过任何的历练就可以直接投入到工作中去,这种企图通过四年本科教育就要求培养成为某个领域能手的观念是极其错误的。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学生未来将面对更多的新知识,而且工作内容变化莫测,仅仅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实际上使得学生难以应付未来多变的社会。因此,更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方面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应对自身能力提高而带来的新工作的挑战④。

3.2 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依托于工程管理专业的物业管理方向,说到底还是一个管理学科,学生走出校园再经历一定时间的锻炼之后必定会从事较多管理方面的工作,这就务必需要学生要具有资源的分配能力、激励和调动下属积极工作的能力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过多地关注操作层面的教化,更应当结合实践教学让学生主动发挥其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使其组织协调能力得到提高。

3.3 沟通能力的培养

物业管理本科层次的学生的沟通能力也至为重要,以一个项目处的主任而言,他平时需要沟通的组织和单位以及个人就可能包括:业主、业主委员会、多个政府部门、分包商等等,因此学生的沟通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从大量的物业管理案例中可以发现,业主、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矛盾很多是由于项目管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存在缺陷造成了相互之间的误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多注意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校园物业服务特色范文6

一、总体要求

围绕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目标,巩固2020年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提高源头分类质量,优先资源回收利用,开展有害垃圾回收,稳妥推进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收集处理,充分发挥居民作用,加强精细化管理,健全完善督导制度,着力提高垃圾分类工作实效,逐步扩大各社区垃圾分类范围,清除垃圾分类死角,多管齐下推进符合我街道实际的垃圾分类工作体系。

二、主要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

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分类准确率都更上一个层级,人均垃圾产量基本实现“零增长”,生活垃圾治理“三化”成效不断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能力都有所提升。

三、工作具体实施和计划

(一)

强化源头分类力度

1.强化入户宣传。让居民明白垃圾是污染源,我们是生产者,同时也是分类投放的责任者,从内心深处愿意做好此项工作;

要求社区因势利导,利用此次派发室内分类垃圾桶的良好契机,开展扫楼入户指导宣传检查,修好居民“内功”,做好宣导工作。

2.宣传注重直观有效。进一步要求入户人员用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方式宣传垃圾不分类的危害性以及垃圾分类减量的好处,让居民看懂想通,主动参与。

3.做好垃圾分类便民措施。针对多数居民怕麻烦的思想,垃圾投放点位的设置和整合要再三斟酌、充分考虑小区居民日常生活习惯,并进一步设置暖心池、呵护池等配套设施,确保环境整洁卫生和居民身心健康。

4.健全完善奖罚制度。要求各社区进一步集思广益,用正向激励手段评选优秀垃圾分类楼栋、垃圾分类优秀家庭、垃圾分类小达人等荣誉,引导居民树立积极参与的荣誉感。对于违反者,注重说服感化,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5.持续发动社区微信公众号等媒体;

利用社区书院、活动中心等平台进行宣传;

继续加强辖内中小学生教育;

要求辖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示范。

(二)重视督导队伍建设

我街道2020年进一步完善了垃圾分类工作考评考核细则,强化督导员考评考核相关要求和规定。2020年,

会进一步把好督导员入门关、培训关和考核关,及时撤换考核不称职的督导员;

细化日、周、月工作安排,注重督导、宣传、履职,杜绝二次分拣,并要求认真记录台账,全面掌握居民参与率与分类投放准确率;

评选优秀“周之星”督导员及优秀督导员团队,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激励,带动履职积极性和能动性;

同时,结合各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充分调动社区资源,选聘有责任心、热心垃圾分类工作的党员志愿者、退休人员等群体组建督导管理小组;

加强巡查、监督等方式提高分类投放准确率。

(三)

强化分类硬件设施建设及高层撤桶

2020年街道会进一步加大宣传栏、宣传板、投放标示牌等垃圾分类硬件设施投入及维护;

继续对分类桶投放点进行有效整合,规范投放;

并全面硬化垃圾投放点地面,尽快完善设施补短板,确保设施到位,强化督导效果;

对大件垃圾,完善存放的公共大件垃圾堆放点,有害垃圾桶延续专人专管;

同时,抓好高层撤桶及分类。2020年,我街道XX栋高楼,已撤桶XX栋,撤桶率80.36%,已实施高层撤桶的,继续巩固成效,总结可复制的经验做法作为同类小区借鉴;

不定时对高层未撤桶的小区进行检查,并积极协调解决高层撤桶,增加撤桶后的硬件设置投入,做好后续保障工作。

(四)

发挥物业管理企业主体作用

街道与社区加强与物业管理企业的互动,将日常暗访结果及时反馈给物业企业,及时表扬优秀鞭策落后,协助推动物业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并督促物业企业认真解决“混装混运

”问题,各社区督促物业服务企业、保洁单位加强对保洁员、环卫工人等的培训、教育、引导,促使其正确收集垃圾;

发动小区居民积极监督举报,杜绝混装混运现象发生。对屡教不改的物业,要求社区进行督促,必要时,上报城管执法部门开单整改;

积极发挥物业管理企业主体作用,做到生活小区内垃圾不遗漏,不留死角,杜绝垃圾落地并强化源头分类等。

(五)扫除分类盲区,健全考评体系

针对民营企业、非星级酒店、沿街店面、无物业小区等盲点区域的不同特点采取了针对性措施,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逐步扫除盲点;

持续推进厨余垃圾全面直运和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其它垃圾直运面;

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思路,巩固先进小区,提升落后小区,促进中间小区,全面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和准确率。同时,健全考评体系,街道延续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各社区的重要任务,纳入城市管理年度考核。街道将结合日常城市管理工作,督促检查各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并给予通报,对履职不力的社区及个人进行处理。

(五)

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教育系统作用

充分利用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优势,特别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的力量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形成榜样示范带动作用;

并继续协调辖内学校加强中小学生教育,举办“家校社”联动等活动,通过垃圾分类进学校进课堂,让孩子们做家里的宣传员、督导员,带动家庭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四、积极打造各社区亮点特色

各社区要在示范小区经验上,重点打造垃圾分类品牌社区。根据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结合2020年度亮点特色,各尽所长,用特色和亮点引领居民,打造社区品牌效应。

①建立XX社区“房东管理”制度。自建房以栋为单位,制定定点定时沿线统一垃圾收集转运,房东监管、督导员督导宣传方案。整体与社区网格划片分工相结合,建立“条块联动、齐抓共管、协调有序、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层层抓落实,有效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工作。

②打造XX社区“多元融合”垃圾分类特色试点项目。以“多元队伍、多元教育、多元品牌”为切入点,积极聚合辖区资源和力量,分别针对不同的垃圾种类进行收集处理,提升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倾力打造垃圾分类各类型示范小区等,以点带面,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垃圾分类工作经验,全面提升街道垃圾分类工作。

③推进XX社区继续携手辖内企业,在XX小区共建立体菜园,采用最有效的绿色环保回收利用方式,变废为宝,逐步开启小区垃圾桶内无厨余垃圾的新环境保护模式。

③XX社区继续打造“垃圾分类志愿者”等垃圾分类特色品牌社区,多方位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通过社区垃圾分类课堂及时充电;

并通过厨余垃圾换购、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等,引导居民从源头分类,实现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④XX社区深入整合辖内资源,多方合力创建“三特色”打造社区品牌。一是持续开展“垃圾分类示范家庭评选活动”;

二是结合辖内学校及幼儿园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小手拉大手”等活动;

三是打造小区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打造绿色景观,开展垃圾分类楼户评比活动,建立“绿厢房”等,呈现垃圾精细分类、绿色花园、居民休闲等一体功能,营造社区环保一角。

⑤XX社区探索建立“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生态云+”垃圾分类新社区。采用了“大党委+社工”的社区治理路径,深度融入垃圾分类,打造属于社区的垃圾分类“生态”特色。

⑥XX社区延续发动小区物业、业委会、在职党员等辖内资源,多次探讨、实地考察、通过投票等民主方式进行投放点整合,成效显著;

本着服务居民,提倡垃圾分类的理念,让原本被丢弃的垃圾再次生产再利用。引进绿色小屋,可回收物兑换积分,兑换油盐酱醋等家用产品;

接受闲置衣物捐赠,并通过爱心渠道,把衣物捐赠到需要的地方;

联合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推广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各社区要坚持把生活垃圾分类作为重要工作任务。社区主要领导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亲自部署工作,细化分解管理、层层落实,确保责任到人。

(二)协同合作,凝聚合力。

各社区及物业等相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自我督查,并落实例会制度,要定期召开推进协调会,做好垃圾分类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凝聚合力,共同推进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三)保障经费,有效激励。

街道相关垃圾分类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做到专款专用,保障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并加大经费督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