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法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法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法的定义

教学法的定义范文1

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数学知识是载体,数学思想方法是核心和灵魂。

下面以笔者所听的一节六年级的分数应用题教学为例,谈谈关于教学定位的问题。

【课堂扫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一周上课30节,已经上了 ,已经上了多少节课?

师:谁是单位“1”?是什么类型?怎样解答?(教师采用的是一问一答)

生:……单位“1”已知,求相比较的量,用乘法计算……

2、师:这道题可以怎样改编?

生: 已经上了18节课,已经上了,一周上了多少节课?

师:单位“1”还是哪个量?是已知,还是未知?是前面学的什么?(同样是一问一答)

生:……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师:怎样解答?

生:18÷=30(节)

师:你能用方程来做吗?(此问与前一问在处理上,弱化了顺向思维)

3、低年级周课程25节,中高年级的周课程比低年级多,中高年级的周课程是多少节?(教师的处理方法同上)

4、教师让学生改题引入新课

生:中高年级的周课程是30节,中高年级的周课程比低年级多,低年级的周课程是多少节?(处理完后已经有了10分钟)

二、新课教学

1、例2: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1)师:有没有你不理解的地方?

师:谁是单位“1”? 是已知,还是未知?哪个量多?用什么方法做?(采用一问一答)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分析:①单位“1” 未知 定型

②相比较的量多

(2)指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

(3)师:美术小组有几部分组成?

(4)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吗?

生: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5)学生解答:

解:设航模小组有X人。

X+X=25

X=20

(6)师:根据第一步,还有别的列法吗?(学生不能作答,教师引导学生从乘法分配律上思考)

生:(1+)X=25

(7)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1+)

2、美术小组有20人,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少,航模小组有多少人?(处理方法同例2)

3、师生总结。

三、处理新课前的引入题。(没有处理完就下课了)

【问题评析】

引入面面俱到,情境过多,用时达10分钟,冲淡了新课的教学。

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竭尽了教学铺垫之能事,事实上是不相信学生的原因所致,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有待转变。课标和课标教材都倡导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比如计算教学就是伴随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这体现了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课标理念。然后一部分教师曲解了课标理念,认为创设的情境越多越好,没有凸显数学味。我们的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心智要有挑战和锻炼作用,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本质。况且数学讲究简捷、明了,课堂教学要追求效率,都不允许情境多多益善。另外从儿童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新课前5分钟左右,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处于高度集中的时候,最利于进行新课教学;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好新、好异、好胜心理且兴奋的时间不长的特点,所以超过5分钟左右,学生的大脑必然会产生抑制,兴奋不在;加之新课的时间过少,势必会冲淡新课的教学。这就是一些教师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原因之一。

2、教材吃透不够,对教材把握不准:分数应用题还在分类;在具体解法上重算术解,轻方程解,不符合教材和课标要求。

课堂上,教师还在以过去的做法进行分类,且出现了一些人为增加的名词术语――作标准的量、相比较的量等。按此教法,学生要记住三个关系,课标教材只需要一个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就够了。也许有的教师会说,我照过去的教法,由于算术解要少写字,学生更乐于接受,分类后学生掌握要快些、容易些。我们认为这是急功近利、丢了西瓜拣芝麻的行为,是没有吐故纳新,勇于接受新理念、新教法的行为。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从长远看,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课标教材六年级的分数应用题不再分成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分数除法应用题,统一以解决问题来命名;也没有出现传统的三类应用题;在传统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中,教材的解法也没有出现算术解。这是为什么?这既是为了与初中的学习接轨,适当淡化算术解(初中根本没有算术解的说法),更是为了突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便于学生的数学建模活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顺向思维发展。

3、传统教学的痕迹、特别是其中的糟粕还过重:教法单一,牵得过多,统得过死,教师的角色还没有转变,教师还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习的主动权没有还给学生。

教学中,教师把知识嚼得过细、过碎,每个环节基本上采用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由于学习方式的单一、重复,而学生具有好奇、好异、好动心理,必然造成学生大脑的疲软、甚至厌学情绪,这对教学是极为有害的。由于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学习的主动权没有还给学生,会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局限在一个狭窄的空间: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没有学生的交流活动时空,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与极个别学生之间的对话,绝大部分的学生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看客或观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况且对教师和学生来说,课堂疲于奔命,没有一点喘息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教学使课堂显得死板、沉闷,既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个性的张扬,对师生的身心也不利。

4、每道题都进行算法多元化而无优化,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课程标准倡导算法多元化,是为了发散学生思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然后凡是万物都有一个度――少则不够,过犹不及。“增一分则厚,少一分则薄”就是这个道理。每道题都进行算法多元化,重点过多、过滥,重点不突出,势必造成“每道题都是重点,那么每道题都不是重点”的尴尬局面。何况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允许我们每道题都进行算法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只有算法多元化而无忧化――许多就是爱说的一句话是“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这样会使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只停留于散乱的原始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而思维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不亚于知识的掌握。所以对算法多元化,我们应该采取适时、适度的原则,并且一定要有优化的意识。

【解决策略】

如何设计并上好一节数学课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教学的定位,教学定位的根本在于抓住数学思想方法,以学定教。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设计中考虑知识的逻辑性、流畅性的同时,要抓住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逻辑性和流畅性

数学教学在考虑符合逻辑规律的基础上,要尽量达到流畅的目的,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准确、生动、自然、灵活的数学,体现数学味。逻辑性包括了知识的逻辑性和学生学习的逻辑规律。既要考虑所学的知识在本节、本单元、本册中的地位和作用,更要考虑知识在上下学段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要从知识建构的角度,以大教学观来考虑知识的逻辑性,从而找准学生知识的逻辑起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起点来进行教学。本案例之前的简单的解决问题以及本课的较复杂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均应该在找出单位“1”的基础上,抓住分数和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每道题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按顺向思维思考,适合算术解就用算术解,适合方程解就用方程解。

比如创设情境部分的前两个环节的处理,要让学生明晰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都是“一周上课的节数×=已经上课的节数”,第1题已知了单位“1”,求已经上课的节数,按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适合用算术解;第2题单位“1”未知,要求的问题属于逆向思维,适合方程解。而例2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只不过稍复杂一些罢了。这样的教学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建构活动。

思想性和方法化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达到“立主脑,去枝干”的目的,不要过多纠缠于细微末节的地方,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抓住每节课的核心数学思想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如本节课的教学不应该再分类,而应该建立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顺向思维是核心。在教学方法上,不应该机械重复,要有收有放:新课教学可以收在理解“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意思――找单位“1”,理解多“”的含义,用数形结合方法(线段图)理解题意;进而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有两个);然后放开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在学生汇报的时候,要解决方程与等量关系的对应关系。由于学习方式的开放,学生的解法必然是多元化的,可能会有算术解出现,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讨论、沟通、辨析中明晰是适合方程解还是算术解的问题,促进学生的顺向思维发展。这样的教学必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建模的思想、对应的思想、优化的思想等。

针对性和现实性

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是为了不教”。传统的教学是教在前,学在后;现代的教学应该是以学为主的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教与学应该是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的事情。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应该突出“教”与“学”的双主地位。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情定教情”,寻找适合学生学的方法,因为适合学生学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学实际中除了考虑知识性、思想性外,还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在教学预设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背景、实际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班级学生的差异性等。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找到适合学生的教法与学法。在教学预设时,一定要有整体设计的思想,要预设课的容量与密度,每个环节之间要留足一定的弹性空间,便于在课堂上有回旋余地,有利于课堂上的突况,使课堂教学更为扎实、厚重。课堂上学生才有可能进行充分的感知、体验活动,在实际操作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发现、总结并完善规律或结论,经历不会到会的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数学化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自主建立数学模型,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的课程标准理念。从而真正意义上体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命的律动和生命的价值。

如本课的教学,学生的知识背景应该是学生已经能选择适合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分数应用题,会解决稍复杂的已知单位“1”的分数应用题,这是我们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在课前加以解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引入部分的3个小题直接让学生解答,然后把重点放在每道题数量之间等关系上,并且要通过前两道题的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晰“抓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顺向思考,解决问题”的道理。最后再引入新课。(当然学生学习程度好的班级也可以通过改编第3题导入新课教学)这样可以把导入新课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例题的教学如前思想性、方法化所述,不再赘述。例题教学完成以后的练习不要每道题都让学生完整解答,只需1道题的完整解答,其它的题目只需能列式即可。应该把“抓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顺向思考,解决问题”和列式与数量关系的对立问题作为全课的一根主线来教学。

教学法的定义范文2

一、以目标带动自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通常以最直接的方式给学生讲解知识要点,再利用大量的习题、作业把各知识点进行“输通”,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机器。初中数学“以学定教法”的新模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各类型的教学形式,提升了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1.为数学课堂创设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现代教学的重视。在教学中,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可提高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使他们不断地发现新问题。通过教师给出的学习目标,有效地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了解此类方程,然后利用此类型方程去解决实际问题,教会学生合并同类项。在讲解“阿尔·花拉子米”故事的同时,让已经会解“ax+bx=c”类型方程的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方程式的概念,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掌握 “对消”与“还原”的概念;引导他们通过自学,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主动自学发现问题

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便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自学,通过自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从分数到分式”时,教师讲授完新知之后,就给学生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理解分式和有理式的存在条件是什么,让学生以此学习目标作为引导,对教材进行自学,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

3.通过自学让学生自解疑问

有疑问才会有探索,有疑问才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让学生通过对教材以及其它资料的查找得出解决疑问的方法。对于这类型的教学形式,教师需要对教材中知识进行总结,设置的问题,要把握住学生的年龄层次,控制在让学生能接受的范围。例如学习正数与负数时,为了让学生课后自学,教师可以设置疑问:(1)正数与负数的概念 ;(2)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是什么?利用设置好的疑问,让学生通过自学对提出的问题有一个系统地自学目标。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了疑问,完全达到了传授知识点的目的,并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自学的积极性。

4.结合生活解决问题

教与学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传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用更多的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某日,学生跟家长出游,打了一辆出租车前往目的地,出租车起步价为5元,此后的3km行程每1km加1.8元,那么此次前往目的地乘坐的出租车费用为x(x>3)km多少?让学生根据所提出的条件进行演算,然后再对学生到达的几个不同的目的地进行设置。付费时,如果产生的费用不是整数时,应该怎么付费。这样的生活实例,即能让学生了解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又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

二、小微学案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按照教材内容,灵活地应用小学案以及微学案,让以学定教的教学形式得以充分地发挥,但是,不要把小微学案的形式变得程式化。小微学案是根据需要来培养学生能力而设定的,利用好教学大纲的内容,结合小微学案,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讲授“一元一次方程”时,留这了样一道课后习题:学校因发展需要,过去三年内购买电脑150台,去年购买的电脑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电脑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问前年学校所购买的电脑是多少台?通过此道习题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即可以设定前年购买电脑为未知数x台,则x+2x+4x=150。由于一部分学生对未知数的设置意识不清楚,教师可以先引导对每年的增长倍数进行确定,然后再列等式。通过这样的一个习题,让教师确定了教学的重点,并有效地避开学生易犯的错误,通过教师的强调增强对知识的掌握,真正把“以学定教”落到实处。课堂是动态的、变化的,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师不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要细心思索、沉着思考;顺应学生的思路,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让课堂在看似不和谐的表象中生成精彩。

教学法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概念教学;定义;数学方法

通过十几年的教学,我深知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定义是概念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上课前引入概念,给出定义后,引导学生对定义进行认真的剖析,体味其中的内涵,参悟定义的真意所在。剖析定义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对定义中关键字及句子进行剖析

数学定义语言简练,用词准确。把定义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关系分析透彻,辨别清楚,对理解定义的内涵十分必要。下面举例说明:

例如:在集合运算中,并集的定义是“属于集合A,或者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首先我们知道这个定义描述的是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而联系这两个集合的关键字、词、句是什么?显然,是“或者”这个词。“或者”一词在此定义中包含三种含义:1.属于A但不属于B;2.属于B但不属于A;3.属于A且属于B。通过这样的分析,再加上文氏图形更加形象地加以说明:

二、对定义的参差要点的剖析

三、运用模式剖析定义

四、通过类比剖析定义

定义一些名称、形式类似的概念,在理解掌握旧概念本质的基础上,用类比法剖析理解新定义,效果也是很好的。

五、通过正反对比剖析定义

一般地说,教材是从正面阐述概念,这无疑是重要的,而要理解和掌握定义的本质,在从正面认识概念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再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定义,是使学生对概念理解透彻、记得牢固、用的灵活的主要方法。

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定义首先结合图形从正面讲解,再从反面做这样的对比:

1.异面直线的定义能否这样叙述:分别在某两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

2.异面直线的定义能否这样叙述: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图,分析上面的两种叙述方式与定义的不同点。进而得出结论:上面的两种叙述方式都不能作为异面直线的定义。由此进一步认识到异面直线的定义的实质是:“异面直线是不可能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六、利用图形剖析定义

教学法的定义范文4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沉测定的不同方法在血液流变学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100例空腹血液标本同时用温氏法和LENA血沉仪法进行血沉测定,并进行血流变测定。结果 血沉温氏法测定值普遍大于LENA血沉仪法测定值。 结论 LENA血沉仪法测定血沉准确、省时。

[关键词] 红细胞沉降率;血液流变学;方法

在血液流变学的检测中,血沉测定是一项重要项目,由于各地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的条件各不相同,测定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选择正确的测定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验对象 血液标本采自我院内科病房从2006年5月~2006年7月患不同性质疾病的患者100例。年龄29~87岁,平均66岁,其中男52例,女48例。

1.2 标本来源 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肝素抗凝,1.6 ml枸橼酸钠抗凝。

1.3 方法 清晨空腹采血,肝素抗凝5 ml,用于SA-6000自动血液黏度测试仪测定全血黏度、温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枸橼酸钠(4∶1)抗凝血2 ml,用LENA血沉仪测定红细胞沉降率,4 h内测定完毕。

2 结果

2.1 LENA血沉仪法与温氏法测定血沉结果 见表1。 表1 LENA血沉仪法与温氏法测定血沉结果 LENA血沉仪法

2.2 血流变测定结果 正常62例,轻度减低18例,轻度减低并红细胞聚集2例,轻度增高6例,轻度增高并红细胞聚集4例,中度增高2例,中度增高并红细胞聚集1例,高黏血症倾向1例,红细胞聚集倾向4例。在有红细胞聚集和红细胞聚集倾向的11例样本中,用LENA法的血沉结果,则有3例为正常。

2.3 其他 其中有5例LENA血沉仪法的结果大于温氏法。温氏法结果在54~78 mm/h,而LENA法的结果都大于125 mm/h。

3 讨论

血沉测定结果:测定值温氏法普遍大于LENA血沉仪法。究其原因,主要是两种方法所使用的抗凝剂不同以及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不同。另一个原因可能是LENA法中红细胞是在一个近似真空的血沉管中自然沉降。而温氏法中温氏管上方是开放的,红细胞在沉降过程中受大气压等 因素影响较大,这可能也是温氏法结果普遍升高的原因。

枸橼酸钠抗凝剂用量不可过大或样本量不可不足,尽量减少对血液的稀释作用;测定血沉时样本一定要充分摇匀,否则血沉测定结果将偏高。所以检测过程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得到准确结果。血沉与HCT之间有一定的数量关系为除外红细胞压积的干扰,将血沉转换成一个不依赖红细胞压积的指标,即血沉方程K值,而更客观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变化,血沉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红细胞聚集性的准确,而间接影响低切变率黏度的真实性,因此LENA法才真正反映了血沉的真实结果,对临床诊断有意义。

5例LENA血沉仪法测定结果大于温氏法,其中4例为肿瘤患者,1例为肺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简称为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健康人血沉数值波动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而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可明显增快。尽管血沉检查属非特异性试验,但将其结果与临床资料相结合考虑时,却能对机体有无炎症、病变有无活动性、疗效如何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LENA血沉仪法:使用含有枸橼酸钠作为抗凝剂的真空管为反应杯,分析周期的长短根据操作模式决定。在1 h模式下,总测量时间是24 h,然而在1~2 h模式下,时间是48 h,两种情况的结果都是以魏氏法(Westergren)形式表示,每小时可以处理40个样本,所以LENA法准确、省时。因此,建议用ICSH推荐的魏氏法测定血流变中血沉,或确定温氏法的正常值参考值。

温氏法测量时间为1 h,能否用较短的时间与魏氏法作比较,定一个正常参考值,这值得同道共同商榷。这样可以减少样本的用量,同时也可节约医疗资源。

综上所述,两种测定血沉的方法温氏法和LENA血沉仪法,结果不能互相代替,否则将影响红细胞聚集性,同时也影响临床对疾病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4.

教学法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勾股定理;新课环节;课后总结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老师上课的过程中,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勾股定理”是我所执教的一节初中数学课,我在以下三个环节应用了情境教学法:

一、导入新课环节

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个现象,在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前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坪,很多同学为了走近路而选择斜穿过草坪,从而踩坏了不少小草。我问学生,斜穿过草坪比走直角线通过草坪能节省多远的路程呢?为了节省这点路程而去践踏小草对不对呢?通过这一提问,让很多学生意识到爱护花草人人有责,不能因为少走几步路就破坏环境,这都是不对的。更因此激发了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的学习兴趣。

二、推导勾股定理环节

在授新课这一环节,我运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电脑课件把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进行移位对比,使单调的公式推理验证变得生动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勾股定理公式的印象。

三、课后总结环节

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已经在愉快的心情中理解了勾股定理。那么如何让学生加深印象,并能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呢?我在课堂的最后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作业:在我们学校食堂后边修建了一个大烟囱,它的高度是10米,为了保证它的稳定,要在它的两边各拉一条钢丝线,请同学们在课后动手去测一测、算一算,这两条钢丝需要多长?这样就让学生在课后的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去体会勾股定理的神奇之处。

通过情境教学,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让学生在快乐的心情中去学习数学。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认知活动带有体验性和人的行为效率与心理激奋水平有关而提出。要求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或气氛中引导学生产生各种问题意识,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正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的教学,思维的“过程”同“结果”一样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把思考和发现体验为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强迫或负担。

参考文献:

教学法的定义范文6

医学统计方法是目前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同时也存在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的弊端[1,2]。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没有与时俱进,对该课程定位不够准确,导致课程教学目标不够准确或者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课程定位的视角对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改革作一探讨。

1. 课程的重新定位

自1972年美国杂志《advertising age》首先提出“定位”一词起,这一概念在经济、社会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如市场定位、品牌定位……,某一项目一经“定位”,一整套精心选择的活动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从而优化资源、提高效率[3]。可以说“定位”是一切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指导。

课程定位实质上是明确某一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这与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密切相关,因课程从属于专业,必须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要给某一高职课程准确定位,就必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要求从专业层面上进行整体思考。但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需要进行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任职资格相关要求以及职业岗位迁移三个方面的分析[4],其次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汇总,然后根据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该课程进行准确定位。

高职医学统计方法课程的原来定位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并没有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而是大致根据该课程的作用对其进行定性,因而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要求。笔者在对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面向的工作岗位

和典型工作任务、临床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以及执业医师/主管

护士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认真的分析后,归纳汇总并进一步综合分析,根据医学统计方法所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本课程重新定位为高职医护类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职业工具课程。

2. 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本文由收集整理

课程定位其实也是对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一个“自我认识”,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因为只有“自我认识”得十分清楚,才能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做到不夸大和不缩小,才能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否则,课程教学目标就会偏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轨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其“应用性”,要突出能力目标。专业处于课程的上位,课程教学应紧紧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这一“战略目标”而展开。根据高职医学统计方法课程的重新定位,在对医护类专业毕业生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近几年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部分毕业生成长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spss统计软件应用已普及的实际情况,笔者对医护类毕业生所需的医学统计方法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要求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制订出针对性很强的“五会”课程教学目标,即会选择正确的统计指标进行描述、会选择正确的统计推断方法进行分析、会进行相应的spss软件操作、会解读spss软件分析结果和会准确表达出分析结果。

高职医学统计方法“五会”教学目标是在对课程重新定位的基础上确定的,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而是紧紧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这一最终目标,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应用性,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 教学内容的重新选择与序化

教学内容必须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课程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具有决定作用。“五会”课程教学目标确定后,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遵循“知识够用、技能实用”的原则,根据专业特点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而不应拘泥于现有的教材。要选择组织好教学内容,应重点思考二个问题:一是学生应该学什么?二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我们带着上述二个问题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基本做法如下:一是以常用的医学统计方法为基础,紧扣专业选择教学案例,尤其是多种统计方法综合应用的研究案例;二是对所选教学案例进行仔细研究,对照专业(执)业资格证书、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岗位迁移三个方面的要求,列出除常用统计推断方法之外还需要增加的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三是将常用统计分析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作为本课程教学内容;四是对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裁剪、加工和序化,使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设计、组织“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这一内容时,首先选择具体的专业案例,其次插入均数和标准差的相关内容,第三是引入方差分析的相关内容,最后是q检验的相关内容,将前后内容按逻辑顺序连贯起来,这样学生就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指标,这些指标是如何计算的,如何进行方差分析,怎样进行spss软件操作,如何解释spss软件分析结果以及在多个均数总体上有差别时还需进一步通过q检验来判断两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如何准确表达出分析结果等,这一过程与实际工作中统计分析的过程高度一致,经过这样处理的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前后贯穿、由易到难、简单实用,并且对其他统计推断方法的学习有着极强的借鉴作用。

4. 课程考核改革

一般来说,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方式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来确定。高职医学统计方法“五会”教学目标强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考核内容上应以能力为主,以基础理论知识为辅;在考核方式上应以spss软件分析操作为主,以卷面考试为辅,而且卷面考试重点应考查学生正确选择统计推断方法的综合判断能力、软件分析结果解读能力和准确表达统计分析结果的能力等。这样的考核内容与方式,才能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有利于检验和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