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重庆;满意度

随着新课改中“加快推行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地理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地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一定的态度和价值观,应用地理知识、地理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发现与地理有关的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探究过程和方式。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精神,让学生回归生活,探究生活,形成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我们从已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直属重点中学(包括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八中、育才中学和南开中学)和非直属高中(包括田家炳中学、朝阳中学和重庆第三十七中学)中抽取高中生共800人发放问卷,回收435份,其中有效问卷320份,对有效问卷进行研究。此外,对这几所学校的6位地理老师或学生进行了访谈。

论文研究目的是通过重庆市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的调查及研究分析,了解重庆市高中生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满意度情况,最终对重庆市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重庆市高中更好地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也为全国范围内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更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1喜忧参半的现状:整体满意,差异明显

1.1学生对目前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总体较为满意

总体满意度平均值为71.55%,说明所调查学校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总体情况表示满意①。满意度平均值最高的是学生对个人收获的满意度,其值为77.74%。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最低,值为57.72%,表示满意度一般。将各板块满意度平均值从高到低排列:个人收获>家长>小组>教师>评价>课题>时间安排>社会>学校(表1)。

1.2 直属学校学生的满意度高于非直属学校

重庆市直属高中学校的平均满意度为73.81%,而非直属学校的满意度平均为73.45%。由此可见,直属学校在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中相对具有微弱优势,非直属学校通过改善实施策略可以和直属学校不分上下(图1)。

1.3 高一年级学生的满意度高于高二、高三年级

高一年级满意度平均值73.78%大于高二年级满意度平均值70.67%大于高三年级满意度平均值70.02%。高一年级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年纪,可见高一年级学生对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及收获较高;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满意度降低,这一现象直接关乎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时间策略(图2)。

1.4男生与女生对于不同方面的满意度不同

男女生总体的满意度相差不大,但是在不同方面有所不同,这一点需要引起重视,可根据不同性别特征采取不同的改进措施(图3)。

1.5 队长的满意度高于普通小组成员

成员满意度平均值71.22%小于队长满意度平均值73.29%,由此可见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会促使学生有更大的收获(表2)。

2错综复杂的原因:因素多样,程度各异

根据调查,学生对不同方面满意度差距较大的原因如下:

2.1 对于各板块满意度不同的原因

2.1.1个人收获及家长态度

参加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合作学习、人际交往、调查研究、信息筛选、文字整理等方面的收获存在差异,则满意度差异较大。只要学生提出参与地理研究性学习,多数家长都会在时间和资金上给与充分支持。但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告诉家长,使得这部分学生对家长的态度不明确,则谈不上满意与否。

2.1.2小组

学生在课题研究中遇到困难时,多倾向于自己解决或求助于指导教师。高一学生倾向于小组讨论解决,高二学生倾向于小组成员分工查找资料,高三学生倾向于找相关的老师帮忙(除指导老师)。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投入精力的不同,因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则满意度存在差异。

2.1.3教师及评价

同学对指导老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满意度很高,大部分指导教师在评价时注重过程与结果并重。但学校或领导比较重视课题成果,以便对其后续研究进行持续引导。由于不同学生看重的方面不同则满意度存在差异。

2.1.4课题选择及时间安排

课题选择的方式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初定一个课题,经老师指点后,最终确定课题。所以学生在选择课题时自较大,教师指导不够,造成学生满意度的差异。此外,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理论课的时间集中在高一,课时为每周1节课,而学生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段多集中于寒暑假和上学期周末。因为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存在满意度的差异。

2.1.5社会及学校

在调查过程中,社会人士的不配合是学生较难攻克的一个障碍。实施课题的资金来源由学校全额支付的极少,学生的积极性不强。学校方面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并没有得到学生的完全肯定,学生认为学校关于资金支持力度没有达到学生预期的水平,这是所调查的各个内容中最不满意的一个方面。

2.2 直属学校与非直属学校学生满意度不同的原因

第一,直属中学开设地理研究性学习理论课的时间大多数是在高一第1学期,非直属中学几乎都不开设课程。第二,直属中学的学生更喜欢选择“社会热点、焦点”、“自然环境”等贴近生活的题目。第三,直属学校的硬件设施更为完善。第四,直属学校的老师参与度更高,尤其是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会和学生一起解决,而不仅是小组成员自己查找资料。第五,直属学校对于课题成果的处理方式多是评出等级,给予奖励,也支持优秀课题深入研究和推荐去参加比赛、投稿、申请专利等。

2.3不同年级满意度不同的原因

第一,开设了研究性学习理论课的学校,课程开设时间集中在高一,极少数在高二,高三几乎不开课。高一学生寒暑假相对高二、高三来说更轻松,有较充足的时间来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第二,虽然三个年级的家长都支持学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但是高三面临高考的压力更大、实施的时间不足使得家长的支持力度下降。第三,高一学生更关注课题成果评价与自我期望的差异和学校关于课题成果的处理方式,高三学生更关注自我收获。

2.4男女生满意度不同的原因

第一,女生倾向于选择生活、时事、人文地理等更容易接触到的方面的内容;与女生相比,男生兴趣广泛,在选题上倾向各异,但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的研究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第二,男生更愿意挑战自我,因而对于知识面的拓展、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习地理兴趣的提高和意志力等品格的培养的满意度都高于女生。第三,女生更需要来自家长、老师、社会人士的精神支持。

2.5队长满意度更高的原因

队长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负责小组分工,自觉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与指导老师的接触和交流更为频繁,参与程度也更为深入,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和更大的收获及成就感。

3相对合理的策略:提高认识 注重差异 加大投入

3.1提高学校、教师、学生的认识

3.1.1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是前提

地理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快乐有趣的、可以增进友谊和充实生活的,并且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提高团队凝聚力。使学生有归属感。此外不算学分、不强制性参与、全凭爱好参与等有助于减小学生压力。

3.1.2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基础

不管是正负面看法中还是理想的地理研究性学习中都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重视和要求。学生普遍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好的一面在于“扩充知识面、增长视野、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增加地理知识、有助于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式的正确理解”,因此地理研究性的学习需要老师和学生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知识基础才会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3.1.3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关键

地理研究性学习可以调剂生活、丰富假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迫于高考的压力则时间紧,怎样安排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时间才能使得学生既不会耽误学习又有较充足的时间完成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3.1.4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是目的

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要求学生要进行团队合作,这有助于增强合作组织能力、提高学习应用能力、提高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了解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

3.1.5规范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标准

健全的评价体系不光是对结果的重视,而应该结合老师、家长、学校、同伴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过程评价。所有地理老师对所有小组进行认真的评价,评价包括:小组综合素质(知识拓展情况、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意志力等)、小组成果报告等。选出优秀的小组、确定名次后,学校颁发奖状和一定的奖励品。特别优秀的小组继续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参加比赛或投稿或申请专利等。

3.2 注重年级、性别、兴趣差异的影响

针对不同的年级、性别和兴趣差异,在安排上应该区分对待,建议如下:

3.2.1课程内容及时间安排

地理研究性学习理论课内容主要包括:如何查找资料、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步骤、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如何写总结、注意事项等。开设时间:高一的第1学期和第2学期。开设的课时:每学期10个课时,安排在学期期末(接近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时间)。实施时间:高一的寒、暑假(建议实施两次)。高二、高三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参与地理研究性学习。

3.2.2课题内容及选择

课题分为自然地理(地、气、水、土、生等)、人文地理(人口、城市、产业、交通等)和科学地理(“3S”技术、宇宙探索等),每个方面都分配相应的指导老师,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和学生协商后,最终确定课题。

3.2.3小组合作

根据学生选择的课题,将选择课题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组内人数在6至10人之间。小组内选出一名队长、一名副队长,共同负责监督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进度。需注意分工合作以及性别搭配等问题。

3.3加大资金、设备的投入

经费方面由学校和学生共同承担费用。建议学校规定给每个组统一报销一定金额,若超出限定金额,则超出部分由小组成员共同承担。此外,学校应加大投入,向学生提供丰富全面的与课题相关的图书、资料、基础设备等。重视并规范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确立评价标准和奖励措施。

参考文献:

[1]夏志芳主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368

[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文件.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及实施的试行意见[E].2010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生探究;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所谓“教未见趣,必不乐学”,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谈得上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学质量的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许多学者和教师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而我们仅就“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方面进行简单探讨。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更主要的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选题

研究性学习从选题上具有开放性,它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一般学科性问题,学生选的课题往往是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从兴趣入手,那么整个研究学习的过程就会被期待。

二、过程

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既动脑,又动手,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这比单纯地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个过程是学生亲身参与的,是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这种类似于主导者的地位,远比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研究性学习和以往的兴趣小组、奥赛训练不同,他不仅是某一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这个过程是对学生已学知识或掌握技能的检验和肯定,使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和兴趣。

研究的过程多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成员既有单独的分工,又要相互配合,协作完成研究课题,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比自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果

学生要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调查,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无数的努力最终有了实质性的回报,这种成就感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的道理,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知。

总的来说,尽管听讲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各有长短,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听讲式学习就是落后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但不能不承认,研究性学习确有其独特的好处与必要性。

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探究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让学生在主动获得知识或信息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当然,现有的研究成果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推广,我们将继续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3

对于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的六种价值不容忽视:第一,研究性学习保持或发展了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第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了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第三,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了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第四,研究性学习增进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育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五,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懂得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是多元化的。第六,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促进作用。由此看来,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且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取其精髓,凸现个性,以使其更具强劲的生长力呢?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材内容是多样的,所以实施研究性学习也有多种形式。这两年,笔者尝试引导班里学生通过上网、开展课外阅读、补充相关教材、布置观察性作业等多种方法把“研究性学习”带进语文课堂,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专题式研究性学习课堂:一“网”情“深”

1.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登陆有关网站,搜集相关景点的图片,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语言文字。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写景的优美文章,比如:《北大荒的秋天》、《九寨沟》、《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雾凇》等,如果仅仅让学生阅读课文,浏览书上的插图,学生就会对文中所描写的秀丽风景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也难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但是如果引导学生登陆相关的网站,他们就能从中发现许多课本上所没有的信息,既开阔了视野,又加深了对课文字、词、句和主要内容的理解。

2.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优秀品质。

小学课文每一个学期都会选择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科普类的文章,如《蒲公英》、《植物妈妈有办法》、《小稻秧脱险记》等。虽然让学生学课文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建议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的问题展开发散思维,引导学生通过上网、看书、看电视等多种途径发现与课文所描写的自然现象有联系的科学知识。

如在学习《蒲公英》一课后,笔者给学生们20分钟的时间上网搜索关于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结果学生们各显神通,都收获不小。有的上搜狐网站,查找关键字:植物传播种子;有的上百度网站,查找关键字:传播种子;也有的直接登陆生物多样性网站搜索:植物……最后交流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找到了葡萄、椰子等书上没介绍的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特殊方法。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知识领域更加广阔,对所学知识有更丰富更立体的感知。

二、拓展式研究性学习课堂:更“进”一“步”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该形成“大语文”的观念,以突破教材的局限,重视探究空间的开拓或研究对象的拓展延伸,使学生在经历和探索中有所发现,获得学习的主体地位。

如学完《奔驰在高速公路上》这篇课文后,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语文实践活动:搜集有关沪宁高速公路的歌曲、故事、图片;搜集沪宁高速公路沿路城市的资料;亲自乘坐汽车去沪宁高速公路拍摄沪宁高速公路的风光,写下自己坐车的感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对教材内容从背景、知识视野、生活经验等方面进行拓展的活动中会得到提高。

三、综合式研究性学习课堂:一“触”即“发”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4

一、合作学习学做人,实践之中育心德

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性质,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1. 合作学习重内涵。“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在教学中,我本着务实发展的原则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工研究事项。这项活动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不仅明确了各自的研究目标,而且交流了研究的方法途径,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加强信息沟通等。这一活动让学生懂得合作是做人的基础要素。

2. 研究学习自主化。我和学生一起将《品德与社会》研究学习的实践过程设计为:根据分工制订个人研究计划――自主与合作探究――整理资料,深化认识――汇报学习成果。

这一系列活动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与总结研究学习成果的能力。探究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学生立足自身生活体验、网络、书籍及本土资源优势,结合具体的生活环境,依托学习的内容,在近似于“游玩”的过程中体会、掌握并运用研究学习的方法获得研究收获的体验。

学生实践活动坚持自主研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要让学生懂得:连接他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活动的就是每个人的责任心。有了强烈的责任心,才能把每个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获得研究学习的大成功。

二、展示成果再深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展示研究成果,是学生深化对所研究专题的认识,体验研究成就感的过程。

1. “三级”展示多体验。研究学习成果的展示分为个人、小组、班级三级进行。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相互启发,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学生体验活动成功的乐趣。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的重要保障,也是树立信心、保持研究兴趣的最好办法。

最后的成果展示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过程中,各小组采用多样化的展示方法:有的借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PPT课件展示;有的将成果按文献资料、图像照片、实地调查、个人感受等进行归类,然后用文字、绘画、视频等形式展示。看后让人对本课的内容有了深刻全面的把握;有的将自己在研究中的收获及真实感受,用小品、情景表演、诗歌朗诵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示。

2. 文化丰富自信强。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学习成果展示活动,每个学生的社会、生活知识都会有所增长。心灵丰富了,自信心也不断增强。五年级一班的辛语在《圆明园在控诉》研究性学习后写下这样的日记:

从小我就是一个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女孩。在每次的《品德与社会》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老师都鼓励我积极参加讨论。通过多次……逐渐克服了不善“交际”的缺点。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本上是由学校的竞赛团队或兴趣小组组成,小组中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完成课题的解决过程和评价过程。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相互评价,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学会欣赏他人,懂得自我改进和提高。研究性评价应体现两个精神:全面性和激励性。1.全面性。研究性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小组成员,也可以是兴趣小组整体;评价的形式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互评为辅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是个人对小组、对集体的评价相结合等;评价的内容就可以多样化了,个人自评可以谈谈活动的收获和感受,对研究项目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反思,找出自身的不足;小组评价可以选派组长对活动经过、研究细节、研究结果给予陈述;教师评价可针对学生学生研究中的态度、方式、过程等加以评述,促进学生在研习过程中的提高。2.激励性。研究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而发现自我,实现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活动中鼓励学生勇敢想象,大胆发挥,提出新的论题和看法,认真对待学生的研究成果,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和创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奋发学习的斗志,又能了解自己的优点,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心,欣赏学生的智慧、特长和个性,激发学生勇于进取、不断探索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气氛。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在竞赛过程中引入新型学习模式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种脱离教材束缚,解放学生自我意识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模式,它从根本上摆脱了书本知识为纲,教师为中心,全程以传授和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赛推陈的是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立体的、活动的、研究性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围绕所选课题进行探讨求知、实践交流和研究合作的学习过程,具备以下三个特点:1.开放性。科技创新大赛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全面开放的实践过程。从参赛的选题上,到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都远远的离开单一学科的限制;从课题的选择上可以就某一个科技项目的单一因素展开研究,也可以对一个事物的一系列变化进行探究;从竞赛的形式上,研究性学习走出课堂的45分钟教学模式,让学生转向生活,利用图书馆、网络、实验和实践,最大限度地获取一手资料,收集相关科学知识;同样在课题的解析上,竞赛的结论不是唯一的,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研究办法去得出自己的结果,不去追求答案的标准统一。这种开放性的研究模式,有助于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大赛,建立自己科学的思维品质。2.主体性。科技创新大赛自始至终都体现着学生研究课题的主体地位。从课题的选择、计划的制定、资料的搜集、过程的实施等,学生都全程参与,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整个竞赛过程中学生都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习的内在动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不能代替学生去研究,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3.探究性。科技创新大赛关注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即研究学习活动中学生思维的拓展、方法的实施、资料的归纳和经验的总结等。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学会获取资料,提炼观点,形成结论。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三、结语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积极实践 研究性学习

小学数学学习环节一个重要方式便为研究性方式,并且这亦为新课改实施环节一个重要目标,借助施教者妙设的探究情境实现这一目标。不过,策划怎样的数学探究活动,并采取何种巧妙方式予以实施,由此令受教者在自我努力之下将问题发觉出来,并进行探究,最终将问题予以解决,施教者由该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在实际中运用。笔者着眼于小学数学特点,浅谈了对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拙见。

一、营造“问题”氛围,引发学生研究欲望

小学数学中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受教者进行研究的欲望,令其对知识予以把握,增强质疑信心,这种问题氛围的营造,可以将小学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有效衔接,更好的传输知识。良好的授课导引,正如具有较大磁力的“磁铁”,它可以将受教者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将其探究积极性调动起来,营造和谐的授课氛围。施教者引导不宜过长,应当对受教者的探究予以铺垫,令受教者生发出探究的兴趣,积极进行知识探究。研究的目的即为将受教者的潜能激发出来,令其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其中,将受教者自学及自主探究的习惯培养起来,令其收获终身教育的价值。施教环节,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多种类型,可以说整个学习环节都包含这“问题”元素。心理学探究显示,有效的质疑便为受教者思维的源起,为受教者学习的源动力,令受教者研究的趋向自潜转至活跃情态。假如施教者所设计的提问恰恰和受教者的认知情况相吻合,并具备启发价值,便可令受教者置身探究情境,带着明确的目标,积累学科知识。怎样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笔者理解所设计直接性问题较好,假如令受教者置身学习情境发觉问题,并敢于质疑,因此,便可以收获良好的学习成效。由于受教者的质疑一般和自我思维情况相吻合,其探究兴致大增。比方说,讲授四年级下册中“3的倍数”章节的时候,笔者借助游戏形式将“问题”情境创设出来。可以令受教者板书任意一较大的数,之后师生互动,看谁能够最快辨别出这些数字是不是三的倍数。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之下,学生大胆的进行质疑,进而将其自主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出来,进而更好的投入到探究新知之中。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研究环境

良好的研究环境,令小学数学授课环节笼罩在一种愉悦平等的氛围之中,对受教者的探究兴趣有很好的激发作用,令其在师生互动之中大胆质疑,积极表达,进而将自我优势展现出来,确保问题探究的顺利实施,并收获较好的教学成效。施教者应当给予学生足够信任,给予其自主探究的空间,懂得对学生的尊重及鼓励,对其所收获的探究成果予以认可,面对小学探究环节显现出的一些偏颇,施教者不能对学生施加过多批评,而应当对其进行引导,进行偏颇总结,最后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实现探究目的。比方说,在讲授“进位加”内容的环节,以往施教者通常借助简单的教辅用具,逐渐将进位加的运算策略归纳出来。上述授课环节尽管能够概括出知识内容,但是却没有将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巧妙结合。比方说,可以设计这样的授课环节:教师令学生扮演游乐场中的售票员,运算门票的出售情况,可以将上午与下午所售的门票之和板书成“58+33”,同时引导学生对这一结果进行运算,很多学生纷纷借助口算方式进行运算:50+30=80,8+3=11,80+11=91,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列竖式运算的方法,并将竖式列于黑板。并以此为前提思考“8+3超过10了该如何做”,进而将进位加法的基本运算思路概括出来。此类授课方式可以引领受教者明确运算方法,进而自主探究数学奥妙。

三、予以指导,辅助答题

研究学习中的主体为受教者,施教者起着辅助及指导的作用。施教者应当着眼与受教者的知识构成,个体差异及思维方式等对其学科探究予以引导。施教者的引导应当有一定的尺度,把握好机会,妙用技巧,掌控尺度。只要是受教者可以独立挖掘的知识,施教者便应当大胆放手。对其积极进行的探究,应当予以科学的鼓励,令其探寻成功有足够的信心。

小学数学课堂中所实施的研究式授课方案是不是收获成功,总而言之和受教者是不是积极参与,参与方式及参与程度有关,并且唯有受教者带着能动性积极参与,才可以激活课堂氛围。

新课改的实施,强调在课堂中彰显受教者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作为充分彰显受教者主体地位的有效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受教者学习数学的方式,知识源泉突破了课本的限制,将渠道拓宽到社会各个层面。研究性学习需要受教者发挥能动性投入到学习当中,主动搜集学习信息,并进行探究,进而断强化创造能力及思考能力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