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1

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决定者一般都是体育教师,教师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以外,对于教学内容的设置也是为了学生最后的考核,这里体现的就是一个“学”。现代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打破传统思想的枷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高校足球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有创新,能够引起体育专业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健康为标准要求自己。课堂上运动负荷的把握要逐渐调节,使其能够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要求,保证健康向上的课堂气氛的延续。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是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延续,体育专业学生今后从事教育工作的作风会受到现在教育的影响,这些理念是学生受益终身的保障[3]。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使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共同追寻健康的一个方法。在高校足球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强调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健康,同时也包括心理健康。现代体育课程强调的是身体健康,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一个完整的体育课所能达到的目标有很多,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传达给学生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是在真正的教学中,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对于那些有心理方面需求的学生,体育教学所取得的成效不大,这样的体育课程教学是不完整的。足球教师通过巧妙的教学内容设置,以足球为纽带,把教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到足球课程中去,学生在足球课程学习中占有主体地位。学生的投入程度能够反映学生足球课的状态,教师要时刻感知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分析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调整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在足球游戏中编排一些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足球技术和技能的同时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实现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这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

3“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高校足球课程改革的融合

3.1充分调动教师的责任心,以健康为前提

足球是一个需要激烈对抗的运动项目,运动员之间存在较多的肢体接触动作,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这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在高校足球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整体上把握学生的状态,避免学生受到身体上的伤害,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教学内容要做好保护措施,选择正确的教学场地和器械,有效预防运动损伤事件的发生。足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较多的安全保护和伤害预防措施,有效避免学生不必要的损伤产生。例如在足球课堂的教学比赛中,教师应担当裁判,这样能够时刻把握比赛的状况,控制学生的情绪,指正学生的危险和不利于健康的动作,这些都对学生课下的练习和比赛中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现今足球运动的大环境下,足球暴力时有发生,足球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通过课堂的表现向学生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运动理念,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2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足球课程改革要遵循新时期学校体育的规律,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全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有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作为教师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地位在改变。“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要求教师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重,在足球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就要表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围绕着学生进行,让学生足球技术技能提高的同时,学会健康的运动理念。足球是一项积极向上的运动,足球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的足球技术技能的同时,向学生传达一种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3.3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合理,学生在技术技能的学习中也能锻炼身体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进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要锻炼学生的身体,最重要的是练习强度的大小,这就要求足球课程教学活动从内容选择、准备活动、组织方式、运动负荷的制定、课后放松等方面展开。高校足球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内容选择还是要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理念,根据足球课程教学的特点,巧妙穿插足球运动的理论知识和足球技术教学。在经过基本的准备活动以后,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会足球技术,也能明白这项技术的动作要领,便于更规范地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的运动负荷要适宜,学生掌握了课堂教学的技术动作之后要多加练习,有助于学生牢记教学内容,同时这对于学生的身体也是一个锻炼,下课之前的放松活动能够有效减少学生运动疲劳的发生。在一节足球课过后,学生要感觉学习到了新的足球技术,又能够锻炼身体,这才是一节令人满意的足球课程。

3.4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把握课堂气氛,实现身心健康

高校体育课程面向的是成年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了自己成熟的思想,陈旧的教学方法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就会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高校足球课程教学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足球游戏,把课堂教授的技术动作编排入游戏中,这样学生能够在游戏中掌握技术动作,课堂气氛也较通常的教学方法有一个明显的提高;运用一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觉心情愉悦。“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阳光体育运动结合,把快乐运动带入高校足球课程的教学中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

4结语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2

【论文摘要】本人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总目标、基本理念进行简要的阐述,再对新老课程诸多因素进行对比,以期为体育教师提供理论参考。

一、前言

教育部于 2003 年 4 月重新制订和颁发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体育新课标),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多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还是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到课程管理、课程资源以及教材建设,全面进行改革。

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体育课程的总目标表述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课改前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对比

1.指导思想不同

体育新课标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而过去的体育课程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没有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方面不够重视。现行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体育课程相比,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再者是以前的体育课程更多的是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开发教材,深化教学内容不够。体育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课程教学要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方面作为基点,其表述更多的是从学生方面考虑,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能。

2.目标体系不同

体育新课标目标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目标,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划分领域目标,根据领域目标划分水平目标,从而形成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目标体系。从三个目标的关系看,体育新课标目标统领着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它制约着其它层次的目标。领域目标则制约着水平目标,是属于“中级目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受控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同时又控制和指导水平目标,水平目标是属“下级目标”。这使得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以往的体育课程只提出了“一个教学目的和三项教学的基本任务”,即“以增进学生健康,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以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初步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三大教学任务,其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相互重叠,使得总体的课程目标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

3.学习领域不同

体育新课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有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以往的体育课程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倡导的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每个领域可以脱离其他领域而独立存在。并且,老体育课程将一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年级和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不能进行有机的衔接。

4.内容标准不同

体育新课标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此外,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老体育课程则主要规定了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制作了总的原则规定,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5.评价方法不同

体育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老体育课程主要重视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及体能状况进行评价,是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并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

三、结束语

总之,现行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无论在指导思想、理念、内容、实施标准,还是在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与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都有诸多的不同和突破。只有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切实贯彻新课改的理念。

【参考文献】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3

[关键词]后发展本科院校 公共体育课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谢远江(1974- ),男,广西桂平人,梧州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广西 梧州 543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梧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地方普通高校男子篮球训练模式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yjg2012B02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32-02

最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也日趋大众化,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一大批新升本院校的出现,这些学校都是由原来的地方性高等专科学校升级或通过合并、组合而迅速升级而形成的,也称后发展本科高等院校。教育部对后发展本科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相对清晰的,即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这些院校过去由于长期从事专科教育,在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或多或少地都受到升格前诸多因素影响而无法满足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如何改革后发展本科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使之接轨潮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成为当前后发展本科高等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新升本院校梧州学院为例,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现状分析

梧州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约占全院公共必修课的20%,共8个学分、136课时,授课时间为1~4学期。具体课程设置如表所示:

学院公共体育还明确要求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健康第一”为目标,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评价指标,结合学院实际,逐步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教学新体系指导思想。具体的体育课程设置包括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疾病康复课三大模块。在教学内容方面,有计划地增设体育舞蹈、垒球、形体、游泳、攀岩、台球、跆拳道、拳击、艺术体操、健美运动、网球等项目。除了传授必要的健身技术与方法外,还传授与健身有关的心理学、保健、营养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会自我监督、自我诊断、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以及掌握安全与救护、正确对待疾病的态度等体育卫生方面的保健知识。在教学组织与授课模式方面,学院要求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性与健康的特征、个体之间的差异。体育课从2006年新学年开始,主要以俱乐部模式进行教学与指导的组织管理。体育课采用选项制,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可以在各学期选一个体育项目上课。同时,加强体育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建设,加快体育场地建设步伐,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对教学目标与评价指导体系认识存在差异性

学院公共体育以“健康第一”“终身锻炼”为终极目标,在大学期间,主要培养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据调查:有38.8%的教师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寓教于乐”应该排在首位。有30.1%的教师认为,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评价指标,体育课堂就应该“以体质教育和技能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不应该是大学体育课堂的核心任务,大学生锻炼意识的培养应该是从娃娃抓起,因此大学期间应该侧重对大学生体质的综合评价,而非体育意识的再培养。剩余的31.1%的教师则认为,体育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性与健康的特征、个体之间的差异,以俱乐部模式进行教学与指导的组织管理有助于学生长期从事体育运动,有助于他们体质的继续提高。从上述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来看,是存在观念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这种观念上的混乱导致两种不良现象的出现:一是“放羊式”教学模式的出现;二是强化训练、抹杀个性的单调授课课堂。

(二)课程设置、授课内容与目标之间存在不协调性

首先,从学院的体育课程设置来看,大学体育课忽略了课外体育锻炼的相关内容和评价体系。学院对学生的体质评价基本上以课堂为主,课外缺乏管理和相关指导,处于无序、无目标、无组织状态。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缺乏相关指导,随机性大、效果不明显。其次,体育理论课程设置不合理。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竞技因素、娱乐因素,忽略对基本运动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表现为侧重对运动技巧的传授,缺乏社会化与特色化的民族体育课堂。最后,学院虽然增设了体育舞蹈、垒球、形体、游泳、攀岩、台球、跆拳道、拳击、艺术体操、健美运动、网球等项目,而且体育课采用选项制,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在各学期选一个体育项目上课,但是体育课仍然停留在“因人设课”的局面,课堂上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体育爱好多样化性质以及“以生为本”的人文精神。

三、设置高效公共体育课程的对策及设想

(一)明确公共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作为新升本科院校一定要明确教育部的体育指导思想,要对原有的课程进行重新审核,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必须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引导学生向“终身锻炼”方向发展相一致。全体体育教师应该统一这样的认识,只有指导思想上的一致性,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反之,指导思想不统一就不可能实现学校公共体育从专科课程向本科课程的蜕变。因此,作为后发展的本科院校,梧州学院在公共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课程设置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终身体育”“以生为本”的视角去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这种思想应该贯穿到具体的课堂设置、教材教法、组织活动等各个教学环节当中。

(二)培育特色鲜明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

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当地特色紧密联系,探索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目前,梧州学院的公共体育课仅大一开设以基本技能为主的基础课,大二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大三、大四则采取“放羊式”的运动模式。其他课外体育活动,如户外训练、学生体育比赛、俱乐部训练、民俗体育等均未纳入课程计划,基本上没有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学院在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上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对学生整体体质的评价也是片面与不科学的,根本没有特色可言。

学生整体体质的提高,关键在课外,引导在课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也提出“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结构。因此,学院应该探索一条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体育课程道路,狠抓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制定合理全面的体育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让学生自觉养成每天锻炼的良好习惯,通过运动积累提高自身素质,最终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选用人性化与实用化的教学内容

公共体育课程设置要做到“课内外一体化”,就应该体现出多样化、人性化的甚至是实用化的课程内容设置。以前往往是“因人设课”,课程设置相对单一。改革后的课程则要求与健身运动、地方文化、民族体育、风俗习惯、休闲娱乐等相联系,开设的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特长,同时也能让学生看到锻炼的实际效果。例如,2012年在艺术系开设的瑜伽减肥班级就很有特色。体育教师专门针对部分体重严重超标的学生开设目的性很强的减肥体育运动课程,在课堂上传授先进、科学的瑜伽减肥理论;在课外,学生则以课堂理论作为指导,通过自己的积极锻炼达到真正减肥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身体素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相关的教学评价机制,最后以能否达到标准身材来评价学生的减肥效果,从而给出相关体育成绩的做法,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在大学生身体差异性极大的当代校园,用这种实用主义的方式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也应该成为当代大学体育的一大发展方向。

(四)重视充满竞争意识的体育教育内涵

公共体育课程也应该渗透对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目前,在中国的大学教育体制里,各专业发展普遍侧重专业特色的提炼,强调专业性,但在专业内部却缺乏竞争的刺激机制。最近几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各种大学生竞赛,如数学竞模、软件制作、大学生征文等应运而生,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有所提高。公共体育课作为大学的公共基础课也应该与目前的教育发展相适应。正如《全民健身纲要》要求:“大学体育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技能意识和习惯意识,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终生体育教育,注重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在目前各类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趋势中,人们普遍注重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独自锻炼身体等方面的培养,但往往忽略了大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的培育。要纠正目前公共体育课程的乱象,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就应该注重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把强调身体的锻炼和增强体质的课程与培养情趣、习惯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课程设置要往学生需求模式方面转变,强调发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如果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人性化与竞争性的文化内涵,就很难实现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终身竞争等体育意识的灌输,人才培养就难以得到保障。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4

关键词:高校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学改革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要求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新纲要提出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要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等等。那么如何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对高校体育课教学进行改革,是高校体育课教师急待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和我校近几年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同行商榷,并望借此使高校体育教学尽快地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一、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

1.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反映了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本质和实质,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最终目的与任务。学校体育不是竞技体育,它和竞技体育有本质的区别。竞技体育是发掘人体生理、心理极限,去不断地提高运动成绩,虽然对人体极限提出了挑战,但在某种意义上对人体是有害的。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组成部分,属于群众体育,是为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打好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使他们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岗位上能够愉快地生活、精神饱满地工作,这是学校体育的任务。

2.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

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通过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教学改革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来施教,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敢、果断、顽强的优良品质。

3.要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做到,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如抗挫折的能力,拼搏的精神,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还有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和精神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4.要坚持学校体育课的活动性质

高校的体育教师虽然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公共体育课不能上成室内课和理论课,要倡导精讲多练,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都活动起来,达到健身的目的。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二、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有待提高

目前,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还没有摆正,体育教学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重德智、轻体育的思想在高校中仍然根深蒂固。

2.高校现有体育场地设施不能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由于受传统竞技运动项目的影响,高校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基本上是田径、三大球和体操等,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场地的设施很少或没有。如网球场、羽毛球馆、游泳馆等。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5

[关键词]高职体育课程 改革 趋势

[作者简介]高虹(1976- ),女,湖北武汉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陕西 西安 71006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陕西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效果及创新机制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JK0255)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23-02

一、引言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教育与经济发展史看,高职教育是社会与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是不同于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同时有着自身鲜明特征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是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和普通高等院校以学科为中心,培养研究型、决策型、设计型人才等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我国高等教育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分高职与普通院校之间的区别,教学与课程设置都是以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进行开设,体育课程表现尤为突出。近几年来,教育部明确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要求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但体育课程因为课程目标不清、课程设置指导思想混乱等原因,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到底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从哪方面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近几年课程改革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改革的具体措施。

二、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层次较低。由于高职院校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较快,高职课程改革发展相对滞后,加之我国没有针对高职院校独立的、统一的课程标准,只能沿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导致课程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体育课程因其在高等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也决定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研究比其他学科滞后。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高职院校规模与数量快速发展,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成果也有所增加,但起点低、起步晚,研究水平相对较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赵苏,余卫平等所做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研究项目“构建新型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研究”课题中得出结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成果中发表在核心以上期刊的过少,如果以期刊的标准来衡量研究的质量,目前的研究层次偏低。”笔者也对我国近几年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进行分析,认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主要以微观研究为主,主要集中在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评价办法等方面,对高职体育宏观层面上的研究极少,即使有个别研究,研究的深度也不足,成果很难有借鉴意义。

2.高职体育课程理论依据混乱。任何课程的设置都不是盲目的,都有指导理论作为依据,高职体育课程也是如此。我国高职体育课程因为缺少指导性的、统一的课程标准,以及高职本身课程建设与研究相比普通高等院校落后,各个高职院校根据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不同的认识,导致各校开设不同的体育课程,或者沿用普通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笔者通过文献资料调查,归纳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是沿用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理论,该理论依据来源于《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强调“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素质提高为中心”。这一理论依据无疑从宏观上是正确的,但这一理论依据太过泛化,缺少针对性,缺少高职体育课程与普通院校体育课程的区别,即在培养目标与模式上的差异。

第二类是学科为中心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较为陈旧,是受前苏联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强调以学科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广泛的批评。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现时期即使本科院校体育课程也很少沿用这一理论。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主观上要对其抛弃,但课程设置内容还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课程的中心是掌握体育技术,学生掌握技术的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可以概括为“说的是改革,教的是技术,考的还是技术能力”。

第三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理论,这一观点较为流行,它是为了迎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主张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要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服务,体育授课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与将来就业意愿挂钩。这一理论首先没有保证体育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体育课程处于一个从属地位。其次,忽视了体育课程本质的作用与要求,即以“健康第一”作为前提。最后,是没有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意愿与要求,把体育活动当作工作的一部分。

第四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但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上很难保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设体育课,即使有的高职院校模仿本科院校开展了“三自主”教学改革,但把重心只是放在了学生的兴趣选择上,忽视了高职院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对学校体育教育功能重视不够。比如:学生往往选择一些趣味性强、时尚的项目,象健美操、羽毛球、网球等,但一些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项目,像中长跑等则无人问津。所以,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理论指导思想较为混乱。

3.可推广的实证研究较少。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体育课程的改革也是如此,不是现有理论去指导实践,而是应该有一成功的范例,在对这个范例进行分析、总结、改进后,得出自己的经验并把它理论化,再进行推广。我国现阶段的高职体育课程理论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分析研究法,即通过自己的调查与文献资料阅读,分析某一种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与问题。这一研究方法无疑对一些课程理论的改进与完善有着积极意义,但这一方法也存在很大的缺陷。这种研究方法研究的成果是间接的,如果被研究对象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逻辑上或者方向上,接下来对其产生的研究成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实证研究的最大优点就是直接的、开放式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指导思想的研究运用实证研究的较少,多在微观层面上进行研究,比如教学方法、评价办法等。

4.把体育教学研究等同于体育课程研究。体育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它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途径。体育教学研究就是研究与体育教学活动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活动,研究传授技能的方法,知识技能的改进与创新,以及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道德、意志等,是比较微观的、具体的。体育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体育教学与培养目标而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体育课程的目的、有计划的体育教育活动等。体育课程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内容,包括体育教学研究等。所以,体育课程研究偏重于对体育课程的宏观研究,同时包含了体育教学研究。但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研究不多,很多高职教师或者研究者把体育教学研究当作对体育课程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误区和思路,研究出的成果因为是微观的、具体的,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很难有借鉴意义。如果把体育教学研究当成体育课程研究,因为课程理念、目标等大的方向性的问题没有进行研究,就容易造成在错误的理念与课程目标下进行研究,结果自然就很难得到共鸣。比如:很多教师与学者在以学科为中心理念下进行体育教学研究,这样的研究成果也不适应现在的高职体育教学。

5.忽视学校体育课程本质要求。高职体育课程属于整个学校体育课程范畴,高职体育课程有其鲜明的特性,同时具备学校体育课程的共性,脱离共性,高职体育课程的发展就会误入歧途。很多研究者认为,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理念要与高职培养目标一致,即要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体育课程理念与设置也要围绕这一目标,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和所学专业挂钩,开设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体育技能课。这一课程理念存在两个错误,一是把高职体育课程从学校体育课程中人为地剥离出来,只讲特殊性不讲同性。二是课程理念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对立思维模式,既然要围绕培养目标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就不要“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课程理念,认为这两个理念是绝对对立的。

三、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趋势分析

1.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前面讨论过,无论是什么层次的体育课程,即使理念存在不同与差异,也首先要认同高职体育课程理念改革要在学校体育理念改革之内进行,即在“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下开展讨论,脱离了这一理念,高职课程改革就失去了改革的根基和改革的意义。“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应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坚守的信条,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也不例外。

2.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课程改革如果背离了提高人的素质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高职体育课程更是如此。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要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必备条件,通过体育课程改革要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四、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是制定高职特色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体育课程改革的多元化是改革的方向,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自己特色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把“健康第一”与“职业能力”结合起来,课程改革不但要满足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要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二是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与本科院校相比,在课程改革与科研能力上还明显处于劣势。各个体育学术机构要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搭建平台,举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论坛等。三是提高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科中的地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被边缘化趋势明显,要改变这一趋势,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中给予体育课程同等的待遇,在科研经费、课题申请、人才培养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四是体育课程改革要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的改革,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之下,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设各个专业个性化的体育课程内容。

五、结论

总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趋势,使得课程改革不偏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制定统一的高职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人才的培养;提高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科中的地位;课程改革要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寿根.“素质本位”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8(11).

[2]李国锋.高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析[J].教学探索,2008,16(7).

[3]翁惠根.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4]王新.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教学研究与实验,2010(3).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6

关键词:专项化;大学生;篮球;体能训练

篮球体能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主要内容,是一种较为综合的体能训练课程。文中以专项化视角分析了大学生篮球体能训练课程,其中详细阐述了专项化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并在此影响下分析了加强大学生篮球体能训练的可行性路径。

一、专项化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一)有利于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体育教学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各高校方面也不断在学校内部提升体育教学水平,尤其是教育部门提出,“学校教育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指导后,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体育的发展需要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全面发展人才。在此背景下,经由何种渠道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当前各高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有关部门提出高校体育专项化改革,并明确指出,高校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需要坚持健康第一,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由此可以看出,专项化是落实教育部门所提出的健康第一教育指导思想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可借助于专项化开展体育教学的改革,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二)促使体育教学更贴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大学生的心理已经逐渐成熟,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意义也能够深入了解,多数高校学生基于健身或未来发展等心理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形成一种学生虽然喜欢体育运动,却不爱体育课的状况。另外,由于学业压力以及各种网络电子设备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形成一种就坐少动的生活状况。针对此,高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改革当前体育教学形式,而专项化便是一个有效路径。首先,高校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需要关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提升学生的体育意识以及体育兴趣。其次,专项化教学改革中需要关注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

(三)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需求

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要求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制定符合大学生主体性需求的教学模式以及具体教学办法。教育部门所颁发的《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关注学生的需求,从而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生为主是现代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而专项化恰好符合了这一思想的落实,借助于专项化的教学模式应用,将以学生为中心观念深化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

二、专项化视角下加强大学生篮球体能训练的路径

(一)大学生篮球运动力量素质训练方法

在篮球运动力量素质训练过程中,合理的力量素质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提升,是在激烈身体对抗运动中获取良好比赛适应能力的基础。在篮球运动比赛过程中,大学生运动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整体力量,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激烈对抗的需要。力量是篮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需要肢体协调配合所形成的一种综合力量。以专项化为指导思想,在日常课程教学期间,教师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力量素质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整体力量。

(二)大学生篮球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方法

速度对篮球这项运动而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篮球运动锻炼的核心项目。当前,大学生篮球运动员速度锻炼过程中,教师在锻炼学生速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速度与反应能力、速度与力量的统一性,仅单纯的为提升速度而锻炼,影响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的提升效果。针对此,需要教师制定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速度锻炼方案,能够实现专项化的教学,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速度与反应能力。

(三)大学生篮球运动耐力素质训练方法

耐力是所有运动项目都应该具备的一项素质,尤其是篮球这种高强度的运动,需要持续较长时间的运动,大学生运动员专项能力如何与耐力素质具有密切关系。在大学生篮球运动训练过程中,大学生的体能训练脑力水平主要受到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以及机能素质的影响。针对此,需要教师制定的一个专项培养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的教学方案,经由有效的基础锻炼,提升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呼吸系统功能以及各项机能素质,由此提升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耐力素质。

专项化是现代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有效路径,将其合理的应用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就高校篮球体能训练而言,基于专项化视角分析,可针对学生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等各种专项素质的提升,制定专项化的训练方案,从而提升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综合体能素质。

参考文献:

[1]蔡国安. 高校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实施路径[J]. 当代体育科技,2015,(06):56-57.

[2]孙一帆. 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评价模型研究[J]. 运动,2013,(24):26-27+47.

[3]劲松. 提高大学生篮球运动的体能训练对策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2):106-107.

[4]张磊. 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13,(2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