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生物专业就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学生物专业就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学生物专业就业前景

农学生物专业就业前景范文1

关键词:专业导论课;水产学;转学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42-02

一、引言

水产学主要是研究开发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并保证其可持续利用的学科,也是我国的一级学科。水产产业为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国民膳食结构和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中水产学科的开设始于1952年,其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的二级学科先后历经多次调整,至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水产一级学科下设置水产养殖、渔业资源和捕捞学三个二级学科以及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族科学与技术(教育部批准试办)三个本科专业。另外,在生物学和海洋学一级学科下,还设置了水生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二级学科[1]。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前身为淡水渔业专业,1985年开始筹建,1987年正式招生,1988年增设淡水渔业师资专业,1997年面向全国招生,1999年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更名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水产养殖学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与水产养殖相关的科研、生产、教育与管理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增养殖开发、管理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2007年获教育部批准新增设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成为目前具有该专业招生资格的5所高校之一。该专业是以培养行业急需的具有观赏水族动物育种、水族景观规划设计、水域环境控制、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能够在水族产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休闲渔业及观赏水族科研、开发、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才为目标。但是随着高等教育招生和培养机制的改革,基于农学学科的水产专业的生源和招生形势不容乐观,使得各类大专、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水产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湖南农业大学一度出现水产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为此,湖南农业大学一方面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扩大生源;另一方面,近两年我专业针对大一新生开展了水产专业导论课,加强新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稳定生源,这也是目前多数高等院校积极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2-4]。

二、开设水产专业导论课程的背景

1.水产行业工作环境普遍比较艰苦,生源少。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虽然从1997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但一直以来以本省生源居多。虽然近几年来,生源结构越来越合理,但整体志愿填报水产专业的生源不多,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呈下滑趋势。根据调查统计,在湖南农业大学2010级至2013级四个年级水产生源(入校报到人数共计308人)中,第一志愿填报农科专业的只有2%,在所有志愿中填报了水产专业的只有53%,其余均为调剂生源。

2.报到生源中转专业需求比较大。近年来,各大高校大一新生转专业需求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在填报志愿时有的听从家长意见,有的是调剂到所学专业的,有的选择转专业时盲目跟风想选择热门专业,还有的是到校后,发现所学专业体系课程难度大,从而在入校后要求转换专业。调查统计表明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近四年308名学生转出37名,转学率达12%。

3.学生对水产专业及课程体系了解不够,缺乏职业规划,对就业前景担忧[5]。大学新生入学前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基础知识,对专业、对未来职业和就业的认知很少。对水产专业近四年的学生进行统计发现,虽然有94%的人听说过水产专业,但80%的人对专业不了解,仅有20%的人表示对本专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目前,新生在入学后都会接受入学教育,在入学教育环节中会简单介绍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但多数学生对课程认识比较模糊,不清楚专业课程的具体学习内容,因此,在大学学习阶段缺乏系统的学业安排。另外,学生不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范围、工作性质和潜在发展方向,只简单的认为水产专业是艰苦的行业,对职业缺乏规划意识,对未来就业前景担忧。

三、水产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

目前针对水产专业大一新生已连续开展两届水产专业导论课程,以学科带头人、系主任、专业资深教学人员、企业老总和年轻高学历人才相结合的教师团队,采用专题式报告的教学方式,指导新生认识水产专业,了解水产行业发展,行业人才的需求量、明确职业前景等。水产专业导论课程共设置20学时,包括七大部分内容:专业介绍、水产业与水产学科的发展、现代渔业发展现状、水产品安全和渔业环境、水产教育与就业形势、观赏水族产业发展前景和企业参观。每部分设置为一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一个教师主讲。

四、水产专业导论课程开设的效果

湖南农业大学已连续两年开设水产专业导论课程,为调查分析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学生专业认知和认同、职业规划等的影响,同时为导论课程的改革提供依据,对两届学生学习完专业导论课程后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2012级和2013级水产专业新生,调查人数共计157人,发放调查问卷157份,收回问卷134份,经核实获得131份有效数据。结果表明,通过学习专业导论课程后,4%的人对专业已非常了解,93%的人对专业有些了解,仅3%的人仍对本专业不了解。与他们未接受导论课程教育之前相比,学生对专业了解的比例提高了73%。另外,93%的人表示通过导论课程学习后,认为水产行业的发展形势良好,对未来自己的职业和就业表现乐观态度,81%的人喜欢上了本专业。以上结果说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专业认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调查表明,83%的人认为导论课程内容丰富充实,能够反映当前行业的新形势;72%的人认为教师课件内容详略得当,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93%的人对课堂内容感兴趣。这些结果表明,目前我们开设的导论课程内容比较合理,符合学生对专业认知的要求,但在内容详略、充实度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可以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学生对导论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提出了良好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讲课时加强师生互动;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不要局限于报告;课程内容中可以增加一些实践环节;可以邀请本专业优秀代表、行业精英开展讲座;适当增加职业规划和就业前景的内容。另外,通过统计2010级至2013级专业转出率,我们发现,2010级转出率为13.0%、2011级为15.3%、2012级为9.6%、2013级为10.8%(表1),四年平均转出率为12.0%,其中2012和2013级两届学生接受了导论课程学习。以上结果说明开展专业导论课后,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学生要求转出水产专业的比例下降,尤其是2012级,也就是首届开设导论课程的年级效果非常显著,在入学人数增加的情况下,转出人数反而较少,2013级转出率也低于四年平均转出率,更低于2010和2011级的转出率。这一结果初步说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和学习能够降低本专业的转出率,有利于稳定生源。

通过以上实践证明,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面向大一新生开展专业导论课是非常必要的。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其水产专业导论课程要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分类概括,并辅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使学生建立起对本专业较全面的认识,可以为生源提供全面而清晰的专业认知平台。同时,还要优化调查内容、扩展统计方法以充分挖掘开展水产专业导论课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加强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改革,为水产专业新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陈新军,周应祺,许柳雄,杨红.我国水产类学科调整的几点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2009,(6):124-127.

[2]杨玉民,孟宪梅,王海修.对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认识[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3):110-112.

[3]黄莉静,闫佳,张光华,仇晶.大类招生背景下信息类“学科概论”课程的教学探索[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51-53.

[4]李锋,田雨波.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4):99-100.

[5]郭宇星.高校大一新生专业导论课的开设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249):40-41.

农学生物专业就业前景范文2

1农药学科的发展

农药学科在我国仍是一个新兴学科北京农业大学于1952年创建了第一个农药学专业.距今仅有50年的历史。却得到了快速发展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有关学科专业进行调整时,将农药学上升为植物保护学的二级学科:国家在“九五”和叫一五”规划中加大对农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各农林院校也纷纷建立了农药学硕士点、博士点,培养农药学高级人才。农药学科的发展已经成为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绝大部分植保专业本科生毕业之后所面对的就业岗位,往往与农药有很大关系,如农药营销、农药技术服务、农药管理、农药残留检测、农药应用和农药开发等。但在国家本科招生专业目录上没有农药学专业.因此,许多高等农林院校都在尝试开办与该专业相近的专业.开始了农药以及与农药相关专业的本科招生_3]。从2002年开始,山东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及莱阳农学院等.陆续在植保系或植保学院下招收制药工程专业农药学方向的本科生同时西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海南大学(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也在原植保专业中招收农药学方向的本科生而更多的农业院校则是通过加强《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来系统介绍农药学相关的知识体系这些举措对农药学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说明农药学在我国现代化农业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

2海南农药现状及农药学科的建设

海南热区对农药的需求量巨大.但海南农药企业基础较薄弱,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农药市场较为混乱.应用管理方面严重滞后及存在盲目促销等现象。同时,农民施药水平低.综合防治观念薄弱.病后过分依赖化学农药.不注意清理田间病虫源及采取各种农业的、生物的防治措施,滥用和乱混农药现象严重,使得防治效果差.又污染环境这些都直接导致海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农产品农药残留污染所致的人畜中毒事件屡屡发生2010年初的水胺硫磷等高毒农药残留超标所致“毒豇豆”事件.再次给海南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敲响了警钟2010年底.海南颁布了《海南经济特区农药管理若干规定(修订)》,规定在海南禁用的农药品种多达52种要解决海南农药的诸多问题.除了政府制定禁用高毒农药加强农药管理的决策与举措外.还需发展高效、经济、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农药品种以替代高毒农药,需要提高科技含量、提升研发能力及加强农药的科学使用与管理而解决问题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完善农药学科体系.培养合格实用的农药学专业人才。

2.1海南大学农药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

农药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影响到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和竞争力.同时也影响到用人单位对高校的社会评估。为了适应农药学科的发展以及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农药学科系列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进行规划、改进和完善,就成了当务之急。《植物化学保护》作为研究和指导科学合理应用农药的一门学科.在农药学人才的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植保专业的学生对于农药的认识和了解主要通过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学习_4]海南大学于1965年创建化保实验室.主要承担农学类本科专业的《植物化学保护》课程。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本科教育计划的调整.我校相关学科的设置及教学计划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及改革.植物化学保护总学时从100缩减为5O.其中实验学时却增加了3学时.并增加了0.4周的课程实习.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在原有化保实验室基础之上.于2000年创建农药学实验室随着高校的扩招计划.2004年增加了植物保护专业农药方向:2005年又设置“制药工程”专业农药方向.同年开始招收农药学硕士研究生2008年建立了“农药学省部共建实验室”近年.我校植保专业的教学计划出现较大的调整.在农药学科的建设、农药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开始全方位的改革我校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研、资料收集.结合本专业实际提出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新设多门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并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生产实际.更新和补充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了科学无害化控制技术及农药的安全使用方法研究目前我校已开设的与农药学科有关的课程除原有的《植物化学保护》外,还包括《杂草识别与防除》、《农药生物测定》、《农药毒理学》、《生物农药》等专业选修课程。针对农药方向本科生新设专业课程有:《农药学》、《化学制药工程》、《农药分析》、《农药剂型与加工》、《农药残留检测》、《田间药效试验与分析》、《农药合成》和《生物制药二『=程》等。农药学的系列课程所涉及的专业,包括植保、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及园艺、农学、果树等农学类专业。

2.2农药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必需紧跟时代步伐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进步.教学改革的步伐也不会终止.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学改革是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动力但是教材的编写和修订需要较长时间,不可能将本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进展以及一些与课程密切相关的“边缘知识”都汇集到一本书中。因此在理论教学中.需要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使其更加充实、新颖、结构更为合理,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教学手段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农药加工、田间施药及毒理学研究等学生不能亲自实践的内容,以及一些比较枯燥乏味的、难以理解的章节,通过图片、动画、穿插的视频等更加生动、直观和形象地表达出来。优秀多媒体课件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并调节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和趣味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E8]。但是.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课堂讲授只是播放幻灯片.我们强调的是以多媒体为主.适当辅以板书;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及作业为辅,建立多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借鉴其它学校的il女革经验.改变以往老师一味灌输的方式.充分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实地考察式等多种教学珏;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参照华南农业大学等的方法提供学生登台讲解机会.培养学生查阅专业文献资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以专题形式向学生介绍农药研究的最新动态.对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采取辩论式教学.对存在争议的内容进行探讨;通过对实验室、农药厂的参观、对农药实验方法、生产技术的了解。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农药老师在理论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验实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实验操作环节.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提高教学质量。

2.3农药学实践教学的改革

农药学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强、与生产紧密联系的特点。我校不断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是新开设了许多实验、实践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和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激发其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设置了独立的课程实习.课程实习是在授完理论知识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门实践课程.并专门建立了课程实践操作基地.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开展实习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积极性很高,认真执行并主动对出现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三是教学计划中还安排了l周的植保综合实习可以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条件和海南知名的农药厂、农药经销部门等校内外教学基地.通过在农药企业实习、参观、市场上常见农药品种调查等了解生产实际.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及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实际应用的掌握四是与老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利用科研来促进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使学生能够亲身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通过实践环节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学生物专业就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园林专业;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03-02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态旅游、城市化水平、园林城市的发展建设,人们对园林景观及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日趋强烈,相应的,园林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也成为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目前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学模式比较成熟,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仍有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今天,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园林专业人才,成为高校园林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目前园林专业培养模式的分析,结合新时代背景,对课堂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意见和建议。

一、目前园林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它具有十分明显的多元性特征。它是一门保持和创造人及其活动与周围的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艺术和科学,核心是社会、生态与艺术三位一体,主要特征是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并重。但是,目前在很多高校的园林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模式难掌握

园林专业在招生时文科生、理科生兼收,在教学中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遗传育种学、病虫害防治学等知识时,文科生觉得知识点深掌握不了,而理科学生觉得知识点浅很容易掌握,这让教师在授课进度、教学模式和实验实践的安排上难以协调,不管如何总会让一部分学生不满意,产生抵触心理。

(二)教学模式太单一

很多高校的园林专业仍存在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园林专业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考虑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总是以“教”主体,剥夺学生“学”的空间,死板的课堂氛围,不给学生讨论空间,从而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太匮乏

首先是经费问题,在植物学、花卉学等专业课讲授或者实验中,需要购买实验材料,经费不足和实验室建设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质量;其次是生产实践问题,园林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注重理论,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平台,影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表达。

二、园林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调整培养目标,培养特色专业,强化品牌意识

园林专业课程大多数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其实践性、实用性非常强,人才培养目标应依据“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基本原则,以学校的特色专业为基础,在不影响学生课程安排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在植物配置方面,或者规划设计方面,或者预算管理方面某一方面的特长,既满足本科教学的需求,又向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发展迈进。

特色专业能为学校吸引生源以及企业单位的眼球,在激励的净重中抢到优势地位,获得政府扶持、企业赞赏、学生家长的信赖。因此,园林专业应该在办学过程中以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为主导,调整专业方向,加强实践创新,积极探寻高效的教学模式,发挥区位优势,跟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服务于当地,为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办出特色专业。

(二) 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这种转化的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园林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又多元化的专业学科,在教学中,采取“理论讲述—实践案例—总结提取—具体应用”的教学模式。首先把知识点系统的阐述,让学生明白重点与难点;然后在案例中,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既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又提升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能力;然后让学生自述汇报,再由教师点评,带领学生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总结经验,努力创新;最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系统的串联,应用到实际的项目或者课题中。

(三)单一教学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教学不能单一性,不能只是任课老师一直讲授,不顾学生的理解与接受,一直灌输,要通过情景依赖式的知识建构、对于现实事物的多角度展示、对于学生发散式思维的鼓励,将能极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样的课堂多以讨论为常态,将单一性的教学转化多样性的课堂。由于知识信息获得的多渠道性、学生也可以在课前掌握许多课程知识,因此老师学生交流要保持开放心态,接受学生的质疑,老师和学生一起在讨论中求得成长。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的。

三、园林专业课外实践模式的改革

(一)实行“校企合作”,创建产学研一体的培养场所

近几年各大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以及设计领域的市场化运作,都使原有的园林专业学生到设计院所集中实习几乎不可能。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想寻发展,创品牌,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校企合作是一个机遇,在抓好教育质量的同时,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为学校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双方带来“双赢”的局势。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具备以设计的眼光看待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基地教学紧密结合。学生除了完成正常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外,还要在实践教学中熟悉真实的设计环节和全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回应与解答在真实的课题和工作环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校企合作应成为培养园林专业应用型综合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实行“导师制”,促进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目标

园林专业普通高校本科生教育,可以借用研究生的“导师制”,通过大一大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在大三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选定专业发展方向,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指导老师,然后指导老师以工作室或者研究所为平台,以实际项目或者课题为依托,指导学生在大三大四中专业学习,通过设计项目培养园林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导师制”的实践教学模式中,人数不宜过多,否则达不到真正实践的效果,指导老师可根据项目的大小或者方向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每个流程由1~2个学生负责,这样,既保证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指导,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导师制的建立能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校时间的实践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新时代经济迅速发展,园林行业发展迅猛,园林人才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如何培养出基本功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园林人才,是高校园林教育者为之思考的目标,高校要反思在园林专业教学上的不足,加强师资建设,创特色专业和品牌建设,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外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努力培养园林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代风景园林的性质及其专业教育导向[J].中国园林,2009,(2):31-34.

[2] 余乐,姜宗庆,糜莉.新时期农业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2-213.

[3] 欧百钢,刘伟,王敏.关于风景园林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9,(1):5-9.

[4] 周干峙.试论中国风景园林建设的继承和发展: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序[J].中国园林,2007,(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