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遗传学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遗传学分析

遗传学分析范文1

【关键词】 细胞遗传;异常核型;发育异常

【中图分类号】R72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349-01

染色体病是一类常见遗传病,在一般人群染色体异常发病率为0.5%[1],1993年至2002年,随着染色体技术不断完善,对病残儿童染色体异常核型检测提供可靠依据,有利于优生,我们对绵阳市三台县299例病残儿童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 对象

检查对象来自三台县病残儿童,其中染色体检测适应征:1、有遗传性疾病或疑有染色体病。2、智力低下患者及其父母。3、有原因不明的流产、死胎、死产史者。4、有先天性疾病患者。5、夫妻近亲结婚。6、有生殖器畸形或发育不全者。7、孕期有致畸因素接触者。

二 材料及方法

应用四川省计划生育科研所细胞遗传室研制的细胞培养试剂盒(RpMI1640全套),用500IU/ml肝素湿润一次性注射器,无菌下抽取患者静脉血1ml,于37℃恒温箱培养72小时,制片前4小时加秋水仙素1滴(终浓度0.1IU/ml),常规制片,G显带,计数20个细胞,分析3-5个核型,嵌合计数50~100个细胞,必要时进行显微照相。制备的染色体形态好,扩散佳,染色体间背景清亮。

三 结果

1、299例病残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分析,发现异常核型11例,异常检出率4%,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5例,占被检对象2%,染色体结构异常4例,占被检对象1.5%,染色体嵌合型2例,占被检对象0.5%,见表1。

2、结合染色体检测适应征与临床分析,两性畸形5例,其染色体异常4例;先天性疾病(包括智力低下,家族中曾有先天性疾病患者等)153例,染色体异常4例;致畸因素接触者73例,染色体异常1例;其它因素[包括怀疑染色体异常,高龄孕妇(>35岁)生产者等]68例,染色体异常2例。见表2

四、讨论

1、染色体病(chromosome disease):凡是由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称染色体病或染色体综合征(chromosome syndrome):[1]据调查染色体异常占新生活婴的5~10‰,占一般人群的0.5‰;在一般人群中平衡易位占1.9‰(其中约有15%生育率降低),平衡易位由于大都没有遗传物质丢失,本人虽不表现疾患,但生育染色体异常患者概率高达50~100%,给后代带来严重病残。

2、[2]染色体病是遗传病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可以上代传递下代,往往是父母之一为平衡易位携带者,也可是胚胎发生畸变而形成。本文分析299例染色体,有染色体数目增减和结构异常以及嵌合型,异常检出率为4%(表1)

3、299例病残儿童染色体检测与临床分析:[3]据调查染色体病导致原因有:(1)高龄孕妇(>35岁)生产者。(2)辐射:①电离辐射是造成染色体不分离原因之一;②出现不稳定畸变;(D:受照射剂量;Y:每个淋巴细胞中双着丝粒、环状染色体、臂间(内)倒位等数目);(3)感染:麻疹病毒、支原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病毒、水痘、慢性活性肝炎。(4)药物及化学物质:一些农药如杀虫剂,药物中的烷化剂,工业用的反应剂,食品工业上的某些添加剂。(5)家族性趋势。本文299例病残儿童,先天性疾病153例,染色体异常4例;两性畸形5例,染色体异常4例;致畸因素接触者73例,染色体异常1例;其它病例:包括高龄孕妇(>35岁)生产者、孕期感染等68例,染色体异常2例。性染色体异常导致性分化异常。近年来研究证实Y染色体短臂上存在着性别决定基因(SRY),SRY在胚胎的极早期决定原始性腺向发展[4],没有SRY基因突变造成数目或结构畸变时,则导致性分化异常。加强B超检测和羊水细胞培养,可有效地检出性染色体异常和生殖器官等异常儿出生。

4、如何降低病残儿童出生和防止后天获得性病残,结合本县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措施供参考:(1)大力开展遗传咨询门诊:凡父母双方某一方有遗传性疾病家族史或孕早期接触有害因素或曾有流产、畸胎、先天畸形生产史等应作遗传咨询,估算下代再发风险率,保证优生。(2)作好必要产前诊断,提高人们优生意识:染色体病目前不能彻底治疗,给予积极预防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我们实验室对患者采取少量静脉血进行染色体检测,确诊是否患有染色体病或是否为平衡易位携带者,以及在母孕期16-20周抽取羊水或妊娠8-12周取少量绒毛组织,对胎儿进行染色体检测,发现胎儿是否有染色体异常,保证生育一个正常的后代。(3)禁止近亲结婚,加强孕期保健:亲缘关系的双方携带相同基因机会大,双方结合后,隐性遗传病明显增加,避免孕早期感染病毒,接触辐射和有害化学物质,防止滥用药物,减少病残儿童出生。

5、事实证明染色体检测是减少遗传病和先天畸形疾病,提高整个人群的智力和身体素质,保证优生优育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明确某些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呼吁尽可能在县级部门全面开展染色体检测技术,对基层计划生育优生遗传提供有力依据。随着我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实施,产前诊断工作的加强,广泛开展优生遗传咨询,杜绝近亲结婚。切实做好婚前、孕前检查、孕期保健、产前诊断等工作,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尽量降低异常儿出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我们每个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医学遗传学基础》杜传书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60

[2]“Genetic Counseling for clinicoans” Kenath L. Garver, M D.Ph D著

[3]《人类染色体方法学》 刘权章、马长俊等编写 人民卫生出版社

[4]周荣家,张思仲. 人类性别决定基因研究进展 [J]. 中华遗传学杂志,1993,10(4):222-226发表于《华西医学》2008年9月23卷第5期

遗传学分析范文2

【摘要】:目的 通过对1521例遗传咨询者外周血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总结发现染色体畸变类型特点,为人类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寻找病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咨询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分带染色处理后显微镜下计数、分析细胞核型得出结果。结果 分析1521人,检出染色体畸变(包括多态性变异、性别鉴定)202人,畸变率13.3%,其中年龄14岁及14岁以下的新生儿及儿童组分析213人,检出核型畸变96人(6人为性别鉴定),畸变率为45.1%,其中数目畸变77人,占畸变核型的80.2%,结构畸变13人,占畸变的13.5%,性别鉴定6人占畸变的6.3%。成人组分析1308人,检出核型畸变106人,畸变率为8.1%。其中数目畸变9人,占畸变染色体的8.5%,结构畸变34人,占畸变染色体的32.1%,多态性变异63人占畸变的59.4%。结论 在智力低下、生长发育异常、异常生育史患者中染色体发生畸变的概率较高,且染色体数目畸变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及儿童组,结构畸变主要发生在成人组,染色体多态性变异在异常生育者中所占比例也较大,与异常生育间存在较大相关性。

【关键词】 遗传咨询者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根据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特征,借助分带技术对生物的染色体进行分析、比较、排序编号的过程。

1对象与方法

1.1分析对象在我院就诊及咨询的智力低下、生长发育异常、性别无法辨认的14岁及14岁以下婴幼儿及儿童;原发闭经、原发不孕不育、异常生育流产、死胎、死产、畸形胎儿生育史;弱精、少精、无精症患者,年龄1天至46岁。

1.2方法取患者静脉血0.2—0.5ml至5ml1640培养基中,37*C进行淋巴细胞体外培养24小时,按常规方法收集外周血染色体分裂相,制片、胰蛋白酶消化处理、吉姆萨染色,制备G带染色体标本,干燥后显微镜下计数30个分裂相,分析5—10个核型得出核型分析结果。

2结果

2.1分析染色体标本1521人,检出畸变染色体202人,畸变率:13.3%,其中数目畸变89人,占畸变染色体的44.1%,结构畸变44人,占畸变染色体的21.8%,多态性变异63人,占畸变染色体的31.2﹪,性别鉴定6人,占畸变染色体的3.0%。

2.2在1521例染色体标本中婴幼儿及儿童组分析核型213人,检出染色体核型畸变96人,畸变率为45.1%。其中染色体数目畸变77人,占畸变染色体的80.2%,核型类型主要包括单纯21三体69人,占数目畸形的89.6%,单纯18三体3人,占数目畸变的3.9%,嵌合体21三体3人,占数目畸变的3.9%,X或Y染色体数目增减异常2人,占数目畸变的2.6%。结构畸变13人,占畸变染色体的13.5%,核型类型主要包括46,xy(xx),rob(14;21)3人,占结构畸变的23.1%,46,xy,rob(21;21)1人,占结构畸变的7.7%,46,xx,rob(13;21)1人,占结构畸变的7.7%, 46,xx,t(16;21)1人,占结构畸变的7.7%,46,xy,r(14),46,xx,r(18)各1人,占结构畸变的15.4%,46,xy,rob(14;15)1人,占结构畸变的7.7%。47,xx,+mar,47,xx,+mar各1人,占结构畸变的15.4%,46,xx,inv(9),46,xx,2q+各1人,占结构畸变的15.4%。性别鉴定6人,占畸变染色体的6.3%。

2.3成年组分析染色体核型1308人,检出畸变核型106人,畸变率为8.1%,其中数目畸变9人,占畸变染色体的8.5%,核型为单纯X或Y的增减,嵌合型X或Y的增减。结构畸变34人,占畸变染色体的32.1%,核型类主要包括各种平衡易位及D组染色体的罗伯逊易位。多态性变异类型主要包括Y染色体的大小变化,染色体次缢痕加长,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端着丝粒染色体短臂加长及随体加长等。

3讨论

染色体畸变包括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同时染色体畸变也可分为常染色体畸变和性染色体畸变。通过结果观察,我们发现在智力低下,生长发育异常,性别无法辨认的婴幼儿及儿童中染色体发生畸变的检出率较高45.1%,特别是染色体畸变以21三体,18三体的检出较显著。所以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儿科排除患儿生长发育异常、智力低下,是否为遗传因素引起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的总结,我们也可以看出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在孕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检查,它可以有效的阻止唐氏患儿,18三体患儿的出生造福社会。

染色体结构畸变主要发生在成年人中,它的常见类型有平衡易位、倒位、缺失、罗伯逊易位、多态性变异等。因平衡易位无遗传物质的明显丢失或增加不致命,所以生物个体的遗传性状无明显或较大改变,从文章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染色体结构畸变在异常生育、原发闭经、不孕不育、流产、死胎、死产、畸形胎儿生育史中检出率较高。多态性变异在异常生育者中检出率也较高,与异常生育间有较大相关性。所以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达到帮助诊断疾病,指导优生优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家辉,李麓云 染色体病【M】北京,科学出版社.

[2]1570例遗传咨询者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林峰,贺爱军等,《中国妇幼杂志》2002年第17卷第6期,378,379.

遗传学分析范文3

概念是中小学理科各学科新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概念的形成与理解将直接影响后续学习的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展概念的教与学,如何发挥概念在学生认知发展、观念建构方面的教学价值,如何通过概念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概念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等等,已经成为中小学理科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北京教育学院“科学教育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以“理科各学科知识结构与教学实践研究”为学科建设方向,重点研究了理科各学科的概念体系及其教学实践,本期《课程与教学》栏目选取他们的部分研究成果,供广大教师借鉴和学习。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特征,也是生物进化的基础。[1]因此,对于遗传与变异的学习,在理解生命现象、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方面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通过辨认常见生物、培养植物、饲养动物、讨论克隆技术等活动,已经对生物多样性、生殖与发育等生物学问题有了直观的了解,进而对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也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初中生物学新课标主要以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与传递表达方式为切入点,要求教师在教授遗传与变异相关知识时,促使学生建立如下三个重要概念:

第一,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一些进行无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来自同一亲本;一些进行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可来自不同的亲本。

第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上。

第三,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

笔者认为,这三个要求,涵盖了经典遗传与分子遗传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建构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体系,从而为高中以至更长远的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方法落实上述要求,促进重要概念的内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课标对于遗传与变异重要概念的要求,大体上是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的:首先谈到的是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方式,然后是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最后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定义。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按照相反的顺序对课标要求进行逐一的解读,找出其内部联系,为更好地落实重要概念教学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关于“基因”的定义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建立“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段”等重要概念,这就要求教师明确“基因”的定义。但是,迄今为止,“基因”的准确定义尚存在争议。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又发现了移动基因、断裂基因、假基因、重复基因、重叠基因及一系列的调控序列,使基因的定义更加复杂化。无论是课标还是教材,初中教学当中已经出现了“基因”一词,这对教学而言是一种挑战。很显然,对于没有接触染色体精细结构、尚未学习中心法则的初中学生而言,还不能准确地从物质基础这个层面了解基因的性质与功能,从而不能理解遗传与变异的特征与目的。

笔者建议,对于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在初中阶段应予以淡化。显然,上述关于基因的复杂的定义,属于生物学事实的范畴。初中阶段的重点应该是从概念层面解释“基因”的本质。其实,从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到连锁与交换定律(摩尔根),人们已经明确了两个问题:其一,生物体内存在着控制各个性状的、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相互作用的遗传因子;其二,这些遗传因子在体内呈有规律的线性排列。虽然一直到摩尔根创立遗传染色体学说时,人们仍然不能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但是对于上述两个问题的认识,足以从逻辑层面给出“基因”的定义:存在于细胞特定位置上的、按照某种数学规律进行相互作用从而控制性状的“基本因子”。这个关于“基因”的定义,可以作为一般概念呈现给初中学生;进而通过基因与性状关系的例子,就能够总结出“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一重要概念。对于初中生物学教学来说,这是最重要的。因为,这种概念化的、抽象的知识,能够锻炼学生透过现象探究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们不难发现,上述关于“基因”的定义,对于科学教育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描述了所有科学门类的共同特征:基本因素的界定、分类和相互作用分析。如经典物理中的“质点”、化学中的“分子”、普通生物学中的“细胞”等等,都是各个学科中的“基本因素”。只有准确定义了“基本因素”,才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演绎、归纳,使本学科具有了数理传统。反之,若未准确定义“基本因素”,则难于进行逻辑层面的分析,整个学科偏向于博物学传统。两种传统不仅影响了各个学科的特质,还影响了学生对于不同学科学习与复习的策略。从初中到高中,“遗传与变异”内容有了“基因”的定义,使得本段教学内容更加凸显理科特征,这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的。

二、关于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是“遗传与变异”教学的重点,从分子基础(遗传信息的调控与改变)到细胞行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都作了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遗传信息流动

遗传现象大体上可以分为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且目前可认为前者是“主流”,而后者是“支流”。显然,“支流”不会是中学教学的重点。但是,应该在讲解基因的细胞定位和遗传信息的流动时,适当提及细胞质遗传的概念以及对生物体性状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遗传信息流动的过程,知道除细胞核外,细胞质对性状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从而在概念层面理解细胞质功能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主流”和“支流”的共性,是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在本质上,都体现了“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这一重要概念。教师可以先列举常见的遗传现象(即生物学事实),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帮助学生建构重要概念,以便于学生顺利地迁移应用和学习。

2.人类性别基因

在初学遗传与变异时,初中学生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能准确把握基因、DNA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从而认识不到人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人类X和Y染色体,进而简单地认为性别不同的根本原因是X和Y染色体的形态不同。对于这个问题,除要适当地介绍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外,还应该为学生建立这样一个认识:人类的性别,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性状”。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中就提到“近年来,科学家发现Y染色体上还有3个基因,决定的产生和成熟。最近,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X染色体上与女性性别有关的基因”。在此处,教师就应该提示学生: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同样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性别决定。只不过性别决定的过程是多个基因控制着多个性状,从而塑造了不同性别。如果课时允许,教师还可以就此介绍一些由于染色体变异而导致的性别异常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讲,性别并不是严格区分为“雌”“雄”两种形式,而是存在“过渡”状态的。这对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物的复杂性,进而认识生物本质是有很大帮助的。

“人类性别基因”一节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从内容上看,本节内容是课标所述三个重要概念的应用,即从人类性别决定的角度阐明了遗传的本质。因此,教师必须在讲授本节课之前,就完成三个重要概念的建构,从而指导学生把握遗传本质,进行下位学习。

三、关于“变异”的概念教学

“变异”作为初中生物学教学的难点,有两个问题是要深入思考的。

1.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初中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变异主要分为两类: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显然,某一变异是否可遗传,关键是看遗传物质是否发生变化,而不是影响生物体的因素。由于学生初次学习基因与环境的关系,故需要用恰当的实例来帮助学生建构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概念。如同样是“无籽”农作物,“无籽西瓜”的“无籽”性状就是可遗传的,而“无籽番茄”的“无籽”性状是不可遗传的。通过这样的实例,学生就会认识到,一种变异是否可遗传,取决于遗传物质是否发生了改变,从而紧扣重要概念的教学。

2.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要认识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必须对遗传信息的细胞定位及流动方式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故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一个难于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用一系列实例加以说明。例如,农牧业中传统的育种技术,实质上就是基因(染色体)重组;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麦属于染色体变异(数目的变异);而镰刀型贫血症(在各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均有介绍)则属于基因突变。通过一系列的实例介绍,学生能够形成这样一个概念:突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这与前面关于“表遗传学”的概念不谋而合,说明基因本身及其转录、表达调控,共同影响了性状的产生。通过展示这些生物学事实,学生就更加清楚“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以及“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等重要概念,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遗传与变异对于生物进化的重要意义。

重要概念是基于学科事实的、对学生总体把握知识体系、进行后续学习的思维框架,对于学生理解学科本质、提高学科素养具有重要作用。[2]新课标明确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见,所谓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就是基于生物学科具体知识的、代表本学科基本观念与思想的知识。只有从重要概念的高度审视生物学科教学,才能清楚什么是对学生终身发展和终身学习有用的知识,才不会使自己的教学拘泥于一个个具体的生物学科事实中,才能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进而对生物学科本质问题进行思考,凸显生物学科的理科特质。

参考文献

[1]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遗传学分析范文4

5W模式中的who,即“谁”,指传播者,在传播中,传播者不仅开启了整个传播过程,也在传播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控制作用,信息获取、加工与传递皆为传播者之职责。当然,虽被称为传播者,但个人仅为其部分组成形式,集体或机构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传播者的分析即为传播活动中的控制分析。目前我国的中医文化传播者主要包括国内某些特定医院的医生,国外的中医师、从事中医教学的教师、中医资料翻译者及媒体传播工作者。由于中医传播不仅是简单技术层面的医疗方法传播,还包括蕴含于其中的中国传统伦理学、哲学、天文学、及地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传播。因此不同传播者应结合其职业特点,针对性地对传播信息进行选择。国内特定医院的医生,国外的中医师及从事中医教学的教师由于其职业专业性特点,其接触对象主要为患者及学生,以独特的中医治疗方式治病救人或将中医疗法系统地介绍给学生们,让患者及学生们更多受益于中医学是其职责所在,因此他们的信息传递重点应放在中医专业知识方面。而中医资料翻译者及媒体传播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则有所不同,其面对的群体更为广泛,不仅包括病患,还有众多对中医有着极大热情与兴趣的读者,后者对中医的疗效及运作理念的热衷度要远远大于中医知识本身,因此中医资料翻译者及我国媒体,如行业内、外的中、外文报纸、刊物以及广播电视、互联网应将信息传播重点放在中医理念及文化传播上,达到普及中医知识的目的。由于这一类传播者的工作重心在于对中医文化内涵的传播,其目的在于使译入语读者理解并接受中医文化。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某些中医术语,作为文化负载词,在译入语中必然缺乏对应表达形式,若译者忽略文化传播的需要,强行直译,必将导致译入语读者理解上的困扰,如将“龙骨”译为“dragonbone”,因为事实上,“龙骨”只是一种入药的化石,而不是龙的骨头;又如将“齿痕舌”译为“teethprintedtongue”—其实“齿痕舌”只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并非“牙齿咬过的舌头”;将“失笑散”译为“powderforlostsmiles”,根据《医方发挥》的解释,失笑散具有行血止痛怯淤、推陈出新的作用,前人用此方,每于不觉中病悉除,不禁欣然失声而笑,故名“失笑散”,实为得此药方而笑,将其译为“powderforlostsmiles”显然是在误解基础上的误译。

二、What-内容分析

5W模式中的what指“说什么”,“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就中医学而言,中医理论与文化构成中医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中医文化的传播在控制分析部分已简要述及,因此内容分析部分,中医理论传播将作为主要讨论内容。与西医的科学性不同,中医更强调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原则、整体观、五行论、阴阳平衡论等理念。这些理论,基于中国古代医生们的经验医学,虽自成体系,但其本质与精髓,与现代实验医学所认识的形态物质结构大相径庭。因此,很难被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西方医生所接受、认同。这是其学科限制与阻碍其自身发展的关键,也是目前中医文化传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作为文化传播中介的译者,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在翻译过程中从中斡旋,将生涩、难懂的中医术语与文言文文本形式转换为易于理解的现代白话语体与通俗易懂的通用医学语言,无疑会对中医传播起到正面、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中医将绦虫病称为“寸白虫”,如硬译为“inchwhiteinsect”,虽与原文达成照应,但显然无法被不具备相应文化背景知识的西医医生所理解。但若将其直接译为“taeniasis”,其中文化干扰因素立刻消减。再者,有译者认为中医中的“心”,“肝”虽被译为“heart”、“liver”,但中医医学理论系统中的“心”,“肝”远远不止于西医“heart”、“liver”所代表的概念,因此不主张将其对应直译。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这种做法显然意欲生生切断文化差异极大的中西医之间的相似性,于中医文化传播是极为不利的。笔者以为中医传播尚处于初期阶段,在翻译的过程中,借助语言这一工具,尽量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应成为基本翻译立足点。该阶段的中医翻译,相对于中医的独特性和民族性,译者更应该强调中医的自然科学性,以促成中、西医两种体系的有效沟通。虽然中、西医的起源及进程大相径庭,但是其工作对象和研究内容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即都是对人体及疾病进行研究,因此,这两种差异巨大的医学体系间必有其相通性,即对大部分疾病、人体器官、系统的定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虽然中、西医在理念与治疗方法上的不同,会使得两种体系对某些医学名词的界定有所不同,但是本着推动中医文化传播,使得中西医学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融会贯通的目的出发,参照西医术语对中医名词进行翻译,不失为帮助异质文化读者了解中医、进而接受中医的好方法。

三、Inwhichchannel-媒体分析

Inwhichchannel主要是对中医文化的传播渠道进行解析。随着经济发展,公众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专业化,同时社会阶层化趋势也日益明显,造成了传播分众的事实。而分众传播,反过来,又对媒体细划有着更进一步的要求,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媒体形式同时也发生了极大改变,由大而全模式向个性化服务转变。目前主要的媒体传播形式主要包括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网络等,分别以视觉、听觉、或视听觉结合的方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为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中医文化,我们无疑需要对各个媒体形式的特点进行分析,考虑在具体环境下,受众的最佳媒体接触方式,使中医知识更有效地传递给西方读者。报纸是最为重要的纸质媒体之一,读者群大,重复购买率高,出版频繁高,市场占有率也很高。因此,报纸较为适合刊登关于中医较为浅显、概论性、普及型的文章,耳濡目染,使西方读者在无意识中不自觉接受中医的概念。相较于报纸,作为纸媒另一形式的杂志,虽无报纸的覆盖面广,但其读者群体较为固定,功能性、专业性强,所以更适合刊登针对性较强的中医专业知识类文章,以供相关专业人士进一步研究。近些年来发展迅速的电子媒体,如:电视、网络等,则具有声画结合、动态演示,涵盖面广、重复能力强的诸多优点,可以以更动态、直观的方式对中医文化内涵加以诠释。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涉及医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国人自己理解起来都不容易,对于异质文化背景的西方读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况下,发挥电媒的优势,将声、光、影结合,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无疑在推广中医文化方面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Towhom-受众分析

Towhom是指对谁进行传播,对中医文化传播而言,具体是指对传播对象进行分析,即在对中医文本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将读者反应纳为考虑因素。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阅读过程中,如何界定读者的作用,这一问题就已经开始凸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读者反应的角度出发,考虑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接受能力。20世纪80年代初,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一经传入中国,便很快引起翻译界的高重视与及时反馈。与传统理论不同,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不应仅仅局限于源语文本与译者之间,还应将读者反应纳入考虑范畴,认为只有译入语读者反应与源语读者反应相类似的译本方为质量上乘之译本,再次强调了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真正让读者参与到文本释义过程中,译本对读者的理解有促进作用,才算是达到了翻译的初衷。如果翻译的目脱离了服务读者的本质,又何谈文化的传播呢?因此,笔者认为,欲真正达到中医文化传播的目的,在现阶段,中医文本的翻译应采取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归化译法不会让译入语读者由于过于强烈的文化不适性而排斥对异质文化中中医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适度的异化译法也能让译入语读者对中医传统文化有循序渐进的认识。

五、Withwhateffect-效果分析

遗传学分析范文5

关键词:高脂蛋白血症;遗传学

高脂蛋白血症是血浆中某一类或某几类脂蛋白水平升高的表现。其大部分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存在一个或多个遗传基因缺陷,由基因缺陷所致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本调查选取高脂蛋白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具有家族遗传性患者所占比例、脂质生化检测水平、饮食及疾病控制状况。了解该病发病情况,对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500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其中年龄21~94岁,男性286例,女性214例。

1.2调查方法 采用匿名统计调查方法,随机筛选出500例高脂蛋白患者病历,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高脂蛋白血症家族遗传性患者情况500例被调查者中有6例具有家族遗传性,其患病率为1.2%。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患病年龄为45~80岁。饮食控制较差。

2.2患者家族遗传情况,见表1。

2.3患者生化水平,见表2。

3讨论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症的发病机制是细胞膜表面的LDL受体缺如或异常,导致体内LDL代谢异常,造成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临床上常有多部位黄色瘤和早发冠心病。WHO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六种类型[1]:I型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IIa型是临床常见类型,它表现为血清LDL、TC增高,而TG水平基本处于正常水平;IIb型表现为血清LDL、TC、TG均增高,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其机制尚未阐明[2];III型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V型为内源性高甘油三脂血症,遗传缺陷尚不清楚;V型为家族性重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集IV型和I型的特征。目前,高脂蛋白血症可见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患病率随年龄而增高,大多原因不明。临床上高脂蛋白血症常常与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相伴发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3]。改变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善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是避免高脂蛋白血症发生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将对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此次调查,发现具有家族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患者病情严重,饮食控制较差,未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对家族遗传未有清楚的认识。同时,由于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是否具有遗传倾向或者医生忽略了对家族遗传史详细的询问,笔者认为具有家族遗传性的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将大大超出统计数值。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可能地开展遗传知识宣传,使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平时注意饮食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树岩,张文琪.高脂蛋白血症临床分型及遗传基因缺陷[J].中国社区医师,2002(18).

[2]张蓉,刘宇,杨鲁川,等.IIb型高脂蛋白血症与脂蛋白脂酶基因内含子8HindIII多态性关联的研究[J].中华遗传性杂志,2003,20(16):539-540.

遗传学分析范文6

【关键词】 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066-02

Analysis on the School Infectious Diseases Outbreaks in Prefecture of Dali from 2005 to 2008/LIU Yu-zhu, LIN Can-song, ZHANG Ying-lan, et al. Disease Control Center in Prefecture of Dali, Dali (671000), Yunn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chool infectious diseases in prefecture of Dali from 2005 to 2008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Methods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ported data on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mong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2005-2008. Results The total case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was 8 008 in Prefecture of Dali. As far as the top five diseases in terms of the reported number were as following: meales(2 330 cases), mumps(1 951 cases), hepatitis(1 192 cases), tuberculosis(630 cases) and dysentery(624 cases). The year incidence rate was 308.631 per one hundred thousand, 374.131 per one hundred thousand, 381.401 per one hundred thousand and 559.24 pe rone hundred thousand. Major prevalence occurred in primary school in poverty-stricken countryside; The sex ratio was 1.21∶1. High prevalence was mainly from march to June and January. Conclusion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prevent and control of acute respiratory and contact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 among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The school should also adop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outbreak and spread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schools.

【Key words】 Communicable diseases; Epidemiologic studies; Students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各种传染病疫情最容易发生和传播的场所[1-2]。传染病疫情会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少年儿童身体健康,并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为掌握大理州中小学生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特点,有效降低其传染病发病水平,为预防疫情的暴发提供依据,现对大理州2005-2008年报告的中小学校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5-2008年网络直报系统以个案为基础的确诊传染病监测信息,覆盖范围为大理州12个县市的所有中小学校,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3-5]。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005-2008年大理州中小学校累计报告疫情108起、传染病8 008例,占全州报告传染病发病数的20.14%,无死亡病例,各年度发病率依次为308.63/10万,347.31/10万,381.31/10万,559.24/10万。其中报告发病数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风疹、流行性腮腺炎、肝炎、肺结核、痢疾,且发病数逐年增加,以风疹上升最快,见表1。报告的肝炎以甲肝为主(61.33%),乙肝、丙肝和未分型的依次占36.16%,0.50%,2.01%。

2.2 地区分布 大理州12个县市均有病例报告,共计8 008例,年均发病率前5位的是云龙县(1 349.56/10万)、永平县(753.97/10万)、祥云县(477.76/10万)、大理市(424.61/10万)、鹤庆县(393.76/10万),5县市发病数占学校报告发病数的72.25%。见图1。图1 大理州2005-2008年学校传染病发病数地区分布构成

2.3 人群分布 报告学校病例中,男生4 379例,女生3 629例,男、女之比为1.21∶1。5~10岁共计4 145例,占报告总数的51.76%;11~15岁为2 867例,占报告总数的35.80%;16~20岁为850例,占报告总数的10.61%;21~26岁为146例,占报告总数的10.61%。

2.4 时间分布 全年均有病例报告,2005-2008年学校传染病发病数高峰主要集中在4-6月及1月,发病数最少在11-12月及2月。见图2。

2.5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在108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生在农村的101起(93.51%);发生在小学的84起(77.78%);传染病疫情102起(94.44%),其中属疫苗可控制的疾病有98起(96.08%)。图2 大理州2005-2008年学校传染病各月发病数分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讨论

结果表明,大理州学校传染病以急性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为主,且发病数及发病率逐年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部分是学校传染病疫情,说明当前学校传染病是暴发疫情的主要原因,且以农村小学最为多见,与合肥市2000-2007年学校传染病疫情[6]相近,与周峻等[7]报道不一致。说明学校已成为传染病暴发疫情控制的重点场所,而计划免疫相关疾病是防治的重点。调查发现,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在校学生大多未接种计划免疫相关疫苗,部分接种史不详。所以,积极加强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工作,是控制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关键。调查还发现,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较差以及卫生知识缺乏、卫生习惯较差、自我防护意识不强,一旦有传染源存在,极易造成暴发疫情[8]。另外,学校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4-6月及1月份。因此,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的预防控制重点应为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防控时间为4-6月及1月。重点地区为农村小学。

针对上述原因,各级学校应高度重视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健全组织机构,认真开展晨检、查验证、因病缺课的监测。教育、卫生部门应加强联系、沟通,及时处理疫情,以防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消化道传染病为工作重点。同时在疾病控制方面必须进一步强化计划免疫工作及二类疫苗的宣传推广,提高各类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还应根据学校传染病的季节特征,有重点地进行宣传、预防和控制,加强学生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及采取综合性预防和控制措施,阻止学校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4 参考文献

[1] 朱培华,徐惠庆,莫根强,等.嘉兴市秀洲区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2146-2147.

[2] 方大春,姚为玲,陈海关,等.马鞍山市2005-2007年学校传染病疫情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3):250-251.

[3] 春雅丽,张清慧.上海市松花江区2005-2007年儿童传染病疫情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60-61.

[4] 叶丽萍,张晓阳,郑高.福州市学校传染病防治情况调查分析.医学动物防制,2005,21(12):891-893.

[5] 吴秀玲.广西2004-2006年学校传染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0):951-952.

[6] 周峻,唐光鹏,罗涛,等.黔东南州2001-2005年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8(8):726-728.

[7] 吴金菊,张俊青,靳玉惠,等.合肥市2000-2007年学校传染病疫情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528-529.

[8] 马祖芳,张新战,张学化, 等.2006年济南市13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预防医学论坛,2008,14(7):64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