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范文1
论文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社会实践运用与提高学生个人语文素养为目的。新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已提倡多年,其重要性已得到了广泛共识。但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的改革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经验,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线索,分析指出了当前契机下语文课改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对策方法。
1 新课程语文理念
新课程语文理念中强调,“建设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隋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其中重点指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思维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辅的方法的教育模式。
我们在研究新课程语文理念,重要的是分析指出语文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所在。可以看出,以新课程语文理念为标准的新课程要求旨在提倡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性,即其社会价值意义.因此.我们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教学基础上,应当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社会性为基础,发挥语文教育的核心推动作用。
也可以说,语文新课程理念即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培养语文素养与语文思维为基础的理念。
2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改革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进步显著。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立足长远的改革,因此一朝一夕的热潮必然推翻不了旧有制度对教育的冲击。改革还需继续前进.我国当前教育现状距新课程改革之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分析其原因,总的体现与以下三个方面:
2.1主观上的意识问题
新课程改革,是对当前教育制度的完善与教学方式的转换。教育是教育的终端执行者。大刀阔斧的教改应当先从教师自身“改革”而走,只有教师自身观念的改革,才能带动新课程改革的活跃,否则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改革就成为空谈。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影响改革的主要因素。当前改革也存在与教师队伍中的诸多问题。影响并制约着课改的实施。首先,教师自身意识不足,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上不涉足改革,甚至出现有些教师仍借用往年备课资料,教师自身意识的不足,对改革没有形成足够的认同感必将导致教改的阻塞。其次,许多老师进行改革,因为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成效不佳,逐渐积极性丧失,教师在思想意识上首先放弃了对课改的坚持。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应当随时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尤其是需要时间累计的语文课程。语文课改更应当持之以恒,以接力棒的方式传达下去。
2.2外部条件的问题
当前许多学校,尤其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学校信息化不通畅,对新课程改革尚未引起重视,还停留于以往的教学方式上。另外在外部条件上,师资力量的欠缺与学校自身的宣传不到位,导致新课程改革的闭塞。同时,许多学校对新课程改革措施只采取走过场的形式,未涉足根本,未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课改评价体系。对新课改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这导致学校新课程改革气氛不浓,总体进度不高,效果不显著等。学校的指导是对教师课改工作的有效促进,只有学校花力气,带领教师队伍的改制,才能促进学校课改的成效。
其次,在客观条件方面,由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其耗费人力物力巨大,由于经费条件的不足,或者专项资金的欠缺,造成课改的硬伤。使得学校无法进行正常的课改实验。
3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对策研究
政策条件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必要添加,其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主观作用。只有在相应的政策条件下实施才能保证其理论性的完善,才能有依据地促进新课程的健康发展。当前形式下,新课程改革已事在必行,而政策条件则成为了阻碍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阻碍。在政策支持方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理论性的将解决问题的对策归纳为以下两点:
3.1政策上理论性的规定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政策上的规定。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政策一方面指导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也限制并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主要体现在新课程改革无纪律性和无效性方面的实施。因此,政策在对新课程的改革上,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只有政策的硬性规定,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完善新课程的发展。
3.2政策上的物质条件地支持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硬件上的支持。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耗费资金如教学器材的提供教学中实践经费的开支和教师的补助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相对与此,在资金上的苦难也是导致新课程改革出现瓶颈障碍的必然条件,尤其是相对经济条件欠缺发达的农村学校而言。地方财政的供给不足,导致新课程改革渐而远之。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当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只有硬件设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才能完成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学校发展计划校长支持性环境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学校发展计划则是一套从国外引进的比较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技术。在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校长要联系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实际,正确地履行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职责,为新课程改革营造一个适宜的管理环境,去统领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软肋——新课程改革需要寻求一个支持性的管理环境
较之以往,新课程改革的确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涉及到学校各个方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当新课程改革实施到了一定深度,触及到学校的文化、制度、管理理念等深层次问题的时候,教师们就会感觉到无奈和无助。教师们迫切需要一个为他们提供开放的、自由的,能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施展才华的支持性的管理环境。然而,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软肋就是一个从制度层面、从学校整体出发的管理良性环境没有先期建立起来。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也能够对原有的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学校管理做局部的改革,但显然这样的做法是被动的和辅的。解决这一软肋的关键人物在于学校校长。校长必须为学校进行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支持性管理环境,这对校长来说是一个新挑战。
在新课程改革中,校长的关注点在哪里?何为校长应为之事?这些问题应引起校长足够的重视、思考和正确定位。校长应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主动者,去统领全局,去寻觅和建立一个能从学校整体上,从制度层面上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一个支持性的学校管理环境。学校发展计划无疑是一个可供校长选择的较为理想的选项。
二、学校发展计划与新课程改革——学校发展计划下的学校管理适合并能够支持新课程改革无论是在学校发展计划下的学校管理,还是新课程改革,都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文化、社会的相同背景,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其底蕴和渊源是一致的。
两者所处的层面不同,但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显然,前者对于后者是一种根本性的支持,能为后者提供一个适宜的良性的管理平台,一种安全背景,一种自由氛围,一个制度支撑,一种生长的“土壤”。这正是前期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许多学校所缺失的,是许多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需要寻觅和建立的一个新的学校管理模式。而这一新的管理模式是可以在学校发展计划的技术及理念引领下建立起来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
三、新课程改革应成为学校发展计划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关注点——校长要制定一个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的学校发展计划
总体上说,旧的管理理念及模式与新课程改革是格格不入的。在全国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学校管理层面引入了学校发展计划。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校长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必然要把新课程改革作为一个热点来关注,从而制定出一个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的学校发展计划。(一)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过程中,校长必须明确和处理好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如果从学校管理学角度来考查这两者关系的话,学校发展计划引发的学校管理改革必须承担起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性管理环境的历史使命,即在学校发展计划下学校能形成一个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通的全局性的管理制度、工作平台、文化背景,去正面服务新课程改革。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主动统领和倡导新课程改革,使校内形成一种新课程改革的驱动力。
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校长必须将新课程改革纳入视野。一方面校长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全过程中必须深切关注新课程改革。另一方面,不能将学校发展计划的实施与新课程改革割裂开来,学校发展计划不应是充当一个被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角色,而应该做新课程改革的主角,将新课程改革主动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计划当中去,从学校整体层面去规划和推进新课程改革。(二)既然学校发展计划与新课程改革是一脉相承的,学校发展计划就可以也应该要有意识地将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具体策略、行动纳入到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具体过程中,使这两者同步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交融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比如在学校发展计划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上,应该有目的有步骤地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任务加以体现,并通过学校发展计划的实施得以落实。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学校发展计划目标体系去构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去推进新课程改革。比如,第一步可以是建立一个与新课程改革目标一致的学校管理制度,第二步是围绕新课程改革实施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抓好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第三步回到课堂上来,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实施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要在学校发展计划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宜于新课程改革的自主管理机制——校本管理机制。所谓校本管理是指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是学校组织有相当大的办学自主权,并根据学校本身的特性和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校本管理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学校的管理是否立足于学校的根本,从学校的本色出发,进行自我管理;二是学校是否有能力、有权力、有责任进行自我管理。学校发展计划自下而上,广泛参与等机制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第一个问题,同时也对第二个问题提出了匹配性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学校能从学校的本源出发,从当地社会发展的特点出发,从学校的条件、问题和特色出发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学校的本源是什么?当地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什么?学校的发展条件和问题在哪里?学校需要如何定位?学校需要配备怎样的教师?培养怎样的学生?诸如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过程很好地加以解决,从而更好地配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形成校本课程,开展校本研修,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管理。(四)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校长要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范文3
一、新课程标准下中教法的几点变化
1.教学理念的变化
设置中教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完善高师数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对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提出了挑战。中教法作为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首先要转变的是高师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教法培养的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理念,实现教学的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2.教学目标的变化
中教法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让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初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熟悉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能够简单掌握一些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改革,要求中教法在保持原来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目标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熟悉《标准》中的内容,树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理解新教材,能够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能够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以科学的教育理论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的变化
中教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体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对中教法的要求,因此,中教法的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法,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而且要将新课程所提倡的新型教学方法体现在课堂当中,培养学生学习中教法的兴趣,通过引导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
二、中教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阶段性地修订教材内容
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教法作为培养新时代教师的载体,应当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变化其课程的内容,在保持内容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性。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最新成果的内容;增加新课程改革中关于目标、原则、方法的争鸣,让学生倾听到关于课程改革不同的声音;增加数学教育理论和现代数学学习理论的介绍,介绍一些国内外成功的数学教学改革案例,让学生从根源上转变教育观念。
2.解读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
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首先要了解的是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内容实质。笔者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发现,第一,许多中教法的教材中没有详细介绍《标准》的章节;第二,学生对《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学生到了毕业,还没有仔细阅读过《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在中教法的教学过程当中,解读《标准》是中教法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引导学生体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熟悉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模块的设置。
3.加大案例教学在中教法中的比例
案例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优秀教学案例,探讨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当中,能够体会现代教学理念,了解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新型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已有的中教法知识运用其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此外,学生通过观摩优秀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可以为实习实训积累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余云娟,陈辉.从新课程标准看高师数学教材教法课程的改革[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1).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三化学教学方向;高效率
一、新课程改革的简述
新课程改革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提高课堂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全面发展学生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强调教师成长和重视以学生为基础规定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才。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得以体现,提高了化学教学的质量,给社会培养出了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当今社会节奏的高素质人才。
二、新课程改革中高三化学的教学方向
新课程改革中高三化学的教学方向更明确,走向了对学生有利的教学之路。新课程改革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改革中改变化学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在化学课程的教学方面必须做到强调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决定他们的化学学习质量。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进度,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是对化学教学的障碍,所以化学教学中必须消除这些障碍,让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2.新课程改革中重视改变化学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基础,整体、合理地设置高中三年的教材,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高中化学不需要太多的、大量的化学教材,要整合学生用的教材,知识不要太分散,这样新课程改革中才能做到高中化学的高效性。
3.加强学生生活和化学课程内容的联系。新课程改革中要改变化学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按照学生的需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化学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化学课程本来就属于自然科学类,用不着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要以理解为目的,然后在学生理解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敢于创新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1.确定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教学目标,它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围绕着教学目标授课,就会大幅度减少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便于提高化学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2.利用探究性教学。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无论是化学教学或者其他课程的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有了对化学的兴趣才能学好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化学课程实施探究性教学要注意,在化学实验中探究,从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找到规律。
3.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就是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提倡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谈到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又提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角,教师灵活地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有位教育家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在教学各个方面起的作用不同,而且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会影响到教学氛围。要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发扬教学民主,跻身优化教学组织机构。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要做到让学生没有什么拘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跟教师一起进行研究。课堂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一言堂,学生不敢提出疑问,教师也不管学生的情况。所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要消除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表示自己的热情,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有质疑,教师要善于倾听,在此基础上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激励。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的有效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充满挑战,呼唤智慧的激励艺术。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浅谈了新课程改革中高三化学的教学方向以及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运用这些策略就可实现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海生.新课程改革中高三化学的高效课堂教学[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12).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范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思考
一、引言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教育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高中阶段,正值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学好历史课程,对高中生了解人类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育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作用是任何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同时,对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适应将来日趋激烈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在加紧进行,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制约着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
发展和完善。
二、改变传统评价模式
2.1改革考试制度
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家长、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以分数作为评定一个学生发展、一位教师教学水平、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和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唯一指标。考试有着不可避免的指挥棒作用,许多教师眼中"见分不见人",主张"考什么,教什么,评什么,做什么",完全不顾教育的目的和教育规律。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则异化为分数的奴隶。当一切都以考试和分数为中心的时候,课程改革就只能在教室外徘徊,而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因此,要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必须要改革考试制度,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评价观,逐步形成对评价的认识,淡化急功近利思想,杜绝弄虚作假的风气,同时加强各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对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进行道德教育。
2.2建立新型评价体系
2.2.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更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改变过去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首先要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高中新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其次要重视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化。要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惟一手段,将考试和其它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历史评价方法应结合具体的评价内容,体现出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避免单一的量化评价方法的现象。例如,让学生对本地区近代以来交通方式的变化进行调查,认识交通进步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并撰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可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方式上,倡导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纸笔考试和其它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历史学习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2.2.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评价要建立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首先,要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这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基础。其次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三、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素质
3.1加快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更新
为了迎接历史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我国基础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管理者首先应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思维,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定位思考,积极确立一切以服从于教育改革、服从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服从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服务理念。与此同时,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理念和评价机制,积极探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方案,逐步由现行的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定学定教的唯一评价机制过渡到以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综合提高为目标的多元化教育评价机制。作为基础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者还应积极推广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有计划地、系统地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新的教育理念,争取使新课程理念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形成社会支持、家长参与的改革局面,为新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2推动高中历史教师理念更新和素质提高
教师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动力,教师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目前我国的教师队伍素质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职业道德状况不尽如人意,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有离职倾向。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工作清苦,待遇低,也有的教师对工作不感兴趣;其次,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的知识广度、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水平都未达到应有的能力要求:第三,教师的业务状况堪忧。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有少数教师经常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部分教师不会运用,县镇的农村教师现代教学手段更为薄弱。第四,教师的知识更新不足。有的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业务学习,特别是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创新思想观念和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欠佳。 有怎样的历史教师,就有怎样的历史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
总之,只有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育的突破口,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加强对高中历史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在提高教育者创新能力和历史教育素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历史赋予高中历史教育的使命。
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新课程改革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积极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尤其是家长)做好宣传工作,有计划、持续不断地向全社会及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精神,营造课程改革舆论气氛。在全社会掀起浓厚而又热烈的改革气氛,建立一种社会、家长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大力争取家长与社会的支持。课程管理者和课程改革的发动者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扩大声势,让社会、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体会到改革的必须与重要,急迫和不可逆转。为了引导家长感知课程改革,学校可以举办新课程教学活动开放日,把家长请进学校课堂评教评学,印发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制作大型课程改革宣传展板,张贴标语和课程改革歌等,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课程改革主要内容、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改革与家庭教育等内容,使家长了解为什么搞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改什么、家长怎样支持课程改革、参与课程改革等问题,并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通过多种办法和途径,解决家长的疑惑和问题,让课程改革深入民心,产生积极的、广大的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加强同社区的沟通,充分利用社区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新课程教学,使学校、社区、家长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赵海燕,《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第3期。
[2]李应奇,《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5期。
[3]张京《浅析高中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抵制因素》,[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2月。
[4]丁敬业,《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第6期。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范文6
关健词: 新课程 实施 存在问题
高中新课程在河南省实施已近两年了。我调查发现,在新课程实践中,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还有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和困惑,由此带来的新课程教学的不到位,甚至偏离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要求的现象仍大量存在。
在2008年、2009年两个暑假期间,河南省对高中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培训,各市县也对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学期中间又进行了跟进培训。但在教学实验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与初中新课改相比,老师们无可奈何地感叹:初中新课改革是“春风又绿江南岸”,高中新课改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新课改的推行者们内心深处也感叹“我心本是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我认为,一方面是新理念的接受、新课程的解读中信息丰富和传递衰减的信息过量现象的存在。另一方面是教师顾虑的解除和主体意识、研究意识和课程意识觉醒问题的亟待解决。真正走进新课程,主宰新课程,即把新课程新理念变成教学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最重要的是各方要冷静地面对和思考关乎新课程实施的若干重要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的实验进程。
一、宣传不力,“洗脑”不够,大局不明。
新课改要求:高中新课程改革既是一场由课程所牵动的整个高中教育的全面改革,又是一场广泛而又深入的教育创新,是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的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实施中的问题:面对新课改,教育方出现不适应的有三种表现:一是隔岸观望,被动应对,成了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观火者。对待新课程改革,有些老师和学校领导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高考,不研究、不创新,不认真贯彻落实并深入把握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被动接受;二是雷打不动,消极抵抗,成了高中新课程的反对派。目前,一线教师可以说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不少教师已经工作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在短期内很难转变过来,甚至有些教师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从根本上就排斥课改;三是急躁冒进,好大喜功,不顾客观实际,照搬照抄课改实验区名校的经验,成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冒进者。
解决的基本思路:思想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我们应该加大新课改的宣传和组织领导力度,营造一种新课程文化,让新课改的推行者和实施者们真正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现实意义、理念、目标和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宣传和培训,促使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二、认识不全面,对新课改理念和新课标要求把握不够,理论和实践两张“皮”。
新课改要求:新课程改所改革的不单纯是课程,而是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进行的一次全方位教育改革,其中课堂教学改革是关键。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一)实施中的问题
1.教师对新课程、新课标的钻研还不够。部分教师追求教法形式上的新,各种辅助教学手段层出不穷,表面上的新奇、热闹代替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忽视了对教材的挖掘和学生的真正主体性。往往只是表面行为的变化,而内在的思路及实质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2.部分教师对新教材的学科知识结构了解学习不深,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穿新鞋走老路,常常深挖知识点。教学中把新教材上已经删除的或已降低难度要求的旧教材上的内容又重新放入新教材的教学中,这样就导致课堂内容多,满堂灌,作业量大,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时间不够等教学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很难控制,不但要控制讨论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而且要实时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更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一旦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教学内容就将难以完成,要在课后花时间去补。由于把课堂的时间大部分给了学生,教师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就成为难题,哪些话该说哪些不该说,事前都必须想清楚,有时可谓做到了惜字如金,且语言的速度也要控制。
4.教学内容与训练的模式存在矛盾。在教学的训练过程中,目前存在的最大困惑是学生应该怎样训练的问题,集中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新课程教学环境之下学生训练的方向,作为高考引领之下的教学,必须考虑到高考的导向作用,必须为学生的升学创造基本条件(包括能力的条件),因此训练方向成为构建新的教学训练模式的首要问题;二是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之下,政府主管部门考试政策不配套的问题,造成训练框架不明确,训练形式模糊,处于一种无法定位的状态之中。
(二)解决的基本思路
1.教学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是攻坚战,这是由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作用决定的。一方面我们要克服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局面,另一方面要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多下功夫,还要注意正确处理掌握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一定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好基础。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新课改不是要改掉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的优势,而是要在继承旧课程和传统教学好的方面的优势,同时克服旧课程和传统教学中的许多对培养学生终身发展不利的东西。教师只有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认真领会课改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从而有效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加强集体备课并提高备课质量。新课改不仅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而且非常关注教师之间的合作,加强集体备课是有效合作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也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关键,有利于教师共同提高,有利于尽快进入新课程。备课的质量不高,不能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强集体备课的质量,切实把新课程、新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同时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加强教学反思,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尽快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学校要把检查教师的教学反思作为检查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督促教师不断适应新课程。
3.搞好校本教研,强化教学研究活动,吃透教材,恰当运用教材,努力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教学点,去粗取精,把握要点,体现重点,突破难点。切实把该讲的内容讲深讲透,不该讲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
4.学生的训练体系的构建是目前实施新课程、开展新课程教学的配套工程,关系到学生发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训练的方向和模式还不明确的状态之下,在政府的改革的配套政策尚未配套的情况下,高一年级的教学训练,实际上还是遵循“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策略,并且把它为教学发展的基础。在方向上,坚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为核心,坚持以教本提供的训练模式为依据,以课程标准提供的能力体系为结构,开展教学训练工作。在教学训练过程中,还必须注重渗透活动训练、动手训练、实践训练、研究训练、小组合作训练的基本形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