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课题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育课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育课题研究

体育教育课题研究范文1

【关键词】陕西省 体育教育 课程设置 比较研究

2001年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把幼儿园教育阶段也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作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也就是说,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开始拥有一席之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受到广泛重视,这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都是先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调整培养人才的宏观目标的基础上,在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变革培养人才模式,调整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才能提高幼儿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幼儿学校对他们的需求。

在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中,目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还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要,中小学体育课程对基础体育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长。体育教育专业活动的宗旨非常明确,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和陕西省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特殊人才,培养基层学校需要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首先,本研究在接受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致分析学前教育的相关特点,明确学前教育体育专业一定要完善体育课程设置,探讨相关前沿问题,得出具有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学术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

其次,本研究在调查与分析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把它们与学前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确定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继续改革的必要性,从整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出较为合理的对策,不仅强调制订课程设置的计划性,而且强调课程设置的实施与评价,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合理安排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全面调查,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专家问卷法,对问卷内容的效度进行了检验。

从本研究的需要出发,笔者走访了6所高校的多名师生,预先设计好了专家访谈提纲,拟定课程设置涉及的热点问题,针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征求教育专家对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通过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学前师范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按照Spss软件和Excel2003软件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在收集和整理的陕西省16所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数据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进行统计,提供本研究的数据依据。

下面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计划)方案演化进行分析:

通过表1可见,1980年以来我国三套教学计划和两套课程方案细节,通过比较其培养目标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在前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都很明确,都是为了培养符合中等学校需要的专职体育教师。从1997年的第4套方案开始,跟前3套计划比较而言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是还是定位在“中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专门型的人才”这一层次上面,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本研究随机调查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学时最高的是西北大学,共计3192学时。总学时最低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计2566学时,这6所高校平均学时2703学时,所有6所高校的总学时均高于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500学时,平均学时超过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03学时。由此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总学时完全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

在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层次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陕西省高校遵守2008年《课程方案》要求,按照本校师资情况进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将课程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来进行分类,本文把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来分别进行研究。

课程结构比例决定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总体计划,陕西省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改革总体趋势趋向于逐渐增加体育课程相关门类,随之而来的是影响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表现为必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下降,选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增加。

公共必修课是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共必修课在不同的教育典籍中有不同的提法,如普通教育课或公共基础课,虽然提法不同,涉及的课程内容比较类似,都是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全部都要修习的课程,作为高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侧重于教授给学生普通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保证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进度。

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又称指定性选修课,它们在课程设置上的重要性介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必须在学科规定课程内选读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作为指定性学习课程。

通过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了解到目前陕西省各体育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差异很小,基本上都是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的。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有效满足学生多种能力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喜欢的任意选修课,他们在按规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效果非常好。

通过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方案的调查和研究,这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总共开设了133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学,从选修课的数量上说是非常可观的,可是学生能够用来选修这些课程的时间却是相当有限的。

对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安排两年,第一年为选修课程;第二年为任意选修课程。具体项目和内容有:一年级:篮球、排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艺术体操;二年级任意选修课程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科目。每学期总学时为144学时。另外本研究还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幼儿师范学院两所学校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内容根据幼儿大班、中班、小班的体育活动内容进行设置。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分析,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内容相差太大,内容虽然结合了幼儿的特点设置,但内容还是单一。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虽然采用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课程有所区别,可是都强调体育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性,他们都非常注重用项目测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期末考试之外,他们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把学生的学习表现也纳入考核环节,增强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随着领导部门的指挥棒转,没有充分发挥本高校的学情,课程设置缺乏创新,过于强调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共性,忽视学前师范本科体育专业的特性,采用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对此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改变教育思想观念,应实现目标规格的多样化,要确定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能够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专业化和多元化需要,培养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陕西省体育专业教育学生必须具备幼儿体育活动教学上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除了要增强自身的健身习惯外,还要养成终身锻炼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幼儿体育教学的职业态度。陕西省高校应依据实际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确定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前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研究报告,1998。

[2]袁吉林等:《当代职业教育大趋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

[3]刘红、赵建强:《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确定依据的探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陈宁:《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45页。

[5]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体育科学》2004年第3期。

[6]俞丽萍、李树屏、魏家骏:《优化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400页。

[7]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第11期,第1-3页。

[8]周登高:《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综览》,第七次体育科学大会文集,2004年10月。

[9]李靖:《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0]安儒亮等:《21世纪初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趋势预测――兼析体育院校专业调整和重新布局的必要性》,《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7月。

[11]陈武山等:《我国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39期。

[12]黄汉升、林顺英:《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第12期。

体育教育课题研究范文2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矛盾;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2(a)-0028-02

体操课程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重视人个性发展的现代化教育目标逐渐将体操课程化为异类。自学校体育产生以来,体操课程一直都是体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但其包含的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分支逐渐成为独立的教学研究方向,而留下的器械体操、徒手体操、队列队形等基础内容已经被体育专业学生认为是枯燥无味,不符合时展的陈旧内容,为此,很多学校已经将原有的学制一年的体操学时压缩为半个学期,甚至有些学校已经不再开设体操课程,这种情境令人担忧。由于对体操课程重要性的理解存在严重的分歧,高校体操教学改革的步伐快慢不一,严重阻碍了高校体操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该文针对体操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提出体操项目改革新的思路与看法,让体操教学重新焕发新的生命。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种矛盾

1.1体操课程自身特点与学生日益下降的身体素质之间的矛盾

在古希腊体育史上,“体操”一词曾经代表了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发展至今,“体操”包含的内容已经随着其他项目的逐渐壮大而只剩下基本体操、器械体操等内容,这些内容在趣味性上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对新奇事物的追求,训练标准高、需要极强意志力等特点使学生对体操项目望而却步。很多学生喜欢体操课,可接触到体操的竞技性内容时,却又变得胆怯,怕受伤心理较为严重,一旦学不会动作就不敢重新尝试,形成恶性循环后,体操课堂上积极性不高,练习次数减少,导致害怕体操课。严格来讲,体操的这些难度动作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认真的练习以及和同伴之间的协作最终完成动作,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如今,随着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日益下降,除了个别在高中时期接触过体操的同学外,大部分同学自身身体素质不能在短时间快速提高,不足以快速消化掉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体操教学内容,比如在教授“鱼跃前滚翻”内容时,没有足够的腿部力量、对动作的正确认知、以及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根本不可能做出高质量的动作。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整体素质日趋下降的今天,还将一直持续下去,解决矛盾的方法只有通过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等途径来不断解决。

1.2体操项目内容的独特性与大众对其认知偏差性之间的矛盾

众多体育项目中,体操项目有着其他众多项目没有的项目特点。项目分类众多,如器械体操中,男子项目就分鞍马、吊环、跳马、双杠、单杠等众多项目,女子有跳马、高低杠、平衡木等,各个项目特点也不尽相同。但是,大众传媒灌输给观众和听众的仅仅是竞技体操的众多内容,奥运会、全运会竞技体操比赛的冠军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是却不了解体操技巧比赛的冠军,队列队形比赛的情况。大众认知上的偏差导致了许多人不敢轻易碰触体操这种兼具美观性和危险性的项目。体操项目在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相关领导的扶持,领导对项目特点理解上存在偏差,害怕学生出危险的心理直接就能将体操项目拒之门外。所以,体操项目如果想走出泥潭,这对矛盾的对立必须缓和。

1.3体操课程“实用性内容”与“竞技性内容”之间的矛盾

80年代以来,高校体操课程总学时数基本能够达到96学时以上,基本上都能够对基本体操、竞技体操众多内容进行介绍与学习。随着排舞、啦啦操等新兴项目的不断涌现以及课程的不断压缩,如何在短时间内将体操包含的众多内容教给学生,竞技体操内容与广播操、队列队形、轻器械体操内容安排比例为多少,让许多体操教师为止头疼。竞技体操以发展学生身体柔韧性、协调性,改善肌肉力量,提高心血管机能,发展学生勇敢果断的坚强意志品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彼此保护与帮助,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增强了其融入团体的适应能力。而基本体操中的队列队形、队列口令、广播体操等内容是体育教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功,这也是上好其他项目内容的基础。由此看来,“竞技性”内容与“实用性”内容的有效协调,也是体操教学改革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4体操教学改革的高要求与目前教学现状之间的矛盾

体操改革的高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教师的要求高。教师是体操课程的引导者,也是体操课堂的调度者。体操教学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对教材的分析、备课的充分程度、对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等诸多方面,教师掌控教学的能力越高,取得的教学效果越好。而体操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能够熟练的掌控课堂,还要使每节课都能“出彩”,如器械教学中如何生动形象的讲解动作,如何让学生主动的去接受教授内容,如何能够使学生积极性提高,如何能够在动作教学中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能让其心理品质同样更上一层楼。而目前,教师业务水平低、学生素质差、接受动作慢等问题使体操教学改革不能够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不断积累教学实践来推进体操教学改革的进度。另外,高校体操教学中的场地设施直接决定了其体操教学改革的力度。如进行实用类体操教学内容时,涉及到走、跑、攀登、爬越和背负重物等练习手段,而这些手段对器械要求相对要较高,如爬绳、肋木、攀岩墙、软梯等练习器械,其中有些器械比较昂贵,学校在配置体操相关器械时捉襟见肘,器械的缺乏就导致了部分实用类体操内容无法进行,学生不能够获得与生活相关的实用类技巧。

2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

2.1“创新型体操教学”势在必行

上世纪,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追求创新型的体操课堂是满足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有效手段。如表1所示,创新型体操课堂包括项目教育、健康教育、身体教育和能力培养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型课堂必须要落实到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去,改变以往学生学习体操只是为了应付最终的考试。体操练习方法多种多样,如何让这些方法成为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动作过程中去掌握动作的原理和方法,转而去引导其他同学探究式的共同学习,这是创新型课堂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创新能力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学会去主动思考,做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意识创新,这样才能使新型体操课堂呈现出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敢于让学生创新,引导他们主动去展现自我,让他们敢于释放他们的个性特点。

2.2“传统型+趣味性”体操内容的有效补充

当代学生无限的求知欲决定了高校进行素质教育必须要有全面性的教育。在传统体操基础上加入趣味性的内容,让他们在身心愉悦的基础上,主动吸纳传统的基础性内容,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力量练习时增加实用类体操中的一对一搬运、二对一搬运、骑坐肩上、托背托腿法等多种方法,各种方法练习的部位不同,都能够起到力量锻炼的效果。在复习广播操时,可以采用一编用全力做,一遍放松搞笑的形式,采用分组比赛的方法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正确动作的同时,看一看别人的错误动作,这样在做广播操时能够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动作要领。

2.3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是进行体操教学改革的前提

在开展体操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以往以比赛为目的、以提高身体机能为核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舍弃掉,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及个性需求为核心,以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和追求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从心底爱上体操运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在体操教学中多多聆听学生的反馈,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翁,教师不但能够看到自己教学中忽略的部分,也能够发现学生在主导课堂时有哪些不足。体操教改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改革的主体,两者只有最大限度的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这样才能起到“1+1>2”的效果。

3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深化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师能力素养差与学生素质日益下降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另外,体操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加强对体操内容和概念的宣传,消除大众对体操认知上的片面看法,促使民众对体操有全面正确的看法,社会及学校要对体操课程改革多多扶持,才能走出目前体操尴尬的境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继续进行体操教学改革的前提,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教师业务理论能力的学习,在课堂上注入吸引学生眼球的新的体操内容,释放学生个性,引领学生具备终身体操意识,形成健康的锻炼习惯,为将来的中小学体操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闫虹,赵永魁,雍世仁.探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改革思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384-385.

[2]杨萍,张学刚.我院体操教学回顾和改革设想[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2):55-60.

[3]陈淑珍.中小学体操教学路在何方[J].成才之路,2010(3):96.

[4]马飞,张战毅.普通高校体操教学改革的思路[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1(1):116.

[5]梁建平,候乐荣.体育教学中的非语言符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60.

[6]刘文蛟.在试论体育教学与非言语行为[J].体育学院学报,2001(3):45-47.

[7]王汝田.试论非语言行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2-94.

体育教育课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体育教育类专业;课程改革;课程结构设计

一、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建构目标

1.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

为培养适应21世纪的大体育,特别是面向基础教育的体育管理、体育科研、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体育系必须以为指导,在吸收国外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体育系本科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改造、更新,建立一种新的有特色的课程结构和体系。

(1)根据培养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个体发展需要和体育教育专业特点,体育专业新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学科教师、中小学教改实验科研人员、体育管理人员以及攻读高一级学位的预备人员。使他们通过学习的基本原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热爱体育事业,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能为人师表;系统掌握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体育调查、实验、管理能力,具有从事社会体育教育等其他教育工作能力;能掌握一门外语并熟练运用计算机。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和结构时,要考虑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实现课程体系结构与培养目标的一致。

(2)根据当代体育科学发展规律、学生心理结构以及教学结构的要求,追求教学内容体系内在逻辑结构的统一。为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规律,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应以学科建设为中心,起点要高、体系要新、内容要精,既反映精要的体育文明成果,又适应当今科学最新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具有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博闻强识、求知欲强、创造能力和独立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新课程体系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学生丰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个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新课程体系必须考虑整体与局部、健康与教学、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的一致,课程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的一致,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的一致,并最终达到体育课程逻辑体系与体育学科发展逻辑、学生心理发展逻辑、教学发展逻辑的内在一致。

(3)根据教学规律追求教学内容、课程形势与课程管理的内在一致。在课程内容上,保证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保证学生的基本体育理论、基础文化素养、基本能力得到提高,并具备现代社会继续学习、生产、生活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各种体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课程形式上,新课程体系和结构要打破传统的单一学科课程体系,提倡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形式的课程在结构上的一致,如必修课和选修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形成多种课程结合和交叉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管理上,新课程体系将多种课程纳入管理的范畴,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调整各种课程类型之间的比例,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对话和交流,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课程管理中参与意识,强化教学过程中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教育者、受教育者和课程内容的协调统一。

2.体育课程体系的建构目标

(1)实现课程内容的系统化、综合化和开放化。在建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对体育系各专业所教知识进行精选,在加强传统课程中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体现体育教学规律和体育专业大学生成长规律的主干课群的汲取和研究的同时,大力充实现代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成果,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陈旧、过时、庞杂的内容进行删除,对重复、繁琐、单调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为适应各门学科由分化到综合的趋势,在教学内容中,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既反映现代科学的技术成就,也重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认真研究各门课程的总和,在总体上实现体育与人文、体育与社会、体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加强各门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前后衔接和科学化,为适应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趋势,新课程体系在精简教学内容的同时,认真研究现代社会思想观念、教育、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的变化,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趋势,随时补充和更新课程内容,实行课程体系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2)实现学生整体素质与全面能力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与全面能力的提高是课程结构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注意通过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索和追求精神、自学能力,并尽量让学生参与多种实践活动,亲自动手,掌握科学的探索新知识的方法。加强现代体育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采掘、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现代体育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是课程改革预期达到的目标。

(3)实现体育学科的课程内容与先进的教学方法的统一。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辅之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社会发展需要和新的科学技术提供的条件,努力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使内容的革新和现代化先进技术手段相结合。如在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等方法的探索,配合多媒体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革新和体育器材的改进等,是实现新课程体系的必要手段和成功标志。

二、体育课程体系的结构类型

1.建立多样分层的立体结构

这种结构以“通用课程”和“专业课程”为核心内容,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灵活地进行多种课程的立体组合,实行新课程体系的多元性、层次性和多功能性。首先,体现新课程体系的多元性。在课的种类上,除要求公共必修课之外,按照不同类型设计多种组合的课群,以供学生选择,如在各专业提供多组板块选修课,每个学生在多组板块中必须选满一定数量的学分,既保证学生达到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又满足其兴趣和个性特长。其次,体现新课程体系的多层次性。在整个体系中,分段集中安排,前两年集中开基础课,第三年集中开专业课,第四年集中开专业选修课,可保证整个体育专业的基本规格和质量;同时,也根据三、四年级学生兴趣和社会要求设置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这种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既有基础课程,也有提高课程;既有知识课程,也有运动技术课程和研究课程。其三,体现新课程体系的多功能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体现不同的功能,在教学内容方法上体现不同要求,反映不同深度和广度,使不同特点和水平的学生都学得主动。总之,这种多样分层立体结构的课程体系在保证学生掌握扎实、广博的基础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同时,也保证了学生了解世界体育发展的新理论和新趋势;既保证各学年的分段和各学年的重点,也保证各学年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既注意课程社会化的要求,也注意组合个性化课程;既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适应能力,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发展潜能,从而形成多种课程、灵活分段、弹性结构、科学内容的立体模式。

2.组合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

新课程体系追求多种课程的组合和交叉,按照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要求,扩充传统课程概念,创建形式多样的课程类型,形成多种课程形式相结合的系统。以单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结合实现多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改变以往分科过细的专业课程体系,突破传统的学科分类;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交叉促进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态度的转换,除在课程体系中优化学科课程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之外,增加体育表演和体育的艺术欣赏等不同内容的课型,保证学生忠诚人民体育事业的态度形成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核心课程和职业训练课程的交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课程体系中,既要加强设计体育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共同的核心知识课程,也为学生适应社会职业变化设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等多种板块的职业训练课程,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以基础课程和研究课程的交叉实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提高。这种网状结构相互交叉,灵活多变,有弹性,可深可浅,可宽可窄,对传统课程体系有包容性,对社会发展具有开放性,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创造吐纳有序的开放结构

新课程体系具有吸收当代最新科技发展成果,总结国内外先进体育教育经验和理论的能力,并使之和中国的体育教育相结合。在设计课程体系时,一方面要改变以往盲目照搬、机械模仿、使课程门类无限增加、总课时无限膨胀、内容重复陈旧、与相关专业缺乏交叉联系的局面,改造、吸收和融合古今中外体育教育的精华和内在精神。另一方面,要防止唯我独尊和唯我所有的倾向,遵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多种理论观点的平等对话,包容多种体育教育价值的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要求的体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因此,创造一种吐纳有序的开放结构是十分必需的。首先,在新课程体系中,精简课程门类,压缩总课时,而在必修课之外大量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的机会;其次,删除课程中重复、陈旧的内容,扩大每门课程的涵盖面,及时补充最新科研成果,接收多种方法训练,给学生更多在学习过程中自由进行专业定位的机会。总之,新课程体系既反对无休止的增加课程门类,又提倡使古今中外的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精华融为一体;既注意相关专业的相互借鉴和渗透,又能使多种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成为新课程体系的有机成分;既能为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也能使整个体系长期保持吐故纳新的机制。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课题研究范文4

[论文摘要]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式正在广大中小学校得到迅速的推广,它符合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实际。但许多教师在教育叙事的客体即叙事题材的发掘和选择上深感困惑,尽管拥有大量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素材,但不能从这些丰富的素材中选择出有典型意义的题材来,因此,造成叙事内容平淡,缺乏深度。本文试图对叙事题材的发掘和选择作较全面的解读。

教育叙事首先要有“事”可叙,这个“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闭门杜撰出来的,而是来自于真实的教学实践,来自于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这样的“事”就是叙事的“题材”,题材是叙事的基本材料。

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许多大大小小的事件,这些事件所表现的内容、涉及的主要人物以及时间和发生的场所等都是有区别的。如有的事件是表现课堂教学的,有的是表现课外活动的;有些事件的主角是学生,有些事件的主角是教师;有些事件是关于少先队工作的,有些是关于班主任工作的等等。这些不同的事件,表现出不同类型的叙事内容,实际上也就表现出不同的叙事题材。

在这里,我们选择课堂、学生和教师作为发掘叙事题材的切入点,简要的论述有关课堂题材、学生题材和教师题材发掘中的一些关注点,为我们更好的发掘叙事题材提供一些视角。

一、课堂题材的发掘

课堂题材主要指在课堂中所发生的各类教学事件,包括在学科教学中所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对教学内容设计和组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各种方法、技巧,精彩的教学场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等。

从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可以看出学校的教育面貌与办学特色,当然,也可以发现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显然,在学校的课堂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叙事的题材。作为叙事者,理应把目光重点放到课堂中去,从中发掘出许多生动的、鲜活的、富有时代特色的事例来。

课堂题材可从以下视角去关注:

(一)发掘教学的“亮点”

“亮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精彩场面,它可以包括: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的成功做法,教师有效组织的教学活动,精彩的师生互动场面,学生活泼、高效的学习方式等。这些“亮点”有些是预料之中的,也有些是预料之外的。在这些教学的“亮点”中往往凝结了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蕴涵了教师深厚的教学情感,或集聚着学生的学习智慧。发掘这些教学“亮点”作为叙事题材,可以展示某种成功的教学范例,展示某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给人以启示与借鉴。

(二)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预设而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活动,然而,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等是教师所无法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对这些“突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如何用恰当的方式来调控教学进程,这不仅能体现出教师驾驭和调控教学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有时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来把握和利用这样的教学资源。

(三)教师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教学问题、巧妙把握教学过程的一种技巧。从实践看,教学机智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智慧,能体现出教师优越的教学能力,也能体现出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表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机智,同样能给人以启迪。

(四)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生动活跃的场面,也会出现冷淡尴尬的情景;会产生预料之中的效果,也会出现意外的失败。成功的教学事例会给人一些启示,而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所作的思考,同样会给人以启示。从研究的角度看,成功的教学事例与不成功的教学事例,同样具有思考价值。因此,教学叙事不仅要关注课堂中的“亮点”,也应关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二、学生题材的发掘

学生题材主要是指以学生的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事件。在这类事件中,学生是主角,表现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品德、思想、情感、行为等,反映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题材主要包括: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故事,学生家庭中的故事,以及学生在校外生活中所发生的故事等。

对学生生活题材的叙事,其意义在于:其一,通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描述,揭示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教育者能对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变化,进一步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其二,通过学生的故事,来透视学校的教育现状,了解学校哪些教育活动对学生发生了积极的效果,哪些活动对学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等。

学生题材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发掘。

(一)学生的“思维火花”

“思维火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指学生突出的、优异的学习成果,或能表现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值得其他同学学习和仿效的事例。

具体的说,这方面的题材一般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有创意的思维活动;

2.对问题发表的不同见解;

3.独特的思维问题的路径;

4.具有个性色彩的学习方法;

5.超出的学习能力。

这样的题材在教学实际中是很多的,我们只有仔细留心身边的学生,就会发现这方面的事例。

(二)学生的心理情感

教育叙事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可以把叙事的视野伸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叙述学生的心理变化,叙述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情感需求,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对叙事来说,这方面有着丰富的题材。

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题材包含以下内容:

1.学生个人爱好与追求;

2.学习愿望与情感上的需求;

3.在学习中获得的快乐;

4.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挫折,以及由此产生的困惑、苦闷心理;

5.学习中的焦虑情绪;

6.对教师的喜爱或厌恨之情等。

(三)学生的家庭故事

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学生的成长与家庭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学生在家庭中所发生的事,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也有利于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与交流。

学生家庭方面的题材可以包括:

1.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2.学生在家庭中的各种表现;

3.学生家庭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4.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

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演绎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份份难得的教育材料。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多关注这些“细节”,因为在它的背后往往蕴涵着一个精彩的故事。教师要善于对这些“细节”进行发掘。,去发现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世界。(四)学生成长的故事

这类题材的范围比较大,凡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或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都可以作为这方面的题材。

这类事件,对学生来说是一份值得纪念的个人财富,而对教师或学生家长来说,是一份值得思考的材料。从学生的成长故事中,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总结出富有实践意义的教育经验来。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其一,学校中有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会对学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历程;其二,学生的教育效果往往是在不经意之中发生的,有时候会有一种“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其三,学校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时刻想到如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教师题材的发掘

教师题材主要是指教师亲身经历的或与教师本人有密切关系的事件,事件的主角是教师。教师题材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教学的收获,工作中碰到的困惑,教育生涯中难忘的经历等。

(一)记录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

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指具有良好效果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学科教学、德育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往往包含教师优秀的教育经验,教师富有推广意义的教育方法、技巧等,从这些成功的活动中能透射出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以及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格。

具体的说,表现教育成效的题材可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一次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

2.一次与学生成功的谈心;

3.一次富有意义的家访活动;

4.一次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5.一次深受启迪的研讨活动。

(二)记录心理困惑

教师在教学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有些问题,经过分析思考后,能找到妥善解决的方法,而对有些问题一时会找不到或很难找到解决的方法,以至在心理上产生困惑。教师在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困惑,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教师的困惑,有些是普遍性的,这样的困惑往往能引起其他老师的心理共鸣;有些困惑是特殊性的,是在特殊背景下产生的一种个别现象,对这种个别性的困惑进行剖析,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三)教学探索活动

这主要指教师所开展的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包括经历的研究过程、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效果等。教师在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会处处留下教学探索的痕迹,会遇到很多问题,碰到很多曲折,同时,也会不断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进行探索尝试,在这其中所经历的碰到问题时的困惑、研讨过程中的争辩、研究实施中的艰辛、获得成功时的快乐等,都是很好的叙事题材。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比较注重的是研究结果,注重用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来表达研究的结果,而对研究过程的描述与总结则比较忽视。而实际上,具体描述教学研究的过程,如你的研究成果是怎样得来的,经历了哪些研究步骤,你的想法是怎样逐步完善的等,这样的记叙,无论对于成果的总结,还是对于教学研究本身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

(四)教学中的“遗憾”

在教师的教学经历中,会留下值得纪念的事,同样也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遗憾”可以指在以往的教学中做了那些不应该做得事,或者那些本来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遗憾”是对以往自己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以后所产生的一种认识,它既是一种教训,也是一份经验。这些“遗憾”的事,可以引起我们的借鉴,引起我们的思考。

四、发掘叙事题材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上文简要地论述了课堂、学生、教师三种题材的发掘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题材不是完全独立的题材,而是相互交叉的,在一种叙事题材中,往往包含了其他方面的叙事内容。对有些事件,如果仔细的分,很难说是属于哪一题材的内容。如课堂题材,就一定会包含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内容,有些题材,既可以属于课堂题材,也可属于教师题材或学生题材,因此说,它们三者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这里所做的区分,只是为了叙述上的方便,而区分的标准主要看叙事内容的侧重点。

在上述每一类的叙事题材中,列举了若干方面的小点,这些小点可以看作是发掘题材的切入点,当然,这里每一小点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这样的分类只是为大家提供几个叙事的视角,有关各类题材发掘的切入点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列举几个。

在发掘与选择叙事题材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发掘叙事题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叙事题材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通过分析思考,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中选择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从那些看似平常的事件中看出其不平常的意义来。当然,这种思考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的思考,而是要把对事件的考察与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联系起来,从理性的角度来审视教育事件,或把现实中发生的事件放在理论层面上来加以分析思考,这样,才能揭示出事件所包含的理论意义。因此,作为叙事者来说,也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功底,这样才能在发掘叙事题材时独具慧眼,发现出有价值的叙事题材来。

(二)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发掘与选择题材。同一件事情往往包含有不同的意义,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会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来。对于一件事,从某一角度看似乎很平常,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其不平常的意义。还有一种情况,有时单独看一件事情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一旦把它放在一定的背景下,或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其意义就自然地凸显了。所以,我们在选择叙事题材时,不仅要善于分析思考,而且要学会灵活地思考,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多一份题材选择的余地,具有更广阔的选材空间。

体育教育课题研究范文5

教育科研 课题研究 高职教师

现阶段,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全国各高职院校发展迅猛,各高校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性、技能性高级人才,纷纷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著名教育家钱伟长在《群言》上撰文指出:“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精神反映在工作上,首先是科研创造,不搞科研的教师是不可能教好书的。教师连创造力都没有,还谈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教育必须有创新。”但各国内高职院校的发展起步较晚,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经验较少,在科研方面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从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课题研究分工、开题、课题研究过程及科研态度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经验。

一、选题要有针对性,要进行科学论证

课题无论大小,但选题要准,要结合教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选题,也就是说,通过课题的研究,要能解决实际问题。

课题立项时要进行科学论证,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阐明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

第二,你所研究的课题,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三,解决主要问题的难点是什么,怎样解决,如何突破。

如本课题《药事法规课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是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开始实施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随着国家医药事业的发展,关于医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各医药院校相继开设了《药事法规》课程。但是,法规类的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枯燥,高职学生本身基础差,素质也较低,就更不愿意学习。对于这门课程,我们系甚至出现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现象,但学药学的学生不懂药事法规知识,就象司机无证驾驶一样是非常危险的,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药事法规知识,这门课程必须要开。通过教研室讨论,大家一至认为引入案例教学是解决问题的关健所在。

二、组队要合理,分工协作更重要

现在学校的课题研究,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名义上参与研究的课题成员很多。但实际上,从课题申报、过程实施到课题结题的全过程,仅是极少数甚至极个别教师在工作。其他成员则空有课题组成员之名,而无参与之实。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课题研究顺利、高效的进行,从而造成学校课题研究“课题积极申报,中间无人问津,结题敷衍了事”的现象。

此现象是课题管理中课题组成员分工不明确所致,因此,不管教师抱着怎样的目的加入课题组,为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也为促使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课题组必须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教师的专长进行分工。人人任务明确,个个职责清楚,一般情形下不会出现工作无人做的现象。所谓“独木难成林”,唯有真正合理分工,共同协作,集思广益,并能真正将研究的课题落实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课题研究才有生存的土壤,课题研究才能名至实归!

三、及时开题

开题标志着课题研究的开始,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题不是一种形式,不能只为了开题而开题,通过开题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1.讨论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方法

开题时,全体课题研究人员都要参加,还要请一些校内专家共同研究,针对课题提出的问题广泛的征求大家的意见,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如对于本课题,开始课题确定的研究思路是先收集案例,再对案例进行分析,形成案例库,再进行案例的应用研究,这样的思路是阶段式的,条理清晰。但在开题时专家指出,所收集的案例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典型性,能否反映出当前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经过讨论,把课题研究的思路改为边收集案例,边研究应用,边总结经验。这样课题的研究就进入了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最后形成的案例库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更能及时的反映出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

2.讨论研究计划

在课题研究思路确定后,要对课题研究计划进行讨论,确定在课题研究期间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实施过程。有了计划,课题研究才能循序渐进,工作才能有序的开展。

3.明确课题研究任务分工

课题研究是一个集体活动,要明确课题组所有人员的研究任务,同时要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只有课题组全体人员各有分工,又相互协作,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课题研究。

四、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课题研究要及时记录、定期总结,注重过程材料的积累。有的人做课题研究,做了很多工作,但过程材料太少,主要是不注重研究过程中的材料的积累。有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及时归档

课题组的每位教师都要有研究记录,对研究内容及时记录,并认真收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及时归档,档案要有专人管理。如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原始资料:照片、学生座谈会记录、调查问卷、培训记录、会议记录等等,都要进行分类整理归档。但也要保证原始材料的真实性。举个例子,我们课题组有一次召开学生座谈会,会后老师把会议记录给我送来了,但忘记照像了,这个老师后来以把学生找回来,重新补照了。但假的毕竟真不了,照片上桌子上面光秃秃,什么都没有。

2.要定期总结

要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对课题进行阶段总结,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讨论,及进解决。一般每月进行一次组内交流,课题主持人要及时了研究进度,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具体办法。每个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总结,总对本学期的研究成果及课题进展情况,落实下一个阶段的课题研究任务。

3.把握好研究进度,按计划进行

课题负责人要把握好课题研究进度,按照计划督促课题组的每一个成员及时完成各阶段的任务。

五、要有正确的态度

不要只把科研工作当成一种任务,要有积极的态度,把科研工作当成是自身成长提高的阶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药事法规课的课堂不再是内容枯燥的单调的理论课堂,而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活跃的一个师生互动的舞台,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之间知识交流与碰撞的平台。

本课题虽然是一个小课题,但也能带动我系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课题经过近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案例库,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广了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为药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推进了我系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课题研究范文6

体育课如何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动”起来,并且在自由和快乐中学会动作、掌握技能、经历艰辛、团结合作,从而获得成功和鼓励,同时又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成为许多教师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体育课教学。

一、根据课程标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打破常规,独辟蹊径,选择新颖灵活、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穿过小树林”的游戏中,传统的教法是在操场上安插小木棍,让学生练习蛇行跑。这种练习比较枯燥、呆板,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配上轻快的音乐并让部分学生戴上各种面具,模仿小兔、青蛙、大象等动物的姿势,那么游戏的情趣就大不一样了。新颖、活泼的情境设置,会给课堂带来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如,在“原地侧向投掷”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想玩‘降落伞’吗?老师和小朋友们比一比谁的‘降落伞’飞得高。”随后教师拿出一个用花布、细线、木夹子做的漂亮的“降落伞”。顿时,学生们个个兴奋起来,有学生问:“老师,小花布怎么能飞呢?”此时教??把准备好的许多个“降落伞”迅速抛向空中,让学生们自由玩耍。为了让学生们在“玩”中体会用力顺序和两腿蹬地的动作,教师与他们一起练习两腿先弯曲、然后蹬地的预备姿势,在“飞呀!飞”的喊声中比动作、比高度,让他们在“玩”“练”“比”的过程中体会两腿蹬地的作用。这时,学生们开始自发地组织各种比赛,有的上抛后击掌数数,比谁击掌快、次数多,有的上抛后原地转圈圈再接住。只有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轻松、兴奋、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遵循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给学生自由时间和空间,使体育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

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教师不再独立于课堂之中,而是与学生一起或利用其他传播媒介构建全新课堂。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空间,切实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对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堂一年级体育教学课“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垫上活动”。第一,课堂导入。教师创设情境――玩游戏,再让学生配合音乐跑跳步入场,然后师生共同游戏:垫上花样游泳。第二,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利用垫子进行创造性游戏,并展示有代表性的游戏方法,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学习仰卧推起成桥。第三,创造性学习。教师先让学生欣赏各种漂亮的桥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身体模仿各种形状的桥,最后利用垫子摆桥。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跨过垫子、单双脚跳过垫子、一头翘、两头翘、前滚翻以及学生想出的各种玩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尝试新玩法,使他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反复地讲解示范,而是让学生自己从图片中模仿、学习,并自主地去学、去玩。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引导者实施分层教学,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以“竞技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使体育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

三、根据课程标准,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融入了小游戏、小奖励、小谜语、小新闻、小竞赛、小故事等,发挥了体育教学中愉快教学的功能。例如,蹲踞式跳远教学中,教师运用乌龟与兔子赛跑的故事进行导入:在比赛的途中遇见一条小河,乌龟会游泳而小兔子不会游泳,小兔子如何过这条小河呢?问题一提出,学生有的说“坐飞机”,有的说“划船”。之后教师再进行蹲踞式跳远规则的讲解。这种讲小故事的导入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