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1

关键词:冬小麦;发生特点;虫害情况;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东北地区则以春麦为主。做好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冬小麦的三大产区

1、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这里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左右。其中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诸省区;

2、南方冬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这里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种植冬小麦有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其特点是商品率高。主产区集中在江苏、四川、安徽、湖北各省。

3、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该区气温普遍较低,生产季节短,故以一年一熟为主,主产省区有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

二、当前我国冬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小麦种植密度增加,肥水条件的改善,免耕、少耕和秸秆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小麦病虫呈加重危害的趋势。加上气候变暖,连续出现暖冬年份,以及年度间降雨不平衡,南涝北旱的情况频频发生等,致使病虫发生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在小麦病害中,主要有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四种最为重要。条锈病分布在西北地区(越冬越夏区)、西南的四川、长江中游(湖北北部),黄河以南的山东和河南的南部。发生面积在1500万~2000万亩左右。发生程度随早春气候的适宜程度而不同,由于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变化,部分品种抗锈性丧失,存在着大面积流行的危险。南北主要产麦区的纹枯病及白粉病呈加重为害的趋势。赤霉病仍然是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要威胁,并向北推移到黄河以南,东北麦区也有为害。此外,局部地区病毒病、颖枯病加重。

2、小麦虫害,主要是穗期蚜虫发生普遍,华北、西北麦区常年发生面积要超过2亿亩。其次,在小麦返青拔节后(生长中期),特别是干旱年份,小麦吸浆虫,麦蜘蛛、麦叶蜂等在黄淮海麦区也需要防治。北方个别地区地下害虫(蝼蛄)和土蝗为害也重。

三、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和金针虫等,直接危害小麦地下部分,造成缺苗断垄。蛴螬是金龟甲的幼虫,俗称“核桃虫”根据多年观察蛴螬春季7月份危害春播作物的幼苗,秋季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危害秋播麦苗造成缺苗断垄,土壤湿度适中危害严重,沟坝地比岭坡地危害重,前茬是大豆、花生的地块危害重。

根据最近对冬小麦越冬前调查情况看,麦田病虫害情况不容小视。由于麦田周围自生麦苗多,田块播种较早,加之今秋土壤湿度大,致使叶锈发生较多。加上前期气温较高,今年小秋复种面积大,叶蝉寄主增加,小麦播种后迁至麦田取食危害。致使今秋麦田条沙叶蝉发病面积大。麦蚜、麦蜘蛛也有发生。现介绍一些冬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以供选择:

当小麦出苗后15~20天,选择具有发病条件的麦田进行调查,当小麦锈病病叶率达到10%,且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禾果利或三唑酮进行防治,即每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克兑水50公斤进行喷雾,发现一株防一片,发现一片防一块。

对条沙叶蝉,可通过合理密植,增施基肥、种肥,合理灌溉,改变麦田小气候,增强小麦长势,抑制该虫发生,及时清除小麦田内的禾本科杂草,减少虫源。也可用药物防治,即用直径33厘米的捕虫网在麦田内捕捉成、若虫,当每30单次网捕10-20头时,及时用药防治。可用芸苔素75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病毒立克1000倍液(或其他防病毒病药剂)、尿素750倍液、磷酸二氢钾300倍液混合喷雾。配制药液时,先用温水,将一包2克的芸苔素化开后搅匀,1分钟后将尿素、磷酸二氢钾、病毒立克等倒入,加满水,再搅拌1分钟就可喷施了。

小麦纹枯病从小麦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危害小麦的地下茎,出现褐色病斑或椭圆形病斑,并向上发展,每亩用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或20%井冈霉素40克兑水50公斤顺垄喷施即可。

四、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冬小麦田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一是,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不利于病虫繁殖的环境条件,以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为主,辅以其它防治措施进行协调的防治。二是,要从麦田生态系出发,在小麦全生育期中重点抓好两头,一头是播种期防治保全苗,促壮苗,另一头是抓穗期防虫保增产这两个主要环节。此外,在小麦生长中期(返青拔节后抽穗前),特别是干旱年份,要加强虫情监测,达到防治指标的,也要及时防治。

在冬小麦虫害防治上应贯彻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小麦各个生长发育阶段,采用各种防治措施是确保小麦获得丰收的有效手段。

1、合理安排茬口,实行轮作换茬,选用抗虫品种,适时适量播种。可以预防多种麦虫为害

2、深耕细耙可以消灭许多潜伏于土中的各种害虫,减轻为害。药剂处理土壤,对各地下害虫和潜伏土中越冬的害虫均有一定效果。

3、施用氮肥要腐熟,而且要翻入土中,以免诱致虫害。

4、农业栽培措施。一是,推广抗耐病虫品种。二是,注意作物布局,轮作倒茬、推广免耕、少耕和秸秆、地膜覆盖技术,搞好肥水管理等健身栽培措施,增强作物抵御病虫侵害的能力。

5、种子处理。药剂拌种能有效防治土传、种传病害、降低秋苗发病,使用内吸性的药剂,还能推迟白粉病、纹枯病的发生。

6、返青拔节期(或春季防治)。在条锈病常发区和黄淮海麦区,纹枯病、白粉病和根腐病混发区,要在搞好种子处理的情况下,继续分别选用粉锈宁、纹霉净、禾果利或敌力脱等农药向小麦根部喷洒,防止病害向上扩散蔓延。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2

关键词 冬小麦;秋播;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052-01

冬小麦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生长过旺、冬前拨节、分蘖过盛、群体过大、穗分化进程过快、小穗发育不全、麦苗倒伏、麦苗素质差、抗寒力低等现象,严重影响冬小麦的正常生长和优良品质的发挥。因此,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和技术积累总结冬小麦秋播关键技术,以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

1 选择优质良种,规范播种技术

冬小麦秋播首先应考虑种子的抗寒能力,避免选择严重感锈、种性退化和抗逆性差的品种,坚持使用生命力旺盛、耐旱抗寒、抵抗病虫害能力强的高产优质品种,提高小麦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1]。由于地区气温和降雨差异较大,所以在北方地区冬小麦种植区不宜选用半冬性品种,而在南方像黄淮地区不宜选用弱冬性或春性品种。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天气变化确定播种期。播种期的控制是避免冬前旺长、减少养分大量损耗,确保小麦安全越冬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可以适时进行晚播。在播种前要对土墒进行整理,挑拣出杂物和垃圾,将土地耙平翻整,细化处理后进行浇灌和施肥。基肥的选择应在麦田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搭配肥料,同时还应注意做好排水措施,以防止烂种沤种现象出现。合理的小麦种植规划,也是促进小麦个体发育、优良品质充分发挥的重要措施。在栽种前应根据小麦的生长能力、生长区域、立地条件等因素合理的布局和设定单位面积播撒量。

2 做好种子处理工作

为了避免由于种子选择的错误而导致早春死苗的现象,除了选择适宜的品种外,还应做好撒播前种子的处理工作。精挑细选、药剂拌种、包衣处理是保证种子出苗整齐的必要工作,不仅可以增加冬小麦的抗寒、抗旱、抗病、抗虫的能力,推迟和减轻小麦在秋苗期的发病,还可以减少白籽下种的比例,提高小麦的品质与产量。小麦拌种主要是为了防治条锈病、白粉病、黄矮病、麦蚜、麦红蜘蛛和地下害虫等病虫害,从源头上控制小麦的发病和虫患的威胁。拌种药剂可以选择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依据种子的比例加入适当的量,然后均匀拌种,让药物充分与种子融合,以防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兼防黑穗病、全蚀病;选择辛硫磷乳油时应先将其对水稀释后再使用,根据说明比例喷洒在种子上,然后均匀搅拌并堆闷覆盖,以防治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在拌种时,一定应注意技术技巧和拌种时间的把握。

3 播种技术控制与肥水管理

播种可以根据附近耕种规模进行大面积机械播种或悬耕机播种、板茬撒播、稻田套播等播种方法,以减少人工劳动,增加效率。小麦的播种量应根据基本苗的数量、千粒重、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等因素进行确定。北方地区一般控制在4 500万~5 250万根/hm2,黄淮地区一般控制在2 250万~2 700万根/hm2。可采用全膜覆土穴播和膜侧沟播地膜小麦技术以及机械沟条播等技术,配套先进农业综合集成农艺农机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为了促进小麦前期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需求,应注意适时适量的施肥。肥料使用过量会造成烧种现象,而且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化学污染,同时小麦前期施肥的过剩会造成后期肥力的不足,从而影响后期发育。除此之外,还要合理搭配施肥的种类与比例。底肥要注意搭配氮、磷、钾的比例,结合冬小麦底肥、追肥数量比例后移、春季追氮时期后移和适量施氮等技术的采用。氮肥的施加应在底肥和追肥各施加1次,比例应保持在1∶1,追肥应掌握在起身至拔节期间,磷钾肥可以在底肥一次性施加,通过调整土地物理结构,达到增产高产的目的。同时,为了增加麦秸秆的利用,减少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可以将秸秆还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浇灌措施应结合节水高效技术,以采用底墒水调整土壤贮水、减少灌溉次数和灌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产栽培技术[2]。

4 田间管理

杂草的生长不仅挤占了麦苗生长的空间,还与其抢夺营养元素,使小麦生长受阻,因此应进行除草工作。除草的时间有春季除草和冬前除草2种。春季除草较为常见,杂草生长基本成型,用药量较大;冬前除草,杂草还处于幼小期,用药量较少,成本较低,而且杂草在此时期也是生长高峰期,所以效果较好[3-4]。除草时应注意把握土壤的湿度、药物的剂量和稀释比例,同时还应选择适当的除草剂,避免影响前后茬作物的生长。除草工作应选择没有阴雨和刮风的天气进行,气温应在10 ℃左右,最低不得低于6 ℃,以避免低温用药减少药物的效能,同时还应注意药物的稀释和喷洒以及喷洒后器具的清洗,以减少二次污染。预防病虫害的技术也应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全面综合治理,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控制秋苗发病程度。

5 参考文献

[1] 赵广才.冬小麦秋播关键技术[J].作物杂志,2007(4):91-92.

[2] 贾秀领,马瑞昆.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09(21):57.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3

【关键词】小麦;种植技术;管理;病虫害防治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无常,小麦产量波动逐渐加大,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粮食安全又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物价连年上涨,导致小麦生产成本过高,生产总量趋势走向极不稳定,小麦产量踌躇不前。因此,加强小麦种植的科学管理和增强小麦对各种虫害、寒冻、涝灾、干旱等不利环境的抵抗能力对于提高小麦产量收具有重要意义。

1 小麦高产育种、选种技术要点

1.1 穗数、穗形以及穗粒数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决定性因素

相对于同一小麦品种而言,这3个因素往往是相互制约的,这种“制约”在小麦高产育种中更为突出。目前,比较广泛应用的是容易实现的多穗型品种,多中间型品种也研制出了可大幅提高产量的高产品种,而大穗型品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成穗量少,若能通过以后的科学技术发展来改善这一缺点,大穗品种带来的高产量是相当可观的。高产品种一般会同时面临比较严重的病虫害和倒伏问题,因此,在实际育种中一定要注重成穗数与结实性、抗病虫害性相结合,这样才能确保育成品种能够更加早产、顺产。

1.2 小麦的株高与小麦的抗倒伏性能直接相关

实践证明,小麦的株高越高,产量也越高,但其抗倒伏的能力却会随着株高的增高而降低。我国目前已研制出矮秆高产小麦,能够同时达到高产、早熟以及高经济效益的目标,但是植株过低的小麦品种难以适应水肥条件贫乏的地区。因此,小麦高产育种可适度放宽对小麦植株高度的要求,可通过加强小麦秸秆强度来增强其抗倒伏能力,同时实现高产的目标。

1.3 科学利用小麦本身较强的抗病虫能力

可通过高科技转基因技术培育抗病虫害小麦,在小麦生长期适当放养害虫的天敌,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收到良好的效益,不仅耕地质量会因农药的减少而大大改善,而且省去的农药支出也会使小麦生长的成本大大减少。

1.4 应选择具有较强抗寒性的品种

小麦抗寒性在极寒地区至少要到中等以上水平,因此要选择半冬性并且春季拔节、抽穗晚的品种,避免冬季过长或发生重大雪灾等灾害时造成小麦大幅减产。

2 冬小麦的苗期管理技术

2.1 播种期浇灌

小麦出苗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对于播前没有浇水造墒、表墒很差、难以保证出苗的麦田应尽早浇蒙头水,以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确保基本苗量;播种后遇雨或浇过蒙头水的麦田,在墒情适宜时应及时进行划锄,以破除板结;墒情适宜的麦田应避免浇蒙头水。

2.2 补种和移苗要点

小麦出苗期间要及时查苗,对缺苗断垄的地方要用同一品种的种子浸种后及早补种;或在小麦3~4叶期移密补稀。移栽时,覆土深度要掌握“上不压心,下不露白”。补苗后要踏实浇水,并适当补肥,以促早发赶齐、确保苗全。

2.3 苗期保墒管理

每次降雨或浇水后要适时中耕保墒,以破除板结,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促根蘖健壮发育。对群体过大、过旺麦田,可深耘断根或镇压,控旺转壮;对于耕作粗放、坷垃较多的麦田,于地面封冻前进行镇压,压碎坷垃、弥补裂缝,可起到保温保墒的作用。压麦应在中午以后进行,以免早晨有霜冻镇压伤苗。盐碱地不宜镇压。

2.4 冬灌固根保苗

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和缺墒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以踏实土壤,进而促进小麦盘根和大蘖发育,保苗安全越冬。冬灌时间一般为日平均气温在3℃左右时进行,在封冻前完成,一般每667浇水量为40m3,禁止大水漫灌,浇后及时划锄松土。

2.5 苗期因地施肥

播前已造墒或墒情适宜、播种质量好、出苗正常的麦田,在播后1个月内一般不需进行田间管理,在小麦分蘖期至开始越冬,再根据播后1个月内的气温变化、降水、土壤肥力、墒情及群体大小、苗情长势等采取针对性的冬前管理措施。对地力较差、底肥施用不足、有缺肥症状的麦田,应抓住冬前有利时机追肥浇水,并及时中耕松土,以促根增蘖;对底肥充足、生长正常、群体和土壤墒情适宜的麦田,冬前一般不再追肥浇水,只进行中耕划锄;对土壤墒情适宜的旺长麦田,冬前不追肥浇水;对晚播弱苗,在底墒充足的情况下不宜浇冬水,以免降低地温而影响发苗,可浅锄松土,以增温保墒、促根增蘖。

3 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加强病虫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动态

密切注视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提早病虫防控信息,提前制定防治预案和准备防控药械。

3.2 选择适宜的药剂

根据病虫种类和药源情况选用适宜药剂,防治麦蚜可用25%阿维.啶虫脒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丁硫克百威乳油以及抗蚜威、硫丹、吡虫啉、啶虫脒系列产品;防治麦蜘蛛可用阿维菌素类农药、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5%哒螨灵乳油等;防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可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特谱唑、科惠等三唑类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可用40%复方多菌灵胶悬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多.福合剂等。

3.3 严格掌握用药时期和用药剂量

小麦蚜虫,当百株蚜量达500头以上或者有蚜虫株率大于25%时,应及时喷药防治;当瓢虫等天敌与麦蚜比例大于1∶150时,不必进行药剂防治。在小麦返青后,当平均每33cm行长有麦蜘蛛200头以上或小麦上部叶片20%面积有白色斑点时,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是掌握短期天气预报,以小麦感病品种或开花至灌浆期可能遇到高温阴雨的地段为防治重点,在小麦始花期连续喷药2~3次,每隔7d防治1次。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每667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或12.5%烯唑醇悬浮剂40ml对水喷雾,防治效果均较理想。

4 结束语

未来小麦要实现增产增收,就要结合本地的生态条件科学地加强对优良种质资源的研究和种植技术创新,以实现我国超级小麦品种的培养目标,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参考文献

[1]马鸿翔,陆维忠.小麦病害抗性改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0,(1):1.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4

[关键词]小麦高产 病虫害防治 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016)03―0061―01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几乎能够全作食用。在栽培种植小麦期间,加强提高小麦栽培技术,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发生,从而使小麦的产量与质量得到提高。本文以山东省东明县为例,通过了解该地区小麦的种植类型,简要阐述小麦的种植方法以及高产技术要点。并针对病虫害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和防治措施。

1播种前小麦准备工作的实施

工作人员在小麦播种前做好准备工作,是确保小麦今后生长是否符合标准的主要基础。为了能使小麦实现高产量,准备工作的实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小麦的选种工作。工作人员在选种过程中,需要先与当地的土壤土质相结合,查看选择的小麦种类是否符合当地的种植标准。第二,整地施肥工作的落实。工作人员在小麦播种前,应当先对每块土壤与土地进行查看区分,根据土壤密度与土质疏松度的不同,在种植小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土地实施不同的化肥原料。待添加完化肥原料后,工作人员要采取深耕处理的方式对小麦实施种植。此外,工作人员还要将田间存在的虫害与杂草等一并除去,使其能提高小麦的生长,为实现小麦高产量迈进一步。当获取到农作物后,工作人员还要实施桔杆还田工作,让土壤中的腐熟养料得到补充。

2播种时小麦的相关要求

小麦生长的初期阶段是小麦播种时期,而且此阶段也是实现小麦高产技术栽培的开始。为了能够使小麦的产量得到提高,适时播种尤为重要。根据小麦播种地气候环境与区域的不同,工作人员在播种过程中,需要对不同时间段的小麦播种进行确定。气温在冬季前累积到600°-650°之间,是播种小麦的最好条件。通常播种时间在十月中下旬至十一月上旬期间比较合适,因为此时间段能有助于提高小麦壮苗的机率。所以,在播种小麦期间,工作人员需要对小麦的种植密度实施严格控制,依照小麦在播种时对土壤要求的不同,采取合理化的方式对种植密度进行确定。待小麦出苗后,工作人员应当给予小麦及时的补苗与查苗工作,把一些密度较高的小麦苗疏开,使小麦苗的基础苗得到保证,从而能够和小麦的播种计划相切合。

3施肥合理化

就小麦而言,大量的钾磷氮能够对其生长周期产生较大影响。由于田间小麦的钾磷氮含量限定,使得小麦的生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所以,定期施肥工作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目。小麦在吸收钾磷氮时,因为生长时期不同,从而导致吸收的需求不一。针对此现象,工作人员就需要以合理化的方式对小麦进行施肥。研究结果显示:小麦在拔节孕穗和冬季时期,是吸收钾磷氮的高峰期。冬季时期:通常在十二月的中旬,该季节的小麦对钾磷氮有着较大的需求量;拔节孕穗:该季节和冬季时期相同,对钾磷氮同样也有着较大的需求量。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在采取冬季施肥时,需要与冬灌相结合,注意控制施肥量,能够过大,是工作人员在施肥期间所要关注的问题,这样能有效避免小麦贪青或倒伏现象的生成。当小麦已到拔节孕穗时,工作人员需要增加施肥量,依照小麦吸收钾磷氮的特点,在拔节前期时,将氮肥当成孕育肥,基础肥是磷肥,叶面肥主要在中后期使用,拔节肥与基肥以及钾肥较为合适。

4田间不同季节的管理措施

4.1田间春季管理

防治病虫害与水肥管理等,是田间春季管理的主要两方面。通常而言,和冬季相比,虽然春季的雨水相对较多,可也不能使小麦的需求得到满足。把地下水位降低和清沟沥水等,是工作人员在春季的主要工作。针对小麦幼苗,工作人员应该采取追肥处理方式,是小麦在生长期间,确保养分充裕。由于小麦的高病害发生率在春季,所以工作人员在治理期间,要给予及时的防治对策,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病症实施不同的防治措施。

4.2田间冬季管理

防治除草与看苗施肥等,是田间冬季管理的主要两方面。尿素是看苗施肥的主要肥料。若小麦的叶子呈淡绿色,则工作人员需要待小麦到五叶期时进行冬肥的实施。在每年的11月中下旬期间,工作人员要开展杂草防治活动,依照田间的杂草情况,可选用特定的药剂对小麦田实行防治喷洒。

5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为了能确保小麦的产量与数量,实施病虫害防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红蜘蛛是小麦的主要病害,通常会出现在小麦的返青拔节阶段涤锈病是小麦常见病症中最为严重的病症,其病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以及西南等地区,但近几年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像甘肃、山东以及重庆等地出现了该病症。吸浆虫是小麦的主要虫害,通常会出现在小麦的灌浆期阶段,工作人员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病虫害原因采取适宜的药物实施防治,能使小麦的品质及产量得到保障,从而有效实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5

【关键词】 冬小麦;互助县高产栽培技术;高寒地区;深翻灭茬;基肥田间管理。

互助县地处青藏高原,根据海拔高度和气候状况,可将其划分为川水、浅山、脑山等三类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光照充足,冬季长且寒冷,夏季短暂凉爽,年降水量400-600毫米,积温2100℃,年平均气温3.4℃,土壤以粟钙土,灰钙土为主,无霜期历年平均120d左右,地形复杂,北高南低,高差悬殊,由于受气候的影响,一年一般只种一茬春小麦,近几年,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也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试种冬小麦获得成功,最高单产达660kg/667m2.平均单产480 kg/667 m2,为了扩大冬小麦种植面积,优化小麦品种结构,提高生产、经济效益,为了扩大复种创造条件,在互助县川水地区选用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冬小麦,适宜种植在海拔2500以下的川水地区,品种选用京农411、京农437、乐麦7号、兰天15号。

1、深翻灭茬,施足基肥:土壤耕层深厚,松软肥沃,结构良好是争取冬小麦高产,稳产的基础,前茬收割后,要及时翻灭茬,精细整地,一般要求深翻20-25cm,深翻可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根的生长,同时还能减轻土壤病虫的危害,深翻要细,土坯要小,细碎、没有大坷垃,这样既有利于保墒,又利于提高播种质量,地里要处理干净,不留杂物,结合深翻施好基肥,基肥以腐熟的优质农家粪300kg/667 m2,除有机肥外,再配合施用氮,磷肥尿素12 kg/667 m2二铵15kg/667 m2作基肥,增产效果比较显著。

2、播前种子处理:播前用15%粉锈宁或50%辛硫磷每一两乳油加水5——10斤后,搅拌均匀,然后用喷雾器喷到种子上,边喷药边搅拌种子,待充分搅匀后必须闷4小时,最好隔一夜,然后将种子摊开凉至七成干时再播种或用种衣剂40%拌种方可湿性粉按种子量的0.2%拌种,或用种子量0.2%——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确保全苗,防治病虫害危害。

3、播种技术

3.1播种期:适时播种是一项关键性的措施,冬小麦从播种到越冬,需50-60d的有利生长时间,才能长出2-3个分蘖,进而形成壮苗,达到安全越冬。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保证越冬前≥0oC积温3800-480oC,日平均气温在12-16oC播种,都能满足其生长,播种过早或过晚,都易造成死苗,参照历年来的气象资料,互助县最佳播种期为9月15日-9月30日. 。

3.2播种量:播种量兰天15号适宜为20kg/667 m2,京农411为25 kg/667 m2,京农437 25 kg/667 m2。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播种时间如果推迟,播种量相应的增加。

3.3播种方法:为了提高播种质量,采用分层施肥条播或沟播。机械条播可使种子深浅一致,落粒均匀,苗全苗齐,沟播能挡风积雪,避寒保温,分层施肥为冬小麦顺利越冬创造条件,播种行距8-10cm,深度以5-6cm之间为宜。

4、田间管理

4.1冬前苗期管理:冬前苗期管理工作主要任务就是培育壮苗,保障安全越冬。

4.1.1护苗:加强防范措施,严禁各类牲畜啃吃、践踏。如果牲畜啃吃使冬小麦光叶片光合作用下降,分蘖节糖分积累减少,削弱了麦苗抗寒力,大幅度降低冬小麦立春返青率。因此,护苗是苗期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

4.1.2适时灌冬水,因苗追冬肥。冬灌应把握好时间,次数和灌水量3个环节。冬灌时间最好在11月中旬(立冬前后),最适宜的时间是当地平均气温下降到2—3 oC表土夜冻日消或时冻时消时最好,冬灌水量应掌握在当天浇水当天渗完为好。结合灌冬水,对弱苗亩追施纯氮2—3kg(即尿素9—12kg),保证年后麦苗生长健壮,增加有效分蘖。

4.1.3耱地、碾地、抓好保墒:冬灌后,待地表黄干时,也就是土壤全封之前要及时耱地保墒,填平播沟,培土保温。在土壤全封冻以后,及时碾地,消除地表裂缝,压麦时最好在中午或下午进行,不要在早成有霜冻时压麦,以免伤苗。

4.2春季管理(返青到挑旗)

4.2.1返青期。立春后,小麦逐渐返青,在这个阶段后,若地面干燥,最好的办法是及时耙地或耱地,以利松土保墒,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在返青期间根据苗情浇好返青水,结合浇水对弱苗及时追肥,施纯氮2-3kg/667 m2,浇水要掌握好时间,等到5cm地平均地温稳定在5oC以上时再浇,避免浇水过早发生冻害。

4.2.2起身、分蘖、拔节、挑旗期:这期间要遵照“看天雨”、看墒情,看地、看时间、看苗情“的水肥施用原则。起身、拔节期要适时浇水,并结合浇水追施氨肥3——4 kg/667 m2,促进春季分蘖和大分蘖成穗。挑旗期是冬小麦需水临界期,必须及时浇水,保证孕穗期有充足的水分供应。

4.3后期管理:后期管理主要是抓肥、水管理、促大穗,大粒和粒重、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4.3.1预防脱肥:开花后营养不良时,采用根外追肥的方法,用磷酸二氢钾100g兑水15——30 kg/667 m2叶面喷施,或用增产菌、喷施宝、丰收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增强光合作用,增加成穗干粒重。

4.3.2保持适当的水分供应:适时浇好灌浆水,以水养根。以根养株,以株养籽,是冬小麦后期管理工作的中心,此期浇水、一定要“快速浅灌,不留积水”防治浇水而倒伏,造成损失。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6

一、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

小麦拔节后需水较多,尤其是挑旗孕穗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良好的水分供应能提高小麦结实率,延长旗叶的功能期,有利于灌浆、增加千粒重,所以要浇好灌浆水。但小麦浇水一定要与防倒伏相结合。掌握不旱不浇,有风不浇,雨前不浇。因此,对前期没有进行春季肥水管理的一类苗或者早春进行过返青期追肥量不够的麦田,均应在拔节期追肥浇水,一般亩追尿素15~20公斤。

近几年来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防止后期倒伏,除了精量播种培育合理群体结构、氮肥后移、化控等技术外,在小麦拔节期追肥时增施钾肥具有明显的防倒增产效果,所以建议高产创建地块在拔节期追肥时结合氮肥亩追钾肥6~12公斤。追肥时要注意,将化肥开沟深施,杜绝撒施,以提高肥效。

二、全面推行“一喷三防”技术,防病防虫防早衰

小麦拔节以后,随着温度提高,多种病虫害逐步进入多发期。主要有麦蚜、麦红蜘蛛、小麦吸浆虫、锈病、白粉病、叶枯病、赤霉病等。要搞好预测预报,及早进行防治。

近几年来“一喷三防”技术在小麦中后期管理中被普遍采用。即将杀虫剂、杀菌剂、微肥、抗旱剂等混合加水喷雾,能同时实现防治小麦病虫害、预防干热风、防止倒伏和增加千粒重,达到增产增收。

小麦抽穗到乳熟期喷施叶面肥,经麦叶吸收后,能加快干物质的合成、运输和积累,使麦粒灌浆充足,灌浆速度加快,有明显的增加粒重和促进成熟的作用,从而减少干热风的危害。目前常用的叶面肥主要有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0.2%的天达2116植物细胞膜稳态剂溶液和1%~3%的尿素溶液。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和喷施次数,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可与叶面肥喷施相结合。防治小麦白粉病、纹枯病、锈病、蚜虫等,亩用20%三唑酮乳油每亩50毫升+10%吡虫啉20克+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等,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克+10%扑虱蚜可湿性粉剂20克+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用上述方法防治能同时防病、治虫、补养,起到一喷三防的功效。也可亩用10%吡虫啉10~15克、25%吡蚜酮悬浮剂30克和5%溴氰菊酯2000倍液加入0.2%~0.3%磷酸二氢钾混合喷雾防治。同时兼治灰飞虱,预防玉米粗缩病发生,防止小麦干热风。施药最好在晴天下午4点以后进行,间隔7~10天再喷一次,连喷2~3次。喷后24小时内如遇到降雨应补喷一次。

三、防止倒伏

小麦倒伏不仅导致粒重降低,而且由于下部叶片和部分单茎死亡(光照不足),穗数亦有减少。为了防止倒伏,除了在生育前、中期采取有关措施外,后期在灌水方面还应注意,减少灌水次数,即在浇好灌浆水的情况下,一般不再浇水。因为随着籽粒灌浆进程的推进,穗部重量越来越重(蜡熟前鲜重最大),气温越来越高,灌水时间过晚易发生倒伏或造成植株青枯;选择灌水天气,应在无风晴朗天气条件下进行灌溉;控制灌水量,保证浇透,但不能让地面积水,以免土壤形成泥浆状,造成倒伏。

四、适时收获,安全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