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学科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学科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6(c)-138-02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迅猛发展,以社会、市场为导向的人才配置这一历史趋势不可逆转[1],对高职高专的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提出要加大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并要求课程建设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我校药学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下,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对药学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整合以及新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新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针对目前我国药学教育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结合不够紧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等诸多问题[2],药学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打破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药学专业联系紧密的医院药房、医药公司、制药企业的调研与合作,根据就业岗位实际情况和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逐步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1.1 增设《药学职业教育》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为主线,贯穿于药学教育的全过程,第一学期开设《药学职业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三早”模式培养,让学生早期接触职业岗位;早期规划职业生涯;早期参加职业社会活动。通过与企业合作有利于学生提早了解企业及企业文化,培养其职业素养,使之树立职业目标,作好职业规划,获得勤奋学习的动力。
1.2 开设《优良药房工作实务》课程
药房工作是药学专业学生将来工作的主要工作岗位群,笔者以模拟药房为教学平台,按照药房工作过程与医药行业同仁共同开发的《优良药房工作实务》课程。模拟药房是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建立的医院药房和社会药房的综合体,内设有营业场所、药品仓库,其中营业场所分为中药房区、西药房区、处方药区、非处方药区、保健品区、服务区等区域。《优良药房工作实务》课程融“教、学、做”为一体,把药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技能,很好培养学生药品调配、处方审核、药品销售、药学咨询等方面的能力。
1.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构建,企业所要求的岗位技能培养,一直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开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课程改革模式[3-6],笔者以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三个方面的要求[7],对《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药物制剂技术》、《医药市场营销学》等课程进行改革。如将《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分为七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由若干个实训项目完成,所有的操作程序、记录和报告等都与企业的工作要求相一致,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1.4 优化课程整合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原有的课程种类繁多,各课程之间出现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比较明显[8],这样不但不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影响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效率。我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教学模式下,将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知识交叉重复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将药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整合为《有机生物化学》、《医药消费者行为学》与《医药市场营销学》的课程整合方案也正在抓紧制定中。
1.5 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课程改革体系
将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和药师资格考试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学生毕业后能顺利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课程设置中增加《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事管理与法规》等课程,各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了高级药品检验工、高级医药商品营业员和高级医药商品购销员等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内容,使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衔接,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进行所必需的职业资格考试,增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1.6 推行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订单式培养教学模式
新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有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下,对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笔者初步与肇庆市邦健医药有限公司签定了“工学交替”和“2+1”相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在学校学年,到企业实训或顶岗实习一年。在学校的二年中,校企双方共同商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对实践教学环节把技能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融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专业对学生进行技能鉴定,积极推进“双证书”制,使学生到企业实习前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适应企业的需要,为与企业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2 新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我校新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既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纵向课程构建体系,也不同于以问题为中心的横向课程体系模式,而是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造、创新、整合。新课程体系具有适用的人文知识、扎实的药学基础、必要的实践技能、够用的药学专业知识、实用的专业培训、现实的就业指导和及时的毕业疏导,充分体现全面素质教育思想。新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与内容详见表1、2。
3 新课程体系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新课程体系符合21世纪社会对高职高专医药人才素质的要求,充分注重以往被忽视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针对目前高职教育存在重技术教育轻人文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现象[9-11],新课程体系强化了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心理意志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体系按照人文社科模块、职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拓展技能模块进行构建。改革药学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循序渐进,便于技术能力的形成,逐步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针对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在深入市场调查基础上,对社会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进行分析,改革科目课程,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优化和整合,实现教学组织形式上的重要变革,能够跨学科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克服课程之间不必要的交叉重复,使课程有机整合成为可能。如《优良药房工作实务》课程就把药房工作技能融合在一起。并针对社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新开设了部分课程,如《药学职业教育》《药学英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等,对专业新技术和新领域进行探索与教学,突出了这些领域的重要性,很好的增强了学生毕业后对岗位的适应能力。
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能力培养,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对专业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不同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适应,互相交叉、有机融合。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占总教学时间的比重,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达60%以上。实践教学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实际工作意识以及实际工作思维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马晓丽,毛新民,孟磊,等.关于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6):557.
[2] 周淑琴.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9(7):872.
[3] 张俊,张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探索[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21.
[4] 黄云剑,王军平,张静波,等.人文素质教育在诊断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6):101-102.
[5] 张春华.卫生学校护生素质教育工作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6(19):162-163.
[6] 王光霞.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中的因材施教[J].中国当代医药,2009,15(8):110-111.
[7]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8.
[8] 黄丹云,刘燕.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整合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7):128.
[9] 张斌.论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1,(1):125.
[10] 张芬,魏新华.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7(6):5-7.
[11] 郝燕,王鹏.启发式教学在《中医养生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6(20):131,134.
(收稿日期:2011-03-22)
体育学科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 中职;学前教育;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146-02
1 单项性实践设计
单项性实践的含义和内容 单项性实践是指让学生针对幼儿教师工作中某一项具体岗位任务而开展的实践项目,多为幼儿教师岗位中最初级的任务,是入门级的实践环节,也是学生从初学者向具备一定综合职业技能基础过渡的必经之路。完成单向性实践需要学生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某些定向与概括性知识,比如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学前教育的本质、幼儿教师的角色、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学前班级保教管理的原则等。学生作为初学者只有在了解这些定向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从宏观上有所认识,获得职业认同感。而学习是从“知”到“行”,在获取专业定向知识的基础上,以这一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单向性实践行动,比如: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与指导这一工作领域中接待幼儿入园、晨检、组织幼儿洗手、进餐、午睡等单项实践;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工作领域中需要用到的钢琴演奏、儿歌弹唱、幼儿舞蹈创编、儿童体操训练、玩教具制作、讲故事、普通话、书法等都属于单向性实践内容。
单向性实践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单向性实践指向的是确定的某一工作任务,可采用课内实践、校内技能实训、幼儿园参观见习、保教实习等一系列途径来实现。以上所列四种实施路径中,课内实践相对于其他三种形式来说可能在理解上不尽一致。本研究中的课内实践是指为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和践行理论知识、形成教育技能而实施的一系列以学生操作为主的课堂小活动,包括实验、课堂表演、模拟试教等。如学前卫生学、儿童心理学中一些常见的实验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便加深感性经验。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由学校主导,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强调的是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依据真实的工作任务和流程,将完成项目所需的各项技能作为学习和训练重点,教学过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单向性实践通过分解的工作任务来进行分阶段的实训,以便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工作技能和方法。
在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任务的性质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音、体、舞、美艺术项目的实践可以设计成课堂演示和课下技能实训相结合的任务教学
法;幼儿一日生活组织的各个项目可设计成课堂观看并分析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实况录像和课下进园保教见习相结合的方法。
2 综合性实践设计
综合性实践的含义与内容 综合性实践对应的知识形态是关联性知识,即学生需要综合多个学科或领域的知识及多种能力才可以完成的实践活动。如领域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游戏的策划与实施、幼儿园班级管理和环境的创设、家长工作、组织幼儿运动会或文艺联欢会等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都属于综合性实践。这些实践训练有利于学生从进步初学者成长为有能力者。
综合性实践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综合性实践的主要路径为课堂综合实训和幼儿园实习。综合实训是将各个孤立的单项实训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职业技能。如在“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的课程综合性实训中,教师在课堂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后,将学生带进学校的综合实训室,采用仿真演练法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幼儿游戏的策划、实施及游戏规则的制定。而游戏指导这项实践技能除了游戏技能实训和游戏理论知识外还需学生具备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和动作发展特点,综合利用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和游戏理论等跨领域的知识。由于校内实训采用的是仿真的工作情境,因此,学生获得的综合技能体验并不够深切,为此应继续组织学生带着任务和心中的疑惑进入幼儿园参与真实幼儿园游戏实践工作。
综合性实践常用的具体教学方法为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此方法可应用在家长工作这一任务领域,有利于幼儿教师的沟通与交往能力的提高。如组织模拟入园、离园的交流、家访,模拟家长会、模拟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在一个具体生动的场景中,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相同的工作过程,获得亲身体验。
模拟教学法还可广泛应用于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这一综合实践项目。幼儿教师最核心的一项能力就是会教,即能够组织幼儿完整地上好一节课。这不仅需要掌握五大领域学科性知识、活动设计的方法性知识、艺术技能,还需要语言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教学应变能力以及端庄且活泼的教师仪态等多种综合实践能力。不是所有的人天生就有教师能力和素养,只有经过长期有意识地练习,各方面能力才会有所发展。
在与二年级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目前他们中近80%的人认为自己在活动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能力还很弱,无法把所学理论真正地用于自己的活动设计中。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自己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2)有的教师已然意识到学生实践的重要性,所以会给他们布置课后作业,比如自己设计一个领域活动并写成完整的教案作为书面材料提交,但这种形式的练习常常会让学习目标难以实现。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并没有那么强,所以他们很难在自由的课余时间里自觉完成作业,而过多的是敷衍塞责,随便从网上参考别人一个活动设计,很少主动深入思考。这种形式的训练并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讲课能力和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把课下流于形式的练习前置到课堂进行模拟试教。每节课除了安排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外,留出一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来进行现场的活动设计与实施。可以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商讨,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思维也许就在摩擦碰撞中产生出新的火花。在认识上先形成冲突,才会有问题意识,进而在合作中尝试解决问题,最后每个小组都会得到一个相对完善的设计结果。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也形成了正确的观点采择能力,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形式。有了设计的初步方案之后,每个小组展示出来,推选一个代表来模拟幼儿教师,全班其他同学模拟幼儿配合其完成本次活动,这一环节可锻炼学生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多次模拟课堂的展示,相信学生一定会在不断的试误中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
3 功能性践设计
功能性实践的含义与内容 本研究中所定义的功能性实践对应的知识类型是具体与功能性知识,是指幼儿教师岗位中某些细节性而又复杂的定义不明确的任务,无法直接从书本中找到处理方案,而需要长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性知识。这是学生由有能力者向熟练者发展不可逾越的实践环节。功能性实践包括幼儿多发性典型问题行为的处理,如入园焦虑、任、说谎行为、攻击行为,以及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的判断与预防等。
功能性实践的实施方法 考虑到这类实践项目的复杂性与具体性,采用以往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显然不再合适,这种复杂性任务在处理方式上往往不具有普遍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比较适合采用情境导向的案例分析法。案例教学法是比较古老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案例教学的早期雏形。案例教学就是教师选择岗位实践中典型的个性化案例,让学生结合所学陈述性知识及实践经验来进行分析和讨论,达到知识的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这部分内容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绝对没有任何吸引力,因为它的专业性比较强,许多词汇都属于医学中的专有名词,略显晦涩生僻。考虑到教学目标并不是把学生培育成专门的保健医生,而是让他们能够对各种常见传染病做出正确的辨认,知道如何预防和保健。教师可在课前精选适合本节内容的真实案例,可以是文字性内容,也可以是图片、视频资料,多种形式相结合,更加直观、形象地将案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尝试用新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寻找解决方案,进而达到知识的熟练应用和能力的升华。
4 拓展性实践设计
拓展性实践是职业人才五阶段成长模式中走向终极阶段专家型人才的最后一个层次的实践活动。专家型的人才标准对中职学生而言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但是基于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的完整性和理想化,我们有必要把它提上日程,作为学生的一项提升和拓展实践项目。
学前教育本身就是个职前职后联系十分密切的专业,拓展性实践是将职前阶段学校教育延伸至职后,即派出招生就业部门对毕业生进行半年到一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他们在职后的发展状况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和研究,在适当的时间邀请毕业生重新返回学校再次接受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以解决岗位中的现实问题,提升职业能力,从而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当学生以一名“职业人”的身份,怀揣着工作中的疑惑与反思再次走进学校接受专业知识的洗礼时,会促使他们在原有认知体系和经验系统基础之上重新建构一个更加鲜活而深入的知识体系,不断向专家型人才迈进。■
参考文献
[1]杜燕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2):92-96.
[2]吴迎华.四川省C高等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3]赵锦.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我国高职实训教学体系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体育学科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伊犁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一、问题的提出
伊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任务是为伊犁地区基层培养合格的教师,社会的变革和体育领域变化不仅需要教学任务量的增长,而且更需要作出质的调整。近几年伊犁师范学院在专业课程改革中,学科与专业结构、专业内涵,重构课程体系,扩大选课范围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社会不断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边疆地区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目前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狭窄”,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生按体育专业规定的课程进行学习,选修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选课而非选“科”,毕业后因受到专业限制择业空间非常有限。作为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如何面对现实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体育教师,解决好专业结构调整及课程设置的适应性问题,提倡一专多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发展学生个体最大运动技能的潜力”,主干课程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要内容,如田径、体操、球类等,对专业建设涉及的课程、教材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我院办学途径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主要有文献资料法、上网查询法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体育社会化已成为体育发展的趋势。这为体育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为此许多新型的体育职业开始出现,如体育行政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保健员、人体运动表现艺术、体育新闻、运动医生、体育经纪人、体育推销管理员等。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多方面需求,要求多种专业及课程设置与之相适应。伊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尽快实现学科与专业结构的调整,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专业观、人才观。专业设置跳出某一狭窄的范围,变专一转向综合扩大专业设置面,应充分利用体育专业所具有的现有优势,调整课程结构,进一步改善专业布局,突出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特色,加强体育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
2.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自身办学的条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灵活多变地进行专业内的选修,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进行专业选择,允许学生随时改变,逐渐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
3.培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既能胜任体育专业工作,又能兼顾其他体育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凭借自身特有的智能结构参与其他行业的竞争。
4.课程体系。按照一种新的组织方式进行重新设计,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按综合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素质能力结构的要求,实行课程整合重组,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强化能力、培养素质,形成了能够实现复合目标的基础课程群与专业课程群。
四、结论与建议
1.伊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专门性体育人才为目的,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体育教育自身的发展。
2.充分利用体育专业现有优势,调整课程结构,加强体育类各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实行综合体育专业内的方向选修,是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从“单一”向“多元”过渡的有效措施。
3.体育教育专业应遵循“加强基础,强化能力,培养素质”的课程体系,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改革思路。
4.教学方法科学得当,保证综合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涉及课程、教材、师资、培养过程等许多问题,办好体育教育专业要做到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对有关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探讨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刘颐,缪茂森,沈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扬州师范学院,2014(3):66-69.
体育学科专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医学专业;信息化;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已成为现代医学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为了适应医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根据现代教学理念设置科学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现状
1.1 医院信息化建设
目前,医院信息化已成为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支撑和手段,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7年对全国3765所医院信息化的调查显示,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全院网络化系统应用已经超过了80%,甚至连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DA(个人数字助理)、TabletPC(平板电脑)、服务器集群等先进的系统和lT技术也已经开始应用。显然,医院的信息化已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
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在我国已建成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医院中,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得到有效利用的仅为65%左右,有部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形同虚设。在乡镇以及社区等基层单位,信息化普及率更低,医院服务质量和医疗管理水平的提升受到严重阻碍。
2 医学信息化给医学人才培养带来挑战
医学的健康发展,依赖于掌握人最最新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信息系统利用率偏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山医院缺乏这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现阶段卫生信息人才培养计划中,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应用型卫生信息人才的任务放在首位,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以适应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3 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设计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研究成果显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典型设置为“计算机基础+软件基础”。其中,计算机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等内容;软件基础主要包括以Visual FoxPro、Visual Basic为代表的程序设计语言。
3.1 课程设置的设计思路
人才职业化的思想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计算机课程的定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鉴于其内容的不断更新和自身特点,我们将其定位为“双基、一技、一拓展”的交叉型课程,“双基”即信息知识基础、信息素质基础,“一技”即职业信息技能+信息生存技能,“一拓展”即职业拓展素质,淡化与各专业课之间的界限,逐步加深信息技术对专业的渗透,所以应根据医学生以后岗位的需求,补充计算机在医学领域应用的相关知识。
3.2 以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3.2.1 课程知识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我们将本课程的总目标设计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培养为中心”。教学内容以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单元,以其相关性和内聚性为依据组织成7个互相联系又独立成章的模块,每个模块又以其自身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我校本课程教学时数为84学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医学专业实际应用,结合全国和本省的等级考试要求,整合相关医学信息知识,打造了一个面向高职层次的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如表1所示。
3.2.2 文献检索的教学改革
在我校,有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医学信息检索课程,该课由图书馆教师授课,但从以往上课的情况看,该课往往成为学生上网娱乐时间,在我们的提议下,学校将医学信息检索内容纳入计算机课程,既避免了重复开课,又满足了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效果较好。
3.2.3 课外拓展计算机知识
为了突破传统课堂讲授的限制,我们建立了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并将课程标准、教学课件、习题、参考资料等内容上网,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同时,为了营造学习计算机的良好氛围,我们确保一年开展两次与计算机相关的竞赛,如计算机知识竞赛、网络游戏、网页制作、程序设计等竞赛,并不定期开设计算机相关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满足他们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3.3 精选教材
卫生部明确指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用上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引进知识结构新颖、符合高职医学生特点的教材。2006年我校将原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调整为《信息技术基础教程》,在原来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应用的内容。随着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发展,在对医学岗位进行充分的调研之后,我们于2007年将教材再次更改为《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在之前的基础上加入了医学信息检索、电子病历等医学信息内容。
4 改进教学方法
4.1 教学方法设计思路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我们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学生方面,因为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多个省市,所以,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二是课程方面,计算机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高职生应更多地培养动手能力。鉴于上述两个因素,我们对教学作如下安排。
1)少讲,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可留更多时间练习。
2)操作实践,这是将计算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能力的必经之道。
3)精讲,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难点和重点。
4)辅导,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采用“师一生”和“生。生”的辅导模式。
5)总结,教师对每次课进行内容总结,并E升到理论或规律认识。
4.2 融“教、学、做”为一体
计算机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科。传统授课方式一般是教师先进行理论讲授,再利用下一次课上机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次性灌输的内容太多,而且由于不能及时上机练习,许多内容学生已经淡忘,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的理论和实践课都在计算机房进行,并以典型案例为任务驱动。在任务的准备上,我们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作难易程度不一的案例。在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布置任务,并由学生自主选择与自己基础相当的习题。操作完成后,学生将文件以自己的姓名为文件名存储到教师机的指定文件夹中。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在机房巡回指导,及时掌握课堂动态,并进行适时指导。在任务基本完成后,教师将 学生现场操作情况和学生操作结果汇总,精选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最后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这种以“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归纳分析”三部曲_3]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方式,既做到了精讲多练、讲练结合,集“教、学、做”一体,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4.3.1 任务驱动法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实行“任务驱动法”。讲授每一个知识要点之前,老师都以任务的方式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我探索、网上搜索、共同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如将Word中字体、段落、邮件合并等知识点设置成单一的任务由学生完成,这样既明确了教学目标,又强化了课堂学习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4.3.2 案例教学法
与其他传统的必修课程教学相比,计算机课程难度较大。由于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差距较大。传统的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其教学的需求。所以,我们在详细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精心选取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如毕业推荐表的设计排版、药店销售数据的分析处理、医院办公软件的模拟应用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4.3.3 异步教学法
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上,我们将实训内容制作成难易程度不一的案例,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只要求其针对考试内容的基础案例进行学习,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则要求其从综合性的案例着手,注重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信心,又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5 改革考核方式,优化成绩评定方案
5.1 改革考核方式
我们在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始终坚持“以学生职业信息能力为中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高职计算机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我们取消了不必要的“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机试考核方式,并做到“三取消三强化”:1)取消死记硬背的概念,强化实践。2)取消没有实际意义的作业,强化技能。3)取消难于理解的抽象理论,强化应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是指平时作业、到课情况等考核,结果考核与过级成绩相关。
5.2 优化成绩评定方案
我校学生参加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成为惯例,我们认为,该等级考试内容涵盖了整个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且能客观、恰当地评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所以,我们将期末考试改为成绩评定。具体方案如下:通常56分为合格线,而60÷56≈1.1,即“过级成绩×1.1”能较客观地替代结果考核的成绩,学生的最终成绩为“过程考核×20%+结果考核×80%”。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使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减轻了他们的考试压力,也为学校节约了教学成本。
体育学科专业知识范文5
摘 要:本文提出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通过“课题作业”这一重要创新载体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总结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题作业设计与实践案例,以解决目前职业院校课堂教学中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弊端。
关键词 :专业教学 课题作业 教学改革
一、职业能力不足是职业教育落后的根本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传授知识常常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是尽可能地把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没有建立“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学习观。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间接的知识传授和积累,而忽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这将导致毕业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可持续性严重不足。
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作为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要按照职教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安排教学,以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二、综合能力目标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是课堂教学必须考虑的重要指标,而综合能力指标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实战”能力,它不是单纯掌握专业知识体系,甚至不仅是掌握单纯的专业技能,它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去完成某种指定的实际工作。
所以,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选择适当的课题项目为载体,通过课程的不断深入,以任务为导向,逐步解决课题中的各种问题,用实际操作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课题作业是课程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创新载体
综合能力培养通常是以综合实训项目来完成,但综合实训是目前职业院校当前课程教学的弱项。学生一般毕业设计或顶岗实习时才得到训练,这违背了职业教育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应当在每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实践表明,运用“课题作业”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它是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课题作业法是基于任务驱动、心理暗示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是任务主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创新,它强化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应用性。每位学生课题可以相同,但参数各异,课题作业完成的基本内容统一却无上限,学生可根据自己不断的内容争取更高的等级分。课题作业一般采用5人一组的分组合作机制,学生在教师辅助下学习综合运用教学资源、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运用。
四、能力本位的专业课题作业设计与实践案例
1.课题作业的设计过程
课题作业的实施,必须立足课程选用的具体教材及教辅材料,在明确课程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后,再分以下几个步骤有序推进。
(1)明确课题任务。课题作业选择必须紧贴生产实践,必须联系教材各章节的基本要点,必须以图表等形式加以展示。
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两大部分:一是研究常用机构的组成原理、类型、运动特点、功能、设计方法及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并简要介绍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有关知识;二是从承载能力出发,研究一般工作条件下,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选用及设计问题。
由于课程属于机械类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需要运用多课程所学知识解决机械设计中的问题,综合性、实践性很强,所以课堂设计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创新,笔者为该课程设计两个主要课题作业,一是机械系统方案设计,二是机械传动方案设计,每个课题作业的子项目均能密切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通过照片、视频(微电影)等多媒体再现或展示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多练习、多实践,举一反三,不断积累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2)设计课题实施步骤。为循序渐进完成既定任务,保证学生既能快速上手,又能主动思考,课题的子项目实施步骤必须精心设计,课题作业进程图表必须与课堂教学图表相一致。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根据作业任务探究解题的理论依据,积累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与其类似的工程实例。合适的梯度设计可以有效保障课题作业的顺利完成。
在“机械系统方案设计”课题作业中,笔者以牛头刨床执行机构类型设计为实例(见下表及下图),需要解决三个子项作业:刀架切削运动执行机构、工作台进给运动执行机构方案设计和绘制牛头刨床执行机构运动简图。通过简图或图样、实物照片和生产现场视频(微电影)等多种方式加以佐证,还可以列举其他类似机构简图,作业内涵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自觉拓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成就感。
2.课题作业实施过程及评价体系
(1)课题作业分配的原则。课题作业在布置时,一定要分配到人,基本任务可以相同,但拓展的内容可以不同。
(2)课题实施过程的跟踪。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通过熟悉生产设备、设施,步步深入获取教材相关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的适当启发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作业中的具体问题。
(3)课题作业总结与评价。课题作业完成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总结,小组间要进行交流讨论。教师要帮助学生改进、优化作业方案。提交作业时,每位学生均要参加作业答辩,答辩的成绩按照20%折算纳入学期考核总成绩,特别优秀的作业要公开展示表扬。
五、实际应用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不同于专门的课程设计,没有设计说明书等繁琐内容,它是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知识体系的一种手段和载体。
二是在实际应用中,要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教学过程要加以引导,课堂教学要适当穿插、补充;考核评价在得到上级教学部门的支持下,才能采用考核手段加以约束和鼓励。
体育学科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综合性大学;机器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智能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信息领域的重要生长点,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日趋明显。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南开大学于2005年开始建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经过一年时间的缜密准备,2006年正式开始招生。该专业以信息学院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等单位为学科依托,覆盖了这些学科上的多个博士点和硕士点。该专业面向前沿高技术,注重系统集成和相应的工程实施能力,以机器人技术等作为载体,强调学生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作为一个成立不久的新兴交叉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没有成熟的教学计划可以遵循。特别是对智能科学这种前沿叉学科而言,如何完善人才的培养机制,以满足国民经济对于智能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该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另一方面,21世纪科学技术的交叉与综合,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培养机制以及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以上原因,为了建设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针对该专业学科交叉的特点,总结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点与不足,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充分体现该专业面向前沿高技术的优势,根据应用型、开发型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强调课堂讲授与动手实验相结合。在制定教学体系和有关实验环节时,我们根据南开大学的办学特色,研究出一套既能够充分发挥南开大学的教学优势,又符合智能专业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2 兼顾专业特色与南开大学特点的教学计划设置
对于南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能否扬长避短,制订出结构合理且便于实施的教学计划,是决定该专业建设成败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2.1 教学计划安排
南开大学信息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多个本科专业,学科交叉优势非常明显,这正是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必需的学科基础。此外,南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在智能系统设计等方面具有多年的研究经验,可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南开大学在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等方面开展的研究不多,要在认知理论等领域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具有一定的难度。基于这种情形,在设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必须充分发挥我们在机器人研究方面的优势,重点培养学生在智能系统设计与分析方面的能力,使其针对各种具体要求,能够选择合适的传感与执行器件,集成多种智能技术与策略,完成工程系统的设计。
不可忽视的是,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南开大学的工科基础相对薄弱,缺乏与智能学科有关的其他学科,如机械工程等。在这种大环境下,必须根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身的专业特点以及南开大学自身的具体情况来设置相应的课程以及教学计划,探索出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南开大学本身的理科优势和在机器人等智能系统上的研究经验,并且带有显著工程科学特色的学科建设方法和本科培养模式。为此,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应该充分体现面向前沿高技术的特点,强调应用型、开发型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验及实习安排等方面都必须具有科学而合理的实施方案,使将来的毕业生可以成为在相关领域的研发中迫切需要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应该也可以面向产业需求,在信息技术、智能家居、控制工程等领域从事智能信息采集与处理、智能系统设计与集成等方面的教育、开发与研究工作;还可以在与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的诸多方向继续深造。
需要强调的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并不是自动化、计算机等现有专业的简单组合,而是面向前沿高技术,具有自己独特定位和完备教学计划的新兴交叉专业。在设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时,我们根据南开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到智能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点,重点培养学生在智能系统设计与分析方面的能力,在课程体系中偏重工程技术素养方面的锻炼,最终将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授予工学学位。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主要针对智能系统中常见的传感与执行器件,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智能技术进行介绍与分析。通过开设传感器、运动控制等课程,使学生熟悉各种光、机、电器件特性,使他们能够针对不同场合下的各种具体应用对象合理选择各种传感与执行器件,如压电陶瓷、激光、声纳、液压等元件,将其进行集成后完成预定的单元任务,并进而分析、设计和实现机器人等各种综合性的智能系统。
实现上述目标的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各种常见的智能技术,并且能够将其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因此,除了让学生学习认知科学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之外,本专业还特别开设了“智能技术”与“智能工程”等数门核心专业课程。此外,由于本专业侧重点在于工程实际应用,而各种智能技术必须具备一个起码的工程载体,因此,在课程计划中,除了讲授各种智能技术之外,还必须包含机械工程基础、工程光学基础等课程,使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常见的光学和机械传感与执行元件。其中,“工程光学基础”将主要介绍智能系统中主要的光学传感与执行器件,该课程配有相应的实验。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工程光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常用的光学检测和执行技术,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实际智能系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光学器件和计算主要的光学参数。
根据上述设计思路,我们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制订了合理的教学计划。该专业学生共需取得150个学分,方可获得工学本科学位。这些学分的具体分配如下:校公共必修课4分(926个学时),主要学习数学、物理、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院系公共必修课30.5个学分(659个学时),主要包括电子技术、电路基础、计算机程序语言等课程;专业必修课29个学分(498个学时),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智能技术、智能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为26,5个学分,学生可以从机器人学导论、数据结构、运动控制等课程中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课程来学习,为自己将来从事智能系统方面的研究打下基础:任选课为 15个学分,这部分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部分专业必修课程都安排了实验或者上机,以通过实际应用增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2.2 核心专业课程
对于南开“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智能技术”和“智能工程”等课程是体现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实现预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下将对这些专业课程进行具体介绍。
“智能技术”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最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包括6个学分。教学中既有理论讲授,还包括大量仿真训练与实验操作。该课程包括以下三部分:人工智能、计算智能与机器视觉。其中,人工智能以符号主义为主线讲授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计算智能以联接主义为主线讲授计算智能的基本思想、方法;而机器视觉是基于模式识别的智能方法,重点讲授机器视觉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通过智能技术的学习,力争使学生能够掌握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并配合一定的作业练习、上机实验等环节,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智能技术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能工程”是一门解剖实际智能系统设计与分析过程的核心专业课程,它与“智能技术”之间是前后承接的关系。该课程将通过分析典型的智能系统讲授各种智能技术在工程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总体而言,该课程面向智能系统的实际应用,着眼于使学生理解如何解决工程应用中的技术问题。为此,将通过具体分析移动机器人、无线传感网络等实际智能系统,使学生了解智能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各个组成单元,并更好地理解之前所学的信息检测与传感、信号处理、运动控制等技术以及各种智能信息处理方法,使学生初步具备综合运用多种智能技术分析、设计和实现智能系统的能力。
2.3 教学计划实施
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多。该专业的很多课程都是现有研究生课程的下移,但不能完全沿用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否则,在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距将使本科生很难理解、消化、吸收授课内容。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强调授课内容突出重点,以点代面,着重讲授基本方法及其实际应用,尽量避免讲授枯燥的理论或过于抽象的内容。此外,为了适应学时方面的要求,智能技术和智能工程等课程重点讲授清楚一至两种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透彻剖析一至两个智能系统,并通过随后的专业实践等课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各种智能技术和智能系统的理解。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学习差异性非常大,很多大学生在入学之初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新生综合症。此外,很多大学生在专业课程选择、职业规划等方面疑虑很多,迫切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引导。基于上述原因,并考虑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难度较大,我们在该专业中引入了教授学业导师制度。即为该专业的各个班级分配一名学业导师,他们都是本专业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研究成果突出的中青年知名教授。其中,前两届学生的班导师曾分别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些班导师可以为学生在专业课程选择、职业规划等方面提供非常具体的意见,也可以引导高年级学生积极参加专业实践,加速学生成才。
迄今为止,南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已经基本建设完成。现在,该专业已经有三届学生,教学情况良好,教授学业导师制度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初步的实践经验表明:我们所制订的教学计划合理性好,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达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 实验和实践环境建设
3.1整体建设思路
作为一个面向应用的学科,“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非常重视工程训练。因此,我们除了精心设置有关课程讲授基本理论,组织教学实习之外,还必须着眼于实验室的建设。通过创建高水平的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测试、研究基本理论的场所,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能否获得一个高水平的实验环境,是“智能科学与技术”这个新专业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南开大学信息学院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机器人研究所现有的科研设备也可以为“智能技术科学”的本科生提供较好的实践平台。尽管如此,原有的实验室只能满足“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起步期的教学工作需要,而对于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如智能技术、智能工程等,需要有相关配套实验,因此必须创建一个高水平的实验环境,以满足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考虑到经费和实验面积两方面的限制,要想在短期内获得一个完全满意的实验环境,难度很大,因此需要采用分批次、循序渐进的方式建设智能专业的整体实验环境。一方面,通过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规划并建设好“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以满足“智能技术”、“智能工程”等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机器人研究所等单位的实验条件,暂时缓解部分课程的实验压力。
3.2 “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建设
“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的主要作用是开设与智能系统有关的实验,以体现本专业的特色。所以,建设该实验室将重点考虑如何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提供必不可少的实验条件,使学生通过大量实验操作掌握智能系统中测量、感知与执行的基本技术手段与方法,并能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增强学生对所学习基本理论的感性认识,深化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训练学生逐步养成系统整体设计的技能,以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工程创新性人才。
自南开大学建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来,我们对于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长期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南开大学的学科特点及现有的实验室基础,我们规划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对各个实验计划进行了详细论证。在南开大学新专业建设经费的资助下,南开大学信息学院和教务处、设备处密切合作,筹集资金购置了相应的实验设备,初步建设完成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实验室的主要设备如表1所示,包括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磁悬浮系统、三自由度直升机、电梯群控系统等多套实验系统,这些设备可以基本满足智能技术、智能系统、专业实践等课程的教学需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实验环节,如电梯群智能控制调度及远程维护系列实验,是首次引入本科教学体系的实验课程。
3.3 以科研环境促进实验教学
不可否认的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环境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要想在短期内完善实验环境,使之能够完全满足“智能科学与技术”教学的需要,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开阔思路,采用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展实验渠道,如借助外单位设备组织实验教学等。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依托单位为信息学院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该所在机器人及相关技 术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行列,配置有移动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无线传感网络等多套实验设备,承担了大量国家与省部级的研究项目,具备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该所良好的科研环境来促进实验教学。一方面,我们经常性地组织“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低年级本科生前来机器人所参观实习,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使学生初步认识机器人等智能系统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组成单元,为将来学习智能技术和智能工程等课程建立感性认识,同时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本专业特色,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机器人所进行各类演示性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类智能技术。除此之外,为了切实提高“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学生进入大三,初步完成电子技术、计算机、智能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后,我们逐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各类研究项目,鼓励他们应用掌握的知识设计实际工程系统,激励他们的创新意识。
3.4 专业实践环节设计
为了实现“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为学生安排充分合理的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有关理论知识,提高设计与分析智能系统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于本专业的信心。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对学生的实习环节进行了精心规划,在教学的后期,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
在教学计划中,“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专业实践”课程,主要目的是让智能专业的本科生进一步熟悉各类智能系统,针对磁悬浮、直升机等实验系统设计出合适的智能控制方法,并最终完成算法实现、系统性能测试、研究报告撰写、期末答辩等工作,力争使学生能够应用模糊控制、专家规则等智能控制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