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支架式教学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范文1

摘 要:本文就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例应用展开讨论,认为为了实现支架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当中的作用,应该遵循搭建支架、创设情境、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四个路径。本文旨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为推动支架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当中的普及应用作出有益的贡献。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英语;实例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者,教师是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的主导者的理念。以建构主力理念为依托,以支架式教学为方法,探索英语教学中教学难点的突破,一直是笔者的兴趣所在,下面笔者就这一教学模式展开探讨。

一、支架式教学与初中英语教学

1.支架式教学。随着人教版教材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行,老师在课堂上的意义和价值被重新定义,作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力量,在今后的课程开展过程当中将主要扮演辅助者的角色,帮助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正是支架式教学的真正定义,从素质教育开展的角度上说,进行支架式教学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初中英语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学的开展对于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显然十分重要。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当中,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法和日常生活当中英语的用语习惯是教学的重点。不过应该注意到,由于上述知识的庞杂性和初中阶段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内容的多样性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英语学习往往时间被挤压,而缺乏英语学习时间的积累必然会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根据统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学习不好,根源在于初中阶段英语底子没有打好。针对已有的问题就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被挤压的问题,比如支架式教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己英语学习当中的问题,是解决当前英语教学当中出现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支架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应该遵循的路径

1.搭建支架。在支架式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搭建支架是该教学方法产生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在搭建支架的过程当中老师一定要重视知识的完备性,并综合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由于知识架构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遵循,因此老师一定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多种情况,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来对支架进行细微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身的现实情况。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pencil”相关内容教学的时候,应该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学习的特点,来制定整个课程的大纲。

2.创设情境。情境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强调理论课讲授的初中英语课堂上增强紧张感,更加集中注意力的去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实证明,这种支架式教学法方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初中英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定一个同学之间互相对话的情境,让两个同学在课堂上利用英语,对将来的人生规划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学生体会到如何通过现在时态对将来进行时有所表示。

上面提到,支架式教学法方法的重点和核心是启发和帮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学习。英语教学本身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由于英语本身理论性强,所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和接受初中英语课的教学过程会显得比较枯燥,针对此种现实情r,初中英语老师应该想方设法设定情境,帮助学生增强代入感,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

3.协作学习。由于当前初中生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绝大多数初中生在接受讯息的时候,更偏向于以集体为单位接收,并且在对信息的反馈上,也会呈现出从众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对初中学生的教学,应该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考量和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克服紧张感,用更加放松的心态和状态,去理解和接受初中英语课的训练。

例如:在进行被动语态相关知识的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集体完成一部分与被动语态相关的练习题,具体操作上,可以将整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习题的答题和讨论。同时规定在下一次的英语课堂上,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进行习题相关问题的回答。

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式的探究学习的时候,老师应该通过具体的行动来暗示和引导学生圆满完成任务,具体而言,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就是课堂资源的平均分配,一定要在分组和进行分组讨论任务布置的时候,向学生明确规定,回答问题的周期,明确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代表小组进行相关问题讨论结果的汇报,防止某些成绩不好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失去在课堂上表达的机会,防止因为这些表达机会的缺失,让学生从思想深处产生倦怠和懒惰的倾向;其次要注意布置问题的可讨论性,由于很多英语的知识是客观的,是不具备可讨论的空间的,所以,初中英语老师在讲支架式教学法在英语中应用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生活情境的因素的考量,让学生讨论的对象不再是空洞的英语,而是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

4.效果评价。效果的评价对于支架式教学法开展的最终效果的最终考量而言,十分重要。方法的实践是围绕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来展开的。因而学生主观能动性并不会自动自觉的产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引导。具体而言,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经常提问题,通过涉及问题的情境和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初中相关理论所传达的现实意义。

在问题设置方面,初中英语的一个老师应该重视控制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的趣味性,二是设置问题的贴近性。事实上,初中的教学更加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接受初中相关知识的主要障碍,主要来自于学生对于相关在实践当中对于应用的不理解。在这里需要注意到的是,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重问题的生活化,重视问题的趣味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配合老师进行支架式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支架;高职英语;听力教学

一、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听力是交际中极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想与他人交流,则必须理解他们谈论的话题。然而,长期以来听力理解一直是学外语学生的最大难题。这在中国高职英语教学中尤为明显。听力一直是我国各类型、各级别水平测试的必要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国典型的听力课上,听力课总是一系列的听力测试的练习。学生听着录音做着练习,然后给出正确答案。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的听力课,不是在指导学生如何听而是考试,忽视了教学的真正目的。还有,英语环境的缺乏,生源的扩大,师资力量不足或教师培训不够,听力训练时间相对有限和无效的教学模式,都是听力教学的难题。面对着无效的令人困惑的听力教学和学习环境,我们不得不寻找一条新路。听力教学理念领域应发生转变。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1.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思想和维果斯基的儿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只能是每个学生主动地按照本身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加以建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由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1]。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于1930年前后提出了“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这一重要概念。所谓“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决定,后者则由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中,儿童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决定”[2]。

2.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1)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支架”(scaffold)原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是一种比喻,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被看做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的过程;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3]

(2)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结构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界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实施、管理调控为支架。搭建支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然后逐步地把管理调控的任务转交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探索学习,建构新的认知,并通过师生协同讨论、评价学习效果。具体说来,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3)独立探索: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独立的不断探索。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生和教师对本次教学活动的评价。

三、支架式英语听力教学的运用

根据上述支架理论,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听力中的运用由五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听力课本里的每个学习主题,设计出与主题相关的听力学习活动。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了解该学习主题需要完成的任务,通过指导使他们掌握听力练习的方法,同时也选择略高于他们水平的听力材料作为作业,布置练习任务让他们在课外依靠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尽可能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下达任务,引导学生在进行听力练习前先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尽可能拓宽思维空间。教师一方面将学生可以独立进行的学习和练习交给他们自己,使他们根据个人的程度掌握学习的时间;另一方面让学生围绕每个单元的主题进行发散思维,从多种教学资源(例如图书资料、收音机及网上资源)和不同学习对象(包括教师以及同学)中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

性。教师起初的引导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熟练进行听力训练并且积累相关的背景知识。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支架式教学进行一个阶段后,学习效果的评价还包括对听力成绩的分析以及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对新模式教学的评价。

支架式教学要求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师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应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引导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思想和信息。同时英语课堂教学还应是一个语言交际的实践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提供者,而且是学生语言交际实践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应设法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四、支架式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的意义

1.帮助学生掌握听力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

holec在80年代初提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即学会如何学习[4]。但是不少学生在高职初期仍不能摆脱高中学习方法的影响,依然期待教师“把着手教”。如果让他们在高职听力学习初期就“不能自主”,不少学生会不知“如何学习”。此外,他们也经常不知“要学什么”,对听力学习的目标非常不明确。支架式听力教学模式通过“搭脚手架”到“独立探索”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适应这个转变,使他们明确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在开始阶段,教师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之后逐渐减少,最终把自主权还给学生。此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各个学习阶段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任务心中有数,逐步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最终达到听力水平的飞跃。

2.激发学生听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和欲望是产生兴趣的基础。支架式听力教学模式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要求学生获取新知识并且练习适当难度的听力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此外,此教学模式积累了丰富的英语听力资料,可供学生课外反复学习训练,即使程度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勤能补拙”,给予他们极大的鼓舞,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有效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得到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对教学满意度的认可。

    3.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与信息交换

推行听力自主学习并不完全是让学生单干,有些问题学生一个人解决不了,但通过同学之间的探讨这些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有些学生有一定程度的惰性,需要他人的帮助和督促才能达到真正的自主。新模式中的“协作学习”正体现了这些优点。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听力自主学习小组,各小组可建立横向联系,交流学习资料,取长补短。大家互相校正,互相影响,承受更少的心理压力,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听力水平自然得到提高。

4.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督促和指导

支架式听力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着力解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比如引导他们进入问题情境,帮助解决个别疑难,检查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等。除此之外,可将学习和练习的任务交给他们自己,但适时通过“效果评价”了解他们学习的情况,对他们督促,避免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支架式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教与学、讲与练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使第一课堂与课外自主学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结语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以借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来形象地说明教学的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习者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克服传统听力教学模式的缺点,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体现了“学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听力水平,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听力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武晓燕.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33-35.

[2]vygotsky,l.s.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25-28.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范文3

关键字:支架式教学;护理教育;特色;优势;教学模式;情景教学;综述。

1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支架式教学中“支架”一词原本用来描述建筑工人用来活动、堆放材料最终会撤去的架子[3]。1976年,伍德等率先将其引入教育领域,描述为在儿童内在心理能力成长中,能力更强者帮助其从当前认知水平发展到潜在认知水平时提供的支持[4]。后结合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形成支架式教学模式。该理论提出后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许多学者对其含义进行阐述:有学者提出支架式教学是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帮助学习者跨越当前水平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而提供帮助的过程[5]。欧洲共同体在《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III)文件中将支架式教学定义“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6]。总之,支架式教学基本思想是教师结合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按学习目标搭建和撤去不同的学习支架,利用各种环境要素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提升学生智力和自主学习能力[3,7]。

2支架式教学的特色

2.1支架必须搭建于“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由Vygotsky提出的一个潜在的虚拟空间,是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可以在能力更强者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间的距离。超出这个距离的发展水平在任何条件下都无法达到,提供支架是无意的[89]。教师必须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进行判断,并预测能够达到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搭建适宜的支架[10]。学生通过引导,认知达到更高水平时,新的最近发展区出现,这样循环往复,每个新的最近发展区都以前一个为基础向外无限延伸,就要求教师的评估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才能及时地提供支架,引导学生[1011]。

2.2师生的合作与互动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协作、社会互动促进知识整合的教学方法[12]。Vygotsky认为只有通过互动与协作,学习者才能启动构建知识的程序,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交流是高水平学习的关键[8,13]。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对学生灌输知识不同,支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反馈,了解支架搭建是否恰当并及时调整支架的跨度或搭建新支架,从而把握教学进程[3]。如在护理实践中Donna等提出支架式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包括模仿、协作、支持3个阶段[12]。最初,学生受所学知识的局限,只能模仿教师的动作与思路;随着知识的扩展和师生关系的融洽,学生能够自发地进行互动分享观点,双方达到对问题的一致理解;最后学生跳出教师的框架产生新的理解,促进师生间共同学习进步。

2.3支架是动态的、渐撤的

支架式教学强调支架建立在最近发展区内,它是“动态敏感的,与学生暂时的能力相适应,随着能力的增长逐渐撤离的”[13]。Vygotsky还提出教学分3个阶段,前2个阶段教师处于反复构建、调整支架状态,最后内在化阶段,教师需要移除支架使学生独立实践[9]。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水平的提升,教学初搭建的支架已经不适合现有发展水平,教师要及时撤去旧支架提供新支架。到教学后程,支架的层次逐渐提升、数量逐步减少直至全部撤除。且教师要注重支架搭建与撤除的适时性[10]。支架建得过早,层次过低,撤退过晚,都不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反之,学生则无法巩固已学知识,易疲劳,削弱了支架的意义。支架式教学对教师选择搭建支架的时机有很高要求。

3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支架式教学模式由5个环节构成,即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整个教学以一个或多个“支架”为线索,通过5个基本环节依次开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

3.1搭建支架

搭建支架是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按照学生现有的水平,围绕教学内容建立概念框架,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该环节是整个教学的关键。Maria在护士培训中,提出以14条黄金法则为支架进行培训是引导护士探索和学习护理知识、技能的关键[14]。田茜[15]尝试围绕教学主题设计主干任务,再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子任务,引导学生完成子任务进而解决主任务。胥晓丽等[16]提出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支架,即教师开始引入讲解的内容及深度应有所区别,同时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3.2进入情境

进入情境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过渡环节。主要是教师提供一定的情景,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背景,如相应视频或真实案例等,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学习。

3.3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是支架逐渐减少和撤离的环节,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方向,完成探索任务。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作用由大到小、从有到无。最初,教师拟定具体学习问题,提供直接支持,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方向;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资料等方法在拟定的方向中探索学习。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教师逐步减少提示,由学生自己寻找思考方向,逐步解除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1618]。除文献采集外,此阶段中,任秀红等[19]通过在护生临床沟通能力培训中,设计护生独立完成病例采集,评估并口头汇报病情及存在的护理问题环节,来提高护生有效沟通能力。

3.4协作学习

根据学习基础、性格等自由组建学习小组,通过成员间互动合作,由全体成员讨论后对教学内容形成小组意见,以汇报、演讲等形式与全班交流,不断地组间提问、双向质疑和双向辩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解决独立探索时的疑问[20]。教师需要跟进小组完成度,在偏题、观点抗衡时提供合适的支架引导。Hydo等[21]设计由2人或3人的小讨论逐步增加讨论人数,直至覆盖所有参与者的讨论模式。于革华等[22]在护理操作教学中提出采用组内比赛,组间竞争的方式进行协作学习。Salyers等[23]设立了一个线上协作学习模式ICARE模式,通过社交平台组织模拟会议,学习者在家中根据老师给的支架讨论,并可随时翻看过往讨论记录。该阶段,教师还要注意通过个别询问法等将游离或沉默的成员融入讨论中,特别要为表达困难的学生制造各种表达机会,增加他的学习信心[3]。

3.5效果评价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效果评价,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展开[22]。与传统评价只关注学习结果不同,支架式教学还要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变化,更要关注他们展现的情感态度[3]。其中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基于学生的资料与笔记,评价学生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和态度,也可采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或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量表进行测评[16,24]。协作学习中的贡献由成员根据个人参与的积极性、意见的有用性互相评价。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可采取练习、测试等方法考察。效果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结束,教学的5个环节是个循环过程,教师对初步成果评价,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25],即重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支架,开始新循环。

4支架式教育的优势

4.1提高学生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加深护生对护理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的理解[22]。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机械地重复所学技能的现状,学生对每步操作推理、解释、预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学习,锻炼临床应变能力[26]。Lu等[27]研究发现支架式教学能提高护生应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张静等[28]认为护生在协作学习中要从护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探究,提出较为全面的护理诊断,这可以提升护生整体护理观念,锻炼护生全面思考问题能力。支架式教学讨论是针对需求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或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升知识的掌握度[29]。

4.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自我效能

支架式教学模式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创设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从而提高学习兴趣[2,26]。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优点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完成原本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且及时接受效果反馈,明晰自我进步的程度,获得极大的成就感[20,24]。同时在合作中,会产生竞争意识,从而发现自己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中的不足,提升自我效能[25]。

4.3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和协作精神

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获取相关知识的初步概念后,将重点及难点以问题形式呈现,让学生运用信息资源独立探索并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其探索精神[22]。Griggs和McGergor研究发现支架式教学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学生会主动利用网络、文献查询总结相关知识及最新进展[16]。其次,通过分组讨论和组间组内竞赛的协作模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竞争,相互学习,使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22]。

4.4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支架式教学的讨论是以口语表达为主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18]。张鑫等[29]认为小组讨论可以训练学生换位思考和快速接受不同观点的能力,使其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也可以培养学生倾听和反应能力,学生听取同伴发言时,要适应他人讲话风格,尽可能地接收全面、准确的信息,还应从表情、动作中收集隐藏信息。学生要快速挑选有用内容,组织语言进行互动交流[29]。教师的辅助作用可以鼓励缺乏自信或不善言辞的学生发言,使每位成员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28],这与Sharon等发现教师的话语可以激发学生表达自我思想一致[21]。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数学 课堂教学 支架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82-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数学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除了专业技能外的能够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而数学学习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抽象思维、准确运算等综合能力。因此,为了能够顺应时展的需求,在数学课堂中引入支架式教学策略,能够帮助教师从知识的灌输与学生的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形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支架式教学概述

支架式教学的概念,是指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构建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供一种概念性的框架,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基础上,在一定的教学体系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主动认知,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形式。

二、支架式教学中支架的搭建策略

数学课堂支架式教学中支架的搭建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支架搭建过程中,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突出其与即将所构建的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已有经验,将之与新知识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支架,从而促进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水平向新知识所需水平发展。最后,能够成功地让学生自己进行体验,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

(一)搭建适合学生的认知支架

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数学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延伸的过程。由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缺乏以及认知结构的不完备。因此,在支架搭建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数学知识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补充。当学生无法独自完成新知识的构建时,教师可以构建背景支架,帮助学生在已有认知与最近发展区之间构建一座桥梁。

例如,学习映射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学生与学生证号”“图书馆图书与图书号”“居民与身份证号”等生活认识来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支架,并且在支架式教学的帮助下,让学生原本认为很难的最近发展区变为简单,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体系。

(二)创设情境搭建情感支架

由于支架式教学具有情境性,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因此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激发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去思考与探索,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

例如,学习数学归纳法时,由于内容高度抽象,使得学生普遍对其不甚了解,导致在解题过程中只会单纯地模仿解题三步骤,只知道如何运用公式,却不知道其基本理论。此时,教师可以引入多米诺骨牌这个现实情境,来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从而唤醒学生的求职欲望。

(三)搭建元认知支架

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思维主要是由监控、目标、操作、材料和产品五个系统组成。其中,监控的核心思想就是元认知,它是指学生对认知的自动调控,它对其他的四个系统起协调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搭建元认知支架,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学生对某个问题或是题目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解法时,教师可以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元认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解题中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反思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反思自己在解题中能够想到哪些关联的问题,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思数学题目中结合了哪些数学问题与数学思想,等等。通过这样回顾、复习解题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也知道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推导出淼摹7此加欣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及时地查漏补缺,有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高。

三、支架搭建须注意的问题

(一)要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个人体验来搭建支架

教师要想通过构建数学知识支架,帮助学生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构建。

例如,学习体积几何的内容时,由于立体图形复杂多变,导致学生难以跨过最近发展区。为此,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椎体等实物,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领会几何图形的特点,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实物,从而提升学生抽象思维和识图辨图的能力。这种支架式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不同的数学知识应搭建不同的支架

对于不同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正确把握数学知识点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前提下,搭建不同的支架。根据支架的特殊性,通过具有特殊意义的方式方法,能够让学生获得学习新知识的普通方法;根据支架的一般性,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哪些数学基础知识是必须掌握的,这样就能避免浪费课堂时间。

例如,学习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时,对函数凹凸点的判断有很多种,可用函数曲线位于内切线的上下方来判断,也可以用函数的导数在定义域内的增减性来判断,等等。考虑支架的特殊性,用适当的方法构建知识支架。

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策略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就是通过搭建认知支架,以知识为载体,巧妙地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去感知数学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在认知策略的引导下,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品尝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进一步促进数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源源.浅谈支架式教学策略在五年制高职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2016(15)

[2]赵晔文.高职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的搭建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9)

[3]吴叶民.“最近发展区”理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一、引言

支架式教学的意义,便是可以让学生对问题提出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可以说,支架式教学的优势便是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智力中的“最邻近发展区”所建立起来的。因此,可以利用支架最具特点的支撑作用,不断地将学生的智力与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做到真正意义上走在教学发展的最前列。

二、高中生物课堂中支架式教学的形式

1.范例支架

范例支架的形式意义,便是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时,展示上一届学生设计制作的学习范例或者是教师自己设计的示范操作。例如,教师在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时,可以一开始便向学生展示一些上届学生参与设计的范例,并解释设计的技巧。

2.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是教师察觉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支架建构的方法,让学习逐渐走出迷惘。如下图所示,教师可以依次向学生提出图中横向坐标与纵向坐标分别代表什么?坐标中的曲线起点在哪里?坐标中的拐点有多少,其走势如何?坐标中的线段OA、AB、BC三段,分别代表什么意思?S1、S2、S3三个面积分别说明了什么?教师在对学生提问问题时,可以采用逐渐推进的教学形式,用“步步为营”的策略,辅助学生进入更加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更加轻松、更加牢固地让学生明白光合作用的强弱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光合作用的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3.工具支架

工具支架是指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包括了:计算工具、网络系统工具、信息白板工具、网络资源工具等。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Flash,向学生说明高中生物课堂中间接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工具支架的应用能够把高中生物教学中比较抽象的形象概念变得更加具体。

4.建议支架

建议支架是指当学生独立进行探究性学习或是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时,碰见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生物难题时,教师适当地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建议,以此来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可以说,教师如果将上述所提及的问题支架中的设问语气转换为陈述语气时,原先的问题支架就能够直接转化为建议支架。相较于问题支架而言,教师在安排建议支架中的“建议”时,也许会缺乏一些比较系统的形式方法,但是“建议支架”能够言简意赅地说明问题的关键。例如,学生在学习“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倘若学生想要顺利地完成这个实验,就需要在实验前期与实验的过程中注意一些细微处。因此,在学生实验的前期,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几个建议:

(1)在对根尖进行培养的时候,要确保频繁换水,以此来提高水中的含氧量,进而避免因为无氧呼吸使根部出现腐烂的现象;(2)对根尖进行培养的时候,最好选择一些质地较老的洋葱,因为新鲜的洋葱主要处于休眠状态,实验的过程中不易生根,实验效果不明显;(3)实验顺利实施后,取根尖最好选择在上午十点到下午二点之间,因为此时的细胞分裂最为活跃;(4)进行压片的时候,应当在上面放置一块载玻片,让压片之后的受力更加均匀,预防盖玻片被破坏;(5)在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可以先在低倍数的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在找出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后,再在高倍数的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在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教师所提出的建议之后,可以提升实验的成功率。

三、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以“分子与细胞”中“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为教学案例,进行支架式教学探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教学步骤来实行。

1.安排学生进入情境

教学过程中会发现,生物学科具备其独有的特点,教师通过对当前学习内容的主题进行问题围绕,依靠现阶段先进的生物理论把学生导入一个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将之前所掌握的知识与现在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产生激烈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强化学习动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教学时,可以首先讲授酵母菌的分类,并且解释酵母菌代谢的类型方式,然后以日常生活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最终得出以下“生活智慧”:即馒头质地松软的主要原因是酵母菌制造了二氧化碳;而利用酵母菌进行酿酒,主要的原因是酵母菌能够制造酒精。

教师在对学生完成情境导入的工作后,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1)二氧化碳与酒精的生成条件是酵母菌在有氧的情况下制造出的还是在无氧的情况下制造出的?(2)怎样证明是酵母菌制造出的二氧化碳与酒精?(3)怎样设计出能够研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4)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用什么实验设备进行辅助?操作步骤怎么进行?

2.搭支架

教师在进行支架的搭建时,不可以泛泛地进行简单叙述,在搭建支架的设置时,一定要以合理与实用为原则,更应当结合实际。例如上述所提及的教师在教学“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时,在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如果要学生立刻进行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其难度是非常大的。

教师可以在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点后,再进行支架的建构教学,其步骤具体可以分为几点:

(1)按照之前所学的实验知识理论得出实验步骤,其中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对该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际操作分析实验中所发生的实验现象,最终达到实验的教学目的,并可以就此展开交流。(2)教师在进行二氧化碳与酒精的实验观察教学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二氧化碳可以让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混浊,也可以将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最初的蓝色变成绿色,最后变为黄色;酒精的检测: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环境中和酒精发生化学反应之后,会由橙色转化成灰绿色。(3)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应当强调单一变量原则与对照原则,建议支架的使用不但可以让教学延伸变得更为明确,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生物实验的范例。

3.独立探索

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为例,教师将学生进行综合条件的分组,让每组学生依照教师所构建的支架明确自身小组的实验设计,在实验进行时,对有问题和困难的小组,教师可适当地给予建议,最后让各个小组回答实验探究的问题,并得出实验原理与实验结论。

四、结束语

教师在向学生提供了概念的解读以及解决问题的线索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对问题进行探索,并找出合适的方向。在学生进行探索时,出现思路干涸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暗示与提醒建议,以此帮助学生向更为精深的问题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建构主义 计算机网络 专业教学 支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43-03

在当前对教学的研究中,有关教学的定义有很多种,有些学者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这些不同的定义虽来自不同的底层理论基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教学是一种活动,而且是一种为人的、人为的和复杂的实践活动。教学是一种为人的活动,说明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教师要把特定的知识传授给特定的对象。教学是一种人为的活动,说明了在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教师只能尽最大努力按照设定计划进行,却无法保证实施过程和结果与设定的计划和目标完全一致。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说明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不可预知事件来得突然和复杂,解决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按照理论指导实践的哲学观点,既然教学是一种活动,而且具有一定的为人性、人为性和复杂性,所以它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的理论来指导。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的特点,本文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课程实践的活动。

一、建构主义简述

建构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完全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或者其他手段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观性,最提倡的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而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最基本四要素。

情境――学生学习的环境。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情境必须要为意义构建服务,教师设定的情境必须要有助于学生最终意义的构建。

协作――学生在意义构建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收集学习资料,共同分析问题的要点,共同提出问题的假设,共同验证。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协作贯穿始终。

会话――学习者相互交流,每个学习者将思维成果与同组成员共享,有助于组成员意义的构建。

意义构建――学习者的终极目标。将学习者放置于相应的情景中,通过同组的协作,通过会话的方式,最终使每个学习者构建起事物的本质规律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目前比较成熟的主要教学模式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式教学。本文将采用支架式的教学模式对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进行教学。所谓支架式教学,引入“支架”寓指“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帮助”、“协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学生则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主动建构并内化知识和经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支架式教学的操作程序包括“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五个步骤。

二、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特点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知识非常抽象。计算机网络的专业知识是学者对现实问题的抽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重要的核心知识点,比如OSI网络七层结构、各类数据包格式尤其是帧头格式、各类协议模型及运行过程等都具有理解难度大、抽象性高的特点。

第二,实践性强。计算机网络专业本来就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理解并灵活应用网络知识;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积累相应的工程经验。

第三,知识点联系性强。计算机网络通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各知识点之间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知识点相互交叉形成了计算机网络通信模型。

尽管计算机专业知识抽象难懂,但这些理论知识毕竟来源于生活,所以,可以利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构建好的情境中,利用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点构建起来。计算机网络的知识点综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结构,相当于一整座大厦,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如何使学生能尽快的构建起这座大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支架教学强调教师为学生搭好脚手架,学生在脚手架的基础上构建整个大厦。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和支架教学法的特点,将支架教学法应用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中就显得非常合理。

三、建构主义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应用

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支架式教学方法时,教师要充分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要素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严格按照“搭脚手架―进入情境(按照最近区域理论)―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的教学步骤进行。本文以路由与交换课程中的OSPF路由协议知识点为例,详细阐述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一)搭脚手架。所谓的搭脚手架其实就是构建教学情境,在搭脚手架时要充分考虑如下三个方面:

1.要有助于学生意义的构建。教师在搭脚手架时,要遵守搭脚手架是为学生最终意义构建的原则。所以,教师在搭脚手架时,务必要考虑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学生后期独立探索沿脚手架攀爬。在OSPF路由协议的授课中,教师可以按照“RIP协议的不足―OSPF的概念―hello协议―OSPF的网络类型-DR BDR选取规则―DR BDR选取过程―编辑本段OSPF邻居关系―OSPF泛洪―OSPF LSA类型―OSPF末梢区域―OSPF配置”这样的脚手架来进行搭建的。

2.按照最近区域理论搭建。按照最近区域理论的观点,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阶段即学生快达到另一个较高的层次的发展水平而事实上还没有达到的时候搭建“脚手架”。因此,在搭建脚手架(构建核心概念)的时候要注意,一定要在学生已有最高水平的基础上,拔高一定的高度,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有充足的学习空间,又不至于学生理解不了。在路由与交换课程OSPF路由协议知识核心概念构建中,我们可以先构架RIP的核心概念,然后在RIP的核心概念上再引入OSPF的核心概念,由于RIP是学生学习OSPF协议前刚学的协议,故符合最近区域发展理论。

3.要有助于学生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学生毕业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搭建脚手架的环节中,我们主要是构建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影响创新主体进行创新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在OSPF协议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为学生构建一个问题具备多种解决方法的应用环境,在此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网络地址划分、OSPF协议配置方面构建“一题多解”的应用环境。

(二)进入情境。即设置悬念情境、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给问题情境赋予时代性和趣味性。在路由与交换课程OSPF路由协议知识点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某一大型跨国企业或者某一银行为例(比如IBM、中国银行等知名的企业单位),详细阐明当前的应用环境,比如有30台路由器正在同时工作,由于采用了RIP协议导致网络内部消化过多的带宽,或者举例由于网络地址有限从而要涉及变长子网掩码(因为RIP协议不支持变长子网掩码)。这样的引入方式,反映了当前网络应用的变化,既时髦也真实,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独立探索:引导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独立探索并不是指完全让学生单独探索,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然后使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遇到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利用教学资源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取得阶段性成果时,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设置进一步的情境,将学生引入下一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在OSPF协议的学习过程中,理解DR、BDR选取规则和DR、BDR选取过程都有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应该要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比如说能够易于学生理解的图和表、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供学生参考理解。

(四)协作学习――小组讨论。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协作学习是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共同协作和讨论,更加全面的理解所学知识。在学生学习OSPF协议开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组,鼓励同学们协作学习,教师还可分阶段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学生讨论。比如,在DR、BDR选取规则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一次专门的讨论,通过不同学生之间的见解,使学生完全理解DR、BDR选取规则。当概念框架里面所有的概念都学习完以后,教师务必要组织学生来一次大讨论,使整个知识的层面而非单个概念的层面来理解知识点。

(五)效果评价。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效果评价并不是指教师出一个考题或者提几个问题来考察学生是否已经学会课堂知识,而由学生单个或者学习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效果评价环节,教师要开放自己的心态,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应以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成果,思考学生的理解方式,并且找出学生理解问题方式是与教学引导之间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表扬和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将之总结起来,形成更加容易理解的文字叙述或者图表。对于一些理解还不到位的学生,要继续给以提示和帮助,以完善他们的意义构建。在OSPF协议的效果评价中,对于那些理解还不到位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他们阐述自己的学习成果时,有意识地提问题,或者让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帮助他们完善对OSPF协议意义的构建。

四、教学质量分析

教学质量分析是通过对Quantitative信息的收集,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和质量作出客观描述,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情况,对教学质量作出判断。为了客观准确地分析建构主义理论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排除偶然性,笔者通过4年的时间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进行对比研究。2009~2010年,笔者对2008级和2009级学生采用了一般的讲授实验法,而在2011~2012年,笔者对2010级和2011级学生采用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架教学法。然后分别从2008级、2009级和2010级、2011级学生中随机抽取30名学生作为分析对象,并且采取问卷调查法(主要调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心理)、学生学习成果汇报法(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灵活应用考核法(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水平)三种方法对不同授课方式的两类学生对象进行分析。将每一类考核指标最高值设定为5,最低设置为1,经过加权平均处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采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法以后,学生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能力提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效果是良好的。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是基于以“学”为中心的理论,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专业知识具有知识高度抽象、实践性强和知识点联系复杂的特点,将建构主义相关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中,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对于丰富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8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78

[4]程广文,宋乃庆.论教学智慧[J].教育研究,2006(9)

[5]莫永华,仇雪梅,张际平.建构主义的澄清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0(1)

[6]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7]刘杰.支架式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

[8]杜军.支架式教学应重视“脚手架”的搭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

[9]彭阳华,周平.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外国语文,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