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花生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花生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花生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文1

关键词:水生花卉;病虫害;综合治理

水生花卉姿色秀丽、色彩斑斓、香味馥郁、高雅大方,且其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1]。然而,水生花卉在生长与繁育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理化及生物因素的侵袭,造成形态失常、枝叶残缺、凋零枯萎,乃至死亡。水生花卉病虫害的发生,与植株的生长势、适应性、气候因子和外来侵袭因素有关[2],不能单靠化学药剂防治。必须制定“以病虫测报为前提,病虫检测为手段,栽培管理为基础,生物、物理和生化诱杀为协调,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为急救”的综合治理策略与措施。为了维护水生花卉产业的发展、控制病虫的危害,现将其综合治理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病虫测报

病虫的发生遵循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轻到重的客观规律。只有对每一种病或虫的有无和动态掌握清楚,才能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为此,将当地水生花卉种类可能发生的病虫种类和往年易发生的病虫种类都要详细调查与记录。在此基础上,列出病虫易发生的种类为监测重点。并将重点病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条件掌握清楚,随时掌握发生与动态,做到将病虫控制在点而形不成害。

2病虫检疫

水生花卉病虫检疫是病虫害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经济、简单而方便的防治手段。许多病虫是通过花卉的球茎、根茎和苗木调运而传播和蔓延的,特别是蚧虫,北方温室植物的蚧虫90%是随南方苗木传入的,部分种类可在北方越冬,随之成为北方的重要害虫。水生花卉中的荸荠枯萎病和球茎灰霉病、慈菇褐斑病、美人蕉芽腐病、花叶病以及锈病等都是在球茎、种茎和病苗中越冬,可随调运传到北方。因此,在从南方调入水生花卉的球茎、种茎和苗木时,必须严格检疫,严防调入病虫种苗,以预防水生花卉病虫害的发生。

3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直接影响水生花卉的生长、发育与开花。从选种、施肥、整枝摘叶、中耕除草以及水质、水位管理都是为水生花卉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促其生长健壮,增强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虫侵袭的环境条件[3]。选用抗病品种或在发病区域中选健壮无病的单株留种,均为防治病害简单易行的经济有效方法;科学合理施肥是促进花卉生长发育的必需方法,能改善水生花卉的营养条件,使其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施肥不当,会造成一些植物生长不良而易罹患病害,如氮肥过多,枝叶徒长、组织柔软,易遭蚜虫、病原物侵害,氮肥过少,枝叶黄化纤细、抗病能力差;缺少磷肥,影响花芽形成或落花;缺少钾肥,叶片皱缩,枝干纤细,降低抗病能力。大部分水生花卉的整个生长周期均是在水中进行的,水质不好、pH值过高,有些种类不适应,无法生长。必须栽植前检测水质,选择适宜品种。整枝摘叶是培育花卉美观和利于生长的手段,也是摘除病虫枝叶并烧毁避免蔓延重遭危害的好方法;经常铲除池塘边和浮水杂草,既能保证花卉生长又能防治病虫害孳生;按照花卉不同发育阶段和冬季越冬的需要,可随时调节水位,是有利于花卉生长、防冻害的必要措施;合理轮作也是提高花卉生长和防止病害的有力措施。

4生物、物理和生化诱杀

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的生物天敌或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控制病虫害发生与繁衍,如微生物中用白僵菌、青虫菌、杀螟杆菌、苏云金杆菌、Bt乳剂、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水生花卉中大蓑蛾、黄刺蛾等[4]。运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的井冈霉素、链霉素防治茭白纹枯病、美人蕉芽枯病等。利用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昆虫和益鸟防治虫害也是极好的方法,如运用捕食性昆虫瓢虫、草蛉、食蚜蝇防治水生花卉中的蚧虫、蚜虫和螨类等。物理防治方法也很多,如温水浸种、糖醋诱杀、灯光诱杀、人工摘除病枝叶和人工捕杀害虫等,如刺蛾、斜纹夜蛾、棉水螟、莲潜叶摇蚊、金龟子类等虫害均可采取物理防治法。生化诱杀是利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害虫雄成虫,如诱杀大蓑蛾、斜纹夜蛾等。

5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当病虫害猖獗或突发性发生时,选用化学农药作为急救手段,是行之有效、经济、方便的方法,但要注意合理用药。其措施:一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吡虫啉、辛硫磷、敌百虫、敌敌畏和拟除虫菊酯等,大力推广应用白僵菌制剂、Bt制剂、粉虱真菌制剂等微生物农药和鱼藤酮、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以及昆虫生长调节剂如灭幼脲、除虫脲、卡死克、扑虱灵、抑太保、杀蛉脲等。二是减少用药次数和药量,只要1次用药解决问题,绝不用2次,尽量选用有效成分含量高的农药,如防治蚜虫的吡虫啉,有效成分用量只有氧化乐果的1/40,防治叶螨的阿维菌素有效成分用量只有三氯杀螨醇的1/56;喷雾方法尽量采用小容量、低容量或超低容量,以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常规大容量喷雾,真正落到植物体上的只有20%~30%,其余都流失到环境中,而其他容量喷雾使用率可达60%以上。三是改变用药方法,有些农药内吸性极强,通过茎叶上抹药,传导到植物各个部位,既杀虫又不污染环境。四是避免病虫产生抗药性,可以采用不同农药种类和品种交替使用。五是保管好农药,勿造成人畜中毒。施药人员作业时身穿防护衣、帽子和口罩。风大、雨天、顶风不喷药,作业后洗脸洗手,确保人身安全。

6参考文献

[1]赵家荣.水生花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林焕章,张能唐.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花生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文2

关键词:有机花生;病虫害;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1-30 文献标识码:A

有机种植是一种在生产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也不采用基因工程和离子辐射技术的种植方式,它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农作、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来提高土壤肥力、防治病虫害,以获得安全的生物及其产物的农业生产体系[1]。自2005年起,我国有了自己的有机产品国家统一标准。

花生又名长生果、长寿果、落花生,是一种适种性广、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有机花生是指按照国家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进行生产的、产地环境优良、生产过程中没添加化肥农药的健康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有机花生的需求越来越大。花生有机种植各地均有过尝试,但有机生产中病虫害防治技术一直是个难点,笔者选择在广西农业职技术学院农场进行种植试验,初探了有机花生病虫害防治措施,并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当地花生有机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花生的主要病虫害

花生整个生长期间,均会有各种病虫害危害。危害花生的病虫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据统计,全世界已发现的花生病虫害有上百种,影响较为严重的有10几种。所以在整个生长期都要注意经济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花生病害主要有黑斑病、褐斑病、网斑病、青枯病、白绢病、茎腐病、病毒病,叶斑病等;花生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蚜虫、蝼蛄、斜纹夜蛾、红蜘蛛等[2]。

2 有机花生各生长阶段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有机花生病虫害的防治要遵循“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尽量创造有利于花生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运用物理、生物、农业等各种防治措施,杜绝化学防治[3]。

有机花生整个生产全过程必须按照国家有机产品标准进行,病虫害防治所使用的植物保护产品和措施也须符合GB/T 19630的标准要求。

2.1 种植前的预防

花生种植基地要达到有机生产的产地环境要求。种植前基地要进行病虫害预防处理,选择合适的种子并进行一定的处理。

2.1.1 土壤消毒

种植基地的土壤可用薄膜覆盖或生物农药等方法进行杀菌消毒。薄膜覆盖消毒就是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覆盖在潮湿的土壤上,在晴天可以获得太阳能提高土温杀伤土壤中的病原物[2,4]。还可用Bt、白僵菌等生物菌剂(0.07㎏/hm2)施入种植穴达到消灭土壤病虫害目的。

2.1.2 选种

选择适合当地生产、优质、高产、综合抗性好的非转基因优良花生品种。如桂花系列、贺油系列、汕油系列等。选择荚果外观色泽正常无斑点,种皮粉红或红色,表面光滑无裂纹,无油斑,果仁饱满无霉变、无病虫、纯度在98%以上,水分含量8%以下的花生做种[5]。

2.1.3 种子处理

花生播种前应带壳晒种1~3 d,每天3h, 以提高种子的生活力,增强种子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并减轻病虫害。晒种时要避免高温损伤种子,并勤翻晒匀。

种子播前要进行分组粒选。选择大粒饱满,无虫伤、无破损、无霉烂、种皮鲜艳的种子。采用温汤浸种(55℃)或EM原露(100倍)浸种4h,同时用白僵菌等生物药剂拌种。

2.2 发芽出苗期病虫害防治

当地花生苗期主要病害有茎腐病、立枯病、根腐病、根霉病、冠腐病、青枯病及根结线虫病。花生出苗后至开花前,蚜虫、斜纹夜蛾、小地老虎、叶螨等害虫是花生苗期的防治重点。

2.2.1 茎腐病

茎腐病俗称“烂脖病”,在土壤潮湿的洼地或多雨年份发生较重,是造成花生减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幼苗期发病常使花生子叶发黑腐烂,造成缺苗;花生出苗至成熟期均可发生茎腐病,发病越早对产量影响越大[6]。

防治方法:茎腐病主要以种子带菌为主,连作重病,早播重病,因此应:实行合理轮作,可与禾本科作物、甘薯或蔬菜等轮作;种子储藏前要充分晒干,播前要进行晒种、选种,不用变霉、质量差的种子;播种时用白僵菌或绿僵菌等生物菌剂拌种。

2.2.2 根腐病

根腐病俗称“鼠尾”、烂根,在地势低洼、土层浅薄、持续低温阴雨等条件下发生较重[5~6]。侵染刚萌发的种子,造成烂种、烂芽; 苗期受害主根变褐,植株枯萎。

防治方法为:实行轮作,旱地作物可3种轮作,也与水稻轮作;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合理排灌增强抗病力;播种时用白僵菌等生物菌剂拌种;用木霉菌200~300倍液或高锰酸钾600~1000倍液灌根或在茎基部喷淋。

2.2.3 根结线虫病

导致花生根结线虫病的病原是线虫,它是一种个体很小的病原微生物。此病主要危害根部,播种半个月后,花生主根开始生长时,线虫侵入主根尖端,被害花生主根变畸形且歪扭,停止生长,近地面下的主根层变褐腐烂。多次浸染后的须根形成乱丝状“须根团”,造成结果少或不结果[4~5]。

防治方法:严格检疫;可与禾谷类作物轮作如水稻、玉米、小麦等减少病源;提早收获重病花生,收获晚根系易断,致使病原线虫遗留土中;处理病根病土,在采收摘果后残留遗落的病株,病根与带病的果壳土粒,必须集中烧毁或挖坑深埋,并清除田园;用淡紫拟青霉和厚垣孢子轮枝菌等生物制剂防治。

2.2.4 蚜虫、斜纹夜蛾

蚜虫防治:使用银灰膜覆盖种植,蚜虫对银灰色膜有避性;苗期如有蚜虫发生,可用黄板诱杀;也可用10%Bt杀虫剂300g/hm2兑水900kg喷雾[7]。或者用百草1号(苦参碱)乳油1000倍喷雾防治。

斜纹夜蛾防治:这是一种杂食性的大害虫,春、秋花生都可受害,一般在植株封行后大为严重。

防治方法:人工捕杀,出孵幼虫有群集性,食害大片网状,在检查时,见有此类叶片,可跟踪搜捕,就地摘掉;3龄前用10%BT杀虫剂300g/hm2兑水900kg喷雾,每隔5d喷1次,连续3次;也可用白僵菌或沼液喷洒叶面。

2.3 幼苗期病虫害防治

花生幼苗期在5~6月下旬,这一时期主要防治对象为冠腐病、叶斑病、病毒病、叶螨、棉铃虫、黏虫等病虫害,应注意调查。

2.3.1 病毒病

花生病毒病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一种病害。病株结的果畸形,小似豆粒,壳薄,种仁能撑破果壳,露出部分呈紫色,这种小粒荚果带病率高达100%。防治病毒病的关键措施是:严禁播种病粒种子,挑选大果大粒播种;治好蚜虫,杜绝传毒媒介,选种抗病品种;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原名抗毒剂1号)300倍液防治。

2.3.2 棉铃虫

幼虫从叶边咬食花生,造成缺刻,危害严重的花生田叶片被吃光,形成光杆,严重影响花生光合作用,授粉和果针入土,可造成大幅度减产[8]。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深耕冬灌,减少虫源,消灭越冬蛹;药剂防治,早花生田棉铃虫盛发期来临前,叶面喷洒0.1%的草酸水溶液驱避成虫;生物防治,在棉铃虫产卵初期放赤眼蜂2~3次,每次1.5万头;诱杀成虫,取60cm左右的杨树枝,每7~8枝捆成1把,于黄昏时每公顷插150把,清晨捉虫,集中杀死,每5~6d更换一次。也可用黑光灯诱杀。

2.3.3 花生叶螨

花生叶螨主要在6~7月群集在花生叶的背面刺吸汁液,受害叶片正面初为灰白色,逐渐变黄,受害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在叶螨发生高峰期,由于成螨吐丝结网,虫口密度大的地块可见花生叶表面有一层白色丝网,且大片的花生叶片被连结在一起,严重地影响了花生叶片的光合作用。阻碍了花生的正常生长,使荚果干瘪,大量减产。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避免叶螨在寄主间相互转移为害;花生收获后及时深翻,即可杀死大量越冬的叶螨,又可减少杂草等寄主植物;清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虫源;采用食虫螨释放田间的生物防治方法。

2.4 开花下针期病虫害防治

花生开花下针期主要病害有丛枝病、青枯病、叶斑病和白绢病,虫害防治对象主要为蛴螬、蚜虫、红蜘蛛等,应注意调查,及早识别,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危害。

2.4.1 丛枝病

病害通常在花生开花下针时开始发生,该病是由小绿叶蝉传播病毒。病株枝叶丛生,节间短缩, 严重矮化,多为健株株高1/2,病株叶片变小而厚,色深质脆,腋芽大量萌发,长出的弱小茎叶密生成丛,正常叶片逐渐变黄脱落,仅剩丛生的枝条。

防治方法:种植抗(耐)病品种;适时播种,春花生适时早播,秋花生适时晚播;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抗病力;铲除田间附近豆科杂草和绿肥等可疑寄主,减少初侵染来源;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病苗,及时防治叶蝉,可减轻病害发生。

2.4.2 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细菌性病害,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在花期发病率最高[6],感病的植株最初顶叶失水软垂,接着全株叶片萎蔫下垂,但仍保持青绿,而受害主根,根尖则变褐色软腐,用手挤压,切口处有白色的菌液流出,一般发病2周左右枯死。

防治方法:多施有机肥,播前施石灰、草木灰525~750kg/hm2,可防治青枯病。实行与非寄主作物合理轮作,如水稻、玉米、甘薯等。以抑制与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铲除杂草,清除病残体,雨后及时排水,病穴撒上石灰水消毒[7],以300~450 kg/hm2茶麸粉混合基肥沤制,发酵后施入播种沟,可以减少或防止病害的发生。

2.4.3 白绢病

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对茎基部,果柄及荚果也产生危害[8]。受害部位变褐软腐,土壤湿润时,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绢丝状菌丝,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借水流、耕作、农具等传播。高温干燥的天气适于白绢病发生,特别在经过一段干旱之后,此病最宜流行。连作田、杂草丛生或自生苗较多的田里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选择优良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用3%的井冈霉素3000mL/hm2兑水900~1050kg叶面喷雾可有效防治白绢病的发生。

2.4.4 蛴螬、地老虎

不仅危害期长,而且危害严重,常造成缺苗垄断现象,影响花生坐果结荚以及产量,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50%以上[9]。是目前影响花生产量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其常活动地下,隐蔽性强,防治困难。

防治方法:为了防治以蛴螬为主的地下害虫,顺播种沟与生物肥一起每公顷施白僵菌15 kg,结合应用农业措施,如:田头边种植蓖麻诱杀,或是利用耕作时人工捡拾蛴螬和成虫,同时可诱杀地老虎成虫[5,9]。

2.5 结荚期病虫害防治

花生结荚期管理的重点是:防治花生病虫害、叶面追肥和防止徒长。

2.5.1 花生锈病

花生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全国各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南方重于北方。种植密度大,氮肥施用过多,通风透光差的情况下发病重,在花生各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生,结荚以后发病较多。主要危害花生叶片,亦可危害叶柄、托叶、茎杆、果柄和荚果。

防治方法:除选用抗病品种外,要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做好防旱排涝工作,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在田间病株率达到10%~20%时,可选用农抗120或者1:2:200倍式波尔多液喷施防治。

2.5.2 花生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分为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褐斑病又叫“早斑病”,发病较早;黑斑病又称“黑疽病”,发病较迟[10];在花生产区普遍发生,是花生中后期的重要病害,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发病重主要危害叶片、叶柄、托叶,严重时也危害到茎杆。受害花生一般减产10%~15%,严重时达30%以上,而且花生品质大大降低[11]。

防治方法:实行水旱轮作,可有效减轻叶斑病发生;科学施肥,以300~450 kg/hm2茶麸混合基肥沤制发酵施入播种沟内,可减少和防止病害的发生;用0.5%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喷施防治,能控制病害蔓延的流行,保持较长的绿叶功能期,延长光合作用时间;花生收获后,要及时清除残株病叶,以消灭浸染源。

2.6 饱果成熟期病虫害防治

花生的饱果成熟期也可称为生育后期,此期为害花生叶片的主要害虫是棉铃虫、造桥虫等食叶害虫和叶螨(红蜘蛛)等,前者高温多雨高湿条件下易发生为害,后者则在气候干燥条件下发生[10~11]。应注意检查,在幼龄阶段和点片发生时喷茴蒿素杀虫剂和楝素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害虫),对幼虫及卵均有触杀作用和胃毒作用。对蛴螬、金针虫、蚂蚁等地下害虫要在此前防治的基础上,检查发现土层内仍有幼虫或被害状时,再喷施一次青虫菌或用多杀霉素。

后期雨水较多,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和耕层潜水。当大部分叶片脱落,顶部叶片变黄,茎枝变黄枯软,大部分荚果成实饱满,就要抓紧收获。

3 小结

综上表述,有机花生病虫害的防治应结合各个时期的情况,采取适当的农业、物理、生物、生态等防治技术进行综合防治,建立合理的作物生长体系和健康的生态环境,通过创造有利于作物而不利于病虫害的环境条件来提高作物的自身抗病能力,提高系统的自然生物防治能力,将病虫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保证花生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杜相革,董民主编.有机农业导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徐亚玲.花生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J].南方农业,2008,2(7):28.

[3]GB/T19630-2011.中国有机产品标准[S].

[4]周远曦,陈朝晖.花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2005(3):16.

[5]方秋瑾.花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7):186.

[6]张始东,谢筱强,曾令强.有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J].安微农学通报,2009,15(12):128.

[7]张月辉.花生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J].河北农业科技,2007(1):21.

[8]吴家林.红衣花生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J].植物医院,2010(5):25.

[9]吴微微.浅谈花生病虫害安全控害技术[J].辽宁农业科技,2009,29(5):351.

[10]花文苏.花生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2):65.

花生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文3

关键词:花生病虫害;镇赉县;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083-1

1 茎腐病

1.1 症状 花生茎腐病发生严重,苗期子叶黑褐色干腐状,后沿叶柄扩展到茎基部,成黄褐色水浸状病斑,最后成黑褐色腐烂,后期发病,先在茎基部或主侧枝处生水浸状病斑、黄褐色后为黑褐色,地上部萎蔫枯死。花生茎腐病发生严重,发病面积80%左右,一般发病率在60%—70%、严重发病菌块高达80%—90%,有些重病植株已整株枯死。茎腐病多在花生生长中后期发病,成株发病多在近地面茎基部第一对侧枝处。初为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变为黑褐色,并向四周扩展包围茎基部,引起黑褐色腐烂,使地上部萎缩枯死,潮湿时病部密生黑色小粒(分生孢子器)。病株荚果腐烂,或种仁不饱满。

1.2 防治方法

1.2.1 农业防治 选用无病的种子和抗病品种;轮作换茬,轻病地块可与非寄主作物轮作1—2年,重病地块轮作3—4年,可与禾谷类作物轮作。此外,做好田间开沟排水,勿用混有病残的土杂肥,增施磷钾肥料。

1.2.2 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公斤加水50—60公斤冷浸种子100公斤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3%—0.5%),浸种24小时播种,防治效果显著;在发病初期,选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者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间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

上述药剂还可兼治花生叶斑病。

2 根腐病

2.1 症状

该病在花生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感病植株矮小,叶片自下而上依次变黄干枯脱落,主根外皮变黑腐烂,直到整株死亡。该病主要靠雨水和田间传播。苗期田间积水,地温低或播种过早、过深,均易引发该病。引起根腐病的罪魁祸首,水量大、不通风、光照不足、土壤粘性大,根部受损伤等都是造成病菌侵入的主要原因。发病后根部由浅褐色逐渐变为深褐色。病菌残留在土壤中过冬,翌年从进入作物中,并通过灌溉或下雨进行传播。

2.2 防治根腐病方法 与其他病害一样,农药防治根腐病首先就是种子消毒,然后就是土壤消毒,最后就是发病后的作物灌根用药选择。

2.2.1 栽种前种子消毒 也是最常见的第一步减轻病害的方法。

种子消毒用药量:因为种子与土壤用药比起来,面积小。所以种子拌种可以使用倍液相对较低药物。600-800倍液的恶霉灵或800-1000倍液的甲霜恶霉灵

2.2.2 栽种前土壤消毒 第二步减轻病害的方法。

土壤消毒较种子消毒药使用的倍液相对较高。1200-1500倍液的恶霉灵或1500-2000倍液的甲霜恶霉灵

2.2.3 发病后灌根 第三步减轻病害的方法。

灌根与土壤消毒相似,施药面积较大,所以用量一样。1200-1500倍液的恶霉灵或1500-2000倍液的甲霜恶霉灵

3 花生网斑病

别名云纹斑病或网纹污斑病。

3.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其次为害叶柄和托叶。田间自然发病一般先从植株基部叶片开始,初期叶片正面产生针头大小的小褐点,逐渐变为褐色星芒状斑,进而扩展成网纹状,边缘灰绿。随着病斑的逐渐扩大,最后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至栗褐色大斑,病斑边缘绿浅褐色,界限不明显,导致叶片过早脱落。叶片背面初期无症状,后期呈现边缘不清晰的浅褐色病斑。

3.2 防治方法 该病菌在落入田间的花生病叶残叶进行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外,在田间病株率达到5%以上时,可选用抗枯宁7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400倍液,或“农抗120”(每亩0.5公斤)200掊液,初次每亩用药液75—100公斤,间隔10—15天喷1次,连喷2次—4次。

4 黑霉病

4.1 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花生生长前期,病菌先染子叶使其变黑腐烂,继而侵染幼苗根茎部,潮湿时病部长出许多霉状物覆盖茎基部,茎叶失水萎蔫死亡。

4.2 防治方法

(1)整地改土,增施腐熟的有机肥,防涝排水,加强田间管理。

(2)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

5 白绢病

花生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该病在花生荚膨大至成熟期才表现出症状,发病后再进行防治效果较差,因此,应从花生播种期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防治。

5.1 发病症状 花生根、荚果及茎基部受侵染后,初呈褐色软腐状,地上部根茎处白色绢状菌丝(故称白绢病),并有油菜籽状菌核,茎叶变黄,逐渐枯死,花生荚果腐烂。该病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开始萌动,侵染花生,沙质土壤、连续重茬、密度过大不通风、阴雨天发生较重。

5.2 防治方法 5.2.1 合理轮作 病株率达到10%的地块就应该实行轮作,一般实行2—3年轮作,重病地块轮作3年以上,以花生与禾谷类作物轮作为宜。

5.2.2 深翻改土,加强田间管理 花生收获前,清除病残秧枝,收获后深翻土地冻垡,减少田间越冬菌源,花生播种后做到“三沟”配套,下雨后及时排出地中积水。

5.2.3 药剂防治 花生播种期每亩应用五氯硝基苯1公斤对细湿土20公斤,施在播种沟内盖种,同时注意用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等药剂防止地下害虫,花生结荚初期喷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补海因1000倍液防治,发病期还可用三唑酮、根腐灵、硫菌灵等药剂灌根,防治效果非常明显。

6 花生虫害

花生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文4

关键词:花生;种植环境;田间管理;病虫害;质量;栽培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56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156-02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也得到不断调整与完善,由过去的单一种植结构“以粮为主”,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经济作物并举。其中,花生就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花生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其他多种维生素。且适应性较强,产量稳定,增产潜力较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通过采用优良品种,加之科学的栽培技术管理,生产出优质高产的花生,提高花生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

1种植环境选择

1.1产地选择

花生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其种植环境要求较高,必须远离污染地区,周围无污染气体、粉尘等排污源;灌溉用水或上游水没有对产地构成污染威胁的污染源;土壤中无超标农药残留。

1.2地块选择

选择土壤结构适宜、理化性状好、地势平坦、耕层深厚、疏松肥沃、保水保肥、排灌方便,肥力中等以上的沙壤土或轻壤土,最好选择不内涝、不高燥的生茬地,或2~3年没种过花生的地块,绝对不能选择黏土或黏壤土,以减少花生病虫害的发生机率、用药量及用药次数,从而提高花生的品质。

2播前准备

2.1品种选择及处理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花生新品种,可选用中花、花育和丰花等系列新品种,青枯病发病重的

地块要选用专用抗病品种,要求种子纯度≥96%,净度≥98%,含水量≤10%;剥壳前3~5 d,选择晴天,将花生果摊成约6 cm的厚度,晒果2~3 d,以减少病源菌数量,提高种子活力;剥壳后分级粒选。

2.2轮作换茬

花生连作(重茬)可导致病虫害扩大蔓延,土壤微生物群落失去平衡,土壤养分失调,造成减产损失。轮作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和杂草危害,维持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平衡,减少用药量,提高花生品质。必须重茬时,可采取深翻、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以减轻病虫危害。

2.3深耕整地

花生前茬和当茬都要注意适当耕翻,逐年加深熟化的耕作层。原土层深厚,但历年浅耕形成了犁底层的花生田,当年深耕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2.4平衡施肥

无公害花生施肥必须坚持以有机肥、底肥为主,坚持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科学施肥,施用无公害肥料,提高肥效的原则。提倡使用堆肥、沤肥、厩肥、绿肥、秸秆肥、饼肥、微生物肥等,禁止施用硝态氮肥(如硝酸铵、硝酸钙等),限量使用化肥,做到农家肥与化肥、微生物肥配合施用。

2.5精细播种

花生的播期要与当地自然条件、栽培制度和品种特性相结合,根据地温、墒情、品种、土壤及栽培方法等综合考虑,灵活掌握。春播花生适宜播期应掌握5 cm地温稳定在15 ℃以上时即可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为宜,要足墒播种,播种时播种层适宜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如墒情不足,要浇水造墒,并机耕灭茬。夏花生播种越早越好,抢时早播是夏花生获得高产的关键,抢时早播能延长花生的生育期,特别是延长营养生长时间,使植株高度、节数、分枝数增加,因而花多、果多,也可避免花生生育后期的低温危害,保证荚果的正常发育和灌浆,还可以早收获、早腾茬,为下茬作物适时播种创造良好的条件,可实现全年增产。夏花生争取在6月10日前播种,最迟不超过6月15日。播种密度为大粒品种12.0~12.5万穴/hm2,小粒品种15.0~16.5万穴/hm2,每穴两粒种子。选用厚度0.004~0.005 mm聚乙烯地膜或除草膜,膜的宽度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3田间管理

3.1防除杂草

在播后3 d内,用72%都尔乳油1 800~2 250 g/hm2,或25%恶草灵乳油1 500~2 250 g/hm2,或48%拉索乳油2 250~3 000 g/hm2,或60%丁草胺3 000 g/hm2,兑水9 000~1 125 kg/hm2,喷湿畦面表土封闭防除杂草。花生中后期,由于雨水多,前期封闭除草剂药效已消失,杂草开始滋生,可用5%精禾草克750 mL/hm2兑水450 kg/hm2进行茎叶处理,以有效防除禾本科杂草。

3.2开孔放苗

先播种后覆膜的花生幼苗顶土(膜)时,要及时开孔放苗,以免灼伤幼苗。放苗坚持先出先放、放青不放黄的原则,宜在9∶00以前或17∶00以后放苗,晴天中午及大风天气不能放苗。放苗后随时在膜孔上覆土,以防止跑墒散温。放苗时,若发现有缺苗现象,应立即补种或补栽,补种和补栽时要浇水,尽可能地使补种苗与原苗生长一致。放苗后要经常进行田间检查,及时将压在膜底侧枝抠出膜外。

3.3合理运筹水肥

花生花针期和结荚期是整个生长期需水最关键的时期,这两个时期需水较多,要合理运筹浇水,保持地面湿润,以满足花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所需水分。若遇干旱,应及时补水,补水以沟灌为主,应根据旱情和土壤墒情合理控制补水量,以确保果针及时入土结实和荚果充实膨大。花生怕涝,播种前要搞好“三沟”配套,多雨季节应注意及时排水防涝,避免田间积水,降低涝害发生程度。特别在花生生长中后期,如雨水较多,要及时排放,以免烂果,确保产品质量。后期施肥要以叶面喷肥保顶叶为中心,当花生进入结荚期有早衰趋势时,可喷施2%尿素与0.2%~0.3%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液675~900 kg/hm2,每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进入下针期,每隔10 d叶面喷1次硝酸钙1 000倍液675 kg/hm2,连喷2~3次。

3.4适当进行调控

花生生长中期,特别是下针期到结荚期这段时间,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旺盛生长阶段,高肥水地块易出现徒长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调控。一般在株高超过40 cm时进行人工去顶,即用手摘除花生主茎和主要侧枝的生长点;也可每hm2

用5%烯效唑或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50~750 g,兑水600~750 kg,叶面喷施1~3次,每次间隔7~10 d,促进植株养分合理分配,抑制徒长,促进籽粒饱满,提高产量和品质。

4病虫害防治及消除塑膜污染

花生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突出生态控制为主,以安全、优质、营养为原则,优先采用农业、生物、物理等措施,配合使用化学防治方法,严禁使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高生物富积性、高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农药及其复配农药。农业防治包括合理轮作换茬、加强健身栽培、冬前犁地冻虫、播前犁地拾虫等。生物防治,如:防治蚜虫用BE-82灭蚜菌或1.1%苦参碱溶液900~1 800 mL/hm2,兑水750 kg均匀喷雾;防治红蜘蛛用1.8%阿维菌素450 mL/hm2,兑水750 kg均匀喷雾。物理防治方面,用糖、醋、酒加硫酸烟碱发酵液诱杀蛴螬、小地老虎成虫。化学防治上,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0~2.25 kg/hm2兑水750 kg喷雾,或2%菌克毒克300~500倍液喷雾防治根腐病、叶斑病等。用72%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喷根(距收获期20 d以上)防治青枯病。每种药在全生育期中仅限用1次。花生收获前15 d人工顺垄揭除地膜,带出田外,花生收获时拣出留在地里和残留在花生秧上的残膜,以免污染土壤和牲畜误食。

5适期收获确保质量

花生的适宜收期可从长相、荚果发育状况和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收获过早或过晚均会影响产量和质量。基本做法是“三看一防”,即看地上长相:植株顶端不再生长,中部叶片大部分已经脱落,上部叶片变黄,傍晚时叶片不再闭合,表明植株已经衰老;看荚果发育状况:拔起花生植株,多数荚果果壳硬化、网纹清晰、果皮外表呈现铁青色、果壳内壁发生青褐色斑片、果内籽粒饱满、种皮发红,表明已成熟;看自然气候变化:当昼夜平均温度下降到15 ℃以下时,花生荚果不再继续生长;防冻:花生荚果水分未降到10%时注意防冻,受冻后发芽率降低、品质变次。采收后应及时晾晒,不要堆捂,按照无公害农产品包装、贮藏的要求妥善保管,入库时荚果含水量应控制在8%以下,库温保持在20 ℃、相对湿度保持在52%左右,可有效减慢酸败,减轻黄曲霉毒素污染,保证花生品质。

6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花生的种植要求会进一步提高,优质、无公害花生的市场需求将会扩大,生产中除了对种植环境严格要求外,还要掌控品种选择、轮作换茬、整地播种、平衡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消除田间污染、适时收获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花生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文5

关键词 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贵州都匀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139-01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匀毛尖茶,是都匀市的主要经济作物,现有茶园面积1.49万hm2,可采茶园逾0.63万hm2。由于茶叶种植面积大,近年来有害生物呈加重发生态势。摸清其有害生物种类及发生特点,开展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十分必要。为有效控制茶园病虫草鼠害的发生危害,提高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水平,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促进都匀市茶叶生产健康发展,笔者于2010―2013年在贵州省都匀市对茶园有害生物种类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概况

调查地点设在贵州省都匀市毛尖镇茶叶种植区,调查总面积10 hm2。调查时间为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

1.2 调查方法

1.2.1 病虫调查方法。在茶叶生长期间每隔10~15 d调查1次,采取对根际和根际土壤取样调查及干、枝、叶、花上收集的方法进行普查,采集的病虫害标本带回实验室鉴定,调查过程中观察记载病虫危害茶叶植株部位及危害症状。同时,在茶叶种植园内安装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每10 d调查1次,对诱集昆虫带回实验室鉴定。

1.2.2 杂草调查方法。采用唐洪元等[1]提出的五级目测法进行,调查时记载杂草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

1.2.3 害鼠调查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工具为木板鼠夹,花生仁作诱饵,对捕获的鼠类进行种类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生病虫主要种类

通过在贵州省都匀市毛尖镇茶叶种植区调查,在茶园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19种,其中,病害有7种,即茶白星病、茶饼病、茶轮斑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叶斑病、茶白绢病等;主要害虫有12种,即茶小绿叶蝉、茶蓟马、茶蚜、黑粉刺虱、茶毛虫、云尺蠖、油桐尺蠖、小白尺蠖、茶蓑蛾、大蓑蛾、小地老虎、铜绿金龟子等。

2.2 发生杂草主要种类

茶园发生主要杂草种类有马唐、狗尾草、蟋蟀草、狗牙根、辣蓼、白茅、棒头草、看麦粮、早熟禾、繁缕、莎草、马兰、毛茛、野塘蒿、刺儿菜、黄花蒿、通泉草、车前草、蟋蟀草、马齿笕等20余种,占杂草发生量的90%以上。

2.3 发生害鼠主要种类

茶园发生害鼠主要种类有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4种,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总鼠数的80%以上,捕获率在3%~8%。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茶园有害生物种类及发生危害特点,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为重点,抓住防治关键时期,选择生物农药,适时采用化学防治的防治策略。

3.1 农业防治

在春茶萌芽前及时进行修剪,清除田间病虫枝叶,及时进行人工除草,清洁田园,施足底肥。在茶青采摘的季节,及时进行采摘茶青,增产增效,创造一个利于茶叶生长、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生态环境,从而减轻茶叶病虫的发生和危害。

3.2 物理防治

杀虫灯诱杀害虫的一种高科技绿色无公害杀虫技术,具有无环境污染,对人、畜安全、使用方便、诱杀效果显著等优点。因此,在茶园应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控虫技术和黄板诱杀害虫技术,可大大减少田间害虫危害。太阳能杀虫灯按照每3.3 hm2茶园安装1盏进行诱杀害虫;黄板按照茶园悬挂25 cm×20 cm黄板375块/hm2为宜。茶园除草可以通过物理除草、覆膜等办法对杂草进行抑制。

3.3 化学防治

要加强病虫鼠害监测,搞好病虫鼠害调查,掌握病虫鼠害发生动态,抓住防治关键时期开展防治病虫鼠害工作。在病虫防治时,禁止使用甲胺磷、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对天敌杀伤力较强的农药,推广使用阿维菌素、吡虫啉、苏云金杆菌等高效、低毒、低残毒的生物农药,严格把握施药剂量及鲜叶采摘安全间隔期。茶园除草应该选择在冬季休茶时,对土壤进行处理杀死草籽,减少杂草,可选用草甘膦、克芜踪等除草剂,除草效果可达90%左右。鼠害防治推广使用毒饵站灭鼠技术[3],选择使用高效、低毒、无二次中毒的抗凝血杀鼠剂,如溴敌隆、溴鼠灵等,可有效地控制鼠类的发生危害[4]。

4 参考文献

[1] 唐洪元,王学鹗.上海郊区农田主要杂草生长发育研究(Ⅱ)[J].杂草学报,1989,3(4):14-19.

[2] 金星,杨再学,刘晋,等.贵州省毒饵站灭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9):107-112.

花生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文6

1.整地作业:

整地应力求平整,这有利于灌排水处理,并可利用淹水防治杂草发生。整地平整亦可确保秧苗成活率,避免造成补植时的成本浪费。

2.有机质肥料施用技术:

有机质肥料如果能够自行制造,是最符合经济成本,然而实际执行却不太容易。对比市场销售的有机质肥料,以菜籽粕、花生粕等高含氮量的植物性有机质肥料成本更低廉。菜籽粕是中部地区水稻有机栽培使用的主要有机质肥料,其氮、磷酐、氯化钾的比率为5.3∶2.3∶1.3。菜籽粕是未经腐熟的有机质肥料,因此其施用量及施用适期应特别注意。菜籽粕应用在水稻栽培,其推荐量每公顷为4000公斤,1/2当基肥使用,约于整地前10天施用,不但可以避免插秧后因菜籽粕发酵产生的高温对水稻生长产生危害,并可适时及适量提供水稻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1/4作为追肥,适时适量补充水稻营养生长期间所需的肥分,此时水稻的根系及地上部已经生长旺盛,不惧菜籽粕发酵产生的高温危害;1/4作为穗肥使用,一般的水稻栽培,穗肥在幼穗形成约0.2公分时施用最为适当,但施用有机质肥料因需要时间进行矿化作用,之后才能释放出营养成分,因此建议一期作约在幼穗形成前约8~10天,二期作约在幼穗形成前约6~8天施用。有机质肥料应避免在幼穗形成期后再施用,以免在因谷粒充实期间有过量的氮素供应,这样不仅使稻株容易倒伏,亦会提高谷粒中的粗蛋白质含量,不利于稻米品质的提升。

3.福寿螺防除技术:

福寿螺又名金宝螺,是目前水稻生育初期的主要害虫,遍布于任何有水的地方,繁殖力非常旺盛,其危害特征是将刚插秧后的水稻嫩株从茎秆基部剪断。如果水稻生育初期不加以防治,危害将严重至必须进行补植,造成生产成本浪费。目前防治的方法是使用毒性相当强的化学合成农药进行防除,虽然其效果非常好,但是因其具有高毒性,因此建议尽量避免使用。苦茶粕是使用于水稻有机栽培,防除福寿螺效果非常好的植物性废弃物,因其防治福寿螺时,同样土壤中的其他生物如水蛭、蚯蚓等亦会致死,因此施用时不宜过量,每公顷以50~100公斤为原则,水稻插秧后在田埂四周均匀撒布,即可达到防除效果。因苦茶粕防除福寿螺的效果与化学合成农药的防除效果相同,但其对人体不会构成危害,因此建议水稻栽培农户用苦茶粕来防除福寿螺,尽量避免使用高毒性的化学合成药剂。

4.杂草防除技术:

水稻有机栽培技术严禁使用化学合成杀草剂。目前应用在水稻有机栽培的杂草防除技术有三种。1.重复整地法:于插秧前12~15天进行第一次整地,粗耕、细耕及把平同时完成,随即给予深水(5~10公分)灌溉,持续至插秧前三天,再进行第二次整地,即可完全防除杂草。2.稻壳覆盖淹水法:于插秧前力求整地平整,插秧后秧苗挺直时,每公顷覆盖约4吨稻壳,并进行淹水处理,可防除大部分的杂草,再配合人工除草,即可有效防除杂草。3.高温防除法:此法是利用未经腐熟的植物性有机质肥料施用到地面,应用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在湛水情况下土壤中残存氧气,使杂草种子无法获得足够能量发芽的原理,以抑制杂草的发生,但是本项防除法,必须配合高温(例如二期作初期)才有防治效果,一期作仅能达到初期抑制,长期则无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