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提问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提问的概念

课堂提问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探索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原则与技巧是优化课堂过程,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关键。

一、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质量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难点,每堂课提问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知识是无边的海洋,不突出重点、难点,舍本求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原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育学上的问题。他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认为,进行了“教育上合理”提问。

二、问题设计要适应学生能力和水平,注重难度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需对全体同学的综合情况(主要指个性、知识、素质、能力、基础等)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实际需要,掌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得太平直、太浅显,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学生几乎不用通过思考就立即回答,齐答了事,整堂课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益处。而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教学也没什么好处。

三、问题设计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趣味

课堂提问就是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

四、问题要有结果和答案,注重评价

有问必答,这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在教案设计的时候,教师应把本课时该提哪些问题,该作哪些回答,标准答案怎样等详细程序全部编入设计,还要估计学生对这问题可能有几种解答,可能会出现哪些差错,该怎样引导等。 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有这样一个片段: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已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错。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笔者没有判定谁是谁非,而是鼓励双方进行辩论,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学生课堂辩论。正方(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反方:“是!是!”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反方:“是!是啊!”正方:“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师:反方同学,你难道不想说什么吗?反方(从圆纸片上撕下一小块),高举着分开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正方:“是。”反方(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小声的):“不是。”反方:“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自始至终,教师以微笑鼓励着学生,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辩论结束,教师紧握着反方学生的手,说:“祝贺你们,是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深情地握着正方的手:“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咱们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教师彬彬有礼地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孩子们笑了。教师接着向全班学生说:“从上面的例子可以体会到,‘分成两份’和‘平分成两份’是不一样的。我们一定要仔细认真。”在这节课中,正是教师延迟了对标准答案的判定,才有了这个精彩片段,它使成功者体会到快乐,使暂时失败者也深刻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体现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课堂提问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人类的教育史证明提问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心理学以及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提问不但能够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采用一定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问题。数学作为人类思维发展的一种极致,更需要采用提问的方法来引导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数学思维,其中初中数学是从感性认识转向理性认识的一个关键阶段,因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1]。

1按课堂提问的形式分类

1.1设问型

就是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学生,它的特点是将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作答,而是自问自答,它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造成学生的悬念感。设问常用于复习。复习中的设问,一般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以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设问还常用于引入新课,其作用是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这种设问,往往把一节课的重点设计,使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学生有强烈愿望的问题联系起来。

1.2追问型

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追问的特点是教师发问的语气较急促,问题与问题之间间隙时间较短,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的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1.3疑问型

是由教师设置疑点,提出问题,使学生觉得难解,于是去认真推敲问题,提出观点引用整合,组织答案。由于教学过程受诸因素制约,学生的学习会留下终点。每一节课留一点时间让同学们及时把问题提出来,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释疑,能使所传授的知识更为完善。回答疑问,可根据问题是否带有普遍性,考虑个别或当众作答。倘若学生的提问是你认为很简单的问题,也不要粗暴地拒绝回答,要造成一种亲切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有疑敢问,把疑难分散解决。

2教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浅析

2.1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发问

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好钢用在刀刃上”,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问,由于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主体支撑,而难点则是教学的突破口,所以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问学生往往会举一反三,掌握其它相关的知识,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大大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具体的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问:

(1)要抓住重要的概念提问,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初中生处于主要是以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来说这些抽象的概念往往是难以理解的,产生一些困惑和不解,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的去引导,放任自流,学生的数学大厦就存在基础的隐患,很难将数学学好学精。所以教师要对重要的抽象概念进行提问,帮助学生来理解概念[2]。

(2)针对重要的数学方法提问,数学方法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之一,采用正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就是在用正确的数学逻辑思维方法在思考,所以教师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教学,这也就意味着要针对重要的数学方法向学生提问,例如几何中辅助线的添加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重要方法,但是学生不太容易掌握这种方法,那么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分配出足够的时间来就这种方法进行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纠正他们的定势思维,引导他们合理添加辅助线。

2.2抓住初中生的特点发问

(1)问题背景要适合中学生的特点。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构建在一定的背景之下,问题的背景能够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背景要选择他们熟知的事务,贴近中学生的生活,那么学生就更容易感性地理解教师的提问。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时,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物体来直观地感受全等图形,再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学生就会显得容易得多。如果教师都能这样认真设计课堂提问的每一个问题,课堂提问以至于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2)在适当的时机提问。孙子兵法在讲战争的时候要注意“天时、地利、人和”,虽然我们的课堂提问并不是一个相互对立战争的过程,但同样要注意“天时”的问题,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来提正确的问题,这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编排,另一方面就要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合理安排提问。中学生集中力和学习能力是不可能连续的,教师要在不同的阶段选择合适的问题以达到在学生学习状态好的时候尽量多地学习重点和难点知识,而在学习状态下降的时候选择具有趣味性和发散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激情是最高的,那么此时以重点的概念和数学方法来提问,而在课堂中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下降,那么此时可以提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这样很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会最有效的利用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来服务于课堂教学。

2.3注意语言的有效性

语言是课堂提问的载体,有效提问的前提就是学生首先要能够听得懂教师的问题,另外数学语言又具有其特殊性,包含着数学独特的思想,所以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有效性,力求做到语言准确,简洁,具有启发性、直观性和思想性,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幽默性。

(1)语言准确。准确的语言是学生理解的基础,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必须用词精当,语句严谨,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例如梯形中的底边就要表述为底边,而不要表述为“这个边”,“那个边”。

(2)语言简洁。提问中叙述每一个概念在准确、完整的前提下,要力求简洁明了,做到字字句句都表示一定的意义,注意克服语言罗嗦或其他语病,另外使用数学语言还可以大大缩短语言表达的长度。在引入提问背景的时候也要注意简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不要在背景的引入上占用太多的时间。

3结论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数学思维方法的最好途径,因而每个教师也都会形成一套自己的提问体系来与学生交流。

参考文献:

课堂提问的概念范文3

新课改提倡的提问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记忆理解程度,更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学习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与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然后探究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而构建自己的生物知识结构。那么如何提高新课改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略谈浅见。

一、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提问理念

我们要重新认识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提问的功能,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主要手段,学生通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思考其意义和含义,通过这种方式把学习的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提问的出发点是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不是促使学生死记硬背各种信息。因此说,新课标下的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检测方式,还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二、优化问题的设计

1.结合教学中的概念去设计问题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概念的理解是基础,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围绕生物学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

(1)围绕概念中的核心词去设问。一个概念的内涵中,必然有核心词、关键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够根据核心词进行设问。

(2)围绕概念的外延去设问。概念的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如:自养生物的概念是指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自身的有机物的生物,这样我们可以从概念的外延的角度设问“自养型的生物有哪些?”。

(3)围绕概念的例证去设问。某一概念必然有对应的例子,而与概念相关的例子包括正例、特例和反例。如: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比较简单,一般要借助于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类微小生物的总称。从正例的角度可以设问“微生物通常包括哪些类别的生物?”,从特例的角度可以设问“蘑菇、银耳、黑木耳等生物是否属于微生物?”。

2.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去设计问题

新课程下必修模块中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及材料、实验步骤、实验原则等等。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节进行设问,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反思。围绕实验各环节问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回顾和反思。

3.结合知识的前后联系去设计问题

生物学中有很多知识和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我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把前后关联的知识给学生挖掘出来。在讲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时候,由生态水平的稳态我们可以联系个体水平的稳态,于是可以设问“人体稳态都包括哪些内容?”。

三、优化提问的方式

(1)直接式发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如“是什么?”“有什么?”等等。

(2)引趣式发问:常用于新课开始,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3)比较式发问: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原理等进行比较,分别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清晰掌握各自的本质。例如:“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光反应”与“暗反应”等有何异同?

(4)连环式发问:例如:在小结“X隐性遗传”时,可设计一系列问题提问:①什么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②哪些遗传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③为什么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④为何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源来自于外婆家?⑤为什么是交叉遗传?

(5)质疑式发问:鼓励学生对教材或资料中的内容进行质疑,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6)诱发式发问:教师先提出问题,接着便告诉学生答案,但问题与答案之间没有显而易见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优化课堂提问的评价

在生物教学的课堂提问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的回答一个评价,但评价学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表扬为主,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

(2)鼓励求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错误的”等结论。

课堂提问的概念范文4

一、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重要作用

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的一种方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的形式,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能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增进师生交流;能活跃课堂气氛等等。实践证明,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运用得好,对提高地理课堂效率,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地理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提出的问题范围太大,针对性不强

提问的范围太大,使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学生思考缺乏针对性,其回答往往是照本宣读,以偏概全。例如:在讲《地球上的水》一课时,教师问到:“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地球上有哪些水体?”学生回答往往是:地球上的水体很多,有海洋水、陆地水、湖泊水、冰川等等。这样的回答忽略了水体划分的依据,各种水体的范畴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使概念模糊。若提问方式稍加改变,其结果就会不同:“地球上从空间分布看分为哪三大水体?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哪些?”该问题的提出就具有针对性,学生回答问题的目标明确,且在思考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剖析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 避重就轻,该设问处不设,课堂设问太随意

例如在讲地质作用分类这一内容时,某教师在对地质作用的概念作讲解后提问:“自然界的地质作用有的很激烈,有的很缓慢,请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很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目标,但在接下来讲解的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的分类中,却没有设问,只是平铺直叙地作了讲解。该内容的重点应是后者,故这样的设问是不科学的。

3. 提问不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违背认知规律

某教师在讲“大气的削弱作用”一节内容时,先讲完大气的吸收和反射作用,并举例说明,然后提问:“那么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是明亮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要求学生回答。其本意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进行课堂转析,由吸收、反射作用过渡到散射作用的分析、讲解,但学生的答案都是“由反射作用引起”,该设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4. 巩固性的提问,肤浅零杂

在复习自然资源这一概念时,甲教师的提问是:“什么叫自然资源?”乙教师的提问是:“闪电、水、小麦、铜矿石四种物质,试判断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为什么?”同样是对自然资源概念的复习提问,甲教师引导学生只是照本朗读、死记硬背,而乙教师的提问及学生解答,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使学生对自然资源概念的本质加深了认识与理解。

三、增加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度

1. 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备课时应缜密地设计问题

地理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要为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教师自身要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就关键处设问。例如,在“气温的日变化”教学中,教师设问:①一天中,地面温度最高值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②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只要对这两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太阳辐射、地面温度、地面辐射和大气温度几种关系及储热效应问题都迎刃而解,产生“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设计的问题主题要明确,既要求问题不能有知识性和概念性错误,又要使问题内容及要求清楚明确,直截了当。例如,教学“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节时,有教师问:“今天是10月6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因不明确意思,无从着手。后来教师直问:“今天是10月6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南还是以北?”学生则异口同声回答:“在赤道以南。”可见,问题的设计若题意不明,就会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质量。

2. 要因材施教,因人而问

课堂提问是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目的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问及学生解答,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及技能,因此,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全体学生都对问题积极思考,然后再选择答问对象。同时应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问。容易的问题,提问中差生,问题较难,提问优等生。提问面应普遍,不要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

3. 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一般来讲,在教师作了较长讲解后,突然话题一转,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当一个问题已讲完,下一个问题即将开始时,采用提问的方法以作过渡等等。例如,在讲“大气环流”一节时,在教师完成“单圈环流”的讲解后,加以说明:“单圈环流是在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及海陆差异的情况下形成的。”然后提问:“那么在考虑地转偏向力因素的情况下,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呢?”用提问的方式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启迪思维;另外,当讲解的内容较易懂,为挖掘教材内涵找出其深刻含义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4. 善于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地理教学提问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中,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印象,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第一步。“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应善于质疑,造成悬念,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号去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提问的概念范文5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封闭心理逐渐加强。教师应从初一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提问时应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要积极与学生共同讨论,创设和谐民主氛围。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喜欢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教师应依此在课堂中给予答题的学生以鼓励性评价,使提问的气氛和谐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不仅保护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也为教师提问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数学教学就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向前发展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而巧设问题情境,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

二、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提问

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首先,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通过设计有明确目标的问题,学生可以轻松地进入新课,掌握新课的重点、难点。问题设计的层次要清晰。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循序渐进地设计和提出问题。其次,问题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问”,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最后,问题设计的角度要新颖。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素。把教学中的一些老问题变换得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达到提高解决能力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课堂提问要学会标新立异

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提出。切入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大不一样,这就要求提问要新颖,要有新意。比如引进平方根概念,可提问:“你能画一个面积是9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吗?”学生答:“只要作一个长是30厘米的正方形。”教师又问:“你是怎样思考的?”学生答:“只要求出一个平方得900的数。”教师再问:“平方后得900的数只有30吗?”学生答:“还有-30。”这样平方根的概念就出来了。再如数学定义、概念的掌握,“什么是平行四边形?”这种问题仅采用了课件、试题、论文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这样提问,不仅要对概念判定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要学会灵活运用,这就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并分析解决问题。

著名数学家波莉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提法和安排尤为重要)来激发读者,唤起他的好胜心和创造力,并且给他充分的机会去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象。”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课堂提问的概念范文6

摘 要:课堂提问可依据所提问题的类型不同而进行分类,也可根据提问的目的和作用分类。实际上,提问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更要关注的是提问对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和主体作用的体现问题。数学课堂上提问分为情境性提问、复述性提问、理解性提问、探索性提问、效果性提问和概括性提问等。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提问类型;激发思维

课堂提问可依据所提问题的类型不同而进行分类,比如美国的贝尔在《中学数学的教与学》中按照事实、技能、概念、原理四种对象与认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种认知水平交叉结合,把问题分成24种类型(如事实理解、事实分析、技能应用、技能评价、概念认识、原理综合等)。也可根据提问的目的和作用分为引入性提问、复习性提问、启发性提问、显示性提问、表现性提问、激趣型提问、联想型提问、类比型提问、悬念型提问、迁移型提问、暗示型提问、猜想型提问、发散型提问、反馈型提问等类型。这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的角度考虑的分类。实际上,提问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更要关注的是提问对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和主体作用的体现问题。因此可以按问题本身进行分类,如概念性提问、定理性提问等;还可以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类,有低级认知问题、高级认知问题,还可细分为记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分析型问题、评价型问题等。

我在教学中习惯按问题的作用对课堂提问进行分类。

一、 情境性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而巧设问题情境,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例如:在讲“增长率问题”时,可设问题情境:某服装店老板为了吸引顾客,打出一律六折的招牌,其实六折的价格比原价还多10% ,问此时的服装标价是把原价提高了百分之几?在教“增长率问题”之前,学生是不知如何解答此题的,而此引入这一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地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二、复述性提问

复述性提问,即要求学生复述教材的提问。教科书里重要的概念、公理、定理、性质、法则,是数学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元件”,许多内容学生必须首先熟记它们。

例如,立体几何中直线和平面有关的一系列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学生如果不能熟记,这一章的证明和计算将难以掌握。教师不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并要求学生复述,是促使学生熟记的有力手段。要求学生复述教材的提问,往往在新教材进行后的一段时间,也可以在以后用到它们时事先提问。当然,这类机械复述要以先讲清产生这些结论的过程为前提,以这些结论的运用为目的。我们仍然不主张不求甚解的死记硬背。因此,这类提问所占比重并不高。

三、理解性提问

理解性提问,即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的提问。学生刚学新概念、新规律后,并不是马上就能理解。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促使学生对所学概念有比较清晰的理解。例如,学生学了“任意角三角函数”,对“y=sinx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往往理解不深,不易与角的弧度制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教师可以考虑提出“sin4是什么意思?‘4’这个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或“sin(-2)是什么意思?‘-2’这个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等问题,但此类问题不宜过多、过深。象这样为深化概念和规律而提出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广泛的运用。

四、探索性提问

探索性提问,即引导学生探索解题思路的提问。

这样的问题提问应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主动探索解题思路。此类问题并不需要很多,并且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的梯度不能太大,否则启而不发;梯度也不能太小,否则学生的思维过程被教师“包办”。

例如习题:“2n-1与2n+1表示两个连续奇数,说明这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是8的倍数。”

教学时依题意写出(2n+1)2-(2n-1)2之后,可以考虑提出这样的问题:“将上式变形为怎样的形式,就可以说明它是8的倍数?”为的是启发学生明确变形的目标,避免盲目推导。

这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解题的思维过程,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五、效果性提问

效果性提问,即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问。这类问题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这类提问往往和巩固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学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倒数关系、商数关系、平方关系之后,教师可提出“哪些关系式可以互相推导?”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对学生的误解和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六、概括性提问

概括性提问,即要求学生概括学习材料的提问。对学习材料能够进行概括,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理论水平。教师进行概括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有些时候概括过程让学生来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此类问题的提问可选择中等难度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