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1
关键词:合作能力常规教学第二课堂常规管理课题选取组织形式
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列为必修课,每周3学时,2001年秋,研究性学课程已在不少中学开设起来,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研究性学习应关注教师的合作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能涉及多门学科,如光污染课题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研究涉及建筑、美术等内容,这些不是一个教师、一门学科所能单独解决的,部分选题还可能超出中学教师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各科教师协同作战、密切合作。这样,既可以促进老师的工作,又使他们在知识、能力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含义说得很清楚,他注重的是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结果。这对习惯于抓高考的老师来说,无疑会出现偏差。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老师为了急于出成绩,包办代替现象严重,有的老师自己亲自上阵,把学生丢到一边,无形中剥脱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尝试体验,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学生没有实际“成果”可言。因此,要求老师明确自己既是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更是研究性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者。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选题,可先由学校组织在研究方面有一定专长的老师,分班(组)就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案的确定、研究的基本方法等进行具体的讲解、示范,以此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同时,学校应结合学生所选课题,将全校相关教师的专业、专长、业余爱好及已有成果介绍给学生,以便师生双向选择;还可以依据选题情况分类组成研究小组。这样既利于学生管理,又利于师生的合作和交叉学科老师集体讨论、协作。
二、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是新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常规教学是研究性学习开设的基础、前提,研究性学习是常规教学的补充,深化,二者经常会发生冲突,一些老师认为强调研究性学习会淡化常规教学、影响高考;一些老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及学校场地,在学生管理上会给学校带来困难,使一些老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抵触”、“消极”情绪,干脆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也有一些老师认识很到位,干脆把研究性学习当作“课”来上,或把他办成“讲座”,以此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忘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没有教材和固定学习模式的新型课程。出现这种情况,学校应在保证常规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常规教学、扩展学生眼界,培养学生能力。
三、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与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学科竞赛活动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等为新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一样。研究性学习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题和探究性学习实践,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他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自主选择,注重整体发展。选修课是学校依据学生兴趣和要求开设的学科扩展类、加深类及其他边缘学科等课程;而课外活动则是学校开设的如科技活动、体育活动、艺术团体、美术团体等社团活动,学科竞赛活动是对一些基础好、单科兴趣浓的学生知识的加深和扩展,他在学校课程中必不可少,不能取消。反之,也不能借研究性学习之名,行选修课,活动课之实,他们之间相辅相成、互不代替。因此,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学科竞赛活动、科技活动及第二课堂活动,更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引向单一的知识探究而变成单科知识去学习,让学生当作新知识点去记忆。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是对其探究方法的指导,而不是新知识的传授,应让学生在自主选题的基础上,在探究实践中去发现、去感悟、去创造。
四、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与学校常规管理和教师负担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活动多,学生要进图书室查资料、进实验室动手实验、上网搜集信息、外出访问专家,给常规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新问题和极大冲击,主要有学生外出及实验的安全问题,指导教师的安排问题,教师工作评价考核问题等。而科学有力的常规管理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不能管死,借安全问题、管理问题把教师、学生管在教室里,二不能放手不管,一些学生将研究性学习时间视为逃课的最佳时机。要坚持科学的常规管理,对发现的新问题给予及时解决,不断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做到既承传统,又不局限于旧传统束缚师生手脚,以防止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学生外出发生意外事故、学生上网聊天、乱花钱、误课等现象。
搞好研究性学习,往往会加重教师负担,学校既要保证教学常规的正常进行,又要注重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力求公平合理,既讲奉献,又按劳取酬。
五、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课题的选取
1、课题的选取要符合实际。
实施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课题选取上会涉及各个学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选题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选取的题目太易,不具备研究价值,几节课就解决问题,如选取加碘食盐中碘的测定,这显然是一个家庭小买验,一次就可以完成;二是选题只凭想象,太大太难,需要的人力、物力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而无法开展研究,如有的学生选取酒精灯火焰温度的研究,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又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成都的学生在研究时可以在学校物理、化学实验室作实验,可以上网收集资料,还有机会到川大、科分院作实验、访问专家以获得更深的知识,取得理想的研究成绩,但农村的学生不一定有这个机会和条件,也就比较难取得满意的研究效果。
2、课题的选取应关注新教材。
2001年秋季人学的高中新生,全国试用的新教材,在各个学科的不同阶段,分别列出了不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这些课题是经过专家审定的既具有研究价值、又比较符合学生实际的指导性课题,值得学生研究,同时也为学生选取其他课题提供了好的范例,教师应认真学习、感悟新教材的内涵,尽可能引导学生选取与所学知识有关,相近的课题.这样,既易于着手研究,容易人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创新动机,又不至于偏离常规教学太远,还能取得理想的研究效果。
六、应关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1.现在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出现的弊端。
从现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看,一般采用小组形式组织实施,但反映出:一是小组成员随意性太强一、不科学、不合理。一个小组的成员从5-10人不等,也有的一个小组达几十个人,实际上,这样的组织形式有合作学习的形,无合作学习之实,不少同学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借研究性学习之名,而行玩耍取乐之事,借查资料而看无关的书籍,借上网收集信息却聊天打游戏。有不少同学通过研究性学习感悟深刻,也有不少同学感悟肤浅,其原因除与学生的认识不够和自觉性有关外,也与组织形式存在缺陷使一些学生缺乏责任感、积极性、主动性有关。二是小组成员角色僵化,不能满足不同角色的体验,在合作学习的小组内,成员按不同的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保管员、数据处理员等。而现在的合作小组,就忽略了角色互换这个重要问题,往往把平时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委以重任,而平时成绩差、习惯不好的同学作配角,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心理不平衡,委以重任的同学干得有声有色,每次展示活动都得表扬,而其他同学趁浑水摸鱼,忙里偷闲耍去了;甚至个别小组长缺乏责任心,不吃苦、不能起好带头作用,最后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组织形式的遗漏造成学生学习收获差异很大,这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相背离。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非常重要,应落到实处。:
2、优化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的几点意见。
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2
一、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活动普遍存在无的放矢的现象
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并不适合用来做研究性活动,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分析内容,也不看研究有没有效果,做事一刀切,对一些数学问题拿来就用。其在教学设计之初就没有一个清晰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必要展开研究性活动,而他们却为了赶“教流”,脱离了为学生解惑的目的,竟也兴师动众地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活动,可谓是费力不讨好。在日常教学中要静下心,弄清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假如只为了一个“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研究探索,就会给人“研究”泛滥的感觉,而且这个研究本身还缺乏一定的目的性。
2.研究性学习活动缺乏信息化资源的催化促进
信息化资源可以是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如网上商城,网上新闻,网上学校等,这种资源是和互联网相伴随的。教学实践表明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的资源,对学生的怀疑精神的塑造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动精神,而互动能够协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开发出学生的自身价值,提高其分析能力,评估的能力,
对事的判断能力,以及帮助他人的能力。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老师在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很少采用信息方面的资源帮助学生学习。本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地应用信息化的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是很有效果的。然而在现实中,老师和家长们对于学生应用网络技能却讳莫如深,不仅禁止学生上网,发现学生上网还会做出一些惩罚,因为他们认为学生会沉迷于网络而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3.研究性活动缺乏有序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准确的定位,中学生是一个好动的群体,自制能力比较差,如果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研究活动,课堂就会显得比较嘈杂,研究活动的掌控也就出现了问题。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浮躁的心态,因此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混乱状态。假如老师这个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那么研究活动就很有可能流于形式,此时,教学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而且某些老师在面对研究课堂出现混乱问题的时候,还依旧坚持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课堂教学,自顾自地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对课堂的反应,结果就演变成了目中无人的教学了。
二、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有的放矢,发挥研究性教学的高效能
教学研究性活动要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展开,通过学生的直接参与研究,最终解决问题。教学在决定是否需要采用研究性学习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问题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或者是能够把具体的知识进行抽象的思维概括的问题。比例,依据某个数学的定理或者公式,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自主探索,让学生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并学会如何把这些发现应用到现实中。
2.鼓励学生应用信息资源
教师禁止学生上网往往是“屡禁不止”,甚至是越禁止,学生越要去“上网”。与其如此不如引导学生如何去合理地应用这些信息资源。如鼓励学生用笔记本电脑或者家庭电脑上网,查找相关的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把网上得到的知识和其他学生分享。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老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在教室使用信息资源,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之中,探究更多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教师要提高课堂组织能力
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3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门高中必修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地方指导的、校本开发的课程。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所进行的方法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化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师生可以从广泛的生活中挖掘出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化学问题,去探索,去感悟,去理解,去想象。研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可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依据;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二、研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价值追求
(一)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价值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智力的形成与发展,“永远起自于主体的积极过程”。智力是在主体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形成的,也是在主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活动,也就没有什么智力的动力可言了。这说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主体性主要表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研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强调学生是研究的主体。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在研究过程中动脑、动手、动口。对发展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确立研究问题中的主体性
在确立研究问题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的提出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提出的问题不能过深过繁,也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否则学生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降低对课题研究的兴趣。二是学生在课题研究选题时应积极主动思考,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诱导作用。例如有学生提出研究CO2气体造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全球热点问题,如何与学生知识、技能基础、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学生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1)温室效应是如何造成的?(2)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3)CO2的浓度有时又是如何上升的呢?(4)如何消除和控制CO2排放?
2.研究设计中的主体性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进行研究设计,是其主体性的突出表现。学生在研究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并考虑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设计的优化,等等。因此,即使是针对同一个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学生所设计出来的研究方案也不尽相同,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的差异性。例如学生研究膨胀食品袋里面充满何种气体时,一些同学设计了燃烧实验,一些同学设计了通入酸、碱液中,一些同学设计了通入石灰水中等。
3.研究过程中的主体性
研究过程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环节。学生研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时要掌控、理解研究的每一个步骤和方法,对过程中异常和结论的正误都要及时分析原因,找出研究过程中不当之处。学生在研究膨化食品袋中气体成分时,学生先是设计燃烧,发现不能助燃后,再尝试通入酸碱中,发现在碱中能溶后,进一步调整,把气体通入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最后确定气体为CO2。
4.处理研究结果中的主体性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以研究事实为依据进行大胆想象,从而发现规律性的知识并归纳、概括总结出相关结论,以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学习。
(二)研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价值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素质,所谓创造素质,就是与创造有关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个性、创造技能,等等。研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是一种基于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探究性、发现性学习课程。这一课程的目标在于发展学生探究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已知事实或现象中推导出未知事实和现象,形成概念,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使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研究设计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研究设计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独立的或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灵活并创造性的对所提出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思维异常活跃,创造潜力得到了开发。当他们利用所设计方案完成了研究时,便会产生成功的愉悦感,使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得到强化,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2.研究过程中学生创造个性品质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只有个性的和谐发展,才能造成人的聪明才智的最佳发展。研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学生创设了展示个性的极好平台。学生通过亲自研究,克服了自卑感,敢于不唯书,不唯师,也敢于大胆设想。这是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的重要途径。
(三)研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价值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发展以服务生活为目的。”研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让学生由教材回归于生活。这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独立发现新事物、研究问题、探求新知,能使他们获得的化学知识得以巩固、深化、迁移和升华。
三、实施建议
如何才能将“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与研究性学习“相统一”呢?我以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旦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间就变成了海绵中的水,许多研究可以在课内指导,课外探究。关键的问题是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旧观念放手让学生探究新知识,学会学习。教师要研究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如何让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学会探究,获得终生发展必备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科学选题
选题要坚持科学的方向,要把好关,让学生少走弯路。选题可以结合教材,联系工农业生产将课本内容适当拓宽,寻找知识内部的生长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知识再生能力。以下内容可作为研究生活化学的问题进行探究:
1.环保化学:(1)大气的污染与环保;(2)水体的污染与防治;(3)土壤污染与防治;(4)温室效应;(5)保护臭氧。
2.厨房化学:(1)合成材料;(2)燃料;(3)调味品。
3.能源化学:(1)常规能源的合理利用;(2)新能源介绍及各种新电池及其应用;(3)未来能源。
4.日常化学:例如油条面团中常常加入纯碱、明矾,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原理。
5.营养保健化学。
选题要符合可行性原则,选题要从主、客观条件考虑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源于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教师不要强加于学生一些问题,应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提出有创意的新问题。另外,选择的问题立意要高,创意要新。在具体指导上可运用范例引路、选择推介、随机点拨和借题发挥等几种方法。
(二)实施过程中加强指导
研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研究交流过程。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同时,研究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必须体现课程的国家意志,承担教育人的责任。这意味着教师在研究中要加强指导。
1.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研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的研究信息交往的枢纽,成为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研究积极性。教师切忌将学生研究引向已有的化学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和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和创新。
2.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充分利用学校化学实验室,为学生开展研究提供良好条件。
3.在研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4
关键词:研究性;选题;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51-01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主要通过与数学学科内容相关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作为主体参与、体验问题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不但发展思维能力,而且逐渐领悟到数学精神和人格素质。"在开展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时,要使选题科学、准确、有价值,就必须要掌握一定的选题方法。根据本人近些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灵活地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
1.立足课本,填补空缺
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一部分老师经常抱怨难以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选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其实不一定非要选择课外的一些大的课题,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有许多可供选择的研究课题。我们首先要立足课本,只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做个有心人,认真备课,悉心钻研教材,就可以帮助学生从课本中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
我们可以从教材中分析得不够全面的知识点、讲解得不够充分的知识点寻找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材编者说了问题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正是留给我们深层次思考问题的机会和空间,我们应该紧紧抓住问题的其他部分或其他方面选定课题、展开研究,填补教材内容中的空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夯实了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在较为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很容易开展研究活动,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
2.把握尺度,求真务实
由于初中生年龄比较小,贮备的知识比较少;解决问题的经验不多,阅历比较浅,因此不宜把研究课题选得过宽、过复杂。否则,研究者就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有时弄得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处入手,或者由于难度过大,久攻不克,最后导致失去信心半途而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确定这种情况的出现,在确定选题时,最好请老师参谋,选择一些小点的课题,以使选定的课题容易攻破,从而增强学生对课题研究活动的兴趣,这样就做到了求真务实。总之,在选择研究课题时要正确分析选择的题目和自身的能力、现有的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地把课题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才容易出成果。
3.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可见,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为此,教师要创设情境。若教师设置问题合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程得以顺利地展开,否则将会适得其反。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提出难度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适度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不能游离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外,不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要有机地渗透在学生的活动之中。研究数学思想比数学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在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研究和实践,从中学会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只要教师适度引导,对思想方法不断渗透,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应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必会开阔思路,提高创新探索的能力。
4.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渗透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没有特定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平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适时渗透研究性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例如,在研究棱锥的时候,我曾经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已知四棱锥的四个侧面都是正三角形,则底面是( ).A.矩形;B.菱形;C.正方形;D.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室里的气氛一下活跃了,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是正方形还是菱形.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做一个模型,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可以得到:这个模型说明了菱形的不可能性.因为如果是菱形,则底面不可能放在桌上,即底面四顶点不在同一平面,坚持正方形的学生兴奋极了.最后教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创造精神并理论上证明了这一结论,使另一部分学生心服口服.再如,在勾股定理的验证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好形式多样的图形,让学生自主选择图形验证它的正确性。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基于纸笔与倾听的灌注式学习,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知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以问题为载体展开的研究性学习。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初中教师对研究学习的认识不足等原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研究学习还不能很好地开展。如何指导学生选择一个恰当的研究性课题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真正的难题。课题选择每一项研究性学习的起点,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否能顺利开展,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成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更要加强对初中数学研究学习选题问题的探索,使这项研究性学习能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5
【关键词】问题解决;数学;探究教学;案例;研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该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真正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有机会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活跃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讲述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以及提高教学效益的几点做法.
一、问题解决与探究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无条件地接纳,而应关注学生如何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经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而建构知识.
数学课堂教学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教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发展新能力.所谓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试探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数学探究教学已不再是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记忆、模仿,而是强调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强调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定理和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强调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
数学的探究教学离不开问题解决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是指从问题出发,以数学思维方法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的教学,再发现、再创造的教学.在问题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知识、能力、思想、概念等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教学实践,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观察分析,发现转化讨论探索,合作解决反思交流,内化提高等四个步骤.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案例
以下是笔者最近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课例,以供大家进行讨论,欢迎提出宝贵的建议.
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6
【关键词】研究性 学习 提升 语文水平 研究性学习既是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主动探索的一种学习活动,又是自主开发学生潜能的活动,它突破了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科课程独立性,学术性为主的课程模式,根据学生及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目标,改变了以往以偏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进行社会调查,从图书馆、因特网等处广泛搜集有关资料,并对之进行整理归类和取舍,其检索知识、探索求知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知识结构得以完善,为学生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了条件,使学生学会求和。
"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首先得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要把学生从被动的记忆中解放出来,变教师讲为主为以学生主动的学为主。在语文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有趣、有味、有用的问题中直接看到自己思维的成果,可以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长期训练下去,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这方面教师要多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扩大知识面、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题目,这是最为简便和有效的手段。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题目的设计将具体的教学要求学习目标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并力求这些问题成为学习的明确指标和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课堂上"研究与交流"类的题目应是重头戏,问题的解决办法只能是讨论交流,而教师则只巡回指导,点播答疑,不包办代替。
特别是一题多解和开放性题目,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敞开思想,大胆联想,以便锻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次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总之课堂教学中在讲读课文中大量使用"研讨试"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协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智力,不仅教了语言,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还把读、听、说、写有机的结合了起来,更重要的是调换了教师教学生的位置,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作文训练是语文训练的核心内容。书面作文的意义已是众所周知,不必赘述。大力开展口头作文训练则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因为口头表达能力比书面表达能力要求更高,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更为主要也是不争的事实。
归结起来说,口头作文训练的核心问题仍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口头表达较之书面表达更有其迅速、实用、省时间的优点,但是如果思维迟钝,应变能力差,口头表达倒不如书面表达保险,只有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培养并让学生形成能力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并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口头作文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最为有效的比较实用的仍然是课堂讲话(一般安排与一课堂前、时间为三分钟以内),它的特点是形式灵活,内容自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可以新闻,可以讲故事、讲笑话,也可以介绍新书,新影视片,还可以复述课文,评议时事,只要内容健康,学生感兴趣,便于学生发挥即可,当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精要的评点,评点应以鼓励为主,以指导努力发展的方向为主,反之过多的批评指责会使学生产生怯场心理而又茫然不知所措。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采取多种形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多想多说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目标。【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对话语文》 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