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直接融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直接融资含义

直接融资含义范文1

金融脱媒是每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要面临金融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快速进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显现,商业银行面临的冲击越来越严重。基于此,本文介绍了了金融脱媒的含义、形成原因以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为商业银行提出相应的建议,来应对金融脱媒。

关键词:

金融脱媒;商业银行;影响;建议

一、金融脱媒的含义

金融脱媒现象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是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在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货币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机构可支付的存款利率水平时,存款机构的存款资金就会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工具的现象。金融脱媒的概念最早由D.D.Hester提出,Hester认为原有的金融体系是由中间人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而现在的金融体系的趋势是不需要通过金融中介就能完成的交易或者是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直接就能完成交易的体系。在国内学者对金融脱媒的研究中,辛琪认为金融脱媒是融资直接在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之间进行,无需经过金融中介。李亚芬认为,脱媒是指资金脱离银行,从而造成银行资金减少的运作方式。综上阐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金融脱媒:随着经济的发展,筹资者由原来的依靠金融中介来融资逐步变成筹资者绕过金融中介,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来进行资金的募集。在广义的金融脱媒中,是指筹资者和出资者绕过金融中介直接融资的现象,而在狭义的金融脱媒中,主要是指筹资人和出资人绕过商业银行进行直接融资的现象。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金融脱媒,即商业银行层面的金融脱媒。

二、我国金融脱媒的原因

(一)监管者层对金融监管的放松。一个国家的金融监管层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放松程度如何会直接影响到该国金融脱媒的趋势,国外学者Bono、Calomiris认为,20世纪90年代德国金融脱媒现象的产生就源于当局者放松了对金融的监管,而我国金融脱媒出现的原因自然也有监管当局的监管放松,伴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一直实行的严格的分业经营目前已经出现了混业经营的趋势,目前,我国的一些金融控股公司旗下已经包含了银行、信托、券商、保险业务。在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金融脱媒现象必然加深。

(二)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如上文所述,欧美国家在20世纪60、70年生的金融脱媒,就源于当时在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货币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机构可支付的存款利率水平,存款机构的存款资金就会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因此产生了金融脱媒。德勤中国研究中心指出,利率市场化会引起短期存款利率上升,息差变小,在此期间,金融资产价格短期波动性大。因此,银行的信贷业务也将波动极大,直接融资在此期间会快速发展。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又导致了金融脱媒的进程加快。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利率的变动将引起信贷市场的变动,进而影响到直接融资的发展,最后表现为金融脱媒。

(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就是直接融资市场,它的发展好与否直接影响到金融脱媒,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有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在2013年的时候,证监会又推出了新三板,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金融脱媒现象深化。

(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存在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为筹资人和出资人节约时间和交易成本,为双方都带来了便利,这是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情况。随着信息技术呈现爆炸式发展,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在信息技术方面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也逐步提高,出资人和筹资人不需要通过商业银行而直接通过其他金融机构来交易。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直接融资的发展,也因此出现了金融脱媒。

(五)投资者理念的转变。在我国金融市场还不成熟时期,投资者投资渠道狭窄,主要是把钱存入银行,因此我国居民存款过去二十多年内一直持续快速增长。近些年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发展,可供投资的渠道增多。比如投资者可以买基金、保险、证券、期货、理财产品等,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更是拓宽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P2P、众筹等,投资者已经不再满足于把钱存入银行,而是转入投资其他金融产品。投资者投资理念的转变也导致了金融脱媒的出现。

三、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贷款数量下降。在未出现金融脱媒时,商业银行主要靠发放贷款来获取收益,金融脱媒的出现,对商业银行贷款数量形成了强大的冲击。金融脱媒使得筹资者避开商业银行而转入到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不同阶段的企业都提供了平台。成熟的企业可以到主板融资,高科技成长性高的企业可以去创业板融资,新三板可以使一部分企业去融资,因此,商业银行贷款的优质客户数量会下降,贷款金额也下滑。商业银行存款金额下降。商业银行贷款的前提就是能够吸收存款,在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健全的时候,投资者投资渠道狭窄,居民收入大部分都会存入银行。金融脱媒出现后。投资渠道的拓宽居民收入不再存入银行而转向其他投资产品。因此,商业银行存款数量必然会下降。这对商业银行无疑是一个大的冲击。

(二)利息收入下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就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来获得息差,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脱媒现象日益显现。如上文所述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存款数量和贷款数量都下降,这必然使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也下降,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更使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差额变得更小,这更加使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下降。

(三)信用风险加大。在金融脱媒情况下,商业银行丧失了很多优质的贷款客户,这些优质的贷款客户可以去主板、创业板、新三板来进行直接融资。因此剩下的贷款客户就变成了盈利能力一般、信用一般、还款能力也一般的客户,这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因为这些综合能力一般甚至是很差的客户有很大的可能会违约。

四、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对策

(一)继续巩固原有传统业务。虽然金融脱媒冲击了存贷业务,但是这并不是说商业银行就要放弃传统业务的运行,相反,商业银行应该继续坚持巩固原有传统业务,因为传统业务,尤其是存款业务,它是商业银行开展其他业务的基础,即使在金融脱媒下,仍会有一部分资金比如同业资金会以存款的形式流入商业银行,因此,商业银行应该继续巩固传统业务,这样才能立足发展。

(二)发展中间业务。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下,发展中间业务应该成为商业银行首要的战略选择,应该把中间业务作为重中之重,因为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类、类、担保及承诺类、交易类、投资银行类、基金托管、咨询顾问等,所以中间业务并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商业银行应该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作为首要的战略选择,这样才能应对金融脱媒。

(三)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下,互联网的崛起为各种非金融支付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发展很快,网络金融创新也很多,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上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不能固步自封,因为单单依靠传统的营业网点已经很难满足客户的需求,难以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发展网络金融,开展网上银行业务以此来面对日益深化的金融脱媒。

参考文献:

[1]牛金勇.金融脱媒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2]唐黎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J].特区经济,2012(4):80-82.

[3]周静.金融脱媒与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12.

[4]王修远.浅析金融脱媒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14(1):135-137.

直接融资含义范文2

关键词:去杠杆;供给侧改革;金融结构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04-02

去杠杆是中国提升金融体系动态活力的重要任务,而供给侧改革则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战略举措。在去杠杆过程中,我们往往关注三大类经济单位(政府、住户、企业)或两种融资体系(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的显性差异,而缺乏对金融去杠杆影响因素的追根溯源。从这个角度讲,有必要展开对金融去杠杆的“供给侧改革”。

如何看待中国杠杆率水平?其成因是什么?以M2衡量的中国货币量冠绝全球,货币化水平居高不下,超额货币也是金融领域研究热点。同时,有关中国天量信贷、债务堰塞湖的观点不绝于耳,形成了中国杠杆率居高不下的观感。显性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显性因素之一:企业杠杆率过高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相关测算,截至2015年底,中国总体债务率达到254.8%。其中,政府债务率达到44%,住户部门债务率达到39.5%,企业债务率达到170.8%。从结构上看,中国杠杆率的主体在于企业,企业债务约占总体债务比重的2/3。虽然对BIS的测算还存在细节争议,但对大致结构则不存在异议。表面上看,金融去杠杆的关键在企业,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存在加杠杆的空间和潜力。

(二)显性因素之二:间接融资比重过高

截至2015年底,在138.14万亿元的社会融资存量中,仅贷款(包含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的金额就达到了112.09万亿元,占比高达81.14%。间接融资占中国社会融资的绝大部分,直接融资的占比较少。从这个角度看,间接融资比重过高是中国杠杆率高企的重要因素。更进一步,以银行为主导的社会融资体系成为众矢之的。

(三)显性因素之三:国企预算软约束

在企业债务中,相关研究显示,国企债务占企业债务的相当部分比例,而相当部分民营企业的债务率没有达到国企的高度。从这个角度看,国企债务过高是中国杠杆率水平攀升的重要因素。针对国企债务问题,部分研究将其指向国企预算软约束、规模扩张冲动等因素。

针对高企的中国杠杆率水平,部分观点将焦点放在直接融资、企业杠杆率方面,强调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企业杠杆率等。从表面上看,这是金融去杠杆的直接应对措施,进一步追根溯源则发现这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同义反复。去杠杆不能仅仅关注显性因素,也应考虑杠杆率形成的“供给侧改革”,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工具结构

截至2015年底,中国的金融工具总量(不含期货衍生品等)超过240万亿人民币,其中,股票市值53.13万亿,债券余额48.78万亿,本外币银行存款139.78万亿。经济杠杆率水平只是金融工具结构的一个指标,判断或应对金融去杠杆也不应局限于杠杆率,而应根植于金融工具结构这个背景,综合考虑社会财富总量、金融工具总量、金融工具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著名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曾认为,金融结构不仅体现在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类型、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性质和使用方式、各种金融中介机构的集中程度、经济规模与金融工具数量及金融机构资金总量的相对规模上,也体现在金融上层结构及金融交易量相对于国民财富及经济产值等经济基础变量的数量和质量变化。

(二)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包含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居民等在内的体系,囊括了政府信用、金融机构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不同经济体社会信用体系的差异将影响到杠杆率水平。社会信用体系的运转离不开参与方的信息甄别、筛选、判断能力。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经济体,民间信用、商业信用、个体信用的相关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需要借助于中央银行、金融机构等重点机构维持社会信用体系的运转,改善社会资源配置。金融去杠杆不应局限于融资结构或部门结构,也需要完善全社会信用体系。

(三)居民收入结构

金融服务于经济,金融的使命在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不同的社会资源配置结构影响金融结构,杠杆率水平也不例外。从这个角度看,为了从源头上去杠杆,有必要针对社会的居民资源配置、企业资源配置现状展开分析。在居民收入差异方面,基尼系数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1981年至今,中国基尼系数从0.292 7的水平快速攀升,目前在0.47左右的水平。

(四)产业结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上层结构的发展要快于国民生产和国民财富基础结构的发展,但是当经济发展达到某个阶段,金融工具比率会停止增长或趋于稳定,超常的金融相关比率往往只限于短期内存在。产业结构影响金融工具需求总量、结构等。在三次产业当中,与服务业、农业相比,工业在成批量、大规模的资金融通方面存在较大需求。此外,在产业不同发展阶段,金融需求或存在差异。比如,在工业互联网影响下,纵向集成、横向集成、端到端工程贯穿整个价值链,将形成一个实时交互的全球生产网络。企业的小型化、网络化成为发展趋势,金融需求的规模、性质将面临调整。

(五)城市化水平

城乡差异不仅仅体现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金融需求也存在较大区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19%迅速提升到2015年的56.1%,城市化进程仍将保持较快速度。伴随而来的资金融通、财富管理等城乡需求转换,对杠杆率水平产生一定影响。

中国总体债务规模在200%―300%之间,从国际比较来看,总规模相对适中,细分领域则存在较大“去杠杆”需求。中国的去杠杆过程应通盘考虑以下几点。

(一)结合经济发展阶段推进“去杠杆”

在中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虽然政府对财政资源的掌控程度迅速下降,但政府部门始终保持着对经济金融领域的强有力控制,通过金融体系大量集中社会金融资源。同时,由于国家信用的隐性支持消除了居民和企业对国有银行的风险顾虑,支撑了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强大金融动员能力。去杠杆也应考虑中国经济特定发展阶段,循循渐进。

(二)基于金融工具结构促进“去杠杆”

债务水平只是金融工具结构的一个反应,金融去杠杆要根植于金融工具结构优化的整体背景,从源头上促进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良性互动,推动包含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各类金融业态的健康发展。

(三)从社会信用体系、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入手“去杠杆”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从格局和体量上来看,没有颠覆整个金融行业,但促进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改造过程,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困境。现代社会正逐步从单中心的信用结构向分布式结构发展,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良好的社会信用生态,有助于改善信息不对称困境,促进更多金融业态、信用形式的充分发展。此外,应结合产业结构及其演进规律、资源配置现状及趋势等方面从源头上推进“去杠杆”。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2] 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3] 贺晨.商品房价格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研究:兼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J].管理世界,2009,(1):178-179.

直接融资含义范文3

一. 我国的融资环境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企业制定筹资战略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宏观环境之下,制定时要考虑:1.政治法律环境。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日益活跃,我国的产业政策、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的日益完善,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保证,使我国企业的筹资区域进一步扩大,筹资数额逐年增加,方式也更加多样。2.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速的发展势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切表明,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国内外大量的游资找到了出路。3.技术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的总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科技开发力度的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有计划培养,都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和能力的因素,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及其他公众的状况,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一个良好的销售网络、及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等微观环境,将十分有利于企业筹资的顺利实现。此外,笔者认为,企业的内部条件也应该属于企业筹资的微观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政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况等。就筹资而言,企业内部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会吸引资金、技术进入企业,因此企业要得到实现企业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应扎扎实实的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赢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信任,他们才会将资金、技术交由企业使用和管理。

二. 企业的筹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下面对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分别加以介绍:

(一).内源融资方式

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在这里,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调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的作用等。比如,企业与客户签订一项产品的筹资协议,先将产品售给客户,然后再赊购回来,该项产品并未离开企业,但企业却通过这一协议得到了借款。因此,表外筹资可以创造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鉴于表外筹资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太普遍,而其应用的前景又十分广泛,所以,笔者将在这里对表外融资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

表外融资可分为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而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筹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有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大多数租赁形式属于表外筹资,只有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经营租赁是出资方以自己经营的设备租给承租房使用,出租方收取租金,承租访由于租入设备扩大了自身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并没有反映在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表中,承租方只为取得这种生产能力支付了一定的租金。当企业预计设备的额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的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可以节约企业开支,避免设备经济寿命在企业的空耗。此外,维修租赁、杠杆租赁和返回租赁也属于企业的表外筹资。

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间接表外筹资方式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母公司将自己经营的元件、配件拨给一个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将生产出的元件、配件销售给母公司。附属公司和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这里附属公司和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本应有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由于母公司负债限度的制约,而转给了附属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某公司自有资本1000万元,借款1000万元,该公司欲追加借款,但目前表内借款比例已达到最高限度,再以公司名义借款已不可能,于是该公司以500万元投资于新公司,新公司又以新公司的名义借款500万元,新公司实质上是母公司的一个配件车间。这样,该公司总体上实际的资产负债比率不再是50%,而是60%,两个公司实际资产总额为2500万元,有500万元是母公司投给子公司的,故两个公司公司共向外界借入1500万元,其中在母公司会计报表内只反映1000万元的负债,另外的500万元反映在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内,但这500万元却仍为母公司服务。现在,许多国家为了防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转移,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的半数以上,应当编制合并报表。为此,许多公司为了逃避合并报表的曝光,采取更加迂回的投资方法,使得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控股关系更加隐蔽。

除了上述的两种表外筹资外,还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帐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把表内筹资化为表外筹资。

(二).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由于受不同筹资环境的影响,其选用的筹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分为两种: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如下图(略):

企业外源融资究竟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除了受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国家融资体制等的制约。从国际上看,英美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企业历来主要依靠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外部资金,70年代以前,通过企业债券和股票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源融资总额的55%-60%;日本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则相反,企业主要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获取外部资金,1995年以前,日本企业的间接融资占外源融资的比重约为80%-85%。70年代以后,情况缓慢的发生了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的比重,日本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由此可见,如何搞清各种不同的外源融资方式的不同特点,从而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下面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一加以详细的介绍:

1.直接融资方式

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许多企业开始利用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直接融资将成为企业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1).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不断弱和困难的财政状况,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2).由于银行对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使银行不良债务急剧增加,银行自由资金比率太低,这预示着我国经济生活中潜伏着可能的信用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危机;(3).企业本身高负债,留利甚微,自注资金的能力较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不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方面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明显向个人倾斜,个人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遇此相对应,金融资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个人持有金融资产的增加和居民投资意识的趋强,对资本的保值、增值的要求增大,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债和股票等许多新的投资渠道。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无疑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应该看到,由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无须还本付息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必然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的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发达国家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投资,突出显示了债券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如美国的股份公司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普遍停止了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而是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以至于从1995年起,股票市场连续两年成为负的融资来源,其原因有二:

从投资者角度看,任何债券能否发行成功,首先取决于是否能吸引投资者的资金。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关键。然而,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取得必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这种不对称现象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股票融资来看,股权合约使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委托关系,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但这样做的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要经常监督公司,从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更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筹资的发行成本要比股票筹资低,债券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而股息则从税后利润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双重课税的问题,还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每股税后盈余。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目前,国债市场已得到很大的改进,国债的市场化发行,使得政府不必通过限制发行企业债券来保证国债的发行任务完成,客观上为企业的债券发行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国债利率成为市场的基准利率,这为确定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提供了依据。由于现在的投资者更加理性,债券投资风险小,投资收益较稳定,吸引了大批注意安全性以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大批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如长虹公司、海尔公司、春兰公司等,销售额都在百亿元以上,且这些企业信用等级高,偿债能力强,可以大量发行债券,可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角,为企业债券发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2.间接融资方式

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尤其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基本上与上市无缘,就使得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导致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方式。杠杆收购融资是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70%-80%,其余部分为自有资金,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便可成功的收购企业或其部分股权。通过杠杆收购方式重新组建后的公司总负债率为85%以上,且负债中主要成分为银行的借贷资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规模性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条件之一。对企业而言,采用杠杆收购这种先进的融资策略,不仅能迅速的筹措到资金,而且收购一家企业要比新建一家企业来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杠杆收购融资较之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筹资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以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十分适合资金不足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二是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的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乐意提供这种贷款;四是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因为在收购活动中,为使交易成功,被收购企业资产的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五是杠杆收购由于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

杠杆收购融资,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融资方式,采用不同的操作技巧,可以设计不同的财务模式。常见的杠杆收购融资财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即筹资企业采用普通的杠杆收购方式,主要通过借款来筹集资金,已达到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筹资企业一般期望通过几年的投资,获得较高的年投资报酬率。

(2) 杠杆收购资本结构调整模式。既由筹资企业评价自己的资本价值,分析负债能力,再采用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以购回部分本公司股份的一种财务模式。

(3) 杠杆收购控股模式。即企业不是把自己当作杠杆收购的对象来考虑,而是以拥有多种资本构成的杠杆收购公司的身份出现。具体的做法为:先对公司有关部门和其子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负债能力进行评价,然后以杠杆收购方式筹资,所筹资金由母公司用于购回股份,收购企业和投资等,母公司仍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

企业以杠杆收购融资方式完成收购活动后,需要按规模经济原则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以便尽快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企业运营期间,企业应尽量做到用所收购企业创造的收益偿还银行的杠杆贷款,偿还方式与偿还办法按贷款合同执行,同时还要做到有一定的盈利。

三. 我国现状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及融资方式的选择。

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的亏损日益严重,从而导致了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的坏帐和呆帐的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了,但是,银行却对公众承担着硬性的债务负担,这种债权和债务的明显不对称,一方面使得的银行为此承担了极大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也酝酿着极大的银行信用风险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为了改革这种局面,许多文献主张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降低银行系统的风险,减少政府承担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股票市场的发展的确能分散风险,但这只是从经济个体的风险偏好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与我国融资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具有个体风险的含义,而后者要考虑的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股票市场的的系统性风险尤为显著,这一点可以由近几年股票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得到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上的风险和银行体系的风险,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从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即股份制经济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分散了企业的风险;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治理结构变得格外重要了。所谓企业的治理结构,指得是能够使得未能在初始的企业合同中明确的一些经营管理决策,能够被作出的一种机制。

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采用以下形式:一是股东通过选举的董事会来监督经理;二是通过大股东来监督经理的行为;三是对经理形成的约束可能来自于公司经营效率低下时,股票市场的收购和接管。在实际中,上述的几种形式是混合在一起,同时发挥作用的。

直接融资含义范文4

一、金融脱媒成因分析

1、经济市场化和证券市场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市场机制将逐渐消除资金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摆脱了企业高度依赖间接融资的局面,促进了直接融资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期,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打破了商业银行单一融资渠道的格局,一些业绩优良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使得他们对银行贷款依赖程度下降。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如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国债和企业债券等。这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不仅分流了银行部分储蓄存款,而且也导致了银行储蓄存款短期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1年以内的储蓄存款占85%。同时,随着居民金融意识的提高以及在不同市场上套利空间的存在,使得他们对证券投资比重上升,促进了企业直接融资的发展。

2、金融改革的加速

由于我国直接融资存在很多制度性缺陷,如股票市场上的股权分置、债券市场上的条块分割以及股票和债券发行的严格审批制度,阻碍了我国直接融资的发展,而银行储蓄存款持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依赖银行融资,从而使我国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

为了完善金融市场,化解金融风险,2004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允许业绩优良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短期融资券,对存贷款利率实行上下限管理,颁布了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和市场风险管理办法,强化了商业银行以资定贷经营和风险管理意识。在这一系列金融改革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和信贷谨慎行为,纷纷降低公司信贷业务,大力发展个人零售业务。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后果,导致大量的投机性货币资金在各个市场上寻找套利机会,使得金融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信贷谨慎行为导致企业间接融资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符合直接融资条件的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证券市场,通过证券融资来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这进一步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

3、电子和网络金融的发展

电子和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市场上的信息更加充分,加之消费者的主动性和消费的自主性增强,他们对传统的金融中介依赖性将会大大减弱,从而加快了我国金融脱媒的发展。这种金融脱媒除了资金融通更多通过证券市场而不是银行的含义之外,证券的交易虚拟化对经纪商的依赖性也会下降。因为投资者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获取市场信息,也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易和查询。

二、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对商业银行来说,金融脱媒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外部的经营环境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有利于改善企业高负债率的局面。过去我国国有企业高度依赖间接融资,经营绩效不高,难以通过自身积累提高资本比率,资产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这也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增加的原因之一。但在金融脱媒格局下,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不仅通过发行股票,提高权益资本比例,降低负债率,而且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补充流动资金,改变其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的局面,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社会化。

2、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资本结构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单一,资本充足率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难以依靠自身积累满足《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最低8%的资本要求。因此,金融脱媒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提供了市场条件。商业银行利用证券市场平台,通过股份制改革解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单一产权制度,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上市融资和发行次级定期债券提高资本充足率,为今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和风险抵御能力提供资本基础。

3、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虽然融资中“脱媒”和证券化使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相对萎缩,但也为商业银行拓展新的业务带来了机遇。直接融资使资金提供者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而在间接融资下,这种风险是由银行来承担的。大多数贷款人不愿意承担这种风险,这就为商业银行为其提供各种形式的信用担保提供了机会,从而将部分信用风险转嫁给商业银行。同时,借款人为了能够顺利发行债务工具,也必须获得市场认可的信用地位,而以银行的信用担保作支持则是最便捷的途径。因此,市场的需求推动了商业银行备用信用证、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互换、贷款出售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在传统表内业务基础上拓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4、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将出现分化

首先,传统的存贷业务萎缩导致利差收入减少。股票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在投机套利的驱动下,分流储蓄存款使商业银行贷款投放能力下降。例如,今年5月份沪深股票市场大幅度上涨导致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少增600亿元。优质客户通过直接融资补充流动资金,将使他们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下降,贷款增速放缓,银行预期利润下降。其次,经营成本上升。金融脱媒的直接后果将对商业银行客户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商业银行为了稳定信贷增长速度,必将采用优惠措施稳定现有客户,通过营销策略发展新客户弥补优质客户分流的贷款量,导致营销成本上升。第三,贷款价格下降,进一步挤压了银行的获利空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使得存贷款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各种利率价格的定价权逐步市场化,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偏好进行金融产品的定价,从而使不同市场上的金融产品经风险调整后收益的联动性增强并趋于一致,这将会削弱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方面的垄断地位,贷款价格下降在所难免。另外,储蓄存款短期化,商业银行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必将导致贷款期限短期化,利差空间进一步缩小,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盈利能力。

基于以上的分析,金融脱媒的发展最终会导致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出现分化,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原因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小,利润来源完全依赖存贷款利差,其中,贷款收入占营业收入达95%,中间业务收入对利润贡献很小。例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005年度贷款收入高达86%,中间业务收入仅占4%,而中国建设银行2005年度

贷款收入仅占56%,中间业务收入占34%。同时,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较高,贷款优惠利率下调空间有限,同国有大银行争夺优质客户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只能发展中小客户,导致贷款边际成本上升。

5、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

金融脱媒使得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和资金运用长期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资产与负债结构将出现严重的错配,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优质客户的流失将迫使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客户的营销力度,这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脱媒的发展使得市场波动加大,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将导致商业银行融资成本变动频繁和贷款定价风险加大,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固定收益性的资产风险暴露,从而使商业银行难以通过传统的存贷业务获得预期收益。

但是,金融脱媒的发展也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有效的工具。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出售和信贷资产证券化将表内业务表外化,减轻风险资产增长对其资本的压力,并有效化解流动性风险;通过期货、期权和互换等衍生产品交易来管理市场风险。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与对策建议

基于我国金融脱媒的长期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应该主动适应这一趋势,充分利用金融脱媒所带来的市场机遇,转变经营观念,通过调整客户结构和金融创新等措施谋求自身发展。同时,要加快制度创新,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防止其为了自身的利益发展,危害国家金融安全。

1、强化金融创新意识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核心对策。因此,商业银行要彻底转变经营观念,借助证券市场平台,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特别是表外业务创新产品,实现其业务综合化。首先,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和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树立整体意识,把金融产品创新作为系统工程看待,坚持“洋为中用、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有目的、分层次、全方位地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其次,商业银行要造就和储备一批适应创新业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基础上,不断设计开发和推广金融创新产品,使创新产品低成本、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提高创新产品的盈利能力。

2、调整客户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

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优质客户的融资非中介化和储蓄存款短期化将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萎缩和资产负债结构的错配。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开发和培育符合中小企业特色的金融产品,为业绩优良、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推出各类个人金融服务,吸引个人金融业务,推动个人消费信贷持续增长。

在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次级债券和金融债券等方式,锁定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以减轻其负债流动性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等方式,将长期资产短期化,实现其资产与负债的持续期匹配,从而消除因利率变动而引致的市场风险。

3、通过并购来推进业务综合化和国际化

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市场上寻找一些效益好的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并购活动,不仅可以扩充资本实力、增加业务品种、提高市场份额,而且还可以关闭效益不佳的分支机构、精简人员,减少经营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同时,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并购国外的商业银行,拓展海外业务。

4、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直接融资含义范文5

众所周知,托宾Q效应是资产价格,包括股票价格影响企业投资的重要渠道。托宾Q效应是分析那些在股票市场上融资的企业在股票价格发生变化时投资如何变化,但是企业除了在股票等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外,还可以依靠企业内部现金流进行内部融资和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进行间接融资,因此,研究股票价格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还应考虑股票价格变化对企业内部融资和间接融资,进而对投资的影响。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内部融资的影响是间接的,而且影响也不大,所以,理论界很少去讨论和研究这一问题。但是对于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间接融资的影响却是理论界一直研究的热点问题,即所谓的资产负债表效应。

资产负债表效应又称净财富效应,或金融加速子机制。对这一效应最全面的研究当属Bernanke,Gertler & Gilchrist(1998)[1]的研究。资产负债表效应是指企业股票价格的变化会引起企业净值的变化,由于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大部分是抵押贷款,所以企业净值的变化会影响企业从银行获得抵押贷款的能力,进而影响其利用间接融资进行投资的能力和愿望,这种影响具有乘数效应,因此,又称为金融加速子机制,另外,这种影响是通过影响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即净资产值而发生作用的,因此,也称为资产负债表效应①。

二、资产负债表效应的作用机理

(一)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企业进行投资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资金,主要是企业的留存资金,即企业的现金流,它是企业的收入减去成本、税收及企业所有者收益后的差额;另一个是外部资金,包括通过在股票等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获得的资金和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获得的资金。企业在选择上述融资方式时,主要依据的是成本收益法,即哪种融资方式所带来的成本最小就选择哪种融资方式。在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之间,尽管内部资金也有机会成本(一般是用市场利率计算的利息来衡量),但相对而言,内部融资的成本或边际成本还是相对比较低的,因此,从理论上讲,企业会优先选择内部融资方式。

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企业的选择相对比较复杂,一般而言,在市场主导型的国家,直接融资要优于间接融资,这是因为市场主导型国家的金融市场比较发达、完善,居民参与度较高,直接融资相对比较容易;在银行主导型国家,间接融资要优于直接融资,一方面因为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相对不发达,居民参与度较低,直接融资相对比较困难,另一方面,银行主导型国家的银行体系比较健全,功能较为完备,而且与企业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密切的银企关系,企业进行间接融资相对比较容易。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看,企业会倾向于选择直接融资方式,因为,无论是发行股票还是债券,其成本相对于银行的贷款利息而言还是比较低的,而且也不会受到银行的监督和贷款配给的限制(当然直接融资也有很多缺点,比如稀释所有权、融资风险相对比较大等)。尽管直接融资有许多方面优于间接融资,但是对于那些无法通过直接融资获得足够资金进行投资的企业(比如一些小企业、非股份制企业等)而言,间接融资就成为其唯一的选择。

(二)银企之间信息非对称及其最优解决方案

从银行的角度看,资产的运用是其经营的重要方面,也是其获得利润的重要源泉,但是由于信贷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方无法或很难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需求方即企业的资信状况,因此,在这样一种“柠檬市场”中,银行在信息方面处于劣势。为了避免或减少因企业隐瞒真实的资信状况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和因企业违规使用信贷资金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给银行造成的损失,银行需要企业提供足够的担保品或抵押品,否则银行可能会提高贷款利率或进行贷款配给。

要求企业提供足够的担保品或抵押品不仅有利于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也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利益,因为,对于那些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进行投资的企业,如果银行不采取抵押贷款,势必要提高贷款利率或进行贷款配给,这样就使得企业或者增加了间接融资成本,或者无法获得足够的信贷资金,从而影响其正常投资。因此,实行抵押贷款或完全抵押贷款(即抵押物的净值大于或等于贷款金额)是符合银企双方共同利益的最优选择,也是解决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最佳方案。

(三)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借款能力的影响

由于信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要求企业在借款时提供担保品或抵押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的借款能力是用企业能为银行提供担保品或抵押品的价值来衡量的。企业为银行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从理论上讲,可以是企业的生产要素及其收益,包括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及其收益,因此,企业为银行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不仅包括企业的原材料、机器设备、厂房以及所持有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而且还包括企业的收益或利润,即企业的现金流。也就是说,企业为银行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应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的现金流;另一部分是企业的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即企业的资产净值。但从实践中看,企业向银行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只能是企业的资产净值,这是因为,对于企业的现金流,银行很难进行观察和监督。因此,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借款能力的影响实际上就是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能向银行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价值的影响,即对企业的资产净值的影响。

股票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的资产净值,因为,对于上市企业,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就是企业的股票市值,当企业的股票价格发生变化时,企业的资产价值也会随之变化,在负债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资产净值就会随着发生变化。对于非上市企业,如果这些企业进行了股票投资,则股票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其短期投资或长期投资,进而影响其资产价值。另外,股票价格的变化还会通过影响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总供求等影响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市场供求状况,进而影响企业购置资产的成本或资产价值的实现,比如,股票价格的下跌可能促使或加剧宏观经济环境,进而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此时企业可能被迫出售资产,但由于股票价格下跌导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即市场包括资产市场状况趋于供过于求,企业不得不折价出售其资产,从而遭受资产价值的损失。

总之,股票价格上升会增加企业的资产净值,进而增加企业向银行可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的价值,即提高了企业向银行的借款能力;反之,股票价格的下跌会减少企业的资产净值,进而减少企业向银行可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的价值,即降低了企业向银行的借款能力。

(四)股票价格变化对企业间接融资成本的影响

企业进行融资方式的选择主要依据的是融资成本的大小。企业在进行间接融资,即向银行借款时,如果间接融资的成本很高,已经超过了企业用其进行投资的预期收益,即使企业有足够的借款能力而且也没有其他融资选择,企业也会放弃融资或者说放弃该项投资,从而导致投资的减少。因此,分析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利用间接融资进行投资的影响不仅要考虑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借款能力的影响,还应考虑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间接融资成本的影响。

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与企业的内部融资成本有一定的联系,即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等于企业的内部融资成本与外部融资成本溢价之和。企业的内部融资成本主要是企业内部资金的机会成本,包括资金的市场利率(也称为资金的平均利润率或无风险利率)和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即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而进行调整后的成本增加额)。这个风险调整成本与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最近几年的资金利润率有关,如果企业的经营情况好,最近几年的资金利润率比较高,则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就比较低;反之,就比较高。

外部融资成本溢价①,又称为成本,是指银行为避免或减少由于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给自身造成的损失, 而向企业索要的高于企业内部融资成本的额外费用。外部融资成本溢价之所以又称为成本,是因为在信贷市场上,银企之间形成了某种事实上的委托关系,而外部融资成本溢价正好反映了企业作为委托人支付给作为人的银行的费用或成本。外部融资成本溢价的高低取决于银行贷款给企业的风险,即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这个风险的大小可以用企业的财务杠杆,即所贷金额与企业的资产净值(即企业可向银行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的价值)之比来衡量。因此,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就是企业财务杠杆的增函数。

综上所述,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就应该包含三部分成本:资金的市场利率、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和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因此,分析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间接融资成本的影响就是分析股票价格的变化对这三部分成本的影响。首先,股票价格的变化会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影响资金的市场利率:第一,股票价格的变化通过影响宏观经济政策,比如货币政策,影响资金的市场利率,即股票价格大幅上升,央行或者货币当局为防止出现股市泡沫而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资金的市场利率上升,反之,资金的市场利率下降;第二,股票价格的变化通过影响股票投资者对未来股票价格变化的预期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资金的市场利率,比如,当股票价格上升时,人们会预期股票价格将继续上升而增加对股票的持有,从而减少对货币的需求(即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减少),导致资金的市场利率下降。上述两种方式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由于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而且目前各国央行或者货币当局对股票价格变化的关注程度比较低,因此,股票价格的变化通过货币政策对资金市场利率的影响程度要小于通过货币需求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股票价格与资金的市场利率负相关,即股票价格上升,资金的市场利率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间接融资成本就会降低;反之,则反之。

其次,股票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因此,对于上市企业而言,企业股票价格的上升会通过降低其融资成本而改善其经营状况,从而降低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对于非上市企业,股票价格的上升会增加企业进行股票投资的成本和收益,至于是否会改善其经营状况则是不确定的,因而对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但是,无论是上市企业还是非上市企业,股票价格的上升都会通过财富效应、流动性效应、托宾Q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改善企业的销售状况,进而改善其经营状况,因而,股票价格的变化会降低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从而减少其间接融资的成本。

最后,股票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如前所述,企业外部融资成本溢价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财务杠杆,即企业所借金额与企业资产净值之比。对于上市企业,股票价格上升,企业在股票市场上融资的成本就会下降,也比较容易融资,因此,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筹集的资金应该比较多,用于投资所需的资金缺口就比较少,企业向银行借款的金额就比较少,在企业资产净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财务杠杆就比较低,企业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就比较低;反之,企业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就比较高。对于非上市企业,企业用于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间接融资,因此,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向银行借款的金额没有直接影响,但却有间接影响,即股票价格的上升会增加企业对未来经济形势好转的预期,进而增加企业的投资愿望,从而增加企业向银行借款的金额。因此,从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所借金额的影响看,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的方向正好相反,很难判断其综合作用方向,也就是说,很难从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所借金额的影响来判断股票价格变化对企业财务杠杆,进而对企业外部融资成本溢价的影响。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资产净值的影响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即股票价格的上升会增加企业的资产净值,进而减少企业的财务杠杆,从而降低企业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反之,股票价格的下跌会减少企业的资产净值,增加企业的财务杠杆,进而提高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溢价。综合而论,从理论上讲,股票价格的上升会导致企业财务杠杆的下降和外部融资成本溢价的降低,从而减少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

综上所述,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具有负面影响,即股票价格上升,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减少;反之,股票价格下跌,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增加。

(五)资产负债表的乘数效应

上述分析表明,股票价格的上升增加了企业的借款能力,减少了企业进行间接融资的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从银行借款的能力和愿望,增加了企业投资。但是这种通过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而增加其通过间接融资进行投资的效应并不是封闭、静止的,而是开放、动态的过程,即具有乘数效应。股票价格的上升,一方面通过增加企业的间接融资增加了投资,投资的增加又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增加了企业的收入,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另一方面,股票价格的上升直接导致了企业资产净值的增加。企业现金流和资产净值的增加又增加了企业向银行借款的能力和降低了间接融资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其从银行借款的能力和愿望,这样就形成了股票价格上升、投资增加、收入(现金流)和资产净值增加、投资增加等循环往复的过程,而且每一次循环都导致更高的投资和收入,从而形成了资产负债表的乘数效应。

(六)家庭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效应

上述资产负债表效应是股票价格的变化通过改变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来实现的狭义资产负债表效应,即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广义的资产负债表效应还应包括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效应是指股票价格的变化通过影响家庭的股票财富来影响家庭的资产负债状况,进而影响家庭从银行获得以抵押为特征的消费信贷的能力和愿望,从而影响家庭依靠消费信贷进行消费的数量。家庭的收入可能是不固定的,经常会发生波动,但是每一个家庭都希望平滑自己一生的消费,也就是要使每一个时期的消费不要出现较大的波动,因此,家庭就可能面临流动性约束或较多的流动性。解决的办法就是在面临流动性约束时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在流动性较为充裕时,将过多的流动性储存起来。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避免或减少由于信息非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自己造成的信贷损失,一般会要求家庭向其提供足额的担保品或抵押品,这样,股票价格的变化就可能通过影响家庭的借款能力和融资成本影响家庭的消费。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效应是指股票价格的变化会通过影响银行给家庭或企业发放的抵押贷款的质量而影响银行发放新的抵押贷款的能力和愿望,甚至会影响其对已发放贷款的处理,进而影响家庭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当股票价格上升时,家庭和企业从银行借款的担保品或抵押品的价值就会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就会得到改善,银行就愿意发放更多的贷款或者延长已发放贷款的还款期限,从而刺激家庭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反过来,当股票价格下跌时,家庭和企业从银行借款的担保品或抵押品的价值就会减少,银行的资产质量就会恶化,银行就会减少贷款的发放,甚至要求家庭和企业提前归还已发放的贷款,从而抑制家庭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家庭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效应一样,都具有乘数效应。

三、资产负债表效应研究的不足

到目前为止,有关资产负债表效应的研究主要是一些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得出的观点也比较零散,也没有有关资产负债表效应相关研究的综合评述。上述对资产负债表效应的论述是本文综合各类有关资产负债表效应研究文献[2-13]的零散观点,掺进了自己的观点、思想和评论,并运用自己的逻辑整理出来的。

直接融资含义范文6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数资本、人才仍在不断地涌入这个战场。

自2013年余额宝诞生以来,互联网金融的态势便持续增温。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当中,P2P 又是2014年以来曝光度最高的热词。根据第三方资讯平台网贷之家提供的数据:2014年新上线的P2P平台超过900家。无数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乃至媒体行业的人才,正在投入到这场热火朝天的战争当中。

没有人怀疑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按照《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期末,我国非金融业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将提高至15%以上。然而,发达国家企业直接融资占比达到80%以上。中国过于依赖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手段,已经累积了大量金融风险,革新势在必行。

原央行副行长、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直言:“未来新金融真正的发展余地,是直接融资的P2P和众筹。”

直接金融,一头是企业,一头是资金拥有者,并且是没有门槛的任意一位资金拥有者,这就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这个概念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联合国系统率先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广泛运用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这一概念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得以传播更广。今年“两会”,国务院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直接融资、普惠金融是未来,但未来并不会突然来到。P2P领域所有人都知道,“春秋战国”才刚刚开始,“剩者为王”的互联网创业规律在这个领域颠扑不破。

如何在“群雄争霸”中杀出重围?又如何在行业乱象的当下,保护好投资者权益,提振投资者信心,真正地做好普惠金融?

另辟蹊径 占据高点

2015年4月,电视机前的观众发现,长期被一些传统知名企业占据《新闻联播》前的黄金广告时段,有了一个新的神秘主角:e租宝。

“e租宝,易享生活、易享人生,举手之间、财富尽揽。”一位形象靓丽、时尚,充满自信,气质优雅的的神秘美女缓缓道来。字幕显示,这位美女就是钰诚集团总裁张敏,e租宝是钰诚集团旗下的P2P平台。

普通观众可能仍在好奇,e租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产品?又如何实现“举手之间、财富尽揽”?在明星代言成风的当下,钰诚集团的美女总裁为何敢于为自己“带盐”?

但对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以上这些悬念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登陆了央视广告的黄金时段!e租宝登陆央视,已经成为了这个行业的热门话题。

自P2P行业火爆之后,因为处于行业发展初期,难免鱼龙混杂。也正因为行业的不成熟与监管尚未到位,很多媒体并不敢贸然放开P2P广告的通道,即使有也是条件苛刻、优中选优,e租宝就其中的佼佼者,并且一出手就径直占据了央视《新闻联播》黄金广告时段这一至高点!

采访中,钰诚集团总裁张敏告诉笔者,在与央视接洽之时,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能最终获得通过。但如果能够率先登陆央视广告黄金时段,必定可以树立一个非常正面、踏实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形象,这是一条在品牌宣传上“弯道超车”的路子。――在运营时长上并不占优势的e租宝决心另辟蹊径,占据高点。

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内部人士透露,很早之前就有诸多P2P公司表达了在央视投放的意愿,但作为权威媒体,央视对于客户尤其是投放黄金标段资源的客户选择始终严格把关,2015年初,中国银监会已经专门成立了普惠金融部,对P2P实行监管,这意味着这个行业在经历“野蛮生长”阶段之后,逐渐地开始规范。

这背后,除央视的谨慎之外,也包含着创新精神。作为中国第一媒体,央视的广告收入每年都是行业的翘楚。但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仍然保持着危机感,寻找着创新机会。近几年来,随着汽车、家电这些传统行业的发展速度放缓,“互联网+”相关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再加上中国高净值的人群越来越多,互联网金融正是一个风口上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更加需要权威媒体品牌背书的行业。可以说,e租宝与央视广告中心正是看到了彼此之间的价值。在通过央视多轮谨慎审核之后,e租宝如愿成为了央视广告黄金时段的首个幸运儿。

电视广告播出后,e租宝在行业中的名气大涨,同行都在谈论e租宝开辟的另一个“战场”。同时也在客户转化上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新注册用户数量和单月成交额增速明显加快,“弯道超车”初见成效。

产品创新 安全为先

传播无论站得多高,产品安全才是基石。

据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介绍,在众多抢夺央视广告黄金时段的P2P平台中,央视评估的重要标准在于安全性。e租宝属于P2P中一个更安全的子类别,又被称为A2P,A2P就是Asset(资产)to Peer(大众)。

以钱的去向来区分,以往P2P平台对接的是小贷公司或者担保公司提供的项目,但A2P的资金则流向融资租赁公司。具体模式是由融资租赁公司提供项目,将部分应收债权出让给普通投资者。由于融资租赁主要负责企业生产设备的租借,而不是整笔资金的贷款,资金流向十分明确。

此外,A2P平台的融资租赁项目非常有保障,因为融资租赁公司最终仍然拥有租赁物件的所有权,这就相当于其他借款企业的抵押物。

现有的P2P平台中,很多公司既做融资租赁债权转让,也做信用贷款资产的转让,双管齐下,为的是尽快做大规模,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e租宝采取的却是稳健的策略。由于母公司钰诚集团起家于融资租赁业务,e租宝选择专注在A2P业务上做精做深,“只做自己懂的事情”。资料显示,钰诚集团是安徽省经省商务厅审批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融资租赁企业,注册资本5.98亿美元,截至去年,资产规模达到200亿元。

截至2015年5月8日,e租宝平台交易额接近47亿。张敏透露,从4月份16亿的单月累计投资量来看,e租宝是16家单做A2P的平台中的第一位,规模上“也是数一数二”。

“融资租赁全行业的规模已经在2014年突破了3万亿,算一笔帐,如果10%的债权通过互联网金融进行转让,那就是3000亿的市场。而目前整个网贷的规模也才5000亿。”张敏列出数据,证明A2P的大有可为。

值得注意的是,e租宝平台目前可供转让的融资租赁债权项目,均来自母公司钰诚集团。张敏称,将来会考虑向其他融资租赁公司开放,但目前,出于稳健的考虑,对于来自母公司的资产,e租宝可以做到最高的安全性保障。未来如果开放,基于母公司在融资租赁行业的经验,也可以对其他融资租赁公司的资产安全性进行审核,但一定是在安全的基础上来做开放。

在众多P2P平台以融资作为炒作由头时,e租宝目前的资金储备主要来自于母公司,并不着急融资。“将来如果融资,我们也一定要找懂融资租赁行业的股东进来。”张敏说。

提振信心 正名行业

恰恰是因为对于A2P模式以及自身产品充满信心,e租宝并没有如其他P2P平台一样选择在搜索引擎上混战。

e租宝的推广策略中也包括搜索引擎在内的网络渠道,但集中资金投放央视《新闻联播》、《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以及北京卫视、安徽卫视,乃至北京公交车身广告,是在对潜在客户的调研和和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决策。

张敏认为,e租宝的潜在客户是更广大范围的老百姓,而不一定是重度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用户。在中国,掌握家庭理财大权的往往是女性,能够左右全球黄金价格走势的“大妈”们,大部分并不是重度互联网用户,甚至也不信任手机。

更高层面,张敏思考的是,互联网金融究竟是以互联网为主,还是以金融为主?答案是,互联网金融,本质上应该是普惠金融,而非互联网用户的金融。

e租宝“一元起投,随存随取”的产品设计,降低了投资门槛,本质上就是普惠金融。而在央视、公交上投放广告,覆盖的正是被其他竞争对手忽略的普惠金融对象。张敏介绍,在目前的策略中,e租宝优先发展的是PC版网站,而非手机APP,原因在于:普惠金融的潜在客户,对于电脑的信任,要超过于随时可能丢失的手机。

张敏称,在《新闻联播》这样的受众面广泛、权威类节目前投放广告,除了展示公司之外,也希望为这个行业正名,为行业传递正能量:让更普遍的老百姓认知到,这个行业已经走向了正规化,已经得到了央视平台的认可。

也正因为对自己安全性的自信,对于自身实践普惠金融的自信,e租宝才敢于让更多普通大众认识自己,尝试A2P的理财新模式,才便有了大规模的央视投放的“壮举”。

普惠金融,在这里,对接了受众面最为“普惠”的央视乃至《新闻联播》。

真诚自信 悬念传播

回到上文提及的问题:明星代言成风的当下,钰诚集团的美女总裁为何敢于为自己“带盐”?买得起《新闻联播》提示观看广告,当然也请得起明星代言人,e租宝为何没有采取明星代言策略?

张敏透露,由她来作为代言人出现在广告片中,是公司董事会集体讨论决定的。他们认为,金融类产品最重要的是风险控制,而真实、可靠的传播元素可以帮助取得受众的信任度。

“普惠金融,就是要真诚、真实,自信,有亲和力。”出于这样的考虑,董事会最终决定了总裁亲自出演广告片的方案,而片中的拍摄场地,正是e租宝位于北京CBD的办公室,片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均是e租宝的员工。

张敏表示,接下来,e租宝还在筹备后续的广告片,会有公司的优秀员工、甚至是客户来代言,“会有更多的意想不到的人出现在我们的宣传片中。”她称,这也是互联网精神的一种体现: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明星。

从传播学理论来看,传播者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可信性、接近性、熟知性、悦目性特征,能够有效地提升传播效果。然而在现实中,这些特征往往难以兼具。在此次传播中,e租宝选择了可信性、接近性作为优先考虑因素,而在传播媒介上,则选择了权威性更强的央视。

从张敏的切身体验看,此次传播效果已经显现。她颇有感触地说,自己的家人、朋友看到这个广告片后,就更能理解她每天加班、奋斗的价值所在,为她感到踏实。很多亲戚朋友,都因为这个广告成为了e租宝的用户。另外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员工参与片子的拍摄,找到为自己的事业而忙碌的感觉,成为了一次完美的团队建设,也提升了对于公司的认同度。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新用户的增速,交易额的增速均有明显的增长。数据的提升,也证明了传播的有效性。

“e租宝,易享生活、易享人生,举手之间、财富尽揽。”这是广告片的台词。15秒的广告里,普通观众可能仍在好奇,e租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产品?又如何实现“举手之间、财富尽揽”?

张敏透露,这个广告片实际上只是一系列宣传片的第一部,是系列传播的铺垫阶段,某种程度上也是营造一种悬念,下一部就会详细告知观众e租宝是什么,模式如何,再往下还会更多综合的宣传片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