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范文1
关键词: 情境 利用率 吸收率 优化率
Abstract: takes mathematics application is the need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reform,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education reform of application is needed,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from stimulates the student to study the interest, the classroom structure, rais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class time, enhances the student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absorption rate, enha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wit, improve the rate of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hinking, this paper expounds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situation utilization rate of absorption rate 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世界范围内,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发展,加强数学的应用是这场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数学是现实的数学,它属于客观世界,属于社会,数学教育应该是现实的数学教育,应该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来传授抽象的数学内容,应该从学习者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应用意识,才能显露数学、数学教育的本色。数学知识的应用是近几年数学教改的热点,新编数学教材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编写的始终。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本人根据一些教学经验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数学机智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地,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数学知识比较深奥,每堂数学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引入新课一般有开门见山的直导式,有观察规律的发现式,有实验操作的演算式,有具诱惑力的问答式等,在各种不同的方式中,都可以直接提出与课本有关的问题或通过诱导的方式提出问题。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二、重视解题教学 ,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与排列,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同学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与“交流”,这样,同学们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对某一例题的推演,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
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数学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考虑,一般地,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
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在“讲”上下功夫,狠抓“练习”这一环节,注重启发式、探索式,讲授时做到深入浅出,语言规范简洁,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力求使同学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优化率。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 变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数学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构思多解、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等。
启发联想,构思多解,是常用的数学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问题可启发同学仔细观察其特征,联想所学过的知识,类比以前掌握的解题方法去估计、推想、探求,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从而迅速合理地解决它。有时还可通过多解,开阔同学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发散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范文2
人类科技的进步,文艺的创作,以及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都是人类创造能力具体表现的成果。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启迪和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再加上语言的性质和作用,更决定了语文学科具有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的优越性。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启发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创造性想象是一种不依据他人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关于某个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由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过渡,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时机。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应多安排一些再造想象的练习。如看图说话,复述课文,读文画画等,还可适当地进行一些创造性现象。例如;教了《春天来了》可启发他们用拟人手法,想象夏天来到了他们中间,听他们读书唱歌,跟他们一起游戏的欢乐情景。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应该逐渐增加创造性想象的比重,让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想象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逻辑分析的同时,必须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体会、结构的理解,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把语言、篇章结构所表现的意义,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具体感受,做到有所感,有所知。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女孩的父亲半夜不见女儿回家,你想想会怎么样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展开积极思维。通过创造性想象,有的说:“夜里,小女孩的爸爸焦急地等着女儿回来,在左等右等不见女儿回来,就忍着病痛到外面去找女儿。到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第二天早晨,他才在街头找到冻死的女儿。他一边哭,一边喊:‘孩子啊,爸爸对不起你!’”有不少同学认为,应该把前面同学说的最后一句话改为:“上帝啊?这是什么世道?”这时,教师抓住学生想象父亲说的不同的话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同学认识到,小女孩的冻死不是爸爸不好,是这个社会不好造成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大胆的合乎逻辑的创造性想象,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学生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也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
二、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他们习惯依据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们要帮助学生打破这种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的听讲、被动的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就越来越大,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方面发展。
如二年级有个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刻舟求剑》的故事,故事讲完后,教师问:“小朋友们,你能替那个人想想办法把剑捞上来吗?”大多数学生认为该把船开到当时掉剑的河面上去,然后让会游泳的人潜入河底寻找、打捞,但有两人的办法颇具新意。一个说:可以把一块大吸铁石拴在绳子上,然后放入水中把剑吸住拉上来;另一个说:设法让河水改道,使剑自己露出来。虽说这两种办法也有许多毛病可挑,但对于八岁的儿童来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其中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改革“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实质上就是要挣脱习惯思维的束缚,突破业已固定的思维定势,做到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它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多向”,不局限于单一角度,不受一种思维的束缚,为了问题的解决,它要求寻找多样化的解决方式,谋求多种可能性。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学生读懂课文的过程中,不要过早地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应允许有不同的认识和认识的不同水平。
四、满足学生的“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上课时,不能要求学生问答只许对不许错,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
五、打破“思维惯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一般的新观点,纬度多向,思路灵活,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
六、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范文3
[关键词]培养学生 创造思维 创设氛围
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评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直觉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预测力和捕捉机会的能力等等,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结构去思考,完全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维、新情况与新问题之中,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但是,我国的传统教育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目前每个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表现
1.陈旧的教学不能与时俱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生问题的情境;或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因此,就有了杨振宁博士的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学生不善于提问题,不愿提问题。试想,如果中国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一批批只知忙于不假思索地接受知识的“书呆子”,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前景。这就产生了当今教育界所强调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引起广大教师高度重视并付诸于教育实践过程之中。
2.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保护和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成人为本位,知识本位为主流,强调的是严明纪律,注重的是步调一致,要求统一;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从“传道、授业、解惑”开始,教育舞台就鲜见一张张活泼可爱的脸。在此课堂中的学习,无疑千人一面,被动接受,失去了自我表现,流失了个性。据有关人士调查,中国学生与欧美学生比较,中国的学生的笔答能力较强,各学科发展较均衡,而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却明显偏弱。这正是传统教育忽视对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结果。
3.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
现在不少教师和家长都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重视孩子的环境教育,因为从国内外对青少年的大量的智力测试结果表明:智力优秀和超常以及智力边缘和落后的人仅仅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多的,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而且从大量的调查分析进一步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其智商有一定的相关,但在相同的智力水平下,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学家认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人行动主要是有意识、有目的行动,在这些行动过程中,不仅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还支配着自己的行动以实现预定的目的。意志就是在这样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位伟人说过:“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积极的性格特征,如勤奋、坚毅、自信、谦虚、细致、进取心、探究性等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性格特征,如怠情、怯懦、自卑、骄傲、粗心、安于现状、墨守成超等,则阻碍学习的进步。然而性格是在人和生活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对于学生来说,使他性格形成的生活环境首先是他的家庭。家庭的经济情况,文化水平,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父母的态度言行,更是直接影响着儿童形成这种或那种性格特点。
4.课堂结构单一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弊病,叶圣陶老先生曾经作过十分中肯的分析:“课堂教学既然是一讲一听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偶而举手答个问题,也只不过是配角罢了。这在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于是,叶老进而提出了“‘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个著名论断,并鼓励我们教师“朝这样好的境界努力”。
为了达到“这样好的境界”,必须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优化教学结构。要打破常规带学生容入社会和大自然之中,进行多课堂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就能充分发挥。
5.学生的习惯性根深蒂固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来,人们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学习情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家长总希望孩子多获得一些知识,但往往只顾孩子学到多少,不顾孩子怎样学习,逐渐使不少孩子因为学习任务过重、认知训练过多而从小就产生厌学情绪。也就是说把思维固定在传统的单一的正确结论上,如果学生仅仅只有习惯而不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不可能成为创造性的人才。
上述现象说明:传统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模式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抛弃陈旧的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来作为我们国家教育的着眼点,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核心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多提问,多想问题的习惯
要从改变已有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切实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有位名人曾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也就是说,创新始于问题的提出,又终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要激发学生发出疑问,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其次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和安排要有弹性,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和接受能力,难易适当,还要让学生有时间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
2.诱发创造兴趣,启发创造想象,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发挥。创造兴趣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和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所谓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尤其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注重挖掘学生的奇思妙想,引导学生学会“节外生枝”。让学生充分想象,在某些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上加以加深,突破传统的思维。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哪怕是想入非非,异想天开,也要支持,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多走出课堂,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给予关注,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其次,还可利用教学环节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3.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
要培养21世纪的人才,不单只要开展有计划、有系统的创造教育,还要因时、因地,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又要让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心理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思维训练是创造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只有能思考,善思维,才能在观察、分析、对比等学习过程中,根据已知去探索未知,发现新的方法,找到新的思路,激发创造潜能,从而达到创造教育的目的。思维训练也是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力的训练,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活动的满腔热情,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情。可见,思维训练对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智慧,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探索的心理品质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前提,也是创造活动的重要方面。爱因斯坦指出:“整个科学不过是日常思维的一种提炼。”这种提炼实质上就是根据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维过程。事实上,一些成功地突破障碍,解决问题,以及创造发明的生动事例,本身就是探索研究的结晶。现代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而创造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一般思维的共同点,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它应具备积极、灵活、开拓的品质。因此,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与灵活的重要方法之一。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以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由于这种思维不墨守陈规,不囿于传统方法,具有求异与创新的功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注意发现和及时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培养他们良好的创造性品质和思维方式。
4.创设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造性,并以创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性氛围,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造性良好情境。其次,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根本。实践证明,师生处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火花,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更利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某些观点。所以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保持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比如,对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出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出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要学生“敢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努力做到认真善意的对待,绝不因为学生提出了没有意义不好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程颐说“学者先会疑。”张载也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教学中,应把学生的质疑,提问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敢问”到“善问”这个飞跃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同时,要引导学生自行释疑。学生有了疑问,如果都让教师回答,不但没有可能,反而会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最好的办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自行释疑。以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及时引导的思维,从而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安排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和课外活动课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通过采取一系列方法去营造良好的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几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证明,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当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需要教师们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时间,将所要的知识运用于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这才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要旨所在。总之,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教育创新的必要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有待于我们不断深入细致地探索与研究,启发教育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我们要辩证贯穿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成果更全面、更深刻和更具有洞察力,也才能有可能真正实现创造性突破。
参考文献:
[1]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1.
[2]常宝儒.汉语语言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90.10.
[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范文4
我认为,在习题辅导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充分采用“扩散性问题”的提问形式,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扩散性问题启发学生对问题答案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内部的数学认知的体验,不断发展新的思维建构过程.
例如,有甲、乙两个杯子,甲杯装有20升A液,乙杯装有20升B液,先从甲杯中取出一定量的A液注入乙杯并搅拌均匀,然后,又从乙杯中提取一定混合液倒回甲杯,使甲、乙两杯各保持20升液体,又测出甲杯中A液和B液的比为5:2,求第一次从甲杯中取出的A液量是多少?
学生在解此题时,一般通过设甲杯取出A液x升注入乙杯,列方程:2(20-x+
x20+x ·x)=5x(1-x20+x ).解得:x=8升.
但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对甲杯的分析转到对乙杯的分析,即从甲杯中取出多少A液注入乙杯,使乙杯中A液与B液之比为2∶5,其方程式为 x20 =25,解得:x=8升.
显然,第二种解法既简练又清楚.因此,在习题辅导中,通过教师的扩散性问题的提问,层层递进,学生思维深化,诱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提问的形式、学生对此理解的程度共同决定着学生思维的质量.
二、充分展示教师与学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学生作为数学教学活动中主体,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数学的过程.习题辅导时,教师讲课的重点应充分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方法的模仿,发展到思维的模仿,通过新的思维成果的建构,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
例1 在因式分解的提高训练中,学生学习了四项式分组因式分解后,练习五项式因式分解2x2+3x+mx+2m-2 (1)
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因式分解得出(2x2+3x-2)+(mx+2m)=
(2x-1+m)(x+2)后继续提问:能否进行其他形式的分组因式分解?学生沉思良久,无人举手(说明思路卡住).这时,教师可进行启发式提问:如何进行2x2+(3+m)x+2(m-1) (2)的因式分解.
生:十字相乘法.
师:多项式(2)与多项式(1)有什么关系?
生:多项式(2)是多项式(1)经过第二项与第三项组合、第四项与第五项组合得到的.
师:那么,多项式(1)是否可以按这种分组方法因式分解?
学生豁然明白.教师顺势总结:五项式按字母x降幂排列后,构造成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的形式,就可以用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
三、多方位创设问题情景,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在形成新的认识结构的思维过程中的实现,是诸多思维模式优化的结果.若教师在习题辅导过程中,通过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形式给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的平台,给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发散、跃进、变通的空间,学生的解题能力势必大幅提高.
例2 已知a2+b2+6a+4b+13=0,求a、b的值.
解:(a+3)2+(b+2)2=0,可得a+3=0,b+2=0,即a=-3,b=-2.
一道题解完之后,经验证无误,表明思路正确,这时让学生再思考一下:思路是否最佳?解题时应注意什么?能不能把成功的思路用于其他题目?例如上述的解题思路可用于解类似不等式:整数a、b、c满足不等式:a2+b2+c2+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范文5
关键词:作文 培养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富有创见的思维。它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联想组合,阐发新见解,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思维是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具有新颖性、主动性、流畅性、灵活性、综合性的特征。恩格斯说过:"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可堪称花中牡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致力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而它的习得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一、创造想象力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力的培养首先要求老师要善于从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捕捉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展他们想象力的契机,借以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由此可训练学生写想象作文。如执教《皇帝的新装》,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要求学生发挥大胆的想象。"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来到皇宫。于是,我径直走进了老大臣的卧室,看见老大臣坐在床沿低头叹息,我走上前去……"让学生以童话人物与现代读者的对话,续写后面的情节。这个命题新颖不俗,学生也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沉浸在角色中,写出了许多精彩的片断。如:我走上前去,轻轻扶起老大臣的肩膀,老大臣见了我,着实吃惊不小,见我一身怪异的装束,急忙问到:"你是什么人,从哪里来的,怎么这身打扮?"我笑了笑,说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是一个快乐天使,我可以驱散你内心的忧愁的阴影……"老大臣将信将疑,反问道:"你怎么知道我内心的忧郁呢?"有个叫安徒生的丹麦人,把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告诉了我……""天哪,我是一个罪人,你知道吗?我不称职!因为我看不见皇上的新衣。"老大臣很悲痛,泪水贮满那布满皱纹的眼眶,禁不住流了下来……我静静地注视着老大臣,一言不发,慢慢地,老大臣抬起了头,用那双浑浊的眼睛看着我,说道:"我该怎么办?我不能让皇上发现我的缺点。""这不是缺点,你能改变这一切,用你的诚实,记住,诚实,向皇帝坦诚!""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我离开了老大臣,乘着快艇,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了现实生活中。第二天清晨,我惊异地发现床头竟摆放着另一位名叫安安的丹麦人写的《皇帝的新装》,我急忙翻开书,想了解老大臣最后的结局,书中写道:"从狱中走出的老大臣看见了阳光,听到了空中飞翔的老鹰的欢叫。这时,传来一个可怕的消息,年青的大臣和官员将于次日凌晨在广场中砍头示众……"。这些描绘融入了作者的创造想象,写得富有趣味。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一般方式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常常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尝试个性化的语言、独特新颖的思维视角,不要鹦鹉学舌、人去亦云,要打破常规思维定势,才能卓然自成一家。如教学寓言《滥竽充数》,同学们大多对南郭先生的欺诈行为进行鞭挞与谴责,而另一位同学却另辟蹊径,把目光投向了宫延乐师,作了这样的口头作文:"我认为宫延乐师也应该受到谴责,他们那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妙'的自私的群体心理,才使得南郭先生的欺诈行为得逞。这种态度却并非真是'以和为贵',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这样的'乐师',无意中形成了一层保护网,正好给一些恶人以可乘之机。因此,当今的'乐师'之流应引志世人的高度警惕。"作者用辩证的观点对宫延乐师的表现加以剖析,指出宫延乐师及现代'乐师'自私与纵容的危害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训练课题,如组织辩论赛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去反思、去驳诘、去论证,在对立思想的交锋中,磨利思想的锋刃,撞击真理的火花。
三、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又叫多维思维或辐射性思维,是和集合思维相对而言。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独创性和流畅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从这"三性"入手,强化训练,任学生自由联想,在思维的发散过程中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朱自清《春》写春风,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方面尽情发散,把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譬如,以手为发散点,尽可能多设想,以引出更多的新信息。母亲的手――做出可口饭菜的手;勤劳的手;布满老茧的手等等。特极教师李承奎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时,就以"手"为题,让学生围绕母题,从不同的角度尽情联想发散,再由物及人,挖掘提炼出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很快整理出一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1、五指并拢力量大。(含观点:团结就是力量)
2、事情要做好,五指配合少不了。(含观点:要发扬互助友爱、团结协作精神)
3、大拇指最短、最粗,很丑。(含观点:不要以貌取人,提倡内在美)
4、小指最细、最笨。(含观点:要爱护和帮助弱者、小指莫自卑,做好'好小指')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范文6
关键字:小学;数学;创新思维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新大纲中对数学教学有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要求,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传授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就必须从课堂教学上着手,这是我们教师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创新思维是与固有思维不同的一种不拘一格、寻找新方法新道路的思维方式,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相较于其他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活跃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上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培养起来是比较容易的。
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这项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角,学生大多时候扮演的是被动接收的角色,教师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往往会占去课堂学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不多。现在教师往往还存在着观念的误区,仍旧以多做题多联系为主要教学手段,追求学生的答案的一致性,以课本为模板死板的讲课,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没有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没有给与学生思考的空间。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现今影响小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主因。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数学课程中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纠正观念,改变以往的教课方式。
1.2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现今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课堂发问存在着较大的障碍,这来源于心理作用,也是受到课堂教学氛围的影响。这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多鼓励学生发问,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2 培养创新思维的方式
2.1 夯实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众所周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准备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因此,小学数学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厚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掌握基本的教学思想方法。只有夯实基础,形成丰富的“信息储备”,并使这系统、条理化,才有条件去激发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2.2 运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就是要把旧的知识通过新的组合方式,得出新的结果。“新”的关键就在于与众不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变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在学习中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变式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答案,它可以有很多的答案。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问题,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3 问题情境,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
创造性思维始于困难和问题的认识,是围绕解决问题进行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著名的数学教育家玻利亚说:“我们大部分有意义的思维都和问题有关。”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所以,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中必常用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造的诱因,促使学生有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和愿望。
2.4 加入数学课堂实践,培养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课堂实践的加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通过课堂实践学习,学生们可以亲自动手,对所学知识验证和实验,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学习和思考的习惯。这样比教师在课堂上理论性的讲课,学生机械性的记忆效果要好的多。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入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2.5 注重独创,为学生创设“好平台”
在分析和解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独创性的表现是指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种表现对于小学生来说处于最低层次,但却又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所以,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心,使思维由发散向创新挺进。
显然,不管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再创造”,还是鼓励学生独创,都离不开良好的教学平台。良好的教学平台可以驱动、诱导、调节学生的思维,可以激起学生依据事物的某些蛛丝马迹去洞察复杂事物中的是非曲折,迅速出现突破常规的独到见解。最后用一句名言,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