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1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利弊;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12-02
基础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基础教育挑战是最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多的,因此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也在大力倡导改革,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
一、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原因
1、基础教育改革的原因
首先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社会生活也不断变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基础教育保持的惯性势必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发生冲突。
其次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地位岌岌可危,追逐名利,爱慕虚荣对当代儿童影响甚大,传统教育必须对当前文化体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出应对。
再者伴随着世界新的教育思想浪潮的影响,显而易见可以发现以往的基础教育思想与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出入,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基础教育理想出现冲突。
2、新课改的原因:
(1)国际因素:1、时代的变迁,知识经济的到来,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2、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普遍进行教育改革的浪潮,面对这种情况我国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积极进行改革。
(2)国内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民众对教育的要求普遍提高。当前社会对应试教育的批判,抹杀了儿童的天性。还有一方面就是我国的基础教育相对滞后,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必须进行改革。
二、基础教育下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更多的体现人性化一面,重视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转变课程功能。转变过去过分重视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使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能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过去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革课程内容:改变原来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改变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课堂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勤奋动手的实践能力等。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改变原来单纯的依靠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模式,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让学生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程管理方面。改变之前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允许各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编制、选用合适的教材。
三、基础教育下新课程改革的利弊:
根据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上的一次伟大的尝试,虽然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改革利大于弊。
1、有利的方面:
课程功能的改革改变了原来单纯的重视传统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课程结构的改变,更加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与联系,体现学科之间的联系性;课程内容改变原来繁、难、偏、旧的弊病,内容上更加强调基础性,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等,这也正应和了本次改革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取向;课程教学方式改变过去只靠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形成开放式教学,开放式课堂,让学生正真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快乐的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教学评价模式,改变原来的教学评价模式,综合的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发展特长,同时也是对原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又一冲击;课程管理主要是强调下放教育自,允许地方学校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教材和教学管理方式。
2、存在的弊端:
(1)课程自身存在问题,①新课程体系庞大复杂,老师难以把握课程要求的重点;②课程要求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挑战,教师工作量增加,备课难;③新课程教材内容过于城市化,对农村学生造成不公平,农村学生理解教材难度加大。
(2)新课程改革课程评价难以开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强调对学生培养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对学校的考核仍然是以学生的总体成绩评定,这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②新课程提出要发展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还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习态度,动手能力等,这其中很多方面都难以通过考试的方式加以考察,更难以量化,给课程评价带来困难。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但是高考制度并没有改变,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可避免的收到考试目的的影响,也就背离了新课改的宗旨。
(3)新课程改革暴露出教师教育问题。教师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反映出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技巧严重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一些老教师的观念难以转变,他们习惯于老一套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对待教学活动只会按部就班对学生进行灌输。②新课程对教师的操作技巧要求太高,许多老师尽管接受过培训,但仍然不知道如何将理论转变为可操作的方法。例如新课程改革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但是这种新的课堂模式到底应该怎样实现,这则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探究。但是在一些学校的公开课课堂中,一说“合作学习”就是“分小组学习”,几乎所有的课都是这样,很明显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全面的掌握知识。③在教师的培养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到位,缺乏对教师的岗前培训,我们的课程理论工作者也应该走上一线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不能“坐而论道”。
四、建议与对策
尽管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使改革半途而废,而是应该汲取经验,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因此,我对新课程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试验区的经验推广,认真总结试验区好的经验,分享到各地进行推广,同时改革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走符合本地实情的道路,不可照搬照抄;
2、加大教育投入在农村地区的倾斜力度,可采用城市农村学校对口援建的方式,促进农村地区的新课程改革进程,保障资源的合理使用,确保教育公平;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素质,加大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力度,采用教师绩效管理,提高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4、对课程的改革要根据发现的新问题不断调整。积极开设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开设要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满足当地发展的需要,具有区域性、本土性的特点;努力探索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要坚持规范性,注意灵活性,强调创新性;同时开发优秀的综合实践服务课程,要符合国家现代化发展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
5、加大对社区的家长的思想舆论引导,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新课改要注重儿童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五、总结
毋庸置疑,基础教育下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且任重道远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国家持之以恒的政策支持和相关部门机构的贯彻落实,也需要学生、教师最基础的受益者支持。改革的初期肯定会有很多的阻力和问题,但是不能因此而动摇。基础教育下的新课程的改革,是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伟大尝试,也是我国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道路上必须迈出出的坚实一步。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张献伟. 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等待”[J]. 教学与管理,2015,13:5-7.
[2] 靳玉乐,张丽.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 课程.教材.教法,2004,10:9-14.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2
1.1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改革将传统中学化学学习中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彻底摒弃,而是将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自我发展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通过基础实验验证课堂假说及猜想。就化学实验而言,课程改革首先需要教师优化所要演示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观察能力,边演示的同时为学生讲解实验,达到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主要目的。尽可能地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基本目标。
1.2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方式问题解决教学方式是新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次伟大尝试。它着重培养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自己动手分析进而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在特定的情境下,学生自己发现情景问题、提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的整个过程。情景教学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为了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或者辅助手段,它要求学生在情境中结合生活实际,拓宽视野,进而开阔思路,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有关化学的基本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以化学基本实验为主、其他多种教学活动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目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是能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重要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的影响———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基本科学研究素养为主要导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等为出发点,通过课程改革,教师能够实施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体验生活,以便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同时,教学方式的转变必须有利于学生体验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以便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创新性发展。教师要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各种有借鉴意义教学方式的成功经验,综合采用启发式教学新方法。只有做到这些,转变后的新教学方式才会有利于学生学习高中化学课程,才能为他们认识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培养发展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做好充分准备。
3结语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数学 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活动的最根本目标,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作为主体。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方面都有重大的调整。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放在了首要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致力于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更加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教学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切实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迅速发展,数学思想作为现代化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凸显出其巨大的社会价值。当今时代,人们对于效率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对数学的认识也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推导能力以及运算能力上,使得数学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主要手段。
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高中数学教学长期以来沿用相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表现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所讲的数学知识大都是按照考试要求来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学习质量和教学水平也受到相应的影响。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不再单纯用学生的学习成绩衡量学生,而是对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进行综合、客观、合理的评价和考量。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必须进行反思,不断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建立与学生实际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机制。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大部分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及时更新,教师仍然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挥者和控制者。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的场所,但是课堂教学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教师的教学内容范围狭窄,大多是按照考试要求的知识点制订教学计划,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作为基础,教师教学计划的制订也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不断扩充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数学意识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由原来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变成指导者,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丰富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学本身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因此只有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数学的巨大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之中,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巩固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是实现开放性教学的主要手段,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讨问题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基础,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消除紧张感,真正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螺旋上升;实践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倡导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以保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倡导施行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模式。笔者在工作之际,有幸参加了一些与兄弟学校教师和一线教研员的交流座谈,他们的许多创造性的新课程改革实践给我带来了许多帮助和启发,借此拙作,表达笔者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感受,希望能给广大同仁提供一些参考。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定新课程改革理念
关于这几年数学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个话题,笔者曾经与许多同行进行过探讨,虽然每个人对于课程教材的具体实施、数学课程标准等问题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困惑和疑问,每个人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所有人都认同新课程改革应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基本理念。这个基本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以及数学拓展活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也改善了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和方式。所以,从整体角度而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这个理念是正确的。
既然决定了要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道路,就必须要弄清楚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必须对这条路有全面的认识。限于个人角度的局限性以及篇幅原因,笔者不可能对新课程改革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讨论,只能针对目前教学实践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展开讨论。
如何看待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螺旋式课程安排是在教学实践中多数同行反映出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多数老师觉得教材内容过多,在规定的课时内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安排。下面笔者以“立体几何的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为例,对课程究竟是如何设计这一问题的进行分析,试图为课程设计提供一些启发。
当前我们对高中数学实行文理分科的模式,就立体几何这一部分内容而言,立体几何是文理必修内容,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则是理科方向的内容范畴,很显然,文理都有不同的定位。立体几何是一门对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新课程的立体几何着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几何直觉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图形把握能力,其在处理方式上按照整体到局部的方式展开几何内容,强调学生的直观感受、有效分析、度量计算以及思辨论证等过程,这与以往点、线、面、体,从局部到整体展开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
在文理科必修的立体几何初步部分,要求学生首先从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对空间图形有着简单的认识;继而借助长方体这个载体,让学生对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进行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要求学生能够对平行、垂直等关系进行判定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能够对所得出的一些结论进行论证,并且掌握常见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算法。在理科必修的立体几何部分,空间向量的引入为立体几何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利用空间向量去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在解决三维空间中图形的度量与位置关系问题时引入空间向量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要求学生能够用空间向量表示点、线、面及其位置关系,关注向量的思想方法,体会在研究几何图形中向量方法所发挥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几何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能够运用空间向量解决直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等问题。
很显然,文理必修部分和理科选修部分的整合呈现了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这与当今几何课程发展的趋势相吻合,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函数、统计概率等一些高中数学课程中的主要内容都与立体几何内容相似,他们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螺旋式的特点。实际上坚持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贯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决条件。
二、实事求是,认真实践,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
教育部门对课程教材与数学课程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是无法更改的,因此,教学过程中真正需要的是广大教师的创造性。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基本思想只有经过教师的实事求是、认真实践才能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基本理念。教育部在修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几对关系是我们在实践高中数学新课标时所必须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的。
1.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教学与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同样需要对学习过程有足够的关注。过程与结果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而不是把它们独立开来。数学新课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面貌,突出显示了数学新课程的选择性与基础性的特点。高考数学试卷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通用性和基础性,试题的难度给人平和清新的感觉,重视新增知识的考查,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但是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同样,相关的考试评价也需要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我们要对数学课程改革实际进行积极、客观的分析,最终使得新课程的考试评价能够为数学课程改革更好地服务。
2.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学生除了接受学习以外,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材施教除了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层含义外,应该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应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学生若没有自主积极的投入,就无法真正领悟到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的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
3.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的关系
我们必须全面看待几何课程的教育功能,将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力图避免以往几何课程中以论证几何为主线展开几何内容造成的过于形式化,以及由此给学生带来的困难,使学生在自然的探索过程中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当然这种有机结合还体现在其他课程的内容之中。
4.知识系统与生活情景的关系
强调数学教学必须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实际。数学是美的,但还必须注意数学的系统性,切忌无目标的数学生活化,千万不要让数学的美掩盖了背后所隐含的火热的思考,千万不要因为生活化打乱了数学的整个体系。
创新与传统并不矛盾,离开了创新,固守传统,没有出路,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而若丢掉了传统,所谓的创新只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几年的实践,我们都已经熟悉了不少新的说法。随之而来的,现在时不时会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说法,将传统等同于陈旧,置传统于创新的对立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学新课程还需要在以后的实验中进一步完善,而真正的完善必须建立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信念,认真实践,不管这条路有多少坎坷,有众多的常年坚守在数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他们创造性的努力,一定能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兆华.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问题与思考:关于“双基”[J].中学数学月刊,2009.
[2]张仁芳.新课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校本研修;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校本研修是基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出发的培训活动,这种活动能够不断丰富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使教师能够通过培养,达到时代对学校教育的新要求,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健康的教学理念下,快乐成长。下文就校本培训研修问题进行浅略探讨:
一、校本研修的概念及其特点
校本研修指的是教师在校教学过程中,以学校为依托所形成集培训、研修、科研为一体的教师成长模式,校本研修能够真正的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对推进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改革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校本研究可以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在教务工作中的多元互动。凭借校本研修的互动性以及开放性,教师可以将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来,将不同的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方法融合起来,以促进在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层面的沟通与交流。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研修的内容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以科学的、先进的、完善的教育理念为依托,不断创新思想与理念,解决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以满足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校本研修所研究的内容不仅包括实际教学工作的教材研究与教学进度,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如何将创造性思维融入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构建教育教学工作的知识框架,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积极的提升自身的从业水平,改变教务教学行为。因此,校本研修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并树立全新的教材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理解“课程标准”,只有理解了“课程标准”之后,才能明确教学内容。“课程理解”不仅要使教师要吃透教材,更需要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究,领悟“课程标准”中的精髓,并真正的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以增强教育教学的主动性与目的性,避免被动、盲目的教学工作。
再则,校本研修的研究对象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背景、经验、能力等诸多方面原因能够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因而校本研修的研究核心是学生,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接受来实现课堂教学,尽量避免学生产生被动与消极心理;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构建知识框架,而不是单纯的复制。只有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细致的观察学生的经验与能力,才能对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构架,进提高对知识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研修的实施策略
教育改革的“主战场”是课堂实践,因而校本研修工作也应以课堂为重点来强化教育改革。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好课堂这一校本研修的载体。
(一)校本研修
(二)要加强针对性要加强校本研修
(三)的针对性,其目的在于解决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且对新教育改革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校本研修
(四)要保证所提出的问题具有真实性、实质性与普遍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能够在务实的基础上提高创新意识,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难题。以语文的校本研修
(五)为例,教师要牢固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念,打破以往单纯使用教材的状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开发利用课堂资源,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二)校本研修
(三)要立足于教研主阵地
教育体制改革中,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载体,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因而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教育实践为基础,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大胆创新,并且将教育改革与课堂教学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还需要在课堂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经验,最终在回归到课堂实践中去。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将原来照本宣科的教学变为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学。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运用网络等媒介,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教学资源,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校本研修
(四)要注重个体的反思自我反思、沟通互助与专业领域是校本研修
所研究的三项重要内容。自我反思能够帮助教师通过教学中的经验积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而将这些经验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自我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工作的思考,只有加强反思才能更好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是确定教学方向的基础,也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必要条件,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对教学工作作出反思,并且积极主动的倾听学生反馈,从而不断优化教学工作。
(四)校本研修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因而对校本研修工作的研究必须形成系统性。校本研修工作不但能够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还能对新问题进行提炼与升华,得到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与此同时,具有方向性的校本研修工作也能够促进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性,通过对自身条件的分析,在理论与实践上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不断的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从多角度来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分析,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并最终将其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
四、结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校本培训研修是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养能力提升的途径之一,也是使教师能够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的主要手段。学校要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选择有针对性的研修内容,对教师进行阶段性和长期性的培训,使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课堂,深入教师心中,让教师真正理解课改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反思、写教学随笔、教学札记等方式,使教师成为心理健康,知识丰富,温文尔雅,气质非凡的美丽、幸福的教师。
参考文献:
[1]任登中.校本培训研究与实践[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3
[2]郑金洲,俞海燕.认识校本培训[J].中小学管理,2001,?(09):21- 23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6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课程理念 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近年来,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广大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思路,精心设计满足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大胆开放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方法、有能力、有品质的新时期的中学生。
(一)过去的有效探索
在历年办学中,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养成教育和“三色”教育(“红色”激励教育、“绿色”成长教育、“黑色”警示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生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1.着力建立创新机制,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各班团支部为中心,每班成立1个科技制作小组、4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学校每期都要举办一至两次科技制作竞赛、课外知识抢答赛和学生论文答辩会,学生参与率达100%。
2.着力建立实践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农村和社区,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利用暑假开展“10+1+1”活动,即要求每位学生下田间地头连续劳动10天,做一项有价值的社会调查,读一部优秀的中外名著,并写好劳动感受、社会调查报告和读书心得。开学以后,将学生交来的文章进行评选,把优秀社会实践习作编成专辑。
3.着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才艺大比拼、元旦晚会等,每学期都要举行广播体操比赛、拔河比赛和各类球赛;文学社、管乐队、舞蹈队、合唱队、武术队、民族器乐队每周定期开展活动。
通过这些举措,我校形成了“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有科学精神的一代新人的学生培养目标。同时,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个性化课程组成较为完整的课程结构,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本校实际的新型办学模式。
(二)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做法
1.立足课改,认识到位。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给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我校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基本定位是:统筹兼顾,稳步前行。既要发展学生个性,又要提高教学质量;既要积极主动推进新课程改革,又要让学生满意,让家长高兴,让社会认同。
2.为积极应对新课程改革,我校重点抓住工作中的“新”字。①课程建设新特色:加强语、数、外等高考科目的研究,充分保证其教学需要;以选修课程的开设弘扬我校办学特色,把养成教育、“三色”教育、文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这几项我校最具代表性的项目编辑成为《二中德育》、《在激励中成长》、《综合实践活动集》等书籍作为必选校本课程,把各种学科奥赛、音体美等艺术体育特长专业课程、各种社团活动作为定选校本课程;高度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按课程的规范与标准搞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②课堂教学新举措: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落实新课改的实施,通过集体备课、课例展示、专题论坛、名师示范、课题研究、竞赛评优等形式,真正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在此基础上,各学科教研组长还将实施新课程以来的情况认真反思,编写了《反思课改》和《课改案例》等小册子,以供交流。③学校管理新模式:加强教学班的管理与研究,摸索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发展、拓宽、强化教师职责,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兴趣特长的发掘者、生活困难的扶助者、习惯养成的帮助者。及时发现和化解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开展具有针对性、个性化和亲情化的教育引导工作,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管教又引导,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管理新模式。
(三)课改准备工作思路清晰
1.成立课改组织机构。成立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为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提供决策、协调与保障;成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由学科负责人、学术专家、学校领导和家长、社区代表组成,负责课程改革的总体规划与课程审核;成立课程实验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实施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修订完善各种制度。就课程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修订并完善了实施新课程的各项配套制度,汇编成《隆回二中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出台了《新课程选课方案》和《学生选课指导》等具体实施方案。
3.加强教师五方面培训。一是要求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以学科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为主要内容,加强教学研究;二是狠抓高一年级教师的跟进培训,做到例会研讨,专题研究;三是要求骨干教师指导和承担新课程示范课,突出例案研究;四是把相关教师尤其是各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送出去培训,同时积极参加省内外的各种培训和研讨;五是实施远程教育教学。
(四)课程推进顺利
1.课程开设。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I课程和选修II课程。我校将选修I课程分为两类:规定必选课程和任选课程,根据高考方案和学生的文理分科意向进行分类设置。我校将选修II课程分为三类:必选课程、定向选修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其必选课程和定向选修课程主要是为了形成和凸现办学特色。在课程编排方面,高一年级以必修课程为主,对体育、艺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科目实行分项选修。高二年级开齐必修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各学科分学段(或学期)开设不少于2个模块(或专题)供学生选择,实行教学班管理。高三年级以高考课程为主。
2.课程的开发与实施。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把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程作为学生必选的选修II课程。在体系结构上,有义务劳动和爱心活动两大社区活动系列,有走进军营、走进自然、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敬老院五项社会实践活动,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文化、个人发展、现代科学五项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内容。在学分设置上,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1个课题,每个课题5学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按国家规定认定学分。在课时安排上,研究性学习前五个学期平均每周安排3课时,采用“1+2”的形式,即一节课单独排,用于集体指导活动;另两节课连排,用于学生自行进行课题研究。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实行学校集中安排和学生自主安排相结合的方式。②校本课程的开设。校本课程是高中新课程中最具灵活性的课程,也是我校的特色课程之一。按照我校校本课程体系,分必选课程、定向选修和自由选修三种不同的形式。为彰显我校的办学理念,将养成教育、“三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操风教育、军事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程等课程列为必选课程。同时学校制定了《校本研究方案》,在教育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了108个课题,供教师选题研究,并实行阶段性验收、成果奖励。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保证艺体特长生和学科奥赛尖子的发展,将各种学科奥赛、音体美等艺术特长专业课程、文学教育、各种社团活动等课程列为定向选修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三年内完成校本课程中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身心健康和生活技能四类学习领域中至少三个领域的校本课程修习任务。
3.课程的评价。①学分管理。学分的认定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健康顺利的开展。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编印《隆回二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学分认定》,对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学分认定程序、学分与学籍管理以及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②尝试创建学生成长记录袋,其主要内容为学生自己选择的最能反映学习进步和成长历程的重要资料或作品。如学籍表、获奖证书、优秀作品、音像材料、证明、关于入团或入党方面的材料、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或总结、老师评语、学习能力评价等材料。学生收集材料必须有说明、体会或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由学生自己完成和保管,教师指导,家长参与,学校提供展示平台。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规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我校将这六个方面进行了细化,编制出《隆回二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目标评价项目和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4.调整学校管理机制。在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行政管理及信息化管理手段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①学生管理的调整。实行教学班为主、辅导班为辅的教学管理方式。行政班以班主任管理为主,教学班级以教师管理为主,辅导班的具体管理和考核由教务处负责;实行学生导师制。导师的其主要职责是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知识现状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选课和协调与同学、教师、社会的关系,对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意见,指导和协调学生做好成长记录袋工作,协调并配合班主任工作。导师的选择原则上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可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由学校指派,原则上保持高中三年不变。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一般不超过30人,由教务处负责导师制度的实施与协调。②教师管理的调整。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前途与命运的决定性力量。为此学校重新修订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如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考核制度、年终考核制度、奖励方案、工资方案),将新课改的要求纳入其中,为新课改的推行提供制度上的保障。③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的调整。除了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课程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外,对学校各级部门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明确各自的职责。教务处主要负责新课程的教学日常管理,教科室主要负责新课程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研究,办公室主要负责新课程实施方面的宣传工作;年级组主要负责学生新课程教育与新课程环境下的年级与班级管理;学科教研组主要负责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备课组主要负责教学的实施与研究。各部门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切实保障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推进。④利用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进行管理。我校排课、查堂、考试、档案、学生管理等工作基本上都可以在计算机和网络上进行,这为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教与学的多元化的评价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保障。
(五)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新课程实施与高考。根据我们对全国四个实验省区的实施情况的了解,高中课改与高考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担心影响高考成绩的疑虑普遍存在,应试模式仍是主流。因此,目前大力推进的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有定位的思考,同时应积极研究应对高考的策略。
2.新课程实施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前途与命运的决定性力量,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实践效果。目前教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观念、课程意识不强,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过于专业化。二是教师数量按现有的课程开设明显不足。
3.课程资源的保障问题。课程资源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校内课程资源方面,学校师资、设施设备、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缺乏有效的分析和评估,难以充分合理安排和利用。在校外课程资源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实用价值评估和经费保障,导致校外资源开发利用不力,资源的整合程度低,效益不高。在教学经费方面,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教材、场地设施的建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教师培训等等方面,导致教学成本大为增加,加上高中学校普遍负债运行的状况,争取政策上的经费保障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