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范文1
学时最少的维生素相关内容却是目前社区卫生院临床医师最常用的知识点(图1)。经典的三大代谢不仅常用也是临床工作者希望详细了解的知识点。社区医院最大的患者群是退休的老年患者,患者群中糖尿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所以糖代谢、脂代谢等基本原理在社区临床应用中占很大比重。其次常用的是与生理相关的水电代谢及酸碱平衡,与生理学内容有交叉与重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是医学专业工作者目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点。肿瘤的高发,肿瘤标志物检验技术在社区卫生院的普及与开展,使临床工作者迫切希望学习癌基因、抑癌基因这方面的知识,这也表明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及时编入最新的医学研究进展。
免疫及病原生物学知识点需求。
抗感染免疫是社区医生最常用到的知识点(图2)。社区医院处于传染病、地域性疾病、突发疫情的前沿阵地,对传染病和突发疫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对地域性疾病进行筛检和治疗,是其重要职责之一。而比较出乎教师意外的是即使是在农村,由于目前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寄生虫学这一章节临床医生并不常用,对其要求不高。抗体与补体是临床医生最希望详细了解的知识点。临床上不少检测手段都需要用到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免疫学的应用和技术需要做些概括性的讲解,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不至于太茫然。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需求。
细胞生物学最常用的和希望了解的知识点均集中在细胞的活动上,即细胞水平的增殖、分化、衰老、坏死和凋亡。这些知识点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密切相关,也与不少药物的作用机制相关。总体而言细胞生物学与基层的医学工作者并不是很密切。
课程整合初步大纲。
根据社区卫生院临床医师对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情况和知识点的需求量,我们拟针对临床专业(社区医学方向)学生开设实用医学生命科学课程,涵盖以上学科部分知识点,力求达到在有限的学时内,传授综合性强,实用性强的知识点。
传统的课程结构将临床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一模式系统性强,但各课程各自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彼此之间缺乏联系。由于面向农村社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不要求学生有十分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根据够用、适度的原则,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设置。目前的趋势是社区医生的培养重点在于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进行课程的重组,整合。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推行面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教育改革,其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对课时进行了调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占67学时(理论55+实验17学时)、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占66学时(理论54+实验12学时)、细胞生物学占20学时(理论14+实验6学时);遗传学内容作为选修课程。目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72学时,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81学时,细胞生物学未开课。由此,我们在社区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拟将这三门课程进行整合并适当增加遗传学的内容,形成一门贯穿一学年的153学时的实用医学生命科学。
从而有效避免各课程为了强调自身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导致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相互重复的内容可统一在某一课程中单独讲述。除了课程结构上进行改革,还要根据培养目标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删除或弱化课程中对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无太大实际意义的内容,如本次课程整合过程中,弱化生物化学相关的蛋白质空间结构、等电点等,加强三大代谢的讲授力度;即强调基本概念、生理意义等,而不是代谢步骤和调控。
同时增设代谢相关疾病的检测等临床实用操作实训课,强调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其次,不能一刀切地取消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课程,或者只作为选修课,而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比如在蛋白代谢章节中强化分子病。有研究表明88.1%的人认为,社区医院的诊疗水平值得改进,提高社区医生的疾病诊断和大病发现能力尤为重要。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 中医养生;银屑病;病因病机;肾阳不足;扶正祛邪
[中图分类号] R758.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c)-0027-04
To disscuss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from Chinese health preservation
JING Xia-min GONG Yu-hu JING Xin JING Ning
Yuncheng XIA Min Special Hospital of Psoriasis in Linyi County of Yuncheng City in Shanxi Province,Linyi 044100,China
[Abstract] Chinese health preservation thinks that deficiency of yang will bring many problems to the body, "a powerful yang enables longevity while yang asthenia can cause premature death",therefore, yang qi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health and longevity.In terms of psoriasis,its primary symptom presents on the skin,the fundamental reason lies in the kidney as well as the body′s original qi.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should base on the kidney to improve body′s yang qi,and it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reinforce the healthy qi and eliminate the pathogenic factors",clinical treatment up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hould apply the treatment principe of "warm yang and enhance kindey" activate blood and resolve stasis "release the exterior and eliminate spot",thus it will eliminate the root causes.Health preservation is yang qi preservation indeed,maintain yang qi is supporting healthy qi,so-called "there is health qi in vivo,the pathogenic factors have no way to invade the body".therefore, maintaining yang qi can spport health and longevity.
[Key words] Chinese health preservation;Psoriasis;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Deficiency of kidney yang;Reinforce the healthy qi and eliminate the pathogenic factors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是常见的皮肤病,以丘疹、鳞屑、红斑为特点,有慢性复发倾向,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祖国医学称为“白疕”,其病因复杂,目前认为与遗传、感染、代谢、内分泌及免疫等因素有关[1-3],特别是银屑病的心理障碍、精神因素及个性特征对本病的影响受到关注。本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及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有很大关系。本病宜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愈后尽量巩固治疗并做好预防其复发的措施,往往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达到延缓复发的目的。
从中医养生学来讲,所有疾病都由阳气虚弱而引发,都与一元阳气受损有很大关系。只要人体阳气旺盛,就可百病不侵。阳气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阳为“生杀之本始”。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也就是说,养护阳气才是养生和治病的真谛,是养生治病之本[2]。
1 银屑病的病因病机
就银屑病而言,历代医家都主张本病属内有血虚燥热,外受风邪,皮肤失血之润所致。《医宗金鉴》亦有“固有风邪克肌肤,亦有血燥难外荣”的论述。近代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不断深入,结合临床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大致概括为血热论、血燥论、血瘀论和血虚论四大学说[4],此外,还有毒盛学说、阴虚瘀热论等。
也有学者提出银屑病与“阳虚”相关的观点,如孙步云[5]认为:从观察银屑病患者冬病夏愈或冬重夏轻现象,得出银屑病患者“与先天肾精亏损,阴寒毒邪侵肤密切相关”;肖青林等[6]则提出阳虚体质是银屑病的根本病因,认为银屑病发病多由阳气不足、阴气侵凌而致血在脉内凝而不行,形成瘀阻,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微循环障碍”,揭示了“阳虚”、“血瘀”是银屑病发病的根本原因。
《黄帝内经》云:“肤疾之所生,为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风挟毒蕴,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气血不畅”,就是说情志失调、饮食不节、风邪侵肤,会导致人体阳虚阴盛,气血运行不畅,这才是银屑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笔者认为银屑病病机基本原理是“肾阳不足、血瘀不通、风邪客表”;病理实质是:“血热是假象,血瘀是本质”[1],这一理论观点符合中医养生理论所揭示的“阳气决定健康和长生,阳虚是造成绝大多数疾病的罪魁祸首”。《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就是说人体的阳气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如果阳气失去了正常的运作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生病、减寿或夭折[2]。
2 银屑病的治疗原则
银屑病并非“不治之症”,之所以难治在于人们没有正确掌握该病的治疗法则,多数学者对待疾病只把注意力放在“祛邪”上,而忽略了“扶正”[1],结果导致正气下降,邪毒内侵营血,愈治愈重,故遵循“扶正祛邪”的法则,临床应用“温阳强肾、活血化瘀、解表消斑”的治疗原则进行辨证论治,才能从根本上对银屑病起到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由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以说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虽在于“邪”,但疾病发生的关键在于“正”,由于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故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银屑病正是由于肾阳不足、血瘀不通,风邪客表的原因而发病,因此,只有通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才能促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达到治愈的目的。笔者在长达30余年的行医过程中探索出“银屑病虽然表现在皮肤上,但其根本原因在于肾,在于机体内元气,治疗银屑病必须从肾治,从提高机体内的元气着手”[7],并依据银屑病“肾阳不足,血瘀不通,风邪客表”的病机原理确立了“温阳强肾,活血化瘀,解表消斑”的治疗原则,在治疗银屑病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2.1 温阳强肾,开启人体自愈大药
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8],因此,治病养生首先要扶阳,绝大多数的疾病都可以从养护阳气、祛除病邪的角度防治。“温阳强肾”的治疗原则,正是通过提升和恢复自身阳气,开启人体自愈大药,达到抵御病邪、祛病养生的目的。
其实,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具有强大的抵御外邪的能力,那就是自身的一元阳气。《黄帝内经·素问》:“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指的就是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2]。从中医养生学来讲,阳气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培固自身阳气,就是开启人体自愈大药,从而启动人体的自身调控和修复系统,来祛除病邪,恢复健康。那么,什么是人体自身的调控和修复系统呢?
现代经络学研究证实,人体本身存在自和谐、自调控、自调节的一种机制,而启动这一机制,发挥调整、协调、决死生和处百病的作用,正来自于人体的经络系统。经络控制并调节人体生命阴阳气血,具有防御、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功能,它是生命的综合系统,是关乎人体生命健康的关键环节,可以说,经络是人体自身的调控和修复系统。
《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充分说明了经络调节和维系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当人体阳气虚衰时,最易受寒湿之邪侵袭,而寒湿之邪留滞于脏腑经络,可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从而导致人体自身的调控和修复系统受损,丧失了正常的功能,甚则使病情向深层发展,而笔者提出的温阳强肾旨在通过温补肾阳来提升和恢复机体内一元阳气,从而开启人体自愈大药,调动人体自身调控和修复系统,达到“正盛邪自祛”之目的。
2.2 活血化瘀,恢复气血通畅运行
银屑病的病理实质为“血瘀”,因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行气,祛瘀生新,畅通脏腑经络的作用,故临床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银屑病。《医林改错》中说:“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也就是说,肾阳虚弱,温煦无力,气滞血瘀。银屑病正是由于阳虚血瘀所致,病久则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脉络瘀阻,而瘀血滞络,又会阻碍阳气升发导致肾阳虚衰,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银屑病顽固而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
因虚致瘀者,应以扶正为本。只有彻底清除血瘀证之病源,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血瘀证。笔者在临床治疗上一般多用活血助阳、活血理气、活血祛风等方法。①活血助阳法:实验证实,助阳药与活血药同用,不仅能加强血液循环,还有兴奋和强化机体内多系统的功能,也符合《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之义;②活血理气法: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常配伍理气之品,理气药与活血药配伍则具有协同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③活血祛风法:活血祛风法取“治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临床常用于血瘀挟风患者的治疗,特别是出现关节疼痛症状者。当然,临床应用应依据患者血瘀症状的不同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合理配伍药物,才能获得满意疗效[9]。
中医有句话叫“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情志不畅,肝就会受到影响,发生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之征象。七情长期不调,尤其是压抑、苦闷、忧郁,都会加重血瘀倾向,所以,血瘀体质的患者,应特别注重精神的调养,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有利于血瘀体质的改善。
2.3 解表消斑,开泄腠理消除斑疹
解表消斑即祛除表邪、消除斑疹。解表法是通过发汗,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疗法,又称汗法。解表药具有祛风解表、开泄腠理、宣通气血、祛风活络、升发阳气等作用。通过发散,可以祛除表邪,解除表证[9],从而使邪气从肌表而解,气血得以通畅,阳气得以培固,达到“邪去则正安”之目的。现代研究证明,“汗法”可改善全身和局部的循环功能,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和局部炎症的吸收。
银屑病破坏正常的皮肤新陈代谢功能,从而影响人体的屏障作用,导致机体代谢功能紊乱,使机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热量得不到正常代谢,病情严重的银屑病患者往往会出现燥热、甚至低热不退或高烧症状,故采用“解表消斑”法来治疗银屑病,归属“解表扶正”法。由于寒凉药物易伤人体正气,所以解表法的运用主张“辛温解表”,即通过辛温发散的中药来祛除表邪,扶助正气,进而消除斑疹。真正的用意在于增强机体肌肤的代谢能力和皮肤排泄功能,使机体内的多余热量和内毒素得以外泄,达到祛除病邪,消除皮损的目的。临床上需依照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体质、地域以及四时合理配伍药物剂量,即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地域及四时不同而异,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4 调摄情志,提升药效促进康复
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情志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调和,疾病不生,七情太过,百病滋生。《黄帝内经》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所说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就是这个道理。就银屑病而言,患者遭受情志内伤比较明显,七情太过一般与病程迁延、易反复和久治不愈呈正相关,往往使患者长期处于不良心境,造成疾病更加难治化,因此,银屑病患者更应注重情志的调节与疏导,及时排除不良情感刺激,保持心境平和、心情舒畅、心理健康,才有益于治疗,有益于健康。
情志在现代医学而言,指的就是情绪,故而调摄情志就是“心理治疗”。中医讲,万病皆由心生,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临床观察证实,银屑病的个性特征、心理障碍和精神因素对银屑病患者的身心危害是相当大的,这也说明了银屑病心理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针对银屑病的治疗而言,不能只依靠药物治疗而忽视心理治疗。倘若患者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再好的药物也难发挥满意的疗效,故在临床合理用药的同时,配合适当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实践证明,实施心理治疗后,多数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通过心理疏导疗法的应急刺激,病情逐渐趋于好转,疗效明显。愈后复发的病例逐年下降,也就是说患者的愈后时间加长了[10],可见,心理治疗对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和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及心理障碍有重要作用,也会很大程度地促进疗效,缩短治疗周期。
3 银屑病的复发及预防
众所周知,银屑病易反复和复发,这也是患者最为头疼和烦心的一件事。临床观察发现,银屑病之所以复发,其原因多与诱发因素有关,如:感冒、咽喉扁桃体发炎、涉水淋雨、外伤、生活不规律、喝酒、过度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抑郁等。这里的关键在于,患者要弄清楚自身病情易反复或复发的原因是什么,只有消除掉导致病情反复或复发的诱因,才能免受其害,获取长久的健康。
患者应明白,银屑病不是治愈就万事大吉了。中医中药治疗银屑病,要避免急功近利,症消药止。因为银屑病体表症状消失往往并不代表病变痊愈,此时停药,往往会导致复发,为此,要彻底清除病邪,使阳气旺盛,气血流畅,阴阳平衡,一般需要3~6个月巩固用药方可。冬季气温下降,机体由阳转阴,免疫能力开始下降,是银屑病易复发的季节,故久病患者愈后应在前三年的每年入冬前服用1~2个月的药巩固,才能达到不复发或痊愈时间较长的目的[1]。银屑病患者在痊愈后还应做好预防措施,避免上述可能引起复发的诱因,消除这些诱因,才是防治银屑病的有效途径。
4 银屑病患者的养生观
中医治病是对人体进行相应的调节、调理和调整。疾病是由一些身体的不平衡造成的,一旦这些不平衡被调节过来,人体恢复了真正平和的状态,疾病也就没有了,所以,在中医看来,没病的人也可以进行调节,这就是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朱丹溪说:“与其求治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改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所以,养生之道就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而先治”就是“防”,预防疾病发生。
一切中医治疗手段都是调理手段,目的在于使人体恢复平衡,激发人体的自愈功能,而不是说一有病马上就用药把它直接压下去[11]。真正好的中医,不仅是治病的能手,还必须是养生的行家。常言道:“三分治,七分养”。笔者试图用中医养生理论来阐述日常生活中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以促进机体阴阳趋于整体平衡,避免银屑病的反复或复发,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4.1 精神养生
养生之道在于养神。《黄帝内经》说道只有形与神俱方能尽其天年。《庄子》提到“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无劳汝形,无劳汝精,乃可以长生”,而《医钞类编》中也提到“养生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这些都体现了养神能使神健外更能使形全,这样形神共同得到健全,达到形与神俱的效果。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从而使阳气得固,阴阳平衡,达到祛病养生、健康长寿的目的。
实际上,中医讲的“阳气”,就是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精神最容易消耗人的阳气,故养生之道重在调养精神。笔者通过多年临床研究证实,精神因素是银屑病发作或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12]。银屑病患者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因素往往影响其治疗与预后,所以,银屑病患者不要有太多的想法和欲望,应清除贪欲,知足常乐,同时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要懂得排泄自身的郁闷等负面情绪。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从而达到祛除病邪、健康长寿之目的。
4.2 睡眠养生
睡眠养生具体是指通过充足、高效睡眠达到保养性命,补气养精调神,防衰的目的,因此,通过一定睡眠养生的方法,能达到养神、促进气化、生精的目的,这对人类提高生存质量、抗病防衰、延年益寿具有重要意义。
历代养生家对睡眠养生都非常重视。《内经》早有记载:“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能”者,能量也。人之目视、足步、掌握、指摄等生命活动的能量,都是通过睡眠源源不断地积蓄起来,通过肝的作用不断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清代养生家李渔《笠翁文集》中所云:“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道出了睡眠养生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足见睡眠对于人的重要性,所以,银屑病患者更应该充分利用1/3的时间,为生命积蓄能量,首先是改善睡眠环境,居室装修要环保,床品以天然舒适为佳,打造一个优质的睡眠环境,提高睡眠质量;其次,应顺其自然,跟着太阳走,天醒我醒,天睡我睡。遵从“子午觉”为养生妙道。午时(11~13点)休息30 min为宜;晚上最迟10点前入睡,这样才能保证子时沉睡,并易使人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以助人体自动调频,接收大自然的信号,接受天地之气,保证阳气被滋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3 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中医又称之为“食养”或“食疗”,就是通过调整饮食,合理地摄取食物,以营养机体,达到辅助治疗、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目的。食补能起到药物所无法起到的作用,俗话说的“药补不如食补”就是这个道理。食补就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平衡机体营养,来补养脏腑功能,促进疾病康复和身体健康。
银屑病在临床上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皮损病变部位周而复始的脱落皮屑,人体中的微量元素随之丢失。如果不从饮食方面给予足够的补充,久之就会造成机体微量元素失调、脏腑功能衰竭,引起其他合并症,从而使银屑病治疗更加困难[13],可见,饮食养生对银屑病患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中医治疗皮肤病往往需要很严格的忌口,银屑病当然不能例外。中医界有学者认为银屑病存在“血热”征象,治疗上多以“清热凉血”为法度,主张忌食所有的辛辣类蔬菜及鱼虾肉类等发物,原因是此类发物食用后会助长血热,加重病情。笔者认为,一概而论的严格忌口,不但不能减轻病情,反而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这是因为,辣椒、葱、蒜、香菜等辛辣类蔬菜,除了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机体汗腺的分泌,及时排泄体内的有害致病物质[13],取“病在肌肤,汗而发之”之理。而鱼虾类食物含有特殊的氨基酸及蛋白类物质,这些物质是维持机体运动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在临床上告诉患者除酒和羊肉外,其他大可不必忌口,而应合理调配饮食结构,多方面摄取和补充营养,才有利于促进皮损消退,同时还打消了患者忌口的思想顾虑,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由于患者机体差异的缘故,个别患者食用辛辣蔬菜类和鱼虾类中的某种食物后,会出现病情加重现象,故应相应忌口,此外,暴饮暴食是饮食养生的大忌,银屑病患者更应避免。血脂较高的患者应低脂饮食,多食蔬菜果类。
4.4 四季养生
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四季养生,《黄帝内经》明确提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要求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原则。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14],这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从而使人体阴阳气血调和,精神内守,方可达到防病抗衰之目的。
银屑病冬重夏轻的特点,与四时阳气的盛衰关系密切,表现为阳强则轻,阳衰则重。夏天是阳气最旺的时候,那么阳虚的人在夏天注意养阳性,当然比冬天效果好[15],所以,银屑病患者应注重夏季的保养,少吃生冷特别是冰镇食品,尽量不要吹空调,以免阳气受损,不利疾病的恢复。反过来,冬天是阴气最浓之时,故银屑病患者应做好保暖措施,避免风寒侵袭,还应注意节制,固护阳气,才有利于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可见利用四时阴阳变化养生,对银屑病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季养生的目的就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总之,治病也好,养生也好,最重要的是找到并解除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才会有的放矢地运用养生和祛病的方式方法,避开不良的生活环境,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做到凡事有度,防患于未然,这才是养生治病的大智慧,才能让我们少生病,甚至不生病,收获健康和长寿。
[参考文献]
[1] 荆夏敏.银屑病理论与实践[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6.
[2] 武国忠.养生就是养阳气[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28-51.
[3] 荆夏敏,吴刚,荆宁.银屑病的中医药疗法优势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8):157-158.
[4] 李桃花.银屑病中医证候及辨证论治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11.
[5] 孙步云.中医药治疗银屑病226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95,36(2):99.
[6] 肖青林,常开齐,司本辉,等.银肤欣系列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2000,17(2):20-22.
[7] 吴刚,张江辉,赵俊萍.温阳强肾活血化瘀治疗银屑病的经验[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7):648-649.
[8] 武国忠.黄帝内经使用手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5.
[9] 巩玉虎,荆欣.“扶正祛邪”法则辨证论治银屑病临床浅析[J].健康之路,2013,12(4):281-282.
[10] 荆夏敏,巩玉虎.银屑病的个性特征、心理障碍和精神因素及其心理治疗[J].心理医生杂志,2012,3(1):1-2.
[11] 武国忠.黄帝内经使用手册2[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64.
[12] 北京医学院.医学心理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4:102.
[13] 荆夏敏.银屑病患者的饮食观[N].光明日报,2000-12-11(2).
[14] 朱世增.适应自然,是中医养生的根本[J].吉林中医药,2006,26 (8):1.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范文3
1食源性疾病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1.1发生原因
食源性疾病是由于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有污染性或毒性的因子,通过进食而进入身体引起的疾病[5]。食源性致病菌、寄生虫、化学性污染因素是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6]。
1.2影响因素
1.2.1环境因素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环境、人们饮食习惯、食物加工、食品供应全球化[7]、病原微生物适应性改变,加之国际贸易、旅游的增加[8]等方面诸多变化,一些新的食源性疾病更是频频出现,也已引发过一定程度和范围的“社会恐慌”。
餐饮食品是导致各类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交叉污染、误食误用、加工不当、原料变质、存储不当导致的食品污染是影响餐饮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1.2.2人员培训缺乏WHO西太区公布的宣传资料认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大量低文化水平人员进入餐饮加工行业,从业者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不够,也是食源性疾病发生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3]。
1.2.3管理者意识淡薄由于资源的缺乏,区域政府或企业管理者担心负面消息对食品出口或者旅游业的影响,很少对食源性疾病采取措施去研究或者预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原因。
2国外经验借鉴――HACCP体系
鉴于自身的和公共的因素,包括人们逐渐意识到公共卫生系统中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经济的发展(包括食品贸易的推动),食源性疾病发生率的增长,以及HACCP系统相对于传统方法的诸多优势,HACCP系统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9]。
2.1HACCP体系
HACCP的全称是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译为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它是一种预防性的食品安全生产控制体系,也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食品行业安全卫生保证体系。HACCP系统的雏形最初是由美国的Pilsbury公司于1959年承担宇航食品开发时建立的。该系统1971年在美国食品保护学术会议上首次公布,开始在美国逐步推广应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大力推荐,1993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推荐HACCP系统为目前保障食品安全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并于1997年了《HACCP系统及其应用原则》,该指南被广泛地接受并已被世界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广泛采用。
HACCP体系包括七个基本原理:危害分析和预防控制、确定关键控制点、建立监控体系、建立纠偏措施、建立记录及档案管理体系、建立验证程序。
2.2HACCP体系对于食品安全的作用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运用HACCP的七个原理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可以将安全保证的重点由传统的对最终产品的检验转移到对工艺过程及原料质量进行管制,这样可以避免因批量生产不合格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因此HACCP是科学严谨的预防性系统。
HACCP本质上是一种前馈控制手段,基于预防的目的,从对食品可能造成的危害入手,将安全控制贯穿于食品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通过这种层层预防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少食品受到各种潜在危害的可能性。对于提供日常饮食为主的餐饮企业而言,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生产和消费,采用事后控制的方式很难达到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而HACCP体系却可以通过预防的方式来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与主要依靠对最终产品的检验和测试的传统食品控制方式相比,立足于早期阶段的预防、源头控制和对有问题产品的识别显然更科学,也更经济。从而达到餐饮企业盈利、顾客满意的目的,同时,社会和政府也会从中受益。
2.3HACCP体系在我国餐饮业的应用遭遇“瓶颈”
HACCP是一套能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保证食品安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由于其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科学性、严谨性、实用性及预防性,一经推出后便得到全球食品工业界广泛认可,被发达国家食品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广泛采用,甚至成为国家间食品贸易的一种技术壁垒。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餐饮业对HACCP的应用却是效率非常低。1988年,HACCP的概念开始进入我国,到90年代我国开始逐步推广和应用。2002年7月公布的《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2005年6月颁布的《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中推荐使用HACCP。卫生部出台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要求:2006年学生集中供餐企业实施HACCP管理;2007年餐饮业、快餐供应企业和医院营养配餐企业实施HACCP管理[10]。目前,我国餐饮业HACCP体系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大型运动会的餐饮及其卫生监督中[11]。也有一些餐饮企业通过了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如小肥羊、丽华快餐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连锁企业,但是据科学技术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宣称已经建立HACCP体系的餐饮企业,要么没有完全彻底地建立这套体系,要么就是只具备了一套复杂的程序文件,而实际上却无法在加工现场真正执行[12]。由于中餐加工方式和原料的复杂性,以及从业人员卫生意识参差不齐,如何把HACCP的管理理念与中国餐饮业的现状结合,仍然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HACCP在我国餐饮业应用所遭遇的“瓶颈”。
学术界多以理论探讨为主,大多数的学者都是从事医学卫生、营养卫生方面的研究,一般都是从怎样确定关键控制点及如何控制方面来论述的,这为餐饮企业实施HACCP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际可操作性。餐饮业的经营现状、成本控制、消费者的选择偏好等都是餐饮企业经营中必须考虑且非常重要的因素,管理者在日常经营中在这些方面会考虑更多。因此,如何将HACCP与中国的餐饮业结合起来,还需学术界的努力,并关系到HACCP能否更好地为我国餐饮企业服务的未来。
3餐饮行业的HACCP管理
欧盟很多食品安全专家都认为,HACCP体系本身存在着记录复杂、过程繁琐的缺点,不完全适用于餐饮业的管理。美国FDA 餐饮管理专家Mareello认为,在餐饮业建立HACCP体系重点仍应放在一线职工,教育他们危险因素是什么,如何防止交叉污染,如何从合格的供应商进货。因此,对餐饮食品的安全控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即原料控制、人员培训、过程控制等。
3.1原料控制
餐饮食品的原料涉及各类食品,包括蔬菜、肉制品、蛋制品、水产品、豆制品、米面粮油制品等。由于我国食品加工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上述各类食品原料的安全问题都会影响餐饮食品的安全。在现实生活中,蔬菜及肉制品的农兽药残留、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或工业原料、使用变质原料加工等,都是经常存在的问题。上述污染因素虽然一般不会导致急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但对消费者的健康会造成潜在危害。餐饮行业受规模因素的限制,原料采购很难做到集中定点采购,因此原料的污染因素控制是彻底解决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的难题,针对原料控制,要求餐饮经营单位定点采购,按规定索证是主要的管理手段。
GMP和SSOP是实施HACCP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13],企业实施GMP和SSOP,引进先进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理念,有助于HACCP的贯彻执行和管理,使HACCP更好地为企业服务。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是“良好操作规范”的英文缩写,一般是指规范食品加工企业硬件设施、加工工艺和卫生质量管理等的法规性文件。是政府强制性的食品生产、贮存卫生法规[14]。SSOP(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是“卫生标准操作程序”的英文缩写,是食品加工企业必须遵守的基本卫生条件,也是在食品生产中实现全面GMP目标的卫生操作规范。SSOP是为了消除加工过程中不良的因素,确保加工的食品符合卫生要求而制定的,用于指导食品加工过程中如何实施清洗、消毒和保持卫生状态。
鉴于此,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食品的安全性,要从以往泛泛的全方位管理转变到以危险因素为基础的管理,要根据不同致病菌导致人体患病影响因素和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建立定性或定量危险性评估模型,从而为控制餐饮即食食品的安全提供理论依据[15]。要使制造者不仅在内部采取安全食品加工,并能对危害实践和食物进行识别,减少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可能性。事实上,在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加强对原料污染的监测与控制,同时,运用HACCP管理,重视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于加强食品安全预防领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3.2人员培训
对于小型食品企业和餐饮行业的工作人员,应该使他们认可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自动采取措施防止食源性疾病。在餐饮业硬件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对消费者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手段。一项研究表明,普通食品加工者在正确使用温度计、保持手的卫生方面缺乏基本的卫生知识,但通过食品安全基础知识的培训后,其在执行正确的加工程序方面有了明显进步[16]。
上海市2002―2003年食物中毒发生的影响因素中,交叉污染、加工人员污染、储存不当占食物中毒发生原因的70%[17]。在我国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收到的监测数据中,由交叉污染、误食误用、加工不当、原料变质、存储不当导致的食品污染,分别占总报告病例的20.66% 、19.29% 、15.73% 、12.26% 、11.39%[3]。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针对餐饮和家庭食品加工中的种种不安全因素,制作了“食品安全五大要点”的宣传挂图,内容包括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彻底加热、合适的贮藏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料等。这些内容在全球被译为25种语言并广为张贴,为餐饮业和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指导[3]。
3.3引入HACCP管理体系进行过程控制
根据大部分文献报道,由于餐饮食品加工不当导致的生熟交叉污染,是餐饮食物中毒发生的首要原因。除以上主要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间接因素影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澳大利亚1例报道显示,环境温度是影响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环境温度升高,沙门菌食物中毒发生率也相应升高[18]。我国餐饮业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显然与夏秋季气温高、湿度大,病菌易于繁殖有关。此外,空气污染也是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之一。
参照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量化分级管理的经验,在日常管理中,餐饮业将各项重要风险因素纳入分级管理具备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这些风险因素包括:供顾客食用的食物,是否属高风险、低风险或即食食物;在制造食物过程中,有否处理属高风险或低风险的食物;在处理食物时,有否采取任何减少病原体的措施;顾客人数;既往食品安全状况(包括是否发生过食物中毒)等。
4HACCP执行的支持性环境
就餐饮业本身来说,HACCP的执行需要一个系统的支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且需要不断地修正。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是经济社会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经济单元,尽管个体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也承担着各种样式的经济任务,但经济活动组织化也就是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经济行为的主要类型,因而在社会责任方面,较之其他两者,企业理应承担更大的份额[19]。餐饮业是一项与公共健康关系非常密切的行业,卫生状况差、食品安全意识淡漠的企业对公众健康的危害非常大,甚至会引起社会问题。社会责任感对餐饮企业来说尤其重要,消费者可以存在侥幸心理,但企业却不能存在这种思想。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虽不能使餐饮企业一荣俱荣,却可以使企业一损俱损。餐饮企业的所有人员尤其是主要领导应该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来实现。有了这种迫切的社会责任感,实施HACCP保证公众健康就成为企业的生存之道,是一项必须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
国外在这方面的监督管理警戒案例是很多的,如1993年在法国发生的单增李斯特菌的爆发,由于消毒过程和前期处理时间短,而造成熟肉和生肉的交叉污染,这次食物传染病的爆发对生产企业的经济损失是极大的,熟肉酱整体生产停止了6个月,并且其品牌在随后的几个月内一直处于阴影之中[20]……从这些食源性疾病爆发看出,HACCP系统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必要的平行措施和补全措施,也包含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包括生产、处理、运输、销售和预备食物的每个环节,此外,消费者在食用未加工或未煮熟产品时应该受到关于食品状况的强烈警告,使消费者清楚地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且应该使其明白该食品与其他食物交互污染的可能性。
推广食品生产企业的良好生产规范(GMP)和HACCP管理,是保证工业化食品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措施,应将推广GMP和HACCP列为食品卫生监管工作的重点,加快推广进程,培养企业自律精神。美国在肉禽加工厂全面推广应用 HACCP技术,使发病率很高的食源性沙门菌污染明显减少。据报道,我国出口食品企业现已采用了HACCP技术,但缺少覆盖各行业的HACCP指导原则和评价准则[21]。因此,需提出我国食品HACCP的评价和认证准则,建立食品HACCP评价和认证体系,以便推广应用。我国科技部2003年在“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食品企业与餐饮业HACCP体系建立与实施”研究,试图通过研究在我国餐饮业建立一套完整的HACCP实施指南与评价准则文件,作为认证的基础;2005年6月,卫生部颁布实施了《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将餐饮业按照业态进行分类,并详细规定了餐饮企业在建筑布局、设备设施、加工过程、人员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此规范于2005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
HACCP系统不是零风险,但HACCP系统有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潜力,其应用范围包括从“农田到餐桌”,它的应用需要有一个健全的基础,改进食品卫生的质量无疑可以预防食源性疾病的爆发。
5参考文献
[1]Rocourt J,Moy G,Vierk K,et a1. The present state of food-borne disease in OECD countries[R].Geneva:WHO,2003.
[2]Mead PS, slutsker L, Dietz V, et al. Food-related illness and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J]. Emerg Infect Dis, 1999, 5:607-625.
[3]樊永祥.食源性疾病控制与餐饮食品安全管理[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3):170-176.
[4]WHO.Press Release WHO/58,1997.
[5]WHO. WHO
Food borne Disease[EB/O]. who. int/food safety/food borne disease/en/2000.2006-11-09.
[6]黄中夯,李咏梅.国外食品安全控制与食源性疾病监控策略研究现状[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7 ,34(2):116-119.
[7]Fidler D.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law and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J]. Emerg Infect Dis,1999,2(2):77-84.
[8]Kaferstein Fk,Motarjemi Y, bettcher DW. Food borne disease control:A transnational challenge[J].
Emerg Infect Dis, 1997, 3(4):555-559.
[9]Motarjemi Y .Importance of
HACCP for public health and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J]. Food Control,1996,7(2):77-85.
[10]季建刚.在餐饮行业推行HACCP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J]. 上海预防医学,2005,17(12):576- 578.
[11]郑永贤.HACCP在旅游饭店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天津:天津商学院,2005.
[12]樊永祥,王茂起.HACCP体系在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食品卫生,2006,18(1):1-4.
[13]张登沥,沙德银.HACCP与GMP,SSOP的相互关系[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4 ,13(3):261-265.
[14]张立卿. HACCP及其相关食品安全生产规范[J]. 中国养蜂,2003,54(3): 27-28.
[15]李少形,栾玉明,蒋卓勤.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与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9):1556- 1557.
[16]Finch C,Daniel E.Food safety knowledge and behavior of emergency food relief organization workers:effects of food safety training intervention[J]. J Environ Health,2005,67(9):30-34.
[17]叶剑.餐饮业安全监督管理方法的思考和对策[J]. 中国卫生监督,2005,12(3):208-212.
[18]D’Souza RM . Becker NG. Hall G. Does ambient temperature affect food borne disease[J]. Epidemiol,2004,15(1):86-92.
[19]杜中臣.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方式[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 39-46.
[20]徐丽萍. HACCP和食源性疾病的关系[J]. 食品科学,2007,27(12):878-880.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 胃肠疾病;中医药;保护因子;攻击因子
现代医学认为胃肠道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是胃肠道膜黏攻击因子占优势所致。健康人是以防护因子占优势与攻击因子处于动态平衡,一旦打破这种平衡由攻击因子占优势则发病。胃肠黏膜的攻击因子和保护因子是由多种因素介导并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网络体系。现代医学的这种平衡失调的发病理论与中医学发病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正相争,百病之由”的观点是相互吻合的,这也是中医药治疗胃肠疾病的基本原理。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干预胃肠道疾病的效力,深入探讨中医药对胃肠保护因子和攻击因子的相关作用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就中医药干预胃肠疾病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胃肠黏膜保护因子与攻击因子的组成
1.1 胃肠黏膜保护因子的组成 依据胃肠黏膜细胞的解剖结构,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①由分泌入胃肠腔的成分,包括酸、碱、黏液、活性磷脂、免疫球蛋白和其他抗菌成分等;②由胃肠黏膜上皮细胞组成的黏膜细胞屏障[1];③由黏膜下微循环,黏膜传入感觉神经组成丰富的血管网,所以黏膜血供很丰富,能提供足够的HCO-3,胃的壁细胞每分泌1个H+,同时从细胞的基底膜释放一个HCO-3入血,维持酸碱平衡,构成屏障作用[2];④由胃肠道免疫反应系统组成,包括细胞免疫由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组成,体液免疫主要通过免疫球蛋白A(S-IgA)与细菌、病毒结合,中和或粘附阻止病原体侵入;⑤由神经内分泌体液网络组成,主要的因素有:前列腺素E2(PGE2),环氧化酶-2(Cox-2),二相酶包括醌还原酶(QR)、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4),一氧化氮(NO),胃肠肽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血小板获得性生长因子(PD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生长抑素(SS)、胃泌素、促胰液素,主要调节细胞的合成、生长和增殖,三叶肽家族,热休克蛋白,其他激素等组成屏障;⑥由胃肠腔内微生态组成,胃肠腔内微生态平衡是发挥胃肠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是防御外来致病菌的主要屏障、
1.2 胃肠攻击因子的组成 胃肠攻击因子主要有①致胃肠溃疡的攻击因子有:胃酸pH6~8 h,高酸H+过度逆流,pH梯度消失,胃蛋白酶引起自身消化[3];②胃幽门螺旋杆菌(Hp)的侵袭:Hp借助黏液素在胃黏膜上繁殖,Hp可分泌多种酶与毒素,如VacA毒素、CagA毒素、脂酶、磷酸脂酶A、生物碱等, Hp可导致氧化爆发;③致化学性胃肠黏膜损伤的攻击因子有[4]:乙醇、烟、胆汁等化学性刺激物:可引起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PGS)合成、抑制环氧化酶活性,直接产生细胞毒作用,促进炎性反应,影响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2 胃肠疾病的中医药干预
胃肠疾病的发病是胃肠黏膜攻击因子占优势所致。因此,对胃肠疾病干预的关键是增强保护因子的作用,削弱攻击因子的作用,使其逆转为保护因子占优势的动态平衡,胃肠疾病自然趋向痊愈。近年来根据中医治疗疾病“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广泛进行中医药干预胃肠疾病的实验室与临床研究。
2.1 增强胃肠黏膜血流量(GMBF) 胃肠黏膜内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以保护血流通畅及维护能量代谢,并能中和和清除从胃腔弥散入黏膜的有害物质,促进碳酸氢盐的分泌以中和清除H+等,因此增强胃肠黏膜血流量对增强保护屏障具有重要的意义[5]。姚希贤[6]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以检查胃黏膜血流量,观察益气活血类方药如人参、黄芪、丹参、川芎、赤芍、甘草等,治疗脾虚型慢性胃炎的患者,治疗6周以后观察证实该方药不仅能使临床证候明显改善,而且还确能增强GMBF。另外,采用氨基比林清除法,也观察到该方可增强乙醇损伤胃肠黏膜大鼠的GMBF。另外,四逆散、复方丹参注射液和川芎嗪注射液等也有相同的作用。多数活血化瘀药如丹参、麦冬、当归、川芎、丹皮等能明显降低黏膜的血管阻力,改善肠系膜有效循环,增加组织的血液灌注,肠壁血流量加快,有利于胃肠损伤的组织修复,如溃疡的愈合和糜烂的消退等。不少破血软坚药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水蛭、桃仁等具有拮抗血凝,提高纤溶系统酶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在急性胃肠坏死性炎性反应和组织创伤中能更好地提高治愈率,发挥明显的胃肠保护作用。
2.2 加强胃黏膜的屏障作用 房殿春等[7]用实验大鼠研究发现,以健脾益气和舒肝解郁为主的中药方剂,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小柴胡汤、养胃舒和温胃舒等均能加强正常大鼠胃黏膜表面黏液凝胶厚度,明显增多由乙醇损伤的大鼠胃黏膜中氨基乙糖含量而使黏液屏障增强。其中尤以参苓白术散对促进由乙醇损伤的大鼠胃黏膜模型的黏液合成和分泌效应作用非常明显,中药党参无论水煎液或乙醇提取物均可使胃黏膜中氨基乙糖含量增多。
2.3 清除氧自由基作用 氧自由基是很多胃肠道炎性反应的致病因素之一,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证明有不少中医方药具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袁耀宗等[8]报道苍脂颗粒(苍术、补骨脂、石斛、厚朴等)、养胃舒胶囊(党参、白术、黄精、山药、干姜、菟丝子、陈皮、乌梅、山楂、北沙参)和人参健脾丸(人参、白术、黄芪、当归、远志、枣仁、龙眼肉等)组成。用上述中成药中的任何一种均可使大鼠胃黏膜中具清除氧自由基作用的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肽还原酶(GSH-PX)和非蛋白结合巯基(NPON)等显著增多清除了氧自由基,因此可防止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2.4 增强胃肠系统免疫功能 胃肠系统是人体与各类外界物质如微生物、毒素和食物等密切接触的部位之一,也是机体第一道抗外界有害物质侵害的屏障,现已公认胃肠道的免疫系统已成为机体内最强大的免疫防御器官,其突出的特点是胃肠道特殊的免疫结构和功能组成了胃肠局部免疫系统或黏膜免疫系统[9]。
2.5 调节胃肠道微生态环境 张声生等[10]提出微生态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与中医学理论如整体观念、阴阳学说、邪正盛衰等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因此引起了中医药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从中药生地提炼而制成的双歧因子口服液,可激发体内双歧杆菌的增殖活力,在2周内即能增殖10倍以上,从而达到抑制外来有害病菌的入侵和繁殖。临床观察证实应用加味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腹泻患者肠道双歧杆菌调整作用的研究表明临床总有效率达到88%,肠道双歧杆菌水平明显升高。对于中医辨证为湿热毒邪蕴结体内的严重菌群失调的患者,应用黄连解毒汤(黄连9 g、黄柏、黄芩各6 g、栀子14枚)、白头翁汤(白头翁30 g、黄芩10 g、黄连6 g、秦皮10 g、葛根15 g、白芍12 g、生甘草6 g)、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10 g、黄连5 g、黄芩5 g、甘草3 g。喘甚加炙麻黄;热甚加连翘、石膏、竹叶;痰多加贝母、桔梗、半夏、桑白皮)治疗多能收到明显的效果[11]。
2.6 清除Hp作用 Hp是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也是公认的致胃癌因素,国内人群的感染率高达10%~30%左右,因此根除Hp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目前,西医的三联疗法等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根除率也较高,但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副反应较大和药费较贵等制约着广泛应用。目前中医药清除Hp研究有效的疗法,已引起广泛的重视。金亚弦等[12]采用与西药对照相比研究,胃炎清胶囊在清除Hp的疗效上优于胃黏膜保护德诺;加味香砂六君子汤与奥克胶囊比较,在清除Hp的作用上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对于根除慢性浅表性胃炎Hp的感染,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中医药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的治疗是有效的,但还不能证明中医药根除Hp的疗效比西药显著。总的来看,中医药治疗Hp根除率较低,疗程较长,但优势是导致耐药菌较少,副反应少。有抑制Hp作用的中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舒肝理气和收敛固涩等类药物为多,其中以黄连、黄柏、苦参、大黄、青黛、五倍子、三七等抑菌作用最强,若进一步加强科研设计,扩大筛选,认真组方,可能研制出更加有效的疗法,很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临床上可以根据病情表现,灵活掌握,综合采用,有的以一个方面为主,再合理配伍,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在实践中,首先要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精神,贯彻理法方药的原则,抓住主证,合理组方,精心选药,证效相应,方药严谨。另一方面,也可以辨病和辨证结合,针对发病机制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认识,根据所用方药的研究实验、药理、药效学的资料和经验,参照应用,彼此借鉴,以求得最优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季国忠,朱人敏. 胃黏膜屏障在消化性溃疡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6,11 (2): 89-90.
[2] 姒健敏. 关注生长因子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9): 2744-2745.
[3] 杨妙芳,朱人敏.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进展.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6,11(2): 91-93.
[4] 钟娃,阚方巨,李庆明.急性胃黏膜病变与胃粘膜保护研究进展.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6,11(2): 109-113.
[5] 候晓华,蔺蓉. 胃粘膜保护与胃动力.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9): 2739-2745.
[6] 姚希贤. 临床消化病学.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4-47.
[7] 房殿春,彭志红. 胃黏膜屏障功能研究概况.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12(1): 48-52.
[8] 袁耀宗,汤玉茗. 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华消化杂志,2008,27(7): 435-436.
[9] 周丽雅,崔荣丽,林三仁.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中华消化杂志, 2008,28(7): 436-439.
[10] 张声生, 杨静. 胃肠道微生态学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 16(28): 3135-3138.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范文5
基因决定论与测序乱象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叫停基因测序的理由是,目前国内使用的基因测序仪及相关试剂、软件,均未获得国家的审评审批,属于“违法医用”。
其实,这只是表面理由。深层的原因在于,基因测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和使用上的乱象。
基因测序只是基因检测的方法之一,又称基因谱测序,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基因检测方式。但是,在实际中基因测序的理念和做法却有些走样和变形。从理念上来看,基因测序有陷入“基因决定论”的危险。在欧美国家的基因测序开始进入临床后,中国的一些医院也相继引入,甚至在一些地方基因测序成为体检的项目。在观念上一些专业人员已经把基因测序万能的理念传递给了公众。
有专家称,“吸烟致癌说”不科学,如果通过基因测序发现一个人的基因是尼古丁依赖基因,就需要吸烟,吸烟对他的身体有好处,反之就不能吸烟。与这种观念相似的还有饮酒、戒毒需要基因测序等,只有基因测序才能给出科学指导。
更有甚者,一些人还宣称基因测序可以“包测百病”,甚至“包治百病”;基因测序可以测出“天赋基因”,实现对孩子的“因材施教”等。
基因固然主导着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是内因,即便如此,对人一生的健康而言,基因的作用也只是占30%左右,决定人的生老病死更多的因素在于外部环境和后天因素,要占70%左右。即便只考虑基因的作用,致病基因也需要在其他基因和分子的启动下才能表达和发挥作用。例如,即便一个人的DNA中含有致癌基因,也需要DNA的异常甲基化才能产生致癌作用。早在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克里斯托夫・普拉萨等人就发现,在许多类型的癌症中,癌细胞中的某些基因会被甲基化,从而无法正常表达。这种DNA的异常甲基化才是癌变的基础。
后来,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基因测序只是检测遗传信息,但是,遗传信息的编码和表达不仅取决于DNA的线性序列即4种碱基的排序,还取决于DNA和染色质结构的表观遗传修饰。表观遗传修饰或表观遗传学现象主要包括DNA甲基化、染色质构象变化、基因组印记、基因沉默和RNA编辑等。其中,DNA甲基化是一种主要的基因表观遗传修饰形式,异常的DNA甲基化才是癌症的特征和诱因。
基因测序只是检测DNA的线性序列,即便发现基因变异、失序、缺失、增加、减少或重复也无法获得人的生老病死的全面信息。
基因测序的原理和技术
理性看待,基因测序当然是有巨大作用的。基因测序可以让人们更前瞻地了解一些遗传病和罕见病,发现致病基因,从而提早采取控制措施和及时治疗。因此,基因测序为解释人类重大疾病发病机理,开展个性化预测、预防和诊断治疗奠定了基础。
简单地说,基因测序就是检测DNA的4种碱基的线性序列。人和高级生物的细胞核(DNA)中的碱基有4种,分别是A(Adenine腺嘌呤)、T(Thymine胸腺嘧啶)、G(Guanine鸟嘌呤)和C(Cytosine胞嘧啶)。
目前比较普遍使用的基因测序手段是英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等人于1977年发明的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其原理是根据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点开始,随机在某一个特定的碱基处终止,产生A、T、C、G4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核苷酸,然后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检测,从而获得DNA序列。
基因测序从20世纪70年代末桑格发明双脱氧终止法后,经历了巨大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测序速度越来越快,精确度越来越高,但是测序的基本原理并没有本质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是双脱氧终止法手动测序,同位素标记;80年代中期,出现自动测序仪(应用双脱氧终止法原理),荧光代替同位素,计算机图像识别;90年代中期,测序仪出现重大改进,集束化的毛细管电泳代替凝胶电泳。21世纪初期,又出现高通量测序技术,能一次并行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目前,以单分子测序为特点的新一代测序技术也已临床使用。
单分子测序的原理是,用一种聚合酶将DNA的复制限制在一个微小的间隙中,给各种碱基加上荧光示踪标记,当碱基合成DNA链时,这些荧光标记就会发出不同颜色的闪光,根据闪光颜色可以识别不同的碱基。使用结果表明,单分子测序仪读出碱基对的平均长度是1500对,这是代表该领域目前技术发展水平的伊卢米纳公司所生产测序仪的10倍。阅读长度越长,将DNA序列片段拼接成完整基因组序列就越容易。
另一方面,在测序成本上,现在只花1000美元就可以对一个人的基因组测序的技术已出现。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卡尔斯巴德的生命技术公司推出的一款新的测序机器Ion Proton能够在一天内完成个人全部基因组测序,所需费用不到1000美元。与此同时,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市的伊卢米纳公司也不甘示弱,已推出HiSeq X Ten测序系统,可以将个人基因组测序的机器和试剂成本控制在1000美元以内。
基因测序应用的优势和短处
基因测序的优势在于它能查出基因序列在线性上的变异,对于诊断和预测一些疾病是比较准确的。例如,唐氏综合征(又称21三体综合征,是人染色体的第21对染色体发生了变异)就是一种染色体变异中的数目变异。因此,基因测序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唐氏综合征产前诊断,基因测序的准确度比传统的血清测试要高出几十个百分点,可以达到99%以上。所以,对于这种以基因数目变化为特征的疾病,基因测序可以大显身手。
当然,基因测序的优势还在于,可以进行微卫星序列分析、长片段多聚酶链反应(PCR)、定量多聚酶链反应等分析,临床上在进行常规DNA测序外,还可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基因突变检测、亲子和个体鉴定、微生物与病毒的分型与鉴定等。
在解析病原体上,基因测序当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了解病原微生物和解码其功能基因,找到攻克病原体的好方法,如研制药物、疫苗等。例如,2011年5月德国爆发大肠杆菌疫情,进而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到6月导致26人死亡,约500人入院。中国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德国汉堡-埃本德多夫大学医疗中心通过基因测序发现,致病大肠杆菌O104∶H4基因序列与2001年德国从腹泻病人大便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01-09591和2002年从中非长期腹泻的艾滋病患者大便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55989有高度相似性,这也为治疗和预防大肠杆菌疫情提供了线索。
但是,基因测序也存在短处。其一,它不能提供基因综合发挥作用的其他信息,如无法提供表观遗传修饰、垃圾基因的作用和后天环境作用的信息。其二,它可能为人们带来两难选择。其三,它会造成伦理问题。
基因测序造成人的两难选择可以从美国好莱坞电影明星安吉丽娜・朱莉切除双乳乳腺谈起。朱莉通过基因测序得知,她的身体携带致癌基因BRCA1,医生据此认为,她患乳腺癌的几率大约是87%,患卵巢癌的几率是50%。于是,朱莉决定先发制人,将发病的可能性减到最小,从2013年2月开始切除乳腺并重塑。未来她还将继续进行卵巢切除手术,以彻底降低致癌风险。
不过,切除了乳腺和卵巢是否就能担保朱莉未来不会患癌呢,这是一个未知数。癌症如同其他疾病一样,既有先天遗传原因,也有后天生活方式的因素。即便以癌症的基因遗传因素来看,目前的认识也是多因素的。人体内既有致癌基因,也有抑(抗)癌基因,而且这些基因都并非是一两个,而是有很多。目前发现的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就有好几十个。癌症的发生与否是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整体水平上此消彼长的结果。
同时,对于具体的癌症来看,每种癌症也有特定的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例如乳腺癌不仅有致癌基因BRCA1,也有BRCA2,同时还有抑癌基因p15、p16和Rb等。因此,在基因层面已经存在抗衡癌症的力量。
另一方面,即便切除乳腺和卵巢,也只是切除了癌症发生的靶器官,但不可能根除一个人所有细胞染色体上的致癌基因。当靶器官切除了,致癌基因固然不能作用于靶器官而致癌,但同样可以作用于类似的组织和器官,例如,与卵巢相似的组织――子宫内膜,因此,这些部位同样有患癌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基因和遗传对癌症的发生起到的作用不过30%左右,后天的生活方式和个体的免疫功能至少占60%。也就是说,如果在衣食住行方面健康、合理,并且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则防癌的作用要高于基因致癌的作用。
基因测序的伦理问题
基因测序当然要遵循知情、自愿的原则,这对于成年人来说问题不大。但是,对于新出生的孩子,就会深陷伦理泥淖。
2013年9月4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宣布,将在未来5年总共投入2500万美元,用于资助为新生儿基因测序,参与这个测序项目的有数百名即将出生的美国婴儿,科学家将为他们测序基因。
对于为何要为新生儿进行基因测序,美国国立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所长阿兰・古特马策称,每个新生儿在出生时,将会有自己的基因序列,它将成为电子健康记录的一部分,并且终其一生都会被用来帮助更好地预防疾病,尤其是探测遗传疾病以及更多地警示一种疾病的早期临床表现。
古特马策也承认,尽管基因测序能在婴儿生命之初就发现疾病风险,但这种破译个人遗传密码的能力也伴随许多临床与伦理问题,因此探讨与新生儿阶段有关的基因组研究技术、临床与伦理这三重问题至关重要。
新生儿基因测序的伦理问题首先体现在,作为监护人的父母是否有权代替孩子决定进行基因测序,如果有一天孩子长大了,认为这种测序不是他们所想要的,是否侵犯了孩子的权利。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人类基因组伦理委员会主席露丝・查德威克提出的几点问题。假如一个孩子出生后通过基因测序发现像朱莉一样带有乳腺癌基因,家长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假如在胎儿时期就发现问题,是否会导致流产决定?而且这种病有可能50年后才发作,甚至一辈子都不出现?那么,该如何应对基因测序的结果?
如果不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基因测序必然陷入困境,甚至会误入歧途。
另一方面,过去的研究发现,基因测序可能在15%~50%患有未确诊疾病的儿童身上找到相关疾病的遗传原因,那么参与测序的其他健康儿童的基因信息该如何处理?医生应该从患者基因中检测何种信息?多少信息应该告知其家庭?谁应该拥有和控制这些基因数据?
其实,基因测序的伦理难题和危险性同样存在于成年人。因此,可以说,基因测序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基因测序即便将来要开展,也需要在制定完整的规则和伦理原则之后方可进行。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范文6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方法]在领会“治未病”思想真正内涵的基础上,在妇儿中心护理单元开展孕产妇、新生儿体质辨识及个性化中医护理干预研究,以探索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领域和作用。[结果]该护理单元的中医护理参与率达85.7%,较上一年度提高了53.5%。个性化、整体性护理实施率达83.5%,服务人群对中医护理的认可度达95.3%,服务人群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2006年度提高了9.5%。[结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工作中应用领域广泛,可促进护理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确保“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护理工作目标的实施和推行。
【关键词】 治未病 体质辨识 中医护理
中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的一大精华。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即通过强调整体的干预和个性化的调摄,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其含义广泛。
1 “治未病”护理实践思想内涵
1.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治疗,实为一种预防思想。亦即在平素应注意保养身体,防止疾病的发生。针对以上“治未病”思想内涵,其服务人群为健康人群,实施方式可通过对健康人群的整体指导,从而建立个性化的健康维护方法,该领域服务人群广泛,潜力巨大,根据我院护理工作现状,选择健康人群的特殊阶段(孕、产)实施干预。
1.2 “治未病”思想在护理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欲病救萌,防微杜渐。《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上工救其萌芽”。就是说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也应该属于治未病的内容。该治未病思想内涵在护理中可通过对亚健康人群如肥胖、高血脂等进行辨体调摄,通过饮食、运动和情志、中医调理等措施进行健康干预,从而减少发病率。
1.3 “治未病”思想在护理患病人群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已病早治,防其传变和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这两个方面。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及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这些均应属于治未病的内容。护理工作主要可通过对病人辨体施护以防疾病发展,重点在于并发症的预防及病后提供个性化的康复处方,从而体现了护理工作在“恢复健康,减轻痛苦”中的作用。
2 “治未病”思想在妇产护理临床实践应用
2.1 体质辨证相关理论及应用 体质学说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提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大遗传和后大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体质构成论一体质是按时相展开的生理过程。躯体素者的综合体、环境构成论一环境、社会对体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禀赋遗传论一先天禀赋与遗传是决定与影响体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重要因素瞳’。研究思路:根据医院“治未病”课题申报情况,选择在服务健康人群为主的妇儿中心护理单元开展体质辨识在孕产妇和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的研究。
2.2 具体实施方法 (1)孕产妇:产前产科门诊助产士根据孕妇体质辨识后确定的体质,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可通过已开设的孕妇学校实施每月2次的教育;产后:妇儿中心病房护理人员结合产前体质进行进一步确认,结合产科护理临床路径进行个性化的健康宣教,包括饮食调护、产后锻炼调摄情志及中药足疗和穴位按摩等护理干预措施,促进康复。出院后:出院前病房护士落实出院宣教和指导,门诊助产士到病房确定产妇出院后居住地点和访视时间。并按时落实2次家访和指导,产后42天产妇回门诊检查。(2)新生儿:出生后:根据母亲的体质和新生儿吸吮、大便等情况进行体质辨识,根据不同体质进行不同的穴位按摩,一般在洗澡后进行,出院前教会家长按摩的方法和喂养注意事项同时发放以图片为主的出院宣教资料,让家长进一步了解新生儿的体质及穴位按摩方法等。出院后由产科门诊助产士落实家访和新生儿黄疸测定等护理。
转贴于
通过一年多的临床实施,该护理单元的中医护理应用率达85.7%,较2006年提高了53.5%。个性化、整体护理实施率达83.5%,服务人群对中医护理的认可度95.3%,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2006年度提高了9.5%。 3 讨论
3.1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领域应用满足了服务人群的需求,从而提高了服务人群对中医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1)服务人群得到的护理服务变阶段为全程,满足了服务人群对健康问题咨询的需求。服务范围扩大到孕早、中、晚期、产后。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提供了全程服务。(2)服务人群对自身的健康管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中医体质辨识护理干预强化了饮食调护生活起居、产后锻炼,情志调摄等健康宣教,这符合了服务人群参与的心理需求,通过参与提高他们对健康促进措施意义的认识,教会他们自我管理的方法。
3.2 中医“治未病”思想利于中医护理在临床推行 “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为中医护理在临床有效应用指明了方向。治未病思想是通过整体性和个性化的护理模式来实施的,而整体性和个性化是其临床应用中生命力所在,通过对服务人群个性化的护理提高疗效,改变了中医护理停留在简单的中医操作层面和缺乏个性化和整体性的现象。
3.3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可提高护理人员系统应用中医知识的能力,为中医护理在临床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通过体质辨证等在临床实施将一些指标量化在包括评价和体质分型等具体实践操作中,通过反复的实践提高临床应用能力,让她们觉得中医理论并不是高深虚无的知识,是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清晰和领会的,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在开展中医护理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作角色得到有效的转换,由被动执行到主动去观察和指导,为中医护理在临床有效开展建立良性循环。
3.4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促进护理工作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完善了护理服务的功能,强化了健康促进和康复,较好的体现了护理服务中健康促进和预防疾病的功能,适应了疾病谱的改变。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改革工作的推进,社区护理是今后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应用有利于促进护理工作较好的适应目前的医疗形势和国家政策,综合性医院可以应用于疾病治疗的各个时期特别是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促进,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其“六位一体”为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不谋而合,如何在社区护理服务中得以实施这一中医特色,护理工作可以从社区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入手,分层次护理干预,建立社区人群健康信息和护理服务资料,从而达到全程健康管理,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水平,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符合国家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中医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深最的群众基础,是我国社区护理的特色所在。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在试点的基础上,我们将逐步在慢性病出院康复和危重病人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进行尝试。但在实行过程中在护理人员的中医知识培训方式、如何建立医院和社区的连接以及临床疗效指标的确定和量化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