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程教学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程教学改革

新课程教学改革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改革

新课程教学改革高中生物教学,是学生的一个关键性阶段,是学生通向理想大学的必经阶段。所以,老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学能力,使素质教育等到进一步的深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前被动式的接受知识,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环境及学生状况来顺应新课改的要求,采用灵活的方式对学生传授生物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新课程的变化

教材改了,版本多了内容更丰富了版面更活泼了,与实际的距离更近了。虽然教材的选择权不完全在各中学和相关授课教师,但毕竟有多个版本同时推出,至少给一线教师多提供了几本优质的教学参考书,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标精神和探究教法提供了权威性指导;同时,部分教材所设置的练习形式有所改变,更富有探究性和针对性等。教学方式有所改变.教师的探究意意和尝试变革教学方法的欲望增强了;课堂更加开放了,学生实验等活动时间增加了,教学活动变得更富有生机和活力了。

2、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实验阶段值得改进的问题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得到全面兑现,如从总体上看,与旧课程相比,知识本位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教学的基小组织形式和大班教学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以本代纲”的现象依然存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形同虚设过程评价可有可无,教师的负担有所加重;部分学校生物课的相对地位变化不大,其课时仍少于物理和化学等学科。更突出的是,应试教育的主导地位依然如故。学生自主选课等力面的改革仍然像以前的会考等改革活动一样面临“走过场”的尴尬境地,课业负担仍很重。

3、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教学目标确定的全面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生物的三个必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3.2教学内容精选化、整合化

要联系生物科学的新成就。生物科学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有许多科研成果对生物教学都起着促进作用,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生物学无论是对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还是对未来进一步的深造都是十分必要的。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要求。生物生物课不能脱离开生物界而照本宣科,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生物圈。开展课外活动,能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应用,实际上,学生对此类活动反响强烈,兴趣盎然。教师可根据课时的安排,组织学生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让学生将书本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了解植物、动物的分布、生长规律,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轻松愉快、积极参与的环境下学生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对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

3.3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和探究

激励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自主参与,个性发展,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之一。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主动建构为特征的高品质的有效学习。生物学的有些知识不是一定只有通过教师的传授才能得到的,可以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就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品质,其间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设计者、支持者和促进者。

合作是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需要学习和养成的生存本领,合作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大力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之一,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也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不同基础学生之间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合作、互助,形成知识、思维和能力上的互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动脑、动手、动口,在集体学习中积极主动的与他人合作,在交互合作中获得相关知识,形成合作的理念,锻炼了合作的能力,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还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促进教学班集体的整体认知水平的提高,因而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不失为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策略。

3.4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多样化

教学方式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 注重优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来展示图形、图像和声音,借助音像效果和电脑功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化大为小,化小为大;化慢为快,化快为慢,使教学过程动态化形象化,并增加信息量、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对生物更感兴趣。

3.5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化

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有效教学必需要致力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会水到渠成。

3.6学习评价的激励化

新课程教学改革范文2

关键词: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思维

物理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焕起创新意识。这是物理教学改革的中心主旨,是广大师生共同奋斗的理想目标和必然选择。由此可见,物理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所以在物理课的教学改革中,就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焕发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总是教师详细地讲解,学生机械地去听、去记,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提示我们,激发创新潜能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既轻松又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关科学资料表明,人的创造潜能是在大脑极度兴奋的状态下迸发的思维精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拓展课堂教学空间,疏通信息反馈渠道,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活跃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对于学生创造性的意见,要满腔热情地赞扬,肯定他们的努力,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创造性的学习物理知识。

二、在培养探究兴趣的过程中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当学生对探究物理现象产生兴趣,源于内心深处的积极情感就会从心底迸发出求知的强烈欲望,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创新意识。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沟通学生的心灵,增进互相了解,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促发教学的探讨研究兴趣。新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往往处于分散松弛状态,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用自己从教材中获取的“情”给学生创设一种“境”。例如,在讲授物理必修一《超重和失重》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了一组这样的视频:杨利伟在宇宙飞船中拿着月饼放在嘴边,月饼却飘在空中,根据这一现象提出问题,月饼为什么没有像在地球上一样掉入嘴里,而是飘在空中?学生议论纷纷。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样既发散了学生思维,又引入了新课,并且使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思维灵活,提出许多创造性的意见,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学以致用,如果教师传授的物理知识仅限于从理论到理论,抛开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远离科技能力的实践应用,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的。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它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结果。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理想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学会根据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基本物理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发展思维能力。

四、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以人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开掘学生的潜能,创设富有潜力的课堂。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探究在学生学习的海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物理课本中也涉及了很多探究活动,这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开拓思维增长知识,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然而有探讨研究就会有超出思维定势的问题出现,那么,对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创新能力就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艺术作为教师的一种永无止尽的创新能力,是广大教师穷一生精力无限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由于物理世界中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复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发展等因素,大大增加了物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和教学艺术性。如果学生提问超出所学的范畴或出现其它令教师尴尬的事情等,这些偶然性事情的发生,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教师在具备教学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创新教学艺术,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调整教学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新课程教学改革范文3

[关键词]线性代数课程教学 挑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73-02

线性代数是代数学中最基础的部分,是理工科各专业和经济类各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线性代数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当前教育现状给学生和讲授教师提出了较大挑战,从而如何上好线性代数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便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等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1.线性代数课程自身的特点:抽象概念较多,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计算量较大,造成学生学习难度较大。

2.课时量少。每个高校线性代数课时数都较少,一般为30-40课时之间,造成了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课时量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有较大难度和挑战。

3.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需求与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期望之间有较大差异。一般本科院校大一新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并参差不齐,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数学思维能力有较大差异,习惯了高中管制学习,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面对大学的自主学习环境无所适从,加之不同专业对线性代数课程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各种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对一些特别有潜力的学生,又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将他们的代数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层次,以上这些问题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4.线性代数课程讲授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把握存在一定问题,教师数学教学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二、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如何应对以上教学困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基于课程自身的特点,重视课程引入以及抽象概念的引入,易化教学中的相关知识。课程引入需要回答两大问题:一是“从何而来”,即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二是“有什么用”,即说明基于数学知识得到的结果有什么实际意义。对于课程引入:线性代数研究对象是线性方程组,研究内容是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性、解的类型和解的结构问题,线性方程组的有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对于线性代数课程的引入,国内外大多以线性方程组及其应用作为基本起点,基于这点,线性代数任课教师有必要在第一节课对课程引入作一介绍,而且如何上好第一节课是整个教学过程效果的关键。

对于抽象概念的引入:抽象概念是线性代数的一大难点,因此组织好抽象概念的引入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抽象概念的引入上可以以学生熟知或了解的知识为背景来引入,从而降低概念的抽象性,使概念具体化。例如:(1)矩阵概念的引入:有了行列式为前提,学生很容易将行列式和矩阵混淆,弄不清楚矩阵的本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抽象出矩阵的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就以上课班级的基本情况为例得到一个表格如下:

若保持以上数据的排列顺序,将表格第一列第一行以及表格中横竖线去掉,只剩下一组数据,由此便得到了一个简化了的表格,此表格最大特点是最小化地保留了各个内容的相关信息,为了不让每一个数据丢失,通常用“( )”括起来,这样的形式便是一个矩阵,这样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很容易接受矩阵从何而来,也让学生明白矩阵的本质实质上是简化了的表格。(2)矩阵的初等变换的引入:以高斯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为前提,通过解线性方程组提炼出线性方程组的三种初等变换,从而对应地得到矩阵初等行变换,这样的引入可以让学生知道初等行变换的由来,比起直接给出初等行变换概念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记住并且准确地应用于求解线性方程组。(3)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的引入: 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引入,一种方式是从线性方程组出发,如何最大化地减少一个方程组中方程的个数,得到同解方程组;第二种方式可以从零向量的线性表示出发,用两个向量组分别表示零向量,一个组合系数只能为零,另一个系数除了零之外还有其他非零的情况,这样引入的好处可以让学生具体理解线性相关的概念,同时可以做到和前面线性表示知识的有效衔接。当然线性代数抽象的概念很多,如何引入不再一一列举。

2.针对课时量少这一特点,,在不影响教学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适当弱化定理证明,强调知识应用,将一些抽象的证明过程具体化,这样既让学生弄清楚了“从何而来”,又让学生知道“如何去用”。例如:齐次线性方程组基础解系的推导,很多教材都有详细的证明过程,但在讲授的过程中实际上不用对这一证明过程进行详细的说明,只需要通过一两个例子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如何去找基础解系?(2)为什么这样找的是基础解系?(3)基础解系的个数是由谁所决定?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决便可以完全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确实容易接受并且理解这块知识点。

3.恰当使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到“启发式”教学。例如:在讲解矩阵乘法运算时,没有直接给出乘法运算的定义,而是以一个具体班的同学吃早餐的例子引出矩阵乘法,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超前认识,打破学生想象的错误定义,在具体学习乘法定义之前提出了三个问题:(1)两个矩阵A,B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相乘?(2)若C=AB,则C的行数和列数与A,B的行数列数有什么样的关系?(3)矩阵C的每一个元素又是怎样通过A,B的元素所得到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定义,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准确地学习矩阵的乘法,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学习能力。在讲解矩阵对角化的内容时,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例子为例,解释为什么要学习对角化的内容,再给出矩阵对角化的准确定义,给出定义之后提出三个问题:(1)是不是每一个n阶方阵都可以对角化?若不是必须满足什么样的条件?(2)若n阶方阵A可逆,则对角化定义中的可逆矩阵P和对角阵怎样通过A得到?(3)可逆矩阵A和对角阵唯一吗?他们是否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去学习,教学实践证明,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更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优化教学质量。

4.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比法”教学方式的运用。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经常进行对比,例如行列式和矩阵的表示形式和本质的对比;行列式性质和矩阵的初等变换的对比,特别是行列式提公因式、矩阵倍乘变换和数乘运算的对比。

5.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合上书本之后依旧清晰地记得从这门课程所得到的数学思想。(1)“聚零为整,化整为零”思想。例如:在讲解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时,可以用“聚零为整”思想将一个个方程聚成一个整体,得到方程组的整体矩阵形式,从而可以利用矩阵的初等变换来解决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相反地,矩阵的某些问题也可以通过“化整为零”的思想转化为线性方程组进行求解:设A,B分别是m×n,n×t矩阵,AB=0,证明:R(A)+R(B)≤n,此证明过程便使用了“化整为零”的思想,将矩阵关系式AB=0“化整为零”化为n个等式,从而与齐次线性方程组联系,再利用线性方程组的相关理论进行证明。(2)“一般向特殊,特殊向一般转化”的数学思想。例如:矩阵对角化即是将一个一般矩阵向特殊对角阵转化,将一般矩阵的计算问题归结为对角阵研究;化二次型为标准型,也是利用特殊的标准型来研究一般二次型的问题;高斯消元法求解线性方程组也是将矩阵化为特殊的行最简形矩阵,通过特殊的行阶梯形方程组求解一般线性方程组的问题等等。

6.针对课程教学师资不足,缺乏教学经验的现状,可以给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位指导老师,通过跟班听课的方式,提前掌握本门课程的教学体系,掌握一些相关教学手段和方法;讲授线性代数课程的老师还可以经常进行教研活动,对某一章节各抒己见,在交流学习中明白“如何上好一门课”。

7.对于课程的考核可以适当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旧的考核体系学生成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出勤、交作业等平时表现)+卷面成绩(试卷的实际分数),而光靠试卷的实际分数来认定卷面成绩太单一,我们可以适当改革这个单一的考核方式,比如试卷可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理论,采用闭卷考试形式;第二部分为数学实验部分,采用开卷的形式,这样的形式不仅打消了学生考前突击的学习思想,同时讨论的过程让他们学会交流,学会如何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同济大学数学系.工程数学――线性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杨贤仆.线性代数中“聚零为整,化整为零”的思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

[3] 梁娜,肖建章.线性代数的教学改革――从抽象到具体[J].咸林学院学报,2010,(6).

新课程教学改革范文4

关键词:高中数学;存在弊端;改革策略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改革,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已经开始逐步接受数学新课程的方式和理念,但是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弊端。如何才能够解决高中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所预定的高中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就此对高中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相关建议,仅供参考。

一、面对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

高中教学的改革对教师产生了很大影响,教师不明白为什么好好的教材要进行改革。对于一些优秀教师,其教学成果丰硕。面对我国的应试教育,面对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还在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整体成绩的时候,来衡量教学水平的现状,提出了新课程的改革。其实,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是为了我国教育更加久远的发展,是从近年来无数的研究和探索中摸索出来的,是从我国近年来教育的现实问题反思中得来的,是在与世界各国的比较中提出来的,是为了我国今后的繁荣富强而改变的,其核心就是为了我国民族的振兴。

从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来说,和世界各国的教育进行了比较,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培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弊端,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主动性等方面显得不足。很多教师把高中教育的改革误认为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从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

现代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不是说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其学习成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学成果的一种表现方式,尽管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学的评价要从多元化着手,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对教学方式予以改革,即便是原来优秀的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仍然需要进行变革,改变其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效果,尤其要增强学生主动性、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二、新课程改革的策略

对于新课程的改革问题,高中数学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加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其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说大多数高中教育已经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但是无论高中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得有多完美,在高中教师的心中其最终的目标仍然是高考的分数,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对于高中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坚决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加扎实,从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对于学习内容研究不到位的问题,可以采取每周进行一次专题模拟训练,比如说,在高中人教版教学中,对于选修系列3~4由若干个专题组成,每个专题是1学分(18)学时,每两个专题可以组成1个模块。只有进行了专题模拟工作,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的结构、内容以及要求。所以,作为新课程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的结构、内容以及要求。更新高中数学的知识结构、内容,尽快完成高中数学新课程知识结构以及内容的调整。

改变教学方法不仅要让学生熟知概念、结论以及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等。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行为与思想并行,既要有教师的指导以及讲授,还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要设立相对应的情景模式,进行情景模拟工作,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内容,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比如,可以采取调查研究、阅读理解、撰写论文等方式。要求学生能够更加重视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努力思考问题。对于高中教学新课程的目标来说,将学习形式与生活实例结合在一起,比如说统计学,对于统计学的教育要通过实际的案例了解其学习思想以及方法,了解统计学的意义以及作用。在进行导数学习的时候,要理解导数的概念,通过实例了解导数产生的实际背景以及变化率,体会其中心思想以及内涵,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学,大幅度地提高高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全方位地提高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信心,在课程改革的能力以及教学目标上下大工夫。不仅要接受新事物、新理念还要落实新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参考文献:

新课程教学改革范文5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确立了人本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本文分析了高中物理人本教育的内涵,强调其要通过创新物理教育人本观念,探究高效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以确保人本教育能真正服务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程改革 人本教育

当前,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新课改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思想与人本素养。但笔者在新课程改革的高中课堂中发现,许多物理教师因自身素质或习惯上的惰性,或对新课程人本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使物理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构建人本世界的作用,值得探讨研究,也是新课程理念下探索物理课程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一、物理人本教育的内涵

人本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力量,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对封建神学统治下对“人性”的泯灭与扼杀,积极追求“人”的幸福、自由和快乐,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涵括人的个性、自由、价值、尊严、意志、道德、情趣、人格、态度、权利、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它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建设成就卓越,但国民的人本素质没有同步进境,为构建社会人本和谐社会,为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人本精神的弘扬显得十分必要,我国传统的高中物理教育历来有重视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优良传统。物理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对他们的性格潜移默化的形成过程中,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在新时期,物理教育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要着眼于受教育者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注重于受教育者的各种能力的开发。也就是说,要重视学生的终身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物理能力不仅包括能够理解运用教学概念和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准确有效的判断。还应包括会处理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会利用图表和计算机网络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会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和策略。

二、物理新课程人本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1.创新物理教育人本观念

转变物理教师的教学观是人本教育的前提。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和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要求,笔者认为创新物理教师人本教学观的具体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人本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以及学习和认识物理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物理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变“以课本为本”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物理教学中不再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反对以往的“读死书和死读书”的“书呆子”教育,倡导“知识、技能、情感和品质”的教育学习理念。

2.探究高效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实践高效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有效的互动达到教学的高效,让学生在有目的地认识活动中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力体系,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比如,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能够自己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无须包办,只须做好最后的评价,像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分子的热运动,超导及其应用,回旋加速器等内容,基本上学生都能够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够探究出来的问题,教师千万不要进行详尽的示范,只须做好引导和合作就够了;对于有一定难度,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完成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搭建合理的平台,让学生比较顺利地攀到知识的顶峰,比如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注重引导和点拨的梯度。否则,就很难做到课堂教学结构的均衡,也就难有理想教学效果的实现。

3.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人本教学环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笑声、掌声,它在追求知识与情境两者结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识的吸收和情境的熏陶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创设人本教学环境的技巧多种多样,要因内容、学生而异,如讨论法。在分析物理概念时让学生充分讨论,亮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强迫学生信服教材观点;也可以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采用问题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还有就是创设情境问题。教师从单一信息输出,学生单向信息输入的沉闷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同步合作双向信息交流的启发式教学。上课伊始,教师设置情境,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提供导读的线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为主动地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然后,通过讨论相互交流,学生提出问题,找出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4.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教学评价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虽然高考在命题上也正在一步步地向着新理念靠近,但在操作方法上却相对滞。因此,教师迫于高考成绩评价的压力,不得已还是倾向于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要真正贯彻以新课改条件下的教学理念,就要尽快构建有效而且恰当的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易于操作的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学生的正确答案当成是理所当然的,应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及时发现和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适度加以赞赏和肯定,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给学生个别答疑时,我们建议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一般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进行必要的提示。同时提出一些问题,给有疑问的同学留下一定的独立伸展空间,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感受成功,在学习中感受物理学科的迷人魅力。

总之,在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的人本意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竭力弘扬人本精神和科学理念。

参考文献:

[1]于连涛,刘伟.创新与创业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2]杨芷英.从师范生的素质缺陷看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J].中国高改研究,1999,(5):62.

新课程教学改革范文6

一是国家教育部加快了课程改革的进度。教育部自1997年开始了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答集了全国的几百名专家学者,在20__年3月率先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接着又出版了一系列的教材,并且选择全国50个地区(县)进行了课程改革的试点。最近又加快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制订。从教育部课改的一系列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看,在课程观、教育目标观、课程内容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学习观、德育观、评价观等方面,有一系列非常重大的突破,在理念上有非常多的创新,给上海的二期课改有非常多的启示和借鉴之处。

二是进入21世纪初以来,各国从提高综合国力的高度,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差不多是每隔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比如20__年日本实施的新课程,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其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①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②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③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④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美国《20__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四、八、十二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布什总统一上台就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英国在1988年颁布了《教育改革法》,1999年英国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了“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四项发展目标”包括:精神文明的发展、道德方面的发展、社会方面的发展、文化方面的发展。“六项基本技能”是: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

从上述列举的几个国家课程改革目标和内容可看出,他们所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正是我们所关注和碰到的问题。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上海城市功能的发展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黄菊书记在20__年9月25日在对上海市教育调研时指出,上海已经进人后工业化和信息化间隔这样一个历史时代,从教育发展思考,它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也就是教育必须超越工业时代。而现行教育恰恰更多地适应工业时代,比如:在体制上仍然是划一化、标准化、同步化,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基本是“一个模子里塑造出来”,按照教育家吕型伟的话,仿佛“天安门仪仗队式的人物”,他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但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从课程和教学的基本格局分析,现行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主导型,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论”依然一统天下;课堂里是同向思维统治着一切,即教师先讲概念、定律、法则和原理,学生课后操练概念、定律、法则和原理,考试也考的这一些。这种训练方式的好处是学生少走弯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它的不足是学生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动地学习,很少逆向思维,很少问题意识;从学生接受学习的方式而言,如果我们把学生学习分成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那末,接受式学习依然一统天下。从现行培养目标来看,比较少的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也就是比较少的考虑怎样从“一个学校的人”培养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更多地关心学生的成绩、分数、升学率,怎样使学生考上高一级学校。在这种“考试指挥一切”“考试统帅一切”的思想影响下,学生的成长受到扭曲,成绩和分数成为学生甚至家长、老师的“命根子”,而学生的品行、道德、操守、信念、自信心、积极的情感体验、社会责任感等等,都摆在了次要的位置。从培养目标看,注重共性,忽视个性,注重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一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等等。可见,现行的教育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需要进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

2、那末,二期课改与一期课改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点?

应该看到:①从一期课改到二期保改,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改革必须与教育观念的更新结合起来,课程改革必须与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因此,课程改革要均衡各方面因素,不能走极端。②课程改革是一个有继承有发展的工程,它既是一个渐进过程,又必须酝酿重大突破与创新。③课程改革是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改革教育技术的过程,因此,它不仅要体现理念上的改革,更要有具体内容和实际操作的改革。

二期课改与一期课改在做法上有所不同:一期课改是整体启动,一批完成,试点学校滚动推出,在声势上比较大,行政推动起了较大作用;而二期课改是“成熟一门,推出‘三叮’,强调改革的互动,比如强调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的互动;基地学校的课改与课改办之间的互动;教材编写小组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互动;教材推出之后,基地学校的反馈与专家小组的调研互动。二期课改可能更强调学校的实践、反思,强调理念先行,并不断转化为教师的实际操作过程。

二期课改在一期课改的基础上,在许多方面有重大突破:

(1)从培养目标上看,一期课改提出了“提高素质,发展个性”,这在全国是比较早提出的;二期课改提出了“ 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正是从这一思考出发,二期课改提出教育要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学生五种学习经历,突出“六大能力的培养”,酝酿着重大突破。

(2)从课程理论上看,一期课改提出从社会——学科——学生的三角型“素质核心”论;二期课改发展到三棱锥的“学生发展”论,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它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更强调课程要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二期课改:由素质核心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v:shapes="_x0000_i1026">

(3)对于学力观念的理解,也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一期课改提出了“基础学力”;二期课改提出了“总学力系统”,即构成了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v:shapes="_x0000_i1027">

(4)在课程结构上,一期课改提出了“三大板块”,即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二期课改在此基础上提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其目的是加强综合性、选择性、拓展性和开放性。

(5)在学科设置上,整体设置了十二年一贯的体系,以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依据,建立了学习领域,即:语言文学领域(包括语文、外语);数学领域(数学);自然科学领域(包括小学自然、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学科);社会科学领域(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中学社会等);技术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劳动技术等);艺术领域(音乐、唱游、美术、艺术等);体育与健身领域(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

(6)在教材体系上,以往教材注重完整和系统地反映过去,而现在更注重重新整合教材,使教材更多地面向未来,面向学生发展。从教材的形式上,也由过去教材加辅助软件,到形成包含书本、音像制品。光盘等一体化的教材。

(7)在教学评价上,一期课改比较多的是从认知、情感、操作三个领域,发展到二期课改更多地从素质、个性、人格的全面评价。比如: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果评价体系,转变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统一,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推进了包括招生考试在内的各种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有利于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小学评价机制。

3、二期课改在许多课程理念上有突破与创新之处

(1)课程观:课程不是“制度”,更是经验,要从“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教师教学不再是忠实传递课程、实施课程计划,在课程。教材、教学之间要相互转化、促进和融通。

(2)目标观:以往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更多地考虑“知识与技能”,而现在认识到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3)内容观:书本知识不是课程内容的全部,课程内容要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教材观:改变把教材当作“王法”,教材仅仅是给教学提供有弹性、可选择的资料和范例。教材不只是教本,更是学本。教材应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教学观:教学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更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打基础。要提倡科学探究的教学和体验性教学,引导学生深人社。会和科学领域进行观察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学习观: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不是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学生不仅是学习的接受者,还是知识的建构者。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倡交流与合作学习。

(7)德育观:德育不是思想政治课的“专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说教。所有学科都肩负着青少年道德的培养。所有教师都应当成为德育工作者。德育要润物细无声,增强德育的时代感,与时俱进改进德育方式。

(8)评价观:评价不是挑剔缺点,不只是甄别与选拔,评价更多地是激励学生成功,鼓舞信心,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4、如果说从1997年到20__年上海的二期课改尚处于单项性试验阶段,那末从20__年秋季起,进人了整体性试验阶段。上海二期课改有哪些重大影响,它可能是长远地影响着上海的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进展。主要是:

(1)提出了“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

相当长时期来,我们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一直认为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为了学知识,学了知识让他们考上高一级学校,然后找一个好工作。学校校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几乎都是这样看待问题。至于学生到了社会上之后,他们的实际能力强不强,各方面素质好不好,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和对家庭的长远发展所起的作用大不大,对于这样比较长远的问题,大家又比较少考虑。因此,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校长。教师和社会各界更多地关心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生在训练方式上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知识被赋予“神圣”的特征,而这种知识内容,又有相当多的是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脱离高新科技,学生所接受的这种“外在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知识”本质上是面向过去的。教育最后变成了追求成绩、分数、升学率。学生在“成绩和分数”面前,只能拼命地适应。这样,教育的本质就变成了学生要适应教育,学生要适应课程。

提出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就是要把原先的思路倒过来。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习经历是学习目标、过程。内容和环境的综合体,是学生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键。学习经历中当然包括知识内容,但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让学生从学校、社会和各种学习渠道,不断地使自己的学习经验形成、积累和建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学习经历也关注“知识与技能”,但更关注知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更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经历也关注“成绩、分数、升学率”,但更关注怎样把一个“学校的人”培养成“社会的人”。

(2)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

长期来教师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应该说,我国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积累了深厚的传承文化,为国际教育界公认。

问题是,怎样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奇心与求知欲,怎样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从而获得经验,进而获得一种学习经历,怎样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二期课改提出: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使学生学会选择。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时空,又提出社会的科技馆、博物馆和各种青少年教育基地都应该进人课程,研究型学习也进人课程,课内课外结合,让学生可以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相信当这一领域完全拓展之际,学生就有了更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他们的学习更主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3)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21世纪信息技术将会深刻地影响人的生活,包括人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使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和认知的工具,将使课堂教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拓展,视野更加开阔,用更简捷的方式了解和认识高新技术。可以预言,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取得突破之际,实施素质教育才得以真正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