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骨质疏松常见病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骨质疏松常见病因范文1
老年人骨质脱钙疏松、全身钙储量减少的原因很多,必须针对病因进行综合性防治。现在许多患者因受商家“多补钙就可防治骨质疏松”宣传的误导,大量补钙,其结果不仅不能改善,反而造成高血钙,经尿排钙量剧增,形成多发性尿路结石,并发很难治愈的慢性尿路感染,加速破坏肾功能,必须纠正。
防止骨质产生负平衡
新骨产生负平衡,是骨质发生疏松、萎缩的根本原因。人的骨骼生长、发育完成后,仍在继续形成新骨组织代替因为老化和外伤吸收而消失的骨质。新、老骨质的更换量,在进入中年以前(妇女在40周岁以前)是互相平衡的。进入中老年后,老化骨质的吸收(消失)量大于新骨质产生量,发生负平衡,骨质减少、变薄、骨密度和坚度下降、疏松变脆,并随年龄增长而加重,骨折几率随之迅速升高。这种改变是全身骨骼退行性改变,统称为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与年龄增长关系表明,属于生理性老化现象。通过建立科学的生活习惯和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可延缓其发生和发展,避免和减轻并发症。
防止办法是,不盲目减肥,实际体重不超过标准体重10%的人,不要节食减肥,适当增加锻炼,按每天生理需要量吃肉类食物。中老年人每天约需蛋白质40~60克(1两左右),以动物蛋白占1/3、植物蛋白占2/3为宜。
老年女性适当补充雌激素
研究证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骤升则与体内雌激素水平骤跌密切相关,骨质疏松的病变发展、并发症增多和加重的绝经后患者,给予补充雌激素后,就可遏制病情发展。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在专家指导下进行适当的雌激素补充疗法,具有积极的病因治疗作用:
(1)骨质疏松较重的患者,可口服雌激素。方法:每月1~25日,每天口服天然乙烯雌酚0.625毫克,并于每月15~25日每天加服安宫黄体酮5毫克,以防体内雌激素累积性过高引起乳腺增生、子宫内膜增生恶变。许多专家主张,进行雌激素制剂治疗4~6周后,停药1~2周再继续服药,可以防止不良反应。
(2)酮(雄性激素)有促进蛋白质合成作用,为骨基质合成提供物质基础。临床观察显示,以隔日呑服1粒十一酸睾酮胶丸(40毫克)较宜。在使用雄激素治疗前,必须进行全身体检,肝肾功能较差、乳腺组织增生者不用。服药期间,每年都需进行1~2次全身体检,出现不良反应者立即停药。
(3)许多专家认为,使用雌、雄性激素联合治疗效果更好,而且安全。
(4)绝经后卵巢萎缩,合成和分泌雌激素功能衰退,是不可避免的生理现象。若能保持适当的性生活,则可延缓卵巢萎缩速度,避免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过快,既可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并发症,也能减轻更年期综合征和心、脑血管病变。
防止低胆固醇加重骨质疏松
(1)老年人每天约需消耗胆固醇200~220毫克,必须由动物肉、内脏补充。否则,体内雌激素水平更低,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更重。老年人低胆固醇血症都由长期减肥不食荤、过量服用调脂药物造成。血中胆固醇含量未超过正常值上限者,每天仍应按生理需要量补充。
(2)有些人减肥,长期不食油,这样非但效果不好,反而造成许多营养物质缺乏,体弱多病,骨质疏松发展更快,症状更重。老年人每天约需消耗脂肪30~40克,动、植物脂肪之比以1:4为宜。实际体重不超过标准体重10%者,仍需按上述生理需要量食油,以防因此造成和加重骨质疏松。
(3)有些老年人严重偏食,以致体内缺磷。即使血钙正常,因不能形成足够的磷酸钙沉积于骨基质而发生严重的骨质疏松。磷广泛存在于许多谷物、粗面粉、肉、鱼、蛋等食品中,只要不盲目减肥,不偏食,就可避免。
坚持锻炼防治骨质疏松
研究发现,住养老院人群的骨质疏松发病率高而且病情重,骨折发生率也高;农村劳动人群则都明显低于前者。由此可见,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与体力活动太少有关。
体弱的老年人,要尽可能减少卧床时间,每天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不但能防止骨质疏松,也有利于其他疾病的治愈。运动能提高血液循环速度、增加肠黏膜对钙、磷、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吸收率,提高体循环和骨骼间血液循环速度,促进骨基质和骨质形成量,改变新骨形成负平衡状况。
骨质疏松的补氟疗法
骨质疏松常见病因范文2
肾虚导致骨质疏松引起腰椎生物力学结构改变。骨量减少是OP的特征,骨的力学强度下降是OP本质。腰椎椎体高度下降,且以楔形变为主,说明椎体前缘压缩程度较后缘为重。由于人体重力或受到屈曲应力,使脊柱椎体前侧遭至压应力,其前部受载荷随之增加,向前弯矩增加可导致骨质疏松的椎体前窄后宽的楔形改变。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和骨软化)是退变性腰椎侧弯、挺直的主要原因,因此腰椎前突的恢复比侧弯的矫正更重要。另外椎间盘的退化,使腰椎曲度、骶骨倾斜角和前凸指数明显减小,为了脊柱自身的稳定,造成骨质增生的发生,椎体内的骨小梁变得稀疏 。
重建骨骼的生物力学平衡,单纯靠补充钙制剂、激素,或者应用中医中药、针灸等疗法补骨生髓,目前通过临床观察疗效均不理想,与期望疗效相差较多,所以目前针对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没有一个具有中医特色的规范性疗法。
中医治疗体现在整体观念、标本兼治、动静结合。对于综合治疗骨质疏松,从肾论治、针药结合、中西结合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治疗原则。通过临床及实验研究,电针、灸法对维持骨的力学性能都是有一定的作用。骨质疏松临床长期治疗的目的是减缓骨质量的减少,这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患者由于主观的原因往往难于坚持。而短期治疗目的,应以缓解由于骨量减少造成的腰痛为最直接的目的,往往受到患者的欢迎。腰椎间盘软骨、椎间关节、韧带及肌肉等与腰痛发病密切相关。在腰椎构成组织中,椎间盘软骨和椎间关节随着年龄增长而变性,成为腰痛最常见的病因。同时,由于疼痛限制了机体的活动,从而引起椎间关节挛缩、腰椎构成组织萎缩及变性,形成了疼痛的恶性循环。骨质疏松症进展后易发生骨折,出现脊柱变弯、驼背后必然伴有腰背部痛,按压棘突后可诱发疼痛。这是由于增加棘间韧带张力和骨折部位附着的韧带发生炎症所致。再有因脊柱变弯、驼背后当背部伸展时,肌肉常呈过伸状态,可同时发生疲劳性腰痛及缺血性腰痛。这种腰痛的特征是向后弯腰或取胸膝位时,可减少背部肌肉张力和肌肉内压,使肌肉血流量增加,腰痛减轻或消失。对老年功能性腰痛患者施行腰背肌训练之后(加强腰背肌特别是背肌的训练)腰痛确有改善。因此对于缓解由于骨质疏松造成的腰痛,除了必要的药物疗法以外,还应实施增强腰背肌的运动疗法。
基于上述因素的影响,针对由于原发性骨质疏松造成椎体内部微骨折及骨质量减少,在外部表现为腰痛和腰椎生物力学结构的改变,笔者认为应发挥传统中医学的特色及优势,以针灸补肾为本,结合推拿按摩调整腰椎力学结构,加强腰背肌的力量,缓解腰痛为标,内外兼治,动静结合,远针近推来达到对骨质疏松的整体治疗。针灸补肾多采用背腧穴和原穴,如五脏俞、太溪等穴,经临床观察取得了由于单纯口服钙制剂的效果。同时,人步入老年后,出现五脏六腑经气的逐渐衰退,肾精也随之衰退,造成骨痿。应用隔姜灸或隔附子饼灸,能够温经补肾,益气固精,疏经止痛。
由于骨的代谢周期较长,一般而言,整个骨重建过程持续约3~4个月,且只有70%的骨基质矿化,完全矿化还须4个月左右时间,故整个针灸疗程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采用针刺远端委中穴和太溪穴,并用温针灸上述穴位,同时在患者腰部推拿的方法,动静结合,补肾壮腰。运用远针近推疗法动静结合,补肾壮腰止痛,使骨质疏松肾虚型腰痛患者疼痛缓解,运动功能改善。我们通过观察腰椎CR影像学、血液生化学各项指标和疼痛视觉评分VAS的变化规律,评价原发性骨质疏松的近期及远期疗效。短期以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像学改变为参照,以临床患者对疼痛的评价为基础,判断疗效;远期以血液生化学指标为评价标准,远期与近期疗效相统一,从根本上抑制骨质量的减少及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中医临床由于分科的限制及其对于针灸与推拿学科认识的局限,一方面将类似于本病治疗分属于两个科别进行治疗;同时不能将针刺与推拿有机结合应用于同一病人。本方法将针刺与推拿同时应用于骨质疏松肾虚型腰痛疾病,为中医治疗痛症提供了新思路。
骨质疏松常见病因范文3
老年人骨折中有1/3属于髋骨骨折
两成髋骨骨折患者最后将死于并发症
现状堪忧
发病率--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尚无确切的骨质疏松发病率。据有关文献报告,在美国、英国、意大利和日本等西方国家,50~69岁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0%~28%,70~79岁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达到40%,80岁以上妇女患病率高达80%。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要低于同年龄段女性。我国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在6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约为30%~35%,男性约为10%。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预测,我国约有8800万骨质疏松患者,每年医疗费用按最保守的估计约需150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骨质疏松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政府已将骨质疏松与糖尿病、老年性痴呆一起列为三大重点攻关的老年性疾病,及早防治骨质疏松已成为医学界迫在眉睫的任务。
危害--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三重危害
骨质疏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造成腰酸背痛、身高变矮和驼背,影响生活质量。此外,更严重的是导致骨折。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主要发生在四个部位:脊柱、腕骨、踝骨和髋骨。如脊柱压缩性骨折,严重时可造成截瘫;腕部和踝部骨折,会产生剧烈的疼痛感,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髋部骨折导致下肢运动障碍,许多患者加入残废队伍,50%的患者需全天候生活护理,20%的患者需常年照顾。此外,尚有15%~20% 的患者会因各种并发症,如静脉栓塞、感染等死亡。存活者中,有50% 致残,生活质量大大降低,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除了躯体方面的问题,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还同时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由于生活不能自理,不能独立自由行动,引起焦虑、抑郁和自尊心的丧失,使患者的情绪和社交受到很大的影响,不少人从此变得郁郁寡欢。
美国一项对45~69岁妇女的研究证实,绝经后的骨质疏松患者多存在以上各方面的情况。患者面对不能走动、将来可能发生骨折和疼痛,以及髋部骨折可能出现危害大的并发症,如衰弱、丧失独立性和死亡等,其恐惧心理大大加剧。她们渴望减缓病情,保持独立性和活动能力,同时拥有健康的外表、强健的骨骼和内心的平静。
据调查,亚洲是骨质疏松的高发地区,全世界有1/3的髋部骨折发生在亚洲,预计到2050年,亚洲发生的髋部骨折将增至全世界的一半以上。美国的统计结果表明,美国每年约发生51万例心脏病,23万例卒中,18万例乳腺癌,150万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由此可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最高,心血管病和骨质疏松已成为绝经后妇女的主要疾病和死亡原因。
病因--各不相同,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骨质疏松分为三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病因各异。
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两型。其一为I型,即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卵巢功能衰退、血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密切相关。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减少,骨吸收远快于骨形成,造成骨量不断丢失而导致骨质疏松。这种类型的患者脊椎与桡骨下端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二为Ⅱ型,即老年退化性骨质疏松,主要病因是性激素减少和肾功能生理性减退,骨皮质和骨松质均受影响。这类患者除椎体骨折和前臂骨折外,还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继发性骨质疏松:由后天性因素诱发,包括物理和力学因素,如长期卧床等;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垂体病变、肾上腺皮质或性腺疾病等;肾病、类风湿、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吸收不良、肿瘤病变等;药物的应用(糖皮质激素、肝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特发性骨质疏松:指男性发病年龄小于50岁、女性发病年龄小于40岁的骨质疏松,无潜在疾病,发病原因不明。
患者的就诊情况--患病数是就诊数的900倍
骨质流失是历经数十年的过程,一般人从30岁开始,每年大约流失 1%,女性于更年期后达到高峰。女性在绝经后的5年内骨质丢失最快,约为骨峰值的1/3。男性在70岁以后骨量丢失最快。然而,长期以来,医学界不同专业对骨代谢和骨质疏松的认识不尽一致,对病人的解释和处理不同,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对骨质疏松认识混乱。不少女性认为,骨质疏松是随着绝经、年龄老化而逐渐发生的一种正常的人体退行性病变,腰酸背痛、驼背弯腰、手脚不灵是老年人必然发生的生理现象。于是,许多老年患者在骨质疏松已发展到相当严重时,也不及时求治,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耽误了治疗的时机,最重要的是有可能导致致命性骨折。美国一项统计数字显示,在几种常见病中,骨质疏松的估计患病人数与接受治疗人数之比非常悬殊(见左下表),说明此病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尚需在群众中加强科普宣传教育,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全民防范
骨质疏松的危害是潜移默化的,很容易被忽视,但它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共同的敌人。只有全民积极行动起来,以防为先,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这一疾病对人们造成的危害,可从以下三点抓起:
提升骨峰值
什么是骨峰值?每个人一生中骨密度最高的骨密度值就是骨峰值。骨峰值一般出现在30~40岁,受出生后营养、发育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骨峰值有高低之分。一般骨峰值持续数年后,骨量将逐渐下降。一个骨峰值高的人,其骨内钙含量高,年长后发生骨质疏松的机会相对较少;即使发生骨质疏松,程度也轻,发生的时间也会延迟。为日后骨量丢失获得一个较多的骨量储备,必然会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所以,应尽可能增高骨峰值。
提高骨峰值要从为胎儿提供各种营养素的准妈妈做起。孕前准备、孕期和哺乳期合理补充各类营养素,包括一定量的钙剂,就可以为宝宝将来的骨峰值作准备。摄入足够的钙和营养,并让孩子在一生中重视体育锻炼,这样,孩子成人后就会有一个高骨峰值以受一生。
一生补钙
人的一生的不同阶段,都需要得到足够的钙质以保证身体发育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钙的供给量正常,可保证钙的释放与吸收的平衡。如长期钙供给不足,骨内的钙会被动使用以维持体内钙代谢的需要。因此,一生中的任何阶段都要注意钙的补充,以解决日常饮食中钙含量的不足。
孕妇或乳母除了要保证自身钙代谢的平衡外,还要保证胎儿、幼儿钙代谢的需要,每日需补钙400~600毫克。儿童在发育生长期,如3~10岁时,每日需补钙800毫克;10岁以后,可增至1000~1200毫克;成年后,由于骨的发育已经完成,一般每日补钙 600~800毫克即能维持钙的释放与吸收的平衡。老年期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肠内吸收钙的能力下降,骨钙丢失速度增快,每日需补钙800毫克,才能减少钙的代谢负平衡。补钙时,注意饮食搭配很重要,有些含草酸多的蔬菜(如菠菜、甜菜等)或高脂肪食物与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豆腐等)同食,会形成不易被肠道吸收的草酸钙或脂肪酸钙,需注意避免。
骨质疏松常见病因范文4
中国图分类号:R68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099-0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多种原因引起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引起骨强度降低,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胳疾病。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有资料统计,50岁以上的妇女,近三分之一患有轻重不同的骨质疏松;而75岁以上的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我国作为一个迅速迈向老龄化社会的人口大国,面对骨质疏松这种症状相对“静默”的疾病,患者、医生及社会尚未引起足够 ,大部分人未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以至于发生了骨折才知道。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危害极其严重(死亡率20%--25%),且经济负担严重,因此骨质疏松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1..病因
1.1..原发性骨质疏松:老年性和经绝期后骨质疏松
1.2..继发性骨质疏松:常见的是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衰、库欣综合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胃肠吸收不良、器官移植、制动及肿瘤
1.3..其它低骨量骨病:骨软化症、成骨不全、Paget骨病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等。
2..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判断对该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2.1..年龄:女性>65岁,男性>70岁。老年人随年龄增长,骨量一般会逐渐减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疾病
2.2..性别:女性,特别是闭经后或早绝经
2.3..既往骨折史、父母髋骨骨折史
2.4..出生低体重及低体重指数
2.5..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2.6..吸烟、过度饮酒和咖啡等
2.7..体力活动的缺乏
2.8..饮食中钙缺乏、维生素D缺乏
注:WHO指出此组危险因素可与骨密度(BMD)测量相结合,用来评估病人的骨折危险。由于多数骨质疏松症相关骨折是跌倒引起的,所以评估跌倒的危险因素也很重要。除了肌肉无力、步态、平衡和视力缺陷外,最重要的是个人跌倒史。
3..临床表现
3.1..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3.2..身长缩短、驼背。身长缩短3cm以上可大致做出骨质疏松症初步诊断。多在疼痛后出现。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
3.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3.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致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3.5..大部分病人有畏寒症状,受寒后疼痛加重。
4..诊断标准:
WHO推荐使用双能X线吸收计量法(DXA)测定骨密度(BMD),根据骨密度T记分做出诊断。在有低创性骨折的高危病人往往可做出骨质疏松症的初步诊断或临床诊断。
正常: T分≥-1.0),BMD在“正常年轻”成人BMD的1 标准差(SD)以内;
低骨质(“骨质减少”): T分-1.0~--2.5,BMD比“正常年轻”成年人的BMD低1.0~2.5SD;
骨质疏松症: T分≤-2.5,BMD比“正常年轻”成年人的BMD低≥2.5SD;
严重或肯定骨质疏松症: T分≤-2.5,已有1次或多次骨折的病人。
在绝经后妇女和≥50岁的男子,WHO用于诊断的T分标准(正常、低骨质和骨质疏松症)适用于中轴DXA(腰椎、全髋和股骨颈)的BMD测量。如果不能测量髋或脊柱的BMD,可用1/3桡骨部位的DXA BMD测量值来诊断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前妇女或-2.0定义为“在该年龄的预期范围内”。
5..防治
5.1..预防
5.1.1..一级预防: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
5.1.2..二级预防: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防治对策。近年来欧美各国多数学者主张在妇女绝经后3年内即开始长期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推荐的成人钙适宜摄入量(800~1000 mg/d),并补充维生素D,成人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5 μg/d(200 IU/d),50岁以上人群为10 μg/d(400 IU/d),最高可耐受摄入量为20 μg/d(800 IU/d)。钙剂+维生素D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一线用药和基础用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是降低骨折风险的安全、经济手段。
5.1.3..三级预防:包括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及加强防跌倒措施。严重骨质疏松或10年中髋部骨折的危险≥3%,或其它任何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20%,就建议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1)含氟双膦酸盐药物: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并通过成骨细胞间接起抑制骨吸收作用。常用药阿仑膦酸钠(福善美)10mg/d(70mg/w),是所有抗骨质疏松药物中循证医学证据最多、最充分的药物。应用福善美治疗12个月,椎体骨折风险降低59%;治疗18个月,髋骨骨折风险降低63%。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不适,还可能引起食管炎,但极为罕见。另还有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唑来膦酸等双膦酸盐制剂。
2)降钙素 (calcitonin):有抑制骨吸收作用。可皮下、肌肉注射或鼻喷雾剂喷鼻。可使椎体的骨折风险降低20―50%。对骨痛止痛效果明显,一般第二周疼痛开始缓解。需联合应用钙剂、维生素D。副作用包括食欲减退,脸潮红、起疹子、恶心与头昏。
3)雷奈酸锶:2010年刚上市新药,既能抑制骨吸收,又能促进骨形成,显著改善骨皮质和骨小梁的微观结构。服用雷奈酸锶1g/d可以提高绝经后妇女骨质量,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能够安全有效的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加维生素D治疗3年后,椎体骨折风险总体下降40%。该药耐受性好,除有轻微的胃肠反应,如腹泻外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4):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TM):在有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中,雷洛昔芬60―120mg/d,拉索昔芬0.5 mg/d可降低腰椎骨折风险30―50%,非椎体骨折没有明显降低,并降低ER阳性乳腺癌、冠心病和卒中风险,但可增加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发生。
5)特立帕肽(生物合成人甲状旁腺激素1-34):增加了造骨细胞的数目而促进了骨形成,降低了成骨细胞的凋亡,经过18个月的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脊椎骨折和四肢骨折分别降低了65%和35%。和阿仑膦酸钠联合应用于高风险骨质疏松症患者好于单药治疗。
骨质疏松常见病因范文5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表现为骨量减少和骨显微结构改变,导致骨脆性增加及继发骨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发生于老年妇女的常见疾病[1]。目前全世界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7位[2]。女性由于生理上的特殊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特别在绝经后明显高于男性,绝经后妇女可高达25%~50%[3]。由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日益增多,加强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并学会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1 危害性
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高、危害性大,病死率较高。骨折后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病人大多只能卧床,且容易导致脊柱、髋部、腕部等的骨折,治疗起来比较复杂。老年人活动机能下降,骨折后容易引起肺部、泌尿系统感染及静脉栓塞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对于老年人来说,往往是致命的。
2 病因及危险因素
2.1 雌激素缺乏
卵巢功能低下而致雌激素不足是绝经后妇女骨质丢失的重要原因[4]。
2.2 营养成分
钙是骨矿物质中最主要的成分,维生素d有促进骨细胞的活性,磷、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可维持钙、磷比例,有利于钙的吸收,这些物质的缺乏可使骨的形成减少。
2.3 甲状旁腺(pth)和细胞因子
pth作用于成骨细胞,通过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破骨细胞的作用。随年龄的增加,血pth逐年增高,骨髓细胞的护骨素表达能力下降,导致骨质丢失加速[5]。
2.4 降钙素(ct)
当ct水平降低时,不利于成骨细胞的增加钙在骨基质中沉着,因此可抑制钙的吸收,降低血钙[6]。
2.5 生活方式
缺乏运动、光照减少、吸烟、酗酒、高蛋白、高盐饮食、大量饮用咖啡等均是骨质疏松症的易发因素[5]。
2.6 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医源性因素、药物因素、恶性贫血、压力过大、过量负重、厌食和一些代谢性疾病等。
3 预防
3.1 运动
运动锻炼不仅能刺激骨骼增加与维持骨量,还能增加肌肉的舒缩力量、关节的协调性、平衡性、灵活性。根据病人病情、能力、爱好,可以制订科学的锻炼计划。适合中老年锻炼的项目有行走、慢跑、跳舞、打太极拳等,每周3次或4次,每次30 min~60 min 。鼓励多晒太阳,以增加内源性维生素d的生成,有效预防骨质疏松[7]。
3.2 饮食
骨质疏松是绝经后妇女常见的一种症状,多种因素可增加其危险性,体重降低、减肥、闭经、雌激素降低、不足的维生素d 和钙吸收,均可影响骨的形成。成人体内有大约1 kg的钙,而且绝大部分位于骨骼和牙齿中,不应忽略促进肠管吸收钙和维生素d。含钙量较高食物有燕麦片、豆腐干、腐乳、芸豆、苜蓿、荠菜、海带、花生仁、奶酪、牛乳粉、鸡蛋黄、鲮鱼(罐头)、鱼片干、螺、虾皮、海米、铁观音茶、芝麻酱等[8]。
3.3 药物
目前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按作用阶段可分为3类:抗骨吸收剂,如雌激素、二磷酸盐和降钙素、依扑拉芬等;促骨形成剂如氟化物、甲状旁腺激素(pth) 片段和同化激素等;骨矿化药物如钙剂、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等[9]。
4 家庭护理指导
4.1 掌握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知识
医务人员向病人及家属提供有关预防和控制骨质疏松专业知识,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强调预防骨质疏松对改善生活质量的意义,同时让病人定期到医院或社区检查身体,并积极参加健康体检,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治疗,防患于未然[10]。
4.2 保持心情愉快
平时多播放音乐,多看些有益的书刊、杂志、电视等,保持良好的心态[11]。
4.3 防止骨折
改善生活环境,尽可能减少跌跤的可能性,如清除地板上的杂物,浴室安装防滑装置,不要穿高跟鞋,上下楼扶把手,不要弯腰提重物等[12]。
4.4 注意饮食
以清淡低盐饮食为主,每日摄取足够的钙质,多食含钙量多的食品,如牛奶、豆制品、鱼松、虾皮等,适当补充钙剂,可选用可溶性钙盐,如枸橼酸钙,于睡前服用对骨吸收作用较大,尽量不要喝咖啡、浓茶、可口可乐、酒类等,以免影响钙的吸收[11]。
4.5 合理运动
应坚持经常性的锻炼,运动量要适宜[13]。
4.6 用药指导
钙制剂不可与绿叶蔬菜一起服用,防止因钙赘合物形成降低钙的吸收,使用过程中要增加饮水量,通过增加尿量减少泌尿系统结石形成的机会,并防止便秘。使用降钙素时要观察有无低血钙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在服用维生素d的过程中要监测血清钙和肌酐的变化,对使用雌激素的老年女性,应详细了解家族中有关肿瘤和心血管方面的病史,严密监测子宫内膜的变化,注意阴道出血情况,定期做乳房检查,防止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还要定期监测雌激素水平。使用二磷酸盐类药物应清晨起空腹服用,同时饮清水200 ml~300 ml,至少半小时内不能进食或喝饮料,也不能平卧,以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静脉注射时要注意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同时应监测血钙、磷和骨吸收生化标志物[5]。
【参考文献】
[1]陈建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0):976.
[2]于怀江,陈萍.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j].地方病通报,2006,21(4):106108.
[3]陈少华,廖凤莲.女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及健康教育[j].深圳中西结合杂志,2002,12(5):314315.
[4]林守清.骨质疏松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267.
[5]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8120.
[6]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38442.
[7]应笑卿,潘燕飞.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自我护理指导[j].临床中老年保健,2002,5(2):41.
[8]王建华,杨华清,姚建祥,等.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非药物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4):14181419.
[9]何兆群,李寅.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预防和治疗[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2,18(2):142145.
[10]陈利芬,陈玉英,王思琛.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和自我护理指导[j].护理研究,2003,17(11a):12561257.
[11]黄绮华,黄虹,张春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护理[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6):50.
骨质疏松常见病因范文6
目的:研究男性腰椎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为男性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的2205例健康男性的腰椎前后位骨密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腰椎骨密度值逐渐下降。峰值出现在20~29岁年龄组,各年龄组与20~29岁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体重指数对腰椎骨密度的影响与体重一致。随着体重增加腰椎骨密度值增高,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降低。与正常体重组相比,低体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男性腰椎骨量减少患病率为29.57%,骨质疏松患病率为7.85%。结论:男性腰椎骨密度与年龄、体重及体重指数有一定相关性,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偏高,应给与足够的关注,进行早期预防。
[关键词]
男性;腰椎;骨密度;骨质疏松;体重指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跃居各种常见病的第7位,成为一种涉及面广、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后果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1]。长期以来,虽然导致男性骨质异常的高危因素(如吸烟、酗酒、工作压力大等)普遍存在,但人们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致使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本研究收集了华东疗养院体检中心的上海地区2205名健康男性腰椎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结果,分析男性的骨密度分布特点,为男性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数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受检对象为上海地区到我院体检的健康男性,生活此地超过10年,无职业积聚性,总数为2205人。所有入选者均排除严重肝肾疾病、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糖尿病、甲亢及甲状旁腺疾病等,有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病史者,严重腰椎畸形。根据年龄和体重指数的不同进行分组,比较体检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腰椎骨密度的关系,并分析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
1.2方法将检测对象的性别、出生日期、身高及体重等信息资料输入计算机软件系统。采用美国Hologic-QDR-4500W双能X线骨密度仪,每个工作日均对仪器进行质量控制检测,以减少测量误差。对L1~L4进行后前位骨密度的检查。测定腰椎前后位骨密度时使用膝盖定位器固定:置其于受检者小腿下方,从而使股骨尽可能地成90°靠近脊柱。
1.3诊断标准由两名中级职称以上的影像诊断医师对检测结果进行判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4年骨质疏松诊断标准[3],测得骨密度与同性别峰值骨密度相比较所得的比值(T值),T值>-1为正常,-2.5<T值≤-1为骨量减少,有1个或1个以上部位T值≤-2.5为骨质疏松。小于50岁男性建议使用Z值,Z值≤-2.0表示骨密度低于同龄人,Z值>-2.0表示骨密度在同龄人范围内。
1.4统计学处理此次研究的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男性腰椎骨密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腰椎骨密度值逐渐下降。男性腰椎骨密度大致呈现出L4>L3>L2>L1。峰值出现在20~29岁年龄组,各年龄组与20~29岁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60岁以上年龄段男性腰椎骨密度变化有一定反弹。骨量减少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在50~59岁年龄组骨质疏松患病率增加最为明显,并随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见表1、2。
2.2腰椎骨密度与体重指数的变化关系体重指数对骨密度的影响基本与体重一致,随着体重增加,腰椎骨密度值增高,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显著降低。各组与正常体重指数组相比,低体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
3讨论
据2010年流行病学调查[4]显示,我国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为14.2%~18.9%。骨质疏松是一种没有早期先兆症状的疾病,骨质疏松症及其严重后果逐渐成为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双能X线骨密度仪是一种方便可靠的检测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的仪器,具有非创伤性、操作简单等优点,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于骨密度筛查、骨质疏松诊断、监测锻炼或治疗效果及预测骨折风险[5]。众所周知,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性,即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丢失加速[6]。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腰椎骨密度值逐渐下降,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增加。但在60岁以上年龄段骨密度变化有一定反弹,也就是说60岁以后男性腰椎骨密度改变与年龄不匹配。进一步研究发现,腰椎压缩变形、骨质增生、周围钙化或动脉硬化等因素均可以影响腰椎骨密度值的测量,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假性率升高[7]。国内王文志等[8]报道成都老年男性在70岁以上年龄组骨密度值升高,可能与样本选择、仪器及腰椎病变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不能单纯依靠腰椎前后位骨密度结果进行骨质疏松的评价,需要结合腰椎骨矿物含量和面积之间的关系、腰椎侧位或股骨近端骨密度值综合考虑作出可靠的判断,降低骨质疏松的误诊、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