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范文1
关键词:数学课堂 发散思维 逆向思维 教学策略
小学课堂具有独特的思维培养和提升价值,利用数学学科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引导儿童逐步形成抽象概括的思辨、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理想的效果。根据当前的教育理念与社会要求,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则成为数学课堂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课堂是一种天然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载体,而小学数学课堂则更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层次,决定了其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第一关键期就在小学阶段,所以借助数学课堂利用多维方法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发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性思维概括起来讲包括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思维等几种。
一、从三角形到圆形的思维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中,儿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常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这些载体将为常见的形式之一就是各种事物的形象。比如,教师在讲述数量关系的时候就需要用水果进行示范,表示数量的组合与分配等关系。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是引导儿童形成抽象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解决问题所必须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师需要在数学课堂上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具体形象来展示问题,引导儿童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利用几何图形进行培养形象思维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图形等直观的媒介,引导儿童进行数量关系的比对和转变,从空间和数量等多维的角度思考和判断问题,可以有效的推动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对于立体空间思维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详见表1)。
二、从蝴蝶到飓风的思维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可以为儿童的发散思维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发散思维是一种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以及在事物之间建立天马行空式的合理联结的问题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借助数学课堂中的实例可以有效的开展该项工作。教师在讲述“比较”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将大小、多少、高矮等内容进行启发式的多维训练。比如,A、B、C、D、E比较大小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表格进行引导,建立多种比较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尽可能多的建立不同类型的比较关系,也可以组织比赛,在相同规则下,测试谁建立的关系最多(详见表2)。
除了上述的比较关系外,教师还可以进行多种的发散思维训练,采用头脑风暴法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教师在讲述园的周长计算方法时,可以启发儿童进行发散思考,寻求尽可能多的测量方法。如果没有包括用绳子或者丝线围绕圆形进行测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圆形的面积可以利用厚度均匀橡皮泥按相同比例切割,然后按照同样的厚度改变成长方形,然后策略长方形的面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以采用的测量方法?不顾则容器的内部容积无法测量时,可以用水注入,然后将水注入到规则容器中进行测量,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以采用的测量方法等等都是数学课堂中可以借助的促进发散思维发展的方法。
再比如,利用几何图形训练儿童的发散思维可以采用下述问题:某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另一内角度数的4倍,求顶角的度数。面对这个问题或者类似的问题,小学生的一题多解能力尚未具备,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系统进行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教师进行发散性的启发,引导儿童从三角形内角之和的角度去思考,如果题目中的内角指的是顶角还是底角――如果顶角是底角的4倍,应该怎么计算,如果底角是顶角的4倍应该怎么算。
三、从凹透镜到凸透镜的思维培养策略
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常见形式就是聚合思维,聚合思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归纳的思考形式,也就是将已知的条件进行充分的运用,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该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和教师,逐步锻炼儿童的这种能力,从看似无关的因素中,归纳出一种成功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比如,教师在讲述应用题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类似的训练,假设甲乙二人坐船相向而行,其中甲为顺流而行,流速为15千米每小时,船速为20千米每小时,乙的船速为30千米每小时,二人之间的距离为100千米,试问甲乙二人何时相遇?相遇时各自行驶了多少千米?在此问题中,教师需要进行的引导工作为启发儿童思考水流的速度对于航行速度的影响。在上述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多种情境。比如,一只船静止,另一只船顺流而下或者逆流而上的情况下,相遇时间如何?将影响问题解决的各种因素全部考虑进去,系统全面的进行分析和比较,寻找出最终正确的答案或方法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思维训练方式,可以避免儿童因为考虑问题不全面而出现计算错误。
四、从充分必要条件到假设的思维培养策略
一直以来,数学课堂中就非常重视逆向思维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尝试采用逆向的角度进行审视和判断。而这种思维方式也正式创造性思维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许多问题有时候由于惯性思维或者思维定势的影响,无法顺利解决,借助逆向思维去思考则复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轻而易举的找出答案。比如,教师在讲述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度时,就可以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如果内角之和的数值不是180度,那么就无法构成三角形。而许多问题同样可以借助逆向思维进行思和判断,通过已知的条件进行逆向推理得出答案。比如解决部分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尝试假设已经得出得出答案,然后根据答案寻找问题所给的条件有哪些,最后将寻找出的有价值的条件进行正向的运用。最为有效的例子就是填空题,如果无法选择正确的答案,那就将所给的答案代入题中,然后使得题目成立的答案就是正确的选项。类似的案例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发现和应用,有效利用儿童当前的思维定势发展不稳定的特点,进行积极的逆向思维训练。
可以说,利用数学课堂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利用小学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还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这种研究并没有取得完全的突破,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还有大量的后续工作需要继续努力,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包括批判性思维的引导和训练以及深度思维的培养等。
参考文献:
[1]陈贤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教学与管理,2009,(5).
[2]李英梅.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性.青海教育,2001,(6).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范文2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3.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范文3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儿童语言的发展,将促进其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环节。尤其是一年级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引导说好,培养会说、鼓励学生敢说。
1.运用直观教具训练数学语言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通过直观教学,加之教师语言的形象性和学具与教具,教学方法运用的得当,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形成学生正确的鲜明的表象,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逐步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一年级学生对色彩鲜明的教具极感兴趣,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诱发他们自我的精心思维,许多抽象的道理在教师巧妙地运用直观手段条件下,会变得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学校里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首先让学生读例题,说出题意,再引导学生细读例题,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教具。指一名学生在粘贴板上摆,先粘出12只白兔,再粘出7只黑兔,粘时与前面12只白兔对齐摆,摆完7只黑兔为止。然后学生看图,从图中找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这时学生看图说出列式方法:12-7,教师讲解,从12只白兔中去掉与7只黑兔同样多的部分,剩下就是多的部分。(教师把相等部分的白兔拿去)再让学生看图叙述之后,列出算式:12-7。
数学语言的训练,直观教具是有力的帮手。学具与教具有助于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很快的使学生理解题意。学生会愉快的接收新知识。不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尝试练习语言
数学知识有严密的系统性,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组成。让学生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不断变化的新问题,从而获取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新知识的来龙去脉;既引导思维,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如:学习退位减法时,先复习口算:32-8,学生序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32-8。列出竖式,运用口算方法,让学生说出竖式计算方法,从个位减起,2减8不够减,聪个十里拿出一个十,再加上个位上的2减去8,等于4。从十位拿出这1个十,也就是退位,为了能记住从十位中退去1个十,就在十位的数上点上一个"、"做记号,这个点在十位上是借给个位的标志。当从十位上向个位退1时,个位上应该怎样计算呢?个位上的数应是多少?由于前面已经学习过口算的退位减法,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会很快地说出得数。
3.引导学生学说数学语言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范文4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化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范文5
1.数学课堂中独立思考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象1 课堂内老师旁征博引,学生听得鸦雀无声,教师严密的逻辑论证无懈可击,学生哪里还有独立思考的必要,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到了极致,学生的主体性几乎完全被消解。
现象2 学生将教材奉为“圣经”,只有解读的职责,而缺乏质疑的精神和批判的意识。
现象3 课堂上教师大搞题海战术,片面强调解题技巧,讲求解题的统一步骤和方法,使学习成为一种纯粹的工具理性。抹杀了独立思考的人性。
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种种现象呢?从宏观而言,教师讲得越多。教材叙述得越详尽,考试的指挥棒魔力越大,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越低,课堂上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被动性使独立思考成为课堂的附庸品,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从具体层面看,有以下原因:其一,课堂强化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状况,淡化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独立思考缺乏必要的载体;其二,教材较为严密的叙述、论证。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导致学生缺乏质疑和批判意识;其三,统一的课时,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评价和标准大大限制教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与可能性。
2.数学课堂中独立思考意识及能力的养成的意义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过程,更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独立思考作为一种思维品质是一种内隐的思维状态,如何从内隐走向外显,需分步剖析其思维过程。从学的过程角度而言。独立思考就是激活整合、自我建构的过程,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过程,自我反思、自我补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享用一生,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3.营造和谐的独立思考空间,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教育,要达到这个教育目标,首先必须强调要尊重儿童,把尊重儿童作为教育的第一原则。”在数学课堂中,要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确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生命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快乐成长。要求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的环境中,是一条涓涓的溪水,给学生以祥和的心态;是一股美丽的喷泉,给学生以向上的勇气;更是一片浩瀚的大海,让学生领略其宽广的胸怀,乘风破浪,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和谐的课堂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思维的主人,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承担的是“人格引领”和“学业指导”。在和谐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和开发者,师生的和谐互动为课堂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增添了羽翼。
4.培养科学的独立思考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要使学生的思维达到稳定、深刻、敏捷、灵活的水平,还必须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1 教学中暴露思维过程,培养探究猜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即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即掌握思维方法。要让学生“会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量暴露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思想活动的教学。
教师应尽量暴露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探索方法与解题规律,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摆脱困境,提高能力。
4.2 注重定向训练,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要使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善于归纳转化,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教师应重视对一般规律的揭示,加强思维的定向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例如,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应强化训练教科书中归纳的5个一般步骤,前四步的目标就是转化为最简方程ax=b(a≠0),建立了这一数学模型,学生便能依据方程特点,灵活采取解题步骤,尽快实现解题目标。
4.3 关注逆向训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定式往往有其消极的一面。所以在思维训练中。还要引导学生打破不合理的思维定式,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4.4 更换思考角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对一道习题的变式训练,引导学生从一道习题抓一类问题,从特殊问题抓一般问题,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取得举一反三、训练思维、提高能力的作用。
4.5 延伸拓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平几教学中,对命题条件进行类比变化,对命题的结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演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证明,对“切线长定理”的结论进行拓展等,既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在复习课中注意引导学生将繁杂的知识简约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交叉的知识立体化,纵横的知识网络化,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
例如,一次函数复习课大致可按以下结构进行复习:
知识点层面,一次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次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的应用。
相关知识的网状结构,即“三个一次”的联系,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范文6
关键词:幼儿哲学;儿童文学;幼儿园哲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74-02
幼儿园的哲学教学要考虑到幼儿思维的独特性,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之途,不应仅仅是中小学哲学教学的简单复制和再现。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哲学思维特点不同,幼儿的哲学思维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具体性,并富含童话式的幻想性。而儿童文学与幼儿哲学思维的特点正相契合,因此,幼儿园的哲学教学可借助儿童文学作为中介和桥梁。
一、儿童文学对幼儿园哲学教学的独特意义
自儿童哲学产生之日起,便与儿童文学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最普遍地表现便是儿童哲学教材的呈现。很多教师运用一些富含哲学思考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儿童哲学教学,如儿童哲学的创始人李普曼教授创作了儿童哲理小说《哈利的发现》以进行儿童哲学的实践,马修斯利用儿童文学中的幻想故事来进行儿童哲学的对话,丹麦的Mr.Per Jespersen利用丰富的丹麦童话资源进行儿童哲学的教学,我国教育工作者在选择编制教材时也大都选择以儿童文学作为儿童哲学教学的载体。究其原委,儿童文学对幼儿园哲学教学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呢?
1.儿童文学符合幼儿的哲学思维特点。相较于儿童哲学,幼儿哲学与儿童文学或具有更多契合之处,这是由幼儿的哲学思维特点决定的。幼儿总是以疑问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这种怀疑和思考是自然的、浑然天成的、原始的,这种思考不是建立在逻辑推理上的理性思考,而是一种幻想性的、诗性的思考方式。这种幻想式的趣味和诗性的人文色彩正是儿童文学所具有的特点。另外,依据心理学提供的思维发展阶段模式,3~6岁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他们尚不具备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儿童文学为幼儿构建了一个具体、直观的童话世界,这主要体现于儿童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和具体的故事情节,它们将幼儿带进了一个奇幻的、趣味性的、诗性的世界,这正与幼儿的哲学思维特点相吻合。
2.儿童文学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这也是为何儿童文学作品被大量地用作哲学教学实践的直接原因。例如,在寓言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中,往往隐含着深刻的内涵,即寓意,而寓意不是唯一的,这正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式思考。例如,《乌鸦和狐狸》,我们很难说乌鸦笨或者狐狸狡猾,乌鸦固然有其可怜之处,狐狸的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明。除了原本就包含着哲学思考的寓言性儿童文学作品,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也更加关注哲学思考,甚至作为一种创作的题材。作者有意识地将哲学式的思考加入作品,以疑问和探索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或关于生命的思考,如《世界为何存在》、《妈妈我为什么存在》;或关于周围事物的探索,如《梦是什么》;或对于自然事实的疑问,如《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等等。利用这些富含哲学思考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哲学教学,简单易行又富有乐趣。
3.儿童文学与幼儿哲学的结合符合幼儿园教学规律。《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因此,在幼儿园进行哲学教学时,可以借助与其关系密切的另一门学科进行,儿童文学相较于哲学在幼儿园的教学而言,是一门更加成熟的学科。鉴于此,我们便可以借助儿童文学这门相对成熟而又关系密切的学科进行幼儿园哲学的教学。
二、如何借助儿童文学进行幼儿园哲学教学
幼儿园的哲学实践不但尚无较成熟的体系,而且既有的幼儿园哲学教学探索在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组织实施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将儿童文学引入幼儿园哲学实践,可以对幼儿园哲学教学的几个重要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首先,在幼儿园哲学课程的目标设定中,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儿童哲学是一种思维训练项目,其目标应是将儿童塑造成一名良好的思考者。首家哲学实验幼儿园的创始人彭琨认为“3~6岁是一个人形成思维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进行哲学教育,对其一生的思维成长会打下很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目标是训练幼儿的思维。然而,《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等各个方面”。除了技能性、知识性的目标,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良好态度也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幼儿的哲学思考尚处于启蒙阶段,相较于思维训练的目标,培养幼儿对哲学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更为重要。因此,以儿童文学这一充满奇趣的媒介传达哲学思考,让幼儿在故事中体验丰富的人生哲学,并培养热爱哲学思考的习惯,应成为幼儿园哲学教学实践的首要目标。
其次,选择适宜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选适合的不选难的。一提到哲学教学,家长和教师就会有种“高深”、“艰涩”的印象,但未必越深奥的故事、越高深的道理就越适合幼儿哲学的教学,一些经典的故事,比如《灰姑娘》、《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也可以挖掘出丰富的哲理。其次,选幼儿喜欢的故事。将故事带入幼儿哲学的现场,其初衷就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选择故事时,教师也应以幼儿的兴趣作为参考。一个幼儿喜欢的故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以各种形式再现故事,表演、人物分析、故事创编,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对故事进行更深入的哲学思考。
最后,构建故事化的幼儿园哲学教学实施方法。在幼儿哲学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借用儿童文学的文本作为中介和载体,但这种借用主要是对儿童文学具体篇章的利用。相较于儿童文学篇章的媒介作用,儿童文学的形式力量则更为强大。基兰伊根曾提出“故事的形式力量”,是指在教学设计中参考故事的形式。“为什么幼儿甚至成人总是对故事充满了兴趣?这是因为故事中充满了奇趣的喜剧色彩,使我们或高兴或伤心或兴奋或悲伤,而这一切都源于故事中的二元对立性。”借助故事的形式力量,组织实施幼儿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课程中切身的体验一个故事,这样的课堂会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儿童文学为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方向和路径,认识到二者的契合之处就不至于使幼儿哲学的教学陷入单纯的思维训练。对于幼儿而言,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体验思考的乐趣、让幼儿爱上思考,这远比思维能力的训练更重要。借助儿童文学这种中介让哲学教学更加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这样的幼儿哲学实践之路才更显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钱岩.儿童哲学的意义——马修斯与李普曼的儿童哲学观辨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9,(9).
[2]高振宇.儿童哲学诞生的哲学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08,(7).
[3]蔡桂茹.论儿童哲学教育开展中的三个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
[4]张建鲲.庞学光.论儿童哲学在中国的普及[J].全球教育展望,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