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范文1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 太极拳 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85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53-02

太极拳教学作为中医药院校体育基础必修课程,充分突出了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特色。在太极拳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易于中医思想的培养形成。太极拳学习过程高度融合了阴阳辩证的思想,其主旨通过拳术的练习,认识自我,健全体魄,同时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太极拳的学习过程与中医思想中阴阳相生、未病养生等思维又是不谋而合的。为让太极拳课程能与中医思想融会贯通,于教培思,本文通过太极拳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改革来简单阐述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

一、课程评价原先的状况

1.太极拳教学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2016学年以前,广西中医药大学太极拳课程是每一位大一新生的必修课,不分男女,不分专业。小班授课,每个小班人数大于20小于30人次。课程考试及评分由任课教师评定,课程终结性评价占据课程总分百分之九十,平时考勤占百分之十。

2.终结性评价未能体现出学生原先的差异

广西中医药大学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省市,除少数因身体残缺申请免修体育课的学生外,所有新生基本都参与太极拳课程的学习,并且太极拳课程的学分类同各专业课程参与学年各种评奖评优。因此,课程是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的。然而由于是面向全国招生,大一新生的身体素质良莠不齐,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占据百分之九十的成绩评定,未能全面地认识到新生入学前的差异。

3.课程评价方式未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广西部分中学及全国各地少数中学有太极拳课程的教学,在中学就学过太极拳课程的学生是能够比较轻松地得到学分的。而从未接触过太极拳的新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相对比较吃力的。因此,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体系,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形成性评价改革的选择

形成性评价最先由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于1967 年在其所著《评价方法论》 中首先提出。形成性评价注重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在教育体系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然而为了能更加全面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评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如态度、方法等,选择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课程学习有更为巨大的帮助。同时亦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团队互助,获得自信,由被动被评价向主动参与到学习评价体系转变,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1.注重学生对自我及学习过程的认知

形成性评价的运用主要目的是为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认清自身的水平与目标的差距,并在学习过程中依据个人及目标不断调整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以期达到渐进式的学习过程。其有别于终极性评价、一次性评价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及评价。

2.充分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

形成性评价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状态,不是单一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后进的学生,主观努力学习的过程应该被评价记录打分;上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余是否帮助团队中后进的同学共同学习进步也应当作为其评价记录打分;中等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及团队帮助提高的次数都应该评价记录打分。全面了解和掌控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及水准状况是形成性评价是否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全面充分地认识了解每一个学生。并为其每一次点滴的进步,或者对他人的帮助、练习的次数做全面的记录及评分。

3.形成性评价的选择不是摈弃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不是放弃终结性评价,而是课程最终评定成绩中,形成性评价占百分之四十,而终结性评价占百分之六十。从分值的比例上来分析,终结性评价依然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方式,同时肯定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充分肯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激发学生自信心等。如简单地放弃终结性评价,用形成性评价来主导学生成绩,亦不能体现出教学效果。因此,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要有一定比例的适用方能体现出两种不同评价的实效。

三、形成性评价实施细则

1.模式统一,承认学生原本差异

构建统一的评价模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在整体中的作用。在统一评价体系之内充分分析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注重主动学习提高的过程评价,淡化个体之间水平差异评价。

2.重视过程,肯定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及评价。因此,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细致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整个评价的关键:评价学生未学之状态,评价学生学习进步的过程,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评价学生团队学习中发挥的作用,评价学生选择学习的方法,评价学生自我的评价等。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收获。

广西中医药大学太极拳形成性评价考核细则分值表

3.不放弃终结性评价

在评价方式的改革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认识终结性评价是具备检验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手段。在改革实施中,终结性评价要主导学生的最终分数,并具备一票否定的作用:既终结性评价必须及格方能体现出综合评价(形成性40%+终结性60%),如终结性评价不及格,就要补考。并在终结性评价中,实施考教分离原则。克服学生成绩评定的主观性、随意性等不确定因素,公平、公开、有完整记录地考试,全面、认真、公正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学年实施后班级取得的实验效果

1.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值得与教师与团队分享的过程,不仅学生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及团队也能一起鼓励其

提高。使团队中每一个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学期体育成绩全通过,达到班级零不及格的教学要求。

2.培养学生团队集体主义

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共同参与难度动作的学习或带领后进的同学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3.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记录及评价,使得学生全面认识学习的过程意x。不再出现先天运动天赋不足、不愿意参与课程学习的想法。而是让更多的同学认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主动克服困难,用团队协作等方法来应对学习。

4.学生身心素质的改观

体育成绩评价方式革新,带动了各班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练习,学生集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增加、体测数据有较好提升、学生情感培养效果明显,较好地达到身体素质提升及学生心理情感体验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樊静.中医药院校太极拳课程实行教考分离的研究[J].运动,2012,50(9).

[2]王 博.中医药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思路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6).

[3]翟立武.高等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特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范文2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评价方式 小学语文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目前,课程改革已由国家级实验区向省级实验区逐步展开。然而,课程标准只是课程改革的一个计划和方案,课程改革的方案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在于方案本身设计得是否合理,更在于改革的理念和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否得到落实。有研究表明,大多数课程改革方案付诸实施后,并不像方案设计者所预想的那样乐观。笔者作为一位小学语文一线教师认为,课程实施中的评价方式,是课程改革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一、改进语文新课程实施的评价方式

1.对学生的评价

小学语文课,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全面反映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状况,突出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要求,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表中数据显示,尽管所占比例不高,部分教师(23%)已从单纯关注分数转向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还有一部分教师(18%)开始注重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数教师关注更多的仍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也可以从学生问卷中得到印证,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仍是教师评价学生语文课学习的首要方法和主要依据(81%),其他如学生自评、互评、成长记录袋、平时测验等形成性评价形式所占比例不高,分别为12%、13%、10%、36%。一位教师坦言,如何在试卷上反映情感态度价值观?所有人看重的还是试卷上的分数。看来,形成性评价尚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2.对教师的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评价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表中明显看出,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评价教师教学的主要标准和依据(78%),通过访谈进一步得知,评价者多为学校领导,即使偶有民主测评或学生评教也是不公开结果的走过场而已。而且评价结果与利益密切相关,分数和升学率的功能被强化了。访谈时一位管理者说:“不拿分数评比,拿什么评比?”可见,“分数”的尺子仍是他手中唯一的工具。

3.考试的作用

考试是课程评价的一种形式,新课程强调要淡化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反馈和调整的作用,素质教育并不反对考试,反对的是“一切为了考试转”的应试倾向。笔者在访谈中得知,徐州地区各种校外统考有变本加厉的趋势,不仅学年、学期统考,甚至每个单元都统考。表中数据显示,仅有28%的学生认为考试对自己的语文课学习有促进作用;而其余学生则认为考试对自己有负面影响。可见,过频的考试仍为许多学生学习的沉重负担。

二、改进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对策

1.强化地方政府对课程改革的作用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首先都是一个体制和社会的方案。”因此,政府要强化对课改的宣传和物质保障作用,应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关心和支持课程改革,逐步消除对新课改的误解,缓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浮躁”心态,让社会明白什么样的基础教育是好的基础教育。

2.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增强培训效果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计划能否实现,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是关键。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培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是当前进一步推进语文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手段。

3.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行动具有统摄和指导作用。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新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改革的困难也都囿于旧观念的束缚。在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观念的更新问题。要转变观念,必须尊重教师的主体性,提升教师的专业自觉,通过反思、行动研究使教师不断内化新课程理念,并使新观念对教学行为的指导变得经常化、自觉化。

4.增强教师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1)及时利用新闻素材;

(2)注意开发综合探究活动;

(3)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

(5)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5.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首先,引导和帮助学生摒弃只靠记忆、机械练习等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教学实践情境,使学生广泛参与、乐于参与、有效参与,在参与中思考、互动,在参与中感悟知识、判断真伪美丑。

最后,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6.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管理和评价制度

管理者要改变仅仅把评价作为监督教师工作、控制教学行为、鉴定工作好坏的传统观念,把评价的重心放在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上;放在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增强责任心和发挥主体性上;放在评价双方的对话和沟通上。管理者应在实践中寻找发展性教师评价和奖惩性教师评价之间的结合点,形成一种既要根据教师工作业绩予以奖惩,也要关注教师的未来成长与发展;既要发挥教师评价的诊断作用,也要使教师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的教师评价体系。制定一套更富有人文性、合理性的标准,去引导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使他们能在更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逐步推进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24.

[2]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石鸥.从教育批评看学校不能承受之重[J].教育研究,2002,(1):57.

[4]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5]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范文3

【关键词】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社会实践,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一、研究意义及步骤

由于生源减少,民办院校的处境艰难,一方面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进入对峙阶段,另一方面民办院校之间竞争也异常激烈。因为公办院校有历史沉淀,学术氛围浓厚,科研与品牌效应都比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具有较大优势。在此环境下民办院校应走出自己的特色,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应用”的核心就是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进而提高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相应素质。在此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课题组对山东省三地九所实力比较雄厚的民办高校和开展实地调研和发放问卷,接受调研者包括烟台南山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工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原山东产业文化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等。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472份,具体情况见表1。

二、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promax),选择荷重大于0.5且其特征值大于1(Eigen values over 1)的因子作为主要解释因子,实现变量的归类。同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重新对三个专业社会实践生评价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的分层递阶的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指标体系。

对影响因素的各部分问项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802、KMO值(学生素质)为0.868,财会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908、KMO值(学生素质)为0.827,旅游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738、KMO值(学生素质)为0.791。Bartlett’s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值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均适合于因子分析。具体数据见表2。

注:根据通常的惯例,α≥0.5为可靠。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子和3个因子,教学因素共解释76.232%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68.089%的变异, 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0.565,最大值为0.968,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α值也分别达到0.967、0.86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7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因子;F2由10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的专业实践和非专业实践比例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比例因子;F3由11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教师专业实践与非专业实践的比例情况、以及教师实践结果,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比例与实践成果因子;F4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的是学生实践结果对学生以后发展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F5由1个项目组成,涉及到教师实践时间长短情况,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程度因子;F6由1个项目组成,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命名为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子;F7由1个项目组成,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此命名为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子。 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毕业论文与学生实践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5.9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酒店业务能力等,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自主创业、学生实践创新成果、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3由5个项目构成, 基本反映了学生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专业兴趣高低、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工资待遇水平、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度,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应用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474),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非智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22.148),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接上表

2. 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2.4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3.07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为0.61,最大值为0.934,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51、0.919,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3个项目组成,与学生毕业论文和教师非专业实践有直接关系,因此命名为教师课余实践和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2由8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各种实践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水平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教师与学生专业性实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因子;F4由4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实践时间长短和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与导师见面次数,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程度因子;F5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包括学生实践总结报告质量影响度、学生实践中爱岗敬业度、教师产研结合成果、教师挂职总结报告质量,基本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成果因子;F6由6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的课余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非专业实践因子;F7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教师对学生实践评价影响、学生实践单位评价重要性、教师的实践单位评价影响度等,主要反映了实践评价方面的内容,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评价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教师课余实践与学生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0.69),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师生实践评价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理论、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工资待遇水平,是所学知识的提升与创新,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2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认可、学生专业兴趣,主要反映的是学生非智力方面,即精神方面的因素,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30.929),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知识应用因子方差贡献率最小(13.757),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3. 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财会专业社会实践的45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1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6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1.0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0.62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 α最小值为0.77,最大值为0.965,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71、0.87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财会专业社会实践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师生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F2由1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科技、文化“下乡”学生实践数比率、支农支边学生实践数比率、支边支农实践教师比率等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课余实践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实习相关度、学生对答辩前准备程度、学生对论文答辩后整理情况等相关内容,因此命名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4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相关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德-体-技因子;F5由3个项目组成,反映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教师产研结合成果影响度、学生实践主动性程度的实践时间和成果,因此命名为实践程度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实践评价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2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6学生实践成果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5.457),对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包括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兴趣爱好、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程度等,是学生的精神状态,因此命名为学生非能力因素因子; F2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高低、学生会计业务能力高低等,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毕业后工资待遇情况,是知识转化运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是知识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

(2)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财会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三、三个专业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3.1 三个专业社会实践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毕业论文在三个专业中的社会实践因素的方差贡献率最大。说明毕业论文对社会实践因素的影响最大。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重要指标。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就所学专业领域某一现象或理论简介或某一理论成果而所的文章。学校应该严抓学生论文,从选题、开题、中期考核、以及论文答辩都要严格控制,避免出现“论文不重要,不能因为论文答辩不过耽误学生毕业”这种宽进宽出的错误思想,应该树立论文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论文不合格大学学习就不合格的思想。严格把控论文应从以下方面做起:(1)提高全体教师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2)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3)制定规范的论文开题、答辩制度三专业因子分析中,相同因素还包括实践成果与实践程度因子以及专业实践与课余实践因子。

财会专业有与学生道德相关的因子,这与专业特点有关。会计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等。这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应贯穿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始终。

3.2 三个专业学生素质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学生素质因素三因子命名相同包括: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知识创新因子、学生非智力因素。三因子涵盖学生素质的70%多的信息。

三因子在三专业中顺序不同,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23.474%,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13.757%,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30.929%,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38%,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5.36%,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48%,在三专业中最小。

以上差别是由各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财会专业学科特点略微偏理科,财会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定量、精确、细致、微观,同时有比较枯燥和单调,所以对学生的兴趣要求较高,因此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在三专业中最大;工商管理专业比较宽泛,需要多方面的掌握知识,知识专业性不强,因此学生思维活跃,思维发散,因此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最大;旅游管理专业侧重于人的因素,突出实践的专业特色,因此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学生酒店业务能力影响因素最大。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一种实力派办学机构,在教学界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探索适用于民办高校的教育科研指标体系,推动其教育科研工作的进步,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镇,李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成长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66-171.

[2]梁镇.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5);

[3]梁镇,陈立文,丁雷等.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杨颖.浅析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年9月.

[5]贾斌.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现状引发的思考[J].职业教育, 2010( 1) : 275.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范文4

关键词:CIPP评价模式;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204-02

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是时展的必然需求,与教育教学改革伴随而行的是各类评价模式的运用,有评价才有鉴定,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评价模式显得尤为重要。CIPP模式是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提出的关于课程评价的理论与操作模式。本文拟将CIPP这种评价模式引入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体系的评价之中,并对具体的介入模式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CIPP评价模式介入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可能性分析

按照CIPP评价模式的应有之义,其具体内容和环节报扩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具体含义表现如下:

背景评价是指将评价对象的置于特定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和分析,如特定背景下的评价机构分析和考察;特定背景下被评价者的需求分析;特定背景下被评价者的需求满足机会分析;特定背景下对被评价者存在的问题分析等。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评价的目的就是力求目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背景评价是输入性评价的前置条件,输入评价是指对被评价对象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被选方案进行swot分析。帮助评价主体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选择,对合理的评价计划进行制定是输入性评价的主要作用。

过程评价是指将评价的对象界定为方案的实施过程的一种评价方式。评价侧重于对过程的考核,以便发现课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调整完善。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而言,对过程评价的重视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实操环节的能力培养,而过程考核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对学生实务操作素养的培养和检测。

结果评价是指通过对计划实施所展现的工作成果进行评判,得出工作成果与工作计划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判断是否达成了计划实施者所设定和期盼的价值目标。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而言,结果评价同样重要和可行,“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历来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理念,结果评价可以判定高职教育是否与行业接轨,是否与产业契合,而影响这种理念契合度的关键在于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从而可以根据结果对已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符合理念的调整与完善。

综上而言,CIPP评价模式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的运用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这种评价机制的引入将直接对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构建基础、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等有一个整套的监控和反馈,从而能够及时地进行调整,使之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目标和理念。

二、CIPP评价模式介入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策略

1.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中的背景评价介入策略。高职教育对应的是企业、行业和产业,人才培养去向决定了高职专业专业的课程构建要根据企业行业等市场主体对人才的要求和能力点进行评价。背景评价的介入使高等职业院校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可以在对行业需求,对行业工作岗位的能力点、对就业市场的容量和侧重点进行调研和了解分析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制订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高职学生适应行业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2.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中的输入评价介入策略。通过前期的背景评价,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主体已经对行业市场和企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有了一个基本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需要运用输入性评价的方法进行监控和指导。通过输入性评价,我们可以在高职高专所面临的行业企业人才市场为依托的教育环境下,做出适合培养符合“产教融合”、“工学结合”高职办学理念的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这个评价的具体实施需要课程体系的构建主体进行行业企业一线调研,掌握相关信息并尽量实现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课证融通”。

3.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中的过程评价介入策略。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有专业教师团队、专业教学硬件设备、专业学生等诸多需要予以考虑的具体因素。具体而言,主要有专业教师对教学硬件设备、专业学生学情、教学方式方法等有效把握程度;专业学生对专业教师所要求的专业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接受情况;专业教学设备对专业教师和专业学生学习教学要求的满足程度等。对这些信息的获得、了解和分析,就有赖于专业课程的体系构建者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对过程性评价的引入。对操作过程的评价目的体现在对专业课程体系制订的过程进行监控,便于对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善。从过程评价的角度来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求,关键体现在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有效的实施专业教学,教学硬件建设能否能够契合于社会经济发展形式下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学生群体能否有效地通过专业教师对教学基本设施的运用获得进入行业企业,实现职业生涯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素养。加里・D・鲍里奇认为,授课的清晰程度、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学任务的导向、学生学习高效性的确保,是专业教师教学有效性判断的重要依据。

基于过程考察来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我们可以认识到,拥有讲授课程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能够将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地传授的优秀专业教师;有效参与课堂教学互动活动,有效吸收课堂教学内容,具备较强的独立实务操作能力的专业学生群体都是有效专业课程体系实现的重要因素。从过程评价可以得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实务操作能力的是高职高专学生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课题体系构建的设置中,我们就需要将这一重点纳入进去,除了在课程设置上重点考虑实务性之外,还可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模式,将行业企业专家请进来,面对面和专业学生对话;也可以将专业教师送到行业企业中去,经受打磨,成为专业学生获得行业企业经验的中转站。通过这个过程,我们的课程体系建设就会更加符合高职高专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4.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中的成效评价介入策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成效的衡量手段就是社会和市场对专业学生的接纳程度。那么,这种成效的实现,从人才培养的过程来看,又主要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情况来体现,专业课程构建找准了行业企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并且在课程性质的界定和课程教学时数的设置上配置合理,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培养的学生,就会具备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技能和素养,就有能力真正成为行业企业人才的后备人选,能够快速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培养的专业学生就受行业和市场欢迎,市场和社会对专业学生的接纳度就高,因此对高职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价的关键在于对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合理性的评价。高职院校培养的高职专业学生只有切实符合行业企业的要求,入职专业学生能够快速适应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并能够在岗位上成功的获得进一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这种双赢的局面,就是高职高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卓有成效的检验标准。对于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中的成效评价的介入,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点上,第一个是对已经完成了专业课程体系训练的专业学生的职业满意度的考察,第二个是对专业学生的接纳方,即行业企业对学生满意度的考察,两个点的考察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负责系统的工作。只有这两个关键点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才可以判定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是有成效的。

三、CIPP评价模式介入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延伸讨论

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CIPP评价,我们可以找到作为个体的高等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与行业企业的契合,这是一种个体性的成效,从更广的层面上来讲,我们也需要一种具有推广意义的普及性的成效,为此,我们可以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进行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评价。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评价建立在影响评价和成效评价的基础上,这两种评价的推行,我们可以掌握已有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势与不足,据此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课程的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

四、结语

评价是一种检验,是对将要实施、正在实施或者已经实施的计划和方案的考察和检验,这对计划目标的实现是相当重要的。CIPP评价模式因其四种具体评价模式的存在,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这种评价模式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介入,使得课程体系的评价体系走向规范化、完整化、系统化,有利于高职院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及时地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苏根林.构建培养职业能力及基本素养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基于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

[2]丁思勇.构建分层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是高职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

[3]任远.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品牌,2014,(11).

[4]黄柯毓.构建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M].科教导刊,2015,(1).

[5]纪光兰.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M].科技风,2015,(1).

[6]王磊.价值分析方法在课程体系优化中的应用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4,(02).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范文5

关键词: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03-01为进一步提高《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课程建设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湖北省教育厅《关于评选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1233办学模式,我们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1 教学方法改革

《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旨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的宗旨。一改过去理论加实验的教学模式,把过去验证性实验贯穿到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彻底改变了理论与实验两张皮的现象,不同生化检验技能的训练也尽量采用临床常用的真实检验项目,把临床真实的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以至用的目的性更为明确,以期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将该课程设计为15个典型项目,如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标本采集、处理与保存、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血脂测定、肝功能检验等。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了积极性。

1.2?PBL(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

PBL教学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性强,目的明确,效率高。PBL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合作,因此双方评价能客观反映教师和学生对PBL教学效果。首先是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应用及各种技能的发展进行自评,组内成员之间互评。其次是指导教师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发言次数,发言内容和质量,复习资料和书面报告、以及小组学习,相互合作等进行评价,结合试卷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第三是学生对教师的知识含量,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语言表达,引导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还要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所学内容理解和记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学习兴趣以及合作精神进行主观评价。

1.3?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的网络教学方法

该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学校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教学。课程组每位教师都配置有一台电脑,中青年教师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掌握了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现代教育基本技术。教学课件均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部分实验操作技术也以视频形式向学生做标准技术示范。课程标准、教案、课件、课堂录像、自主学习材料等资源均已上网,实现课程的网络化和教学资源的立体化,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互动、开放的学习空间。

1.4?真实演练法

运用真实的临床标本对生化检验检测项目进行真实演练,在设计的实训教学项目中,除回收试验和干扰试验外,其它项目全部来源于临床常见生化检验项目。

1.5?案例引导法

改变过去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形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开展采用以案例分析为背景的教学模式,运用真实的临床案例导入项目学习内容,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加强课堂讨论,深得学生喜欢。比如:讲授“糖代谢紊乱”这一章节时,授课教师到医院病案室借用内分泌科糖尿病病人的病历资料,在教学时以实际病例为背景,讲解和分析糖代谢紊乱致糖尿病发生的过程,让学生们理解更深入、透彻,掌握得更扎实。

1.6?仿真实训法

运用临床常用的检查项目为实训内容,实现教学临床零距离。

1.7?现场学习法

运用现有的优秀教学资源襄阳市中心医院、第一人民医院及中医医院(临床教学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有效弥补院内学习的不足。

1.8?以综合能力为目的考核方式

为适应现代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我们建立了全新的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考试模式。实践考试与行业接轨,按行业标准,由专任教师及行业专家参与,对常规检测项目进行抽签考核。考核方式分为口试(20%)和实践操作技能考核(80%)两部分。口试主要考核测定项目原理、参考值、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实践考核主要考核实训材料准备的完整性、操作的规范性、加样的准确性、结果计算的正确性及结果报告的规范性等方面,全方位对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进行评价。

2 教学手段

本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具体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下几点。

(1)“教-学-做-赛”一体化,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做”中“知不足”在“学”中“不知足”。“教、学、做、赛”一体化的教学手段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在体现职业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生的做、实践项目的实施及技能比赛揉合为一体,做中教、做中学、赛中练,教、学、做、赛合一。其实质是将教室、实验室和工作情境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情境教学的氛围,在项目实施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2)利用现场教学充分发挥优秀教学资源的作用,紧跟临床发展动向。(3)仿真实训室提供贴近临床真实工作岗位的实训环境。(4)及时对各实训教学项目完成结果进行组内及组间评价,有效促进学生对检测结果质量的重视。

3 成效

经过积极的教学方法和和教学手段改革,《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已成为我院的一门品牌课程。特别是项目教学,深受校内外专家、同事的好评。通过项目教学的运用有力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比以前多了,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课后利用业余时间做实验、讨论问题的学生也多了,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以前传统方法学习的班级。具体成效如五点。

(1)实验结果准确率明显提高。(2)技能考核成绩明显提高,由传统教学班级(2009级)的平均82.5分增加到到改革后的(2000级)平均89.3分。(3)见习学生能在一周内顶岗工作的人数大大增加。(4)同学们协作精神得到充分锻炼。(5)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总体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范文6

1.“知识本位”课程体系及其缺陷

笔者所在学校药剂专业创建于1977年,长期以来实施“知识本位”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缺陷之一是只强调药剂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传授,忽略了学生技能的培养;之二是传授的学科知识内容虽多,但知识面狭窄,只是医院药学服务的知识,而学校中职药剂专业的就业岗位已由过去单一的医院药学服务岗位,扩展到药品经营、药品生产与药品检验等岗位。“知识本位”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产生“学无所用”思想,显然传统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需要。再者,传统课程体系的评价方式较单一、片面,只是学校一方对学生进行部分理论考试,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职业素质。

2.“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特点与不足

2008年,学校依据“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结合中职药剂专业实际,进行“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探索,这种课程体系重视职业或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其相应基础性职业素质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开设很少,导致很多学生成为了只会做事的“机器人”。再者这种“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只是强调学校一方对学生的培养,与现代职业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2012年,笔者所在学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药剂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依据示范学校建设,学校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课程体系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嬗变的方案,并进行探索研究。

二、构建“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的实践行动

1.依据职业性原则,“校企合作”设置符合“工学结合”的课程

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市场对中职药剂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调研与分析,将原来学校设置的中职药剂一个大的专业,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培养办法,设立了医院药学、药品经营与营销、药品生产与质检、中药学四个专业方向,构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中职药剂专业“1+2+X”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基于此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传统的中职药剂专业课程是由文化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考试课程组成。学校根据中职药剂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将课程按基础能力模块、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素质能力模块三大模块设置了公共基础课、德育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技能课及综合训练课程,实现了课程与工作岗位“零距离”。

2.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开发符合“职业素质本位”课程的校本教材

以“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项目为主线设计教学任务模块及设计单元实训任务和综合实训任务,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校本教材、实训教材等配套教材。

3.基于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与

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体现工学结合一体化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教学内容,以培养职业素质要求为标准,构建以学生、项目、实际经验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将目标教学法、PBL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现场行动导向教学融合在项目教学活动中,形成具有理实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体会到“学有所用”,同时学会“学以致用”,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4.以职业素质为本位,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采用校内评价与校外企业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建立学生知识水平、操作技能水平、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等多元化评价新模式,改革由学校单一评价的机制,以职业素质为本位实施多元化教学与评价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5.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内模拟药房与车间、校外实体药房与车间等,使学习环境从教室扩展到由校企共同建设的校内、校外多个综合实训基地中,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与学,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了保障。

三、实施“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的成效

1.学生成效

下表是我们对实施“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的2012级学生实习调查结果,从表中可见,实施“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的学生比普通班学生职业素养有显著提高。

2.师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