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治理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治理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英语课改 分层教育 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是社会上各大院校中快速发展的佼佼者,每年为招聘市场输送的新鲜血液相对于总人数而言占有一定的比例。所以想要更好完善社会上的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能力,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也应做出相应的改革。本文就英语教学的新旧理念对比,以及总结职业院校教育现状、新型英语教学课堂等方面作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帮助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做出更完善的发展措施。
一、目前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环境与问题
(一)、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弱
细数我国教育界的各大院校,职业院校所占的比例数目依然不容小觑。我国高考每年划分出来的学生由高到低,按照龙摆尾的形式被分配到各个院校。对于名落孙山的一部分学生来说,由于家长的一些老旧理念、爱面子的想法,都希望孩子去一个低等大学而不是职业院校念书,所以职业院校招生存在一定的压力。受教育程度高一点的学生更愿意选择三本院校,而不是职业院校,这也导致职业院校整体学生学习水平底,英语能力不强,甚至英语基础也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也对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改革增加了很多不得不顾虑的因素。
职业院校是为了培养社会上需求的、能够促进经济生产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收纳技能突出而不擅长学术研究的学生而开办的院校,其宗旨也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技术人员。但现实中职业院校往往仅将目光停留在表面的职业技术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文化方面的素质教育,这与职业院校的教育宗旨也十分不相符合。所以职业院校的教学研究人员应当重视起英语教学,将师生对原本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英语课的认识理念提升上去,在英语教学改革上投入大量精力,而不仅仅只是关注职业院校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率问题。
(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的落后与其进步空间
职业院校相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更加侧重社会技能培养,而英语教学便渐渐落后与高等院校相比差之甚远。针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就不适合采用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模式,而职业院校学生英语能力的参差不齐也是设置改革方案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果按照职业院校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师按照书本知识教授英语中基础的单词和语法等,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而对英语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也是效率极低,白白浪费时间。另外一方面,针对于职业院校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如果能将英语结合专业来学习,使学生能在今后走向社会时将英语从书本知识转变为实用技能,也是极好的。
二、如何在新课改理念下使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得到提高
(一)以分层教育为基础
很明显,学生之间具有不同的差异,体现在其思考及做法方面有很大不同,而根据这样的特点,对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划分层次,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所吸纳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在自己本身的基础上具有很大的差异,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如果采用基本的教学方法,很难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自己想学的,也很难照顾到每个人,会将英语教学放到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在这种时候,只能将学生划分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即所谓的分级教学、分层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力量,自成空间。这样不但能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还让他们找到自我,了解自我,达到以自我为中心的有效学习方式。不但能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和他们竞争的都是同层次的学生,便于调动起来他们的积极性。
(二)如何实现分级教学
1、以分级为理念进行分班。在以往的教学理念上,打乱学生层次、混合分班一直以来是所有学校的做法,这是所谓的行政班。而作为新课改下的分级教学理念,打破这种原有的模式,在开学初进行考试,即所谓的分级考试,把考试的成绩结果作为分班的一个依据,而另一个依据则是学生入学时的笔试成绩,综合两者进行分班,设立甲、乙、丙三种类型的班级,并且,在人数的分配上也要下一些功夫,比如在甲班和丙班种的人数可以少一些,各占五分之一就好。在甲班中,学生以基础好、知识掌握扎实为自身优点,不但语言能力掌握得好,可以进行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学的也比其他人快,对他们的教育就不能停留在基础知识教学上,需要做的是对他们进行提高训练,优上加优。再说丙班,这类班级里的学生,需要的是基础教育,因为没有良好坚实的基础,何论语言交流?何论顺利交谈?所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导,让他们能把英语所需要的东西掌握的牢靠,才能进步。而所谓的乙班,是介于甲和丙之间的班级,也可以称之为普通班。这种班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可以简单地进行语言运用,因此在教学上只需循序渐进,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提高训练,逐步提升各项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另外,为了今后更高层次的发展,适应新时代的系统教育,必要时还要进行一定量的四、六级训练。
2、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也是不同的,因此也要设置不同的课程,例如在基础更好的甲班中就可以开设选修课程,能者多劳,尽全力提升自己,另外还可以开设实践课程,在实际中提升自己的英语交流能力,更能增进职业院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为毕业之后的出路提供一份保障。而在丙班中,设置基础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从扎实基础做起,逐渐成为英语能手。
3、灌输升降级理念。作为甲班中的学生,在不努力或者毫无提高的时候,降级到乙班进行学习,同样的,丙班中的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将自己的能力完完全全的展示出来,那么将进入乙班,未来在自己的努力下进入甲班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这样明显的升降级制度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和上进精神。在毫无歧视的方法下,合理调配,合理激发。
教育治理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生本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生本教育理念
1.1 生本教育概念
生本教育源于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主持)升本教育体系研究。郭思乐教授在全面总结中国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适应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学生现状的改变,真正有效地推动教育改革,促使我们作出从师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的改革。
郭思乐教授指出,“我们提倡的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所以,升本教育的实质是实现生命的提升,承认人的发展的无限性,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认为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应该发挥人的天性;特别强调人具有发展的需要,即尊重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需要。
1.2 生本教育主要观点
1.2.1 生本教育的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突出强调人的重要作用,关注人的需要、情感、态度等内在特质,发挥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人本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七个等级,从生理的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一个层次需要的实现都是以后一个需要为基础的。所以,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教学活动也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导者、激励者,满足学生主体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
(2)杜威的教育理念。美国现代教育的先驱约翰・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明日之学校》中提出“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衔接与改造”等观点,重视学生原有经验及情境,强调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倡“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此看来,杜威的教育理念正是生本教育的有力支撑。
(3)“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与“教学做合一”思想。中国的儒家历来重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作用。《论语》中强调根据学生的年龄、气质、才能、志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即“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提出教育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即“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陶行知在“知行统一”的思想影响下,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即学生的学习应该遵循客观规律,教师的教则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教与学都应该着重突出实践性。因此,在“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为生本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推动着生本教育朝着正规化方向发展。
(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主张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完善具有严密逻辑的知识体系。奥苏泊尔则提出“有意义的学习”,主张教育教学应该强调意义,防止机械学习。加涅也认为教育是学习的一种外部条件,其成功与否在于是否有效地适合和利用内部条件。这些都与生本教育的理念相吻合。
1.2.2 生本教育的主要观点
(1)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本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我价值。(2)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是生本教育的基本原则。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性,拥有自己的思考系统,具备丰富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所以,了解和认识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3)教学观:教学相互促进、提高。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及教的内容,而生本教育则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改善教师教的方式,培养学生内化知识的能力、学习的能力。(4)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生本教育的课程观就是“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生本教育所说的课程应该包括校内课程、校外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基础课程、整合课程等等。具体来说,生本教育突出强调交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应该尽可能地简化,利用词汇语言、数学语言及艺术语言整合课程,通过活动与研究把各部分课程整合在一起,使各科课程本质化、综合化、活动化。
2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盲目性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往往具有盲目性。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在实际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在向培养“工程师”、“建筑师”等目标靠近,只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忽视其“职业性”。另一方面,有些学校遵循本科培养模式,通过压缩课程内容的形式,提前完成课程计划,同时,片面强调课程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的提高及个性的发展,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
2.2 不合理性
一些学校开设的课程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表现为需要开设的课程不齐全,且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不协调,有的课程开设过多,有的课程开设过少,缺乏统筹规划。同时,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可选择性及灵活性。另外,有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严重脱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符合订单式培养目标的实现,没有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2.3 非实用性
一些学校的课程内容存在非实用性的特点。第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缺乏创新,其表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过于陈旧,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第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所举例子也缺乏典型性与代表性,同时,例子与原理之间的先后顺序,即先摆出原理,然后用例子加以证明,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课程内容缺乏迁移性。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不能将一门课程的原理与方法合理运用于另一门或多门课程。
2.4 非主体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发展特点及需要;课程呈现方式单一、呆板,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课程内容转化为教学的形式,比较陈旧,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所以,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合理发挥与实现。
3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问题的成因
3.1 重老师,轻学生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仍然重视教师的作用,重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轻视学生的力量。所以,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的呈现形式等都以教师为本,突出强调教师的重要性。
3.2 重理论,轻实训
在课程改革中,理论课仍占主导,没有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落实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计划。片面追求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与理论研究,不把理论与实训相互结合是导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主要原因。
3.3 重传统,轻创新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些高等职业学校仅仅遵照旧有的课程传统,挖掘不出太多的内涵,对现有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管理创新不够,未能通过课程改革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及课程的特色性。高等院校即使知道专业课结构及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但是却无力改变现状或不知道怎么改变现状。除了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有限的制约之外,高职教育与社会、企业实际脱节,是造成课程结构与内容问题的重要原因。
4 高职课程改革原则
4.1 学生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将每个学生培养成职业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自我价值发挥完善的综合实用型人才。学生为本的原则对高职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要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组织教学;二是要落实学分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三是改变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将学习的责任交给学生,以教学评价多元化、综合化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多样需求。
4.2 全面发展的原则
素质教育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也应该体现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据此,高职课程改革就应该注重在课程整合中体现“敬业、诚信、人文、心理健康、公关、协作、环保”等素质及能力的渗透和培养;德育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整合,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德育隐性课程渗透,如制度性、关系性、校园环境、社区性等隐性课程的渗透;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社会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
4.3 职业适应的原则
学生的发展包括了三个方面,即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往往更能体现学生的发展质量。而在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有利于让学生充分认识职业,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推动自身社会适应能力。职业适应原则要求课程改革需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实训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的深入开展;重视实习实践活动,把实习管理与实训管理相结合起来;注重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发展订单式培养方式,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5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
在综合考虑生本教育理念及高职课程改革原则的基础上,我们以江苏省南京市的南京某高职学校网页设计课程改革为例,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
5.1 明确高职课程改革目标
南京某高职学校自2005年成立至今,坚持以“德国学习领域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改革,采用“行为导向”、“项目教学法”强化技能训练,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强课程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做好“工作页”的方法,不断推动课程改革工作向前发展。该校的网页设计课程,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严格遵循《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相关规定,着重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当今信息时代、从事动漫方向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该课程改革旨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页设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网页设计行业职业技能。
一方面,以社会、岗位需要为依据,进行充分的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调研,通过与企业人士的研讨来确定课程目标及目标体系,而不是简单照搬本科模式,或是凭空想象,要遵循科学的方法与工作流程。该校的网页设计课程主要介绍HTML及Dreamweaver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助理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相关内容,辅以动画制作、图像图像处理、网站构建等内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双元制”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重实践、重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
另一方面,必须重视课程内容的构建,高职课程的内容不能单一地指向科学世界,必须要注意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其内容不能单一地指向技能维度,而应该指向三个维度:职业技能维、职业知识维、职业情感态度维,后者往往是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时容易忽略的,但是它在职业素养中却非常重要。该校非常重视学生在网页设计专业上表现的动手能力,合理规划理论学习与实训学习的实践,利用66个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实验室、28个配套齐全的校内技能实训车间、1200台计算机和130多个多媒体教室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学习。同时,该校也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紧扣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争取在五年时间内培养出就业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服务意识好的高职网页设计人才。
5.2 坚持生本教育理念为基础
生本教育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学生,具有以往任何教育都无法比拟的优势,能推动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构建完善的课程改革方案。该校经过卓有成效的网页设计课程改革之后,改变了之前上课听得懂,但是碰到真实的企业网页设计时,却并不能完全按照企业要求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网页的情况,健全了生本教育理念,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内容,即“精美网页欣赏网页设计基础Dreamweaver快速入门站点创建网页布局网页中文本与图像的运用HTML基础层叠样式表交互的表单应用插入多媒体组件使用模版和库”,确保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能使用,充分考虑学生的接收能力,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5.3 改革教学方法
南京某高职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在网页设计课程改革中融入生本教育理念,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实训基地,该校的“双师型”教师都仅仅扣住学生的职业发展这一目标因材施教,采取目标教学法、网络辅助教学法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课堂,缩短教师的讲课时间,延长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同时加强与国外知名职业学校的合作,交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4 优化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考核,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根据结果进行教学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一般采用笔试的方法来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这种考核方式不适用于网页设计这门课程,因为网页设计是一门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如果仅仅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会导致学生机械记忆理论知识,忽视对技能的学习。该校根据网页设计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课程考核结合平时考核、实践考核、理论考核三部分内容,平时考核占总考核的30%,主要考查学生的作业、出勤率、表现情况及学习态度;实践考核占总考核的30%,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训报告、课程设计完成情况;理论考核占总考核的40%,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化理论知识。通过这种考核模式,该校网页设计课程改革初见成效,学生的就业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6 结语
总之,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从学生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学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经验在课程中的作用,推动各门课之间的衔接与联系,突出实训项目的必要性,最终建构起合理有序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洁.试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4):44.
[2] 陈玲,周静.生本教育理念下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0(5):89.
[3] 郭璇,陈红兰,王宇.浅谈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内涵与对策[J].江西化工,2012(9):101.
教育治理的概念范文3
一、什么是概念图
概念图由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约瑟夫·诺瓦克最早提出。他认为:概念图就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概念图研究是基于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非常强调学习过程中先前知识的重要性。诺瓦克指出,意义学习需要三个条件:①将要学习的材料必须概念清晰且能以语言及与学习者先前知识有关的例子呈现;②学习者必须拥有相关的先前知识;③学习者必须选择有意义地学习。
概念图的组成主要包括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层级结构四个要素。其中,概念被定义为事件或事物的规律性或模式,或者事件或事物的记录,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命题是对事件或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概念图中,命题是通过适当的“连接词”将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意义关系,或对某个事件或事物的一句陈述;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交叉连接常常能够引发新的创造性见解;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一般情况下,最一般、最概括的概念置于概念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概念安排在下层,某一领域的知识还可以考虑通过超级链接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背景知识。层级结构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依据其概括性水平不同分层排布;二是不同知识领域间的结构,即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图之间可以进行超级链接。
在结构上,概念图包括节点(又称结点)、连线和连接词三个部分。节点就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可以有方向,也可以没有方向;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形成命题的联系词,如“由”、“是”、“形成”等。
二、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概念图以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形成所有基本概念有机联系的知识网络结构。通过概念图对相关概念直观形象的表达,可以使学习者摆脱被动记忆和理解的缺陷,从而主动积极地对概念进行学习和理解。地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主要有以下作用:
1.显着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效果
知识的本质即概念和命题,概念是知识结构的基础,命题是知识结构的骨架。概念和命题是教学的精髓和核心,形成概念、掌握命题是教学的中心任务。在地理知识概念图中,以核心概念为中心,次级概念为节点,依次连接不同层级的概念,最终构成一个分层次、多节点的概念网络结构,实现知识的网络化和结构化。概念图以科学命题的形式对不同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进行显现,结构清晰,一目了然。通过概念图,教师可以理清不同地理概念间的关系,将相关地理概念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其层级结构明确不同概念的学习顺序,使整个教学过程直观清晰。同时,通过概念图,教师既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地理命题的过程中习得地理概念,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地理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地理命题。而且,在结构化的概念图中,教师还可以将地理概念与其他学科概念进行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不同领域概念之间联系的拓展,从而扩大地理教学范围和视野。
2.积极促进学生学习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单纯通过传授而习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背景下通过他人(教师、家长及学习同伴等)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手段及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并且认为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就需要将新学习的知识和旧知识建立联系,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实现认知结构的发展。概念图刚好具有促进这一过程完成的功能,因为学习者利用概念图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新知识建构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野下,概念图是学生建构知识不错的脚手架。作为一个有层次的意义网络,概念图与人类认知结构中表征、组织和贮存知识的方式是吻合的,它以图示的结构将各种地理概念及其关系以类似于人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各种地理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在地理学习中,通过概念图,学生既能够比较清晰地把握相关概念,也能够比较清晰地辨析不同概念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联系,从而有效地实现对地理知识脉络的把握和对地理知识网络的建构。
3.有效进行地理教学的评价诊断
诺瓦克等人最初研究概念图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水平进行测试。传统的评价方法通常只是注重对学生离散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考查,而概念图却可以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生对概念问相互关系的理解做出检测和评价。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具有两个方面的优点:①通过概念图的层级结构,可以比较清楚的测试出学生搜索已有概念,把握知识特点,联系和产出新知的能力;②通过概念图中的节点、连线和连接词及所举具体事例,可以较为准确的判定学生对概念意义理解的清晰性和广阔性。正是基于这两大优点,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概念图作为评价地理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概念图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工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制作概念图的过程,能了解学生思维活动的情况,以便及时进行诊断。
三、地理概念图的制作
地理概念图的制作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实质性问题,并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常来说,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主要有如下步骤:
1.选取地理教学内容
制作地理概念图,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内容涉及的相关概念。概念图的建构跟其所要用到的先前地理概念联系密切,明确的地理背景知识有助于确定概念图的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并准确地进行概念的层级划分,据此制作概念图。
2.确定关键概念并进行概念等级排序
地理教学内容选定后,从选定的教学内容中选出关键(或称核心)地理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并将这些概念按照从一般到具体,概括性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
3.初步拟定概念图的层级布局
把概括性强、包容性广的概念放在顶层,下面依次为概括性、包容性较低的概念,最具体的概念位于最底层。不同层级的地理概念可用不同形状的方框或不同的颜色表示。
4.建立概念与命题之间的连接
把每一对相关的地理概念用连线联结,并在线上标明二者的关系。如此,同一领域及不同领域中的知识便通过某一相关地理概念而连接起来。然后再次修改或修饰,使各级地理概念及其关系条理清晰,至此,概念图基本完成。概念之间的联系有时很复杂,但一般可以分为同一知识领域的连接和不同知识领域的连接两大类来考虑连接关系。在这里需注意两点:①针对不同概念慎重考虑连接词,以准确表明概念之间的关系;②概念框中尽可能采用规范的地理概念,尽量避免在概念框中使用句子,以免引起误解。
5.反思与完善
地理概念图初步完成后,随着在地理教学中的使用,师生会对原有概念图产生新的认识和看法,可以对原有概念图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概念图可以手工绘制,也可以电脑制作。利用电脑制作概念图有许多优点,如修改方便,界面漂亮,可直接打印、网上交流等。针对概念图的制作,国外有多种制作软件,如Map2.0, Inspiration, Mind Manager, Cmap Tools等。其中Cmap Tools 和 Inspiration是两款目前比较流行的概念图制作软件,Cmap Tools目前是一款免费软件,使用者可通过网站(cmap.ihmc.us/download)下载使用。在北京师范大学知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帮助下,Cmap Tools的中文版也已。Inspiration是美国Inspiration软件公司开发的一种专用概念图软件,有多种版本,也可在网上(inspiration.com)下载使用。在地理教学中应用Cmap Tools或Inspiration进行概念图的制作比较方便、美观,并可以在概念图上创制超链接等,使其表征更多的地理概念及信息,具体操作在此不作介绍。
四、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有关概念图的使用,诺瓦克认为,结合学生熟悉的主题来介绍概念图是很好的办法。他对在教学中如何使用概念图进行了举例说明,例如以“植物”这个主题为例,可以采取如下步骤进行: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发地说出一些相关的概念,如叶子、茎、花、根、绿色、水分、光、养料等;接着让学生找出这些概念中最一般、包容性最广的概念,并将它放在概念图的最顶端;然后确定次一级的概念,并将它们放在概念图的第二层,这时还需要确定恰当的概念间的连接词,以形成与植物相关的有意义的命题,在此基础上,绘制简单的概念图;最后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向这个框架上添加其他相关的概念和连接词,引导学生对制作的概念图进行交流讨论,修正完善,完成“植物”概念图的制作。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参照如图2的程序:
教育治理的概念范文4
小学生的天性是对一切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基于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开展教学。在课堂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通过相关教学手段,促使小学生能够积极地开动大脑,动手制作数学模型,将数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学要将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的能力发展,贯穿于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之中。
二、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如何改革小学数学教学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大多数教师本身是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他们在思维方面都有着应试教育所烙下的深刻印记,所以,落实素质教育改革首先要从教师自身的转变开始,教师要积极参加素质教育方面的相关培训,深刻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实际的授课中,不断地将这一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教学活动更加科学,达成培养和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就如分数的认识相关教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一些橡皮泥,在课堂上用橡皮泥捏成各种水果形状,再通过问题的设置请你切的苹果给我。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造能力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学习信心的建立
我国小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是七周岁,他们与周围的人们相处时,在心理上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学生会开始确认教师的权威性,并且努力寻求教师对他们行为的认可。所以,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谨记,在实际授课中,要对小学生采取更多的鼓励措施。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了该部分数学内容,教师便要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这些鼓励可以是语言性的,也可以是物质性鼓励。这些不同的鼓励形式,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在心理层面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认可,从而使小学生能够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三)互动教学的应用
互动教学策略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还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互动学习活动需要教师的有效组织和指导。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指导作用,即做好互动活动的组织工作,对学生的互动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确保互动活动的开展和推进。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教师在讲授此内容时,首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以图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对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知。然后,教师在教学资源库中找出几何图形圆,给学生详细地讲授圆的有关知识和特征。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说一说他们生活中所用到的圆形物体,当学生每说出一个圆形物体,教师就通过屏幕展示出相应的实物图片。这样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回顾圆的知识,从而达到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
(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数学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要求较高,但其理论知识较多且计算过程复杂,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助力学生数学知识的增长。如借助游戏教学方式,在学习扇形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搜集班级、校园中的扇形事物,使得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取实用的数学知识。利用游戏教学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应仔细讲解规则,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游戏教学策略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但切忌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教师应对游戏时间严格控制,提升应用效果,达成教学目的。
(五)积极应用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能够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需要将体验式教学延伸至课后,开展实用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一个学习任务,要求从实际生活中找出百分数的例子,并举例说一说百分数的意义。如果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应允许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爱好、不同的认知水平,在数学学习中难免会呈现出一定差异性,对此,教师必须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接受水平不高、学习成绩差就对他们产生偏见,教师必须热爱学生,根据学生特点来开展教学,采取多种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六)充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治理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 课程改革;高中政治教师;教育理念;更新
一位成功的教师,总会走在时代的前列,领导观念的改革,开辟课程改革的新路径,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作为一名高中的政治教师,要有强烈的时代感,要努力塑造新的课程理念,实现师生的信息互动和思维互动,在动态中整合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功能,并将这些理念融化为未来教育的灵魂。
1 师生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全面的内部关系应该是互为主客体、互为条件,而不能只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作用,并把它凝固化、绝对化。所以在教学中要恰当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使这种关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我认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而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现代教育提倡的一种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是无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从而将师生主客体关系升华。从幼儿的摸索到小学里开展的实验,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发展的:孩子逐渐从自发的行为到采取有条理的态度,从漫无目的地发问到选择性地提出问题,从单纯地依赖感官到使用多种工具,从毫无规则的观察到更为合理、井然有序的研究,从迷恋到努力和精确严谨,从被魔力吸引到快乐地学习知识。无论哪个阶段或水平的探究都可能伴随有疑惑、阻力、障碍、专注、紧张、艰辛、兴奋、喜悦或激动,但都绝不只是轻松和愉快。这种学习方式就是新的师生主客体关系的体现,在这种关系中的学习和指导都是愉快的、有效的。
2 课堂具有民主性、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
民主平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在素质教育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教师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教师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勇气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还要引导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不是固执己见,敢于说他人没说过的话但不是目空一切,敢于对书本中的“定论”挑战但不是无知妄语,敢于对教师在课堂上不合时宜的说教说“不”但不是蔑视师长,敢于坚持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但不是离群索居。在课堂里要给予学生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可能,机会是均等的,参与也是公平的。
过去的应试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它与社会、生活、实践、知识更新的速度相脱节,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向开放性课堂转变。开放式课堂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坚持教学与社会、与实践、与工农的广泛结合,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坚持通才教育,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渗透。这样的课堂迫切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能力,加强素质培养。
3 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而的因素综合,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其本身目的一个广义的界说……它一直是各个时代的人道主义思潮的一个根木主题。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强调知、情、意的全域发展,也是整体人性观的反映。因此思想政治课应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在教学中,针对市场经济大潮下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泛滥,可以突出教育学生公正平等、诚守信、勤劳敬业、富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针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可以向学生强调人、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要以人为本,立足现实,将社会需要与个人道德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同志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知识的能力,要让其个性得以完全释放,教师不能把个人的统一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统一接受。
4 充满激情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心理学认为,有感染力的教师可以按照预期目标去实现教学要求,使学生很好地接受和吸取课堂知识,同时也能以自己的个性(包括情感的倾向和情绪的表达方式)影响学生,教师通过自身情绪的感染,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振奋的情绪体验,而且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向学生提出自己的希望,学生不但不会反感,而且还会感到教师亲切,自信心强,因而比较容易与老师配合,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并制定出自己前进的目标,产生前进的动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能充满激情,感染力强,则会有效引起学生的关心和注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通过情绪感染学生的作用表现在: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振奋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他们模仿或重复进行某一类行为或活动,“动之以情”即说明了教师感染力的作用,即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如果学生在学校活动中受到老师的一些带有感彩的评论,获得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而且这种体验逐渐积累,形成个体的经验,不仅可帮助学生借助情绪记忆去推动自己的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有助于他们通过迁移来正确地对待人际交往,能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一位有感染力的老师能够以自己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信心去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摆脱由挫折造成的消极情绪。而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抽象枯燥,往往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更需要教师渲染气氛。
参考文献
[1] 郭子杰:《新课标下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载《文教资料》,2006年23期。
[2] 朱婉南:《新课标下学生主体性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挥》,载《文教资料》,2006年18期。
[3] 汪雪红:《新课程中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试探》,载《安徽教育》,2006年04期。
教育治理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高职两课教育;创新理念;改革
调查数据显示,现在两课教育在高职中并不处于重要的地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校对两课教育的轻视。加强两课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才的重要手段。为此必须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工夫,使其贴近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着想,这才是高职两课教育改革的创新理念,也是使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改革两课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必须要创新才能跟得上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面对新时代的发展,国家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传统的两课教学方式是注定要落后于新时代的——通过记忆背诵、靠不断做题获得既定理论不能真正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而且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过于沉闷,不能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要打破这个陈旧的僵局,改革两课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就是最有效地方法。它能使教与学相互结合,使教学方式从以往的单方面灌输知识模式转变为双向提升、多向发展的模式,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此外,加强两课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的重视程度。不仅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通过两课教育的改革创新,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二、建立两课教育创新模式的五个方法
(一)传统教学与信息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教学相结合, 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最优的外部条件, 使学生的思想更大地开发出来,发挥想象,多方向发展。虽然国家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改革,但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师还处于多数,为此,应积极开发新型信息教学手段和利用好现有的信息教学资源。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 课堂上需要用到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多媒体设备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必要工具, 在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包含的信息量具大,能从互联网获得多于书本的知识;其次,其表现形象更多为动态,这样对比书本来说更具感染力,不仅概括性强,还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效率,是一个课程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相互结合,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二)教与学相结合。学生听课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会根据教师的授课质量改变的。教师一人讲课,学生在课堂上听,课后布置好作业,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结束一堂课的,这样的课堂讲授完全不能体现出学生学到了多少。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一堂课的核心,应该要与学生产生互动,带动他们的兴趣,授课时不能从书本到书本。创新型的高职教育是不能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作为老师,不能产生只要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够了这种想法, 应针对两课的特点,区别于以往的传统方法,采取与学生相互交流的教学方式, 例如:根据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不足,教师在讲授的过程可以中提出相关问题, 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的时间,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其能在实践中发挥出作用。
(三)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教学大多在课堂进行, 而适合信息时代的两课教学方式应该是在课堂上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大力推动课后实践。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因其所在的场所各种各样, 教学形式灵活多变,针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能有不同的理解, 非常符合两课教育的特点。对于在课堂教学的沉闷这一缺陷,这种非课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教学效果更加具体更加有效,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走势,还能了解国情、产生体验处身于社会的效果, 增加了学生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谓课后实践,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课堂以外针对书本相关内容进行实践活动。诸如:访问相关人员,参加演讲会,调查问题来源,现场考察等。
(四)以学习为核心,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现在的学校大多是以一个学年为基准进行教学的,其实根据学生的不足之处实施特定教学才能最大化教学质量,因为不是每个学生的能力都是相同的,同样,每所学校的师资质量也是不同的,为此学校需要制订一套新的教学计划。例如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加合实际的环节,使理论不再空洞。利用电脑、书籍等信息技术方式提高对课程的认识,再加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举一反三,教学质量必然有一个飞跃的提升。针对学生上课时的反应实施不同的教育,课后老师尽量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书面作业只会形式化,教导学生参与其中才是最优质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余就有更多时间更多兴趣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
(五)时代性的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传统严肃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非常适应两课教学内容的参与性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严肃,大部分教师认为学习是一种严肃的事情,轻松对待学习是不可取的,但是这对于两课教育是弊大于利的。不活跃的课堂气氛, 会令到学生心理状态不佳,严重的还会导致精神上产生不必要的紧张,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产生负面效果。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才能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不单纯只是教师单独教授,而是应该通过师生间活动与交流,因为学生与老师的观念和行为有所不同,教学方式就必须适应和调整,互相沟通才是最好的方法。其中在课堂上可以采取老师与学生互相交换信息,参与讨论等多种多样的创新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创新型教学方法配合上包含了时代性的教学内容,必定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同时在学习中吸收经验,在课堂上的教学与实践的广泛结合,从而加强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创新型的两课教育能促进高职学校的课程发展,它是对高职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不仅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还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内涵,使两课教育更加贴近学生,使学生亲身体验并感悟,成为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剑虹,汪阳.从教学角度认识拓展训练[J].四川教育学院报,2010,(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