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学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融合教学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融合教学的定义

融合教学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实践教学;民汉融合;知识网络;创新

中图分类号:G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840(2011)03—0069—03一、弓I言新疆跨越式发展需要多民族、多学科、多层次的创新人才的智力支持,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的教育体制改革。2010年12月,国务院在《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强调了“系统推进教育改革”的精神,坚持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必须“统筹谋划、系统设计、循序渐进”的基本观点。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疆财经大学作为新疆财经类人才的培养基地,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结合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学校制定了《新疆财经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本科教学工作科学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实践教学和民汉混合教学列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走向纵深的重要内容,是新疆民汉人才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已有很多学者在实践教学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倪青义对如何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渗入信息技术进行探讨;荣瑞芬等提出确定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的管理模式是实践教学科学化的保证;方敏以统计学专业为例提出开放实践教学管理方法;杨慧斌等阐述了科研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科研反哺实践教学的意义;李白燕提出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而民汉融合教学既是新疆长治久安的政治任务,又是提高各民族人才素质,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在这一领域也有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李晓霞。。对新疆多民族聚居区学校教育促进民汉文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任新丽等提出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未来的发展要破除分民族办学施教的模式,走民汉师生融合和一体化施教之路。而如何将实践教学与民汉融合教学结合起来,实现民汉教学一体化网络创新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在实践教学知识管理的基础上,探索面向民汉融合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建立多维知识网络体系以提高教学效能,为新疆本科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提供决策支持。

二、建立面向民汉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一)民汉融合教学的内在需要民汉融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民汉学生的共识程度和建设新疆美好家园的依存度。现行的选课制虽然可以直接拓展民族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广度,但在一些专业性强的课程中,无法进行知识深化,有时还会影响课程教学的进程。在学分制班上,往往是民族学生自己聚在一起,语言、文化和技能无法有效与汉族学生融合,进而影响高校民汉融合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可以说,如何探索具有创新特点的民汉融合教学方法是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织保证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民族学生业务技能的重要手段。目前,民族学生学习主要局限于对概念的理解上,由于汉语言水平的限制和知识体系方面的欠缺,许多新知识无法实现合理的知识映射。建立面向民汉融合的实践教学知识网络模式,可以搭建现实世界到知识世界的认知平台,拓展民族学生多层次反馈学习知识的维度,提高其实践技能。

三、面向民汉融合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分析(~)专业实践教学知识网络体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知识本身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书本、网络媒体等手段展示给学生,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吸收。而隐性知识由于无法有效地定义和表述,给学习和研究带来很多困难。

特别是对新疆的民族学生而言,其所学知识大部分为书本上的显性知识,这些知识多为通过一些概念定义另外一些概念,而他们对于这些概念没有实物可以参照,无法在大脑中形成有效的知识映射,给民族生教学带来巨大障碍。建立实践教学知识体系,可将实物和相关的隐性知识链接起来,给学生构造一个学习网络。结合各专业特点,利用网络不仅能将现实的实物通过关系联系起来,同时也可将实践环节联系起来,构造有效的知识网络链,增强民族学生对各概念在思维层面的知识链接和想象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基于民汉融合实践小组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分析在专业实践教学中,采用实践小组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合作式实践教学的水平。可将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分步骤、多层次地混合编组,让他们在完成实践课题的过程中建立友谊,相互学习民族文化,增强民汉之间的认同度。同时加深民族学生在实践中对专业概念的理解,让汉族学生帮70助民族学生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如图l所示:图1基于民汉融合实践小组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保证专业教学主线的情况下,可以实践小组为基础,积极建立多知识层次的教师梯队和学生梯队,对学生历史评价成绩进行动态跟踪,及时引导实践小组参与解决新疆信息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拓展实践教学为新疆服务的外延。

(三)基于科研与教学互补的实践教学知识传导链分析实践教学是将科研和教学在特定环节进行融合的教学模式。科研和教学是高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对于专业实践而言,可以在科研和教学协同的基础上,建立从两个维度进行知识传导的网络链。在研究型团队内,通过教师间的讨论和讲座进行知识传导,构建研究型实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氛围。通过不同专业和研究领域的教师进行知识的交叉传导,拓展不同专业知识的外部链接,增强学科交叉性,为培养具有复合知识的各民族人才奠定基础。通过科研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知识传导,引导青年教师快速定位新的研究方向,学习新的研究方法。

另外,应该大力培养具有学术性特质的学生,从学生维度进行知识传导。建立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的实践机制,通过科研讨论、科研实践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建立研究型社团,对具有一定成熟度的实践教学经验进行网络推广,通过网络链增强知识传导的网络效应。

(四)教师与学生教学知识反馈网络分析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网络的两类主体,教师主要承担知识盼讲授任务,学生主要完成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反馈情况可指引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而一些民族学生学习自主性欠缺,不喜欢提问题,如何获取这类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是当前高校民族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知识网络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实践教学为桥梁建立教师网络和学生网络的纽带,如图2所示:图2民汉教师一学生反馈网络体系教师通过对特定民族学生的实践作业、提出的问题进行记录,用统计分析工具找出问题的分布,对于特殊的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普遍性的问题可以进行网络解答。教师还应研究学生在知识网络中的度分布,适当对知识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的学生进行知识优先传导,进而实现有效的知识扩散。对于特殊学生及时跟踪其实践过程,记录学生实践作业的时间演化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实习等过程的反馈控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反馈网络的协同能力,使教学管理迈上新的台阶。

民汉融合教学是新疆教育对跨越式发展的创新贡献,可以发挥多民族的优势,积极为新疆稳定、社会发展服务。增强新疆民族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有助于将技术渗透到新疆建设中实际人才需求的关键环节上,为促进“新疆效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本文建立了面向民汉融合的实践教学知识网络创新模式,该模式可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点的融合度、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民汉学生在实践层面的依存度,从科研和教学两个维度实现实践知识的网络传导,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融合教学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技术;TPACK框架;SAMR模型;RAT模型

有效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基于技术的有效教学似乎更具挑战性,但同时也充满着吸引力。越来越多的教师相信技术不仅仅是个“小发明”,不仅仅在他们精心设计的通往成功教育道路上激起了让人困惑的好奇。技术真正的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它开辟了有效教与学的最大可能性。然而,基于技术环境下,教师们一直困惑于:我怎么做呢?如何让技术最大化了为我服务呢?对我最有效呢? 其本质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将技术成功地融入他们的教学中?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教学是教师所拥有的知识与教师如何在独特的课堂上应用他们所拥有知识之间的互动,那么教师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课堂互动技术实现模型。 本文简要介绍了一个框架和两模式,它们能有效地将技术融入课堂模式中。框架表明在教育中有效整合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具有夯实理论基础的两个关注最佳技术整合教育实施的教学模式也更加实用。

1 TPACK框架

TPACK包含了技术及让技术密切与教育关联的本质关系。TPACK框架中最核心的部分显示基本关系需要被理解和“链接”让科技教育工作。在TPACK框架的核心就是内容知识(CK)、教育学知识(PK)、技术知识(TK)这三种主要的、复杂的知识相互作用。技术教学内容知识(TPACK)是对内容、教学和技术知识互动全新理解。TPACK是有效教学的基础,需要对使用技术的概念达到高度理解,用基于技术的教学法技巧来构建教学内容。 (Koehler, M. J., & Mishra, P., 2009) 对TPACK框架的深刻理解对有效的使用技术至关重要,是SMAR和RAT模式的核心。

2 SAMR模型

Ruben Puentedura博士推广的SAMR模型,支持、帮助教师设计、研发并融合使用技术的数字学习经验。SAMR的目标是改变学习经验,所以SAMR模型能帮助学习者达到更高水平的成就。Ruben Puentedura博士提出,SAMR模型下,教师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简单的SAMR脚手架,此理念与布鲁姆的分类学异曲同工,亦即任务应该是从下到上的逐级递增。SAMR模型中两种增强级别(替代和强化)与布鲁姆分类中的(识记,理解,应用)相类似。而SAMR级别中两个转化形式(修改、再定义)与布鲁姆知识分类中的高阶(分析、评价、创造)相类似。反之,每个组别的分类中都有着类似的排序。例如,识记型任务主要是与一级的技g使用相关,理解型任务与中级技术使用相关等等。其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如图一所示:

SAMR模型展示了在技术的引领下如何推进教与学的过程。毋容置疑,SAMR模型中最高层次重新定义是基于技术的有效教与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一旦达到重新定义的层次,技术将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和学习者也将面临着全新的可能与全新的任务。

3 RAT模型

2006年,Hughes J, Thomas R & Scharber C 提出的RAT模式是一个更简单,更实用的SAMR模型。RAT是一个从更简单的视角分析技术如何与课堂教学内容整合。RAT模型的最终目标就是转化阶段一个不太复杂的角度看,信息通信技术如何可以被集成到一个课堂语境。再次,最终的目标是更换阶段。相比于SAMR模型,RAT模型避免了歧义与修正和增强水平之间的差异。在RAT模型中,这两水平融合一体,形成“放大”级别。RAT模型如图二所示。

然而,大量SAMR模型和RAT模型的不同阶段使用的许多实际的例子表明,知识技术只是其中的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效实施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ICT内容复杂的学科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与技术知识(TK)三者复杂的、有效的整合才能做到真正的高效教与学,也再次证实只有TPACK框架才能成功地将技术整合进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王琦:外语教师TPACK结构及其技术整合自我效能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7)

[2] 吴焕庆,崔京菁,马宁:面向数字教师的《ICT-CFT》框架与TPACK框架的比较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4(9)

融合教学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文;融合;兴趣

语文和数学这两门课程除了理念上共通外,它的性质也有共同点,那便是工具性。或者可以更确切地说,这种“工具性”的真正相似处是:它们在社会各领域中无处不在的“语言性”。小学数学和语文教学中,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开展教学,彼此借鉴,将会极大地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双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和语文融合教学谈一些看法和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1 将语文教学的表述方式融入数学教学

语文课程实际上是围绕着听、说、读、写这四大能力的培养展开的,而这其中对各种能力的训练细腻到位。数学课程恰好可以借用这其中的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1、看图说话。语文课程中练习作文的一般途径是从看图作文开始的,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和情境图,如到游乐园玩耍、郊游乘车、植树活动、到商场购物、计算图书室的藏书量、小实验活动等,这些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呈现的都是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有利于引向数学实质的现实场景,是学生很好的说话题材。如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这一单元的主题图,呈现的是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许多美丽的事物和图案。首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通过说图形的特征,让学生感受这些艺术品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兴趣。

2.照样子说话。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语文中一些句式的变换练习往往是出示例子,再让学生仿写。于是我们便可以利用教师数学语言的表率性,让学生照着样子说话。如在教学“比一比”这一章节中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利用“照样子”说的方法。老师在第一课时比大小中引导学生先说出什么和什么比,再加入大与小,什么比什么大,什么比什么小,那么在以后的几个课节中,W生自然会牵引知识说出:“什么比什么长(高、重),什么比什么短(矮、轻)。”例子的呈现除了直观的语言更可以借助板书列出关键语句。如《位置》这一知识点,物体的相对性很强,对语言的条理逻辑性要求也很强,此时老师便可写出例句:“谁在谁的哪一面;谁的上面有什么,它在什么的下面。”

这种语文式的“说话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情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2 将语文的教学方法融入数学教学

语文教学往往是生动有趣,而数学教学则是语言言简意赅,精练准确,常常是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换一个字,就会影响甚至改变原意。将语文教学的方法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拆字释义。数学中有很多看似相近类似的词语和概念,意思却不同,如果理解不正确,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和问题的解决。如应用题中经常出现的“增加了,增加到”“减少了,减少到”,数的整除性中“质数,互质数”“倍数、公倍数”,方程中“解方程、方程的解”等。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或概念,可以把这些词语拆分后进行解释。比如“质数与互质数”,“互”字在语文教学中讲“互相”。“互相”是存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间的。互质数是两个自然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而质数则是一个自然数自己的性质。这样通过拆出“互”与“质数”重点理解“互”字的意思,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更能区分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利于概念内涵的展示和知识的系统化。

2、省略与交换。小学数学,很多定义中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字词句却往往是保证概念严密性的关键词,我们应从这些词句出发使学生体会数学语言表述的精确性,深刻领会知识要点。例如,四年级下册对梯形的定义是这样的: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显然这里的关键词在“只有”这个词上,而学生却很容易忽略掉。在教学中让学生阅读后找出这句话中你认为重要的词,并标上记号。多数学生认为是“一组”,极少数学生圈出了“只有”,此时学生引起争议,经讨论发现省略掉这个词后出现了两种可能,一组对边平行,可以是只有一组,也可能是两组,而如果是两组对边平行的话就是平行四边形了,最终学生达成一致认识:必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同样是四边形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交换一句话中主语与宾语的位置意思也截然不同。比如,“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而如果说成“平行四边形是长方形”显然是错误的,可以替换的另一种说法应是:平行四边形包含长方形。

3、联系上下文。语文中理解题意与词意的还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数学中归一归总应用题里常出现,“用同样的速度”“照这样计算”“一项工程,计划如何,实际如何”……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师可以引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方法,让学生联系题意说一说它们的意义。联系上下文多读多练“品”出词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这种“咬文嚼字”式的释义,让学生感悟到数学语言的分量,提高对数学特点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待数学的科学态度,掌握学习的一种技能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语文与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两门基础性学科,深入研究这两个学科之间的整合,使之互相迁移,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而且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各科知识,也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更好、更准确的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融合教学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史 融入方式

一直以来,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部分数学教师对有关数学史的知识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忽视了数学史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如果不把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那么数学的教育价值就难以体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学史对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大意义。

1.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

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日渐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改革十分重视数学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加强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教育。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体现数学的思想体系和美学价值,以及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新的《中学数学课程纲要》指出,以“对数学采取正面的态度,以及从美学和文化的角度欣赏数学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学宗旨之一。通过数学史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具体的现成的科学知识,而且可以学到“科学的方法”,开阔视野,培养洞察力。通过数学史例的介绍,学生不仅能养成注意数学发展的习惯,还能培养不甘落后、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心理品格,这些正是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数学史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策略

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活跃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了解数学价值的同时缩短心理上接受某一观念的时间。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教师普遍对数学史“高评价,低应用”,究其原因,课上无时间、手头无材料、胸中无知识、上面无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一现象已有所改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将数学史有效融入课堂教学。

2.1结合教材内容,“见缝插针”,使数学史自然融入课堂教学。

“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和它密切相关。有关圆的知识在战国时期的《墨经》、《考工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授课中穿插有关史料,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例如讲解圆的定义与性质时,向学生介绍,约在公元前两千五百年左右,我国已有了圆的概念。圆的定义和性质在《墨经》中已有记载,其中,“圆,一中同长也”,即圆周上各点到中心的长度均相等。此外,还进一步说明“圆,规写交也”,即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终点与始点相交的线。这与欧几里得的定义相似,而《墨经》成书于公元前4~3世纪,是在欧几里得诞生时间问世的。

2.2利用数学史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利用数学史创设情境,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初三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是通过计算赵州桥的桥拱半径,使学生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运用。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结合图片介绍:“这是赵州桥,建于1300多年前的隋代大业年间,整个桥身是圆弧的一段,长50多米,宽9米多。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这样引入数学史创设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名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2.3巧用数学史融入概念课的教学。

我国数学家余介石主张“历史之于教学可指示基本概念之有机发展情形,与夫心理及逻辑程序,如何得以融合调剂,不至相背,反可相成,诚为教师最宜留意体会之一事也”。数学史的引入不必完全遵循发明者的历史足迹,进行简单的移植和嫁接,而是要挖掘相关历史文献,创造性地制作适用于教学、自然、可信的“历史外套”,使学生在经历概念的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明确概念的效用与需要,从而获得牢固的印象和透彻的认识。

2.4利用数学史进行方法比较教学。

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一切都在于良好的方法,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作出许多成就。如果方法不好,则即便有天赋的人也将一事无成。必须使学生明白,任何方法仅仅是许许多多的方法之中的一个,其中有许多你可能联想都未曾想过。那种始终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肯定自己的思维都比别人的要高明,肯定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的行为,都是自负的表现。自负是思维的重大过失,它会扼杀真正的思维。

事实上,数学教学中涉及的许多问题,从它的历史到现在,经过数代数学家的不懈努力,大都产生过不少令人拍案叫绝的各种解法。如勾股定理,就有面积证法、弦图证法、比例证法等300余种;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历史上就有几何方法、特殊值代入法、逐次逼近法、试位法、反演法、十字相乘法和公式法等;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历史上有德漠克利法、穷竭法、割圆法、平衡法、开普勒法和沃利斯法及现代的微积分方法。通过搜集比较历史上的各种不同方法之后,学生不仅能更好地领会每种方法的内在本质,而且能深受启发,这对培养知识面宽、有能力、有信心、灵活多变的人才大有帮助。

总之,如何将数学史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例如:在课堂中渗透历史发展的观点,开展数学史专题讲座,等等。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数学史教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必须把握好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度”,毕竟数学知识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数学史的融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潜移默化的效果,方为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概论.

[2]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标准(实验).

[3]李正银.数学教学中怎样融入数学史.中国数学课程网.

融合教学的定义范文5

一、对数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1.多少年来数学起始课,我们都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先复习旧知识,引出新定理(定义)及其证明;再举几个利用新定理(定义)解决问题的例子;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最后小结、布置作业。每一章节的新内容都被我们分成一块一块,逐步讲给学生,然后组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应用,直接把前人的知识强行要求学生记忆,完全忽视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这节课的内容为例,完全可以采用探究式,为什么还抱着固定模式不变呢?两相比较,探究式的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我想我们新课改的意图并不是让我们只准用哪种教法,不准用哪种教法。而是告诉我们以学生为本,根据知识内容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最佳教学方法。教师要勇于发挥自主性。

2.反观以前的教学,为了追求分数,在验根上居然不惜使用无视学生主体性的强制式、吓唬性的违禁语言,这种完全从得分的角度出发,无视学生的做法,是只重视学习结果正确,不重视学习过程的典型表现,是不尊重学生的具体体现。这样吓唬的弊病是:可能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明白为什么要验根。虽然他们的分数提高了,但实际对知识根本没有理解,这会严重的影响他们的后续学习。学习上的差生恐怕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制造出来的。这也是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差别。这种言语(我们的课堂上还时有侮辱性语言发生)只会给学生带来反感,消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会有其他的好处。类似这种语言,主要还是源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急功近利思想。我想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形式的授课方法,而是反对类似这种不尊重学生的课堂违禁语言,杜绝这类片面追求分数的现象发生。新课改强调重视学习过程,其实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结果也就成了一种自然的升华。只有学生亲自参与进去,亲自走完由不懂到懂的过程,才会理解深刻记忆长久。

3.对数学来说,传统形式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有些课是不能离开这种方法的。例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第一课时,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解法(虽然小学学习过简易方程解法,但像这样具体、系统的方程学习还是第一次)应以教师启发、引导、讲授为主。再比如,在知识的深度上要求高,以学生为中心很难达到要求的内容,需要教师启发、讲授才能拔高的。我曾听过一节小学数学课,完全是学生问教师答,教师跟着学生走,可想而知,认识只能限制在学生的水平上。不能说启发、讲授就是以师为本。

郭思乐老师认为:“以生为本提倡学生感悟”,启发、讲授有时也能促进学生感悟。以生为本提倡学生感悟,也要考虑学生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都能及时感悟的,如果对那些感悟(顿悟)晚的学生,也不敢启发、讲授,恐怕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也很难完成。知识经过讲授、启发,就有可能储存在学生的潜意识当中,以后还有感悟(顿悟)的机会。坐等学生感悟,错过这一时机,可能会造成他们永远不能感悟(顿悟),这会耽误学生一生,这就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了。

二、学生的特点

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的优势,首先必须对当前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叛逆性很强,同样好奇心也很强。能够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实际教学工作有这十分重要的。

三、对当前教材的分析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条块分割严重,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好像一个生产物品的流水线,教材中螺旋上升体现不明显。按照这样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好像成了一批更本没有自身特色的商品,怎么会有很好的创造力呢?

四、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学点状的问题,缺乏知识整体的结构意识

教学演绎的问题,缺乏知识形成的过程意识

教学封闭的问题,缺乏师生互动的生成意识

五、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今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以前的教学方式就必须实行变革

首先,从观念上我们必须清楚教学是育人的教学而不是知识的教学,要注意教学过程中不是局部的割裂而是整体的综合。

其次,要学会整合教材,对于关系形态的知识要学会以条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以块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以条块融通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以融合渗透的意识“用”教材,就是为了融合条状与块状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有主有从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形成灵活判断与主动选择的意识与能力。这种融合已经摆脱了知识点的束缚,并且超越了知识结构教学的框架,在更大的一个知识整体的范围内,实现局部知识与整体的、内在的结构的沟通。

在整合教材时会进行“大问题”设计。

再次,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角度分析。在讲课时,学会让学生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这一正常顺序进行学习,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替代思考,让学生成为一个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让学生产生认知的成就感,从而产生自觉学习的欲望。

融合教学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改革的主阵地,而当前老师们感到困惑的是课堂教学该怎样进行?怎样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呢?现将在实践中几点认识和体会介绍如下。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聚焦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观念,接着运用教育的新定义、新内涵来指导生物课堂教学,才能使生物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到实处。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变革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彻底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生物教师要以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

二、改进教学方式,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法

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长期而单一的采用死记硬背、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授- 受”模式的教学会使学生思想僵化、能力低下,所以在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中应该教学方式多样化。

(一) 语言的诱导法与多媒体设境法融合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首先讲一段与生物课堂教学有关的故事,引导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录像、录音等多媒体的手段来创设图、文、声、像并茂的生物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疑问,让学生自己思考、归纳。如将细胞有丝分裂的时候,首先提出人和动物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让学生接着让学生观看细胞有丝分裂多媒体课件,然后介绍各个时期的变化,让学生对照多媒体课件归纳个时期的变化特点,并完成课堂练习。这样学生在对照课本图例时可以很快回忆出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变化,归纳出各时期的特点,为应用做好铺垫。

(二)实物模型和网络技术匹配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把实物模型带入教室进行对比教学,也产生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网络技术教学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如何把网络技术和实物、模型匹配教学,也是一个新问题。我认为网络、实物、模型匹配教学,也就是运用模型、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思维意识的教学。

(三)经验教学、情感教学与现代教

学生智力的开发、素质的培养,不能单靠现代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还必须依靠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意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现代教学和经验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优化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现代生物教学中,虽然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如果没有生动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融入,时间一久,学生也会产生厌倦。合理利用经验教学、情感教学与现代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加强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 十综合”高考模式中,理科综合( 含生物) 试卷的命题思路是“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核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深化知识联系,加强综合教学。

(一)加强学科间知识联系,培养学生学科间综合能力

生物学与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互相渗透,联系密切。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点有30 处,与物理相关的知识点有15 处,与地理相关的知识点有16 处。首先,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开拓思路,全面掌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点,拓展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渗透和延伸,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其次,教师应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去解决其它学科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验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更应加强生物、化学和物理三科知识的综合渗透。生物实验本身就是运用化学、物理方法验证、研究生命活动现象和原理的过程,如新教材中“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坚定实验”,其实验原理就是依据三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设计的。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更应注重理、化、生三科知识的结合点,搞好实验综合教学。

(三)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加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的培养

从近年来高考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可以看出,命题突破了围绕课本取材的命题思路,加强了知识的应用,强调了与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高新技术、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课本,要走出课本,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学科研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及时穿插讲述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疾病与健康等生物热点知识。

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普及化

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是生物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而班级教学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容易在教学搞一刀切,个别教学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落空。而分层教学对教师讲师因人施教,对学生讲师异步学习。师生双方努力,最终是指向每个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

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知识和学科内知识点之间的互相联系,而且还要认真学习研究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掌握其它学科与本学科知识交叉点、关联点,运用化学、物理、地理等学科知识为生物教学服务。提高学科的综合教学能力和教师自身综合文化素质,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决“学什么”,而是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学会了“怎样学”,学生才能独立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总之,中学生物教师应积极掌握新型的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策略,深化教学改革,适应新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