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1
一、巧妙设疑法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而思考的源头就在于“疑”。疑问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和启迪剂。只有存在疑,思维才会开启,也才会应运而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在教学中巧设疑难,触发思维。如我在教授《伟大的悲剧》这一课时,书上有这样一句“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那么可笑。”写出了斯科特上校痛苦、沮丧的心情。我适时地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作家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呢?这一问题,就像沉静的水面上,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叩开了学生的思维心扉。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更长久的思考。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作为教师仅仅会设疑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怀疑思维因素”的培养,使他们敢于对人们常见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通过比较开启思维
比较应该是开启确定对象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我们每个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要辨别真伪,见识好坏,就要进行比较。实际上,比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维过程。按照学习的范围分类,可以是中外比较、古今比较。按照学习的内容分类可以是题材比较、主题比较、写作艺术手法比较。按照学习的方法分类,可以是课文之间比较、课文与同类课文比较、单元与单元比较等。如我在讲授《最后一课》时,在分析小弗朗士上最后一课前和上课后的变化时,就引导学生思考: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最后一课上课时和平日上课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设计这一问题的意图就是:通过对小弗朗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朗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三、推根究底法
这种方法就是从语言现象认识思维实质的思维方法,或者说就是从人物、事件、环境等方面的描述去认识它所揭示的思想本质,或者从个别的人物事件中去认识它所代表的普遍意义。如《社戏》一文,作者通过在平桥村度假生活、看戏前风波、月下航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看戏风波几个片段部分描写了幼时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在讲授的过程中,我启发学生找出书中看戏带给孩子们感受的语句,学生很多找出“看的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等语句。再找出豆是怎样煮的——仅仅只是有盐。我让学生思考:结尾处为什么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者的表面写的是看戏,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明白了:作者并非是停留在表面看戏和吃豆,而是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这样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地探究下去,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叙事的纵向思维的能力也颇有裨益。
四、分析解剖法
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2
1.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提倡教学活动都要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小学基础阶段的教育更是如此。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充分地、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广大教师的心中,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了跟随教师的思维,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创造性。这种习惯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素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并尊重和关心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2.教师要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因为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强弱。(1)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其它解法,并对比哪一种最优,怎样分析的,有没有不足之处,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识起铺垫,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的巩固、加深。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之后的练习应进一步加深、拓展、发散。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就学会了思考,课程标准要求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是否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也是作为具有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探索科学与发展经济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更需要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往往善于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归纳总结,这些科学思维方法都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训练中加以培养,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有:方程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实验与归纳推理的思想,全面考虑问题的整体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以及数学模式之间互相转换思想等等。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将现实问题理论化,通过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题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思维方法 训练策略
一、巧妙设疑法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而思考的源头就在于“疑”。疑问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和启迪剂。只有存在疑,思维才会开启,也才会应运而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在教学中巧设疑难,触发思维。如我在教授《伟大的悲剧》这一课时,书上有这样一句“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那么可笑。”写出了斯科特上校痛苦、沮丧的心情。我适时地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作家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呢?这一问题,就像沉静的水面上,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叩开了学生的思维心扉。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更长久的思考。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作为教师仅仅会设疑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怀疑思维因素”的培养,使他们敢于对人们常见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通过比较开启思维
比较应该是开启确定对象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我们每个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要辨别真伪,见识好坏,就要进行比较。实际上,比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维过程。按照学习的范围分类,可以是中外比较、古今比较。按照学习的内容分类可以是题材比较、主题比较、写作艺术手法比较。按照学习的方法分类,可以是课文之间比较、课文与同类课文比较、单元与单元比较等。如我在讲授《最后一课》时,在分析小弗朗士上最后一课前和上课后的变化时,就引导学生思考: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最后一课上课时和平日上课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设计这一问题的意图就是:通过对小弗朗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朗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三、推根究底法
这种方法就是从语言现象认识思维实质的思维方法,或者说就是从人物、事件、环境等方面的描述去认识它所揭示的思想本质,或者从个别的人物事件中去认识它所代表的普遍意义。如《社戏》一文,作者通过在平桥村度假生活、看戏前风波、月下航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看戏风波几个片段部分描写了幼时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在讲授的过程中,我启发学生找出书中看戏带给孩子们感受的语句,学生很多找出“看的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等语句。再找出豆是怎样煮的――仅仅只是有盐。我让学生思考:结尾处为什么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者的表面写的是看戏,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明白了:作者并非是停留在表面看戏和吃豆,而是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这样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地探究下去,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叙事的纵向思维的能力也颇有裨益。
四、分析解剖法
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4
一、漫画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1.美术老师对漫画教学本质理解的错位。
漫画归属于美术学习活动范畴,大致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漫画活动的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依《美术课程标准》而言:漫画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力表达的过程。美术老师过于关注对学生进行漫画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导致漫画教学进入模式化,本质上是对漫画教学的错位理解,也就是对儿童的健康身心,以及富有创造力天性的摧残。
2.美术教师自身漫画能力的局限
如果美术教师自己无法理解漫画之道,缺少丰富的漫画经验,不懂得漫画的规律,在教学中一味儿走着单一的“欣赏+参考”路线,怎会领悟什么是自由抒发,表达个性和创意?也就不能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又怎么能做好学生漫画创造性表达的引领者呢?
二、漫画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模式
1.几何图形联想
几何图形的思维训练是对基本形特征的记忆和表达,如教师画出简单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然后学生靠自己的主观意识和经验来表达“像什么”,又或者在几何图形上进行添加使之超越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重新组合。
以简单的圆形为例(图1),学生沿着“像什么”去展开联想,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像皮球、像太阳、像月饼、像闹钟、像纽扣、像乒乓球……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说出一连串来。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答案都是物体自身就具备了“圆”的特征,不同的是形态上的差异,平面或是球体。凡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学生一般只会表达“看什么”就“是什么”,至于“怎么看”往往会被忽视。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观察的角度去“这样看”、“那样看”,从而发现了一些局部具备“圆”的特征的物体,诸如锅、碗、杯、碟、瓶、桶等,又或者螺丝、铅笔、手指等,以及经过外力作用的瓜果蔬菜等物品的横截面。当学生的思维已有一定发散时,趁热打铁、层层递进引导他们进行更加宽泛的联想。
2.素材联想
素材联想是由某一人物、动物或其他物品而想起有关其他事物的思维活动,通过思路的连接把看似“毫不相干”的事项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新的成果。
在三年级的漫画课堂上,笔者出示一张袋鼠的图片(图2),让大家说说“袋鼠妈妈有什么用处?”要求学生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起初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我的问题,我便提示可以进行局部联想。马上有学生想到了袋鼠妈妈可以带着小袋鼠一起散步,一起跳跃,我便追问“为什么要一起?”,“因为袋鼠妈妈用口袋装着它”;有的学生想到了袋鼠妈妈可以参加跳远比赛,因为它有着两条强壮的后腿;有的学生说袋鼠的尾巴可以在跳跃过程中把握平衡,我都表扬了他们的明锐观察力。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却很有意思,他说“小袋鼠长大后不需要袋鼠妈妈的袋子了,就可以用来装东西了”。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育儿袋和和普通拎袋联系在一起了。随后学生便举一反三,分别以育儿袋、腿和尾巴为思维发散的中心联想到了浴缸、鱼缸、花盆、牛奶杯、升降机、秋千架、滑滑梯、绳子(拔河用绳)、扫把等。
3.命题联想
命题联想是创作者根据一个既定的题目或主题完成漫画创作的一种联想方法。命题通常只规定作品的内容范围,而不限制作品的形式和情节处理。因此,一个命题可以产生多种样式的作品形式。
小学生画命题漫画是“由外而内”,他们对事情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要表达的东西,只是为了交差。不像画家画漫画都会表达、抒发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或情感,即“由外而内”。美术老师就得投其所好地安排命题漫画的内容,让学生感觉一种亲近。在一节“一个爱唱歌的人”的三年级漫画课上,笔者从“看图说画”的游戏引导学生解读图3导入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我们来做个“看图说画”的游戏吧!
学生:……
教师:那你平时有过类似的情况发生吗?
学生:画完画,我的脸上都是五颜六色的油画棒。
学生:我给纸杯装饰,一不小心把水彩笔画在指甲上了,后来我还把其他的指甲也装饰了。
学生:陶泥课上,我会把自己弄得满身脏兮兮的。
教师:太有意思了!那你们觉得“一个刚上完音乐课的人”又有些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回教室的路上,我还在唱刚学的那首歌呢!总是忘不了。
教师:一路上都留下你的歌声。那路上的同学听了会做出什么反应吗?
学生:有时,他们会跟我们一起唱,因为他们以前也学过吧。
教师:是呀,你从嘴巴里唱了出来,人家从耳朵里听了进去,又从他的嘴巴里唱了出来。这就是一张有趣的漫画了。
(请一位画的好的学生画下来。学生会发现除了嘴巴张得很大,其他没什么特别的。)
教师:声音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我们一般不会画。但声音有很多种,就如音乐(没等我说完)
学生:可以画音符。
教师:你真聪明。(我立马添画上音符,学生恍然大悟。)
学生:我想到了一幅漫画:我在写作文,窗口传来美妙的歌声,结果我笔下写出来的正是这首歌。
教师:你的构思更好,因为你用上了漫画的“夸张”手法,你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声音和铅笔产生了必要的联系。
之后学生有进行了诸如“爱唱催眠曲”、“歌声很美妙或很刺耳”、“声音很响”等的发散性联想,他们举一反三,想到了好多的点子:清洁工人正在清扫一个爱唱歌的人留下的一路音符,;一个爱唱催眠曲的小姑娘把太阳下的一朵小花催眠了;一个唱歌唱得很投入的男孩被音符带上了天空(图4):一个爱唱歌的人为一群盲童铺下了一条光明大道……
4.续尾联想
不走寻常路线的漫画看点就在于“幽默”,且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四格以内的漫画短小精悍,风趣幽默,正迎合了我们小朋友的口味,也很适合喜欢漫画的初学者,从续画结尾开始,锻炼想象力,有助于寻求多个“正确答案”。本文图5就非常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续画联想。笔者在隐去了第四格画面后通过故事导读,请学生在画面中找出几个重要信息: 男孩(人物)、绳子(相似)、绕绳子(事情),确定事情因―根绳子而引起,继而从“绳子”出发,引导学生围绕这是一根“什么绳子”、“来自哪里”、“有什么用处”等一系列发散性问题展开充分联想。有的关注它的材料,有的关注它的用途、有的关注他的形态,一根根五花八门的“绳子”(图6)创造了一个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在应试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三、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1.一般方法:
1)材料发散法
材料发散法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图7)。例如:一根线条可以联想到的东西有很多,电线、风筝线、铁丝、铁链、绑发带、水管、铅笔……
2)形态发散法
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例如:线条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直线又包括水平线、垂直线、折线、斜线、粗线、细线、虚线等;曲线又包括自由曲线、几何曲线、弧线、封闭线等;线条还可以分为粗线和细线,长线和短线,出于形态的差异,联想到的物品自然也就天差地别了。如上图,外圆环是一组从线条的直线形态进行发散联想而得到的事物,内圆环则是从曲线形态发散联想得到的不同事物。。
3)功能发散法
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例如:一根线条的用途可以“辐射”出:做针织品、对物体进行捆扎或悬挂、测量长、宽、高,切开剥了壳的鸡蛋、搓脸等,又如袋鼠的尾巴、育儿袋也能发挥独特的功用。
4)组合发散法
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成新事物。
在功能发散和组合发散的整合下,袋鼠的育儿袋不仅发挥了“装”的功能,还与浴缸、花盆、杯子等新事物产生了直接的联系,参见(图2)。
5)方法发散法
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6)因果发散法
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2.特殊方法:
1)集体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不仅需要用上我们自己的全部大脑,有时候还需要用上我们身边的无限资源,集思广益。集体发散思维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们常常戏称的“诸葛亮会”“头脑风暴”,即若干人在一起商量,发挥集体智慧,解决困难问题的集会。民间认为诸葛亮是聪明人的典型,所以取做比喻。
2)假设推测法
由假设推测法得出的观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实际的、荒谬的、不可行的,漫画正需要这些或许能成为合理的构想。
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5
摘 要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向。健美操是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其教学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采用创造思维教学方法。本文主要围绕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创新所学内容,从而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教师所教的知识,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和习惯。
关键词 创造思维法 初中健美操教学 运用研究
教育要拥抱21世纪,就必须确立“主人、主体、主角”的人格本位的学生观,强化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科学的行为研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
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不再是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健美操是一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娱乐性和观赏性的体育项目,在发展学生的个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顺应时展要求,钱清镇中学开设了健美操社团,但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健美操教学中仍采用教师单纯“教”、“灌”为主的方法,忽视了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文作者在平日的社团训练课中大胆运用创造思维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造思维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
健美操独特的特点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创造出一些动作、表演套路等,在编操的过程中可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给学生一个独立思维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一)从队形创编开始,让学生形成创造思维的概念
钱清镇中学健美操社团的教师在健美操训练课的教学中多采用俱乐部教学方式,即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练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缺少学生参与、思考、修正、建议、实践、发挥和创新的机会,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变成了“演员和道具”,影响了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训练中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思想,采用创造思维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主动、积极、创新的学习态度中来。
教师在完成大众一级的教学任务后,可选择了第三、四组合让学生编排至少三个队形,当然为了讲求循序渐进的合理性,教师并不是完全让学生独立完成,之前为学生提供了几种队形变化的方案,供学生选择、评定,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方式在教师提供的方案上进行创造与修改,然后完成了适合自己队形的编排。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逐步形成了创造思维的概念,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热情。
(二)创编分解动作,让学生大胆尝试
在学生形成了创造思维的概念后,教师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大胆尝试。如,教师可先教学生健美操基本动作中的四种步伐动作,然后让学生运用已学的健美操动作创编出手部的动作,最后将脚步动作和手部动作变成一个整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给学生同等参与练习的机会,而且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我创新的平台,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编整套动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拥有主动思考的能力
在学生拥有了一定的创编基础后,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健美操教学录像,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要求各组学生在8~10分钟内合作完成四个八拍的组合动作,最好能加以队形的编排。在创编的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问老师,也可以小组互相帮助,在完成创编以后让小组全体成员进行各自组合动作的表演,表演结束后各小组学生集体参与评价,找出动作不足的地方,挑出好的动作组合进行重新编排,最后形成大家公认较好的组合动作,以此让学生最终完成套路的创编并将改进后的创编套路带到学校的文艺演出中表演。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创新,而且让她们创新的东西得以向大家展示,让学生对创造拥有了更大的热情,拥有了主动创造思考的能力。
二、运用创造思维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体育教学中,把学生按6~8人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有一定的差异,但要求小组成员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安排创编学习时,要把握均衡度,每一段时间教师要针对小组情况进行调整,使小组之间有一定的竞争性,在教学设计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成功扮演小组中的每个角色。
(二)教师讲解要有启发性、感染力,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提出的问题不能简单化、庸俗化,要有思考性,有吸引力,要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欲望的各类问题,让学生的讨论研究有针对性、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
(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前,教师要加强方法的研究,教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和要求,例如:队形的创编、评价等方法,指导学生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四)练习要有实践性、激励性。是否能主动思考是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内容和重点,创造思维成功与否与此环节紧密相连,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适当增加教材的深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求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总之,适当的传授给学生一些创新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是有帮助的。可以让学生更加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对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进行再创造。然而,在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前,教师要加强方法的研究,教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和要求,以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创新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2] 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74-179.
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思维训练;氛围;脉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13-01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是针对小学生数学活动的教学,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不仅是数学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有意识地思维能力训练,以促进小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思维训练的积极氛围,理清学生主动思维的脉络,培养思维训练。
一、营造思维训练的积极氛围
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内需要对小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训练,那么营造轻松和谐的训练氛围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在“长方体”教学中,我就给学生抛出一个探究题:包装盒是怎么做成的?让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有的说是用现成的模子做出来的,有的说是用纸张或塑料粘贴出来的,还有的说是冲压出来的……在学生各种离奇的想法之后,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小心把它拆开,看看它们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学生立刻拿出剪、刀开始拆解包装盒,这些盒子中间很多是纸质的长方体,从包装盒粘贴的接口处,大家很快发现了制作的奥秘。然后我顺势引出“展开图”的概念。由此,我获得了启发: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能够打开想象的空间,在主动地动手活动中思维的活动自然被开启,思维训练就会显得水到渠成。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因为问题贴近实际生活,会有浓厚的兴趣参与进去,轻松地在活动中进行了思维的训练,而且在一个统计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自然地进行了分析、归纳等方法的训练,自然有效。
二、理清学生主动思维的脉络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知识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只有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接点,让思维的脉络更加清晰化,才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抓住思维发展的关键点,帮助学生理清思维的脉络。
学生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经常会遭遇障碍点,无法继续下去,这时候教师就应该适时地引导,抓住思维的转折点,从而使学生思维越过障碍,开拓新的思路。如教学一个专项训练时,某水果店规定,凡来买苹果者都必须买箱中的苹果数的一半再加上半个。结果4个人买了后,箱中的苹果刚好卖完,问箱中有多少个苹果?这一题如果从第一个人着手思考就难以理出头绪,我引导学生试试从最后一个人买的开始思考,结果学生重新思考,一步步地推理,就得出了第四个人买的就是1个,依次类推就可以知道其余三人分别买的2、4、8,最后就可以求出一共是15个苹果。在这一题的训练中,我抓住思维的障碍点,引导学生认识了从结果推论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在转折点进行思维角度变换的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学生从中受益不少。
三、指导思维训练的科学方法
思维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能够进行系统地训练,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大大提升。
1.系统性的训练。将一个问题作为一个系统看待,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我在教学中编制许多智力训练题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如:5 5 5 5 5=10的5中间加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像这样一类题目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思维的训练,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数看做一个系统,从不同的层次来考虑:首先可以找得出10有关的方法,学生看到5马上会想到5乘以2,然后将一个5拿出来,在剩下的4个5中间解决2的问题,而2最简单就是1加1,5和5如何得出1?最后就用5除以5,这个题目就解出来了。填法之一:5×[(5÷5)+(5÷5)]=10
2.类比法的训练。就是对相似的实物进行识别,找出他们的相同处和不同处,进行有效地辨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准确度的目标。如:
(1)超市运来苹果50吨,比运来的香蕉少1/5,运来的香蕉有多少吨?
(2)超市运来苹果50吨,比运来的香蕉少1/5吨,运来的香蕉有多少吨?
这两个题目,虽然有一个字的差异,多一个“吨”字,题意却大相径庭,1/5吨指具体重量,而没有“吨”,就是指50吨的1/5,这样两个题目的解法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仔细辨析,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提高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