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

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练习指导法;体育教学;体育训练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体育教学改革要从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着手,完善体育教学体系,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体育训练内容。中国是体育强国,体育大国,多年来,奥运健儿在全球取得的奖牌数已经说明,中国人的整体身体素质有大幅提升咱1暂。但体育教学改革不应止步于此,应该继续探索研发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练习指导法就是一种高效的实践方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用练习指导法,可提升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吸引更多人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呼吸系统,强身健体,预防各种疾病。

一、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练习指导法的作用

(一)练习指导法的基本概念

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练习指导法有两个层面,一是练习部分,二是指导部分。所谓指导,就是教师通过语言与肢体的双重表达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错误习惯,帮助其培养良好的运动技巧。练习指导法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体育知识与训练要领,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要不停反复,循环锻炼某一个分解动作,直到形成稳定的肌肉记忆和神经记忆咱2暂。练习指导法不仅适用于体育教学与训练领域,也逐渐被其他的学科使用,比如音乐、美术教学等。就算在体育训练中,练习指导法在不同类的体育项目中也各有侧重点与具体应用方法,比如球类运动、田径运动、游泳、体操等。练习指导法以教师为主,体育教师需要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来达到重复动作的目的,在指导的时候要给学生传授必要的动作技巧和要领,合理地分解一整套动作,应用科学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习惯咱3暂。体育训练与教学中的练习指导法既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能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指导练习的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分析法、动作分解法以及重复练习法,都可以被学生吸收,并扩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强身健体的同时间接地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合理设置体育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用练习指导法要注重合理安排训练或教学的内容,其中又有很多层面需要考虑。首先是训练的内容要由简单到复杂,对于一整套复杂的动作或技能,教师要负责把这些动作分解,然后逐步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与纠正。其次是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条件,普通的高校学生性格各异,年龄也有差距,身体素质各不相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因素,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要求。比如同一套分解动作,每个学生的完成度有高有低,这时候体育教师就需要抛弃单一化的评定标准,根据学生基本的身体素质适当降低要求。体育训练的器材也要合理选择,在使用不同器械时,保证学生的安全性是第一要务,指导学生时也要对他们灌输安全意识,教会学生安全操作和使用各种训练器材。对于专业的比赛选手和普通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因材施教,科学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提高其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增强身体素质是主要教学目的咱4暂。对于专业的比赛运动员或高校的校队运动员,提高比赛成绩则是重要目标。除此之外,很多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有恐惧或厌烦心理,缺乏积极性,这一点也是高校体育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设置灵活的训练内容,综合运用各种练习指导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增强学生身体机能

高校的学生面临人生中发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高校体育教师应当重视这一点,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的运动机能,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奠定基础。高校养成的良好习惯也会延伸到毕业后,运动的意识和热情能保证学生步入社会后有一个好身体,健康的运动习惯,从而为稳定的家庭生活和工作生活提供保障。现在很多学生的运动能力差,对体育锻炼还抱有抵触心理,害怕参加运动,这种消极的运动意识是导致身体机能差的主要原因咱5暂。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积极推广使用练习指导法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难,战胜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解决了,身体素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体育训练可改善心肺功能,调整心率,预防心血管疾病等。除此之外,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还能培养积极阳光的性格,增强自信,提升社交能力。教学统计数据显示,使用练习指导法的高校与没有使用该方法的学校相比,前者的学生体育成绩有明显提高,体育成绩的提升也就可以表明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练习指导法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运动量,量的增加势必会带来质的进步,身体机能自然而然就有所提升。

(四)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高中时期繁重的课业,严格的时间安排使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运动。体育课更是一种摆设。因此,到了大学,很多学生也就没有体育运动的习惯,不仅如此,很多人对体育锻炼持有消极态度。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很多科技产品和虚拟网络平台,比起体育运动,大学生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网络上,比如玩电子游戏,刷电影电视剧,参加社交平台上的虚拟社交咱6暂。除了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之外,部分高校体育老师对于学生也不够严格,导致学生认为体育训练不重要,参不参加无所谓。体育课的很多功能和作用都已经丧失。练习指导法是一个高效且实用的体育教学方法,这个方法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有频繁的互动,很多老师在分解复杂动作的时候还会自己编写一些朗朗上口、好记易懂的口令或口诀,帮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这样的体育教学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可以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致和兴趣,适当远离网络,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社交能力。如此既能推动大学生的生理发育,也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发育。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用练习指导法的现状

(一)指导方法与渠道需要更加完善

高校体育教师对于练习指导法不够重视,很多教师还是偏重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教上面,而不是练上面。每个体育教师对练习指导法的应用态度也不一样,有的教师放任学生自行练习,有的则是在一旁指导,有纪律有规矩,这样就导致出现了高低层次不一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体育成绩和身体素质也悬殊较大。当前的练习指导法还存在一些缺陷,这些都应该引起高校体育教师的注意,忽略弊端,盲目跟风地使用练习指导法将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咱7暂。还有一些高校体育教师不注重多种方法的灵活结合、交叉使用,导致教学方法与具体课程环节脱节。部分体育教师对于练习指导法的态度不严谨、不端正,缺乏敬业精神,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也是散漫放任,导致学生对于练习指导法的感受不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模式需要革新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主要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和操作要领。到真正实践的环节,则是学生自由练习,自行安排时间。这种教学模式就导致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脱节,学生无法自行将两者结合起来。练习指导法则可以避免这种现象,该方法将动作分解,把每个环节的理论知识和动作要领相结合,分步骤进行教学和训练。但是高校体育教师目前在应用练习指导法的时候还是不能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弊端,不能真正发挥练习指导法的优势,难以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近年来,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提倡高校体育教师应将教学与练习和训练结合起来,这也正是练习指导法所注重的教学模式,对于这个要求,很多高校教师都未能达到标准,因此也未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水平。

(三)对于新课程新教学方法的开发不足

练习指导法不仅可以应用到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之中,最重要的是该方法更适合用于去开发更多新颖的体育课程和训练项目。一些高校体育教师在这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还不足,对于研发新课程的积极性也不高咱8暂。为了扩大练习指导法的应用,发挥其最大功能,教师的主动学习能力也有待提高。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应用练习指导法的时候只涉及很浅的层面,没有积极总结教学经验,收集学生的反馈,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也不够深入,不仅降低了教学效果,也限制了体育教学水平的进步与提高。

三、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用练习指导法的问题解决策略

(一)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训练的成效,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层面应该设立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应该要求学生给教师评价,教师之间也应互相评价。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提升教师研究教学方法的积极性。教师对练习指导法有了深入理解才能将其高效地应用在实际的体育课程和训练中,切实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二)加大力度宣传和应用练习指导法

练习指导法目前的应用还不广泛,高校和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宣传和推广练习指导法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使用。体育教师在具体应用练习指导法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其中的利弊,并与其他教师或与学生沟通交流,实时改进。应用练习指导法也是改进完善该方法的一个手段,任何一个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具体课程要求以及教学大纲的变化,教学方法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咱9暂。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高校教师使用该方法就是在推进练习指导法的进步与革新,以使其更符合教师、学生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达到提高学生整体运动水平的目的。

(三)采取措施发挥练习指导法更多的影响力

练习指导法对于更新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对练习指导法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明确课程大纲的要求,如此才能更高效地发挥练习指导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作用,增加学生的运动量,提高运动积极性,最终完成教学任务。练习指导法还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克服对体育锻炼的排斥抵触心理。高校体育教师认真研究和应用练习指导法还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培养综合性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师使用练习指导法可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训练技巧与动作要领,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练习指导法的应用与普及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社会输送健康强壮的人才,从而提升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帮助公众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杨春艳.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发展现状与改革路径[J].新乡学院学报,2021,38(09):69-72.

[2]杜晓旭.基于OBE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持续改进体系的构建[J].新乡学院学报,2021,38(09):73-76.

[3]王浩,袁红,冯洪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21(04):95-98.

[4]和琴语.基于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7):156-157+160.

[5]樊红岩.疫情期间高校体育活动安全措施及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09):19+34+131+196.

[6]高小爱.全民健身时代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及发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17):238.

[7]柳峰.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练习指导法的作用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6):155-156.

[8]张高参.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练习指导法的重要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8):82+84.

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范文2

1、中职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体育教学作为一门实操性相对较强的教学科目,在实践运动展开的过程当中可以较好地舒缓学生的压力,这对于每个阶段的学生都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帮助,而在中职教育中这种作用尤为明显。首先,因为中职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且对于学习的厌恶心理相对较强,因此,极其需要体育教学作为一种调剂,帮助学生缓和对于学习的厌恶心理,调节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素质;其次,中职教育的学生大多数在毕业以后就需要步入到社会当中从事相应的社会生产,因此,学生的压力不仅仅来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来源于就业的压力,难免会陷入迷茫、不知所措的情绪中。通过体育教学的展开,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帮助学生摆正心态;再次,中职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又因为中职学生普遍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于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相对较强,因此,中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更为欠缺,这就更需要通过教学的展开塑造学生的观念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在网络飞速普及和大量应用的时代,每个人都处于信息的洪流下,而网络规制又不够健全,导致了网络上的信息和观念质量良莠不齐。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知识吸收率极高,但因为缺乏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欠缺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很容易会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和诱导,而体育教学在展开的过程当中不仅仅可以传输相应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方法,更可以在实践运动展开的过程当中引入对学生的德育实践,对于学生的思想塑造、身心发展可以起到较高的帮助和影响。也正因如此,体育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影响更大,更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2、体育训练和竞赛的联系和影响分析

2.1、联系

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是组成中职体育教学的两个重点部分,两者有着明显的联系,同时两者对于体育教学的效益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从联系的角度来分析,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是息息相关的,通过体育训练的展开可以为体育竞赛更好的开展奠定基础和保障,让体育竞赛开展得更加激烈,更具有实际教育效益,而通过体育竞赛的展开可以更好地督促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提高训练效率和训练质量,端正训练态度,让体育训练的实际效益得到有效发挥。教师则需要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益和质量,既促进学生的身体体魄有效提升,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展开让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受到引导和塑造。

2.2、影响

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是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常规项目。在中职体育教学中,体育训练的有效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教师所讲述的体育理论知识,让学生们在锻炼的过程当中有效地了解体育运动的要领;同时体育训练的有效展开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除此之外,中职学生本身的兴趣特点也决定了体育训练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可以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而体育竞赛相较于体育训练而言对于中职学生的吸引力更高,体育竞赛大多属于竞技类项目或者是对抗类项目,在体育竞赛展开的过程当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在体育训练以及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训练方向,优化自己的训练方式,通过不断调整来提高体育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有效展开对于中职体育教学的综合效益提升有着较高的影响,同时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在展开的过程当中也可以有效地磨练学生的品质,实现对于学生的德育培育,有着较高的教育效益和教学影响力,对于中职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以及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可以起到较大的帮助。

3、中职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的现状分析

3.1、过多关注理论知识传输

现阶段,在中职体育教学当中对于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给予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因为中职体育教师与其他阶段的体育教师都有一个共通的问题在于应试教育理念过于明显,在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过多关注理论知识传输而忽略了实践的配合,或者完全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割裂开来。很多中职体育教学在展开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设置过多的体育训练项目,而体育竞赛的开展次数也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学生并没有通过训练来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的要领,在实践操作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因为个人的操作不规范,导致身体出现损伤或者训练效益大幅降低的情况。这种观念上的不重视导致了中职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实际效益并没有充分得到激发,对于学生的影响和帮助也较为有限。

3.2、忽略了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德育教育价值

德育教育是现阶段教学的重点,很多教学单位都提出了“树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论,因此,在现阶段的教育当中倡导在各门学科开展的过程中都融入德育教育,展开对于学生的观念塑造和思想培养,尤其是在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的关键阶段,在该阶段强化德育教育、展开课程思政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就现阶段的中学体育教学来看,无论是体育训练还是体育竞赛的开展都没有涉及到过多的德育教育内容,致使体育教育的综合效益大幅降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3、训练和竞赛项目设置不够合理

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的提出为现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新的标准,教育在展开的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完成知识和概念的传输,更需要从思想和能力上做出有效的引导和塑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好情感基础和能力基础,而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终身发展都涉及到了一个关键的内容,即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始终是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在对教育进行分析的过程当中教师也需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兴趣问题。就现阶段的中职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来看,无论是训练内容还是竞赛内容的设置都不够科学、不够合理,与学生的兴趣契合度相对较低,无论是训练内容还是竞赛内容都大多以跑步为主,设置得较为单一,因此,学生对于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给予的关注度越来越低,逐渐丧失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这说明当前教育实践还无法为学生的终身锻炼和终身学习提供保障,需要进一步做出优化和改良。

4、中职体育训练和竞赛的开展方式分析

从学段来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从而不需要体育中考分数的限制;其也不属于高校,不会有大学生体质测试等标准。因此,中职学校在体育运动上的重视程度不高。而中职院校的体育训练重视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教学主体的两方面:一方面是教的主体,即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师资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为学生指点迷津;其二是学的主体,即学生。近年来,学生整体的体质水平不高,且呈现每况愈下的趋势,在国家、政府、学校的大力建设下,体育课程得到逐步落实,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此外,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是学习体育训练的重要一点,学生的训练态度松散、随便,不能清楚认识到体育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只有经过系统完备的体育训练才能够在比赛中少失分,多得分。以排球运动员为例,一个成熟的排球运动员,至少要经过12年的前期训练。从身体、心理都得到有效的训练,方能成为冠军。

4.1、丰富训练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体育训练与竞赛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丰富的训练方法,训练方法越丰富,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是运动兴趣的来源,是学生学习体育活动的最根本条件,也是一个人完成某项活动的基础与基石。学生本身的体质水平较低,便容易出现学生的体育活动问题,而身体有问题,则缺少了体育锻炼的机会,则形成了恶性闭环。想要打破这种闭环,从根本上还是要从体育训练出发。有问题以及受伤的队员或者学生,我们进行对应的心理辅导,强化其心理的柔韧性以及坚韧性,为学生或者运动员在比赛中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此外,从训练本身出发,结合受伤或者不健康的学生具体部位,比如学生的上肢受伤,可以进行下肢力量的训练,如果下肢受伤,可以进行腰腹的训练以及上肢手臂的训练。保证训练方法的变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变化中求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从体育训练与竞赛来看,训练的方法主要包括语言激励法、任务驱动法、行为塑造法、目标导向法等方法。以任务驱动方法为例,任务驱动法主要包括问题型任务、技能性任务、创新型任务、比赛型任务、作业性任务。以问题型任务为例子,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锻炼与联系,在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问题,通过向老师提问或者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达到解答问题、解决任务的目的。问题的发现是一切事物的出发点,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技能性的任务来让学生学习一项素质,或者是多项素质,以上肢技能为主、以下肢技能为辅的组合性练习,比如小推车素质练习,俯卧撑素质练习。比如在排球项目中,我们可以通过小推车的方式来锻炼学生上肢手臂力量以及腰腹力量,当然更主要锻炼的是腰腹的力量。在排球项目中,上肢手臂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以助跑、起跳、空中击球的方式,将球击入对方的场地,击球力量与速度的大小,与运动员本身的弹跳高度、手臂力量和腰腹力量息息相关,速度快的大力球更加具有攻击性。或者是以下肢技能为主,上肢技能为辅的组合性练习,比如篮球训练中常用的鸭子步练习,游泳项目中的蛙泳等。中职体育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技术的结合,全面协调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比赛型任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还是以排球项目为例,排球比赛能够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教师通过合理的安排比赛任务,根据运动技能项目合理的制订比赛规则,而学生们通过完成比赛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在比赛的过程中享受比赛的乐趣,同时参与比赛即完成了任务,学生们得到身体上的满足,即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及心理上的满足,即赢得比赛的喜悦感。但是需要教师精准的、合理的设置比赛任务,比赛的方式包括个人的小比赛,也包括双人的比赛、正常的排球对抗赛等。以排球为例,可以进行两方打比赛,一方六人,以25分为例。那么小的比赛,我们可以设置个人比赛,如,在排球的垫球活动中,一个人最多可以连续自己垫球多少。或者以时间为限制,连续垫球垫多久,以排球落地为时间结束;或者是双人的对垫练习,两个人能垫多久;或者是三人的对垫练习。以传球为例,两组人员可以设置高度,隔空对传,也可以通过设置传球远度来进行比赛,还可以通过中间的隔网进行隔网传球。以两组人员为例,两组学生隔网对传球,先落地的组即为输。

4.2、注重情感塑造,提高综合效益

现阶段,我们进行的是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而情感塑造和素质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体育教学训练与比赛中既有开心也有伤痛。情感塑造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情感,即师生情;生生之间的情感,即生生情;还有队友情等。在体育竞赛中,有单人项目、双人项目、团体项目,单人项目中,教练和队员之间的默契较高,脾气秉性也较为协调,教练能够为运动员提供较多的帮助与关怀。在双人项目或者团体项目中,比如,龙舟项目、排球项目、足球项目等,都需要队员之间的协调配合,注重团队能力的培养,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有帮助。在进行综合性相对较强的游戏,以及在教学训练活动和竞赛的过程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竞技精神以及学生的规则意识。除此之外,运动项目活动设计应当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点做出相应的调节。在运动项目设计的环节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比如教师在明确训练重点和竞赛重点之后,以动作的重难点或者以运动规则为核心,让学生们自己去设定训练内容和游戏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提升之后,学生便想要主动地拓宽体育运动和体育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后也会自主地参与到运动当中,为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打好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了解学生的情况的过程当中,有效地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训练过程当中遇到的困境,调整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向,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研究活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加强生生交流。从而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以及情感塑造为落脚点,综合提高运动训练的实际效益。

4.3、提高训练竞赛针对性,落实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先把学生们根据自身能力进行分层,教师可以在学期授课之前开展体能测试,然后根据学生们的体能成绩,将学生们划分成A层、B层和C层,然后根据不同层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划定相应的训练项目和竞赛项目。教师也可以通过分层的方式保证小组与小组之间综合实力平衡,根据学生的总体人数划分小组数量,明确小组人数,并且明确每个小组中A层学生数量、B层学生数量和C层学生数量,让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综合实力相等,体育竞赛更加激烈,体育训练也会更具有针对性,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

5、结束语

从中职体育学生的训练来看,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训练水平,提高学生的竞赛成绩,需要从训练方法入手,以基本素质训练为基础,以实战比赛为训练目标,以竞赛结果为直接导向,以情感培养为辅助,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可实施的、全方位的训练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海涛.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科学化策略探析[J].体育风尚,2020(08).

[2]李越.浙江省竞技体育训练与竞赛科学化策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9,41(05).

[3]洪建.简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训练与竞赛的关系[J].运动,2017(01).

[4]俞倩.体育训练与竞赛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J].新课程(中),2016(12).

[5]张冠英.探究中职体育训练与竞赛关系[J].当代体育科技,2015,5(01).

[6]刘景裕.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与竞赛社会化管理的理论基础[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06).

[7]吴合斌.山西省中学课余篮球训练与竞赛的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06.

[8]赵晶.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苏州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