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遗传学感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遗传学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遗传学感悟

医学遗传学感悟范文1

>> 生物传感器在医学中的应用 论现代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量子点生物传感器中的表面修饰技术及其医学应用 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在农业物联网中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酶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LB膜制备及其在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污染检测中的应用 微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DNA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及展望 生物传感器的部分应用介绍 适配体生物传感器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微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纳米颗粒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 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在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微生物传感器技术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铜在无酶生物传感器的应用进展 可穿戴式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发及在运动中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BERGNER S, VATSYAYAN P, MATYSIK F M. Recent advances in high resolution scanning electrochemical microscopy of living cells [J]. Anal Chim Acta, 2013, 775: 1?13.

[7] 冯德荣.生物传感器研究二十年的总结[EB/OL].[2009?09?20].http://.

[8] 张芬芬.新型纳米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9] ATES M. A review study of (bio)sensor systems based on conducting polymers [J]. Mater Sci Eng C Mater Biol Appl, 2013, 33(4): 1853?1859.

[10] ROUKOS D H. Cancer genome sequencing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oncology [J]. Future Oncology, 2010, 6(10): 1527?31.

[11] 杨海朋,陈仕国,李春辉,等.纳米电化学生物传感器[J].化学进展,2009,21(1):210?216.

[12] 王尔康.Advances in Biosensors,Volumel: A Chinese Perspective, 1999,JAI PRESS INC.

[13] TESS M E, COX J A J.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sensors based on advances in materials chemistry [J]. Pharm Biomed Anal, 1999, 19: 55?56.

医学遗传学感悟范文2

关键词:园林专业;《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22-02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是本专业的重点和难点科目。该科目不仅包含大量的理论和概念性内容,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也有较高要求。随着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应用技能要求不断提高,必须做好《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企业提供符合其要求的优秀人才。传统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偏向于理论教学,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符合当前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想要提高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对《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开展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革创新,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应用技术的具体要求。

一、《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1.遗传学和育种学课程分开学习存在弊端。传统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科目属于遗传学和育种学的交叉学科,在学科内容设计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其遗传学和育种学的内容是分开讲授的。这种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更完善理论体系的建立,但却不利于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知识点脱节、遗传学和育种学知识结构无法有效融合的问题,从而导致其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于实践,影响了学生遗传育种学应用技能的掌握。

2.教学手段单一。在《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材中,主要分为遗传学和育种学两方面的知识体系,遗传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而育种学对实际操作能力却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遗传学主要是通过理论课讲解来完成的,而实操课则采用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虽然这种教学模式也能够训练学生的育种学应用技能,但由于遗传学理论课与育种学实践课脱节,导致育种学教学中难以实现遗传学知识的运用。这影响了学生对《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的整体把握,也影响了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培养,阻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3.实验条件相对较差,学时不足。《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科目实践教学对实验场地的面积、环境和设施完备性有着较高的要求。部分学校由于土地资源不足、资金欠缺,根本无法为学生建立专业、系统的实操训练基地。这使得遗传育种学的实验课只能在实验室开展,主要的内容就是理论验证、演示实验等基础实验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的实验内容不利于学生应用技能的提高,也阻碍了其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上由于园林专业内容量大,对实验课的课时不断压缩,导致学生在实验课上仅能够了解知识,根本无法完成技能的提高和掌握。由于实验课内容缺乏创造性和自由度,导致学生对实验课不感兴趣,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积极性。

4.实验基地不足。园林遗传育种学的学习,需要配合大量的实操训练才能完成理论和技术的双重教学目标。在本科目的工厂化生产、繁殖培育、扩繁技术指导等内容中,更对实验基地的条件和规模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缺乏完善的实验基地为园林专业的学生提供实验和研究场所,导致很多需要长期观察的实验都无法开展,影响了学生应用技能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的养成。

5.考试方式过于老旧。在社会企业对园林专业学生应用技能掌握度和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传统的“笔试+学分”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实现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这种死板的以笔试为主要评价模式的考试方式,使学生习惯了在考前依靠死记硬背来完成考试。这根本无法对学生技术掌握程度实现考量,其评价结果对学生的真正学习质量和技术掌握程度也无法有效反映。

二、《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改革策略

1.调整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园林植物遗传学和园林植物育种学进行归纳综合,例如在传授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化这部分内容时,与单倍体、多倍体育种,DNA结构及其中心法则与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育种等相结合,使学生理解遗传和育种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遗传学是理论知识、是基础,育种学是对理论的实践应用,再结合课程实验,使学生既可以理解遗传学理论知识的实质,又可以丰富育种的知识和育种技术。课程体系中适当补充少量关于植物生理学、园林植物栽培学、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增加基因工程、园林植物种苗生产和扩繁新技术等知识,将一些国内外园林植物体细胞胚诱导、植株再生体系和人工种子技术等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融合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开阔学生接受知识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2.改进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掌握应用技术,必须改变理论与实践课相脱节的现象。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善于运用最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理论课教学中,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建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该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并通过问题情境、讨论情境、探究情境的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课教学中,要把握好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在实践中渗透理论知识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理论联系实践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除此之外,要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相关的社会或校园活动,教师通过帮助学生组织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并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传统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训练不足是导致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缺乏岗位适应性的关键。为了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科目教学中能够灵活应用符合生产实践的教学资源,从而在课堂上拓宽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要提高验课教学内容的自由度,让学生能够在实验操作中自由发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增加参观学习的机会。园林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方向比较广泛,但这也导致了学生毕业后会面临迷惘。为了更早的帮学生把握好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方向,教师和学校有必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参观学习机会,让学生了解行业现状和就业方向。通过参观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学科知识,提高技术和能力。除此之外,参观学习机会的增多,会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现状和就业面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促使学生尽早找到兴趣所在,科学的开展就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虽然《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但相信通过学科教师的不断研究和实践,园林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必然会拥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水平,满足社会企业对现阶段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不仅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意义重大,对相关行业的发展更会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彦军,苏世平.“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5).

[2]和凤美,朱永平,郑丽,等.《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改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

[3]王仲,李秀霞,孙睿,张丽敏.多媒体技术在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2009,(05).

医学遗传学感悟范文3

关键词:无线充电传感网;CDIO;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60-03

一、引言

2014年6月,在国新办举办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新闻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证实了国家将推动600所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的战略。该战略提出的背景是,我国目前拥有10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其中绝大部分与国家重点培养的211与985高校在办学宗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等方面高度雷同。211及985高校注重科研与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强调对前沿或不成熟技术的跟踪与持续深入。但是,社会上广泛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从事成熟技术的使用和集成创新,重视以团队协作方式完成任务,并不强调个人理论上的深入。因此,目前高校过于追求研究型、理论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社会上对应用型、团队型人才的需求。

虽然很多研究者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但是目前的大量研究只是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存在明显不足。此外,传统教育模式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师资、教学资源和社会实践机会,这些要求所带来成本是高校难以负担的。因此,导致目前大量高校即使知道培养的毕业生不符合社会需要,就业率不断下跌,但是仍然不得不继续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缓解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我们提出以当前我们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2015年广西高校科技研究项目“大规模无线充电传感器网自适应充电及路径规划研究”为基础,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科研平台,设计信息类专业中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以此为试点,探索一条更高效、低成本的人才培养道路。

我们计划结合CDIO[1][2]工程教育模式来进行改革,它是目前国际上一个正在受到日益重视的人才培养方法。CDIO的主要思想是围绕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及运作(Operation)这4个工程项目开发的主要环节来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它的特点是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强调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在具体实践中增加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实践应用的设计和组织管理,大型项目的运作和协调,技术的运用和实现,思维能力和世界观及人生观等)。可以看出,CDIO是具有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我们将CDIO的综合性和目前本校已经开展的基于无线充电传感网项目的前沿性相结合,利用当前已有科研平台和科研成果的低成本性,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选择以具体范例研究改革“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作为试点,通过在多个年级和班级的应用,获得了初步的教学改革经验,为持续深入推进整个信息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无线充电传感网研究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工业、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前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能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网络的生命周期成了制约网络长期部署及应用的瓶颈,不利于传感器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通过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3]的自适应充电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

采用无线的能量传输技术,网络中部署若干台充电车,将电能以无线的方式传输给能量即将耗尽的节点,可以极大地延长网络生命周期。本项目在已有的周期性、静态自适应充电机制的基础上,主要考虑非周期性和动态的网络因素对充电车的影响,通过综合考虑路径规划、实时控制、分布式调度等理论,建立适用于大规模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节点与充电车的自适应充电模型,规划短距离的充电车行走路径,在合理时间内访问需要充电的节点并完成充电,提高网络生命周期。

本文作者所在的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目前已经建立了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工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实验室、控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原理与单片机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力系统实验室、检测技术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等9个相关实验室,拥有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工业控制计算机、单片机开发装置、可编程控制器、印刷电路板设计制作装置等一批软硬件设备,满足项目开展的需要。

三、CDIO简介及标准

1.CDIO简介。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提出的一种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法[4][5]。经过20多年的实践、研究和改进,该方法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功推广到了数十个国家。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以工程项目管理中,从开始的项目构思、过程设计、具体实施到系统运行的一个完整流程为背景,设计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课程模式和实践方案,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边做边学。这样可以由实践引出理论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出自内心的兴趣。在此过程,学生不仅能积累良好的学习经验,而且能以更实际和直观的形式理解专业理论,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扩展应用。

2.CDIO标准。CDIO能够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得益于其规范而严谨的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从它被创建之初,MIT及多个国际组织就对它的内涵、形式、实施及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范,便于不同的学校采用。此外,还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对CDIO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扩充,使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基本的CDIO教学标准有12条[6][7]:(1)通过项目为实例让学生参与;(2)教学目标;(3)与项目实例结合的教学计划;(4)项目实施的工程化导引;(5)项目的设计和实现;(6)项目具体实践环境;(7)多方面的综合性学习;(8)培养学生主动性;(9)培养教师实践能力;(10)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11)综合性学习评价和考核;(12)教学评估等。围绕这些标准,可以设计具有综合实践和理论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CDIO目前已经在推广过的学校得到了广泛认可,社会承认度也很高。以这些标准为中心,实施的高校可以加入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环节,也可以与其他实施CDIO体系的高校进行课程联合和交换,促进多方面的交流和互补。

四、以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为例设计基于CDIO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

1.背景。由于对CDIO的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不适宜立即推广到整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我们选择信息类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程序设计基础”作为试点。长期以来,虽然“程序设计基础”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教学效果不佳。综合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兴趣度不高。学生主要希望能学习目前比较热门的编程语言,但是“程序设计基础”主要是教授学生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比较枯燥。

(2)学生动手机会少。目前学校能安排的上机时间只是一个学期不到20学时,这对于掌握深入的编程技巧远远不足。

(3)学生课后继续跟进学习较少。虽然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有电脑,但是课后主要的活动是娱乐,主要精力并不会主动投入到复习和扩展学习上。

(4)学生协作机会不多。课程的学习主要依靠个人学习为主,学生之间缺乏相互合作完成任务的基础,导致学生之间的协作较少。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利用目前已经开展的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为背景,设计课程实例,把最新的科研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外,通过相互合作完成一个大型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最后,由于我们已经开展了前期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能以较低成本提供实践环境和内容给学生进行参与。

2.实施方案。我们将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分为4个模块,分别对应CDIO 4个方面技能的培养目标。

(1)大规模网络部署的构思。在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节点,这些节点需要协同地开展监测、跟踪、定位等工作。为了满足用户在实时性、低成本、能量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节点需要采取不同的部署策略,例如:随机部署、区域部署、栅栏部署、兴趣点部署等。选择合适的部署策略,并且编写模拟实现的程序,是学生编写程序的基本任务。完成该模块有助于培养学生整体构思的能力。

(2)充电模式的设计。在网络中,选择哪些节点进行充电,直接影响网络的性能。比如:有10个节点的能量即将耗尽,如何选择最短的路径,让充电车访问所有的节点并完成充电,对网络保持持续的监测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将被要求设计合理的充电模式和路径规划,保证网络持续工作。该模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3)网络模拟的实现。如果将整个网络工作的过程展示给用户,是关系到网络能否得到用户支持和信心的关键。网络模拟需要开发直观的图形界面,考查学生综合使用不同软件工具的能力。此外,模拟展示的环境需要呈现各个学生负责模块的结果,这需要学生协作完成模拟器的开发。

(4)网络的运作。系统评价的指标是网络能否按用户的要求正常运行。学生需要协作地把不同的网络功能组件实现并联调,使得网络可以稳定地开展工作。教师通过评价网络运行的效果,考核学生的能力。此外,学生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

五、效果和经验

1.改革的效果。经过将一年多的改革试点,我们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教师通过课程的改革,获得了更多的提升的空间,对自我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实际的开发能力。并且,通过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的提高,教师与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建立良好的融洽的亲近感情,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

其次,通过项目式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获得更多的目标性和实践性的锻炼,由原来的单一重复和模仿练习转变为多重的任务型和开发性训练,从被动地完成作业转变到作为重要角色参与项目并完成自选模块,从参与过程中开始的无所适从到后来慢慢适应并追赶,学生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兴趣得到明显提高。

另外,学生能更主动地学习其他课程专业知识,同时更积极参加课外挑战比赛,如:程序设计大赛。

取得的这些成果说明,当前的改革思路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我们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并推广当前的模式。

2.改革的经验。通过回顾改革的整个过程,我们总结了部分的实施经验:

(1)教学的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但要保持实际。学生产生厌学的一个基本原因是传统的教学环节中,教学内容长久不更新,缺乏新意,和社会需求脱节太大。如果能选择一个当前社会上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背景,将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套上华丽的外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具体实际的内容,更具有可探讨性,可以吸引学生深入参与到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环节。

(2)教学方法上需更侧重放手给学生探索。传统教学存在教师掌控全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的缺点,这样大量的学生只会等待老师灌输知识,缺乏主动性和自学能力。通过CDIO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获得很高的学习自,由接受“鱼”转为开展“渔”。学生在探索中的错误,将被淡化,更多得到的是鼓励和支持,进而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

(3)教学手段上更注重实际项目为背景。CDIO突出工程项目为背景的教育,我们以当前开展的科研项目为背景,能以低成本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对于学生,可以了解最新专业科技前沿的信息;对于老师,可以让更多本专业的学生关注科研动态,提升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

(4)教学资源的选择需要结合网络化和虚拟化平台。教学资源缺乏一直是困扰高校教学的一个方面,购买实体教学资源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占用教学场所。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化和虚拟化教学资源库,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给学生进行选择,同时大大降低教学过程实施的成本。

(5)重视科研与教学的关联。长期以来,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是分离的,导致部分教师不重视教学,自己的科研成果也无法让学生接触。通过本次改革的试点,我们将科研与教学进行了相互融合,积极转化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总结

当前社会亟须大量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有宽广的构思、设计、协作及动手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仅仅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提出以我们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研究为例,设计基于CDIO的课程教学模式,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多维度的人才培养。通过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试点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获得了初步的经验。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如何将科研与教学改革进行融合,寻找具有更高经济性和可行性的教学方案,培养能力更全面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耀林,陈友荣,周莹.CDIO教学模式指导下网路工程类课程改革研究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0):107-109.

[2]陈季萍.CDIO模式下教学方法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5,(5):107-108.

[3]陈雪寒,陈志刚,张德宇,曾锋.C-MCC: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基于分簇的多MC协同充电策略[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4,35(10):2231-2236.

[4]裴玖玲,孙少杰.基于CDIO的《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5,(5):48-49.

[5]薛凤.基于CDIO的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0):21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