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1

关键词:体育课程 地方特色体育文化 传承

一、通过中小学体育课程实现地方体育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等价值,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同时,还有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是相对于流行于全世界或整个国家的体育文化,仅仅存在于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因此,体育文化,特别是地方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学习传承、发展创新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都必须通过中小学体育课程来逐渐渗透,即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其意义主要在于:

1.有利于充分注意经济文化类型差异。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出,学校课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课程目标忽视“经济文化类型差异”。事实上,我们国家因地域辽阔,再加之民族众多,各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和文化差异,即使是在同一地区,乃至同一城市的不同学校之间,往往也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不同。这种差异会使得同一门课程的实施必须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充分结合各地区和各学校的差异,鼓励各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无疑是最有利的选择。

2.有助于学校与社区沟通的加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也普遍增强,但学校与社区之间在体育文化方面的交流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这种阻力一方面来自学校场地向社区开放,另一方面在于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无法与社区居民顺利接轨,简言之,就是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与社区体育文化不兼容。若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通过结合地方体育文化特色进行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在教学中加入本地居民普遍从事的地方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可以较好解决这一问题。

3.有利于地方传统特色体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地方传统特色体育文化具有封闭性和相对静态性,这使得地方传统文化向外扩张的能力相对较差,同时又更为易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如果能够通过一定程度的开发与合理利用,使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校园,为青少年儿童所习得并接受,这种文化必将能够较好地传承下去,并有可能得以发展和振兴。

4.有利于人类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通过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地方特色体育项目的引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地方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得以保持,从而增强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保证体育文化间的沟通、碰撞、融合的普遍化和经常化,这也是维持体育文化生态平衡与稳定、发展与繁荣的先决条件。

二、中小学体育课程传承地方特色传统体育文化作用的发挥现状分析

我们在对15所被选取的学校进行调查后发现,无一例外地以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为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课上辅以游戏。在被调查学校中没有一所在体育教学中加入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传统体育内容。

主要原因是:

1.认识不足。在所有被调查学校中,除了两所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增加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外,其他学校全是以田径和篮、排、足、乒、羽等球类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普遍认为上述项目才是“正宗”,民族传统体育难登大雅之堂,就更别说土得掉渣的本地体育文化了。而且学生们绝大多数生于此长于此,对于本地体育文化的兴趣不高,在学校开设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可行性差。

2.课程资源开发不够。本地体育文化由于其形式不一定适合学校体育教学需要,有的可能是难度大,或对抗性太强,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大,如果不对其加以改造根本不适于课堂教学,尤其是小学体育课教学。若要通过中小学体育课程对此类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加以继承与发扬,开发和改造就成为必需。然而这种费力又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很少有人愿意做。在研究小组对被调查单位的体育教师进行走访时,大家一致称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与打算。

3.地方特色传统体育文化普及程度低,推广难度大。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因其相对静态性和封闭性,虽然使其存续成为可能,但也严重影响了其普及与推广,从而也就造成了研习群体小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少年儿童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社会流行、认同度高、普及范围广的体育运动项目。由于这种原因,也就使得地方特色体育文化进校园出现了困难。

4.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推广普及投入不足。这里所称的投入不仅仅是经费的投入,更包括设施、精力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在调查中发现,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并未在体育校本课程方面做出相关的明确规定,甚至连指导性的条文也没有。因此学校和相关教师缺乏主动意识,从未考试过要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地体育文化纳入体育教学之中,从而为传承和光大地方体育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结论及建议

1.结论:鼓励各学校充分结合本地区和自身的具体特点开发校本体育课程,将本地特色体育文化纳入校本体育课程中来,不仅有助于较好解决地区及校际差异给体育课程实施带来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学校与社区沟通的加强,更为重要的是,这将有利于地方传统特色体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还能促进类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但在这方面,学校的实践中还存在中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认识不足。根据调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和学生,均把奥运项目视为“正宗”,很少关注本地特色体育文化;(2)不重视课程资源开发;(3)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推广普及投入不足。

2.建议:(1)开展竞赛活动以保障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首先是各地方教育、文体管理部门应在地方运动会上下功夫,增加本地特色体育项目,通过竞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熟悉本地特色体育文化,从而带动更多的人从事这类运动,建立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立足和发展的基础;其次是在学校的课外活动中举行涉及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体育竞赛活动,把这种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引入校园,让更多的学生加入进来,建设一支能够将本地特色体育文化传承下去的后备力量。

(2)鼓励学校体育教师开发相关的校本体育课程。要保证地方特色传统体育文化走入校园,发挥其娱乐、育人的功能,首要任务是要将其开发、改造成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材料,这项工作无疑要由体育教师来完成。地方教育文体主管部门应通过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体育教师通过合作来实现地方体统体育文化的教材化,从而促进本地特色体育文化的发展繁荣。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四川、重庆、云南及贵州四个省(市)40所农村中小学校中,进行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参加调查的对象是已经开展了体育校本教材实践的中小学。共有重庆5所中学和5所小学的400人,四川6所中学和4所小学的200人,云南5所中学和5所小学的100人,贵州7所中学和3所小学的200人。样本的抽取在保证代表性的前提下,也考虑了操作的可行性,故样本的大小在四个省市中有所差异。调查实施时,我们以参加各省市体育校本教材培训的领导及体育教师为访谈对象,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委托他们将问卷发放给他们各自学校的体育教师填写且给予寄回,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17份,回收率为90.78%。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教材开发及其意义的认识

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教材内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及不够全面,有26.6%的体育教师将体育校本教材等同于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43.1%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校本教材就是学校或体育教师自己编写教材,还有18.4%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校本教材是上级主管部门布置下来的一项工作。82.1%的体育教师认为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79.6%的体育教师认为改变了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课程观念;75.8%的体育教师认为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价值是提高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38.7%的体育教师认为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有93.9%的体育教师表示有必要开发体育校本教材,还有3.4%和3.7%的人表示没有必要开发体育校本教材和不清楚。调查结果表明,有43.9%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校本教材是由教研组或年级组开发,28.3%的体育教师认为是由体育教师自主开发,21.3%的体育教师认为是学校指定专门人员开发,也有6.5%的体育教师认为是专家学者开发。

2.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教材特色及质量的认识

调查发现,有93.3%的体育教师认为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体育校本教材就是特色所在,也有4.3%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校本教材的特色是与别的学校完全不同的体育校本教材,只有2.3%的体育教师认为不清楚。有90.8%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办学理念明确,全校上下达成共识有助于体育校本教材特色的形成;74.1%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有良好的校风传统有助于体育校本教材特色的形成;42%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有悠久的历史有助于体育校本教材特色的形成;46.1%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有良好的声誉有助于体育校本教材特色的形成。

以上问题表明,目前大多数进行了体育校本教材开发的体育教师已经意识到体育校本教材特色和质量的重要性,重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的整体建设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思考了衡量体育校本教材质量的标准,体现出体育教师在开发体育校本教材中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多数体育教师把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体育校本教材看作是有特色的体育校本教材的重要指标,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而凸显体育校本教材特色的关键在于学校办学理念的明确。

3.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实践情况

调查发现,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学校基本上以一线体育教师为开发主体。其中部分体育教师对自己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能力估计不足,可能导致体育教师被动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开发与实施不能深入进行、所开发的体育校本教材质量有限等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1.正确认识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价值

在访谈中发现,真正尝到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甜头”的学校不多,还是有学校开发体育校本教材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任务,或者是为了“赶时髦”,“为科研而科研”,而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发体育校本教材。其原因既有体育校本教材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比重小、地位低的原因,也有国家课程、必考课程任务重、压力大的原因,致使体育校本教材实践在学校中处在一个“时冷时热”的“尴尬”境遇之中。为此,正确认识并真正理解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学校的发展、学校文化的重建是当前学校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其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其中包括体育教师职后的专业发展。为此,有必要更新体育教师的课程观念,增强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转变体育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角色。

2.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体育校本教材

有特色的体育校本教材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折射点”,是依照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传统开发出来的一种课程类型;而开发体育校本教材并致力于形成有特色的体育校本教材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思考、探索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的过程。学校的办学特色,包括体育校本教材的特色,主要是由每一所学校学生的实际发展基础和需要、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等差异而决定的。学校体育课程特色形成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重视对体育校本教材特色的追求与打造,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真正价值,从而有效实现以体育校本教材促进学生发展、体育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目标。

3.不断完善体育校本教材的评价机制

体育校本教材评价是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校本教材评价制度的建立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在体育校本教材开发和实施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课程多层次评价体系可分为体育校本教材本身的评价和体育校本教材实施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体育校本教材本身的评价又可分为体育校本教材开发过程的评价和体育校本教材开发成果的评价。但是,目前这种评价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偏差。调查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开展了体育校本教材开发实践的学校,没有专门地对体育校本教材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多数学校忽略了同伴体育教师、体育教师自我及学生对体育校本教材的评价;在评价对象上,多数学校重视对有形成果,即作为体育校本教材开发产品――“文本化”体育校本教材的评价等,而忽略了对体育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体育校本教材实施过程的考查等。要克服以上不足,应该把体育校本教材开发看成是一个民主、开放的动态过程,体现参与、互动、对话、合作、民主、多样性的原则。开发过程需要过程性的评价,体育校本教材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而且要关注过程,要力求评价的动态化、连续化、日常化。体育校本教材评价的功能要突出激励功能、反馈功能、改进功能。

4.创新体育校本课程的特色,彰显体育课程的魅力

体育校本教材开发立足于学校社区特色资源开发及本校师生的成长上,所以课程评价应该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和社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对体育校本教材的评价要避免用唯一的标准对不同学校的体育校本教材作简单的“优劣”划分,而应该以“适宜性”为原则,把切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办学思想和特色、体育教师愿意承担并能够胜任、学生欢迎并有实际收获等,作为衡量体育校本教材质量的标准。体育校本教材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工作,对体育校本教材的评价重在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以使体育校本教材不断完善,真正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一个“亮点”。而开发与实施体育校本教材的过程,本身就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舞台”,体育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充实课程知识、提升课程实践的能力,从而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耿培新,曹卫民.对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几点认识.中国学校体育,2005(4).

[2] 文兰佃,李树怡.简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资源开发.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

[3] 李勤.编写体育校本教材的尝试.基础教育研究,2007(6).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3

关键词:体育舞蹈;特色课程;中小学

2014年l月10日,教育部以教体艺〔2014〕l号印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教育部将对中小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艺术课程,应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的下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1]。由此可见,体育舞蹈项目的健身价值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关的政策为体育舞蹈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同时也为体育舞蹈作为特色课程在中小学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曾说过,要使学校办出特色,就要改变过去笼统的管理体制,让学校有点办学的自”[2]。长期以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固定,课程缺乏创新性。因此,学校要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就应加强特色化课程建设。中小学体育舞蹈特色课程的开展,不仅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健康,还能推动中小学特色教育的发展,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需求。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是指由地方或学校参照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课程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特征和影响力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3]。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校和学生的统一,特色课程在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要以学校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资源优势以及学生的需求为基本立足点。同时,特色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是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改进、完善与提高,最终形成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并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学校课程。

1.2体育舞蹈特色课程

根据对特色课程基本概念的理解,该研究认为,体育舞蹈特色课程就是在学校办学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资源优势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研究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独特教育价值和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一门艺术与体育相结合的特色课程。

2中小学体育舞蹈特色课程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

2.1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1)满足中小学生的生理需求:由于体育舞蹈运动形式多样,以有氧运动为主,因此经常进行体育舞蹈锻炼,有利于身体各部位肌肉、骨骼、关节健康均衡地发展,同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塑造健美的身体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体育舞蹈运动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2)满足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自主学习主要是从兴趣出发。兴趣是行动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所在,兴趣能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有利于明确学习目标。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长期侧重体能训练,形式较为单一,忽视了体育项目多样性。这种传统的体育锻炼方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而且满足不了学生多层次的运动需求[4]。然而,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学习内容,能够很好地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带来愉快的情感体验。这不仅能消除学生对传统体育课厌恶的情绪,同时在体育活动中,还能充分地展现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组织能力以及自主能力,极大地满足了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2.2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4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协调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体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所起的作用日趋明显。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健康,而且还可以调节学生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形成优良学生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体育舞蹈既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又有传统体育的健身性和趣味性,恰好能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小学体育舞蹈特色课程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3.1顺应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学校的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较之前相比,其教学内容以及形式更加丰富,主要表现为课程开发的多元化。新的课程理念为我国传统的课程教育模式打开了一种新的局面,为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大胆创新,可以根据学生、学校以及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开设更加丰富、更具特色和创新性的体育课程。体育舞蹈是一项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体育项目,其项目自身的特点与新课程理念相符合。

3.2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内容及形式不再单一化,而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学内容不仅仅只强调动作技术,而应该更注重社会适应、运动参与、身心健康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所要教授的具体内容不再受限制,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此外,特色课程的建设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体育舞蹈运动作为体育课程内容可行性的原因在于,其功能特点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其运动形式多样化,因此既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又能满足学生健身要求。

3.3满足教学基础设施的要求

(1)场地器材要求不高。体育舞蹈项目类似于健美操等项目,其教学对运动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不受特殊硬件设备条件的限制,在具有光滑地板、音响设备和墙面镜等这些简单的条件下即可进行教学,即使在普通室内运动场馆也能进行,因此,一般学校都具备开设的条件。其课程时间不受限制,时间的安排早晚均可,所以实施起来难度不算大,可灵活多变。(2)已具备师资力量。随着高校的体育舞蹈的推广和发展,各大高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舞蹈专业人才,这为中小学体育舞蹈课程开展创造了必要的师资条件。此外,实践证明,体育舞蹈教学难度不大,易实施,体育教师经过简单的教学培训,都能基本完成体育舞蹈教学任务。因此,普通中小学的体育舞蹈师资完全没有问题,都能达到体育舞蹈教学的目标。

4结语

中小学开展体育舞蹈特色课程既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说明在中小学开展体育舞蹈特色课程是很有必要的。此外,体育舞蹈项目走进中小学体育课堂顺应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能够满足新课标理念以及教学基础设施的要求。说明在中小学开展体育舞蹈特色课程是可实施的。此外体育舞蹈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能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体育兴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也验证了中小学体育舞蹈特色课程开展的可行性。

作者:邹密 朱晓霜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l]教育部以教体艺.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R].2014.

[2]顾明远.什么叫学校办出特色?[N].中国教师报,2003-03-19.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4

【关键词】校本课程 体育健康 地方特色

一、选题依据

2001年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及学生的的适应性”。体育校本课程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通过在本校课程建设资源的基础上,对校本课程建设中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人力资源的增强、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有明显的优势,改变了以往教学过死的局面,在构建具有“健康第一”基础教育理念的同时,把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权交给了地方和学校,迫使每个体育老师都要参与课程的建设。需要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增进学生健康、突出学校特色的前提下,走出体育课程校本建设之路。已成为21世纪初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乃至整个体育教育改革的重大热点问题,从查阅的教育研究文献可见,对于校本课程建设的系统研究甚少。据此,本研究为校本体育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推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探讨地方课程资源建设对小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为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参考。

本文分析了校本体育课程的概念以及校本体育课程的现实函义,阐述了校本体育课程对小学生健康的影响。小学教育体育是整个教育阶段重点环节也是也是基础环节,学校体育课程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对社会主义和文明建设,对于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的性格所以,孩子的终身体育要从小培养,从兴趣培养,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以增补学校传统体育课程面值得摸索和探究 。我国地幅辽阔,怎样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文化领域下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学校是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主要单位,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育需求和发展特点,利用学校的各方面资源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情况来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文以合肥市经开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情况进行研究,以合肥市经开区(校长、老师、学生和家长)为调研对象,并以经开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状况作为个案调查进行研究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合肥市具有代表的经开区3所小学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问卷,根据校本课程建设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经验,以及采用相关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从三级课程概念、校本课程建设者、各地区学校自身拥有的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等方面编制相关问题如学校课程内涵、建设特色、人力、物力资源发展状况。 分别对经开区3所小学的体育教师发放问卷15份,回收有效问卷15份,回收率为100%。问卷内容主要用于收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相关人员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意见,在问卷设计上要清楚地表明调查问卷需要的信息。

2.文献资料法:查阅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3.实地访谈法:以面对面的方式对学校领导和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交谈和询问

4.数理统计法:将调查问卷统计整理后计算出相关统计量

三、结果与分析

(一)经开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

1.教师对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意识和态度及参与程度在所调查的15教师中,13名教师始终对校本课程建设持支持态度,只有两名在执行过程中才对其认可;在参与程度上,15教师都积极的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工作,这说明体育教师对校本体育课程建设的态度都是积极的,其不仅有积极的态度还有积极主动参与的行为。

2.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教师课程意识及专业能力的提高 从表1看出,70%的教师被要求集体备课并持积极主动的态度,70%的教师遵守规定的课程设置,90%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等成效对其进行考核。

3.依据本地文化特色、人力物力资源整编校本教材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经开区3所小学中贯彻和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学校采用的物质资源主要体育场地和器材占50%,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知识和技术技能)占40%,学校在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利用的人力资源主要来自体育教师占60%,班主任占30%,校外专家占10%,

(二)经开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发展学生自身爱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为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提供了有利平台,图表2可以看出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教师工作中要求集体备课的占90%以上,学校根据本校特色优势发展特色课程的占70%,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建设。

1.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有利于体育设施的改善和形成学校特色课程 国家课程的发展模式除了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外,很难实施各区、各学校的特色性与差异性。而校本课程重要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以学校为主,在国家统一要求下,立足本校拥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发展本校的办学特色,来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

2.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我国校本课程建设过程存在一些隐性问题,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力物力资源存在差异性,加之我国在校本课程建设起步较晚,缺乏相关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及充分的规划与组织能力,没有一个让学校具体观摩的标本。另外小学教师个人素质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教师很难融入到新的理念中来。

图1 指标得分、变异系数图(B1101-B432)

表和图中所有汉字为宋体五号,英文、数字采用Time New Roman,行距为最小值12磅。并且与正文空一行(如表1)。图注和表注8号字体,行距12磅。

表1 专家结构一览表

注:专家是指……。

表格采用三线表。可采用表格样式中的“简明型1”。

四、结论与建议

(一)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课程改革行动

强调主要以学校为主体,尊重国家和地区体育课程的基本精神。与此同时,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水平。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建设需要高效的内部管理和质量监控。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校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其一,各学校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学校在文化、经济、师资和学生方面差异很大。其二,各小学的办学模式有私立和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办学自上有较大优势。其三,每个年级的学生也会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因素他们有着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兴趣爱好等特点。

1.体育校本课程组织管理 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在学校层面上的到落实才能算成功,首先,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还要能够保证运行畅通。其次,校长的领导与支持,校本课程建设主要领导是校长,因此,校长对校本课程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校长对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领域,引导体育教师进行变革与革新,从而实现学校在教育理念、办学宗旨上的统一。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希望全校人员的工作富有创造性的话,那么这方面的工作就不应该摆在第一位,它完全从属于教育过程。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2.体育教师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态度 体育教师既是体育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又是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和评价者。因此,体育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理论水平,增强教师素养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精深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是体育教师承担体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专门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认识。我们认为很重要一点,教师在学校里的是科学基础学科,他应该能分辨清楚这门科学上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的前沿的问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承担体育教学任务,也必须具备上述体育专业知识。

(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保障

1.学校体育课程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提供教学课程使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需要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如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进行积极合理的分析与评估,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的体育课程资源,满足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

2.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包括体育教师、学生、学校主管领导、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和校外的专家学者。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体育教师是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从问题的诊断、教学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课程设计到课程评价等环节,都要依靠体育教师来完成。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主要是满足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应当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决策的讨论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创建新的、安全的、健康的、有趣的游戏。学校主管领导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作用很重要。首先,他们更好地了解学校教育改革的趋势,拥有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引导学校教师形成共识,通力合作。学生家长参与教学工作是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支持,他们能够起到发挥咨询、桥梁的作用,能够让学校教师能够清楚的对学生生活习惯、健康状况、体育的兴趣爱好更有效的了解。他们还能集思广益对教学提出合理意见,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根据学生、学校的需求的调查分析

1.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是针对特殊的学生群体,也可以说是对某一年级、某一班级的学生群体。所以,建设者既要对学生群体需求必须的调查分析,还要对学生身体和心理分析其间的个性差异。

2.学校体育资源的调查分析:为了更好的了解该校体育建设的条件和限制,其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1)体育教师参加的数量、知识、经验、态度、和能力等;(2)教学辅助人员;(3)体育设施,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学器材、质量、使用率等;(4)各种体育课程教材音响的使用率。

3.问题调查分析:问题调查分析的目的要发现问题,看看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的状况如何;是否有与实际不相符的问题,是否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相悖。

五、建议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5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程;内容开发

伴随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课程开发及管理方面职责的调整,学校如何在确保国家课程全面实施的前提下,适应三级课程管理和教材多样化的形势,创设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成为学校急需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如何实施《新课标》,如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从各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以民族传统体育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等问题己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的面前。

一、体育课程开发的意义

体育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同时,由于它着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思想。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体育课程的开发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体育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从而确立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体育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教师对待课程开发的态度

少部分的教师对体育课程开发的态度很消极,这主要由于长期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致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方式受制度的影响而过于依赖和被动服从,在思想意识领域,教师把自己视为国家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实施者,这是教师开发课程的最大障碍。如何扭转这部分教师的思想也应该是当前我们及时而又迫切做好的工作。教师们虽然对初中体育课程开发抱有积极的态度,但由于很多教师是在以往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他们的课程知识和课程意识的缺失,创新精神培养的不足,多年在执行全国统一而灵活性较少的体育教学大纲,又大大地消弱了他们创造性工作的积极性,这种惯性力根深蒂固,造成教师对开发体育课程信心不足。

三、体育课程开发

1.借助多媒体技术

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使讲解和示范更直观、生动、形象、准确讲解和示范是体育两大要素。讲解,就是对动作技术的概念、原理和方式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不仅要做到言简意赅、恰到好处,而且还要能够运用术语和口诀进行讲解,确切地表达动作技术结构和要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动作的印象。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从而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教师只有花大力气吃透教材内容。充分掌握运用语言技巧,运用贴切有趣的比喻才能使讲解生动、形象、具体、有针对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现有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

传统学校体育课上出现的运动项目绝大多数是竞技性的运动项目,极少数是近几年出现的健身运动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过多的选择竞技性的运动项目。采用竞技性的训练手段,既不适合中小学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不利于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体育教师开发课程的主要途径。其基本方法为:一、简化技术结构,减小运动难度,使其既能增强体能,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其二、降低负荷要求,使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在最佳范围内,满足学生健身需求;在组织教材内容时,调整和转化传统教材的竞技运动特点,充分挖掘运动项目的多种功能,更多的考虑教材的健身、健心以及促进社会交往方面的功能。

3.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体育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体育的独特魅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挖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体育宝贵遗产。在客观上表明,民族体育的弘扬和挖掘是我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由之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及时移植富有特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民族和民间体育并对其进行多功能挖掘和开发。将会给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新的特色。

4.新兴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

将新兴运动项目引进学校体育课堂,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对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良性开发就必须突破旧的体育课程体系,深入改革统得过死课程管理体制,从而使单一的课程方案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强化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促进体育教材内容的时代化、多样化、本土化和特色化。对新兴运动项目也有一个改造的问题,结合当地的地情、校情和特色,对能激发学生浓烈学习兴趣的新兴的现代时尚运动项目进行改造。把新兴体育运动有效渗透和融合到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来。体育课的标准和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内容、教法有了很大的机动性,这样学校就可以自己安排课程内容和学时。体育课实施选修课和个人能力为前提进行分组,而这种形式实际上就改良了班级授课的形式,不但能突出因材施教,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特长,对于满足学生的要求、爱好、和突出个性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形成特色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孟大航.城市初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2005.

[2]陈红新.江苏省农村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引进民俗体育的可行性研究.2009.

[3]何军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06).

[4]袁作钰.校本课程开发的十大误区[J].教学与管理,2004,(08).

[5]吴永军.再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核心理念[J].教育发展研究,2004,(03).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6

[摘 要] 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体质健康呈现整体下滑趋势的今天,把学校体育文化提高到学校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位置符合新课程改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笔者试从“体育教学文化”“特色体育文化”“体育活动文化”“自主体育文化”等方面阐释学校体育文化建构,以期形成学校体育文化的系统思想,让学校体育文化更好的服务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学校体育文化;体育教学;特色体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这不仅反映了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本质,也对应当前学生体质健康的严峻形势。自1985年以来,国家针对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进行了数次监测与调研,从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献下滑的趋势。

调查和监测结果也引起了国家各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应在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体育文化,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让学生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培养运动的氛围,提升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以有效提升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一、建构“健康第一”为核心的体育文化

“健康第一”的理念把注重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提到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最重要的位置上。要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我们就必须将体育锻炼与孩子们的身体与心理、体育与生活、技能与方法等充分融合起来,建构一个完整的体系,并让其充分融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在快乐中锻炼,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这个过程,不仅是教师教学、引导、激趣的过程,更是学生认知、体验、情感升华的过程。要使这一过程能够真正提升孩子们的体育技能水平、体质、心理健康水平等,就必须在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充分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精心思考和设计教育教学的目标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评价体系等,把教学的一切关注点都放在帮助学生健康发展这个中心上,切实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不断尝试;做到课程内容趣味、实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会学、会用;切实做到充分挖掘教材和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体育资源;切实做到课堂与平时生活结合,让体育锻炼与健康的理念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并一以贯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育教学的起始点和归宿都放在提升学生健康水平这个中心上。

二、打造“特色课程”为载体的特色体育文化

“特色课程”为载体的特色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核心要素之一。特色体育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师资、硬件等资源条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打造的校本化体育课程,这些课程的意义在于以一种校本化的方式覆盖学校的全体师生,为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内外交互的平台,成为孩子们学习、健身,教师们教育教学以及科研的重要载体。

在学校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关注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孩子都存在差异,学校在课程建构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然后在此基础上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等资源,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选择权,发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适应的、符合自身状况的特色体育课程,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初衷。二是要完善师资配备与后续的师资力量。完善的师资是课程实施的保障,学校必须建立起与特色体育课程相适应的教师团队,这个团队要具备创新力、科研力,能够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不断研究、创新、提升、完善校本特色体育课程,并且能够不断发现和培养教师中的后备力量,使课程具有连贯性、延续性。三是要建构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引导孩子们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追求和习惯。

特色体育课程不是学校的“面子工程”,建构特色体育课程出发点和旨归是实实在在地帮助、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特色体育课程,让每一个孩子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使之成为孩子们健康发展的载体。

三、形成“彰显个性”为基调的体育活动文化

课堂教学是孩子们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技能的依托,教师要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内化并应用到日常的体育锻炼中。这就必须通过大量的校内外体育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

学校必须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体育活动文化。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积极落实“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在大课间活动中,不仅可以开展传统的广播体操等,更可以通过发挥师生的集体智慧,开展特色化的啦啦操、球类、毽子、跳绳等适合不同孩子需求的、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体育健身氛围。此外,还可以让孩子们自主开展一些小范围的个性化运动,让校园体育活动文化深入人心。第二,举办校园体育节。校园体育节不仅是孩子们的节日,更应是师生、家长,甚至是社会参与的群体性节日,可以设置教职工体育技能比拼、师生协作运动、亲子运动等环节,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愉悦,更能让他们在困境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学会调节情绪和压力,锻炼意志品质,提升创新能力。这样的活动更能把“健康第一”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带动全社会范围内的全员健身氛围。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硬件资源等实际情况,开展小范围的、针对部分孩子的“补差”训练,针对有兴趣或是有特长的孩子的“提高”训练等体育活动,从而引领每一个孩子更好地发展身心。

四、塑造“个性鲜明”的自主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