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范文1

黑龙江大庆第五十六中学 董哈佳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来普及。学生有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我发展。网络下的研究性学习更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优势开辟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对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研究主题,一般是以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和学科特点为主,又要保证小组之间研究主题不重复,使研究成果多样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主题验证阶段,确定小组同学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法,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教师提供网络支持系统及查询工具,指导学生查找相应的参考书,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完成研究任务。

成果展示交流阶段,展示自己的课题报告,进行课题答辩及评价。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完善研究成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这种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发展了学生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将自己完整的研究成果在网上。

网络环境给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学习环境,即确定主题研究的资源环境、信息收集协作学习的环境、成果和交流的环境(如下所示)。

确定主题研究的资源环境:

提出主题——讨论主题方向

确定研究主题——开题报告

信息收集协作学习的环境:

主题验证——网上收集处理资料

整理研究成果——初步论证

成果和交流的环境:

交流——展示研究报告,

交流研究成果——结题评价

教学实例

1.研究主题:宇宙大观:地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2.课题意义:以宇宙探索为主线,树立我们爱护地球,保护地球资源,关心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识。是与高中的地理、生物学科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学生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会使用相应的网页制作软件,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实施阶段

(1)体验问题情景,形成研究主题

从学生自己对天气变化的感觉出发,观察地球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以小组方式,用上网浏览查找信息,或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了解地球的形成,它的天气及地理变化给人类的生活、生产所带来的影响。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应信息的查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列举出地球的天气及地理变化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几个方面,初步确定4个研究的主题。

地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的地球

地球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树木与草原

地球的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我们的朋友

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的家园

(2)搜集相关资料,实践验证主题

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就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分工协作,明确自己的任务。首先小组学生一起学习网页制作软件,从软件的安装开始学起,到软件各功能菜单的使用再到后期的制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软件的使用,通过网上的学习交流,还掌握了菜单的制作、图片编辑插入、文章的超链接等一些常用的制作技巧。其次是分工协作,有的在网上找取相关的图片、文章,有的进行网页页面的设计,有的负责超链接等技术上的处理,有的编写小组观点看法。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相互协作,

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整体,突出了研究主题。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展情况,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完善研究成果。

(3)成果的表达与交流评价

各小组根据自己找到的相关信息,整理成学习体会和研究成果,并以论文、电子投影片和网页等形式,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进行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提高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合作能力。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影响,人类可以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也可用科学技术毁灭人类。增强使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在“我们的地球”网页中开设了地球景观、中国航天、宇宙探索、山川河流等七个栏目。纵向站点有“科普”、“科普与您”、“天地人”、“星空天文”四个标题,共有65篇文章、40多幅图片说明地球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学生们在搜集和整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深刻地了解了宇宙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但丰富了视野,满足了好奇心,而且学会了根据研究主题去搜集和利用信息。研究成果传到学校的局域网中,受到全校学生的好评。学生的作品还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在该案例中,体现了浓厚的研究气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利用社会调查、资料查询,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教师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思考与总给

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学习对网络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网络资源共享、及时评价反馈、信息交流展示等功能在学习中应用得很广泛。在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时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1)研究主题的确立要与课本的知识及具体科学知识相结合

与课本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科学知识出发,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研究主题,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使在网络上查找信息时,不至于盲目浪费时间。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协作学习

小组协作是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由3-5人为一组,各组成员按照自己对研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之间有分工又有协作,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范文2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学习者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5-0054-03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延伸,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本质。近年来,随着课改教改的不断深入,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提高。因此,该领域也引起广大科研人员的普遍关注。

一、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良好的交互性能,选取并确定某一研究主题,以建构自我知识体系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

该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网络为工具,同时强调培养学习者的研究能力,强调独立研究和协作研究相结合。注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学习活动不仅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一改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综合了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传统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使其特点更具鲜明性:

(1)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眼点,突出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和探究相关的主题内容,其自主性可表现为学生个体的行为和学习小组的协作行为,教师则在其中发挥指导、控制学习不偏离预定范围的作用。

(2)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告诉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受特定知识体系的限制,学生可依据研究兴趣选择任何一个主题,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我知识的建构。其开放性不仅表现在选择主题的多样化,而且从事研究的主体也应具有开放性。这些研究主体可以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和社会阶层,只要满足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条件,就可以成为一名研究者。

(3)研究性:研究性学习以研究为灵魂,以知识建构为最终目标,始终将研究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中。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具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通常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问题驱动和情境创设来完成相应任务。在此过程中对学习者的思维、组织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要素与学习过程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要素

从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看,其活动的开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研究为对象来进行。以网络为支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并没有改变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相反,它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其要素为:(1)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既可以是单独的研究个体,也可以是研究小组。(2)教师。由于教师地位和角色的变化,推动了研究性学习向着有利、有序、正确的方向开展。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既可以参与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也可以与学生相互交流,为其答疑解惑。(3)研究主题。该主题是学习、研究的对象,是要达成的目标或是要解决的现实问题。(4)网络学习环境。该环境是集平台、资源等于一体的、可供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展示教学成果的学习载体。(5)学习平台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由于自身具有个性化特征,使得教师、学生之间存在互动。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

如图1所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应具有五个过程:学习情境、确定主题、研究过程、成果展示、评价,网络学习环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支撑平台,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同时评价也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一方面通过评价不断修正研究方案,另一方面通过研究成果的评价改进研究中的不足。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主要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方案、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和成果展示并进行评价。教师则在整个过程中既要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也可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网络环境或平台作为整个研究的支持工具。

三、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与案例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研究可以得到图2所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从情境创设开始来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的选择既可以来自学习者自有的知识体系,也可在课程资源库里面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该资源库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学习者的各个研究主题,优化和丰富研究主题,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者提供主题的选择。

该框架的核心是网络平台、学习者、教师和资源库。在网络平台中包含论坛、BBS、QQ等聊天工具,学习资源。并提供信息检索的工具等。学习者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者基于WebOuest进行针对某一研究对象的学习活动;也可利用情境创设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等等。

同时网络学习平台也为生生、师生之间搭建起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学习者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与平台中任何一个人结交朋友,建立友谊,为共同的学习目标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资源库的建设:主要是在网络中运行的记录学习者的信息、学习轨迹、信息交换与提取的数据库。网络资源、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的分组、学习策略的提供、教师的在线帮助与引导等都可以通过数据的交换、分类、存储、提取来支持整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开展:其中包括学习者对信息的加工、学习策略的提供与选择、学习小组的划分、教师的在线帮助与指导。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的研究能力,使其具有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习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的建构。

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果是学习者研究问胚的能力表现。学习者利用网络平台自己的研究成果,供大家分享,可以以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形式来表现研究成果。同时研究成果的也有利于学习者之间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彼此之间交流学习心得和学习过程。

考核与评价:一方面是检验学习者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是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积累更多的实践案例。在对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由于有不同的知识体系、知识内容和探究的方式,需要制定针对具体研究主题的评价指标。只有这样,评价才能真实反映学习者的研究能力、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和个体知识的建构程度。

2.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苏州园林”为例来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1)情境的创设

教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苏州园林中的代表性建筑及其风格,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以故事的形式

介绍代表性建筑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教师应注意学生此时的行为变化,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2)筛选问题,确定研究主题

当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时,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确定研究主题。该主题可以是苏州园林的特点、风格、历史意义、产生的人物、发生的历史事件、社会影响、历史价值等。学生根据选取的研究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围绕一个研究主题进行。在研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相关内容的讨论和问题的解决。如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进行讨论时,有同学在平台上提出“苏州园林的建筑为什么与杭州西湖的建筑不同?”这时有同学通过网络,浏览相关资料,回答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问,并附上苏州园林与杭州西湖建筑的图片。这样一问一答,学习者就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他们的提问和答案,在学习平台上小组的其他成员都能看得见,并且也可以就这样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答案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相互讨论,学习者的兴趣就得到很大满足。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建立。

随着问题的深入。讨论的问题更加具体化时.小组内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同意见。在这里可将持不同意见的小组成员分为三支队伍:一支是持赞成观点:一支是持反对观点;另一支是持中立态度。当持赞成和反对观点的两组成员进行讨论时,持中立态度的学习者旁听两组对问题的讨论,同时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加入到其中一组队伍中,继续讨论。就这样学习者对问题不断地做出判断和思考,小组内部根据意见不断变化队伍,直到双方达成统一意见,问题也就得以解决。

(4)成果展示与交流

每个小组通过文字、图片、网页等形式展示该小组的研究成果,供其他小组学习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与老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老师之间都进行相互的交流,点评研究成果。

(5)考核与评价

在成果展示阶段,相互交流就是对学习者研究成果的评价,也是对研究成果的补充和完善。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范文3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法;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成果。本人在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运用过多种教学方法,认为实施研究性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现作如下介绍。

1 研究性教学法的含义及实施路径

研究性教学法,就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由师生共同拟定教学内容,一起讨论、分析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教学方式。它是依据教学大纲,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由师生共同拟定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教师提供参考书目、网络资源和思考方向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调查和讨论,获得研究成果,最终由教师做出相应的总结评价。研究性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第一,设计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交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问题,精心设计若干研究专题作为研究性教学重点内容并实施。

第二,布置研究。教师向学生说明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布置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提供有关参考资料、网址信息等,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第三,分组选题。学生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兼顾擅长写作、社交、电脑操作、系统分析的同学合理搭配,由4至5人组成学习小组,选出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确定研究课题和分配研究任务。

第四,准备讨论。小组成员一起制定课题研究方案,阅读参考书目,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网络图书资料检索,收集、整理资料,准备讨论发言稿。

第五,撰写报告。由组长召集组员进行讨论,整合研究资料,讨论写作提纲,撰写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制作PPT演示稿。

第六,个别辅导。教师认真批阅各学习小组上交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教会学生处理研究课题相关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式,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批判性的研究,适当启发和提供思路,指导学生修改研究报告,完善研究成果。

第七,课堂发言。教师组织课堂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会,学习小组派代表或全体成员到课堂上汇报研究成果并用PPT演示,各小组相互交流研究经历和经验,允许其他同学对发言小组的研究成果提问、质疑,进行学生之间互动。

第八,总结评价。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总结内容包括对研究性学习内容的概括性评价,对学生参与情况、研究成果展示发言、PPT制作、研究报告撰写水平进行评价。

通过上述路径,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问题的目的。因为,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通过自学、调查、讨论、写作、发言等实践环节,才能培养观察、发现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产生属于自己的正确认识,才能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是本人采用以上教学路径的根本主旨。

2 实施研究性教学法的意义

2.1 研究性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性教学内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选择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学生关心的社会实际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消除部分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厌倦情绪。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寻找问题答案,他们主动查找大量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积极认真地思考和讨论,这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得条条是道、学生玩手机打瞌睡抬头率低的现象。

2.2 研究性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实施研究性教学法,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研究过程,在学习讨论辩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充分表现学生的个性。学生们在讨论和辩论中互相补充、互相交流启发,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产生灵感的交汇,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3 研究性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

研究性学习选择的讨论专题是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也是部分学生长期没有解决好的思想问题,通过自学、讨论和教师引导,使这些问题得以真正解决。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与研究,认识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这就坚定学生对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学生自主选题,查找资料,自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只是启发学生思考,并不代替学生作答,也不用简单方式把答案交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求解,这就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课堂发言、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小组成员一起参与研究过程,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共同登台展示研究成果,这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提高了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2.4 研究性教学法有利于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行”

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唱“独角戏”,尽管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学生认真听讲并真正接受的并不多,教师劳动成果转化率并不高。实施研究性教学法,教师讲重点、关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研究、作出解答,心服口服地接受课程的思想观点,增强对课程的认同度、满意度,使教师的教学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行为。

3 实施研究性教学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所谓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对教师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研究性教学法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教学民主原则

一般说来,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文化基础知识欠扎实的特点,但教师首先应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个体,尊重学生,在平等合作互助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师应把自己当作学生的知心朋友,多爱护关心学生,多与学生交谈沟通,了解学生思想实际。老师应把教学作为师生共同合作的平台,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倾听学生心声,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

3.2 引导说服原则

民办高职大学生具有朝气蓬勃、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特点,同时也是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较浅显的特殊群体,他们对同一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的。正因为有不同的意见,需要进行研究学习,才能使讨论、辩论更热烈更深入,才能显示他们的个性,才会提出有创新性的见解。所以,教师应,不必去“统一认识”以显示教师的权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当然,对有明显错误的观点和认识,教师就要正确梳导、耐心说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持错误观点学生在认识上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直到自觉接受正确的观点认识。

3.3 实事求是原则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性,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认识真理和掌握规律。由于思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和权威性特征,对教师有严格的政治纪律要求。也许会有人担心,一旦学生发表了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过激言论怎么办,难道就不要旗帜鲜明地表态?这种担心是可以消除的。四项基本原则本身就是实事求是地看问题的产物,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讲道理,摆事实,用充分的客观事实证明其正确性。

4 实施研究性教学法应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4.1 教材系统性与教学针对性

目前,高职院校统一使用教育部规定的由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编写的重点教材,教材具有严密系统性。教师上课前应在认真研读教材、了解体系结构、理析内在逻辑关系、把握教材系统性基础上,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思想状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撰写详细教案并经常修改,增强教学针对性。教师在讲课时应针对课堂教学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还应通过布置、指а生自学教材有关内容,使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达到系统地掌握知识的目的。如果教师片面强调教材系统性而忽视教学针对性,按教材内容平均使力,就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4.2 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学得怎样,关键要看学生自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甚至抹杀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教师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是主导、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教师只能是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去学会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思考。当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能轻视。教师主导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教学方法的革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领航者、带路人,对学生影响十分深刻。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体现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主体受益就越大。

4.3 课堂集体指导与课后个别指导

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只能解决学生的一般性问题,在课后进行个别指导才能解决学生的特殊性问题。这就要求课堂集体指导与课后个别指导必须结合、兼顾。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处于“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少、学生多”现状,课后个别指导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容易被忽视。其实,课后个别指导很受学生欢迎,往往能给学生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有思想负责任的教师会利用课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课后参加学生讨论,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还使用微信、QQ、邮件、电话等途径,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空间平台进行个别指导。这不仅增加课后个别指导的机会,而且有效地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融洽师生关系。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 整合 探索与思考

一、 背景分析

(一)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研究学习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搜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完成对研究课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课余时间有限,完成的时间大部分在假期期间,教师定期进行指导,学生大多是个人寻找资料,学生无法实时得到小组内同学研究的进度情况,并且无法达到团队合作的目的,学生的团队意识在研究中也得不到实现,学生集体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不能够真正得到体现,失去了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价值。

(二)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优点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极大地丰富了研究性学习所需的大量资源,并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平台,在研究、学习、团队合作等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并能实现资源共享,对研究的学习成果进行分享、讨论和。

二、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整合的基本目标定位

1.要运用创造性思维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2.要通过信息时代的新型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能力、信息道德等三方面的内容,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知识能力,即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

4.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5.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要培养学生对研究成果的展示及对研究成果的评价。

三、如何开展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一)利用信息技术,扩展资料获取方式

传统的资料搜索方式存在局限性,信息技术很好地扩展了资料的获取方式,但有些资料可能由于时间的流逝,生活中很难搜索到,而信息技术则可以改变上面遇到的问题。

(二)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

研究性学习当中,学生自由搜索资料,没有了传统教师的讲授,难免在网络上搜索资料时遇到问题,学生这个时候可以互相教学,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解答自己遇到的问题,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变换了教学方法,对学生今后自我学习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习成果的分享

研究性学习重要的是将学习成果进行分享。让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及时了解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自己在第一时间也及时了解到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这是研究性学习进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通过信息技术知识中的网络知识,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上传到网络上,让各个成员了解小组学习情况,自己也能够将个人的资料研究成果展现给大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成果的分享,培养一种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四)研究过程中的学习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研究性学习注重研究,学生在课下进行研究性学习资料收集工作的同时,更要注意资料的整理工作,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并从中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判断,选择出和小组研究课题相关的素材,对资料进行辨别,然后上传到小组的空间当中,小组内进行资料的进一步探讨研究。

(五)在课程整合中的价值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从另一个方面看,将信息技术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各门研究性学习当中,各门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扩展了学习的方式方法,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交流,团队的学习意识逐渐增强,信息技术水平在研究性学习当中也得到了更好地提高。

四、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整合中的几个注意点

1.选题要科学,要选择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关的问题。

2.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在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个人所感兴趣的内容及本人个性特长,确定自己的课题类型。课题一经确立,必须制定详尽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着手具体研究活动的框架,不同类型的课题还需采取不同形式的研究方法。

3.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从知识、心理、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充分备课,选择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的研究课题,帮助和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使学生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会方法,还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增强自信。

4.发挥学生的优势。科学分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序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评估、组织和分析相关信息,通过主动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范文5

开放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进入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其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1]随着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推进,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成人学员信息素养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该领域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

一、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是以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为支撑,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良好的交互性能,选取并确定某一研究主题,以建构自我知识体系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这个概念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网络为工具,同时强调培养学员的分析能力,强调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注重学习者知识的建构。

2.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在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一改学员被动学习的局面。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综合了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传统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其特点如下:(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告诉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受特定知识体系的限制,学生可依据兴趣选择一个主题,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我知识的建构。其开放性不仅表现在选择主题的多样化,而且从事学习的主体也应具有开放性。这些研究主题可以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和社会阶层,只要满足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条件,就可以成为一名研究型学习者。(2)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以学员为主体,以发挥学员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眼点,突出学员的个性和潜能。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员借助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和探究相关的主题内容,其自主性可表现为学员个体的行为和学习小组的协作行为,教师则在其中扮演指导、控制学习不偏离预定范围的角色。(3)研究性:研究性学习以研究为灵魂,以知识建构为最终目标,始终将研究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中。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员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于具体的事务中。在具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通常围绕一个主题,以问题驱动和情境创设来完成相应任务。在此过程中对学习者的思维、组织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要素与学习过程

1.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要素从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看,其活动的开展是以学员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以项目研究为对象来进行。以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为支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并没有改变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相反,它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其要素为:(1)学员。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员既可以是单独的研究个体,也可以是研究小组。(2)教师。由于教师地位和角色的变化,推动了研究性学习向着有利、有序、正确的方向开展。教师利用开放教育平台,既可以参与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也可以与学员相互交流,为其答疑解惑。(3)研究主题。该主题是学习、研究的对象,是要达成的目标或是要解决的现实问题。(4)开放教育学习环境。该环境是集平台、资源于一体的,可供师生或生生交流互动,展示学习成果的载体。(5)研究性学习平台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由于自身具有个性化特征,使得教师、学员之间存在互动。

2.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进行过程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应具有五个过程:学习情境、确定主题、研究过程、成果展示和评价。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支撑平台,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同时评价也应贯穿于整个过程,学员一方面通过评价不断修正研究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成果的评价改进研究中的不足。过程如图1所示。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过程主要围绕“学员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模式。由成人学员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主题、制订研究方案,然后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写出专项研究报告和成果展示并进行评价。教师则在整个过程中既要指导学员,帮助学员,也要参与到学员活动中,把开放教育下的网络资源作为整个研究的支持工具。

三、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与案例

1.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教育技术专家黄荣怀指出,“显而易见,网络是其最好的交流和共享平台。比如,开始时,每个同学搜集的资料和自己取得结论或形成的观点可以在网上;可以全班集中讨论,也可以通过E-mail或BBS异步讨论;将初步的成果公布在网上,再继续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如此反复。”[2]通过对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研究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模式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从情境创设开始来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的选择既可以来自学员自有的知识体系,也可在课程资源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开放教育网络学习资源库的主要功能有:记录学习者的各个研究主题,优化和丰富研究主题,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者提供主题的选择。该框架的核心是网络平台、学习者、教师和资源库。在平台中包含了论坛、BBS、QQ等交流工具,学习资源和提供检索的工具等。学员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者基于WebQuest(问题资源库)进行针对某一研究对象的学习活动;也可利用情境创设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等等。同时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学习平台也为师生、生生间搭建起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学员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找到学友,建立友谊,为共同的学习目标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资源库的建设:主要是在网络中运行的记录学员的信息、学习轨迹、信息交换与提取的数据库。网络资源、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小组的划分、学习策略的提供、教师的在线帮助与引导等都可以通过数据交换、分类、存储、提取来支持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开展:其中包括学习中对信息的加工、学习的提供与选择、学习小组的划分、教师的在线帮助与指导。在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习中的研究能力,使其具有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习中可以借助开放教育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的建构,同时在师生、生生交流中找到归属感。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果是学习者研究问题的能力表现。学习中利用网络平台自己的研究成果,供大家分享,可以用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形式来表现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成果的也有利于学习中直接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彼此之间交流学习心得和学习过程。考核与评价:一方面是检验学习者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是为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积累更多的实践案例。在对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由于有不同的知识体系、知识内容和探究的方式,需要制订针对具体研究主题的评价指标。只有这样,评价才能真实反映学习中的研究能力、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和个体知识的建构程度。

2.案例分析选取开放教育小学教育(本科)“教学设计”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在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1)情境的创设。教师以文字加图片的方式介绍常见的几种教学设计模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接受他们各自特点。教师应注意学生此时的行为变化,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员的兴趣。(2)筛选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当学员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时,引导学员以小组的形式确定研究主题。该主题可以是“学习需要分析的工具和步骤有哪些?”,“教学过程设计最优的诠释?”,“学习过程评价可以采用哪些方法?”等。学员根据选取的研究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3)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围绕一个研究主题进行。在研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借助开放教育网络平台进行相关内容的讨论和问题的解决。如对“设计教学情境的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进行讨论时,有学员在平台上提出“教学情境的4种设计方式: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生活化情境和问题化情境的设计。这4种方式的差别在哪里?”这时有学员通过网络,浏览相关资料,回答刚才那位学员的提问,并附上详细的解释。这样一问一答,学习者就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他们的提问和回答,在网络平台上小组的其他成员都能看见,并且也可以就这样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答案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相互讨论,学习者的兴趣得到很大满足。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建立。随着问题的深入,讨论中的问题更加具体化时,小组内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同意见。在这里可将持不同意见的小组成员分为三支队伍:一支是持赞成观点;一支是持反对观点;另一支是持中立态度。当持赞成和反对观点的两组成员进行讨论时,持中立态度的学习者旁听两组对问题的探讨,同时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加入其中一组队伍中,继续讨论。就这样学习者对问题不断地做出判断和思考,小组内部据此不断变化队伍,直到双方达成统一意见,问题也就得以解决。(4)成果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通过文字、图片、网页等形式展示该小组的研究成果,供其他小组学习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都进行相互的交流,点评研究成果。总结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来完成。学生要有个人的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什么启发。学生的总结是对整个过程的回顾和剖析。小组也要有小组的总结,教师也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尽可能地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在下一次的学习中,好的要继续发扬,不足之处要推敲改进。通过总结使下一次的学习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3](5)考核与评价。在成果展示阶段,相互交流就是对学习者研究成果的评价,也是对研究成果的补充和完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和教师、同伴共享工作成果,从而获得自己原来并未掌握的知识,同时在报告学习成果、接受评价并参与讨论等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再次建构,使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4]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范文6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提出语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是适应信息科技时代、适合现代化需要。它立足语文课堂,采用穿插方式,看重民主与合作,追求自主与发展;是一种坚持科学艺术地引导、讲究主动积极地研究,力图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发展语文能力的学习。

其次,研究性学习开展要以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语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应做到三个发展:一是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思维;二是要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探索品质和探索精神;三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和创新精神。

再次,研究性学习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语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学生是研究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们主动了,研究才能深入,只有学生积极了,学习才能进步,只有学生主动积极了,研究性学习才能成功。

最后,研究性学习应以专题探究为核心,可以小组合作制作PPT竞赛为主要形式。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涉及的方面很多,但其核心就是探究,只有探究性存在,学习、自主、发现和合作才能随之存在。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最需要同学之间的密切合作,而PPT可以看做是作品的呈现,可以给学生一种成就感,同时小组间的竞争还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要想获胜,就要通力合作。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确定研究范围和主题。根据课文内容或学校活动,或时事热点、或重大节日来确定每一周研究范围。比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前,就让学生以“水浒”为主题进行相关研究;当学校组织春游活动时,就让学生以“春”为主题进行研究;端午节临近有“端午知多少”,寒假有“春节”研究主题。当然,老师只给个大范围,学生可以自主确定研究方向,如“春节”,可以研究习俗,可以研究春联,可以研究传说等。

根据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学生根据研究主题,在小组内分配任务,通过上网、咨询等各种方式搜集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由于最终以PPT为形式呈现,因此搜集的资料不能单一,必须图文结合。例如在做“诗海泛舟”时,一个小组是以“始终的美景”为研究主题,学生不仅查找了大量的相关诗词,还从网上下载了精美的图片,配上相应的诗文,再配以古典的音乐,效果很好。

整合资料探究主题。资料可以从网络搜集,但要将大量的资料进行整合归纳,最后形成自己的东西,不是容易的事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形成文字,还要将所有的资料有机地串在一起,要有很清晰的思维,要有逻辑性,这要求小组成员共同探究,合作完成。

将研究成果制成PPT。可以说,PPT是学生的作品,不仅要考虑到内容,还要考虑到画面的优美、动画效果、各个幻灯片之间的衔接等等,这是一个细化的过程,也是研究性学习完成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个环节。

课堂展示PPT,进行比赛。前面都是准备,而这个环节就是要结合PPT来展示,做得好不一定讲解得好,讲解得好可以弥补做的不足,而且小组间的比赛更能展示出优秀的作品,展示的过程也是提升的过程。

三、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与作用

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语文课堂,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唐宋词中的物候》一文时,考虑到学生可能对这种科学性强的文章兴趣不大,于是提前一周让学生以“唐宋词中的 ”为课题,自己搜集诗词,选择角度,用PPT的形式来演绎自己的探究,然后用一节课时间来展示。学生兴趣盎然,在家上网查资料,找主题,配以精美的画面,制成PP。课堂展示时,有“唐诗宋词中的月亮”、“唐诗宋词中的酒文化”、“唐诗宋词中的四季”、“唐诗宋词中的山”等。虽然还很幼稚,但学生很满足自己的研究成果,当我讲解《唐诗宋词中的物候》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思维活跃,主动性强。

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语文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现代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单单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角色从被动到主动,教师的角色从传授到指导,学习的空间从封闭到开放,学习的形式,从单一到多元,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首先从思考开始,而且思考的力度要大于平时,而思考必定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思维的成熟,引起学生思维的飞跃。大量搜集资料,让学生学会了筛选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利的信息,养成良好的搜集资料的习惯;在整合资料时候,学生必须进行分析、进行探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质疑、析疑能力,促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知识,形成网络,让学生在个体或合作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在制作PPT时,要求学生对电脑的熟练掌握,对制作软件的熟悉,可以提高学生的电脑使用能力,让学生意识到电脑的工具性远远大于娱乐性,让学生从单纯的上网打游戏走出来;在课堂展示时,要求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强,学生为了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会主动走到前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表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