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服务业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言服务业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言服务业概念

语言服务业概念范文1

【关键词】 国内外 家政服务 发展经验 启示

一、国内外家政服务的概念

近代家政学起源于美国。1804年,美国皮契尔女士的《家庭经济学》是家政方面最早的书籍。一般认为,现代意义的家政学正是起源于“家庭经济学”理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教授加里贝克尔(Gary’S.Beeker)广泛研究了家庭行为,如生育行为、婚姻市场、家庭成员的就业决策以及家庭劳务分工问题等,被统称为“新家庭经济学”。“家庭经济学”为“家政服务”概念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外学术界对“家庭服务业”的定位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并且以家庭各种事务作为服务内容的第三产业,主要包括社区导购、房屋租售、法律服务、维修服务、家庭服务、人才招聘和生活百事等七类相关服务内容。

相对于国外,国内对“家政服务”概念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将从事“家政服务”与“保姆、佣人”画上等号。这种狭隘的认知随着服务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深化而有所改变,“家政服务”的概念进一步扩展。现今,国内对家政服务的概念基本得到普遍认可,即家政服务是将部分家庭事务社会化、职业化,由社会专业机构、社区机构、非盈利组织、家政服务公司和专业家政服务人员来承担、提供的一种服务产品。

我国家政服务发展至今,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保姆家政”模式,尤其在大型城市,越来越多的家庭要求社会提供高质量、多元的家政服务。家政行业“服务需求多样化、服务方式个性化、服务质量标准化”的需求日益凸显。

二、国外家政服务发展的特点

1、多样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130年前,美国的大学已开设了家政学的专业课程。综观现今美国3800余所大学中,有780所大学设有家政系/科,每年有数百万的年轻人和成年人在公立或私立学校、学院与大学中接受家政方面的训练。现今美国和欧洲的家政服务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期,提供服务的种类多样,涉及多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包括儿童发展与家人关系、食物与营养、家庭布置、家庭管理等。发达国家家政服务市场呈现出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人员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在菲律宾,家政服务人员主要是拥有较高素质的菲律宾妇女,她们不仅要接受完整的义务制教育,而且需要在专门的家政班培训两年,除了技能培训外,还要接受相应的语言培训。以“菲佣”为例,她们懂烹饪、会插花、可护理老人、还会教小孩说英语,这样高素质的家政服务大军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市场,仅香港地区的菲佣人数就已超过20万。

2、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大多数发达国家家政服务已经形成产业,从就业前培训到就业后监督、管理以及各种问题协调都已经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这不仅从数量上扩大了家政服务人员在家政市场的从业率,也从质量上提高了家政服务的标准,还从行业内部加强了从事家政服务的就业观念,从外部就业环境上提高了家政服务品牌的知名度。

有关研究表明,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在其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经历一个家政服务的快速发展时期,以解决产业调整带来的失业和再就业问题。上世纪初,美国18岁以上的从业人口中,从事家务雇工的比重达15.2%,日本在20世纪30至40年代也出现过一个“家务雇工时代”,今天的发达国家几乎都经历了家政服务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过程。

3、规范性、强制性的资格管理

由于家政服务对于服务提供者的经验水平和可信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只有由权威公正的第三方评价,才能引导和督促家政服务业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增强家政服务供给者的可信度,培育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信任感。基于这一点考虑,许多国家重视家政服务员的资格管理,不断完善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制度。如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对看护人力的资格管理。除部分教育课程外,各种地方自治团体也承担了绝大部分培训机构的监管和职业资格管理。日本相关的看护资格种类繁多,最主要的看护人力是看护福利师和访问看护员,规定(2012年起)只有积累三年以上看护经验以后,通过每年一度的看护福利师国家考试者,方可获得看护福利师资格证,其非常重视看护经验对获得看护福利师资格的作用。

4、系统、专业的从业人员培训

由于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大多比较低,从业人员培训的难度和需求往往大于其他行业。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重视家政服务业的培训。目前,美国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不仅要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还必须接受专门的家政服务培训。美国面向家政服务业的教育培训已形成系统、成熟、规范的课程设置和管理体系。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推广家政服务企业的内部营销工作。具体方式有开展岗位竞赛,评比、奖励行业标兵和业绩突出者,推行公司文化和发展理念,鼓励团队合作,帮助员工解决私人问题和困难,引导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计出策,甚至给员工必要的决策权等。

5、全面、完善的行业法律法规

菲律宾的家政服务很早就纳入了菲律宾劳动法的范畴。它决定了雇主与家政服务人员的平等地位以及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动合同关系。菲佣在国外工作时,国外当地政府也有许多法律从各方面保护劳务人员的权利。例如在香港,《雇佣条例》发挥着保障家政服务人员福利安全和调节雇佣关系的作用。《雇佣条例》规定所有家务助理均可享有法定假日、不受歧视、工资保障等权利;如果家务助理连续四星期工作或每星期工作超过18小时,雇主还需提供休息日、带薪法定假日、带薪年假、疾病津贴等保障;当家政助理因公受伤或死亡,雇主需进行赔偿,并强制依照该条例规定赔偿以及提供有效工伤补偿保险单;雇主如果没有按时付薪,必须支付相应欠薪利息并且可以被检控,若定罪,最高可被处罚款20万元或者被监禁1年。

三、对北京推进家政服务市场建设的启示

据统计,目前北京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政服务企业达到3800余家,从业人员40万人,然而家政服务业的发展仍不能满足需求。本文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北京市家政服务市场现状,认为推进北京市家政服务市场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推进服务市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北京家政服务市场上的家政服务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多属于只负责介绍的中介机构,服务市场的混乱以及有关各方之间缺乏有效的约束等问题直接导致服务行为的无序,带来严重的诚信问题。家政服务的标准化和家政服务市场的规范化应该是解决这一混乱现状的必要途径。一方面,规范家政服务市场要明确雇主、家政服务人员、家政服务机构三方的责、权、利关系。另一方面,对家政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同样不可忽视。当前家政服务门槛过低,几乎没有太多的从业要求,大多数从业者的素质相对较低,家政服务机构又无法完全承担起培训的职责。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职责,建立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机制,为家政服务行业输送合格的持证上岗人员。市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包括制定家政服务行业的相关法规、提高家政服务公司的准入门槛、建立持证上岗制度、编制培训教材、认定培训机构、考核鉴定培训人员等多个方面。只有将市场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保证家政服务市场良性健康的发展。尽管由于不同家政服务企业的异质性,在完全实现标准化上有一定的难度,但如能根据其产业特点,积极而又适度地推进部分家政服务领域的标准化,也会增进家政服务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提高消费者对供给者的信任度。

2、打造行业品牌,推进“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

打造品牌是促进行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家政服务业遵循同样的规律。北京虽有大大小小注册登记的家政服务企业3800余家,但多数属于作坊形式,行业中没有形成广泛知名度的品牌,没有引领行业发展的知名企业。因此,数量达40万的家政人员得不到市民的信任和接受,导致市场流动性大,家庭“保姆荒”现象频出。

推进北京家政服务行业品牌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家政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升服务质量最为有效的途径是推进现有大部分“中介制”家政服务企业向“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转变。在“中介制”模式中,家政服务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过于薄弱,市民仍需自己辨别家政人员的素质,而家政服务企业在其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员工制”是一种企业化的经营运作模式,是未来家政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在“员工制”模式下,家政服务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将按照公司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企业以整体形象对外开展业务,从而增强责任感,逐步提高服务质量;家政人员则像其他企业员工一样,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保险,享受相关福利待遇,在提升社会地位的同时能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更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下,家政服务企业与客户签订服务合同,家政服务人员以员工的身份为客户提供服务,服务标准明确,内容规范,公司对其员工进行过程监督和管理,保证服务质量,可以有效促进行业发展。

3、加大行业扶持力度,促进家政服务业有序发展

任何一个行业市场逐步发展成熟都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发展基础较薄弱的家政行业更是如此,需要在政府的扶持下逐步发展。菲律宾作为全球家政服务最大的输出国,为了扩大家政业的影响,提高工资水平,政府大力开展免费培训,提升菲佣综合素质。此外,建立政府家政服务信息平台,全国劳工输出和世界各地用工需求信息实时,为家政从业人员提供了极大便利。北京家政服务的目标与菲律宾不同,当前阶段主要是为了满足内需。然而,菲政府大力扶持家政业的相关做法值得借鉴,政府的扶持对初期家政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北京当前家政服务业尚未形成系统,建议政府首先搭建行业体系框架,引导行业发展方向。体系框架应包括家政从业人员的输入体系、素质和技能培训体系、人员推介和管理体系、行业监管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等。其次,建立家政服务公共信息平台,整合行业的各类动态信息,及时指导意见等。再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专业力量编制家政服务发展的行业规划,明确发展的目标、规模和任务,并落实责任分工。

北京市家政服务体系通过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和鼓励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发展等多种措施并举,长期不懈地推进家政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必将带动整个家政服务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德旭: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6:加快发展生产业[Z].2008.

[2] 袁建设:成都市家政服务业的问题及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3] 荣宪屏:家政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J].辽宁经济,2001(2).

语言服务业概念范文2

另一方面由于图书馆的基本宗旨就是服务,而服务科学正是立足于服务创新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与图书馆信息服务具有本质联系:第一,服务科学可以引导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第二,服务科学的技术化倾向适应于图书馆服务领域具体应用和业务的开展;第三,服务科学从多学科角度展开研究,能够丰富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以上两个方面无疑成为图书馆发展的调整和机遇,这种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必须以服务科学为依托,以最新的信息技术为支撑,进行信息服务创新,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水平。这需要公共图书馆在服务意识上以质量提升为价值导向,以创新管理模式为保障,在建立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Web2.0环境下信息服务的科学创新

当前,公共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需要构建面向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创新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综合考虑信息环境、用户特征、行为偏好、心理因素、技术条件、基础设施等,利用WebService等技术平台,对服务系统中各个业务模块进行集成创新。在这样的条件下,Web2.0技术带来了新的契机。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事物,业界对于Web2.0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大家普遍的认识是,与Web1.0的用户单向从浏览器获取信息相比较,Web2.0更重视用户与网络的交互。中国互联网实验室认为Web2.0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实践着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的主体,实现互联网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就和Web1.0一样,用户仅从图书馆获取信息,而不参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而Web2.0是一种创新、开放、实用、易用的经营理念,是对人们研究与改进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一种认识与思考。单从这样的思维模式而言,就已经可以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有所启发,图书馆也完全可以依照Web2.0营造的健康环境,与用户展开各种层次的互动,甚至邀请用户加入到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开发中来。

具体而言,Web2.0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包括技术、内容和用户在内的多个方面。从技术层面来说,Web2.0技术可以直接应用于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并以此对图书馆业务产生影响。如国内已经有学者针对Web2.0环境下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业务开展、图书馆集成服务平台构建、网络知识社区形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内容层面来说,Web2.0环境下,用户拥有更为广泛的信息获取和信息传播渠道,同时也对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Web2.0的个性化定制、Tag、SNS等应用,对图书馆个性化定制、书目推荐、网络社区构建等服务都有直接的促进。从用户层面来说,Web2.0本着参与、协作、互动等理念,关注用户体验,在Web2.0架构的信息服务业务中,用户既是信息获取者,也是网站生产和传播者,这些体验都有利于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的提升,当然会促进图书馆服务的整体效益。Web2.0在信息服务创新中的典型应用包括博客、推特、维基、简易信息聚合、分类标签、社会网络等。

图书馆信息交互式服务创新

语言服务业概念范文3

    在Internet进入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16年间,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设施。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服务开发,即网络服务业,本文特指网络应用服务业,较好地结合了信息技术产业优势和现代服务业特点,产生了一大批影响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的网络产品或服务,如百度、阿里巴巴、搜狐、人民网等,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网络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网络服务原创性不足,商业模式以模仿国外为主,技术研发能力亟待加强,网络公司的生存状态仍处于在“红海”中拼杀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我国网络服务业的健康成长,究其根本在于创新力不足,而创新恰恰是构建、维持和提升服务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1-2]。如果网络公司没有由内而生的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网络服务业也将很难发展壮大,更难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服务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创新的概念内涵[3]、驱动力和模式[4]、实施框架[5]、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等方面[6],并且对于制造业、知识密集型产业(KIBS)、旅游业等具体产业的服务创新也有深入研究[7-8]。然而,对于网络服务业的服务创新研究有限,尽管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务创新可以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但结合网络服务的特殊性,研究如何提升我国网络服务创新力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在界定网络服务创新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服务创新的三大驱动力,并结合我国网络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了三大驱动力的作用模式。

    1 网络服务创新的内涵及驱动力

    1.1 网络服务业与网络服务创新

    1.1.1 网络服务业及其特点

    网络服务业具有典型的平台企业服务特征,它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平台上为用户提供具有差异化价值的一种新兴服务业态,它摆脱了一般服务“产销不可分性”、“不可储存”的约束[9],使服务的范围更具有弹性,或降低成本,或更贴近顾客的个别需求或喜爱[10]。网络服务的主要特点在于:(1)速度快:服务信息实现快速传递,在企业与个人(B2C),企业与企业(B2B)之间构成高效率的垂直分工与水平整合体系;(2)大规模: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服务的经济规模可实现弹性扩展;(3)可复制:服务的知识实现标准化进行快速复制(转换为软体);(4)无限制:服务的传递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做到随时随地无限制的传递各种服务资讯;(5)成本低:虽然网络服务的初创成本较高,但传递成本和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存在边际效益递增规律。

    1.1.2 网络服务创新的内涵

    在对一般创新相关文献总结的基础上发现,已有研究大致从两个角度来阐释服务创新:一个是基于现有服务系统范围的改变,认为服务创新是通过修订或变化服务概念而向顾客提供以前没有提供的服务;另一个是基于操作的过程和参与者的改变,总体而言,服务创新主要集中在四个创新维度,即新技术、新服务概念、新传递系统和新顾客界面[11]。

    本研究认为,网络服务创新是在互联网平台上为使用者提供的服务概念或过程性的创新活动,主要通过对服务概念、服务实现的技术与方法以及服务传递过程的创新来为网民提供新的价值,网络服务创新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服务创新内涵及其驱动力

    (1)核心层——网络产品/服务概念的创新。核心层的创新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门户网站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如Yahoo、新浪等;另一种是聚焦于某一特色内容的网络服务创新,如淘宝网、开心网等。网络企业通过提供具备鲜明特色的产品/服务,找到与其他竞争对手划清界限的价值定位,是网络服务创新的核心要素。

    (2)技术层——网络服务实现的技术与方法的创新。强大的技术实力是网络服务创新的根本保证,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研发出新技术向顾客提供前所未有的新服务;另一种是运用新的或改进后的技术方法优化现有服务。当前,云计算的大量使用和移动互联网接入(Mobile Internet Access)拉动下而产生的位置感知服务(Location-Aware Service)、数据同步(Data Synchronization)和独立平台服务(Platform-Independent Service)为IT企业获得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提供了新的方法。

    (3)传递层——网络服务传递过程的创新。在强大的技术层支持下,如何将创新的服务概念传递给使用者就成为网络服务创新的重要环节,只有被用户感知和认可的服务创新才能成功。主要创新包括:与使用者交互界面的设计、传递背后的网络技术系统运行、网络服务人员的培训以及网络服务传递形式,如O2O(Online-to-Offline)、鼠标+水泥等。

    1.2 网络服务创新的驱动力

    服务创新驱动力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其关注点各有所不同。国外学者Sundbo和Gallouj提出的服务创新驱动力模型最为权威,将单个企业作为识别驱动力的界面,把驱动力划分为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内部驱动力包括四类:企业的战略和管理、员工、创新部门和R&D部门。外部驱动力划分为轨道和行为者两类:轨道包括专业知识轨道、技术轨道、管理轨道、制度化轨道和社会轨道;行为者包括顾客、竞争者和公共部门[12]。而国内学者的研究把技术、需求、竞争和政策看作服务创新的关键驱动力[13]。

    对于网络服务创新而言,互联网创始人Vinton Cerf曾谈过网络创新成功需要的三大条件:创新的环境、对现状不满意以及不惧失败[14]。基于对一般创新驱动力的总结和对网络服务创新内涵的界定,本研究认为,使用者、网络服务提供商和政府是网络服务创新的三大驱动力量(见图1)。

    1.2.1 使用者是创新思想的重要来源

    Von Hipple指出了使用者在客户主导创新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通过使用者感知对产品的需求,形成解决方案并建立原型的创新范式被称为使用者创新。推动网络服务创新首要的是对市场的关注,使用者提供给网络企业未被满足的需求或具有创意的点子,并且参与到网络企业服务创新的过程中,对于实现网络服务创新成功具有重要影响。伴随着数字消费原生族(Native Digital Consumers)的出现,即互联网时代诞生的新生代逐渐成熟,全球网络市场呈现明显的小众一群、年轻化结构特征,网络服务提供商与用户之间的交互界面被视 为创新的重要“实验室”,未来的网络服务创新将更多地会在“实验室”中被“合作”创造出来,因而,使用者是推动并实现网络服务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1.2.2 网络服务提供商是创新活动的实施主体

    网络服务提供商的驱动力量不仅来自于内部的员工、战略和管理、R&D部门、创新部门,还有外部的技术轨道。在互联网开放平台上,除了通过网络企业R&D部门和创新部门内部诱发及搜集创新概念进行自主研发之外,网络服务企业更多采用开放式创新,通过与其他网络服务企业进行协作来实现网络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减少创新风险,提高成功机率。同时,网络服务提供商进行产业内及跨产业的整合创新,能产生较好的联动效应,更好地推进网络服务创新的实现。

    1.2.3 政府是推动网络服务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欧洲SI4S研究项目发现,政府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服务创新的触发器。由于我国网络服务业的发展刚刚起步,相关部门和专门机构对于网络服务创新的重视与扶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建立的网络服务创新培育平台能对网络企业的服务创新进行科学指导和帮助,甚至可以直接触发某些创新。同时,网络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投融资渠道的拓宽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有利于营造出良好的网络服务创新生态环境。这些配套部门的支持和政策法规的出台对核心层、技术层和传递层创新的实现将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网络服务创新三大驱动力的具体作用,如图2所示。

    

    图2 网络服务创新的三大驱动力

    2 网络服务创新驱动力的作用模式

    2.1 使用者推动网络服务创新模式

    使用者推动网络服务创新模式的核心在于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吸收用户的创意资源,使其成为企业的经营资源,乃至竞争优势的来源(如图3)。由于网络服务创新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反复互动的过程,这种模式要求企业的创新过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通常由几个阶段组成。

    

    图3 使用者参与网络服务创新模式

    首先,企业研发部门设计出新服务,设计灵感的来源:第一是新技术的驱动;第二是领先使用者的需求拉动;第三,借助互联网平台该服务的测试版或将新服务显示在网络实验室的突出位置,请使用者参与测试,并提供反馈意见,其中领先使用者能准确地开发出他们所需要的商品,而跟随型使用者能发展升级版的产品;第四,根据领先使用者和跟随型使用者的意见,不断修正优化服务;最后,在经过多次反复之后,形成这项网络服务的正式版。整个创新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引导使用者提出自己的需求;二是隐性知识的积累,促进使用者的个人知识在企业中的分享。例如,日本的空想生活(cuusoo.com)是一个将空想生活会员的设计理念实现商品化的网站,而实现这一网络服务的根本推动因素就是使用者。空想生活的服务流程是:会员提出自己的设计提案或投选其他会员的提案——聘请设计师和设计公司来评估提案的技术、市场可行性——网友预订产品,实现商品化(当预订数量达到1 000件之上)。

    我国拥有庞大的网民规模和多元化的需求结构,这为使用者推动服务创新模式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截至2011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4.85亿元,互联网普及率达36.2%,占全球网民人数的四分之一。2011年7月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中的活跃人群呈现年轻化(20岁~39岁网民占比达54%)、低学历(初、高中学历网民占比达69%)、低收入(家庭月收入为0~2 000元的网民占62.9%),以学生为主(学生上网族占全体网民人数的1/3)的特征,上网行为集中于交流沟通、商务应用和娱乐三大网络服务应用项目,他们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和接受新兴网络服务的能力,强调自我需求的满足,是十分丰富的创意来源。

    我国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创造条件对网民中的活跃人群进行积极引导,让网民提出自己的创意。敏锐捕捉网民的需求变化,准确把握网民的感知价值,是成功实现网络服务创新的根本保证,也是在中国市场上应对国际IT巨头挑战最有力的竞争手段。

    2.2 网络服务提供商协作网络服务创新模式

    网络服务提供商协作创新模式(见图4)强调借助于开放的互联网平台,拥有不同技术资源、差异化的服务项目、知识与创新资源的网络服务提供商相互合作,将不同网络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服务项目进行整合,使合作伙伴之间利用外部力量协助创新或将内部的创新成果转移给协作企业共同诱发创新,可达到服务技术层和传递层较佳的创新效果。同时,协作创新可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实现降低创新成本、创造更高价值的共同目标。

    

    图4 网络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协作服务创新模式

    尽管到2010年中国网络经济规模已经达到约1 560亿元,但是,中国网络企业相互“借力”,合作共赢的成功案例极少,尚未形成良性的产业生态环境,相反,某一家企业的创新举动还容易引起其他企业的“攻击”。例如,2009年奇虎360的“免费”风波。网络服务提供商协作创新模式的优点在于集中产业内或跨产业的优势力量,对网络市场技术、需求、竞争发生的变化予以积极应对和迅速反应,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创新效率。例如,2006年,全球领先的网络语音通话服务商Skype与电话口译供应商Language Line进行协作创新,提供150国语言的跨境即时同步口译、线上文件翻译、口译能力教学与认证、电子邮件翻译以及24小时紧急翻译服务。Language Line与Skype VOIP运用按需服务(On-Demand)这一新兴服务模式,避免了在实施服务创新初期的大量资本化支出。协作服务创新不仅拓宽了Skype的服务项目,也扩大了Language Line的业务范围,大大提升了两家企业的价值。同时,还产生了良好的产业联动效应,线上口译业务的拓展大大促进了口译产业的发展。

    2.3 政府主导网络服务创新模式

    对于实施服务创新的企业而言,除了受制于专业知识轨道、行业管理轨道和技术轨道之外,制度化轨道和社会轨道也是服务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网络服务创新也同样受制于这些约束性轨道。我国的网络服务业发展刚刚起步,在部门管理、人才、资金、知识和经验积累等方面的不足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网络服务业创新的成功实现。

    政府力量主导的网络服务创新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创新模式,通过增加国家力量的介入 ,改善产业创新环境,科学引导和规范网络服务企业的创新行为,实现创新效益的最大化(见图5)。政府不仅要推出鼓励互联网产业创新的各种政策,包括财政、税收、人才培养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技术、知识产权和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保护,从制度层面上对网络服务创新成果的抄袭模仿问题加以控制,促进网络服务创新的良性发展。同时,还要成立专门的部门,针对网络服务创新进行专门研究,提供创新各阶段所需要的知识、开发和管理经验,为互联网企业实施创新寻找国内外的平台。

    

    图5 政府力量主导的网络服务创新模式

    例如,为了推动中国台湾地区的网络服务创新,1979年由政府和民间共同成立的中国台湾地区资讯工业策进会(简称“策进会”)推出“新世代网络服务培育计划”,采取系统性培育机制,包括三阶段发展架构(创意验证POC——服务验证POS——商业验证POB)、系统化方法和平台式国际资源集结,从新创网络服务企业的诞生、服务技术分析与预测到国内外发表平台上的训练(Ideas Show、Demo China)等各个环节都为新创网络企业提供政策、资金、人才以及管理辅导。在2006-2009年网络服务培育计划执行期间,“策进会”募集近千件创意提案,累积104项创新服务并培育66个具发展潜能的网络服务创新项目,并促成逾4亿元的产业投资,成为中国台湾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网络服务培育平台。

    总体来看,使用者推动网络服务创新模式、网络服务提供商协作网络服务创新模式和政府主导网络服务创新模式之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

    

    图6 网络服务创新三大驱动力作用模式关系图

语言服务业概念范文4

[关键词] 服务外包 竞争优势 对策

一、生产业的概念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SIC),把服务业分为四类,即生产者服务业(商务和专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流通型服务业(又叫分销或分配服务,包括零售业、批发、交通运输业、通信业等)、消费者服务业(又叫个人服务业,包括旅馆、餐饮业、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和社会服务业(医疗、健康、教育等)。其中,生产者服务业就是我们研究的生产业。在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生产业分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

二、我国生产业发展的现状

2008年1~7月,我国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7834份,同比增长121.2%,合同协议金额18.5亿美元,同比增长249.9%,从事服务外包的从业人员达33万人,取得各类国际资质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489家,信息技术外包依然是主要方式;发包主要是日本、中国香港和美国;服务外包的企业仍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总的发展特点是:1.生产贸易发展较快,但仍远落后于货物贸易;2.生产贸易的地位不断上升,构成服务贸易主体;3.生产贸易结构有所改变,但仍以传统生产贸易项目为主。

三、国家竞争优势要素分析

迈克尔・波特在反思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本文运用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生产要素、国内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以及机遇和政府角色等六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发展生产外包产业的基础条件,对各要素之间的互动进行了剖析,通过“钻石模型”分析工具,推导出我国发展生产外包产业,已日益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具有了国家竞争优势的结论。

1.生产要素

生产外包作为新兴的产业,他与传统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决定了该产业生产要素的特殊性,人力资源要素尤其占有突出地位。

(1)人才储备丰富

中国能够提供快速增长的具有多语言支持和跨文化融合能力的人才储备。全球仅有少数国家如中国、印度拥有大量可以培养的工程和IT人才,在人才供应成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主要瓶颈的情况下,拥有充足、可培养的初级人才资源将为中国承接服务外包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巨大,2006年,全国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和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2374万人,与美国每年130万毕业生相比,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559万人。同时,每年到海外学习的人数和回国工作的人数不断增加。中国的海外留学人员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资源,构造世界级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国外企业将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来的重要原因。不断充实的人才储备,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

(2)中国独有的对日韩的语言文化优势

企业与外包商之间的一种合作行为,合作过程中必然产生文化的交叉与碰撞。中国和日本、韩国地理位置接近,生活习惯和文化相通。地理和文化相似性、语言优势帮助中国确立了在北亚服务外包与离岸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我们得到的日本服务业务一直占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50% 以上。按照GARTNER日本的统计:日本服务外包离岸业务,占日本国内市场需求的5%,而日本离岸服务业务的70% 发到了中国,2007年日本到中国的业务总量为18亿美元。

2.需求条件

(1)产业转移效应

在全球化背景下,服务外包已经成为一项新兴的行业,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对我国而言,承接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是一种全新服务贸易方式,这种产业转移无污染、无能耗,有利于发挥服务资源优势,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扩大我国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份额,提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对我国当前解决贸易结构低级化状态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2)生产业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传统加工制造业,占地多,污染大,产出少,科技含量低。生产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运营成本低,且多由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士开创与运营。因此,它不仅可作为制造企业精简机构时的一种无奈选择,而且还因成本优势与技术优势为制造企业升级提供了一种合理选择。用生产业改造并提升低端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趋势。例如,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逐渐渗透到现代制造业中,能够极大地提升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效率;研发设计服务业在产业链条上处于上游和高端环节,能够通过研发攻关和创新设计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进而增强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

(3)突破贸易壁垒效应

以软件、技术研发、信息技术服务和业务流程服务为主的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是智力劳务,主要集中在金融、信息技术等知识密集行业,完全可以不出国门实现“智力出口”,突破货物贸易壁垒和国际劳务输出中自然人的流动的贸易障碍,直接降低劳务出口的成本,提高出口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实现互利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4)劳动力就业的需要

充分就业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尽管生产企业的规模较小,如美国的生产企业的规模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2人左右,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在解决就业方面的贡献甚至超过了其他任何行业。譬如,从1975年到1995年,美国经济共增加了5000万个工作机会,就业增长率为50%,而其间生产业的就业增长率为101%,是全国平均增长率的2倍。自1977年到1996年,加拿大经济共增加了370万个工作机会,就业增长率为37%,而其间生产业的就业增长率为138%,大约为全国平均增长率的4倍。生产者服务外包的发展必然带来新的工作岗位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我国劳动者队伍中智力密集型劳动力的比例,进而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在就业总人口中的比例,促进现代服务业规模的发展,在当前,对提高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和整体就业量,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包括国家在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提供创新与升级的优势。软件、通讯等信息技术是现代服务外包的技术载体和实现手段,通讯网络则为服务外包提供了硬件基础设施,其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服务外包商业环境的重要指标。离岸的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处理、呼叫中心、远程培训、系统运营维护等都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软件工具搭建的平台实现的。

中国具有高质量和大规模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基础设施。中国拥有世界级的电信基础设施。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高速互联网和宽带接入、向主要的软件基地提供稳定的不间断双电源供电、拥有连接大部分一级和二级城市的大约150个民用机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4.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同业竞争因素

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包括公司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以及国内竞争的性质。信息产业部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主要从事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已经达到3000家以上,从业人员高达30万。企业业务类型齐全,能力素质全面,承接业务覆盖ITO与BPO的所有细分领域,能够为本国以及海外客户提供软件开发、软件配置与支持、应用实施、应用管理以及应用托管、硬件配置与支持、硬件设备托管、网络集成、IT培训、IT咨询等各类ITO业务,也能够提供研发设计、人力资源、金融财会、采购、营销、客户关系等各类BPO业务。

5.机会因素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推动生产业竞争力提升。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技术创新活动以及创新成果的支撑和应用。生产业特别是新兴领域的技术创新日趋活跃,产生了一批对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技术成果。例如,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数字出版技术等一批对行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技术成果。

6.政府角色

为推动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国务院已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建设若干个服务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商务部2006年开始启动了承接服务外包的“千百十”工程,确定的首批五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分别是大连、西安、成都、上海、深圳;2007年初,天津、北京、南京、杭州、武汉和济南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从政策环境看,我国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建立了较完整的支持服务体系。

四、提升生产者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对策

1.政府层面

(1)设立相关的部门,改善承接的“软环境”。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软实力”竞争是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生产者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将对我国研究制定相关促进生产者服务外包发展的措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2)建立生产者服务外包在内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中国到目前还未建立包括生产者服务外包在内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中国的服务贸易情况只有一部分数据,并且不够全面,对全面了解中国包括生产者服务外包在内的真实、准确情况难度较大。

(3)打造承接生产者服务外包的中心城市,引导区域协调发展。一国的承接中心城市往往能够代表该国承接生产者服务外包的最高水平。所以中国应该打造承接生产者外包服务中心城市,使起成为一张“世界名片”,借机提高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在世界上的整体形象。

2.行业层片

行业协会是企业与外界市场交流的桥梁。在中国国内,生产者服务外包是一个新生事物,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在国外,中国生产者服务外包企业又被知之甚少。因此,中国也应该组建类似与行业协会的机构,积极组织协调中国生产者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中国生产者服务业行业协会,可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

3.企业层面

要做大做强企业,扩大中国生产者服务企业的规模是提高中国生产者服务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现在全球跨国生产者服务外包市场上, 生产者服务外包发包方对承接方的生产者开发实力、CMM认证级别、企业的品牌及信誉情况、项目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生产者服务企业想要在竞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就必须扩大规模。中国政府和各承接城市政府,可以筛选一批基础扎实、技术雄厚、品牌形象好、发展潜力大的生产者服务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资本手段,打造一批规模大、技术好、市场份额多、国际竞争力强的国际性大型骨干龙头软件企业。

参考文献

[1]连廷广:论发展生产企业的急迫性和思路[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6(2)

[2]彭一峰: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与我国对策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06(02)

[3]何会文:生产的战略角色[J].经济导刊, 2006(04)

语言服务业概念范文5

关键词: 高考文综地理综合题 解析 答题技巧

一、综合题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审题是正确解答综合题的关键。部分考生往往没有看清楚题目要求就直接作答,所答内容与题目要求相差很大。例如“分析R(长江)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问题问的是多沙洲的自然原因,有的学生却答成人为原因,即“中上游由于过度开垦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就是典型的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可见审题不清,导致答非所问是综合题答题中的一个问题,由此失分是非常可惜的。

2.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规律掌握不牢。

地理基础知识是正确解答综合题的基础,它包括基本知识及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部分学生对基础性的地理知识概念把握不准确,在很多基础地理知识方面都容易出错,在这种情况下,对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进行分析,得分率低。例如“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学生对海岸线、岛屿基本不会做答。可见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不牢会导致综合题答题出现偏差。

3.读图表能力差,信息获取能力弱。

地理图表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地理基本技能,也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手段。地图类型多样,如果没有准确的读图程序(图名—图例、比例尺、注记—图表中的具体内容),就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失误。另外,有些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比较差,即使获取了图表中的信息,也不会转换成地理语言,而是照抄材料。

4.语言表达不规范,答案表述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

这主要表现在文字表述不准确,条理不清楚,逻辑混乱,没有应用专业术语,字迹潦草,要点重复,阐述不完整。

5.知识迁移能力差。

主要表现为思维不活跃,知识提取、重组、应用能力差等。在答题过程中不善于归纳总结,而是就事论事,或只是罗列知识,没有分析,或分析很少。例如“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考生不懂迁移工业区位因子或即使懂得迁移工业区位因子,也不会分析新兴服务业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二、综合题答题的技巧与方法

1.做好题干的审查。

题干信息一般由文字和各种图表构成,所反映出来的信息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

(1)图表材料的解读

一般37题以叠加图和统计图为主。

叠加图一般为“区域+等值线图”或“区域+示意图”等。主要方法:①底图一般要判断“具体区域”即“背景条件”。②读图名、读图例。③等值线一般读法:等值线的走向及趋势;局部“闭合区”的大小;局部“弯曲区”的变化情况;非常规等值线的“等值线名”含义。

统计图表一般以饼状图、表格为主,主要读法:确定主要的统计要素及分组,并理解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关系的条件;比较主要要素的数据及变化,分析其含义。

(2)文字材料的解读

文字中包含的一些基本信息,包括如地点、时间、事件等要素,这些信息都隐藏在文字中,所以阅读的时候,必须逐句总结其意思,分析其用意及可能的用途,然后将所有能用的条件进行归纳。如通过对2012年福建卷第37题的文字材料解读,不难得出有国家政策支持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及新兴服务业的特点。

2.做好试题设问的审查。

非选择题题目的设问中会有这样几方面的关键词: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定词、内容回答词、解答方式词等。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或答案的性质等,内容回答词为该题目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式词则为回答问题的方式要求。例如2012年福建卷37题第(2)题“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解答方式词是“分析”,条件限定词是“R河河口地段”,题目中心词是“多沙洲的自然原因”,内容回答词是“自然原因”。

3.列模板或建构思维导图。

列模板和建立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准确而快速地找到答题的方向,并且能要点化,顺序合理,富有逻辑性,书写工整,格式整齐等。

例如37(1)“描述图示区城地形的主要特点”,地形特征描述包括:①主要地形及平原分布;②地势特点:大区域:地势变化(X高Y低),小区域:地表起伏大小;③海岸线、岛屿的特点;④典型的地貌类型,就不难得出答案:“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例如37(3)“据表4归纳的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通过认真对比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就可以用思维导图(建模)来完成,如:

4.注意答题规范,要点作答,条理清晰。

语言服务业概念范文6

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骨干教师项目fPXM2009-014221―079357)

作者简介:

罗立彬(1977_),吉林白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

摘要:服务业跨国公司具备所有权优势,为东道国制造业提供优势服务投入。直接层面上,这种优势投入会提高东道国制造业效率,服务业FDI吸引制造业FDI进入,促进制造业出口产品结构升级;间接层面上,服务业FDI通过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增加东道国服务种类、降低服务价格、导致服务业跨国技术外溢等方式促进东道国服务业发展,进而促进东道国制造业的效率提升。

关键词:服务业FDI;制造业效率;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8-0069-05

收稿日期:2009-03-27

外商直接投资重心转向服务业是世界投资发展的趋势之一。如从1989-1991年间到2001-2002年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全世界范围内,服务业FDI流入量占FDI流入总量的比例都出现大幅度提高,分别从55.18%、31.2%和50.56%增至71.27%、49.14%和65.26%(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06),在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服务业的比重也在提高。2001-2008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中。流入服务业的比例提高了18个百分点,从23.8%提高至41.7%(罗立彬,2009)。

服务业FDI的进入,会对东道国经济产生多方面影响。本文通过相关的实证分析与文献梳理,对服务业FDI对东道国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有积极影响,并通过直接机制和间接机制实现。

一、服务业FDI:制造业的优势投入

(一)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

所有权优势是跨国投资领域的重要概念,指“相对于本土企业,跨国公司在技术、管理及营销方面的优势”(Dunning,1989)。由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经营时面临距离、语言等障碍,因此必须具备“所有权优势”来弥补上述方面的劣势(Horstmannand Markusen,1989)。所有权优势是跨国投资的重要决定因素,已达成广泛共识。

跨国投资研究大多是从制造业层面来论证的。邓宁论证了所有权优势在服务业领域的适用性,指出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体现在:一是质量,跨国服务公司有能力监督服务质量,从而降低买方的交易成本(casson,1986);二是范围经济,其在运输及商业咨询行业中很普遍,是保险和银行业务的内在特点,在旅游、投资分析及商品经销等经纪类服务中最为广泛;三是规模经济及专业化,与制造业企业一样,许多服务业企业也面临固定成本较高,边际成本较低的特点,规模经济效应也适用;四是技术与信息,在许多服务行业,获得、生产、组合、存贮、监控、解释与分析信息并以较低成本从事上述活动的能力是主要无形资产。这在股票经纪、外汇与证券中介、商业咨询等行业当中尤其重要;五是知识,和制造业当中分摊研发成本一样,服务业跨国公司可利用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以低于本土企业很多的成本向其海外分支机构传递信息;六是获得投入要素及进入市场的能力,跨国服务业公司的全球化经营使其具备获得投入要素的优势,如许多跨国公司在全球分支机构选派人才团队执行项目任务,而进入市场的优势,解释了跨国保险、银行、广告、财务和猎头公司开始跨国经营的原因,最初它们都是跟随其母国客户进军国外市场。

许多研究认为,主流国际投资理论仍适用服务业跨国投资(Boddewyn,Halbrich and Perry,1986):但也有区别,如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更具备无形性。Grosse(1996)研究了广告、银行、软件、酒店和管理咨询等行业中核心技术的定义,引用率最高的五项是业务知识、服务生产方法、管理技能、技术专业信息、财务技能,显然它们都具有无形性特征。

(二)服务业跨国公司的优势:实证分析

服务业FDI的所有权优势在经验分析中常被证实。如Fernandez(2001)用丹麦、西班牙、瑞典和英国的数据,用“就业标准化指标”和“营业额标准化指标”将商务服务业跨国公司分支机构与本土公司对比,发现跨国公司分支机构优于本土企业。Griffith,Redding和Simpson(2004)研究了在英国的服务业跨国公司,发现外国跨国公司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英国本土公司和英国的跨国公司。Lombard(1990)表明.在新加坡的生产业领域,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规模更大、劳动生产率更高。王晓红(2008)表明,在华外资设计公司的经营规模、员工素质及赢利能力、国际经验、国际市场渠道、国际化管理方面具备竞争优势。

本部分利用相关总量数据,评价在华生产者服务业外资企业的经营绩效。

1 与内资企业相比,外资企业规模更大。表l显示,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比例及资产总额比例均高于其单位数比例,这说明从就业人数及资产总额两方面看,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比内资企业的规模更大。

广告业有更长时间序列的数据。1994-2005年.全部广告经营单位以及外商投资经营单位的平均从业人数、在华外资广告经营单位的平均从业人数一直远远超过全部广告经营单位总体的平均水平,且从整体趋势看,差距不断增大。1994年,外资广告经,营单位平均从业人数是总体平均水平的1 83倍。并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这一数字一直上升,2005年达到2.99倍,其中2004年达到3.39倍。

2 外资企业的平均市场份额更大。用“全年营业收入”作为市场份额的替代指标,可见除金融业外的其他生产业行业内,港澳台及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大于内资企业(见表2)。

3 外资企业盈利能力更强。2004年,外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资产利润率分别为8.4%和9.1%,远高于内资企业的2.5%。

4 外资企业员工技能水平更高。文献常用员工工资水平来衡量员工技能水平(如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2006),意指技能水平越高,工资越高。2004年,服务业领域,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的人均工资水平分别为5.4万元和3.89万元,高于内资企业的1.74万元的水平.分别是内资企业的3.1倍和2.24倍。这说明在服务业领域,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员工平均技能水平高于内资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与工业领域相比,服务业领域这种员工技能水平的差异更大。2004年,在工业领域,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员工平均劳动报酬分别是内资企业的1.11和1.47倍。这说明服务业跨国投资不容易像工业领域里那样分解价值链,将技术附加

值低的“低端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将附加值高的“高端环节”留在发达国家。

二、服务业FDI与制造业效率:直接效应

服务业外资企业的产出对东道国制造业效率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一)服务是制造业的重要投入要素,而服务业跨国投资中大部分存在于生产者服务领域。是制造业服务投入要素的提供者

与东道国本土服务业企业相比,服务业跨国公司具备所有权优势,产出的知识与技术含量更高,上文提到在华服务业跨国公司员工技能水平高于内资企业。关于在华外资设计公司研究表明,外资设计公司促进了本土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表现在六个方面:促进本土企业经营手段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本土企业吸收新的经营理念;提高了本土企业效率;促进了本土企业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加速本土企业创建品牌;降低企业成本(江小涓,2008)。Arnold,Javorcik和Ma~oo(2006)用1998-2003年捷克企业数据对服务业改革与制造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得出服务业改革与国内下游制造业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允许外资进入服务业是服务自由化改善下游制造业效率的最主要渠道。Femandes和Paunov(2008)用1992~2004年间智利企业数据研究了服务业FDI与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显著正相关。对捷克和智利的实证研究均采用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因此研究的是服务业FDI投入对下游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二)服务业FDI吸引更多制造业FDI进入,制造业FDI一旦进入东道国。就成为东道国制造业的一部分。有助于东道国制造业企业创新和提高效率

Daniels(1993)认为,虽然最初服务业跨国公司是跟随其制造业客户开始海外经营,但随着其海外经营日趋成熟,它们也开始吸引母国的其他制造业客户进入新的国际市场。Gross,Raft和Ryan(2005)用1970~1995年间3298家投资于欧洲17国的日本制造业和服务业跨国公司数据研究了FDI在某一行业的集群效应对其他行业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发现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业FDI在某一地区的存在吸引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两部门的FDI进入.但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期,这一关系完全逆转,即日本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存在吸引了日本制造业FDI的进入。

(三)服务业FDI促进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升级

Francois、Woer(2007)运用OECD国家1994~2004年间的货物及服务贸易的混合面板数据,结合78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账户,考察了商品出口中的间接服务出口,及服务业开放与制造业出口之间的互动,发现虽然国际贸易的主体仍是货物贸易,但服务常对最终出口做出最大的贡献,非贸易构成制造业贸易产品生产中非常重要的投入。生产者服务业扩大开放对于机械、机动车、化学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于服务密集性较弱的部门,服务业开放对其出口绩效之间存在负向影响。

三、服务业FDI与制造业效率:间接效应

服务业的开放促进东道国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作为制造业投入要素之一的生产者服务,间接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

(一)服务业跨国公司成为东道国服务业新的竞争者,促使国内服务商提高服务质量

Blind和Jungmittag(2004)运用德国2019家服务业企业数据对服务业FDI和进口竞争对服务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进行经验研究,发现服务业FDI对服务企业的产品及程序创新具备显著正面作用。

(二)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进入,使服务产出种类增多,制造业企业对服务产品的选择范围更大

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产出差异化更明显。因此对于国内服务提供商,服务业跨国公司的互补性大于替代性。

(三)服务业跨国公司使服务价格下降。使下游制造业外购服务成本更低

原因有二:一是跨国公司加剧服务市场竞争,迫使服务企业降低成本,某些行业之前被少数企业垄断,跨国公司的进入打破垄断格局,原垄断者再无法获得垄断租金(Femandes and Patmov,2008):二是对跨国公司,进入新的国外市场意味着市场范围扩大,而服务产品多属差异化产品,市场范围扩大有助其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降低服务生产成本(Markusen,1989)。

(四)服务业跨国公司的示范效应

服务业跨国公司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及服务方式,服务产出质量高,为本土服务商提供学习机会。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跨国公司的示范效应更明显,多数服务活动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不可分隔,其业务要通过对客户的服务过程来实现,很难进行技术保密(江小涓,2004)。

(五)跨国投资是服务业领域技术跨国转移的主要途径

Cowan,soete和Tchervonnaya(2001)发现FDI是服务业知识传播的最重要方式。Grosse(1996)的问卷调查中,只有极小部分被调查企业的技术转移使用的是FDI之外的其他方式。原因有四:首先,服务之消费与生产不可分性使其软性技术传播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FDI,而不能像制造业那样通过引进设备等多种方式。其次,跨国公司为人力资源跨国流动提供了最佳的组织和制度安排。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核心技术的主要载体是人员自身,人员流动是服务业领域技术外溢的最重要方式(Crrosse,1996),而跨国公司内部母子公司间的人员流动很频繁;另外,软性技术很难用专利或版权等法律形式进行保护,企业更愿意将其内部化。再次,在一些服务行业(尤其是商务服务业),技术是“内嵌式”的,知识技能的获取是多人合作的结果,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中,很难复制(Crosse,1996),而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为内嵌式技术的跨国外溢提供了最有利方式。最后,服务业价值链的可分解程度比制造业更差,其在东道国与母国使用的技术差距更小,更有益于东道国学习和引进创新技术(江小涓。2004)。

四、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通过实证与文献梳理,分析了服务业FDI对东道国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作用,结论是服务业FDI会对东道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这是服务业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方面,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重视不足。今后研究方向是针对服务业FDI对东道国制造业发展影响的各种机制进行更细致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并提出有针对的政策建议。

(罗立彬电子邮箱:luolibin@bisu.edu.on)

注释:

①生产者服务是作为其他商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要素的服务。

②数据来源:《中国广告年鉴》1995~2006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