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的艺术素养

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1

1 美术课堂与美术作品欣赏结合

在美术教育中,单纯的知识灌输作用不强,不能给学生带来对艺术的直观感受。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时应更多注重应用美术作品的艺术熏陶作用,带领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感受艺术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热爱,形成对艺术的求知态度。所以,在美术课堂中,教师需将美术作品带入课堂,并运用适当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1.1 对美术代表作的经典处分析

人类历史长河中,优秀的美术作品不胜枚举,且各有特色。但在引导性教学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应精心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加以分析,并结合画家的品质与经历、时代和地域的特点等因素,让学生了解经典,感悟经典,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接受历史和思想品德教育。即先产生视觉上的,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所谓经典,必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学习经典可让学生了解大众审美,学习此类艺术文明的精华所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通过高层次的艺术来提升自身修养。如性格自闭的画家凡・高在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后,发现他唯一深爱的是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因此在他的笔下,明亮而艳丽的颜色成为他个性系列的代表性特点,同时透视和比例也变形了,表达了他内心对生命的强烈热爱和强烈情感。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应通过一个时期或一位作家的经典,让学生理解艺术的范畴以及艺术所表达的深刻涵义,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美术课堂与学生实践结合

1.2 对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解析

美术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原因在于各个文化阶段的美术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创作特点、现实意义、作家的主流思想,即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内涵,体现了时代的烙印。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致力于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了解各艺术流派的起源及发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艺术作品背后所隐藏的主流价值观,以及作者所展现的态度与思想。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美感,更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特征和精神特征。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即主张反对禁欲主义和宗教观的个性解放,提倡科学文化,肯定人权,并且在大量艺术作品中歌颂了人体美。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时应多注重分析该类作品崇尚自由的思想,对神权的反对,对人体美的歌颂,深刻体会其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又如,在中国古代作画时,常将地位较高的人安排在显眼的位置,且身材较高大,通过其身材的伟岸来反映对他的尊敬,表现了当时对权势高的人的崇拜或畏惧等。通过对社会背景的了解来领略艺术作品内涵,学生可全面体会艺术作品价值,提升艺术素养。

1.3 对美术代表作的经典处分析

人类历史长河中,优秀的美术作品不胜枚举,且各有特色。但在引导性教学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应精心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加以分析,并结合画家的品质与经历、时代和地域的特点等因素,让学生了解经典,感悟经典,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接受历史和思想品德教育。即先产生视觉上的,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所谓经典,必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学习经典可让学生了解大众审美,学习此类艺术文明的精华所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通过高层次的艺术来提升自身修养。如性格自闭的画家凡・高在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后,发现他唯一深爱的是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因此在他的笔下,明亮而艳丽的颜色成为他个性系列的代表性特点,同时透视和比例也变形了,表达了他内心对生命的强烈热爱和强烈情感。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应通过一个时期或一位作家的经典,让学生理解艺术的范畴以及艺术所表达的深刻涵义,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美术课堂与学生实践结合

2 美术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2.1 学生亲自参与艺术作品创作

美术课程的重要性体现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否则创造意识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消退[4]。而学生参与艺术活动是培养创造意识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发现或验证其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而且通过学生手脑结合做出来的艺术作品是学生艺术素养的独特体现。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引领学生进行绘画或其他艺术手工艺品的创作时,应让学生亲自参与艺术,感受艺术,创造艺术,使学生在其中发掘自我艺术潜力,激发创造力,提升审美能力,培养艺术情操,为学生今后的艺术修养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采用方便易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剪纸、泥塑等,同时也要让学生以表达自身情感为主要目的来创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艺术中表达自己,亦可使学生对名家名作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得以提高。

2.2 带领学生到美术馆或博物馆参观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或博物馆。在代表作品云集的展馆内,学生可经过教师的讲解,从视觉、听觉、触觉中感知艺术内涵,接触更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领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不能展现的艺术魅力,学习艺术大师的精髓,从而提高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对艺术欣赏能力和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初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因此,学生可以在博览的基础上,学会辨别艺术作品的优劣,培养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此外,在具有当地特色的博物馆中,学生可以更多地学习到本地的古老艺术特点,了解当地的艺术氛围。

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2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文素养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从而自主学习,自主的对知识进行永不停止的探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内在素质,感悟人文精神的实质。艺术设计专业的每门课程中都能挖掘出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艺术设计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一、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渗透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应该对知识点进行多点的扩散联系,探求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对其发展的背景、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人文知识学习的意义,理解学习的价值,学会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增强学习的兴趣。

1、《创意设计基础》课程课堂实验研究

审美感知力是艺术创作活动的缘起,没有艺术感知力就没有艺术活动的本身。课题组在《创意设计基础》课程的设计讲解过程中,并没有从平面设计枯涩的理论、步骤、方法入手,而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感受和解读来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经典的审美标准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格,而经典艺术作品是把握艺术标准和艺术观念的最直接手段之一,课堂设计筛选了多幅大师的能代表审美标准的经典平面设计作品用以展示,目的在于研读经典所展示给我们的技术规范体系,将使难以把握的审美标准转换为可以具体操作的认知过程,并以此来调整学生的审美品格和对设计的兴趣。在讲授平面中的色彩应用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色彩搭配的原理,常用的搭配方法,而是先给学生展示里一套红黄蓝三原色构成的设计作品,让学生从中发现色彩的美,从而引出,荷兰著名画家、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蒙特利安以及该画家著名的色彩设计理念,蒙特利安的艺术造诣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之大,是我们当代人不容忽视的。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去了解这个艺术大师。同时教师也会布置一些课下作业,让学生学会搜集素材,培养其多欣赏、多评价的习惯,加大自己的素材量,为将来的设计打好基础,能够为我所用。

2、《环境景观设计》课程课堂实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园林艺术、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古老东方强调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园林艺术,无不是对美与和谐的人文精神的追求,这对处于人文精神失落的物质时代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学习、借鉴的宝库。因此,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课时,在讲解了基础知识之后,重点讲述了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如何向传统学习、向历史学习,并作了相应的实验。

首先讲述传统园林艺术的特色,将东西方的园林艺术进行了比较,然后将重点放在对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的讲述上。首先讲述农耕文明、儒释道文化、风水文化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思想基础。随后配合图片讲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求自然、追求意境和诗画情趣等等的艺术特色。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又不失时机地讲了一些与园林艺术相关的如梅妻鹤子、岁寒三友等人文典故。课下学生对上课内容很感兴趣,主动要求老师能不能再深入讲解。

在讲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之诗情画意时,课题组也进行了设计、实验。如何能够让学生去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人文艺术情境呢?教师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通过幻灯展示给大家,让同学们根据该作品展现的意境设计空间构成。教师将文章的创作背景、大意进行了介绍,让学生从作品中去领悟王羲之散文的洒脱、流畅,以及文章饱含的作者对人生的哲理与思考,这种独特感悟真切如画的展示了出来。学生在思考片刻之后开始了草图的绘制,并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了设计,无疑,设计作品出现了好多机械的仿古,但是学生已经开始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他们深刻体会到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原来如此有价值,从古代文化那里我们可以吸取可以为我们这个时代所用的精神,可惜平时这方面的训练太少了,文化底子薄弱。在进行二次设计时,进步非常明显,题目不变,学生开始自发的在课下搜集资料,作品中能让人们在潺潺的流水声的设计中去诵读千年诗篇,抒发怀古幽情,感受人生哲理。这种独特感悟使学生在欣赏古人佳作过程中不自觉的去体验作品带给他们的人文精神感知,感受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课程的设计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二、专业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

专业教学中对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精神的渗透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学生自身进行内化和吸收,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并通过其志向,道德,修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外显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一,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谈自我教育:“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自我管理能够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在自我管理中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理性处理自身的情感、意志等问题,学会成长;自我管理还能使学生体会到强烈的存在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对他们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品德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注重学生自我学习。大学的教育不能和高中一样让学生接受学习,而应该是主动学习,自我学习。如教师在课堂中应扮演项目和技术指导的角色,给课堂营造一种平等、融洽、畅所欲言、相互学习、相互指正的氛围,便于各种人文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教学的组织上,安排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问题,并留给学生发挥想象力与思维活动的空间,给他们课下探索的兴趣和空间,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一种自我激励、主动探索知识的学习常态。

三、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反应了相关行业企业对岗位的要求,通过技能大赛这个平台,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意设计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学生能够通过比赛去发现和认识的自身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学补差;通过组织、备战技能大赛,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技能大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参加技能大赛往往会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团队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团队成员间的团结互助合作精神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孙雪梅:《谈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艺术教育》 2009年第 8 期.

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3

关键词: 高中美术 教育教学 美育 问题 兴趣

高中美术课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随着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在高中美术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型的设计、现代技术与美术课教学资源的整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进一步认识到美术是对高中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高中生潜能的发挥和审美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培养高中生的洞察力、想象力,促进高中生的全方位发展都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探索,现我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美术教育教学浅析如下:

一、当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1.学校自身问题: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学校必须正确认识美术课在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从理念里面剔除主副课之分。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办学观念,激发高中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有了这一前提,之后的一切才会应运而生,顺理成章。

2.教师自身问题:多年来,许多高中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在美术课堂中,忽略了高中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课堂气氛低沉,讲授单一,这是使高中生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扼杀了高中生的创造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开发,阻碍了高中生潜能的发挥和审美素质的提高,使高中生丧失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采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发高中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全面的、完善的、科学的评价,是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必要前提,这也符合为高中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课程理念。《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高中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高中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高中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有效的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形成的习惯性评价模式,教师对高中生的评价往往以教师自己的审美观为评判标准,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方法。评价结果中,教师的偏爱起决定作用,有时会因评价不当而挫伤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性。《标准》把美术评价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由此可见,新的美术评价是以高中生为中心的评价,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体现每一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和高中生的美术素养,师生共同参与其中,教师在活动评价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的评价,对促进高中生美术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美术教师要更新观念,只有在美术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才能形成科学化的评价体系,确保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三、运用电化教学,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美术教学是视觉艺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学陷于枯燥乏味之中,这种方式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高中生近乎处于被动地位,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的多媒体教学普及率逐渐提高,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使得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广泛应用于许多学科的教学。多媒体运用动态图像演示教学实践,就可以调动高中生的视觉、听觉参与感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施愉快教学,增强美术教学效果,使静态知识动态化,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化过程,注重高中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融形、色、光、声为一体,刺激高中生的感官,是一种在一般课堂上难以达到的高效的教学手段,充分传达了美术教学意图。

四、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当高中生对美术课堂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积极探求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美术是对高中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教师要重视新课导入艺术,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新课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高中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激发高中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是在美术教育教学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时应有独特的教学艺术性,只有充分做到“三备”,才能营造一种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给高中生一种真正的艺术审美愉悦的感受。

五、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自我反思

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4

关键词:高中 英语 教学 学生 探究意识

高中生的探究意识意在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探索,探究的过程即是将知识和技能消化吸收,并转化为永久性记忆的过程。高中英语教学是学生从基础英语学习走向实用应用学习的桥梁,因而探究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探究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探究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日渐显现。英语和其他基础科目不同,学生容易存在和母语之间的语言逻辑对比,探究意识对于高中生实现学习层次的跨越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1.探究意识有助于避免高中英语学习断层的出现。多媒体等新型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也会受到影响。探究意识的培养可以激励学生正视高中英语学习中的障碍,能够针对困难的根源积极探寻解决的途径,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会加强,从而及时弥补学习中的不足,避免形成难以填补的英语学习断层。

2.探究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实用水平。探究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再停留于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主动寻找其他英语运用的环境,进一步印证现有的认知,并产生相应的反馈,在反复的实践摸索中驾驭英语知识的应用。

3.探究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熏陶学生的英语素养。高中生由学习断层的跨越,到实用水平的提高,最终提升英语素养,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对英语课程所包含的知识与技能的认知也是在循序升华,由局部的知识点走入英语文化的背景环境。任何语言的应用都离不开文化的背景,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已经具备了接受异国文化的能力,探究意识的带动使学生可以主动接触并融入英语的多元化应用氛围,或是阅读英文名著,或是观看英文电影,或是聆听英文歌曲,或是参与电子游戏,都是学生英文学习探究的表现,耳濡目染当中英语素养得到熏陶。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探究意识培养的方法

为了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高中英语教师应在遵循教材原文的基础上,拓展科学的教学方法,力求营造出学生探究意识培养的最佳环境。

1.高中英语教师应创建学生探究意识培养的动态环境。探究意识对学生认知结构变革的激发不能单纯依靠静态的教材内容,动态教学环境是学生扩展智力结构的前提。英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比较陌生的知识背景加以动态再现,创建探究意识发挥作用的情景。例如,高中一年级上册第18单元讲述的是有关新西兰的英语知识,新西兰的版图和自然条件等并非借助有限的英文单词就能够建立学生的理性认识。教师可引入生动的视频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课下将会主动探寻相关的信息,加深对新西兰文化背景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认知,即使遇到英语学习的障碍,也能积极应对。

2.高中英语教师应创建学生探究意识培养的互动环境。高中生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探究必然存在着反馈的需求,用以解决探究中遇到的疑问或对联想进行印证。互动环境为学生探究意识的增强提供了机遇,因为教学互动代表着教师对学生探究意识的认可,学生不仅克服了英语学习中的困难,而且对新一轮探究活动抱有强烈的期待。例如,在高中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探讨艺术的英语知识,对话也带有明显的现代与古典艺术的对比:

A:Would you like to live in a modern flat or do you prefer a traditional house?

B:Well,I’d prefer living in a modern flat. Modern houses are large and comfortable. It is also convenient to live close to your work.

究竟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之间存在怎样的区别,教师的单方面讲解,即使是动态讲解也不能解决学生心中的所有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就学生反馈的结果组织类似的对话,给予学生更多的互动感悟,探究意识将会持续发挥推动作用。

3.高中英语教师应创建学生探究意识培养的延伸环境。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认知结构变革需要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现有教材和相关多媒体资料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中生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探究还需要更广阔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余江.浅议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2)

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5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随着中国当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整个时代的进步对于作为新一代高中生的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实现从高中生如何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确立学科阅读、识记、理解、表达和应用这五种基础能力,对高中生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的内涵进行挖掘和界定以及对其培养策略的引领探索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1.核心素养

《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修养。素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可以随着个体学习的积累而得到不断地改善和发展,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品质和涵养,往往外化于个体的行为之中。在素养当中起到最关键作用,居于核心地位的被称为“核心素养”,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分类培养,循序渐进的过程。

2.思想政治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这是一门进行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是提高高中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是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因此,从思想政治课教育价值取向看,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应是:高中生在学习该课程各个模块知识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学科能力。思想政治的核心素养应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民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

3.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是高中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己有经验来解决涉及与本学科相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特征。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德育学科,它专注于高中生的社会性发展、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导和社会问题的呈现与认识等。在本文中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核心能力。

一是阅读能力: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能力中,阅读是高中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观察、分析、思维等活动都在阅读活动中进行。阅读能力是高中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识记、理解、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以阅读活动为载体,并以阅读能力为基础,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密不可分。要具备高层次的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首先要具备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二是识记能力:众所周知,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首先应该强调高中生对政治理论基础的认识和把握,这其中不能离开对基础知识的大量识记,这也就涉及对高中生识记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让高中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然而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高中生进行牢固记忆,在记忆中理解,在理解中记忆,这是一个双向促进,对知识进行知识动态掌握的过程。

三是理解能力:对于抽象、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人们往往片面理解为死记硬背。而实质上,思想政治课程更强调的是要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对高中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求高中生能够识记而且要求能够充分理解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四是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高中思想政治应当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使高中生具有良好的政治语言表达能力,要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

五是应用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对于思想政治的教学,更要强调的就是对高中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是让高中生能够在记忆与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内化于心,达到对知识的熟练应用。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策略

1.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要想使得高中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教材或文本的文字表述和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形成有效信息。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凡是高中生自己能看懂、读懂的内容,坚决不讲、不教,教师讲的、教的必须是高中生读不懂、看不懂的知识。让高中生用自己的眼光、思维、视角读出自己的理解、见解,并提出读不懂(是什么)的问题,提出有思考性(为什么)的问题,提出批判性的问题。

2.识记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中生经过阅读后能够根据从相关材料中获取和解读的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能够展现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思想政治课要重点培养高中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做到由A及B;形成辩证思维的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

培养高中生的理解能力,要通过引导高中生思考,让高中生能够在对知识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扼要的提炼或框架的构建,以达到对知识点的透彻认识。教师可以先让高中生理解学习有关思想政治常识的必要性,理解经济体现的是最根本的利益关系,而政治则是为了维护一定阶层的根本经济利益。然后让高中生进一步了解到自己国家的政治团体、执政党、社会性质,理解国际社会的格局与发展现状等。在激发高中生对政治生活知识探究理解欲望的基础上,除了课堂上的基本知识的讲解,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利用图表和数字来表现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最后展开小组讨论,引导高中生积极地思考、争辩,点拨高中生的思维,从而深刻理解、认识政治对于公民个人的影响,由此进一步提高高中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

4.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教师应当鼓励高中生参与课堂上的学、教、评、听、读、说。多用讨论式和辩论式教学方式,鼓励高中生在阅读特别是思考的基础上,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分享,使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得到增值、完善、补充、更正,使自己学习和认识的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教师应当鼓励高中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并能够应用历史唯物辩证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最终实现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6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欣赏课;曲目选择

音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音乐在其人格的塑造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在音乐中体现生活,加深对生活的感悟,并在音乐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一、我国高中音乐欣赏教育现状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部分高中对音乐教学并不是十分重视,这导致高中音乐教学在我国未能取得良好的发展。同时,我国高中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造成了我国高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普遍不高的现况。

音乐源自于生活,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帮助学生发现生活当中的音乐元素,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即使没有显著的音乐气息,但一个合格的音乐家可以将生活元素艺术化,并且通过音乐创作的方式将元素的音乐艺术性扩大,这些音乐创作大多需要以音乐欣赏力作为基础。

二、高中音乐欣赏课曲目选择的意义

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曲目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在进行音乐曲目的选择时应当是有目的性的。音乐欣赏是“有指向性的倾听音乐”,通过这种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进行分析、描述、评价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鉴赏水平。音乐欣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满足。同时,音乐欣赏可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和人类优秀音乐文化的情感,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社会知识,使学生成为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因此,音乐曲目作为学生音乐欣赏的载体,应当充分体现其给学生精神世界带来的升华,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应当对音乐的曲目进行精心的选择,使学生可以充分领略到音乐曲目中艺术与生活的真谛,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三、高中音乐欣赏课中曲目选择的原则

1.曲目的选择要贴近生活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选择学生易于欣赏的音乐作品。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加深体验生活,同时生活体会也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为满足教师备课中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教学的客观性与自主和灵活性;体现教学中欣赏音乐方式的多样与灵活性;减少学生课余自我欣赏或终身音乐欣赏中的片面性与盲目性,应当将曲目的选择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与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欣赏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陕西民歌《赶牲灵》《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山西民歌《走西口》,等作为补充,还选择了一些具有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作为补充,如《东方红》《西部放歌》《西部情歌》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帮助学生体验生活,通过音乐欣赏加深对生活的感悟。

当前我国高中音乐教学并没有让学生贴近生活,未能将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只是一味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对音乐欣赏课中乐曲的选择也没有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接触到那些较为前卫的音乐元素,在现实生活中对音乐的理解也十分浅显,这对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十分不利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远超于我们的想象,生活中音乐元素的变化都将直接影响到高中生对音乐的认知。因此,学生要学会音乐欣赏,音乐的欣赏要贴近生活,这样才能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曲目的选择要有目的性

每一个音乐曲目都是一个艺术品,而其价值的体现也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方面对音乐作品进行解析,会有不同的体会。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曲目的选择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的目的性。例如,在《江河水》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缓慢、沉重的语调诉说江河水中所讲解的一段故事,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通过这段故事和音乐的欣赏,学生真正拉近了和作品的距离,给学生正确理解《江河水》这部作品打开了通道。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其流派、创作风格、创作题材和想要表达的感情。因此,应当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理解去欣赏音乐,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音乐的赏析,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应当尽可能涵盖多方面内容,使学生从广泛的音乐形式中去寻找音乐的情感内容和审美内涵。在选曲上,应力求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注重古今中外、声乐器乐等方面的比例适当。在曲目的选择及内容安排方面,要符合高中生身心发育的特点。

3.曲目的选择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欣赏课中音乐曲目的选择应当是多样化的,因为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不单单只有节奏和旋律。学生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应该是有趣的、多种多样的。综合性的音乐教育才能使教学充满知识性、艺术和趣味性,使得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才多艺而又积极乐观的学生。

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可以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与音乐艺术亲密无间地接触,让学生学会用实际行动感受音乐的存在、感受音乐特有的感染力、感受音乐带给自己的每一点快乐。在音乐欣赏课程中自我实践得来的感悟,其实是学生对自我意识和自我创造力的锻炼。如果长期坚持,能够使学生养成自主独立学习的习惯,进而很好地培养自身的自主意识,提高个人创造力。例如,教师在讲《高亢的西北腔》时,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的拓展,让音乐欣赏课程真正贴近生活,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音乐欣赏课程正在逐步被人们重视。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曲目的选择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提升,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当重视音乐欣赏课中曲目的选择,通过精心的曲目选择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