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

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中学跳高运动员;心理素质;运动成绩

在中学阶段,校运动队的训练当中,教练员往往只注重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战术的训练,而忽略了心理素质的训练,或对心理训练重视不够,仅停留在空讲道理上。殊不知,成绩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运动员本身的素质,还受到心理素质各方面的影响。并且,跳高运动所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较其它的体育运动还要更大一些。

一、影响中学跳高运动员几种常见的心理因素

(一)心理过度紧张

使大脑皮层对植物神经系统和皮层下中枢的调节活动减弱,呼吸短促、心跳加快,更有甚者四肢颤抖、尿频,这必然使运动员心理活动失常影响到比赛的结果。

(二)心理出现胆怯

害怕失利,怕同学和教练埋怨,思想负担重,对方发挥很好便会造成心理压力,背上包袱。

(三)心理情绪的不稳定

积极的情绪对人体的生命起到良好作用,而消极的情绪一般会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对机体活动具有抑制作用,易导致急躁、紧张、动作不协调,有时甚至会失去理智。

(四)心理信心不足

其主要表现在:对周围环境和自身情况的错误判断,信心不坚定碰到挫折就会垂头丧气,比赛时心理精神紧张,平时很有把握的高度也感到信心不足而导致失败。

二、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学生成绩

(一)教练员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

中学跳高运动员在训练中,教练员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方面训练的重视程度的情况。

(二) 加强赛前适应性训练

运动员过分紧张的情绪来源于比赛新异条件的刺激。赛前进行模拟比赛的训练,让运动员反复体验比赛的情景能大大降低正式比赛时的刺激强度。

(三)尽力排除赛前不良刺激

教练员应周密安排运动员的作息制度,尽力排除一切不良的刺激,减少他们的思想负担。具体的做法有:1)赛前不观看对手的公开训练;2)赛前不议论对手的"最新信息",尤其不要过分强调对手的优势;3)准备会不应强调比赛的重要性和胜负得失,应尽可能减少与外界的接触;4)教练员要善于控制自己,用良好的情绪去感染运动员。

三、加强对运动员情绪的调控

(一)情绪的培养

运动员要想取得最佳成绩,势必要自始自终保持稳定的情绪,这就需要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沉着冷静,运动员只要加强个性修养和意志的锻炼,有在逆境中克服困难的意志,保持情绪的稳定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

(二)做好临场前的情绪控制

即将开始比赛,可能出现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一是"热症",即情绪高度兴奋,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发抖等;二是"冷症",即态度冷漠,四肢发软,甚至失去比赛信心。遇到这两种情况时,教练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1)转移注意力,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2)做一些节奏较强、幅度较大、趣味性强的身体练习等;另外"热症"要布置一些轻缓、舒展而又有韵律感的身体练习或念动训练,赛前闭目静思,想象即将完成的动作过程。

(三)增加自信心

充满自信会使运动员积极活跃起来,并富有创造力。树立自信心应注意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及赛前科学合理的安排。

1.在教学、训练中,教练员对运动员的优点和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他们训练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尽量少批评,更不要随便褒贬、挖苦。

2.对第一次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让他们明白,自己有实力参加比赛,名次是次要的,争取把技术发挥出来,赛出训练水平。

3.对有可能赛出名次而信心不足的运动员,要求他们经常想到: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创造好成绩,一定能获得好名次。

4.要求运动员经常想到:怎样战胜对手,怎样排除干扰,怎样提高成绩,怎样去破纪录等。这种训练方法能增强取胜的信心。

四、结语

在竞争激烈的运动赛场上冠军只有一个,获得冠军的人,有时不一定是实力最强的人,但一定是发挥最好的人。总之,心理因素的影响需要细致而又耐心的辅导和训练,教师或教练员只有不断地深入到运动员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关心和爱护运动员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情况,制订出适宜的训练计划。消除影响跳高成绩的重要因素的方法和措施很多,它需要经常且有计划地进行,并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收到较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老虎. 谈优秀跳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 成功(教育),2009,(01)

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基层消防官兵;心理素质

基层消防官兵所从事职业特殊,工作内容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任务艰巨、要求严格、行动迅速、压力过大为其工作特点。在如此高负荷的工作面前,消防官兵极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1]。有研究表明[2],与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基层消防官兵普遍较低,大多数消防官兵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其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其不良情绪状态,提高其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为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基层消防官兵心理素质的作用,该研究选取136名基层消防官兵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为期2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照组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对2个月后两组基层消防官兵的心理素质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消防队136名基层消防官兵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9~28岁,平均(23.51±2.32)岁,均为男性,婚姻状况:已婚57名,未婚79名;文化程度划分:高中45名,专科43名,本科48名。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名,其中观察组年龄19~27岁,平均(23.16±2.18)岁,已婚28名,未婚40名;文化程度划分:高中22名,专科22名,本科24名。对照组年龄20~28岁,平均(23.87±2.23)岁,已婚29名,未婚39名;文化程度划分:高中23名,专科21名,本科24名。两组官兵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①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基层消防官兵心理状态,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方式,如一对一交流、讨论式及鼓励式谈心活动,充分全面了解消防官兵的心理,并突破常规性思想工作方式,寻求新思路,做好思想工作,帮助消防官兵克服思想障碍,端正思想态度。②组织多样的文化及体育活动,缓解基层消防官兵心理压力,利用业余时间,合理组织文体活动,如篮球、乒乓球、桌球、趣味游戏、组织郊游等,使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③加强心理训练,增强心理素质。加强多种环境的适应性模拟训练,包括火灾、水灾、交通事故等,增强官兵各种环境下的心理承受能力。④根据每名官兵的性格特点,合理安排工作内容,充分挖掘、发挥每名官兵的潜能,促进官兵的积极性。心理健康教育时间为2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两组基层消防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比较,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8位消防官兵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该量表涉及情感、行为、思维、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从中分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9个症状因子,用来表示消防官兵是否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以及严重程度。于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各评估1次。②两组基层消防官兵缺陷感变化比较,参考缺陷感量表(TheFeel-ingInadequacyScale,FIS)进行分析,包括学习能力、社交自信、自尊、体能、外貌5个方面,为五级评分,评分越低,表明缺陷感强,自尊心越低。于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各评估一次。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研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基层消防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比较

心理健康教育后,对照组消防官兵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各项评分无明显改变,观察组消防官兵各项评分均有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基层消防官兵缺陷感变化比较

心理健康教育后,对照组消防官兵学习能力、社交自信、自尊、体能、外貌评分无明显改变,观察组消防官兵各项评分均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消防工作要面临各种火灾、交通事故、建筑坍塌、自然灾害等情境,其复杂性、艰苦性及危险性考验者基层消防官兵的生理及心理素质,基层消防官兵是否能适应各种复杂的情境,有效展开救助工作,不仅仅取决者其身体素质,其心理素质也极其重要。相关研究发现[3],消防官兵的生理及心理负荷要超出普通人许多,极易出现痛苦、紧张、自责、丧失信心等负面心理状态。因此对基层消防官兵实施心理健康,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是当前消防部队工作的重要任务。有研究表明[4],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消防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消防员的社交能力与自尊自信。该研究结果显示,经心理健康教育后,对照组心理健康状态各项评分,以及缺陷感中的各方面评分无明显改变,观察组心理健康状态各项评分均有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缺陷感中的各方面评分均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基层消防官兵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缓解基层消防官兵的负面情绪,改善其心理缺陷感,提高其心理素质。

作者:杨平波 李彬 单位:烟台市公安消防支队卫生队 山东省消防总队医院内科

参考文献:

[1]郭壁砖,萧波,孔倩.论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6):568-570.

[2]宋丙芳,丁建光,何敬和.消防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系统心理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7):632-633.

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素质 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王久梅(1969-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党总支书记,讲师、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素婷(1964-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部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经济管理。(河北 唐山 063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学生‘五位一体’素质教育平台构建研究”(项目编号: HB13JY009)和2013年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干预与开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3080033)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09-02

一、心理素质的含义

关于心理素质的含义,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和创造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结合前人的研究再加上对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思考,本文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含义界定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共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产生影响的心理品质。

关于心理素质包含的内容,刘华山认为,从理论上讲,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人生态度、自我概念、敬业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社会实践与生存心理、耐挫力与坚持力、智慧与创造能力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整个人生、对自己、对工作、对社会、对他人、对团体、对知识、对周围事物、对困难、对压力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

二、心理素质的特征

1.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等产生重要影响,并影响社会实践的结果。

2.相对稳定性。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是大学生的个别行为表现,更不是一时一地的心理或行为表现,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3.综合性。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不能将其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的综合体。

4.可评价性。心理素质会对大学生的活动成效产生影响,其品质具有优劣之分,因而具有可评价性。

5.功能性。心理素质作为内隐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既可以决定当前的心理状态,还可以预测固定情景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功能性。例如,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性等。

三、高职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1.自信心缺乏。受生活环境和成长过程中的多方面影响,很多高职生缺乏明确的人生方向,发展的盲目性较大。他们往往缺乏成功体验,自我评价较低,对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他们常常担忧自己不被别人喜欢,不被老师重视,怕自己将来不能适应社会,却不清楚如何在心理上和行动上为未来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储备。还有一些家庭贫困的同学,忧心忡忡,经常为自己不能为父母分忧、自己不够优秀而烦恼,又不能集中精力做自己想做和该做的事。

2.情绪管理能力差。有些高职生的情绪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大,非常容易情绪低落,容易发怒,与同学不能正常交往,有时甚至造成学生间的暴力事件,影响了人际关系发展。随着这几年高职生的招生分数逐年下降,尤其是部分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以来,这样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校园集体打架事件时有发生。

3.意志力水平低。主要表现为遇事缺乏主见,犹豫不决;做事没有计划性;执行能力差,不能一以贯之,虎头蛇尾;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持久力;自控能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较低等。

4.挫折承受力不强。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不强,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缺乏愈挫愈勇的信心和斗志。

四、高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1.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注重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能否得到重视和推广,关键在于高职学校领导与教师是否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认识,教育理念是否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高职院校要切实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不仅要教书,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育人,培育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而且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真正发挥心理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2.改变教育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心理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全面引导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及个性发展,并将此过程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心理素质教育应该纳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体现在教学、管理、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既有心理素质教育课堂,又有心理素质实践培养,即有整体教育又有个别教育,既有师生协助又有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助,体现为多元化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从而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为“五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平台构建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多种教学策略并用,促使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是讨论交流策略。这种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被使用,包括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后发言、老师点评等步骤。这种授课方式,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和观点,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力、逻辑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如果适时得到老师的好评与鼓励,他们的自信心就可以不断得到增强。

二是角色扮演策略。是指让学生扮演或模仿一些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学生心理的策略。角色扮演的形式有相声表演、哑剧表演和情景模拟训练等。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内心冲突,表达内心感受,逐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他人,有些角色还可以让学生把内心的不满和愤怒进行合理发泄。角色扮演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心智能力、模仿能力和理解力,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合作能力,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是行为强化策略。强化是心理学的一个名词,是指当受教育者表现出教育者期望出现的行为时,采用强化的方式对期望行为进行巩固,使期望行为逐渐成为受教育者的自然反应、习惯性反应或行为。行为强化的形式主要有奖励和惩罚两种。在教育活动中,要多使用奖励,少使用批评;既要奖罚分明,又要给年轻人改过的机会,这就是教育中的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

四是幽默教学策略。幽默是一种能力,需要有诙谐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做基础。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和谐了师生关系,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这种教学策略往往深受学生喜爱。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处于此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他人、社会都会相处和谐,能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帮助学生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高职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板报、橱窗、广播等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二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是指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心理方面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改变学生原有心理意识和行为模式,提高他们的适应性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活动。心理咨询可采取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的形式,例如,我学院在大一新生刚入学时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就属于团体咨询的范畴。开展心理咨询,能够使有心理障碍和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切实的帮助,预防和减少因心理问题引起的恶性事件。

三是开展心理训练。心理训练通常包括自信心训练、情绪管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耐挫力训练等。例如,情绪管理训练,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情绪控制与管理、保持愉快心情的方法,让学生正确理解自己的生活处境和学习情况,并且善于在学习生活中寻找快乐;告诉学生“能够让自己快乐是一种能力”,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应当保持理智,逐渐学会并掌握情感转移、自我安慰等情绪调节技巧。耐挫力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面对挫折的行为反应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能够坦然对待,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遇到困难的时候,告诉学生“方法总比困难多”,要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永远都不要向失败要理由。实在解决不了时,先找个合适的对象倾诉一下压力和苦涩,进行合理宣泄,避免情绪积累,然后蓄积力量再准备厚积薄发。

5.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是提高高职生社会适应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可以丰富高职学生的社会经验,磨炼吃苦耐劳精神,增强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高校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重视每学期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活动,认真安排大三期间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并进行实习指导,在企业一线进行教育和管理。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心理适应性,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6.创设良好校园氛围,加强心理素质的隐性教育。良好的校园氛围对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隐性作用。高职院校要努力创建环境优雅舒适、精神文化健康、管理制度规范、人文环境良好的校园氛围,不断加强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的正面引导,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健康的校园氛围中得到良好培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和平台,例如,文体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克服过度关注自我的狭隘思想。因此,高职院校要多举办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贯穿和体现良好心理素质的要求,从多角度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自信、乐观、勇敢、坚强、自制等品格。

[参考文献]

[1]韩如芳,张彩霞,姚英.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教育对策[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2(12).

[2]匡兴华,吴东坡.关于素质教育几个相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

[3]刘建明.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与途径[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5).

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05-01

摘要:心理素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核心和归宿,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成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音乐类作为大学生当殊的一种,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当前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并就培养其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浅析 音乐类 大学生 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心理素质则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切实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国家的未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为使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取得预期效果,首先应对其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特点进行全面地了解,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其成因,然后因势利导,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认清并走出各种心理误区,使之逐步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当前音乐类生心理素质现状分析

1、抗挫折能力差,缺乏独立性

音乐表演是一个需要有较高资金投入的专业,因此,能够进入音乐艺术高校学习的学生,除个别专业外,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较好,他们从小就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不经受任何挫折的成长,因而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另外,由于上大学前的多数活动和行为都是在家长的陪同和参与下完成的,据学生反映,他们从几岁开始到进人大学前的每一节专业课的学习,都是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的。因而进人大学后。这些学生还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差、自律意识淡薄的特点,有的甚至表现为我行我素,如若不给予及时的教育和督导,容易违反校规校纪。

2、自信与自卑心理表现明显,容易发生转变

对自我的充分肯定和较强的自信心,是音乐艺术院校学生要从事表演所应具备的重要心理特征。因为能否站到舞台上,能否把自己苦学了多年的专业和自身形象的最好一面展示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自信心。多年的舞台表演经历,培养起了他们站在舞台上的那份从容与自信。因此,通常情况下,学生们都具有较强的自信心。但由于上面提到的他们抗挫折能力差,在面对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又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在进入到大学后,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它们可能由原来是最好的,变为普通的,因此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产生消极的完全自我否定,放弃了在专业上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决心。但若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他们又能很快获得自信,洒脱开朗地学习和生活。

3、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音乐艺术尤其是表演专业的学生长期从事的表演活动,使得一部分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也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对于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避而不谈。因此一些心理问题不容易被发现。有时这种“避而不谈”的方式起到了注意转移的作用,无意中就把这种困惑和烦恼解除了。但有些学生在面对有些问题时,单靠他们自己,仍然是无法跨越和解决的,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问题,因此就要求有关教师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隐蔽性特点,及早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当前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实现以各科教学促进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2、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高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4、加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对音乐类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有一批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合格师资,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忽视心理教育,忽视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这与时展极不相适应。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增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建设合格师资队伍也是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措施。

5、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针对音乐类大学生情况,作为教师,除了自身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外,还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其正确的对待环境的变化,帮助其客观的审视自己,对其进行心理指导,使之能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化,通过组织新生交流入学后的感受,学习经验等方式,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使之能尽快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

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意义 方法与途径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1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却偏离了这一思想,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将片面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完全一致的。学生的整体素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文化知识、道德品质与操作技能等都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我们强调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生活技能的训练,唱歌、跳舞、画画活动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个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中小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而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个体的自我观念、求知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个体在工作、事业中的成功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素质。同时心理健康是中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的心理,特别是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的中小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对于智力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中小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发展有交互作用。心理健康还是提高中小学生审美素质的基础和条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有助于劳动观点与劳动习惯的培养。

1.2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

人口的质量取决于生理与心理的整体素质。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很多生理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的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心理的健康可以延长人的寿命。同志曾指出,学校应以健康第一;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由此可见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不难看出,现代生活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所以仅有躯体上、生理上的健康,而没有精神上、心理上的健康,也谈不上真正的健康。进一步说,若没有心理的健康,就难以保证生理的健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心理学知识的贫乏,关于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人们对青少年的发展和健康的评价,往往只注意生理上的健康,而极少注意精神的、心理的健康;只重视生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而极少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其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使生理健康得不到保证,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

1.3培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和时展需要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全面,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适应国际大环境,且极具创造力。然而,目前,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的普及,孩子的心理问题随之增多。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在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的约占30%,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5%,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考试焦虑、孤独、敌对、恐惧、抑郁、智力缺陷、人际交往障碍、多动症、学习障碍与自我否定等。为此,在中小学生中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1.4培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学生要接受知识,提高能力,靠被动的学习,效率不高。如果我们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水平,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会想学、乐学、会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1.5培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对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具有同样的促进作用。

学生的心理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老师的心理欠健康引起的,比如,教师的不良习惯对学生造成的隐性伤害。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必然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老师在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时,会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因此,在训练学生的同时,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1.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其意义不可低估。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克服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现实及自身,缓解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稳定。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各项实际工作,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2.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2.1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体育理论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融入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之中,通过讲授、讨论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并明确增进心理健康是体育锻炼的重要目的之一。

2.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练的过程,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手势、表情和身体的动作等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一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情绪情感便互相感染,形成心理上的共振,使课堂的气氛活跃,从而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并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

2.2.1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师生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各自的艰辛与欢乐,促使师生感情进一步融合,产生默契。在学生休息或课后小结时,教师可以讲一些中外体育故事和有趣的典故,通过幽默的语言和微笑的面容感染学生,让他们在笑声中领悟一些道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2.2建立团结互助的学生关系。如在健美操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选出组长,规定小组成员自编动作组合进行比赛,在编练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指导和相互提供反馈信息,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每组成员把自己作为集体的一员共同分享集体的欢乐和痛苦,从而加强责任感、协同意识和竞争意识,极大地促进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3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3.1创设尝试情境。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尝试带操、做示范、当体育小组长或当裁判,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达到锻炼胆量、培养能力的目的。

2.3.2创设模拟考试情境。针对有些学生平时运动技术掌握不错,在考试中却发挥失常的情况,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模拟考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如在上篮球课中将投篮考试的内容,提前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了解和相信自己的能力,消除紧张、恐惧、担心的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2.3.4创设特殊的比赛情境。体育比赛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如短跑的冲刺、一场篮球比赛的最后几秒钟双方只差1分等,在这种情况下,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成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双方队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可以将这种特殊的心理考验移植到教学中。例如在篮球课教学中,让学生练习罚球时营造这样的情境:比赛时间现已结束,你的罚球将决定着比赛的胜负,并且叫其他同学在场边喝倒彩干扰,以此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2.4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以前成功的活动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2.4.1分层教学,区别对待。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和练习方法,并得到最优的发展,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教师从圆心向圆周由低向高拉4条不同高度的橡皮筋,使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自由选择练习高度,跳过某高度后可继续跳另一高度。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真正获得运动的体验,在不断的成功中获得自信。

2.4.2化小目标,循序渐进。当要求学生达到某一比较大的目标时,教师不妨将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引导学生逐个完成,从而最终达到目的。如在分腿腾越山羊的教学过程中,少部分同学因害怕而不敢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降低山羊的高度,拉近助跳板与山羊间的距离,让学生消除害怕的心理,待学生腾越过去,再逐渐提高动作难度,完成教学任务,使每个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2.5适度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2.5.1设置困难,磨练意志。教师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有意设置某些障碍,增加完成的难度,如在篮球跳投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投篮的距离,当达到一定命中率时,增大投篮点的距离。还可以在学生完成练习任务后再增加练习任务、延长规定的练习时间或进行体力消耗较大的力量训练,如增加耐久跑的练习等,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2.5.2及时批评,适度惩罚。当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冷漠或不按要求练习时,应及时给予适当批评,使其认识到错误所在。对在练习中明显偷懒或有违纪行为者,不妨采取适度惩罚,以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与心理承受力。

2.6运用运动处方,矫正学生的心理障碍。

“运动处方”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为了改进、提高、增强、完善身体某一部分或整体的功能(含心理健康)而有针对性地实施的系列练习方法。健心运动处方可改善心境结构,使愉悦性提高,使愤怒性和抑郁性降低,使心理活动放松,平衡性提高,心理疲劳程度降低。教师应勤于观察,善于分析,认真研究造成学生心理失调的诱因,合理运用健心运动处方,有效地矫正学生的心理障碍。如矫正抑郁心理,可以选择多人参与的集体项目如篮、排、足球等球类项目或拔河、接力赛等游戏性活动,通过与他人的协同作战和平等交往克服心理障碍。矫正焦虑心理可以选择游戏、爬山、旅游等项目,运动后的放松是该治疗的关键。矫正恐惧心理,可以选择游泳、滑冰、跳马和双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这要求学生不断克服怕摔跤和害怕担风险等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矫正急躁易怒心理,可以选择棋类、太极拳和长距离慢跑等。

3.结语

3.1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相比,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将体育教学的隐显性化,也是当前贯彻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方向所在。

3.2学校应当正视当前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的现实,积极有效地利用体育这一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征宇.试论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0,(2).

[2]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6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学校心理咨询存在的内在缺欠

当前,素质教育在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并日臻完善,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日益得到重视。但从目前高校心理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作为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机构——学校心理咨询部门——所开展的工作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尚存在相当的距离。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心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它对各构成要素在具体实践中的要求。

1、普及性。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普及性的问题,要使学校开展的每一项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和服务达于每一位学生。

2、整体性。指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应从人发展的整体性角度出发,实施全面的教育,促进个体全面的发展。相应地,学校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不但要教导学生如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应使学生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的教育和训练,反对以点代面或以偏盖全的教育方式。

3、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灌输或塑造的过程。在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其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其主动发展。

4、差异性。人与人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先天的遗传素质有区别,而且表现在其身心成长与智能发展的后天条件有区别,因而其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也有区别,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会是不同的。素质教育应该尊重这种差别,针对这种差别开展工作。心理素质教育也应尊重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水平、存在问题的差异来实施教育工作。

5、发展性。素质教育是侧重于未来的、动态的、更强调个性的教育。发展性要求心理素质教育要以动态的眼光来教育学生,在学生的动态发展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不是机械的、静止地解决一时一事。

6、实效性。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础素质水平和个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反对任何追求暂时的、片面的和表面的效果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主要目标应集中到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培养上,而不是课程的得分、问题学生的处理、心理健康现状的测定指标等方面。

7、长期性。素质是在动态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人的良好素质不可能一蹴而就,进行素质教育要有长期规划,教育计划、内容要作长期安排。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系统的规划和目标设计。

(二)学校心理咨询存在的内在缺欠

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肩负着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职责,但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缺欠:

1、局部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还只是针对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这与心理素质教育的普及性构成矛盾。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对全体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开设选修课和心理训练,但关注的对象依然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调查显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不到全体学生的十分之一。

2、片面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因人力物力限制,工作重点依然是针对来访者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冲突,而对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锻炼存在缺欠。

3、被动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还是咨询人员被动地坐等来访者上门求询的一种活动,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即便是对危机事件的干预,也往往是危机事件发生后才介入,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性工作或主动的心理品质培养则较少。

4、不系统性。虽然现在各高校也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心理素质的讲座、训练小组、选修课、心理网站、互助小组等,但这些活动要么不太充实,要么各活动之间缺少联系,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计划性。 转贴于

5、单一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偏于封闭,缺少必要的宣传和与其它相关部门间的联系,如科普宣传形式单一,普及面不够,与学生处、团委、学生会联系较少,开展的活动也较少等。

二、涵盖并超越学校心理咨询,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着力关注的问题

为实现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的目标,高等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应积极扩展心理咨询机构的职能,着力关注如下问题。

1、全面普及性问题。凡在校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及成人学生都应享受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

2、有效针对性和层次发展性相结合的问题。心理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其次才是纠正一些不太健康的现象。在具体工作中,应贯彻有效针对性和层次发展性相结合的方针,一要针对学生中有代表性的突出问题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二要坚持工作开展的层次发展性,促进教育普及、问题辅导、发展完善三个层次。

3、主动预防性问题。要主动地开展工作,做到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变过去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

4、科学化与系统化问题。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尽量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避免主观臆断式的空谈。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要体系化、科学化。同时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

5、全程辅导性问题。学生在入学之日起就应接受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和发展档案。每位大学生在校的时期发展应接受全程心理辅导。

三、扩展工作职能,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逐步体系化

学校心理教育机构应肩负起教育、服务、管理和科研四项职能,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完善教育形式、扩充教育内容

一是逐步建立、完善心理教育类课程体系,把课堂作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渠道。课程体系要依据大学生身体、认知、社会性发展水平科学设置,与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相匹配,要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使心理课程有趣有益。二是不断扩充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文化活动月活动,开展专题讲座,通过橱窗、内部刊物和宣传资料广泛宣传等。三是寓心理素质教育于学校各项活动之中。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

2、秉承咨询传统,拓展服务范围

一方面要秉承原来心理咨询的传统,热情真诚地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要拓展服务对象范围,尽量使服务有效地达于每一位学生;第三是扩大服务内容,坚持正面多宣传、教育、引导,增设学生感兴趣的服务项目,如加强心理测评服务指导学生顺利发展,建立心理图书阅览室等;第四是逐步建立并规范其它辅助的心理咨询形式如心理咨询热线、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论坛等。

3、规范管理步骤、构建管理网络

一是要建章立制,不断推进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如制定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危机干预管理办法、各项具体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等。二是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管理体系和心理危机的发现、监控、处理、转介、善后五大工作系统,建立心理服务机构与校医院、学生工作部门的联系与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