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范文1
一、总论3
(一)项目建设内容3
(二)项目建设方案3
(三)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3
(四)项目效益分析3
二、项目背景3
(一)北赵村农业产业发展现状3
(二)市场预测4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
(一)必要性分析4
(二)可行性分析5
四、项目实施方案6
(一)组织方案6
(二)实施方案6
五、效益分析6
六、结论7
一、总论
(一)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名称:红星镇北赵村冷库建设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北赵村红星屯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总规模为150平方米冷库,占地1500平方米。
(二)项目建设方案
设备方案:本项目所需设备及技术方面主要在市场引进。
生产技术方案:通过建冷库延长赤松茸(大球盖菇)储存时间,反季节销售,增加收入。
(三)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资金规模和筹资方式:扶贫资金50万元
(四)项目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经济效益显著。实现带动≥21户,贫困户年均户增收1000元以上,持续带动5年。项目的实施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增加村民就业岗位,扩大村民致富途径;壮大我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项目建成后,可拉动生产、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项目背景
(一)北赵村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北赵村位于阿城区东23公里处;红星镇以东9公里处,属于潜山区,东邻宾县宾州镇,;南面比邻金龙山镇吉兴村,北与蜚克图镇隔一道岭,幅员面积50.1平方公里,下辖12个自然屯,20个村民小组。共有1106户,人口4516人。耕地面积15786.98亩,林地面积51962亩。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324元。
近年来,在阿城区委区政府、红星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制定发展计划,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作为一项战略性决策。
我村当年亩产3100斤,分为3等,平均预计出售5元,亩收入15500元,减去成本收入14000元,亩纯收入1500元。30亩年纯收入合计45000元。新鲜赤松茸市场需求很大,但时令性也很强。因此需要建设冷库储存,才能持续保证对市场的供应。
目前,红星镇没有一家冷库,产出的赤松茸需要及时运往外地,在装车、运输、卸车的过程中会对赤松茸质量造成一定损伤,给农户造成资金损失,为了更好地为村民服务,建造冷库势在必行,可实现延长赤松茸储存时间,反季节销售,达到村民持续稳定增收。
(二)市场预测
赤松茸储藏和绿色蔬菜产业一旦进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和高科技组装、高效运行的轨道,标志着蔬菜品种将向跨季节、超时令、精细化拓展,积极带动我村农业科学种植、科学经营、效益显著提升,也展示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追求效益的勃勃生机和广阔前景。
今后五年内,力争达到新建冷库≥150平方米;新增产业数量≥1个;建设特色产业基地≥1个;受益贫困户数≥21户;贫困户满意度≥100%的绩效目标,为我村农业结构调整,村民稳定持续增收闯出一条新路。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村民收入、带动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尤其是新鲜赤松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其质量和数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传统产业生产方式不能满足全年均衡供应的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实现赤松茸数量大幅度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不仅可以有效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还有力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稳定增收,实现村民增收致富脱贫的美好愿望。
2.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北赵村冷库建设项目正是实施农产品转化增值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可有力带动赤松茸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帮助贫困户脱贫的好办法。
3. 实现农产品反季节销售的有力保障,农产品反季节销售主要以冷藏保鲜为主,将赤松茸通过预冷、加工、贮存和冷藏运输,有效地保持其外观、色泽、营养成分及风味物质,达到保质保鲜,延长保存期的目的,达到调剂淡、旺季市场的需求并减少生活与销售过程中的经济损耗的作用。
(二)可行性分析
1. 投资软硬环境优良
北赵村区位优势好,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丰富,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完善,生产的赤松茸产量高,品质好,加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好政策,投资环境宽松。
2. 现有市场基础好,货源充足
北赵村生产的赤松茸具有无污染、无公害、口感好、营养丰富等特点。预计2020年,赤松茸产量产值可较今年翻一番。北赵村村民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赤松茸在省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市场需要量不断增长,呈现供不应求的发展态势。
四、项目实施方案
(一)组织方案
1. 冷库建成后,由北赵村对全村范围内的赤松茸种植户进行统一动员,加强市场调研,重点与贫困户签定销售合同,扩大贫困户赤松茸种植面积,保证贫困户的赤松茸能卖得出去,卖上好价钱。
2.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对市场进行科学调节,严把产品质量关,保证农户可以依照市场需求进行灵活交易。
3. 以“方便”、“灵活”为原则,逐步壮大规模实力。
(二)实施方案
1. 项目构成:项目主要由土建(库体)、保温、制冷、水电安装及附属设备构成。
2. 技术设备、所采用技术和工艺方案选择:冷库的关键技术在于制冷和保温,制冷的工艺技术拟采用环保的氟利昂制冷技术,采用24砖墙,聚氨酯喷涂为主框驾结构。设备采用可靠性高,技术比较成熟,使用维修方便,售后服务好,值得信赖的厂家产品。
3. 所需资金:前期包括房屋的建设和制冷设备的采购和安装等,初步估算总造价为50万元。
五、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经济效益显著。项目的实施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推动我村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村民增收,让贫困户脱贫具有促进作用。
我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项目建成后,预计受益对象为北赵村村民1106户4516人,贫困21户53人;红星镇5250户15217人。
项目的实施后,可以引导村民发展运输业、销售,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可以安置我村贫困户人员劳动,增加贫困户收入,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实现农业增资和农民增收,特别是贫困户增收。项目实施既可有效满足市场对新鲜赤松茸的需要,又能够辐射带动我村发展种植业发展,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此外,项目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显著。因此,该项目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六、结论
1. 本项目符合国家农村产业发展政策,有助于实现农村产业调整。
2. 可以解决赤松茸储存问题,实现农产品反季节销售,实现产品就近交易,节约成本,让村民持续稳定增收。
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范文2
一、生态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实施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工程,改善生态环境状态,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弘扬生态文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构建富裕和谐新陇县做出贡献。
目标任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推进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经济环节中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全县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按照先行示范、逐步推进的总体设想,在“十一五”期间建成6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和10个生态村,在“十二五”期间建成8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和10个生态村。
总体要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以加强资源永续利用为重点,推进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以生态保护和恢复为重点,推进以山川秀美为主的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生态体系建设;以环境管理能力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高效、稳定、配套的能力保障体系建设;以培育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为重点,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二、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生态创建活动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是生态系列创建的细胞工程和基础工程,要重点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抓好六个方面:
一是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二是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为基础,大力推广科学施用农药、化肥技术;
三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
四是推进农村改厨、改水、改厕、改圈工作;
五是加快推进农用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
六是积极开展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探索污水处置办法和有效途径,大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三、强化生态创建工作措施和保障机制
(一)精心组织,完善生态创建规划。坚持协调发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便于操作的原则,科学划分本乡镇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指导乡镇的产业发展和生产活动,充分发挥乡镇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创建规划要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规划和生态村建设实施方案要相互衔接,活动一并开展。规划任务和目标要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便于实施、检查和考核。
(二)分类指导,规范管理生态创建工作。各乡镇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高标准、高起点地做好生态创建,确保建设成效。根据国家考核标准,修订和完善生态示范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指标体系,完善相关规划编制指南等技术规范。加强分类指导,制定创建方案,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生态创建活动。
(三)加强领导,为创建工作提供保障。各乡镇要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机构,加大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制订年度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把规划中确定的任务进行分解,切实抓好落实。提高环境综合监管能力,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信息管理体系、及时有效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和科学的城乡环境管理决策体系。
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范文3
一、注重系统谋划,深化循环经济发展蓝图
浙江省注重循环经济工作系统谋划,突出工作的全局性、前瞻性和长效性,构建“课题研究、规划编制、方案制定”工作链,为循环经济发展提出方程式、绘出路线图、拉出时间表、理出任务单。
一是高起点开展资源产出率研究。资源产出率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按照国家部署,浙江省作为2014年度委重点课题,建立了由6家科研单位约50人组成的研究团队,组建了工作协调组、专家指导组和专项课题组,在环资司的关心指导下,历时一年多,形成了1个总报告和16个专题报告。建立了一本浙江省域层面主要资源生产消费资源帐、一套规范的资源产出率测算方法,为指导全省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强化了理论支撑,荣获2015年度国家发改委优秀成果一等奖。
二是高标准编制形成规划体系。按照《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结合浙江发展实际,加强顶层设计,高标准编制《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浙江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浙江省绿色经济培育行动实施方案》等,制定实施《浙江省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计划》、《浙江省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行动计划》,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体系。
三是高要求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浙江省高度重视各类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争创工作,按照工作部署,积极组织地方政府、园区和企业认真编制国家级、省级示范试点实施方案。把实施方案编制作为重要的基础环节,突出方案的示范性、指导性和操作性,严格把关指标体系、支撑项目和保障措施等,并加强对各示范试点和项目实施的指导和全过程监管,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二、狠抓载体建设,突出循环经济发展重点
浙江省注重载体建设,将重点任务工作纳入到载体平台强势推进,明确抓手,强化任务分解和落实,推动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一是全面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将园区循环化改造作为工业领域抓循环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明确到 2020 年制造业类省级以上园区(开发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截止去年底,浙江省全省117个园区中已有84个园区实施改造,其中国家级园区20个,省级园区64个,超额完成国家和省政府考核阶段性目标任务。争创了五批共9个国家级试点园区,总投资约300亿元,确定省级示范试点四批共30个园区,总投资556亿元,安排省级专项资金3.6亿元,有力推进了全省园区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全省园区在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减排任务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二是深入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加快推动全省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出台实施《浙江省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和《浙江省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底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能力基本实现全覆盖。浙江省已争取5批6个国家级试点城市(宁波、嘉兴、金华、杭州、衢州、绍兴)。湖州、丽水等8个第一批省级试点城市餐厨垃圾处置项目已开工建设,安排6000万元省财政资金予以支持,第二批省级试点城市申报工作正积极推进。截止2016年底,全省已建成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已超1500吨/日,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25%。
三是加快建设静脉产业基地。按照国务院《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部署,为有效破解“垃圾围城”和“邻避效应”难题,浙江省正积极编制《浙江省静脉产业基地建设行动计划》,围绕基地规划、处理设施建设、收运支撑、示范试点等方面,加快推进静脉产业基地建设,争取到2020年在静脉产业基地建设方面成为全国标杆省份,以后端分类处理指导前端有效简化分类,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实现“垃圾联治”探索浙江经验。同时,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粉煤灰、煤渣、冶金渣、矿山尾矿等大宗工业固废得到充分利用,污泥处理、中水回用等工作有效开展。
三、化制度支撑,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浙江省注重制度体系支撑建设,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要求,健全政策机制,完善市场机制,构建监管机制,强化考核评价,加快构建循环经济发展“四位一体”的制度体系。
一是着力健全政策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围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农业循环经济、工业节能节材、环境保护、再生资源利用、循环经济重大科技等方面设立专项资金,资金规模已达1.2亿元。落实税收扶持政策,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节能环保企业,在关键设备购置方面实行加速折旧政策,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减免政策。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对符合全省重大产业项目申报条件和标准的循环经济产业类项目,预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用于奖励。
二是逐步完善市场机制。积极构建完善土地有偿使用、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阶梯式水价、峰谷电价等市场机制,在促进全省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政策保障。以海水淡化产业为例,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降低海水淡化运行成本,结合“一路一带”战略实施,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出口业绩显著。
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范文4
关键词:产业升级;能源发展;政策执行
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和环境要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能源是解决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能源的未来发展需要应对新的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常B。对扬州而言,“十三五”时期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领域,如何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有效执行政府决策,推动能源发展加快绿色转型,是扬州工业领域实现进一步做大总量、优化结构的重要时期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扬州市能源政策执行的现状、成效和问题
能源政策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围绕能源生产、供应、消费等所制定的行动纲领和政策规划的一种宏微观策略。因地制宜执行与现行能源发展理念相适宜、相配套的能源法规、策略,可以科学有效地解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能源环境约束问题。
(一)扬州市能源政策执行的现状
从现状看,扬州把加强能源有效利用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若干手段共同推动全市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
一是实施细则逐步细化。以国家层面相关法律为统领,政府相继出台了各类条例、办法、发展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如印发《扬州市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实施方案》促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在发展规划层面,部分县区还因地制宜出台了本地能源产业规划,如《宝应县光伏电站、风电场空间布局规划》等。在制度办法方面,《扬州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财政奖励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力度;在实施方案方面,《扬州市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总量工作方案》提出了近三年扬州市控制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的具体目标和工作举措。这些工作方案在国家和省的大方向下,对具体的能源利用实施细则进行了布置,使之较为贴合扬州市的实际。
二是执行机构初步建立。目前实施的能源利用政策主体在节能。在政策执行的组织机构建设上,市政府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健全网络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讨论能源利用方面的工作事项。
三是政策宣传不断推进。在工业领域积极开展政策宣讲与培训。邀请省、市节能工作领域的专家,开展《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条例》、《清洁生产促进法》等规范性文件的解读与应用。结合下基层服务,广泛推广专项财政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激励作用。
四是监督考核日益加强。目前围绕节能目标考核体系普遍以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企业的考核形式呈现。首先强化目标分解落实,与各县(市、区)政府坚定责任状。其次加强统计预警监测,完善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市政府每年还组织对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进行督查调研,并严格实施评价考核。
(二)扬州市能源利用政策执行的成效
1.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电力供应安全可靠
“十二五”以来,我市稳定能源生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给。2015年,全市能源生产及转化总量593万吨标煤,比2010年增长4.3%;全市电力装机574.5万千瓦,比2010年提高43.4%,35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2010年增长58.1%。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
2.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煤炭消费合理控制
201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1523万吨标煤,“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4.3%,增速比“十一五”年均速度下降近4.6个百分点。传统能源消费量逐年下降,全市规模工业煤炭消费总量为1060万吨,“十二五”期间年均下降4.3%。
3.利用效率加快提升,热电联产有序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市以年均4.26%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11.2%的经济增长,至2015年全市每万元GDP能耗为0.452吨标准煤,五年累计下降22.1%。通过科学规划热源和大型机组供热改造,供热能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全市供热效率达86.9%,较2010年大幅提高6.3个百分点。
4.能源装备不断壮大,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
截止2015年全市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503兆瓦,比2010年增长120倍,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率位居全省前列。通过推行先进、高效、绿色、环保的能源技术创新,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3.4亿千瓦时,能源装备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5.技术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冶金行业加热炉蓄热式燃烧技术、化工行业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电力行业锅炉汽机能效提升技术、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等一大批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通过建立市县两级节能改造财政奖励机制,带动企业投入15亿元实现节能量72万吨标准煤。
(三)能源利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从扬州能源利用政策执行的现状和成效看,前期在调整能源生产及消费结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以煤为主”的用能格局与国家提出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化能源体系仍有较大差距。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企业对政策的被动吸收或是消极抵抗、奖励扶持资金重争取轻监管、审查和监管分散导致项目难落地等现象也逐渐凸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能源政策中价值目标的差异,导致选择性执行和执行不到位;二是人财物保障不足影响执行能力存在欠缺,执行手段单一;三是执行主体设置有缺陷从而出现执行政策权责交叉,部门间沟通协调不力的现象。
二、产业升级背景下扬州能源转型的形势展望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领域,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重点战场,实施产业升级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高耗能行业“去产能、去库存”进程,引导供给侧改革走向深入。此外,坚持产业提档升级来促进产业链的良性化循环,才能在碧水蓝天下带来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的发展成果,这也是推进省委“两聚一高”新实践的现实选择。这需要积极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才能作出最佳的能源政策执行应对和平衡。
(一)宏观经济环境出现一系列新变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换档减速新常态,同时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着制造业发展新模式。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并指出要积极应用政府治理经济方式调整带来一系列宏观政策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以期形成制度变革、结构化、要素升级“三大引擎”,不断激活经济主体内生动力、拉动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二)我市工业升级环绕一系列新矛盾
当前阻滞扬州工业发展的矛盾主要包括:人力和动力成本高企严重挤压企业的盈利空间,制造模式偏传统难形成增值空间,“互联网+制造业”等新兴业态尚处起步阶段,发展路径依赖投资驱动难以为继,节能减排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显示出全市多数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普遍转弱,发展盈利模式亟待从“速度效益型”的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三)能源转型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当前,省政府已将大气环境保护是否得力与地方领导政绩评价挂钩,大气环境保护已经成为能源发展的先决前提;以钢铁为代表的高耗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方式难以快速扭转,煤炭需求仍未见顶,从省下达《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看,能源和煤炭总量强度“双控”工作压力将持续加大;此外,新能源利用投入成本较高、企业节能投入的能力和意愿不足加大了节能降耗重点整治目标完成难度,缺乏强制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保障政策阻滞了该产业的发展。
三、优化扬州能源政策执行的具体举措
新的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常态下,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江苏省“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给扬州指明了未来能源发展方向。“十三五”时期,扬州能源转型发展要实现五个转变:一是能源消费由“以煤为主”向“清洁多元”转变;二是能源增效由“结构节能”向“多向推进”转变;三是能源保障由“注重供给”向“供需调节”转变;四是能源发展由“注重规模”向“生态协调”转变;五是能源管理由“落后粗放”向“智能精细”转变。
这“五大转变”对应的任务分别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有序扩大天然气规模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电源电网、构建现代电力体系,推进需求供给协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能源装备、促进能源转型发展。为保证实施任务的顺利进展,要从以下三方面完善政策执行。
(一)以加强规划衔接为宗旨完善政策配套措施
适应能源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发挥规划对能源发展的引导调控作用,必须完善能源政策的配套措施,加强与各项规划之间的衔接。一是在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积极研究制定与之相配套并适合市情的能源利用政策实施细则,对具体操作规范、奖励配套、违法处罚等进行说明,增强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二是健全市场化能效利用方式,与行政手段互补。要想长足健康发展,首先还是要改变以行政力量推动为主的能源政策执行机制,借助市场的力量建立新机制,如实行能耗等量(减量)置换,碳交易市场化运营等。三是建立政策评估系统,推动科学合理运行。可以判断政策执行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总结能源政策执行的经验教训,为政策的适时调整、执行指明方向。
(二)以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为目的推动服务平台搭建
深化能源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机构职能体系,通过构建公正、公平、透明、规范的交易服务平台,有效促进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平台搭建工程”包括三方面,一是煤炭总量控制监测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实现煤炭消费统计、替代指标信息及交易、煤炭品质监测三大功能,最终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和高效清洁利用;二是金融服务平台。建立三方协调机制,为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沟通衔接桥梁,提供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的便利、高效的金融服务,三是公共技术平台。将可再生能源等纳入其中,重点推进光伏、安全科技、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
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范文5
为加强对全局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局决定成立以党组书记、局长向阳为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卫无,党组成员、副局长胡杰,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大维,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雷鸣,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陈萍,公平交易执法分局局长陈滔为副组长,市场科、公平交易执法分局、注册科、消保科、商标广告科、人事教育科、法制科、办公室、计财科、后勤中心以及四个工商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我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工作的全面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场科,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
我局各科、室、所应结合工作职能对照“重点工作目标分解表”和“局领导责任区域分工表”中的工作内容,加强对各所的业务指导。人事教育科负责对创建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公务督察。各工商所应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进展情况
5月31日召开全局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动员大会。局长向阳就创建工作强调四点:一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增强紧迫感、责任感,要有主人翁意识。二要抓好重点工作目标落实,配合协调其他责任目标落实。三要注意收集、采集信息资料,建立健全软件资料。四是加强督查,促进创建工作圆满完成。
会后,各科、室、所、执法分局按照责任分工,将牵头目标具体落实,并相应制订出工作安排意见和实施方案。
(一)集贸市场整治内容:
根据成办函〔xx〕161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工商局等部门关于严格集贸市场管理等创建文明城市重点工作目标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卫生制度落实、商品划行归市。摊位摆放整齐,经营者所售食品符合国家卫生管理的质量标准,无过期、变质、伪劣食品出售,不越门经营、占道经营,落实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保持环境卫生良好。严禁无证、无照经营。同时向各市场开办单位发放《关于做好肉食品市场整治的通知》并要求市场开办者与经营者签订《商品交易市场目标责任书》。
(二)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要求: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加大对大案、要案以及集中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窝点的查处力度。开展共铸诚信活动,重点抓好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涉农服务、家庭装修、食品保健、医疗服务、教育培训、商业零售、广告宣传、旅游出行等行业的打假,全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质量投诉案件明显下降。
(三)食品安全整治要求:严格商品经营主体资格,坚决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行为;严把食品质量准入关,严厉查处销售过期、变质、不合格各类食品。健立经营者自律制度,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的建制率达到100%,个体食品经销店(摊点)的建制率达到80%以上。组织开展食品市场经营主体资格专项清理规范执法工作。加强快速检测工作。为食品经营企业(户)制作相关自律制度及购销台账登记薄,不合格食品退市处理登记薄。
在创建工作中,注册科全面开展“窗口”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深入抓好行业“改进服务、便民利民”活动。按照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继续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来提升窗口形象。窗口建设增加了新的服务内容:一是不断增加服务措施,在窗口全部推行普通话,开展指导服务、限时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二是加强政务公开,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开展“一口清”,按照市工商局“六统一”的登记规则,限时办结各项登记手续;三是在登记窗口开辟“绿色通道”,对企业(公司)换照、补照、增发副本、迁移、备案等不复杂的登记实行“一人受理、一人办结”,做到“当场受理、当场核准、当场发照”;特别是区上的重点企业、招商引资项目特事特办,只要资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都是当场受理、当场核准、当场发照。今年我们以周到的服务和良好的形象赢得了群众和企业的肯定,被政务中心评为“优秀窗口”。
受理消费者投诉扎实有效。坚持“服务、创新、发展、效能,以人为本”的观念和“不因小事而不为、不因事难而推诿”的工作原则,将消费者咨询、申诉举报、消费安全预警、查办案件相结合,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方便快捷的维权体系,努力作到投诉案件“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工作中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履行了“有问必答、有诉必接、有假必打、有案必查”的服务承诺,解决了农资、房地产、美容等一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为努力营造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放心消费环境作出了一定贡献。xx-xx年我区消费者协会共受理消费者投诉案件950件,其中商品消费申诉583件,服务消费申诉367件,成功调解950件,处理率1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73万元。
三、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近两年我局在公平交易执法工作上按照市局的工作部署和“建设现代意义的金温江”的总体要求,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对假冒伪劣和各类欺诈经营行为的监督、投诉和处置机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各类欺诈经营行为,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共立案查处并办结各类假冒伪劣和欺诈经营案件22件、虚假宣传案件13件。
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范文6
一、争取局党委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投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保障农产品质量,局党委始终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关系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头等大事来抓。一是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二是加大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及检测的投入;三是健全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干网络,22个乡镇都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干;四是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项目”建设。完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的建设期为2008年,建设投资304.4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0。00万元,地方配套104.48万元。五是派出人员赴省学习检测技术和赴外地考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验。
二、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
把学习、宣传贯彻实施该法,并列入局机关学习的重点内容,及时印发资料2000多份;利用科普集市进行宣传,让广大干群了解该法的具体内容。在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中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普及,全县共开展了200多期培训,大力推广水稻、湘莲、蔬菜、茶叶、水果等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栽培技术。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认真扎实
为及时了解农产品安全状况,坚持日常抽查和重点抽检相结合,全年对县城范围内步步高、万客源、易俗河农贸市场、裕丰、长江等宾馆及响水、谭家山、京竹等蔬菜基地蔬菜进行重点抽检710批次,其中合格的693批次,合格率97.61%,对不合格产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确保了群众消费安全,全年未出现中毒事件。同时在全县选定具有代表性的6个乡镇抽取稻谷样40个,送国家稻米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全面了解稻米质量状况,促进粮食生产安全。
四、继续抓好了示范生产基地建设
建设好了*、*、*、*等6个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面积10万亩,其中中路铺绿色大米基地面积2万亩,青山桥3万亩。有5个千亩以上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即响水乡红莱苔基地,面积15000亩;*、*、*、*等乡镇的湘莲基地,面积5000亩;羊鹿茶场的绿色食品基地,面积1000亩;白石乡优质西瓜基地,面积2000亩。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进一步加强
围绕我县优势土导产业,做到下基地、进企业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以确保已认证产品质量安全,树立良好的品牌优势。认真搞好已认证“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生产企业的认证管理工作。扎实做好了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申报工作;如质如期完成6个企业8个产品的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工作;完成了宏大公司的湘莲绿色食品认证相关材料的组织,并对该企业及其生产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已报省绿办审查。对2家申报无公害认证企业,组织相关专家对企业及其生产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完成了认证相关材料组织工作并已交省农业厅绿办。
六、认真开展以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在重点季节、重要节假日加大对重点市场、超市的检查力度。全年开展两次专项整治行动,同时加强了对农业投入的监管工作,严格了种子、农药、化肥、生物激素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经营准入条件,依法打击制造、销售假劣农资和违禁使用限用农药的违法行为。积极查处农业环境污染事件;维护好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发展环境。
七、积极开展市场准入工作
我局牵头,协调畜牧、工商等部门,制定了《关于开展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实施意见》(潭政办发(*]21号文件)和湘潭县蔬菜市场准入实施细则(草案)。协助金鹏农贸市场设立农残检验检测室,购RP-420速测仪及药品等,费用2.2万元。选派了一名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参加县农产品检测站跟班实习和赴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培训学习。同时,我局派人到常德专题学习了市场准入工作经验。
八、认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整治工作为确保“两节”期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8月30日召开的全县农产品
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动员会,参会对象是农技站长、生产企业、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的负责人。印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实施方案》(潭农发[*)36号文件)。同时,采用现场检测、宣传法律、指导帮助、限期整改等方法进行了认真督查。重点督查了易俗河、河口、谭家山、中路铺、青山、花石、姜畲、响水、石潭、杨嘉桥10个乡镇。共对4个农产品生产基地(蔬菜),4家超市、1个生产大米加工企业和9个农贸市场,进行全面检查,现场抽检蔬菜样品59个;同时针对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下达了“整改通知书”6份,责令限期整改。取得六个方面的成效:一是各乡镇都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责任,做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宣传到位。农资经营户、生产企业、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等单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落实有明显好转。二是市农业局的《关于查禁甲胺磷等农药产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通知》张贴到位,限用农药台帐都发到了经营点(店)。每个乡镇都现场检查了1—3个经营点(店),均未发现禁用农药;限用农药台帐登记较好的有青山、花石、杨家桥。三是谭家山蔬菜基地(李海珍)生产档案较为齐全,整个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均有记录。四是获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包装标识较规范,没有发现冒用绿色食品等质量标志的现象。五是金鹏农贸市场有农残检验检测仪器和检测人员,并按检测的要求开展检测工作;步步高超市有配送中心提供的检测单,但档案管理不够规范。六是有不少乡镇典型。如河口镇针对农贸市场的管理有新招,由镇政府出钱出力,在农贸市场内设立固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栏,为常年经营蔬菜户统一照相发证并建立档案,实行牌公示。姜畲镇政府组织召开全乡范围内的农资经营点(店)、农产品加工企业、农贸市场、生产基地、超市等单位共30多人的会议,会议邀请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工商部门的同志作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知识讲座。青山桥镇政府拨工作经费3000元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