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潮间带;潮间带生态系统;滩涂养殖;渤海湾;生态浮岛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在地球表面,海洋的覆盖面积达到了70.8%。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它为生命的诞生进化与繁衍提供了条件;海洋是风雨的故乡,它在控制和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发挥有重要的作用。海洋是众多生命体共同的家园,这些生命体构共同构成了稳定的海洋生态系统。但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各种资源和空间的占有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对海洋的破坏与日俱增。因此,更好的保护海洋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使命。
一、海陆边缘环境
(一)从传统的滩涂到潮间带
滩涂自古便是人类向海洋索取的重要媒介,它是把海洋与人类紧密连接的纽带,同时也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分。滩涂在地貌学上被称为潮间带,潮间带即是指大潮期的最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潮间带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达到的海岸,称为潮上带。潮间带以下,向海延伸至约三十公尺深的地带,称其为亚潮带。
(二) 潮间带生态系统
潮间带生态系统,即最低潮线与最大线间的海陆交互地带与其间生存的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潮间带时而被水淹没,时而又暴露出地表,环境变化大,水动力强。受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影响,潮间带生物稀少。潮间带生态系统有着其敏感和脆弱的特点。
2.渤海湾海洋环境破坏的影响
(1) 渤海湾自然环境
渤海湾是中国三大海湾之一,位于渤海西部。北起河北省乐亭县大清河口,南到山东省黄河口,有蓟运河、海河等河流注入。海底地形大致自南向北,自岸向海倾斜,沉积物主要为细颗粒的粉砂与淤泥。渤海湾中有丰富的石油储藏。其北部是著名的旅游和度假区,西部塘沽是重要港口。渤海湾滩涂广阔,潮间带宽达3~7.3公里,淤泥滩蓄水条件好,利于盐业开发。长芦盐区是中国最大盐场,盐产量占全国的1/3弱。另外,渤海湾,尤其在河口附近,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多,为鱼虾洄游、索饵、产卵的良好场所,出产多种鱼、虾、蟹、贝。
(2)渤海湾突出环境问题
当下渤海湾潮间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滩涂养殖盛行,大面积的密集养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第二,密集的滩涂养殖在用地上与传统的晒盐行业形成了冲用地突,大量依赖滩涂生存的水鸟没有栖息空间;第三,大量的海产垃圾(以牡蛎壳和各种贝壳为主)对海岸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第四,严重的石油泄漏对渤海湾造成严重的污染,经大量渔民证实,油污扩散范围到达滩涂。
其次,滩涂养殖指利用潮间带和低潮线以内的水域,直接或经整治、改造后从事海水养殖、增殖和护养、管养、栽培。近几年来,随着沿海滩涂圈海围池养殖增多,滩涂圈养池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法。圈养池一般为矩形混凝土结构,其内部用铲车铲除池底淤泥,以便在退潮后能保证池内有足够的水深。这种围堰建设会极大的改变原来的环境,可能对沿岸潮间带生态系统构成巨大的压力。对当地原有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威胁。
另外, 石油泄漏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较大。2011年中海油渤海湾漏油事件的发生震惊全国。渤海湾是中海油的主产区,漏油事件发生在蓬莱19-3油田,漏油致840平方公里海域水质污染,对周边海域造成了严重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潮间带景观规划设计改善海洋环境
(1)海上渔村缓解滩涂用地冲突
在中国南方的某些沿海海湾,分布着一些在近海上漂浮的渔村,被称为海上渔村。海上渔村是由许多漂浮的房屋和构架连接在一起构成的,这样的渔村上面可供渔民日常生活习作,水下部分则可以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的水产养殖。这样的养殖方式解放了滩涂用地限制,不会对滩涂造成破坏,还可以充分利用纵向的海洋空间。
(2) 生态浮岛对于改善海洋环境的原理和效果
人工浮岛是人工岛的一种,可以漂浮于水面或者海洋表面,提供拓展空间。生态浮岛是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设计的。浮岛植物不仅营造了水面的景观,而且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可以净化空气;植物在生的长过程中有蒸腾作用,蒸腾作用通过植物的气孔蒸发水分,调节环境温度。因此,生态浮岛植物的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能够调节水面的微气候,这种良好的微气候非常适宜于鸟类等的栖息。生态浮岛将高等水生植物栽植到富营养化水域中,并通过植物的根的系吸收或吸附作用,削减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污染物质等,从而净化水质。同时,通过收获植物的方法,将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搬离水体,改善水质,创造良好的水环境。利用生态浮岛的这种特性,可以缓解密集滩涂养殖带来的赤潮问题。
(3) 牡蛎对改善海洋环境的作用
牡蛎在水体食物链中,既是凤尾鱼、刀鱼等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又是藻类等浮游生物的捕食者,将它们置身于富营养化的海水中,净化水质、防止赤潮,一举两得。澳洲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牡蛎的外壳能够为牡蛎幼体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也是藻类与浮游生物生长繁衍理想的港湾。对于牡蛎的繁衍而言,牡蛎的外壳是最理想的载体。这样就可以将难以处理的贝壳垃圾变废为宝,把牡蛎壳回收利用,制作成天然的牡蛎礁。牡蛎礁沉入海底后,随着牡蛎的繁衍生长,牡蛎礁不断被加固,扩充,逐渐形成海底森林,改善、恢复海洋生态环境。
(4)潮间带景观设想
受到海上渔村和生态浮岛形式的启发,对潮间带的景观规划提出了设想。可以在潮间带亚潮带按科学的海产养殖分布范围,设置一些生态浮岛。这些生态浮岛一来有效地改善海水富营养问题,再者为水鸟提供栖息场所。由于潮间带的风速较大,初步估算海面风俗可达到6-7米/秒,这样就对生态浮岛的固定提出了要求。利用高密度轻量化的材质随即设计成不规则的模块,这种模块质量轻,漂浮力强,在强力作用下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把这些模块编组并连接起来,分布在生态浮岛的周围,对生态浮岛间起连接的作用。效仿海上渔村的做法,浮岛连成片,来抵御风浪。
将加工好的牡蛎礁沉到海底,由牡蛎的繁衍生长不断被加固,被扩大,发挥改善海洋环境的功效。渤海湾洋流特征是表层水向内流动,底层水向外流动。这样底层洋流就带着鱼类需要的浮游生物和牡蛎幼体涌向海湾外,从而吸引鱼类游向海湾。同时,大量的藻类与浮游生物也为人工渔业提供了天然养分。海底、海面的景观效果同样重要。在这些浮岛水下部分,可进行立体化多层次水产养殖。
潮间带景观设计在当前人类社会大发展下,更好的衔接海洋和陆地,目的是想改善并逐步恢复海洋生态系统。这样的设计对于突发的自然灾害也有抵御救援的作用,当灾害(台风,海啸)来袭时,在强大的外力作用下,群组被打碎为一个个的各具功能性的单体。这些连接固定生态浮岛的轻量化模块漂浮力强,弹性韧性好,在强大外力作用下不会造成大的冲击伤害。在强大的自然力作用下,灾害洋流方向是有海洋向陆地流动的,海水会载着这些模块冲向陆地,充当究生平台。受灾的居民可以抓住模块,等待救援。
参考文献:
郭忠玲,赵秀海.保护生物学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中国海岸带生物》编写组.中国海岸带生物[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范文2
鲨鱼和我们平时吃的鱼类是一样的吗?
鱼类可以分为两大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鲨鱼是属于软骨鱼类。鲨鱼体内是没有硬骨的,这说明它在进化史中属于比较古老的物种,而进化史比较靠近现代物种的体内都是硬骨。像我们人类,大部分骨骼是硬骨,但是我们有一些软骨的残留,比如膝盖,很多人到老年的时候会有关节痛的问题,这就是因为一些软骨被剧烈地磨损以后,硬骨和硬骨发生了直接的接触,会产生摩擦,导致身体关节的疼痛。但是软骨是有弹性的,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同时具有一定的支持和保护作用。
鲨鱼的历史非常久远,比恐龙要远得多的多,恐龙当它曾曾曾孙子都不够。鲨鱼最早出现是4.08亿年前的上泥盆纪,代表物种是裂口鲨。到泥盆纪末期,其他的鲨鱼开始出现,而且那个时候的鲨鱼跟现在的鲨鱼已经长得非常相似。一直在人类出现之前,它们还是生活得蛮好的。
鲨鱼身体坚硬,肌肉很发达,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吃鲨鱼肉,但在我们这个地方还是有吃鲨鱼肉的饮食习惯,比如福建省,咱们知道福建省的人特别爱吃鱼丸,他们拿鲨鱼肉做鱼丸汤或者鱼丸粥,因为鲨鱼的肌肉特质用来做鱼丸非常有弹性,口感非常好。鲨鱼大部分体型呈纺锤形,所以游泳速度相对快一点。口鼻部分因种类有所不同,有尖型的口鼻,如灰鲭鲨和大白鲨前面是尖型,也有大而圆的,例如虎纹鲨的头呈扁平状,这是头的形状。鲨鱼有垂直向上的尾鳍,刚才讲过软骨鱼类、硬骨鱼类的区别,其中尾鳍是一个区别。大部分种类的尾鳍,上部远远大于下部,就是上面大,下面小,而且鲨鱼全身是由软骨鱼类构成的脊柱,一直延伸到尾部,这是鲨鱼的体型特征。
很多人以前都吃过鱼肝油,鱼肝油最早是从鲨鱼的肝里提炼出来的。鲨鱼有非常大的肝。为什么会这么大?因为它需要在海洋中保持浮力,肝可以使它在海洋当中保持相对的平衡。鲨鱼的肝脏含有很多油脂,而油脂可以保持鲨鱼在水中的浮力,鲨鱼的肝脏占整条鲨鱼体重的1/5以上。
鲨鱼吃什么呢?只吃肉吗?鲨鱼吃的东西还是挺多的,不同的鲨鱼吃的食物差距很大,有的吃一些小虾等浮游动物,比如鲸鲨和能鲨是吃浮游生物。越是大的鲨鱼经常吃的东西越小,就跟我们陆生动物很像,比如说大象,大象反而吃草,不吃一些肉食性的食物。当然多数的鲨鱼是吃鱼类的,有些鲨鱼也猎食各种海洋哺乳动物,会吃一些海狮、海豹,这类海洋哺乳动物,有时候还吃鲸鱼。
鲨鱼处在海洋食物链的最顶层,对调节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鲸鲨。鲸鲨是海洋当中最大的鱼类,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动物,鲸类最多长到20米,鲸鲨可以长到20米,它俗名叫豆腐鲨、大憨鲨,主要分布于温带及热带海域沿岸或海洋,主要在表层巡游,以动物性的浮游生物、甲壳类和乌贼等为食,很多人到澳大利亚、马尔代夫去跟鲸鲨一起游泳,因为它很温顺。这种鲨鱼被认为出现在约6000万年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大约的寿命是70-100年,算长寿的了,但我认为大部分鲸鲨活不到那么久,因为还没活到70岁就被人类捕杀掉了。
随着近年来渔业捕捞技术的进步,人类在海上的活动能力大大加强,鲸鲨的种群数量呈大幅减少的趋势。2002年,鲸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的红色名录,同年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国际公约的附录二。我国的鲸鲨也面临严重的威胁,我们做过调查,一年大概有1000头鲸鲨遭到非法捕杀。尤其是最近几年捕杀的数量上升得很快。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台湾捕杀过很多鲸鲨,从2005年开始台湾禁止捕杀鲸鲨,漏网的鲸鲨虽然逃脱了台湾渔民的黑手,又落入了内地渔民的白手。我们大陆的渔民太厉害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所有的海洋生物到了他们手里很难幸免。
下面讲一下大白鲨,这个大家印象非常深,因为它的牙齿非常锋利,看起来非常吓人,又叫食人鲨,又叫白死鲨,大型进攻性鲨鱼,分布于各大洋热带及温带区。它的食物非常多,包括鱼类包括海鸟海狮,但是它是不吃人类的,除了个别时候对人类产生好奇心的时候,亲密接触的时候,对我们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白鲨以好奇心闻名,它很好奇,经常要学习,通过啃咬的方式去探索不熟悉的目标,比方它不会拿手去摸你一下,它通过嘴跟你进行亲密的接触,咬一咬是什么东西。由于它长着恐怖的锋利的牙齿,善意的一口,对你来说可能就是致命的一吻,可以轻易导致人类的死亡。它游泳速度很快,可达到接近70公里每小时,它喜欢吃的一些食物有海豹、海狮,偶尔也吃一些海豚,因为海豹、海狮脂肪含量非常高很有营养,所以它们特别喜欢吃海豹、海狮。
2002年,大白鲨也被列入红色名录,在澳大利亚它被当作二级动物来保护,所以也是一种濒危的状态。
鲨鱼正面临全球性的资源衰退,有30%濒临灭绝,最严重的是西北大西洋的锤头双髻鲨数量已经下降80%-90%,大白鲨下降79%,这是由于对鲨鱼鳍、鲨鱼肉、鲨鱼软骨的需求量迅速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地的鲨鱼都存在了过度捕捞的问题。
鲨鱼对海洋生态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的鲨鱼生长慢、寿命长,到达性成熟的时间很晚,产生下一代的数量也很少。而且,多数鲨鱼处在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最顶层,进化得很好,我们人类可以假设自己处在最顶层,但是人类出现的历史是很短暂的,在整个生物史当中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客,而鲨鱼会一直存在下去。当然人类希望自己生存得更长久一些,这就是我们做动物保护,做环境保护的目的之一。鲨鱼因为处在食物链的最顶层,对调节位于下层物种的种群规模起着重要作用,一旦鲨鱼被消灭或者数量锐减,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结构会发生改变,食物链的结构也会发生改变,海洋生态系统将会受到严重破坏。
鱼翅交易年杀数亿鲨鱼,养护资源势在必行
鲨鱼的作用受到限制,主要是因为鱼翅贸易,全球每年大概大约捕杀2.6-7.3亿头鲨鱼进行鱼翅贸易,每年贸易量121-229万吨。在我们国家鲨鱼的鱼翅贸易通过香港转口贸易多一点,最近几年内地的贸易也多了起来,香港一年的贸易量达到3000吨左右,而全中国鱼翅贸易的数量,每年达4-7千吨,产值是每年4-5个亿美元,所以说中国有着一个非常宏大的鲨鱼加工业。
鱼翅贸易需求的扩大,导致鲨鱼资源过度的捕捞。实际上,鱼翅贸易是一种浪费型渔业,因为鲨鱼肉卖不出高价,大部分渔民把鲨鱼肉扔掉,只留鲨鱼翅。联合国提倡鲨鱼的全部利用,鱼肉鱼翅都要加以利用,尤其鱼翅是宝贵的蛋白质应该适度地利用,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适度利用鲨鱼的鱼肉资源。
其实其他方式同样可以为鲨鱼业带来利润,比如鲨鱼的观赏业,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收入来源。在马尔代夫,骑鲨鱼潜水的方式可以带来每条3万美元的收入,而捕杀一条鲨鱼只能卖32美元,澳大利亚的海洋公园效仿该做法,每年多了1000万美元的收入。
怎么做,才能保护鲨鱼?我认为: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国家海洋公园;概念;特征;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K928.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2.03.016
2011年5月19日,国家海洋局了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名单,共7处,分别是:广东海陵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东特呈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西钦州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厦门国家级海洋公园、江苏连云港海洲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刘公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日照国家级海洋公园。然而,有关国家海洋公园的系统研究在我国尚不多见,明确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特征以及建设意义等问题更是迫在眉睫。
1 国家海洋公园解析
1.1 国家公园的概念及特征
在研究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与特征之前应首先明确“国家公园”这一概念。
1.1.1国家公园的概念
国家公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园,各国政府和学者对其形式和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表1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表1 国家公园分类体系
和国外相比,我国尚未对国家公园进行明确定义,类似于“国家公园”这一概念在我国有这样几种类型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以及生态示范区等。国家公园的概念与上述几种类型区域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尽管各国管理当局和学者对国家公园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其中具有许多共同点,鉴于此,笔者将国家公园定义为:国家公园是建立在对区域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严格保护的基础之上,由国家通过立法划出的具有明确地理边界和一定面积的陆地、水域空间,满足人类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游憩娱乐等需要。国家公园通过一定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整体地有效保护,既排除与保护目标相矛盾的开发利用方式,以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保护以及适宜的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达到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又为国民提供了游憩、教育、科研等机会与空间,是一种能够科学协调生态系统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关系的保护与管理模式。
1.1.2 国家公园的特征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定义,一个国家公园应具有以下特点:
(1)它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通常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占据或开发的影响,这里的物种具有科学的、教育的或游憩的特定作用,或者存在高度美学价值的景观;
(2)国家采用一定的措施,在整个范围内阻止或禁止人类的占有或开发等活动,尊重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地质地貌及具有美学价值的对象,以此保证国家公园的建设;
(3)该区域的旅游观光活动必须以游憩、教育及文化陶冶为目的,并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
根据各种类型保护区的性质差异和管理目的不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国际上各地区设立的各种保护区归纳为6大类[11],见表2。
表2 IUCN规定的保护地分类体系
1.2 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
国家公园是各国目前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国家海洋公园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型[12]。国家海洋公园通过建立以海洋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海洋景观保护为主,兼顾海洋科考、环境教育以及休憩娱乐的发展模式,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等目标共同得到较好的满足,因而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成为国际上海洋环境保护区设立和发展的主要模式。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海洋公园发展中,由于不同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各国国家海洋公园的类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名称也不尽相同,如: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国家海洋公园(National Marine Park)、国家海岸公园(National Coast Park)、国家海滨公园(National Seashore)、国家海洋保护区(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等(见表3)。
表3 国家海洋公园的名称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13],略改动。
多数的海洋保护区以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目的,并不适宜开展大规模的休闲游憩等活动。然而,也有相当数量的海洋保护区能够在确保生态系统保护的前提下,面向公众开展一定规模的休闲游憩活动,这些保护区成为了国家海洋公园的主体,例如:美国的国家海岸公园,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国家海洋公园等[13]。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对于国家海洋公园的称谓不一,而且在概念界定上也没有一个较为一致的标准。例如,澳大利亚政府认为[14]:海洋公园是一个多用途园区,旨在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兼顾各种娱乐和商业活动,为此实行了分区计划,在海洋公园内划分避难区、环境保护区、一般用途区和特殊用途区,并分别为这些不同的区域设定了具体的目标和特殊条款。我国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环境保护处处长陈刚则认为[15]:国家海洋公园具备两个性质,从资源上看是一种允许面向公众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从自然资源的保护上看,国家海洋公园也是保护区的一种类型。
在归纳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国家海洋公园可定义为:由中央政府指定并受法律严格保护的,具有一个或多个保持自然状态或适度开发的生态系统和一定面积的地理区域(主要包括:海滨、海湾、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等);该区域旨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矿产蕴藏地以及海洋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等,供国民游憩娱乐、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的特定海陆空间。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范文4
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租用的一个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大量原油流入墨西哥湾,在连续多次“堵漏”失败后,终于发展为“美国史上最大的生态灾难”。
而就在国人隔岸观火时,2010年7月16日,辽宁大连新港发生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原油泄漏进入渤海湾,给我们留下切肤之痛。
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所引发的核泄漏事故,将对海洋造成多大的污染,至今依然是个谜团。
海洋污染事件的频发,敲响了海洋保护的警钟,提示人类在向海洋索要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关爱海洋、保护海洋,实现海洋的真正价值。
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许多国家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趋海化”――向海洋的聚集过程。据统计,如今,世界上3/4的大城市、70%的人口和70%的工业资本聚集在距海岸100公里左右的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吸引力源自其较好的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与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造陆”获取的廉价土地资源。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高会旺指出,“海洋利用”与“海洋保护”在常规意义下是一对矛盾。他举例称:大量陆源污染物质入海,导致了近海区域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为扩大陆域面积而围海造地,造成了对海岸湿地与自然岸线的破坏;海上油气开发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并具有生态破坏的高风险;过度捕捞会造成渔业资源的衰退和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而这些影响一旦发生,其负面作用将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高会旺说。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表的研究报告称,在对1989年3月23日美国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峡湾的原油泄漏事件进行持续研究后发现,20年的时间仍不足以消除那次重大石油泄漏事故的后遗症,威廉王子峡湾及周边的许多地方仍覆盖着大量的石油。
“目前,人们在开发海洋中实施的保护更多是尽量减少污染物的入海量和对生物栖息地的破坏,然而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这些措施是远远不够的。”高会旺谈到,近年来,日本九州大学的柳哲雄教授提出了“里海”的海洋利用与保护思路,基本观点是通过人类在开发活动中的主动措施来实现人类和海洋的双赢,维持或构造出高生产力和高生物多样性的海洋生态系统。“这一海洋开发和保护的双赢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毋庸置疑,鉴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人类开发海洋的脚步不会停止,“然而只要坚持‘开发保护并重,保护为先’的原则,就有可能实现人类和海洋的双赢。换言之,在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保护中更加强调依据对现有环境特征与生态系统的认识,人们可以主动构建一种健康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高会旺呼吁。
世界的经验值得浙江镜鉴。翻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可以感受到浙江渴望“建设一批现代海洋产业基地”的热切期盼,但更有一个严厉的限制:所有的一切,必须“在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要做到这一条,首要的规则就是有序开发,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浙江省海洋经济办公室主任张善坤表示,有关海洋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的范围正在进一步明确,并制定产业准入目录,严查违法填海、违法排放等行为,力图通过低碳技术、循环经济等方式,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海洋经济的加速发展,必然会加快人口的趋海移动。沿海产业带未来将会聚集更多的人口,新的城市也会成长。但是,发展海洋经济应更多地关注如何保障农民利益和生态环境,关注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一些台风、海潮较多的地方,更要把开发与防护更好地结合起来。
据悉,2011―2013年,浙江省政府将制定《关于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的意见》;建立沿海各级海洋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和海洋生态损害补偿赔偿资金制度;在台州、绍兴开展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改革试点。
浙江也意识到,在可预见的新一轮新型城市化的进程中,一边是人口与产业高度集聚的城市,一边是适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片原野粮田。即便是围涂成陆,也要使这些新空间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
增进对海洋的了解和认识
浙江舟山是全国赤潮监控的重点地区。据2009年浙江省海洋环境公报,2008年这片海域发现赤潮9次,累计影响了2400多平方公里的海水。然而,正是这类频发的海洋危机,在舟山多数渔民头脑里却是空白。
高会旺指出,当前海洋保护出现的诸多危机,与人们太不了解海洋有很大关系。“因为不了解,对海洋的伤害不以为然;因为不了解,对海洋污损事件缺乏应对措施;因为不了解,对保护海洋缺乏自觉性。所以,增进对海洋的认识,是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前提。”
高会旺表示,许多人对海洋的认识,还停留在中学课本上介绍海洋的广袤与潮起潮落的运动特性。事实上,海洋有其自身的属性和丰富的生态系统特征,它既不是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也不是能够容纳一切废物的廉价“垃圾场”,它更需要的是,人类在深刻理解其演化规律基础上对它进行悉心呵护。增进对海洋的认识,既包括进一步推进科学家层面对海洋基本规律的探索,也包括公众层面海洋意识的提高。
海洋意识是人类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及作用的认识和反映。据悉,美国自2002年起已经建立了13个“海洋卓越教育”中心,它们在提高美国中学生与大众海洋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展国际合作的步伐也逐渐加快。2010年3月,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与美国多所知名海洋研究机构在北京联合举办了“海洋卓越教育”的研讨会,探讨借鉴美国经验推动海洋科普教育的有关问题及可能性,希望高校不仅在海洋科学研究,也能够在增进全民对海洋的认识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据介绍,未来几年中,浙江将重点建设海洋科教基地。发挥群岛型城市特色与优势,高水平推进建设舟山海洋科学城,构筑我国新兴的海洋科技研发重地。加强浙江海洋学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吸引国外优秀海洋院校到舟山合作举办海洋类院校,支持国内优秀海洋院校在舟山建立涉海专业的教学、实习和科研基地,提升海洋高等教育水平。
“海陆一体化”的环境管理
百川归海,海洋环境尴尬,寻根溯源,都是陆地上的人们经意或不经意犯的错。
陆地污染物入海是造成海洋污染的直接原因。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公布的结果显示,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较上年有较大增长。实施监测的457个入海排污口中,73.7%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2009年,浙江监测了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6条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和34个入海排污口。一年下来,6条大河将总量约196万吨的污染物带入了大海,接近八成的入海排污口污水超标排放,在12个重点入海排污口中,有8个排污口的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为“极差”和“差”。最令人担心的就是污水中的重金属。
常见的重金属有铜、汞、镉、钴、锰等,炼钢铁、造船、造家电,都离不开它们,这些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很可能含有重金属。重金属污染区域一般只在排污口附近,它毒性不小,能直接威胁我们的生命。
贝类海鲜们并不怕重金属,但它们有个习性很可怕:它们呼吸的时候会滤出海水,留下海水中的杂质,日积月累,生活在重金属污染水域中的贝壳体内,重金属越积越多。人吃了这样的贝壳,就麻烦了。任何一种重金属都能引发头痛、失眠、健忘、精神错乱、关节疼痛、结石乃至癌症。
还有一个很容易忽视的问题是,大气沉降也是海洋中陆源物质的重要来源。对于微量元素,如铅、镉和锌,全球大气输入大于河流输入;铜、镍、砷和铁等,大气与河流输入大致相当。
可见,“海陆一体化”的环境管理,不仅应该包括对入海河流、直排口的监管,也要包括大气污染的治理。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倡导下,国际上于1995年启动了“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全球行动计划”,旨在应对人类陆地活动所引起的对海洋及沿海环境的健康、繁殖及生物多样性的威胁。高会旺表示,鉴于目前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污日趋严重,因此“海陆一体化”的环境管理首先必须落实“达标排放”,同时加强“总量控制”的推进力度。
据浙江省政府办公厅的同志介绍,浙江省将实施海陆污染同步整治计划。未来几年里,全省将全面推进近海陆域工业、生活、种植业、养殖业等污染防治和海洋污染同步治理工程,严格涉海工程项目环境监管,建立健全海上重大污染突发事故应急体系。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三沙市;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引言
2012年6月21日,中国国务院批准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统一管辖位于中国南海区域的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所有岛礁及附近海域。中国政府设立三沙市,重申了对南海诸岛的,强化了在南海区域的行政存在,对南海实现有效管辖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对南海所辖海域和岛礁的管理、开发、保护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三沙市的西、南、中沙群岛包括数百个岛、礁、沙、滩和暗沙等,散布在南海上,东西相距约900千米,南北长约1800千米,岛屿面积约1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总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城市。三沙市岛礁面积狭小,自然环境恶劣,经驻岛军民多年的努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长期缺乏有效行政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不健全、环境保护设施缺失、资源利用及建设开发无序等原因,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处理好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三沙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沙市建制升级仅仅四个月,三沙市市委、市政府就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将以保护优先,有序开发的原则,加强三沙生态环境保护。《意见》对三沙的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和规划,所有工作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并经常开展生态环保巡护执法。仅2013年就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巡护28次。建立了永兴岛现代化环卫站,实现永兴岛环卫工作常态化管理。实现永兴、赵述、晋卿、鸭公、银屿等岛礁太阳能发电入户。开展“绿化宝岛”植树活动,在鸭公、赵述等岛植树3500多棵,赵述岛400米水下人工礁体工程完工,实施了4次渔业增殖放流活动。海域动态监管系统已经建成,永兴日产1000吨海水淡化厂即将安装建设。然而,三沙市生态环境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主要包括海平面上升威胁岛礁安全;生物资源日趋减少;岛屿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油气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与运输风险严重威胁南海海洋生态环境;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淡水透镜体破坏严重;渔业资源退化严重等方面的问题。
二、三沙市管辖岛礁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
根据《2012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2年,三沙市所属海域海洋环境质量总体优良,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满足功能要求和环境保护目标。该年度中,海水和海洋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优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持良好;海草床生态系统保持健康状态;主要的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良好;海洋自然保护区整体状况良好;未发生赤潮灾害、海上溢油或化学品泄漏事故。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海洋和大气引起的自然灾害较往年轻,却仍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损失”。虽然三沙市海洋环境质量整体较好,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多年来由于对南海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保护力度不足,加之周边国家在争议海域掠夺性的开采,导致南海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地破坏。经调查,笔者认为三沙市现在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平面上升威胁岛礁安全
南海岛礁安全主要受海平面上升与人为因素两方面的威胁。在海平面上升威胁方面,国家海洋局的《2012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三沙市海域海平面1993年至2012年的上升速率达到了每年4.9毫米”。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司长王锋表示,“海平面上升对低海拔岛礁尤其是南海部分岛礁构成严重威胁,南海部分岛礁在时只有很小部分露出海面,海平面上升造成这些岛礁消失将严重威胁我国海洋权益”。南海岛礁的部分或全部“消失”会使我国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海域的范围改变,进而可能会加剧南海现存争端。在南海,我国与海上邻国存在着岛礁争端和海域划界纠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更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南海岛礁。
在人为因素方面,由于长期存在的岛礁争端和海域划界矛盾造成我国对于南海部分岛礁管理不利,这些岛礁面临着资源过度开发和海洋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等问题的困扰。例如,南海某些岛礁往往成为南海周边国家军事演习中的“靶子”,岛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此外,海岸开发、油气勘探和破坏性捕捞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资源开采活动,对南海岛礁的破坏也不容忽视。
(二)生物资源日趋减少
南海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三沙岛屿(主要指西沙群岛)植物资源丰实,岛上的植物共有80科211属,296种(含变种),其中资源植物有283种,占种总数的95.6%,以食用和药用的种类较多。三沙海域海洋动物品种繁多,主要有腔肠类、棘皮类、鱼类、虾类、贝类、爬行类、哺乳类等。其中腔肠动物珊瑚虫就有110种和5个亚种,占全国珊瑚虫种数的一半以上;鱼类有2000种左右,其中经济鱼类约800种,价值高的有200多种;珍贵水产品还有珠贝、海螺、鲍鱼、海参、海胆、龙虾、海龟、玳瑁、抹香鲸等。岛屿陆生动物主要是海鸟类,有鲣鸟、鹭、鸥、军舰鸟等60多种10多万只”。由于不合理的开发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锐减,有些种群已成濒危,个别种类已经灭绝。例如座头鲸、蓝鲸、长须鲸等目前已基本绝迹,南海沿岸红树林面积减少约一半,珊瑚礁数量减少约70%等。南海生物资源日趋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日趋严重的陆源污染,改变了海洋生物生境,导致赤潮等灾害的频繁发生。一类是对于渔业资源、珊瑚礁等的过度开发导致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岛屿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
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西南中沙群岛有户籍登记人口为216户、276人、常驻人口约900人。虽然常驻居民极少,但是三沙市所辖的南海诸岛受人类活动干扰少,多处于原始状态,生态稳定性较为脆弱,环境容量十分有限,人类活动易造成影响。岛屿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通过垃圾船运转回海南岛集中处理,产生的生活废水需要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因此,三沙市岛屿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事关三沙市生态环境大计,而妥善处理三沙市居民垃圾又需要较高的成本。这些都是三沙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四)油气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与运输风险严重威胁南海海洋生态环境
南海是世界上主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已发现有37个沉积盆地都具有聚油气的良好地质条件。有关专家估算,海底至少可以找到250个油气田,其中12个可能成为大型油气田,蕴藏的油气资源储潜量为700多亿吨。其中,石油储潜量为292亿吨,天然气储潜量为58万亿立方米。南海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一直以来是南海周边国家和区域外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性海洋资源。自20世纪60年代末南海油气资源被发现以来,南海周边国家例如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具备先进技术与海上石油开采能力的发达国家联合开采南海的油气资源。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在南海的外国油气公司达到200多家,开发的油气田多达2000多口,每年从南海抽走的油气资源有数亿万顿。如此大范围、高强度、掠夺式的油气资源开采必然会给南海海域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在油气勘探环节,开采船舶的废水,钻井的泥浆、钻屑,海上油井井喷或泄露,炼油厂排污等,在石油运输环节,海上石油泄露风险等,都对南海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更应该注意的是,南海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航运通道之一,“每天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约400多艘船舶穿梭其间,其中石油、液化石油气运输总量占世界的1/2和2/3”,这对南海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潜在威胁。
(五)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南海珊瑚礁星罗棋布, 从近赤道的曾母暗沙(~4°N),一直到南海北部雷州半岛、涠洲岛(~20~ 21°N)及台湾岛南岸恒春半岛(~24°N)都有分布,包括环礁、岛礁和岸礁等多种类型。三沙市所辖西、南、中沙群岛有丰富的珊瑚礁资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胜认为,珊瑚礁对维护海岸稳定、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持海水洁净、减轻地球温室效应等具有巨大作用,因而被称为“海上长城”。再者,由于西、南、中沙群岛远离中国大陆,许多岛礁都是珊瑚造礁形成的,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保护珊瑚礁显得尤显重要。然而据生态监测结果显示, 南海珊瑚礁在过去几十年来处于急剧退化之中。“西沙群岛永兴岛珊瑚覆盖度从 1980 年的90%下降到 2008~2009 年的10%。”《2012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表明:“2012年,对海南三沙市的永兴岛、石岛、北岛、赵述岛和西沙洲等5个海域的珊瑚礁进行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西沙群岛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2005年至2012年西沙监控海域的珊瑚覆盖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造礁石珊瑚覆盖度平均值为2.37%。”眼下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及遭人为破坏现象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加剧的人类活动及全球变暖的影响。海水遭受污染、长棘海星蚕食、渔民滥采珊瑚、炸鱼及不规范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及水温持续过高的自然原因,均对珊瑚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威胁。
(六)淡水透镜体破坏严重
西南中沙群岛为海洋型海岛,除了西沙群岛的高尖石为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熔岩露出海面为火山岛外,其余全部是珊瑚岛礁。这些珊瑚岛礁上没有可供饮用的地表淡水。地下的淡水透镜体就成为珊瑚岛礁上宝贵的淡水资源。珊瑚岛礁是由珊瑚和其他造礁生物在长期地质年代中营造而成的海底隆起构造,集中分布在热带海域和有暖流经过的洋面。这些地区雨量充沛,降雨部分被植被截留、蒸发或径流流失,部分渗入地下形成漂浮于海水之上的淡水水体,其形态中央厚,边缘薄,宛如一枚透镜,称为淡水透镜体。各岛礁上淡水奇缺,岛上军民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大陆船只补给和降雨储水,岛屿地下水是重要的生活用水之一。永兴岛等岛屿受地质构造和海水渗透的影响,淡水资源匮乏,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及无序开发,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浪费和一定程度的破坏。淡水透镜体是可再生资源,但其十分脆弱。降雨回补,会促其再生,但抽取和渗漏又会使其缩小,如果开采量和开采强度过大,会使海水上涌击穿淡水透镜体,从而将一个大的淡水透镜体分裂成两个或多个小淡水透镜体进而使淡水贮量大大减少,导致地面植被枯死,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是毁灭性的。三沙市市长肖杰表示:“三沙要力争在2014年实现海水淡化设施全面覆盖有居民岛礁,2015年永兴岛不再提取地下水。”现在三沙市正着力通过加强船舶补给与加快海水淡化厂的建设多种方式解决三沙岛礁淡水使用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对三沙市岛礁淡水透镜体的破坏,保护三沙稀缺淡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七)渔业资源退化严重
南海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极具多样性的海洋生态系统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同时作为世界最著名的商业渔场之一,也是周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据统计,南海已知鱼类多达2321种,分别隶属于3纲、35目、236科、822属,是世界上海洋鱼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区之一。南海渔业资源丰富,但是长期以来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对南海渔业资源的过度无序捕捞,正在使南海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其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由于周边国家逐渐采取一些限制性的措施,南海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有所缓和。时至今日,整个南海海域除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附近部分渔场还尚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外,其余包括南海北部大陆架渔场,北部湾渔场、西沙海域渔场、南沙海域渔场在内的各大渔场的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都已大幅下降,部分资源品种趋于枯竭。南海岛礁和海洋划界争议长期悬而未决导致南海周边国家彼此孤立,甚至相互矛盾的南海渔业政策,正日益损害南海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南海保护海洋渔业资源面临的最大困难。此外,三沙渔业养殖业本身对于南海的生态环境也有较大的影响。海水渔业养殖因对海域资源的超负荷利用及海产养殖和滩涂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海洋,导致水体交换能力下降,水体中有机物积累,营养盐异常补充等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除以上七种情况外,三沙市过分依赖柴油发电提供能源、南海愈发频繁的军事演习等都对南海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三、三沙市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
面对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三沙市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保护优先、有序开发的原则,把生态保护迅速提上了议事日程。可以说,经过近两年的建设,三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三沙市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从前文列举的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可以看出三沙市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针对三沙岛礁及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严格的环保政策、法规、标准
世界很多著名岛屿在开发时都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处理好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对岛屿经济体尤为重要。世界著名海岛,例如韩国济州岛、美国夏威夷、日本冲绳岛、印尼巴厘岛、毛里求斯等岛屿,在发展岛屿经济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成为这些海岛发展旅游业的生命线,也成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例如,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发展经济确立环保先行原则,使农业、渔业、旅游业发展有良好的环境基础。毛里求斯设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加强对周围珊瑚群及海洋生物的保护。韩国济州岛为保护环境,采用了利用GIS(国家地理信息系统)的地下水保存管理系统。日本冲绳岛通过建设大坝,保证海岛淡水资源的供给。马尔代夫通过为每一个度假岛屿确定容量标准,来保护岛屿生态环境。因此,结合世界著名岛屿生态环境保护经验,三沙市应将生态环境保护长期视为三沙市发展的生命线。同时,要坚持规划先行,尽快编制三沙市发展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在发展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完成后,再行编制南海海洋产业、资源利用、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岛屿开发、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各规划。任何项目的实施都应该按照规划行事,坚决杜绝随意修改规划的行为。此外,要制定严格而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环境准入标准。并严格依照政策、法规、各项标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二)多渠道加强岛礁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南海岛礁对于我国的国家安全、军事战略、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三沙市应克服困难,尽最大可能有效保护和控制南海岛礁。三沙市应积极探索与南海周边国家采取区域合作、共同保护的措施来保护南海岛礁不被人为破坏,其次针对海平面上升对南海岛礁的威胁,应积极通过建设防潮海堤、构筑防护网、防波堤甚至培养珊瑚虫等措施来对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潜在威胁。
应减少对于岛屿地下淡水资源的利用,减少对岛屿淡水透镜体的破坏。积极通过建造“三沙一号”等大型补给船运输淡水和建设海水淡化工厂等措施彻底解决对于岛屿地下水的依赖。另外,还可以借鉴日本冲绳岛建设大坝收集储存淡水的措施,结合三沙岛礁具体实际,因地制宜收集雨水等淡水资源,确保实现市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停止开采地下水的目标。
应合理开发三沙岛礁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海岛土地资源,合理填海造地,严格填海造地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填海造地规模和强度。统一规划三沙各岛屿土地资源的利用,整合海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南海渔业资源。南海渔业资源的合作开发不仅是避免当前频繁发生的南海周边国家渔业纠纷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防止对南海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的必要措施。渔业合作的顺利开展也将为南海划界及岛礁争端的解决奠定一个良好的互信基础,有利于争端的最终解决。应加强国内渔业的科学管理,进一步增强休渔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严格控制渔船数量、加强渔具渔法管理等资源养护。
提高科技水平,发展清洁能源,改变三沙市以往以柴油发电供应岛屿电力的状况。大力发展海洋生物质能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综合利用常规能源、太阳能、储能、发电机尾气综合利用等多种能源技术,逐步形成具有三沙特色的能源供应系统,将三沙市打造成节能低碳示范城市。
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对于南海油气资源,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立场下,应加大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加强执法巡航,保护南海油气资源。加强与沿海国家合作,缓解沿海各国掠夺式开采的现状。此外对于国内企业对南海油田的开采,应尝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政策补偿、资金补偿、生态税收等途径鼓励开发企业在开采时积极保护南海生态环境。
(三)加强岛礁环境生态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永兴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建设,使永兴岛全岛污水都能够统一净化,并提高污水净化标准,保证生活污水排放达标,并使得净化后的污水有更多的用途。加快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实行垃圾分类处理与离岛处理,加快西沙垃圾收集转运项目后期建设,逐步使其他小岛的垃圾处理也达到常态化运作。加快“三沙1号”交通补给船的建造,确保2014年底投入运行。加快永兴岛海水淡化厂投入建设,彻底解决永兴岛及附近海岛淡水资源的问题。扩大绿化宝岛活动,扩大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范围与面积,持续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防风固岛活动,增强三沙岛礁抵御风浪等自然灾害侵蚀的能力。此外,所有海洋与海岸工程建设过程中都应坚持“环境准入不降低、生态功能不退化、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下降、污染物排放总量不突破”四条原则。
(四)加快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三沙市成立前,海南已在西南中沙建成了六个海洋生态保护区。三沙市成立以来,正在筹建海南三沙群岛热带海洋动物保护区、三沙珊瑚礁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三沙市应继续争取国家及海南省政府支持,设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尤其是珊瑚礁等海洋特别保护区,加大对珊瑚礁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南重要的热带海洋生态系统,应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保护珊瑚生态系统,加大海洋生态环保投入,建立珊瑚礁监测网,通过人工繁殖法螺苗种放流增殖的办法,保护珊瑚礁资源等,力保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安全。
加强保护三沙市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加强调查和监测,重点对濒危物种采取就地或移地保护措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实施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增殖。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共同维持南海生态平衡。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修复范围,积极推进对一些被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尤其是岛礁的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岛屿植被,保护海岛安全。
(五)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和准入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都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未通过的项目一律不得实施。加强海上执法能力建设,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保障。三沙设市后,海上经济活动日益增多,但非法旅游、盗采文物、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加强海上综合行政执法,提高海上快速救援能力极为必要。建立生态环境污染事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与应急联动机制,以便迅速、合理处置南海溢油、海上石油平台泄漏、赤潮、台风等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进西、南、中沙海域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及时监测通报和环境公报,掌握三沙生态环境基本状况,为三沙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六)科学发展三沙生态旅游为三沙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海洋生态旅游是海洋资源环境循环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发展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海洋生态旅游的主要方式是感受、体验、探险、科研和教育等,与其他海洋产业,如传统渔业、捕捞业、近海养殖业和海上油田开发等相比,其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较低。在维持海洋生态环境系统平衡和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海洋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泛普及海洋环境知识,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达到旅游与环境相互促进的效果,而且以良性发展的海洋生态旅游业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的传统海洋产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也可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另外,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还能够为综合化的海洋环境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有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鉴于三沙生态环境容量还十分有限,三沙市发展生态旅游应坚持高起点、精品化路线,逐步发展。
(七)发动岛民和社会力量参与三沙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人是关键,三沙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离不开驻岛居民的参与。三沙市应在为数不多的居民中广泛宣传、普及三沙生态环保知识,树立起广大居民、渔民的生态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美丽三沙”的建设当中来。例如,鼓励、发动渔民,积极承担责任,一起植树,参与绿化宝岛建设。此外,应充分利用三沙在国内的重大影响力及重要的战略地位,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到三沙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参考文献:
[1]龚子同,张甘霖,杨飞.南海诸岛的土壤及其生态系统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3(02).
[2]王淼,段志霞.关于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08(03).
[3]焦双健,李龙飞.关于三沙市海岛工程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s1).
[4]苏纪兰.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性[J].科技导报,2013(16).
[5]张湘兰,胡斌.南海渔业资源合作开发的国际法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
[6]苗丽娟,王玉广,张永华,等.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6(03).
[7]唐议,邹伟红.海洋渔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管理的探讨[J].海洋科学,2009(03).
[8]余克服.南海珊瑚礁及其对全新世环境变化的记录与响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08).
[9]张莉.论南海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保护[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03).
[10]乌兰.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10).
[11]袁建军,谢嘉华.海洋生态环境污染研究概况[J].生物学通报,2001(05).
[12]杨振姣,姜自福.海洋生态安全的若干问题――兼论海洋生态安全的涵义及其特征[J].太平洋学报,2010(06).
[13]于敏,那杰,关春江.三沙市发展海洋生物质能源构想[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s1).
[14]付海梅.三沙市与中国南海海权[J].学理论,2013(21).
[15]吴瑞,王道儒.三沙市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保护[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2).
[16]曾祥山,韩福光,郑锦荣,等.三沙市发展设施农业的几点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2(10).
[17]海南省人大常委会三沙市专题调研第三课题组,杨斌.三沙海洋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呼唤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三沙市海洋生态资源保护情况调研报告(摘要)[J].海南人大,2013(01).
[18]刘家沂.生态文明与海洋生态安全的战略认识[J].太平洋学报,2009(10).
[19]孙立广,赵三平,刘晓东,等.西沙群岛生态环境报告[J].自然杂志,2005(02).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范文6
Abstract: City is a complex,human-centered fragile ecosystem. In order to maintain city's ecological bal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ne of our goals should b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gardens.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林;特点;作用;建议
Key words: urban ecological garden;feature;function;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047-01
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1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连续城市内不能形成食物链,是开放式的系统,即“源――消费中心――汇”循环过程中的多处中断,生态效率极低,需要其他生态系统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的支持,人为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
1.2 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又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植物和生物种类经人为选择后,生物多样性比自然系统中少很多,因此系统非常敏感和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小。
1.3 系统组成呈倒金字塔形系统组成中缺乏分解者,营养关系出现倒置,系统中流经的能量呈倒金字塔形。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需要通过其他的生态系统(如农业系统、森林系统等)处理消化。
1.4 有明显的社会属性系统的生态关系网络、生态位、调控机制、系统的演替过程等由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很强的社会属性。
总之,在城市生态环境中,人们通过技术手段控制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形成与人们的审美观念相符的景观。它具有自然生物特性和人类文化特性。
2关于城市的生态园林
什么样的城市景观才是生态的、可持续性的?那就是任何景观从规划到实施及后期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应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这种协调意味着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减少景观实施过程中对资源的剥夺,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安全,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而现在各个城市倡导的生态园林就是其中的一个目标。
生态园林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造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象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景观的最高层次的体现。
3生态园林在改善城市生态中所起的作用
3.1 布局合理的生态园林,以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为主导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处于顶级稳定状态。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
生态园林在建设时,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把建设园林景观时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到最低,合理布局,例如沈阳市政府提出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主要是强调通过绿化率的增加,将城市景观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城市中的绿网系统,通过绿廊将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引入城市内部,以解决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自我调节功能,以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使园林绿地不仅仅是城市机器的一个个孤立的零件,而是将他们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城市中的绿网系统,通过绿廊将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引入城市内部,作为解决城市生态系统中自净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3.2 遵从“生态位”原则,尊重乡土植物材料,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景观地方性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它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能力的发挥,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重视乡土树种的合理选配,构建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既充分利用了环境资源,又形成了优美的景观。
目前,城市绿色景观中的通病有:①大多数城市的绿色景观,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而“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卉的植物被随意抛弃;②人们长期以来对引种奇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乡土物种的敌视和审美偏见,大量引进未经驯化的外来品种,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沈阳地区,前几年就曾有过大量引进白桦、落叶松等不适宜的植物进行栽植,结果自不必说。③曾流行一时的大树进城,更是以破坏其他地方本来很好的生态环境、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为代价,最终只造成一组木桩+草坪的病态的、缺乏自然生命活力的城市园林景观。
而沈阳的乡土树种,如银宗杨、元宝枫、山皂荚、白蜡、云杉、接骨木、榆叶梅等乔灌木适应性好、长势优良,不管是从景观效果还是经济投入上,都大大优于外来品种。因此,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创造空间的异质性,形成体现地域人文特色的、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3.3 保持“物种多样性”,构建合理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在城市,由于人为的选择性,导致物种缺乏多样性。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落的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越复杂也就越稳定。所以,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
4建设生态园林的建议
根据城市化的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今后的时间内,生态园林的建设应注意:①保持城市布局的合理化,使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同城市整体布局紧密结合,建设现代生态健全的城市。②运用植物生态适应性和生态功能性的综合评价指标,合理应用园林植物。③保护城市中自然植被,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包满珠,李如生.浅谈园林建设与生物多样性[J].中国园林,1998(1).
[2]陈芳清,王祥荣.从植物群落学的角度看生态园林建设[J].中国园林,1998(2).
[3]俞孔坚,等.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