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沟通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跨文化沟通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跨文化沟通能力

跨文化沟通能力范文1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商务环境下,利用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提出的问题。所谓跨文化沟通,指的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此产生的相互作用。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展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活动也呈爆发式发展。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中,商务英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跨文化沟通能力又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跨文化沟通能力不足,不仅会造成合作方的误解,还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值得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应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1必要性

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担负着为社会培养、输送所需合格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商务英语跨文化沟通能力培训更是体现了外语教学接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在商务活动中实现无障碍的跨文化商务交流。商务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体现在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运用和商务知识的掌握上,而且体现在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提高上,即学生能够用英语在金融、外贸、商务管理、商务翻译等工作中实现无障碍沟通,实现双方共赢。王宗炎教授指出:“说了话,对方懂了,这是交际,也是沟通。说了话,对方莫名其妙,这不是沟通,只是交际———不产生效果或产生反效果的交际。”跨文化沟通则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整个交际过程与结果的一种有效解释。商务英语中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体现于能够在商务交际过程中,通过对文化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实现无障碍交流。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的“一带一路”战略涉及世界上60多个国家,中国经济不仅“引进来”持续增加,“走出去”也日益增多。因此,当今社会急切需要大量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商务从业人员。然而,据笔者查阅、收集的资料可知,现在大多涉外商务从业人员的商务英语跨文化沟通能力让人堪忧。例如,在笔者曾参加的一次中方和阿拉伯国家的商务沟通中,阿方经理说:“OK!Itseemsthatwewannasendsometechnicianstoyou.”中方经理听后说:“Thankyou!ForthisprojectIdon'tthinkourcompanyneedmoretechnicians.”“Yes,wewanna.”“No,wedon'tneed.”之所以出现这个小纷争,正是由于我们中方经理只听懂了对方的言语信息,而没有理解在阿拉伯国家中,“wanna”并不是我们常常理解的“wantto”,而是“willnot”的意思。又如,在一次和美国一进出口公司商谈论合同时,美方经理约翰针对包装和货运的详细情况提到“togetyourhandsdirty”,中方王经理听了后吃惊地问:“Doyouthinkpackageisnotimportant?”在王经理的理解中“getyourhandsdirty”意味着你做了体力活需要去洗手,有瞧不起的意思。约翰听后,则迷惑不解地说:“Oh!No!Whydoyouthinkso?”这也是一个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沟通障碍。因为在美国的文化中,“getyourhandsdirty”还可表示“youarepracti-cingsomething(你正在做什么事情)”。通过这两个小小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增强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2现状

2.1人才培养方案落后、不完善

一些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陈旧,有的还是沿用过去的“语言技能+商务知识”的理念,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有的即使提到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但在课程设置上,简单地将其等同为英美国家的概况,世界观、价值观等深层文化难以体现。

2.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从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高校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的,没有外企工作经验,没有海外工作、留学或游学经历。教师自身对跨文化沟通的教学理念认识不足,能力有限,教学方式落后。

2.3学生实践机会缺乏,能力偏低

大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知识学习上,实际操练的机会较少,其跨文化沟通能力还仅限于消除语言交流障碍,根本谈不上做到文化和语言的融合。

3策略

3.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

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中起着指南针的作用。各个高校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展脉搏,在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强调跨文化沟通能力。在跨文化沟通中,交际双方在发出和接受信息时,不仅带着自身文化的编码和解码语言,而且还应持有对方文化的编码和解码语言。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民族文化、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情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突出英语国家历史、地理、宗教、民俗等文化教学,真正做到文化和语言的融合,彻底丢掉以跨文化教学为名,实则只教授英美概况的跨文化面子工程。

3.2在学校层面进行相应改革

第一,学校不仅要努力办好中外合作项目,为教师、学生提供出国交流、学习、体验异域文化的机会。第二,与多个外资、中外合资等公司合作,让企业成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并建立商务英语校内实训室,从政策、项目和资金上鼓励教师、学生参加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实践。第三,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跨文化交流的研讨会、研修班,大力选送教师到跨文化教学优秀的学校进修学习;支持学生参加各种跨文化的比赛。第四,吸引、接受优秀的外企职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经历的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水平。第五,有外国留学生的学校,可以在住宿和平时的教学课堂上,做到中外学生的有机融合,以便国内学生随时与留学生交流、沟通,从而提高其跨文化沟通能力。

3.3教师层面的改革

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授课教师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思维能力和跨文化教学水平。教师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是实现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的组织者、实施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教师首先要对跨文化具有敏感性,要有跨文化教学的意识,进而想办法提高跨文化教学水平。所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异域文化,辨证地思考跨文化教学中的各种实例、现象。并通过参加函授课程或者各种网络课程、下企业体验等方式,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思维能力和授课水平。

3.4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一,践行跨文化教学理念倡导的跨文化教学模式。“跨文化教学理念”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孙有中教授提出来的,强调在高校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语言与文化内容的融合式学习,同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教学模式。第二,增强思辨教学。沟通是双方的,跨文化沟通不是崇洋、以他为尊,不是只强调学习他国、目的国文化,而是也要学习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辨证地看待学习跨文化沟通遇到的具体问题。第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建立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库,充分利用校内的商务英语实训室,用具体的商务沟通实例进行分析讲解,增强学生的时代和信息感。第四,体演教学法。体演教学法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的研究人员提出来的,强调将文化具体化为一些使用场合,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另一种文化,设身处地地想问题,重视与人的交流、沟通。在跨文化沟通的教学中,让学生体演具体的跨文化商务沟通案列,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结束语

跨文化沟通能力范文2

关键词:商务日语;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日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的紧密。社会对于具有日语沟通能力的商务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急速增长的社会需求,各级别的学校都纷纷开设了商务日语专业,尝试通过日语语言教学与商务知识教学的交叉与融合,创造一种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的有效模式。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虽然在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商务知识和相关用语方面有所突破,但是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还远未达到社会和市场的期望。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优秀的商务日语人才,是摆在我们从事日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理念

商务日语从语言学的范畴来讲,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但纳涛衲诤来看又是一门涉及经济、贸易、投资等的综合型、跨学科型课程。所以我们可以给商务日语这样定义:商务日语是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的应用型交叉学科,是指在经贸、投资等商务领域中的语言应用,是开展商务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主要培养三种技能:商务技能、语言交流技能及跨文化沟通技能。

二、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现状

商务日语课程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设置,就其发展现状来看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日语语言教学的影响,偏重于培养日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导致商务专业特色不明显,毕业生在就职过程中并不占有专业优势,相反会遇到纯语言专业毕业生的强有力的竞争。可见,目前我们在商务日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1.教学模式过于单调。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多依赖书面教材,教学方法仍为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情况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商务日语的兴趣,阻碍了学生与教师的自主流和实际应用,导致学生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不能进入角色。

2.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由于商务日语教育起步较晚,相关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商务日语的教学缺乏口语教学、文化教学、商务实践等其他方面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对于日本文化不了解、商务认知不清晰,不利于学生日语及商务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

3.师资队伍不健全。由于现任的日语教师基本上接受的是纯日语教育或半路“出家”,国内又缺乏这方面的师资培训教育机构,到外国大学进修又存在专业不对接等诸多问题,致使国内商务日语教师队伍出现了教师自身商务实践经验困乏的尴尬局面。

三、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策略

虽然现今社会对于商务日语人才有“量”的需求,但同时社会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和高素质的趋势,即有“质”的要求。所以真正受市场青睐得是具有较高的日语沟通能力、丰富的商务认知能力及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日语沟通能力

商务日语专业是以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为目标指向。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符合复合型的要求,又要突出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注意以日语能力培养为核心,即必须是在语言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增加其他专业知识,必须分清专业的日语人才与会日语的专业人才的界限。

商务日语专业的初级阶段,与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保持一致。另外,由于语言和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国的文化的渗透。在专业阶段,应开设商务日语课程,如口译、笔译、商务文书读写及写作等。

2.商务认知能力

商务常识和商务文化是文化的外延分支,其内核本身仍然脱离不了文化的根本,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商务文化。能够认知不同的商务文化及其异同,并且可以斡旋于其间,最大限度的促进商务交际双方的成功交流,是一名合格的商务人才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商务日语专业的初级阶段,既要保留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日本概况”,以期学生对日本文化的初步了解。在专业阶段,除了增设国际贸易、经济、经营管理等公共课以外,还应开设由专业老师承担的“商务理论”课程,以及有关国内外经济、贸易、商务等方面的“商务视听”课程,以提高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

3.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沟通能力。如果只具有高超的外语水平和外国文化知识,但是对其国家的文化和习惯并不认同,甚至给予否定时,不但不会使交际双方的沟通顺利地进行,还可能造成双方的不愉快,继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真正合格的商务日语人才应该既可以熟练的使用中、日两种语言,准确地把握上方语言的文化内涵,又能在适当的场合巧妙地运用商务沟通技巧,灵活地处理商务交际双方之间出现的商务冲突,从而达到促进双方顺利地沟通的良好效果。

跨文化交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商务日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在专业学习阶段除了开设上述的商务课程以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开展例如商务知识竞赛、商务场景模拟等第二课堂。同时,校方应配合建设对口的实习基地以及实习单位,通过实践来培养高素质的商务人才。

四、结语

本文从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现状以及培养策略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商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我国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社会对于商务日语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邵红,何晓芳. 商务日语与基础日语教学之比较[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17).

跨文化沟通能力范文3

(1)目标需求与学习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2)学生、学校与社会需求兼顾的原则;

(3)大纲制定、教材选择及教学实施要体现各种需求的原则。徐新宇提出对商务英语的需求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将来工作环境的分析、对学生的分析、对商务英语语言的分析及对授课环境的分析等。自2009年以后有不少论文从需求分析的角度来分析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但主要是研究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阮绩智建议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应遵循目的导向原则、需求分析原则、科学系统原则以及发展原则。从研究现状来看,关于需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较多,但从需求分析理论的角度对新设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的很少。因此,本文拟从需求分析理论入手,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调查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并根据社会需求分析的结果提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建议。

二、社会需求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一)用人单位招聘广告分析作者通过走访人才市场、深入企业等方式收集到一些典型企业的招聘广告,笔者主要对广告中的英语能力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和综合素质要求进行分析。

1.英语能力要求通过对企业招聘广告中的分析,笔者发现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主要包括英语水平整体要求和英语技能要求。对于英语水平整体要求,多数企业都要求英语良好,通过大学英语4级考试;也有不少企业要求英语流利,通过大学英语6级考试。在调查分析中还发现,尽管商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都会参加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的考试,学生基本上都能通过专业四级考试,而且也有不少学生通过专业八级考试,但是企业招聘广告中对专业四级和八级的要求很少。另外,在英语能力要求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项是口语及写作能力。可见,用人单位更加注重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知名的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以及一些民营企业在招聘广告上都明确写道“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者优先”。这其实就是对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要求。在海外留学或工作过的人由于在不同文化背景过得到过锻炼,往往被用人单位认为可能外语能力会高一些,关键是他们的海外经历培养了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应该比没有这个经历的人在对外交往中思维更灵活,沟通交际能力更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更需要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这种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要求应当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提供英语能力的同时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掌握灵活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3.综合素质要求对于招聘广告中提到的“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积极热情”可将其视为工作态度,此外还提出了开拓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适应能力,以及在较强压力下工作的能力等要求,可以将上述要求归纳为综合素质要求。通过对招聘广告中对综合素质要求的调查显示工作态度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事项之一。对于工作态度的引导虽然很难设置成一门课程,但是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和强化认真严谨的精神及学习态度,以便于学生在将来能将此种态度有效地延伸到工作岗位中。其次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是用人单位比较注重的。在实际工作中这种通过语言协商讨论并达成共识的能力较为重要,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可以通过开设跨文化交际和商务沟通等课程中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用人单位访谈记录分析通过走访一些企业,与用人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将访谈记录整理分析后,得出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

1.能够有效地交流能够与客户尤其是外国客户有效交流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及成功的基础。很多情况下,尽管做了充足的准备,但由于在传达产品信息或进行项目策划时没有做到有效的交流,或交际技能的欠缺而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一些用人单位指出在这种跨文化的商务交际中,为了避免造成误解,语言的恰当使用及对双方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是极其重要的,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不仅能够胜任与外国人的交流,还能够克服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偏见,能够和来自异国文化背景的人互相达成妥协与理解,达到互惠双赢的结果。

2.能够熟练运用商务英语语言技能很多企业负责人在访谈的时候都强调英语口语在对外工作中的重要性,希望学校能加强学生在商务交际中口语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毕业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使用较地道的英语进行交流,即便再擅长交际策略及技巧,也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此外,在具有的商务交流中商务专业术语的正确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多积累。对商务英语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如下:熟悉各种体裁的商务文件(如合同、报告、信函、备忘录等),并能用准确的商务术语和恰当的语言进行撰写,能够快速阅读并找到特定信息。一些用人单位指出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普通英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好,但在商务背景下的英语语言技能就需要加强。

3.能够较全面且正确地掌握商务知识和商务操作流程具备一定的商务专业知识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区别。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学校和学生双方往往重视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商务知识有所忽略。一些企业招聘人员在访谈中提到对于像经济学、管理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这些商务知识在商务实践中使用很多,应加以重视,希望学校能系统开始这些课程。此外,一部分用人单位抱怨学生的实践经验太少,招聘的毕业生刚开始无法独立工作,必须培训3到6个月才能掌握商务操作流程,较耗费时间和资源。有的企业建议学校增加学生进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多到实际工作环境中去体验和学习。通过用人单位访谈记录和招聘广告的分析,可以得出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整体需求有以下几方面:(1)能够在商务背景下正确地运用英语的语言能力;(2)熟悉基本的商务知识;(3)熟练掌握商务操作技能;(4)擅于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5)熟悉国际商务文化,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及能力;(6)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建议

通过前面的需求分析研究,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不但要具备以下能力:(1)外语应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即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力;(2)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即具有国际视野,能按国际惯例从事商务活动,处理各种关系的专业实践能力;了解国际商务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在外经、外贸、外事、管理、金融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3)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基本的第二外语应用能力。与普通英语相比,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中的需求分析尤为重要。有效合理的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学习者和社会双方的需求,并以市场为导向。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学校培养的学生视为面向市场的“商品”,将用人单位视为“消费者”。消费者是否会选择商品取决于其自身的需要,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之前要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明确的认识。此外,课程设计者如果对学生选择商务英语专业的动机及其主观需求有所了解,那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会有相应的改进。

跨文化沟通能力范文4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时期,这要求各高等院校应积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以及学习与职业有关的英语知识,获得在职业英语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差,特别是听说能力。因此,在构建与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的教学模式过程中,非常有必要明确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内涵。

1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

(一)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是指直接掌握应用性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应用实践能力,特别强调"能力"。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应用型人才需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以英语的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新建本科院校结合实际生源特点和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特点以及《教学指南》,应要实现以下五个英语单项技能的具体培养目标,即听、说、读、写、译。

(1)听力方面:①通用能力培养目标,即能听懂围绕日常话题进行的英语交谈及语速适当,话题熟悉的视频和广播材料,并能掌握中心大意。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即能够听懂与其从事职业的相关指导口令,产品介绍,操作说明,以及与本职业相关的涉外业务的语言活动,并能理解正确。

(2)口语方面:①通用能力培养目标,即能开展日常英语交谈,能对一般性事情进行大概的描述,在公共场合就一般性的话题开展讨论和清晰表达自己观点。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能用英语在与从事职业相关的涉外活动中进行交谈,能够准确的进行产品介绍和谈判,自我观点表达清晰。

(3)阅读方面:①通用能力培养目标,即能够看懂题材熟悉和难度一般的英语材料,掌握中心大意,理解文章中的主要事件。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即能掌握一些阅读技巧,看懂与职业相关的信函、产品介绍,技术说明书,合同以及学术文章,掌握文章关键信息,理解正确。

(4)写作方面:①通用能力培养目标,即能用英语就一般话题进行英语描述,能用英语填写简单表格,此句正确,基本无语法错误。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即能用英语进与从事职业相关的活动进行准确描述,能够准确完成通知,信函等应用文写作,词句准确,格式恰当,表达清楚。

(5)翻译方面:①通用能力培养目标,即掌握翻译技巧,翻译话题熟悉的简短文章,译文符合英语句法和表达习惯,用词准确。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即能翻译与从事职业相关的专业英语文章,术语翻译准确,无信息错译或漏译。

(二)教学要求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需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状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多地采用"师生协商式"让教师设计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更多的使用语言的机会,加强课堂互动,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主动建构自身英语知识体系的建构者,充分激励学生英语学习的内驱力。

重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引用,打破教材内容单一的局限性,大学英语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整合教学资源,建立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增加教学资源的鲜活性和多元化,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改变以期末考试作为唯一衡量学生英语能力的终结性评估手段。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估,其中包括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网络自主学习、语言实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终结性"评价以考核"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注重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测试。

(三)能力结构

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不仅应具备良好的英语通用知识,还应具有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使其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等不同领域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

(1)通用英语沟通能力。

通用英语沟通能力是指学生所需具备的最基本的英语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听说能力指听力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听力理解能力指在日常的涉外活动中,能够听懂一般性题材的语言材料,正确理解中心大意。口头表达能力指在日常的跨文化交流中,能够运用现英语知识,正确表达自己意图,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通用英语沟通能力是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最应具备的基本沟通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操作能力。认知能力指熟知不同国家的社会风俗、经济、政治、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知识。情感能力是指与跨文化交际活动相关的情感因素,如跨文化意识,焦虑,移情等,较强的情感能力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完成。操作能力指在涉外活动中,如何正确运用合适的策略成功解决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问题,以便顺利达成交际意图,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就是强调其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的重要部分。

(3)职业英语综合能力。

职业英语综合能力是指就业岗位核心任务中使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这是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英语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英语的工具性作用,服务其职业发展。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需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式,加强职业英语教学比例,积极融入岗位知识,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

跨文化沟通能力范文5

关键词:短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跨文化敏感;跨文化效力;实证研究

一、短期来华留学教育现状

2010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未来10年的《留学中国计划》。该计划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短期来华留学人数就高达63680人,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24%。一直以来,短期留学是长期留学生教育的一个必要补充,是留学生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性,容易造成短期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障碍。这种障碍不仅影响到本人,而且会影响到留学生回国后对东道国的评价。短期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不但有助于留学生顺利跨越不同文化的门槛,而且对发展我国的短期留学生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Bronfenbrener 等人就提出了人际间敏感性的概念(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即对其他群体行为、感知和情感差异的关注。[1]Bennett界定了文化敏感的六个阶段。[2]前三阶段是:拒绝、反对、贬低(denial, defense/reversal, minimization),后三阶段是:接受、适应、整合(acceptance, adaptation, integration)。Bennett建立了跨文化敏感发展模式(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这个模式主要是帮助从事跨文化教育的工作者意识到学生们不同阶段的跨文化感受并以此设置专门的课程,目的是帮助引入一系列相关概念和技能来帮助学生适应跨文化问题。

跨文化效力(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指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达成工作任务和沟通目的的能力,主要指沟通技巧,如讯息技巧、自我表露、行为弹性、互动经营和认同维护。[3]它是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行为表现,和跨文化敏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Jackson在《全球国际化短期生海外研究》中对14个外语班的学生的5个星期的短期留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跨文化敏感度较高与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对文化差异更加敏感。[4] Supapit Khamtab与安然研究短期来华留学的泰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他们从认知的角度调查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态度的变迁与跨文化沟通焦虑的程度变化,了解他们在来华短期留学期间的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和沟通模式。[5]

但这样的实证文章在国内留学生教育研究领域还很欠缺。国内的一些研究主要是关注如何更好的进行留学生教学管理,很少从留学生来源国或地区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分析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这些文章大都是描述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就直接提出该如何改进的建议,没有实证数据支撑,缺乏一定的说服力。这就引发了笔者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视角来分析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华短期培训的跨文化适应差异。

三、研究方法

1. 研究方法与假设

本研究拟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采用Chen & Starosta的跨文化敏感量表以及Portalla & Chen的跨文化效力量表进行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跨文化敏感调查,第二部分为跨文化效力调查。跨文化敏感代表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情感面向,它代表一个人在某种特殊的情境或与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互动时,个人情绪或情感的变化。跨文化效力是指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达成工作任务或沟通目的的能力,它代表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行为面向。

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本研究提出以下3点研究假设:

(1)短期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和跨文化效力成正相关;

(2)经过短期留学培训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将会得到提升;

(3)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相比欧美地区的留学生其适应中国的能力会更强一些。

2. 研究数据描述

本研究以某大学暑期短期学习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数据收集时间为2010年7月至8月,共发放调查问卷285份(在留学生刚来中国和将离开中国各发放一次),扣除无效问卷6份,共回收279份,有效回收率为97.8%。

(1)效度分析与信度检验

① 效度分析

研究使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测算,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调查问卷的KMO参数为0.846,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4164.946,达到显著。这说明该调查问卷设计的研究问题是有效的,该问卷的效度非常高。

{2} 信度分析

经过SPSS11.5的信度检验,得出Alpha的检验值为0.8893。这表示调查问卷的信度较高,说明调查问卷的研究问题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

(2)描述性统计分析

研究对象是某大学暑期班的留学生,共有170名。留学生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越南、印尼、蒙古等国家,大部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处于初级水平,也有一部分学生的汉语水平达到中级水平。本次研究具体的问卷回收情况如下(见表2)。

发放调查问卷285份,扣除无效问卷6份,共回收279份,有效回收率为97.8%。从国别上来看,共有13个国家的留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有33份则未填写国籍。在279份问卷中,越南的留学生最多,占35.1%(98份);其次是印尼的留学生,占15.4%(43份);再次是美国的留学生,占12.2%(34份)。

四、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1. 关于短期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和跨文化效力成正相关的假设检验

用SPSS11.5的相关分析来检验留学生在学期间的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之间的关系。经过系统分析得出相关分析结果如上表3。从表中可以得知,Sig值为0.00,双尾检验显著,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18,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为高度相关。因此,假设一的检验结果成立:即暑期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有高度相关关系。

2. 关于经过短期留学培训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将会得到提升的假设检验

通过独立两样本T检验与总均值前后的对比可看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变化(见表4、表5)。

从表4与表5的均值数据来看,可以知道表中所有数据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根据表4与表5的数据作直线图,如图1所示,可以更直观的看到总均值、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基本都是成一水平直线,没有下降或提高多少。由此可见,各项分析数据在留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后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接着再通过对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的独立两样本T检验来验证两者在培训前后是否有显著差异。

从表6中的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的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可以看到跨文化敏感的Sig. (2-tailed)值为0.983,跨文化效力的Sig.(2-tailed)值为0.787,可以得出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在留学生刚来到中国与经过短期培训后都没有明显差异。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这些留学生在经过短期培训后,他们的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此外,从图1的均值数据图可以看出,留学生的跨文化效力的均值普遍比跨文化敏感的均值低。这说明在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达成学习任务或沟通目的的能力并不能通过短期的跨文化培训得以提高,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文化适应。由此可以证明,假设二的检验结果不成立:即经过短期培训后,这些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不能得到显著提高。

3. 关于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相比欧美地区的留学生适应中国的能力会更强一些的假设检验

假设三是检验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与欧美地区的留学生适应中国的能力是否有区别。由于该批留学生来自13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有些国家的留学生较少,也较难根据每个国家的留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不同。因此本研究按地区分类,将留学生划分成如下几类(见表7)。

根据以上的分类,再从总均值与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数据来对比查找异同点。经过对比分析,发现蒙古、印尼、越南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各项均值走势趋于一致,基本都是向上提升的,而美国、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各项均值走势则有些不同,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走下坡的较多。由于蒙古、印尼与越南等国家的均值走势较为一致,为了能更好地看出不同地区留学生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的差异,本研究进一步将区域划分成两大类,即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蒙古、印尼、越南与亚洲其他国家)与非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美国、英国、欧洲其他国家)。

表8是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的独立样本T检验。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跨文化敏感的Sig.(2-tailed)值为0.00,跨文化效力的Sig.(2-tailed)值为0.004。可以得出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在刚来到中国时与经过短期培训后是有显著差异的。

表9是非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跨文化敏感的Sig.(2-tailed)值为0.176,而跨文化效力的Sig.(2-tailed)值为0.857。可以得出非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在刚来到中国时与经过短期培训后都是没有显著差异的。

综上所述,可以判断假设三的检验结果成立,即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相比非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适应中国的能力会更强一些。

从非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与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的均值数据线可以看出,不管是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还是其他欧美国家的留学生,他们的跨文化效力水平都比跨文化敏感度要低,提高的幅度较为缓慢。他们的跨文化敏感的均值不管提高还是降低都比较明显,说明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较容易受短期留学学习及生活环境的影响而提高或降低。但是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的提高并不代表他们的跨文化效力就相应也能提高。这是因为留学生来华学习要经历一系列的适应过程。首先是生存适应,主要是适应东道国的生活环境,包括气候、饮食、住宿与娱乐休闲等;其次是跨文化沟通与适应,这涉及到交朋友、与东道国的老师同学交流、对东道国主流的认知、留学生心理调整等;最后才是学习适应中国的教育方式,适应并认同中国的文化。跨文化适应过程的终端不是完整深刻的另一文化。这就是说,在短期我们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快速的提高留学生的语言水平,但是深植于每个人心中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等并不是在短期内能改变得了的。如何让学生能从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到理解不同文化差异带来的行为差异,再到适应这些不同文化差异,可以融入与自己原来国家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国家中去生活,需要长时间的一系列的适应过程。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本研究中不管是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还是非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他们的跨文化效力都普遍低于跨文化敏感的原因。

根据本研究对假设三的验证分析结果,可以知道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相比非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适应中国的能力会更强一些。每个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距离的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距离,是指由于地理和空间的遥远,文化共同点较少所产生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也就是文化距离越遥远,文化差距越大,越会给文化适应者带来越大的压力和困难。

各国和各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反映出来。国家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留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同,采取的行为方式也不同。因此跨文化冲突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其往往导致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适应能力的差异。Babiker,Cox 和Miller在1980年提出了文化距离的概念,认为文化距离影响跨文化适应者体验到的压力与适应问题,其假说预测:跨文化适应者的文化与居住国的文化距离越大,其跨文化适应就越困难。[6]已有研究表明,文化间的差距越大,跨文化交往中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的难度就越大。陈玳玮、于馨认为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地与中国同样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与欧美以及非洲的留学生相比,跨文化适应性的问题较小。可见与东道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他们在东道国的跨文化适应就会更容易一些。因此本研究假设三的结论――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相比非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适应中国的能力会更强一些是符合文化距离理论的。

五、结论

本文对某大学的暑期留学生进行跨文化适应研究,通过对三个假设的验证,发现短期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为高度相关;并且经过短期培训后,他们的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都没有得到显著提高;此外,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相比非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适应中国的能力会更强一些。研究还发现两个区域的留学生跨文化效力普遍都比跨文化敏感度要低。本文认为,跨文化效力并不随着跨文化敏感的提高而提高,跨文化效力更需要长期的跨文化适应体验和培训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Bronfenbrener, U., Harding, J. & Gallwey, M. Talent and society[M]. New York: Van Nostrand, 1958.

[2]Bennett, M. J. Towards ethnorelativism: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Minneapolis,Minnesota, 1984.

[3]Chen, G. M.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M]. Germany: Peter Lang, 2007. 95-116.

[4]Jackson, J.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short-term stays abroad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008(32): 349~358.

跨文化沟通能力范文6

一、中国国际船员劳务的现状与发展

(一)中国国际船员劳务的现状

在2010年8月20日举行的国际船东及服务年会上,Fleet船舶管理中国公司董事总经理顾剑文指出,中国虽然是一个海员大国和人口大国,但并不是海员强国,虽然航运企业快速发展,全球船员短缺严重,但中国船员大规模进军国际劳务市场尚需时日。目前我国拥有船员总数为160万人,海船船员数55万人,而持有甲类远洋商船证书可以外派的船员大约只有18万人,其中高级船员不到6万人。由于跨文化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弱、英语水平差等因素,中国的普通船员很难独立和外籍船员混合工作。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外派船员业务,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向国际船员劳务市场派出各类船员累计64万人次,现有在外船员约4.3万人。从外派船员结构来看,我国的外派船员已从最初的纯普通船员,扩大到船长、轮机长、大副和大管轮等所有高级船员。并且外派高级船员占外派船员的比例上升,已从初期约15%上升到约40%;外派高级船员学历升高,大学本科毕业生比例已从初期的约25%上升到约60%;外派形式由过去只能外派零散船员,发展到现在的零散、半套外派、整套外派等多种形式;服务船舶的种类也由过去的散、干货船,发展到现在的豪华游轮、油船、集装箱船等各类型船舶。

目前世界顶级航运公司和船队已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但并没有开始大规模地雇佣中国籍船员。尽管东方海外(OOCL)、新加坡万邦集团等知名航运企业已经雇佣了部分中国船员,但铁行渣华、马士基(MAERSK)海陆、美国总统等航运巨头对中国船员的启用还处于观望状态,航运巨头对中国航运人才的态度正处于一个从“试探阶段”到“进入阶段”的转变,使用中国船员的人数可能出现一个较大的增长。

(二)中国与国际船员劳务市场

国际船员研究中心提供的目前全球船员资源分布状况数据:亚洲占50%,东欧占27%,发达国家占16%,中东占5%,其他国家或地区占2%。国际船员市场:亚洲占65%,东欧占26%,中东占2%,发达国家占5%,其他国家或地区占2%。菲律宾在高级船员(管理级与操作级)和普通船员(支持级)输出量都占霸主地位(表一),中国船员劳务输出总量排名第4,但高级船员输出特别是管理级高级船员输出排名较低。

(三)中国国际船员劳务的发展前景

中国向世界各地航运国家和地区派出船员,是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实现我国劳务“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劳务合作,向世界累计提供劳务人员将近350万人次,涉及纺织、建筑、海运、航空、IT和医护等多种行业。

在西方国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其择业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些国家船员招聘越来越难。另外,发达国家劳工成本过高,不利于航运企业减少营运成本。据日本船运界统计,一艘日籍船舶全部雇用日本籍船员进行营运,一年需支付船员工资约300万美元,而全部雇用菲律宾籍船员工资约60万美元。雇用外籍船员,致使日本远洋船员人数由30年前的3万多人,减少到目前的3千多人。

随着国际航运业的快速发展,船员的需求数量与日俱增,2010年资料显示,国际航运业船员需求数106.2万人,其中高级船员为47.6万人,普通船员为58.6万人。而目前国际船员劳务市场可提供的高级船员只有46.6万人,数据说明高级船员短缺数为1万人。若以全球船队规模年均增长率1%、船员的供给和培养量仍以过去5年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15年全球高级船员将短缺2.7万人。

中国外派船员市场虽然遍布亚、非、拉、北美、欧洲及大洋洲,但从国别和地区看,外派船员主要分布在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日本、德国、挪威、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仅香港、新加坡等1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外派船员数量就占了近91%。亚洲市场尤其是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目前仍占据中国外派船员市场的主要地位,而在世界航运市场占据主要份额的欧美地区,中国外派船员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数量很少。根据BIMCO和ISF所做的预测,中国外派船员人数2010年底应该达到10.4万人,而实际只有4.3万人。这种情形既与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的国情不符,也与目前我国并非落后的船员教育培训体系不相吻合。

二、中国国际船员普遍缺乏跨文化适应能力

(一)中国国际船员跨文化适应能力现状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的一次调研显示,欧美船东一方面对中国海员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不愿成规模地使用中国海员。主要原因是尽管中国海员专业技术和经验比较扎实过硬,但其在跨文化工作、生活和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又往往令船东不太满意。另一国外问卷的结果显示,国外雇主尤其关注中国船员的跨文化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认为能够完全胜任与外籍船员混合工作的中国船员很有限。我国船员和外派企业都认为英文是制约我国船员整体素质的关键因素,和船员及外派企业问卷结果不同的是,国外雇主在雇用国外船员时看重的是工作技能和服从意识,尤其是船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然后才是英语能力等。一位长期从事国内船员外派工作的资深人士说:“我们这些年为什么在欧洲市场发展迟缓,而在亚洲外派量发展迅速,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和欧美之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船员作为最一线的文化使者,他们跨文化沟通、工作和生活的能力直接影响国外雇主对中国船员的看法。我国船员在管理理念、思维习惯、语言、饮食、风俗习惯等方面和欧美人有很大的文化冲突,这也许是曾经是欧洲殖民地的菲律宾和印度以及和欧洲文化相近的乌克兰、俄罗斯海员外派发展迅速的原因吧。”

挪威是欧洲主要船员输入国之一,船员工资高,近年来输入船员4-5万人,2004年输入船员42905人,输入船员主要国家为:1.菲律宾 18010人42.0%;2. 波兰 4870人11.3%;3. 印度 4235人9.9%;4. 俄罗斯 1950人4.4%;5.英国 1765人4.1%; 6. 拉托维亚 1340人3.1%; 7. 中国 1225人2.9%。同年中国输出船员主要国家和地区为:1. 中国香港15952人38.2%;2. 新加坡;3. 中国台湾;4日本;5韩国;6美国;9. 挪威 2.2%。挪威船东反映中国外派船员存在的问题,第一是跨文化适应能力,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海员一般都是只讲好听的话,尽量回避不足,不愿提意见或建议,但是对船东来说,他们需要听的是实话,因为只有掌握真情实况船东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保证船舶和人员的绝对安全。第二是轮换频繁,不利于工作。第三是英语口语较差,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某外派船员自身感受。接触菲律宾以及东欧的船员后,感到差距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英语沟通能力。感到这是中国船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比较其他国家的船员,这是我们的“先天不足”,虽然中国的院校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上领先于他们,但在行业英语或日常英语的实际应用上仍然与现实脱节。二是敬业精神与服从意识不够。以前我们很少与外界打交道,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太强,但现在不同,我们要挣人家的钱,就要服从他们的规则,听从人家的管理,这就是“国际惯例”。而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这是国际船员最基本的素质。三是学会与多国籍船员共处,增强适应能力。在真正的外派船上,搞好与外籍领导和外籍同事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身处其中,彼此竞争,难免会出现问题,只有保持一种融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处和睦,才会完成任务。

(二)跨文化适应能力成为中国船员劳务输出的瓶颈

由于中国船员跨文化适应能力不强,导致在国际船员劳务市场竞争力不强。欧美船东多数选择跨文化适应能力强的菲律宾、印度船员和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东欧船员。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具有健全的航海教育培训体系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中国船员竞争力不强,工资水平低,在船工作时间长。船员的工资水映了各国船员的素质和能力,虽然由于全球船员资源的短缺,中国船员工资近年来不断提高,但在船员劳务大国中只比缅甸高,始终处在低收入线上。中国船员的在船工作时间,虽然从12个月减少至9-10 个月,但仍比菲律宾、印度长,更不能与欧洲船员劳务大国比。菲律宾管理级和操作级船员在船工作期为3-8个月,支持级船员在船工作期较长为8-12个月(表2)。

菲律宾2009年向世界120个船旗国的14000艘远洋船上,派遣了船员329728人。目前中国持有远洋商船证书的船员总量才18万人,与菲律宾2009年的海员派出量近33万人相比,还差近15万人。我国外派海员80%在新加坡、台湾、韩国、日本等亚洲地区,由于不适应跨文化工作,真正进入欧美市场的不多。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中国船员不适应跨文化工作的深层次原因,来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注重悟性和模糊性;西方人注重理性和准确性。中国人注重“含蓄”和“韵致”,追求“领悟”和“言外之意”。西方人说话比较直率, 不能理解中国人的含蓄。中华民族自古以谦虚为美德,而在西方人看来却是不自信的表现。

在行为方式上,西方人把人与自然看作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表现人与自然的抗争;中国人比较强调“ 顺其自然”, 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自然, 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人希望有一个公平的起点,尊重个人权力,崇尚平等,向往自由;中国人强调安分守己, 重视个人的身份, 尊重长辈, 顺从权威。

在管理方式上,中国船员无法接受欧洲人在船上形成的严格等级制度,而欧洲的航海传统则非常重视船上的等级制度,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进行船员及船舶的管理,避免出现混乱状况,更好的保证船舶的安全。与东南亚国家船员比较,中国船员的服从意识相对较弱,而这一点恰恰是国外船东非常重视的。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国船员相比,对“服从”二字中国船员从心理上比较抵触,并且喜欢发牢骚。

在文化素养上,中国高级船员达到本科学历的不多,外派高级船员因英语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虽然经过选择具有本科学历的比重逐年增加,但外派高级船员大多来自中国贫困地区,决定跨文化适应的人格因素较差,另外外派普通船员大多只有高中学历。西方国家与菲律宾和印度等国重视平等教育,外派船员学历普遍高于中国船员,加上西方开放程度高,外派船员的文化素养普遍高于中国船员。

在上,中国儒家文化注重心理健康与道德修养和谐发展,偏重道德境界的完善。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文化信仰进取、忍耐和博爱等教义精神,强调必需的诚实、勤勉和乐观的职业生活态度使个体顺应主流社会。中国外派船员要适应西方,西方宗教很多方面可以借鉴,如注重人道,不迷信强权,坚持诚信,不习惯欺诈,勇于自律,不苛求待遇,热爱生活,忠于职守,乐于助人等。

在团队精神上,西方人虽然强调个人价值至上,认为人是与文化和社会分离而独立存在的。但西方人重视团队精神,具有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西方的驾驶员、轮机员有宣誓的制度,以社会良知和合作精神为本。中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较强依赖和制约,强调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合作缺乏主动性。

语言交际上,国际航运业通用的跨文化交际语言是英语,但英语沟通能力差,仍然困扰着我国外派海员。中国海事服务中心针对国外船东、国内外派机构和外派船员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我国高级船员的整体英文水平“好”或“非常好”只有2%,认为“一般”的占52.1%,认为“不好”的占44.9%。因此,有关培训机构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海事英语教育方式等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提高外派船员语言能力,航海院校专业课运用全英语教学,重点培养航海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

人们总习惯于用本文化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判断, 排斥他文化的价值观念, 往往会导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隔离及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增强异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意识和敏感性, 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对方的交际行为,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