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1
关键词:城市规划;文化发展;策略
从城市规划角度讨论,文化规划主要涉及文化遗产、文化设施和文化创意产业三方面的内容。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融合,文化不是独立发展的,文化的内部存在融合发展的趋势,并且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如文化与科技、商业金融、制造业、旅游、教育、医疗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加了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了文化产业链,提升了社会幸福感。融合发展既是加快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的迫切要求。
一、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1.文化对城市发展的社会意义及经济意义
城市文化战略的出现,是对于发挥文化的社会意义及经济意义的长远考虑。文化对于城市而言,首先是其社会价值。作为城市长期发展积淀下来的物质与精神要素,它在维护地域文化的传承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今全球化过程中强势西方文化盛行之时,传承发展地域文化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涉及到民族认可和文化安全。其次,文化的经济价值也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8年全球有关文化及创意产品方面的国际贸易额已经占当年全球商品总贸易量的7.16%,为3879. 27亿美元。
2.文化已成为一些国家和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
由于文化的重要价值,而全球化进程推动了文化在城市发展中核心作用,世界范围内基于文化的全球城市竞争已经开始显现,文化已成为一些国家和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可以看到文化已经走到了城市发展的中心地位,各国和城市通过城市的文化特色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以在全球城市竞争中占据有利的节点位置。
二、城市规划中的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1.发展观念的问题
面对激烈的全球城市发展的竞争和城市自身发展的需求,文化建设是中国城市进一步发展所面对的紧迫问题,中国城市建设也正处于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政府对文化的重视更是掀起了目前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热潮。但是改革开放后,大量国外设计理念的涌入,建筑形式的国际化现象加重,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在积极的探讨发展方式、发展策略、城市形态、探讨运用自身文化资源进行建设,另一力一面对国外建筑形式的盲目崇拜也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发展趋势,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冲突、城市空间特色的丧失、文化管理体制的局限、地方资金投入的不足等诸多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城市特色的形成和展现。
2.主观规范
中国城市的布局因其所处地域不同,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北京城就以它独特的城市规划而著称于世界,棋盘式的街道布局,醒目的中轴线,严谨的格局与活泼的水系绿化空间交相呼应,大面积的四合院与宫廷建筑相衬托,胡同的格局合理又充满生机活力,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体现。而这些年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一些超大的形体和空间破坏了原有的城市肌理,一些建筑形式的色彩严重冲击着古城的特色,空间布局严重失调。
三、城市规划中的文化发展策略
1.结合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策略
文化遗产通常是城市和地区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对其保护应立足于整体存在的方式,即文化遗产本身和周边环境的整体存在,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整体存在。这样有助于完整的保留并传递历史文化信息。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可适度地与相关文化产业进行结合,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与展示,遗址公园的设立,工业遗产用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等。物质遗产与文化产业的适度结合可以为物质空间注入活力,可以将一些地方手工业的产业化,有助于保存这些面临现代大工业冲击的行业,在最大限度的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促进相关旅游业的发展,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协同互助。同时,也要避免对历史文化资源涸泽而渔的破坏性开发,过度的商业化将削弱历史资源本身的价仇,有时候甚至会带来不一可恢复的破坏。
2.结合文化设施建设的文化策略
第一,利用大型文化项目建设带动地区发展。大型文化设施由于其标志性,往往对所在地区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因此大型文化设施的选址往往是城市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建设可达性高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可达性是影响其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提高可达性的途径一方面是提高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的人均拥有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完善其服务网络的建设。
3.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策略
文化产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特别是近些年来创意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众多城市通过各种的政策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改善衰败的地区,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满足日益增加的文化需要。以文化促进城市发展主要有如下一下途径:其一是发展消费类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其二是发展生存性的文化产业,通过扶持文化组织和文化企业,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结语
总之,全球化进程引发了城市对文化的重视,文化资源开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城市文化策略一方面要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另一方面则是提高城市适宜性,营造优美宜人的环境。城市文化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地区、中小型文化设施、开敞空间、绿化空间的网络化建构。
参考文献:
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2
一、 东京动漫节庆业产生的文化动因
一般意义而言,节庆是特定区域内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时间、围绕某一主题而自发或组织形成的文化活动,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仪式性、周期性、娱乐性、参与性、暂时性、集中性等特点。现代节庆业的发展在传承传统节庆文化的同时,与现代城市文化产业及城市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在形式、内容及产生动因方面具有新的特质,成了一种快速发展的产业形态和文化形式。[1]东京动漫节庆产业在近些年取得了较大进展,形成了东京国际动漫节、日本动漫软件展、东京电玩展、秋叶原娱乐节、同人志展销节、动漫主题曲夏日演唱会、东京玩具节、东京玩具展、手办模型展销节、C3玩模展等十大动漫节庆活动,不仅成为了可独立于动漫创意产业并与之互动的产业形式,也成为丰富东京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东京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东京动漫节庆产业的产生,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从东京城市自身的文化产业形态看来,动漫节庆产业是动漫创意产业整个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动漫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发生。在这个层面来说,东京动漫创意产业是孕育动漫节庆产业生长的土壤。东京有着雄厚的动漫文化基础和产业基础,根据日本动画协会公布的数据,2011年日本动漫产业制作企业收入为1581亿日元,而整个动画市场创造产值约为1兆3393亿日元。[2]而东京则聚集了日本78.8%的动漫企业和92.1%的日本动漫公司总部,生产了世界上近60%以上的动漫产品,是名副其实的“动漫文化之都”。在形成的产业链条中,动漫节庆产业是下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动漫产品的生产与制作,它的生长与形成适应的是东京动漫企业乃至世界动漫企业集体性展示、交易和交流的需要。也就是说,动漫节庆产业是创意产业为实现自身从产品生产到销售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整个动漫创意产业链自身完善和优化的重要内容,在产业发展中承担着营销和传播动漫产品的重要职能。
另一方面,从东京城市文化发展这一层面来看,动漫节庆活动的开展是培育城市文化活力和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日本在“二战”之后将国际形象的塑造和提升视为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并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发展理念。2000年东京实施了“目前东京都的文化政策手段的转换与着手”方案,将以充满创造性和文化活力的世界文化都市作为东京的发展目标。基于城市的目标定位和城市的产业文化优势,2002年日本经济产业省、东京市政府和相关动漫企业在东京举办了首届东京国际动漫节,并作为每年一届的主题性文化活动,这标志着东京动漫文化成为东京走向世界和向世界传播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桥梁、纽带和平台,动漫节庆产业和动漫节庆文化被纳入到了东京世界城市文化体系的整体构建之中。2006年在东京政府颁布的《十年后的东京――东京在变化》中提出大力发展动漫文化和动漫产业,将其作为一种优势文化来提升东京的城市魅力及国际影响力。 2007东京政府出台的《东京都文化振兴方针》作为一个规划至2015年的发展方针,确立了要将文化魅力感受型、文化富裕型和具有丰厚文化创造底蕴的都市作为东京走向世界的主要文化特色。为进一步推动东京城市文化的发展,2011年在东京推出的《〈十年后东京〉2011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将动漫文化和其相关的节庆、会展、观光、旅游等行业作为提升东京的文化魅力和产业能力,促进东京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因此,从东京作为世界城市的文化发展层面而言,东京动漫节庆产业顺应了世界城市文化竞争的呼唤,不仅有利于激发城市文化活力,且作为一种具有产业优势的文化,承担着东京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和文化“走出去”的使命。
从整体而言,东京动漫节庆产业和节庆文化的发生与发展,融合了东京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文化发展的双重因素。在产业经济层面奠基于动漫创意产业的强大推动,是动漫创意产业在产业链下游的延伸与拓展,成为动漫产品从上游制作走向下游市场营销的关键性环节。在城市文化的发展层面,推动着城市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肩负了传播东京城市文化形象和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的重任。尤其是在“大事件”策略日益成为当代城市形象塑造、传播和营销的有效途径的背景之下,[3]东京的动漫节庆产业在东京迈向世界城市的文化经营和文化竞争中必将扮演着重要角色。王林生:动漫节庆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文化意义
二、 东京动漫节庆产业的文化类型及组织形式
现代节庆产业具有极强的黏合性,尤其是在产业化的运作方式之下,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文化经济活动,不仅体现出较强的文化经济化,也表现出经济文化化的时代表征。由于节庆业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最大限度地集中展示行业的发展成果,达到吸引投资、扩大影响的目的,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和行业所重视。据统计,世界将近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举办不同文化主题的动漫节庆活动。依据目的和性质的不同,东京动漫节庆业在文化类型上可以大致划分为展销性、综合型和专项综合型三种。[4]
展销型动漫节庆,以东京国际动漫节(TAF)为主。东京国际动漫节作为东京市政府和相关企业共同发起并主办的国际动漫文化活动,自2002年举办首届起至今共举办了11届(2011年因日本东北部的大地震和核泄漏事故停办)。这种类型的动漫节庆活动以产业导向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侧重产业内部的对话,参与对话的双方是动漫产品内容提供商和版权购买方,用以实现供、需双方的顺利衔接,从而保持动漫创意产业链的流畅和顺利。如东京国际动漫节为动漫从业人员开辟专场,为其提供优良的展示平台和贸易洽谈场所,在展销会开始的前两天,只有动漫从业人员才能参加。同时为了吸引国外企业参展,动漫节有时还通过设置国家馆的方式以方便某一国家的动漫企业集中展出。展销型动漫节庆在动漫文化较为发达和产业链比较完善的国家较为常见,比如法国昂西动画节。由于很多最新的产品和技术会选择在展销型动漫展会活动中,所以东京国际动漫节每年会吸引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画商,他们来这里采购节目,或者购买最前沿的技术设备,或者购买动漫周边产品权等。
而随着市场化运行的不断规范,作为一种产业形态,节庆产业对其他行业和区域的“联动效应”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动漫节庆会展为核心,集旅游、培训、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并形成了以东京为核心、辐射周边乃至整个日本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业态。如东京国际动漫节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权威的动漫展销型主题展会。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动漫节庆产业以其多样的文化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容,为东京提供了富有特色的文化娱乐生活和文化服务,为动漫创意产业的进一步生长培育了市场空间。
第三,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特色文化城市是缓解城市发展中因工业生产而给城市带来的资源紧张、空气污染等“城市病”的有效手段,也是破解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同质化现象的必由之路。在世界城市文化体系中,城市的文化特色以一种富有差异性的张力来体现城市文化的竞争力。动漫节庆作为东京构建特色文化城市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别致的可供观赏和体验的文化景观,它最大限度地依托于东京固有的动漫文化基础和产业基础,形成了以动漫文化要素的产业转化和塑造特色城市文化生活的基本架构。东京的动漫节庆产业培育了城市新的文化生活方式,激发了城市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创造的氛围,重塑了城市的文化地理和文化生态。如为了与秋叶原街区繁荣的动漫文化相一致,增添节庆期间及平时的动漫文化氛围,为人们提供休闲的场所,一批以动漫为主题的咖啡屋纷纷出现,如COSPLAY动漫咖啡屋、EVA主题咖啡屋、奥特曼主题咖啡厅等。
同时,动漫节庆作为一种品牌文化成了“酷日本战略”提升东京城市文化形象打造特色文化城市的重要内容和途径。[9]动漫节庆产业在东京城市文化的建设中,还通过设置与城市相关的文化活动,彰显动漫节庆与城市的互动交融关系。如在东京2010年的同人志展销节中,设立了以“Comike城市振兴”为主题的特别展览,并规划每五年举办一次。这一活动以动漫作品为载体,以节庆活动为传播渠道,以动漫文化对东京城市文化的塑造、培育为旨归,以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生产来拓展东京文化的特色性建设,增强动漫文化在东京城市文化生活中的魅力,进一步彰显了动漫文化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集聚和根植。
总体来看,动漫节庆产业在东京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其所表现出的多种文化形态和类型,构成了东京城市文化外在显现的重要表征,展示了东京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国际前沿的文化视野。在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运作下,动漫节庆产业形成了包蕴着巨大文化价值的文化活动。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节庆产业所产生的节庆经济对东京城市文化资源的转化、开发、策划和包装等层面,还在于它通过一种文化表述参与东京城市文化的构建,将自身的文化生产植入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和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使动漫节庆产业本身与城市文化发展之间具有了重要的关联性、叠加性和沟通性,拥有了同步生长的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1]Getz, D. Encyclopedia of Tourism[M]. J. Jafari. ed. New York: Routleledge, 2003: 209211.
[2] 日本のアニメ市(界・)の推移[EB/OL]. http://aja.gr.jp/.
[3] 费爱华. “大事件”策略的城市形象传播机制[J]. 现代传播,2012,(12).
[4] 金元浦. 动漫创意产业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54.
[5] 景宏. 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J]. 日本学刊,2006,(4).
[6] 吕云. “世界动漫王国”――日本如何打造文化影响力[N]. 广州日报,20100714.
[7] 余艳琛. 与刀的交错――谈日本动漫艺术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J]. 福建论坛,2007,(S1).
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3
关键词:文化产业;城市经济;结合层次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32-02
一、文化产业对城市发展的贡献
文化与城市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专家预测,21 世纪是“文化经济”时代,在这种趋势下,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是仅仅局限于反作用,而是直接作用于经济,成为经济的一部分。
(一)文化产业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
文化产业作为现代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不仅体现在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上,而且还体现在它在满足城市居民文化需求的同时,为城市发展提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为社会的协调与进步发挥的促进作用上。发达的文化产业还有助于形成城市的特色,扩大城市的影响。城市的特点和影响将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城市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二)文化产业是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城市文化产业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其进一步发展又给城市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人们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广大城市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已向人们昭示,文化产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积累十分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如果我们抓住机遇,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能丰富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要,又能通过庞大的市场获得巨额利润,壮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再次,城市文化产业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后劲。在一个社会系统内,经济和文化从来都是共生互动的,文化生活既为经济生活所控制,而文化资源又是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提升了城市品位,塑造了城市形象,提高了市民素质。另一方面,许多城市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举办一些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特色的节庆活动,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既充分展示了城市的形象,又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因此,发达的文化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不仅会改善城市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也会提高市民的文化素社会协调发展。
二、文化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
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分析,经济增长必须不断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领域,不断衍生出新的产业部门,不断更新、引导新的市场需求,为经济的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增长空间,文化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它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对经济增长具有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拉动作用,在经济效益的构成中,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成为决定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文化产业因其本身的创新性、文化性而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较高的投入产出比例和经济效益,在许多传统产业平均利润趋于下降的同时,文化产业保持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水平。
(二)软化经济基础,优化经济结构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结构的基础具有明显的“软化”作用。现代城市经济结构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高效、智能化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服务活动为主的软件化产业结构的时代。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是以无形、智能化的知识、艺术和精神服务活动为主要特征的软产业从微观的角度看,在现代商品生产中,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作用,就是增加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降低资源、能源、资金的有形的 硬投入,提高文化、艺术的无形的软投入。另外,无形投入的比重不断增大,也引起了就业结构的变化,从事文化产品的开发、咨询、销售服务等软职业等劳动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同时,文化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物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广播、电影、电视、书刊、娱乐等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迅速普及,促使通讯卫星、广播器材、出版业、印刷业、文化金融业文化贸易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从而进一步改善投资结构和投资环境起到深度的软化作用。
其次,文化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属于较高层次的第三产业,是产业高级化的结果。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和从事文化工作的劳动者在全社会劳动就业中所占比例的提高也同时提高了城市产业结构。经济的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又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它将推动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经济文明类型,文化经济的兴起使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变得更加现实,文化经济时代的发展观是人文化的经济发展观、传统产业生产对物质能源消耗的依赖性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自身的资源是无限的,是比自然资源更为宝贵而且可以反复利用而不消失的资源,文化经济作为智力型清洁型增值型的经济,以精神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为主,将经济发展转向人类自身资源的开发、由于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无限弹性和人类精神文化资源开发的无限弹性,所以文化济没有传统经济所具有的发展极限和扩张边界。这就使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变为可能,文化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中面临的资源匮乏的问题才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四)调节经济稳定发展
文化经济日益成为城市经济稳定谐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发挥重要的杠杆作用。国民经济的稳定谐调发展,务必要求总量平衡,即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就文化经济而言,社会总需求是文化投资需求和文化消费需求两部分组成,这两个方面的失衡都会导致文化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文化需求是人们满足了衣食住等基本生理需要以后的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文化商品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大,这种属性对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
三、文化与城市经济相互结合的层次
文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内在动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存在着两者结合于经济活动之中和经济活动之外两种状态,文化融合于经济活动之中的程度又可分为两个层次。因此,文化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文化因素不直接参与城市经济的运行,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环境、条件发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在经济发展动力中,人文资源、人文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突出,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文环境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效益,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文化环境、文化条件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文化有着其他产业形态所不可比拟的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推动力,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的文明程度,改善城市的文化氛围,使城市具有良好的文化形象,必将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2.第二个层次是文化因素渗透于城市经济运行之中,文化属性在总体上仍为经济发展的配角和产业活动的附属,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仍然比较间接和隐晦,这种“产业化”了的文化形成了文化产业的隐性形态。文化产业的隐性形态,对于经济活动的规模、结构、效益以及生产、营销、消费等环节的文明程度的提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主要包括企业文化、产品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等。企业文化是文化对经济微观个体的产业行为和生产活动的渗透,以及企业进行文化嫁接和创新的结果,企业文化融入于企业的经营目标、特点,使企业更具凝聚力、创造力以及盈利能力,从而逐渐沉淀成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产品文化是指以产品为载体,把文化因素封装,融入产品之中,使生产产品更具科技含量和人文特性,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功能、品位,也使产品实现了更多的文化附加值,人们在物质产品需求得到相对满足后,必然对产品的文化意义有所追求,因此对产品进行文化附值是必然趋势,产品文化对于产品生产越来越重要。商业文化是指通过举行各类文化活动,创造更有人文精神的市场环境,从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景观。文化普遍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市场营销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粘合剂、催化剂的作用。
3.第三个层次是在文化与经济的高度一体化阶段,文化经济处于显性状态,文化在最大程度上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此一阶段,产业机制和经济因素愈来愈多地融入到文化活动的过程和状态之中,这直接导致产业形态的文化经济实体应运而生,文化发展不再是经济发展的配角,它通过提供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方式,在金融资本介入的条件之下,直接参与城市经济的运行,文化经济的显性状态包括了科教、文娱、媒介、体育等产业类型,成为现代城市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文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1-177.
[2] 尹继佐.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8.
[3] 高起祥.首都“布新”战略之一 ――文化产业提升[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4] 林拓.世界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J].与现实,2003,(4).
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4
一、加强软环境建设,培育城市精神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与此相适应的城市精神支撑。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本质上完全一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把人们的精神振奋起来,使创造活力迸发出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更需要有城市精神的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努力学习好、实践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注入旺盛的活力,就要加强城市软环境建设,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
二、加强软环境建设,培育城市精神是推进城市发展的动力
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不仅要植根于历史,还要体现于现实,推进跨越式发展。其中,城市精神培育和塑造的着重点,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要与城市的性质、城市未来的功能定位、城市的未来发展目标相适应。城市精神培育和塑造过程贯穿于发展的始终,城市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会激发市民的的热情,鼓舞市民战胜困难的斗志,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推进跨越式发展,在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要花大力气加强软件建设,提高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水平,加强城市精神建设,着力培养和塑造体现民族精神、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精神,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新一轮发展的根基。
三、加强软环境建设,培育城市精神要与时俱进符合时展要求
我们培育和塑造的城市精神要反映时代要求,体现城市精神面貌的精神内核,富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城市精神。时展的潮流推动了城市精神的培育和塑造,时展潮流既是城市精神培育和塑造的方向,也是拓展城市精神的动力。
为建设成现代化的城市,必须具备和展示其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精神,使城市精神富有时代气息,顺应时展的潮流。城市精神的培育和塑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任何时代的文化构建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后继文化总是毫无例外地包含着前代文化的某些因素,文化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新旧交替、新陈代谢的有机成长过程。因此,城市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不能断裂传统,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转换,才能培育和塑造新的城市精神。要在继承中发展,接受时代精神的选择。
四、加强软环境建设,培育城市精神,要运用好各种载体
市民的思想境界、精神风貌和自我修养,是衡量城市精神的最高标准,也是城市精神的价值取向,它的外在表现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体现城市精神的载体主要集中在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社会化程度、城市活力、凝聚力等软环境建设和市民素质上。
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5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张 炜(1959―),男,西南财经大学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610074),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旅游经济。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并经法定程序获得政权机关核准公布的城市。[1]这些名城一般具有文化底蕴厚重、文明传承久远,历史意义重大,经济根基深、风貌独特等基本特征。我国现有古都类、传统建筑风貌类、风景名胜类、民族及地方特色类,近代史迹类、特殊职能类、一般古迹类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百余座,并且,还有一大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些名城还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们像灿烂的群星分布在广阔的国土空间上,是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成就结晶和标志。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历史文化名城是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的载体。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蕴涵着自然、民族、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历史积淀,有丰富和不可替代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中,历史文化名城一直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怎样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名城资源,促进名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研究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正制约着名城可持续发展。随着对外开放,名城的重要价值和特殊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城市政府普遍增强了名城意识,重视利用名城资源和品牌,推动经济开放和发展;加大了名城的基础设施和旧城改造、环境改造、提高了城市现代化水平;加强了名城保护规划和名城的文物、历史建筑、传统文化保护与管理工作。名城的发展焕发了青春和活力,推动了我国经济文化对外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城市经济效益,增强了城市竞争力。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快速发展时期,名城经济建设和名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仍然存在各种矛盾和问题。[2]
(1)一些城市管理者只重视名城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的经济价值,急功近利地追求狭义的经济效益。致使只重视名城的经济功能打造,强化名城资源的经济开发,无视名城的社会文化等功能的重要性,破坏了名城历史文化遗产。
(2)一些地方由于片面追求城市化发展速度,重视名城的经营,忽视名城历史文化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工业、商业区开发,名目繁多的各种项目开发,重复建设,导致名城土地利用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形态、传统建筑风貌和景观发生了空前剧变,城市环境恶化。
(3)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战略、城市规划设计脱离实际。城市定位不准、发展方向不明,建设项目和内容盲目攀高求洋。同时规划控制缺乏力度,土地利用和建设规模一再扩张,随意拆迁,在历史文化街区上拆除传统建筑和真文物,大造人造景观和假文物;投资巨量却缺乏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4)名城保护资金短缺,投资体制僵化、投资渠道单一。名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资金、技术、人力投入不够。致使一些文物濒临毁灭,“古城风貌”所剩无几,历史神韵荡然无存。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的和问题,有多样而复杂的主客观原因。而名城保护与建设中过程中,没有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或者名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缺失,不能不讲是一个深层次的根源。传统的名城保护理念,主要是一种静态的观念,重点是加强名城的历史遗存、历史文化区、历史文化传统、城市环境等方面的保护。无疑,名城历史文化层面的保护是重要的。问题是,在现实中,单纯的保护措施常常由于文化保护与名城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矛盾,而难以有效实施,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市场条件下,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对名城资源环境的破坏。事实证明,单一的名城历史文化保护理念是一种被动,消极的静态保护理念,难以彻底遏制种种不合理的名城资源利用行为。名城的形成是历史、自然、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空间上是一个自然、生态、经济文化相互关联的整体开放性系统,历史文化只是城市系统构成的一部分。将历史文化从名城整体演变和运动中,独立出来孤立地进行保护,事实上是很困难的。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的是名城资源开发需要,应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利益,名城开发与保护应在名城发展过程中去实现,只有构筑起名城的资源环境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关系,才能增强名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为此,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和措施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态建设,推进名城整体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1.名城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城市管理和建设者要克服单纯的经济人理性,应将经济理性与人文、生态理性结合起来。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人,本质是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这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城市建设要有利于人的发展、应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特别是人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文化、生态和谐协调发展。应把握名城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建设优美和适合人的生产、生活、交往、居住的城市环境,建设优质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园绿地、休闲等空间产品;建设和提供城市公共服务产品;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名城特色的科技、经济文化产业;将历史文化和环境保护融入城市发展过程中,获得名城在“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意义”上的城市宜人化发展,即名城整体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推动名城经济持续发展。我国许多名城经济区位优越,是区域经济的中心,市场中心,辐射面广,经济根基深远。优化名城经济和产业结构,合理发展名城的产业经济、特色经济、旅游经济、文化经济、住宅经济、信息经济、服务经济等,建立起名城持续发展的产业经济体系。名城经济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等发展,有利于增强名城经济实力,加大名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经济、技术投入,进而提高名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推动名城文化持续发展。名城历史文化传承久远,积淀深厚,是名城独具特色的根源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在对外开放中加强文化交流推动名城文化积累和发展。在城市开发中,准确的城市定位是保持名城个性特色,持续发展的关键。城市定位主要决定于城市文化,深入研究名城文化,合理确定城市定位,明确名城特色和发展方向,延续城市文化特征,吸收新的现代文化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名城文化内涵,才能强化名城发展能力,增强城市发展的文化力是名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4.推动名城生态持续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一般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城市环境是名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加强名城环境治理、保护自然生态、文化生态资源,促进名城资源持续发展,是名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名城发展生态条件,应加强名城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建设应尊重城市生态平衡规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治理城市污染,建筑物、构筑物、市政工程、公共工程、生产项目等应按城市规划和功能分区要求合理分布;形成名城良好的生态循环关系和生态环境景观。[3]
(二)深化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规划研究,促进名城可持续发展
1.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应坚持以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为基本原则。通过城市规划应形成城市特色和发展方向,优化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城市用地结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结构、统筹安排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建设项目。提升城市综合发展效益,应将名城可持发展贯穿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
2.科学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名城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主要是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内容,特别是历史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地区和文物保护内容的具体化。[4]保护规划应坚持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观点,应深入分析城市演变过程和发展特点。把握名城历史文化遗存的内容,分布等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保护原则和重点。应该按名城持续发展的要求,注意对城市传统文化发掘与继承,将文化保护列入城市发展过程中进行研究,名城历史文化保护措施要与城市持续发展措施相结合,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对城市建设应有明确控制要求,同时又要同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名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3.强化名城城市规划编制的实施和管理,名城保护规划应有公众参与过程。名城管理保护部门应强化规划控制和管理,履行管理职能,同时在名城保护中应发挥城市居民、公众参与作用,将政府和公众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参与到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去。
(三)创新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投资机制,促进名城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名城的历史文化保护、历史遗迹、实物遗存的抢救;各种历史地段、传统文化风貌的街区、住宅维护;在城市发展史上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建筑,独特的城市景观、民间艺术、文化等的保护与发展皆需要大量的投入。资金缺乏和来源渠道单一,已成为名城文化保护发展的瓶颈制约的因素。致使由于资金、技术、人力等投入的短缺,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应创新名城投资体制、构造新的历史文化保护发展的投资机制,应发挥政府、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金融集团、私人等投资主体的作用。在名城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发展中,应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格局。各投资主体,投资于名城保护的行为,只要符合国家法规和政策,符合城市保护规划要求,自身能形成风险―收益均衡机制,政府有关方面应该给予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应尽快建立政府财政“名城保护基金”,采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项目融资、吸收社会捐款等方式。扩大资金来源,加大对名城保护投入,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四)制定和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应通过立法及其执行作为保障,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具体法规。《文物保护法》中有关文物、建筑古迹等的保护条款,多是博物馆式保存的要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缺乏严格的法律规范,《城市规划法》中也仅有:编制城市规划应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的字样。目前,在城市开发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旧城改造中,各种城市历史文化遗址、建筑街区、文物等的破坏得不到遏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法律依据。
1.要根据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特征与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加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立法工作。可研究和制定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各省市(区)相应制定和出台地方性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规,确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依法保护的法律基础。
2.应加强系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的立法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单一的法规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目的的实现不能提供足够的保障,而需要从城市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来规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的行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3.要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建设发展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和增加相应的法律保护条款,保证有关法律有合理的框架和足够的覆盖面。
4.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执法工作。严格执法、依法保护、依法规划和建设,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基本原则。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发展中,只有违法必究,才能有效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木基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3(5).
[2]汪洪涛.略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J].东南大学学报,2002(3).
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城市形象;符号;景德镇
享有“世界瓷都,天下名镇”盛誉的景德镇,于1982年被列入全国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于1997年被定为全国三十五个王牌景点之一。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日益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中所包含的影视、音乐等成分成为大众传播中的一部分,对现代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无形资产,集中体现着该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城市形象符号则是将城市形象符号化,给人以深刻印象,并且让人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的标志性事物。文化创意产业可促进陶瓷品牌的经营,加深公众对其的印象,激发景德镇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及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影响着城市形象符号的塑造,对景德镇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在优势及其发展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强调某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其主要包括广播影视、音像、传媒、工艺与设计、雕塑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创意产业及其产品,不仅仅拉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渗透到生产与生活各领域,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景德镇作为一个千年古镇,其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着许多的潜在优势。
(一)景德镇拥有深厚的陶瓷文化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从未中断,当地稀有珍贵的古迹窑址、精湛细腻的制瓷技艺、别具一格的瓷业习俗,对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有着根本的保障。
(二)景德镇拥有丰富的陶业人才
在景德镇,很多家庭祖祖辈辈都是陶瓷工人,青花瓷、粉彩瓷、珐琅彩瓷、墨彩瓷、古彩瓷等各式陶瓷技艺在这里薪火相传。同时,许多陶瓷大师和陶瓷爱好者聚集于此。除此之外,景德镇还有景德镇本土着眼于陶瓷艺术、设计、工艺、科研与文化交流的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其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三)景德镇拥有政府的大力扶持
近几年来,各个地区城市都在极力打造创意城市。例如,“创意上海”、“创意伦敦”等。景德镇市政府在法律法规、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相关调整,积极促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景德镇拥有良好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
景德镇聚集着的许多陶瓷大市场对陶瓷进出口贸易、经济发展、文化发扬起着重要作用。例如,陶瓷大世界、中国陶瓷城、国贸广场等。除此之外,景德镇每年一度的陶瓷博览会,吸引着各国各地的陶瓷爱好者,让他们更加了解陶瓷技艺、陶瓷文化。
景德镇存在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许多潜在优势,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刻不容缓。因为其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第一,有利于传承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瓷都人”在这片土地上创建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尤为重要。第二,有助于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会使得更多的人了解陶瓷,爱上陶瓷,对陶瓷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第三,与提升景德镇城市形象相得益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各国各地人通过陶瓷更加了解景德镇。
二、景德镇城市形象符号化的重要性及其紧迫性
城市形象符号是城市形象的符号化,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和综合评价,其作为城市的一个窗口,让人们具体认识到该城市的风采与魅力。千年瓷都良好城市形象符号的塑造对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第一,激发景德镇市民的文化认同感。从而使瓷都人对陶瓷文化有崇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第二,提升千年瓷都的大众印象。城市形象符号可用来打造城市的名片,城市名片的品牌效应对于一个城市整体实力的提升无疑是一种积极的作用。第三,有助于陶瓷艺术品品牌的经营。第四,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景德镇城市形象符号的良好塑造直接提高城市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来景德镇观光旅游。第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建设。旅游业的发展将促进城市的经济能力的提高,进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
21世纪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竞争的世纪,千年瓷都城市形象符号的良好塑造也是迫在眉睫。第一,许多城市都已构建了自己的城市形象符号。例如,《云南印象》,其近两个小时的现场舞台演出,生动展现了云南地区丰富绚烂的文化,让人身临其境般地与古老的城市文化对话。再如《印象・刘三姐》,人们不仅了解到《刘三姐》的故事,也欣赏到了桂林的山水,当地的风土民情,还有天人合一的魅力境界。第二,瓷都的文化与经济发展都需要城市形象符号的塑造。城市符号是城市品牌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符号的提取需要立足现在,兼顾长远,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品牌效应,能代表一个城市最积极、最具魅力一面的城市形象,这样,将为城市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将积极推进城市形象符号化
景德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独有的以陶瓷文化、陶瓷工艺为特色的城市,誉满古今,驰名中外。在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景德镇标志性的文化特点也可因地适宜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使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当然,景德镇之前也出现过自己的城市形象符号。例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其用青花瓷为题材,歌词中的意境令人神往,使得陶瓷文化得以广泛传扬。然而,其不错的传唱度却未能充分体现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瓷都的城市形象。再如电视剧《大瓷商》,其虽以景德镇为背景,讲述了几代陶瓷人的悲欢离合以及民族陶瓷工业兴衰成败的历史,但通过电视剧了解瓷都形象的受众不多。在各个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的今天,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且迫切,它影响着城市形象符号的塑造,也对陶瓷文化的发扬和瓷都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宇红,赵晶嫒.文化创意的人文理论和产业研究[M].中国财富出版社,2010.
[2]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顾盼.千古瓷都景德镇[M].吉林出版集团,2010.
[4] 陈雨前,郑乃章,李兴华.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5] 景德镇课题组.景德镇/当代中国城市发展[M].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