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农经济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农经济的影响

小农经济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高效农业;农村经济;影响应用

0引言

随着中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无论是在生产的技术上还是管理的观念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和突破,但是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需要尽快地解决。高效农业的提出,无疑成为了农村经济的新的突破点,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为中国能够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奠定的坚实的基础,针对于高效农业中国进行了分析。

1关于高效农业的相关阐述

1.1高效农业的定义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于农业经济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与农村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的问题,还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高效农业的理念有提出,要以农业市场为背景和基础,结合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充分的利用资源和环境,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战略最优化,来提高农业生产的多重效益,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1.2高效农业的效益

所谓的高效农业的多重效益,一般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着手分析的。首先,经济效益是在高效农业的建设中,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现阶段,生产者对于农业生态系统非常的重视,这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其次,社会效益一般是指,大量的农产品的输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满足和提高,达到了生活的基本需求,高效农业的实施和应用,不仅促进农业经济的提升,也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这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最后,生态效益是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在高效农业中会加入许多的环保理念,避免了农业经济发展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中国的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思想意识低下

从现阶段的中国农业数据发展来看,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存在一定的欠缺,亟需提升,直接影响了思想和意识,在生活方式上也比较落后,导致在农业的创新和生产上养成不好的工作习惯。这也是阻碍农村经济的关键因素,农村的经济效益很难得到提升。

2.2农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现阶段,中国对于农村建设的发展问题非常的重视,在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理念。但是由于农业地区的分布比较广泛,以至于有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再加上生活上比较艰苦,生活条件艰苦,因此在农村经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发展的比较缓慢综合效益提升不大。

2.3农业的生产方式落后

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中国农村的生产在运作和方法上一直处于落后的阶段,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率非常低,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程度落后,使用传统的农耕方式在农村还是比较的普遍。农耕主要还是靠农民自己,缺乏结合先进的农业机械,至今还没有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村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始终是制约农村经济的关键,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3高效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3.1提高了粮食的综合生产力

实施高效农业,能够合理的利用农业资源,有效的加以组合,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不但能够改善农田的生产条件,还能够抵御自然的灾害,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的提升粮食产量,保证粮食的安全和高品质。

3.2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中国的人口一直居于世界前几位,众多的人口导致耕地的面积相对较少,二者的比例不协调。想要保证粮食的产量,在耕地面积不足的情况下,有关部门要采取一定的方案,找到可行的办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发展高效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水平,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和利用率。

3.3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素质

高效农业的实施,不断能够优化土地利用,与此同时又能够保护周围的环境,对于秸秆进行粉碎,能够提高土壤的肥沃,还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高效农业,还能够推广农业种植的相关技术,让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生产知识,农民的素质也会有所提高。

4发展高效农业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的相关策略

4.1有效利用现有的资源

人们的发展和日常的生活必然要,依靠当下的资源和自然条件,现有的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的必然条件,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都不相同,具备的资源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相关部门要进行充分的调查,有效地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源,实现更好的发展,适何宜的利用当地的各项资源,是发展高效农业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提高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有关部门要根据实地的考察,合理的开发当地资源,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运用科学的办法,适度的进行开采,不能破环当地的生态环境。

4.2坚持以市场导向为原则

发展高效农业的过程中,要需要看市场的导向,如果农产品的销量不好,那么高效农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就很难实现。因此,在发展高效农业的时候,应该对于市场需求足够了解,做详细的市场调查,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品的生产方向,产品的种类的数量,同时还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把关,使农产品能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提升。

4.3重视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要重视和提供农场品的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是进行高效农业的必经之路,例如秸秆的改变,土壤的肥沃,对生物产品进行多加工,提高产品产量;又例如推行种植和养殖的有效结合,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品质,还能开辟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新道路。总而言之,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当地的农业资源,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人民的健康无疑也是一种保障。

4.4发展特色农业

相关的部门要因地制宜,通过当地的环境和根据市场的需求,发展具有特色的农业,并且以这种产品为主要的产品经营,适当的延长食物链,进行大量的加工,进而开发出有特点的农产品。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地资源,种植一些农作物,推出具有当地特色的相关产品,在此基础上扩大市场,最大限度的占有市场,同时,还要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找到适合市场发展需要的产品,形成产业化生产经营者,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4.5农村生产结构的转型和提升

随着中国政府对农村经济的重视,还有不断的推进和改革,农村的产业结构也发生可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关系已经上升到了产业结构的问题上,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高效农业的出现可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方式。当地可以充分的利用各项资源生产特色的产品,招商引资,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促使在农业方面的产品数量不断增多,改变农业的生产结构,适应市场发展。

小农经济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农户信贷;农村经济增长;农村居民消费

一、引言

农户的信贷行为,随着经济收入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变。农户信贷行为取向越来越复杂,多样化的信贷模式促进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而农村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提升农村经济生产总值、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二、农户信贷的行为特点与结构特征

1.农户信贷行为特点。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的信贷行为取向以及信贷需求,依据不同收入水平,对农户信贷行为特点做出以下分析:(1)低收入水平农户的信贷需求,主要表现在子女教育与家庭医疗等民生方面,他们的信贷需求一般不具有收入性;低收入水平的农户,其主要的信贷行为,首先要用于子女教育学费支出然后是日常农业生产的投入,在前两者都能够满足的情况下才会用于房屋的修葺。(2)中等收入水平农户的信贷需求,主要表现在致富目标上,他们的信贷行为特点,是具有收入性;信贷行为取向,按主次顺序来说,首先是农业生产,其次是做生意的投入资金,最后才是房屋修葺。(3)高收入农户的信贷行为需求,主要是进行商业性的经营活动,具有更强的收入性与商业性;在信贷行为取向方面,高收入农户依次为做生意的投入资金、农业生产以及房屋修葺。通过对我国农户行贷行为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经济收入的提升,农户的信贷行为需求就越具有收入性与商业性,而生活性则逐渐降低。2.农户信贷结构特征。目前看来,我国的农户信贷结构主要有国家政府机构或国企银行组成。例如由政府主导,农行或扶贫组织操作的农户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由国家发展机构主导,非政府组织自主的农村小额信贷项目。这些由正规金融机构组成的农户信贷体系,普遍具有较高的信贷门槛,信贷过程较难,且需要投入更多信贷成本。我国农户信贷结构,主要由三种小额信贷形式组成:第一,由大规模银行主导的下岗失业担保贷款、扶贫款与助学款;第二,由农村信用社提供的小额贷款及农户联保贷款;第三,有民间小额信贷机构发放的小额贷款。目前能够为农户提供信贷的相关机构,虽然能够满足一部分农户的信贷需求,但对大多数农户来说,还存在一定问题。例如,上述能够为农户提供小额信贷的机构,对农户的信贷资质要求过于苛刻,多数农户无法满足其要求;对农户来说,多数机构的信贷成本较高,与农户的心理成本无法达到一致标准;信贷资金的获取水平也很低,很难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

三、农户信贷对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随着信贷理念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户也开始加入到信贷行列当中。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户的信贷行为,对农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对农户日常的经济收入与消费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对经济收入与消费方式的影响。在当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背景下,随着农户经济水平与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动了农户的信贷行为,大部分农户的信贷行为也开始由生活性信贷向收入性信贷开始转变。在现实生活当中,收入性信贷的社会作用,在农村信贷环境下得到了明显体现。农户信贷行为,为农业的生产建设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能够帮助农户提升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对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农户信贷对农村生产力水平也具有促进意义,与此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提升了农户的经济收入。对于收入性信贷行为来说,随着农户对生产规模的要求不断提升,信贷额度也会越来越大,进而就会使农户的经济收入水平也随之提升,如果能够保证信贷、生产、收入的良性循环模式,随着农户的经济收入的不断提升,其消费方式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农户的消费意识越来越强,消费投资越高,对收入水平的要求也会提升,由此又形成了一种循环模式。因此,我们能够通过分析得出,农户的信贷行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农户信贷行为对经济收入的有理影响,也促进了信贷农户的消费方式。2.对农业产出与经济増长有利影响。农户信贷行为,对农村经济増长的有利影响分析,应以农户信贷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研究为基础。通过上述对农户信贷行为特点与信贷结构的分析,能够明确农户信贷行为对农业产出具有的促进作用。依据农户信贷行为下的农业产出总量及其相关的全要素模型,对农户信贷生产性与消费性流向的规模效应进行全面分析,消费性流向在农户信贷的作用下,对农业总产出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生产性信贷农户的数量增加,农业生产的总产出也会随着增加;反之,随着消费性信贷农户的数量增加,该地区美的农业产处就会大幅度降低。因此,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下,农户的生产性小额信贷行为,能够为农业产出总量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随着农业产出总量的提升,生产力水平与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由此,也能得出农户信贷行为对农户消费能力的改变,进而实现了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

四、农户信贷在实际中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案例分析及政策建议

1.农户信贷在实际中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对某一农村地区的农业产出总量、经济生产总之、机械化水平、消费方式与消费水平、该地区农户总数、人平均收入水平等相关信息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并通过整理得出准确的数据信息。然后,对农户信贷行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再做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将调查中农户信贷对收入水平的影响、农户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印象,进行形象的对比分析,通过计量软件的正确使用,得出以下分析结果:农户信贷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通过全面的检测发现,农业生产的经济总值与农户的信贷水平呈现正比例关系,此外,农户信贷行为与农村经济增长也呈正比例关系。由此,我们能够得出,农户信贷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有利影响。在农村产业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村的金融市场发展也较为缓慢,致使信贷难度较大,经济增长速度也很难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渐向外流出,劳动力的不足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总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2.促进农户信贷行为的政策建议。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得出,农户信贷对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多为有利影响,因此,应该大力推进农户信贷水平的提升,全面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应该依据农户信贷行为特点与结构特征,制定相关政策进行推动时,要做到有的放矢,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现状为核心,展开相关信贷项目。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相关法规的制度规范,从而改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停滞状态,有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村地区总体经济收入。此外,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关制度,引用有效的财政手段,引导小额保险以及小额信贷在农村范围内的推行。通过国家与政府机构的宏观调控,完善支农体系;再加上扶贫补贴的作用,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以信贷保险为核心的支农体系,能够为农户的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低成本的保险服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户的信贷风险与信贷成本投入,具有良好的推行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分析了农户信贷对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可以看出,农户信贷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消费水平具有众多有利影响。通过建立、改进相关农村产业结构、完善信贷制度与信贷结构、结合小额保险改进支农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农户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

参考文献:

[1]黄冠.湖南省农村消费信贷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4.

[2]马成文,汪书婷.农村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分析[J].统计教育,2010,12:16-19.

小农经济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农业增产和农民收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完善和改进现代农村信用社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现阶段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一)增存难

对于多数农村信用社而言,其资金筹集以及信贷市场规模基本上局限于县域范围内的金融需求。在该金融市场范围内,地域狭小、潜力不足,同时还有中、农、工、建以及邮政储蓄等银行抢市场,竞争异常的激烈,业务拓展渠道严重受限,资金筹集规模难以扩展。在该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增存非常困难,而且无法有效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信贷资金需求。

(二)贷款营销难

镇雄县农村信用社有着安于现状的思想,甚至坐等客户上门,开拓意识差,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非常的被动。同时,还存在其他问题,比如对客户不注重分析,慎贷、惜贷心理严重,怕负责任和承担风险,贷富不贷贫以及贷好不贷差的现场非常的普遍。营销意识和理念的淡薄、落后,导致农村信用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保持与时俱进,以致于贷款营销屡屡受挫,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经济效率。

(三)外出务工人员增加收贷收息问题

近年来,农信社普遍存在着收贷收息难问题,尤其是外出务工人员收贷收息问题更为棘手。代办站撤并以后,农村信用社收贷收息业务量大增。传统模式下,信用社的信贷人员仅负责柜台贷款业务的办理以及收贷收息,数量相对较少。撤并前代办站会计多为本村村民,对村民知根知底,并且对外出务工人员基本上能够有所把握,信用好或差,心中有数。然而,撤并以后,信贷人员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情况把握不准,从贷前调查、收息,到催收与清收,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不利于改善信用社的信贷环境,清收费用也大幅度提高。

(四)农村信用社边缘化,金融工具与服务方式相对单一

由于农村信用设备规模成本制约,政策难以全面覆盖本地区农村客户。由此可见,业务结构的相对单一性,经营模式非常的混乱,使得农村信用社逐渐走向边缘化,政策性金融扶持有名无实。同时,还存在着农村金融工具与服务方式相对比较单一的现象,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处于转型阶段,金融工具品种单一、服务方式落后,而且其内容仅限于简单的信贷业务,以致于农村信用缺乏创新能力。比如,我国边远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因地理区域局限性以及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条件有限,无法实现本地区金融业务的深入拓展,很多情况下依然沿袭着传统的金融业务处理模式。农村信用社发展滞后性,导致其无法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下大量创新型金融业务的发展需求,进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率以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加强农村信用社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现阶段国内农村信用社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率,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和完善农村信用社,打赢“稳存增存”保卫战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以及丰富农村金融融资渠道成为现阶段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从这一层面来讲,我国农村地区应当立足实际,建立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基础,以少量非正规金融机构为辅佐的全方位金融机构体系。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竞争机制,从而建立新型农村信用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同时,农村信用社应当找准突破口,打赢“稳存增存”保卫战。第一、细分客户群,从客户上找突破点。结合实际,细分客户群,重点抓客户培植。坚持“三农”、中小企业以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原则不动摇,牢固占领当前农村经济市场。同时,锁定目标客户,以服务专业大户、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和外出务工农民工为主;培植重点客户群体,根据客户信用度、忠诚度,实施激励措施。第二、丰富金融业务品种和内容,从渠源上找突破口。积极开展网上银行、短信银行以及手机微信银行等电子业务,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社发卡率,增加其覆盖面。丰富业务类型,加强银银、银保以及银证之间的合作,并且开展银证通、销售基金、结算以及贵金属等业务,全面推进理财和债券等业务品种,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第三、差异化服务。金融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之道、立足之本,应当采取“差异化服务”手段。对外出创业群体和务工人员进行人性化服务,比如在集中地建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提供存、贷、汇一条龙服务。重要客户群体,开展网格化业务营销模式,完善客户档案,并且建立“大数据库”,根据重要客户的需求分类管理、差异化服务,保持存款资金流向与金融服务的一致性。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改进信贷营销策略

实践中应当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丰富金融工具类型,并且应当结合实际适当增加融资渠道和分散市场风险,从而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多样化服务,以此来有效满足基层企业的金融产品多样性需求。最终改变城乡经济二元化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内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居民通过丰富的金融工具可以有效满足业务需求;然而,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依然不够健全,其中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传统储蓄以及信贷业务仍然占据主要位置。因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处于起步阶段,各类金融工具相对单一,尤其对金融产品缺乏创新。为此,实践中应当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深化农村金融经济体制改革,加大金融工具和产品多样化的创新力度,以此来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内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应当理顺体制,创造良好的金融政策环境,争取更多人民银行关于利率、央行票据兑付以及结算渠道和支农再贷款等优惠政策;地方行政机关应当依法行政,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多为信用社信贷营销创造环境。同时,还要细分市场,准确定位。农村信用社应当细分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找准市场定位。坚持“三农”主体地位,全方位占领农村阵地,保住已有市场份额以及固定客户群,进一步开拓新的领域。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人熟、地熟及情况熟的优势,做好、做活现阶段农村信贷营销工作。

(三)优化服务体系,积极应对“收贷收息”难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正规金融体系建设,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在此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主体职能定位,通过业务范围和政策指导使其朝着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资源共享以及功能互补和共同发展方向前进,以此来提高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对金融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和改进。充分发挥其政策功能,全面落实政策优先、协调发展以及兼顾效率的基本原则,并且利用政策优势来实现支农惠农以及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目的。农村信用社要消除“收贷收息”难问题,对症下药是关键。第一、创新用人机制。农信社班子成员应当德才兼备,避免因技能缺陷而出现的收贷收息难问题。第二、加强内控监督管理。实践中,应当坚持跟踪、回避以及权限和制衡原则,强化岗位与程序制约,对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严格监督考核。第三、加强信贷管理。农村信用社管理部门及人民银行、银监局,应当强化对主任任职资格的考核与监督,特别要对他们的工作作风进行严格考核,监督范围应当扩大到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同时,还要对其家属贷款全面清理,必要时诉诸法律。客观分析贷款损失的成因及其归责,完善和健全贷款经营管理体系。

小农经济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规模

农业上市公司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纽带,它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良好平稳地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大都期望通过多元化经营不断扩大公司规模,从而提高公司绩效。那么,现有的农业上市公司规模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如何?如何通过规模发展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司规模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简要文献回顾

关于公司规模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关系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过一些研究。Banz(1981)将1926-1975年在纽约上市的股票按公司的规模大小分成5组,结果发现在美国无论是各资产组合的收益率及其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都呈现出随公司规模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Fama和French(1992)以1963-1990年纽约证交所、美国证交所上市的股票的收益率与公司规模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美国股票市场中股票收益率随公司规模上升而下降,但Dimson和Marsh(1997)研究发现英国股票市场股票收益率与公司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而非负相关关系。刘志勇(2004)对2000-2002年度我国上市公司负债规模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中国现阶段上市公司适度负债水平应在20%-40%为最好,当资产负债率高于60%时,公司管理者就应该防范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当公司资产负债率高于80%时,公司就可能处在破产的边缘。赖国毅(2005)选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上证180指数的成分股作为样本股票,研究发现公司规模的扩张与公司经济绩效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性是等级相关关系,非线形相关,且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的不平稳状态,公司出现规模越大,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越低这一不正常现象。魏良益等(2005)以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上市期间作为解释变量分析公司绩效对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规模与每股收益显著正相关,与总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每股收益对规模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影响力最大,而资产收益率会抑制规模大增长。高辉、张伟(2005)对2001年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投资资本规模与绩效呈现负相关。

综上所述,有关公司规模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关系问题研究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结合行业讨论公司规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不多,研究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规模对经营绩效影响的文献就更加少见。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综合评价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农业上市公司”包括农、林、牧、渔各业的上市公司,不包括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偶然性、本文选取了2001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28家只发行A股的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样本数据均来自于巨潮资讯网和证券之星网。

(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由于非财务指标通常很难收集相关数据并难以量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在财务指标中,故分析公司经营绩效通常只用财务指标来体现。结合我国现有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和农业公司特点,本文选取了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润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共12个指标建立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得分值

1、评价指标值的选取

笔者以农业上市公司2004年至2006年3年公布的年报数据为基础,计算出各指标数值3年的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数值。

2、综合绩效的计算

(1)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在进行因子分析前,采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标准化后变量的方差为1,均值为0。

(2)计算各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3)计算互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并计算出各特征值对应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方差贡献率,具体数值见表1。

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经营绩效评价选择4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78.85%,说明所选的4个公共因子已经能够较好地替代这些指标对经营绩效进行评价。

(4)运用回归方法求得综合因子得分值。其数学表达式为:

Fj=a1j×X1+a2j×X2+……+apj×Xp(j=1,2,3,4;p=1,2,…,12)

F1、F2、F3、F4分别表示4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值,综合因子F以各因子得分值加权汇总得到:F=0.29267×F1+0.20037×F2+0.19273×F3+0.10252×F4。

计算结果显示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综合评价综合因子得分值差别很大。天音控股公司经营绩效得分最高,约为25.14,其次是好当家公司和顺鑫农业公司,综合因子分别约为10.77和9.49;经营绩效最差的是华龙公司,综合因子得分却为-282.09。

三、农业上市公司规模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公司规模度量指标

从投入的角度看,资产总额是衡量企业规模最主要的指标;从产出的角度看,销售收入是衡量企业规模最主要的指标。Hopkins,H.Donald(1988)认为衡量公司规模的指标最通用的2个指标为企业资产和员工数。Cohen(1996)根据最新的研究文献资料认为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有员工数和销售收入,还包括总资产、净资产、存款以及市场销售数量等。因此,基于大多数学者研究文献,本文选择报告期末员工总数、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和总资产3个指标作为农业上市公司规模的衡量指标。

(二)研究假设

从理论上讲,企业规模越大,生产设备越优良,研发能力越强,营销管理越科学,企业的经营绩效就越高。根据农业公司的特征和规模衡量指标,本出如下假设:

假设1:农业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其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即主营业务收入越大,其经营绩效越高。

假设2:农业公司的总资产规模与其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即总资产越多,其经营绩效越高。

假设3:农业公司的员工人数与其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即员工人数越多,其经营绩效越高。

(三)农业上市公司规模统计性描述

衡量农业上市公司的规模的指标值差异比较大。天音控股主营业务收入最高,平均值达到100亿元;香梨股份最低,平均只有4295万元;总资产方面,北大荒最高,平均值达到93亿元;华龙最低,平均只有4.2亿元。员工人数方面,北大荒人数最多,平均达到37659人;禾嘉最低,平均只有44人,具体情况见表2。

(四)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经营绩效综合因子得分值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度量上市公司规模的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账面价值和期末员工总数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1、农业上市公司规模对其绩效影响的模型构建

根据类似生产函数模型,构建以下基本线性回归模型:

Y=b0+b1×ln(X1)+b2×ln(X2)+b3×ln(X3)+ε

Y表示经营绩效综合因子得分;X1为主营业务收入;X2为总资产账面价值;X3为期末员工人数;ε为随机误差项;b0为回归常数;b1、b2、b3为回归系数。

2、利用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由表3检验结果可以看出:F检验值达到5.665,所对应的显著性水平为0.004,小于0.01,说明总经营绩效与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账面价值、期末员工人数之间具有可信度很高的线性关系。主营业务收入对总经营绩效有正面影响,且在0.01水平上是显著的;总资产账面价值、员工人数对总经营绩效有负面影响,但在0.1水平上不显著。调整的R2为0.341,表明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账面价值、员工人数可以解释34.1%的经营绩效的变化,经营绩效还与其他因素相关。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公司规模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关系,但不同的规模衡量指标对其经营绩效的显著性不同。农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对公司绩效呈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总资产账面价值和员工人数与公司绩效负相关,且不显著。

第二,农业上市公司没有注意规模的扩大与经济绩效间的同步协调。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的资产规模扩张有利于经营绩效的提高,但规模的投入扩张超出一定范围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农业上市公司目前资产和员工人数规模已饱和,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在实际经营当中增加主营业务收入,提高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

针对目前农业上市公司的规模状况,建议农业上市公司调整生产结构。资产规模只是取得营业收入的手段,要合理地控制企业的资产和员工规模。建议加强农业上市公司资产管理,全面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提高自身资源专业化深度,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设法提高主导产品业务收入,降低公司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Banz,R.W.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urn and Market Value of Common Stock[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1(9).

2、Fama,E.F,French K.R..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e,1992(47).

3、刘志勇.中国上市公司负债规模与经营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10).

4、赖国毅.我国上市公司成长中规模与绩效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5(18).

5、魏良益,赵君,肖洪安.企业绩效、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规模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我国部分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软科学,2005(3).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9SK433);安徽科技学院引进人才资助项目(SRC200689)。

小农经济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农民工回乡创业效应分析政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内地经济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逆流”。重庆市位于我国内陆西南部,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是我国广大地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农民工回乡创业已逐渐遍地开花,在拉动当地经济、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等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展现前所未有的巨大带动作用,同时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着积极意义。但其发展受到诸多障碍的限制,发展较为缓慢。本文在对重庆回乡创业农民工抽样调查与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社会经济效应,并根据目前重庆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障碍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支持政策建议。

二、重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由于农民工与农村、农业的天然联系,农民工回乡创业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带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加快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1.创业带头人的创业示范效应。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中,投资办企业的约占37.5%,搞种植、养殖业的约占45.0%,担任村干部的约占7.5%,他们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带头人。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农民工回乡自主创业的实践,本身就是各个乡村土生士长的自主创业的活教材,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成,具有强烈的示范、感召和带动效应。

2.创业促就业的乘数效应。据重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统计,2004年以来,重庆市回乡创业农民工申办个体工商户6.5万户,创办有一定规模的企业4798个,投资规模46.9亿元,年产值73.6亿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27.1万人。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名回乡创业者带动就业4.8人。

3.创业资本的原始积累效应。据开县某官员反映,全县2008年上半年引进的资金中,35%以上来自回乡创业企业。如果按平均约5万~10万元创办一个企业计算,那么全国回乡创业农民工创办的约400万个企业,就已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约2000亿~4000亿原始创业资本。

4.小城镇建设的扩张效应。农民工回乡创业不仅扩大小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而且还提供了小城镇发展所需的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调查结果显示,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多数在小城镇居住。落户一个回乡创业农民工,既增加了小城镇的人口和消费,又扩大了小城镇的经济总量,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

5.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效应。创业者通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了农业的规模经营;通过对农业资金支持,提高了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改善了农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农民工回乡创业成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载体,推动着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重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支持政策建议

目前重庆各区县农民工回乡创业取得了斐然成就,但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他们仍然面临着“地方政府服务创业的意识还不强”、“融资瓶颈”、“人才制约”、“创业风险偏大”等问题与障碍。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把重庆打造成我国西部的“创业之都”,政府应该在遵循“尊重创业,因势利导,积极支持,完善服务”的方针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回乡创业农民工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和回乡创业的障碍,着重在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支持政策。

1.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增加农民工回乡创业便利。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创业环境,保护已经初具市场意识的农民工回乡创业热情。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限制,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领域之外,所有的行业与领域都应当向回乡创业农民工开放。政府应该根据农民工回乡创业所处的不同时期和所进不同门槛的行业,把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做小做多”和“做大做强”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正确引导农民工返回当地的乡(镇)和县城所在地创业,以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步伐。

2.拓宽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融资渠道。重庆市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分布密度低,支农力度明显不足。为此,要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需要拓宽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融资渠道,为其提供信贷支持。一是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扶持。二是发展重点服务中小企业和农村社区的金融组织,并促进其支农责任的充分发挥。要扩大村镇银行试点范围,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三是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和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信贷扶持担保机制。

3.建立健全农民工回乡创业辅导和培训服务体系。一是提供创业辅导、培训和信息、技术服务。鼓励与农民工回乡创业有关的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培训机构和行业组织等社会机构加强分工合作,形成多方参与的相互协调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服务网络,为回乡创业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市场信息、开业指导、管理咨询、融资指导、企业诊断等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组织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立志回乡创业的优秀农民工到省内外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学习锻炼,帮助他们拓展创业思路。

4.建立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风险规避制度,减少创业者的创业风险。由于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特别是在农业方面,由于农业自身的种种特点,生产经营不确定性较大,但农业相关的保险还基本上是一项空白,所以创业者大多有所顾忌。这需要政府积极推进“三农”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即可以从财政支出中设立专项保险基金,或牵头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推出相关险种,以建立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风险规避制度,打消他们的回乡创业的后顾之忧。这不仅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回乡创业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阳立高 廖进中: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基于对湖南省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4):85-88;

小农经济的影响范文6

去年,香港树仁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办之研讨会中,本人曾以《农本思想与中国现代化》为题,提出论文,向与会诸位学者专家请教。该文重点是从中国历史演变中指出农本思想产生的经过,及其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阻碍。本文可以看作是前文的续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农本思想在今天仍然残存于中国社会及社会观念中的影响;亦即是国人急须放下的包袱。第二部分是作者对中国经济转型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建议。

第一章 放下包袱

本章题目为“放下包袱”。包袱为何?农本思想在今天中国结构中,经济结构中及社会观念中的残留物是也。这些残留物仍然强固地困扰着、阻碍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及现代化本章将分节说明之。

第一节,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结构,又可以说是一种经济结构。它是农本思想的产物。在今天之前,已经非常严重地拖慢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而在今天仍然是中国现代化的严重障碍。

不农经济的结构的负面影响,在经济方面者,例如农场面积小,劳力及资金有限,无法引进现代科技及企业经营方法,自给自足心态使农业偏重于粮食种植等。以上各点因有许多学者注意到,也讨论过,本文不赘,本文想特别提出的是:传统社会赋予小农经济结构的社会职能,害了它成为一个经济主体的可能性。

从汉朝到清朝,甚至到现在,中国传统的农业家庭,不论贫、富,不论是地主、富农、佃户或今天中国各地农村中的家庭承包户,都被赋予一种社会职能。在一个家庭之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合顺,长幼有序等观念,或论理要求,支配着或制约着家庭成员的行为或思想。扩大而至家族,族长要教导族中子弟为本族增光,光宗耀祖,不做有辱门风的事。当然娶妻生子,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亦要落实。这一系列的社会职能,压在农业家庭的头上,与它能够成为一个纯经济主体的要求相违背。使农业家庭都不得不能理性地用“经济考量”来指导与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每一个农业家庭组合起来,就是整个农业社会,成为一个不按经济原则办事,不能用数字计算,不能用数字管理的经济体系。

中国全国的劳动力,到今天仍然是以农业劳力占大部分。如果农业因为上述原因不能按经济原则办事,不能用数字管理,必将拖累了中国整个的经济体系,无法与世界各国竞争。

在古代,人口稀少,自然资源相对充裕。而且在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下,只“勤”“俭”二字,已可解决问题。勤则多生产,俭则少消费;多生产、少消费,自可年年有余。家庭生活有余裕,进而遂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伦理需要,自然家庭和美,经济要求与伦理要求双双达成。但今天人口增加以千百倍计,而且进入分工社会,再进而全球一体化,每一个人,每一家庭,不但要与本国人争,甚至要与国际竞争。因此,小农经济格局必然要转型。

农业要企业化,农民要转变成为农业企业中的工人。他们要:

一、上班时间离开家庭;

二、具有农业专业技术与知识,而且要不停地进修与增值。

如此,农业家庭不再是一个经营主体,而成为一个单纯的社会组织单位,像城市中的工、商业人士的家庭一样。农民(农业企业的工人)离家上班。到企业中,根据经济原则办事;回到家中,根据伦理原则做人。两方面都可做好,而互不抵触。

第二节,社会观念

除小农经济结构必须改变以外,仍有许多社会观念必须清除。这些社会观念是:

(1)民以食为天之观念;

(2)非农不富,无粮不稳之观念;

(3)开门七件事的观念。等等。

以上这一系列的观念,所造成的效果,就是

(1)将中国绝大多数的劳动力困在农业之中;

(2)将中国的农业局限于以粮为主的情形;

(3)令中国的农耕技术长期停留在粗陋状态。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孔惠锋,在他所编《谁来养活中国》一书(香港明报出版社,1997)的序言中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以上七件事,除了盐之外,全与农业有关。”所以他认为:中国必须重视农业。但用这一种说词来重视农业,到头来又回到专注粮食种植,重视柴、米、油、盐的生产与累积,是不合经济原则的。

其实在今天的分工社会,开门只有一件事,这一件事就是“钱”。有了钱,可以满足任何需要。没有钱,万事不能。农民生活如果太穷,种了米也舍不得吃;或者说吃不起。

所以现在必须抛弃所有陈旧的社会观念,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国民总生产,让人民富裕起来。

第二章 轻装上阵

如果照第一章所说,我们能够彻底地抛弃传统思想,则可以毫无疑问地走上现代化。趁着中国加入世贸的时机,在国际市场上,与世界各先进国家一较长短。本人谨在此时刻,提出几点原则性的建议。

第一节,理性看农业

在中国长远的历史中,自西汉末年,农本思想占了主导地位之后,中国对农业,口头上是爱护,实际上是害了农业。因为二千多年来一贯的政策是:将大多数的劳动力困在农业中,于是必须使农业长期停留在“劳力密集”的情况。西汉之后,改良农业耕作技术及经营方法的努力,非常之少。明朝、清朝的皇帝,仍然高唱生农之调,但主要政策仍只限于“趋民归农”,这种名为爱之,其实害之的政策使中国农业长期停留在落后状态。

放下农本思想的包袱,可以用理性的态度看待农业。也即是用合理化的态度,依国际市场的宏观供求规律调整农业政策。我们不要再坚持,将大多数的劳动力留在农业中,也不用再专注于粮食种植,也不要再抗拒粮食进口,也不要再刻意地达到粮食自给的目标。

一切以国际市场规律为准,以提高国民总生产,达到最高经济效益为政策的指导原则。

第二节,农业经营企业化、专业化、科技化

上一章说明“小农经济结构”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障碍,因此,彻底抛弃小农经济结构,才是经济转型、社会蜕变的首要关键。今后的农业经营,离开小农经济结构越远越好,越彻底越好,其原则如下:

第一,农业经营企业化,专业化、科技化。抛弃专注粮食种植的方式后,种粮的面积相应缩减,各地区依其土壤所宜,宜粮者仍种粮,不宜种粮者因其所宜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第二,规模宜大不宜小。规模大引用科技的限度高,引进学术研究的限度高,落实学术研究成果可能性高。

第三,如能引用农、工、商、科研、环保整体配套的连锁企业式经营则更好。

第三节,切忌小规模经营

今后的农业经营切忌小规模经营,不宜用“小锅小灶”式的经营。小规模经营除了不能引用较高的科研及较新管理方法外,也无法同时处理环保问题。但以上各点,仍然是集中在经济层面或经营层面;除此之外,小规模经营无法解决下列一些社会层面的问题。兹分述如下:

第一,小农经济文化必须彻底抛弃。中国农村在小农经济结构中,孕育了许许多多的小农经济文化,举其要者有:自给自足与糊口观念,重视家庭及传种接代,重男轻女观念,落叶归根观念,等等。小规模企业与原来的小农经济结构距离太近,小农经济文化仍如恶鬼缠身,无法抛开。

第二,小规模经营引用科研及学术研究成果有限,对从业人员学历、素质、文化之要求较低,无法有效激励农村青年求学向上之心,亦无法吸引城市青年下乡。因为前面我们说过,今后的农民:

(1)要离开家庭到农场或农业企业上班。

(2)要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

当然政府或企业承包本身在教育方面的配套也不可少。

第三,小规模经营无法将中国大多数的农业劳动力尽快地由农业释出,拖慢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期。

第四节,救治大西北

中国版图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人口集中地及经济活动区,偏于东南部,西北部大部分抛荒,且不平衡的情形日趋严重。在今天我们讨论经济转型进入新纪元的时刻,救治大西北之事,绝不可忽视。

第一,从历史上看大西北的抛荒经历

中国西北地区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西汉建都长安,关中地区曾是中国最富庶之区。经过王莽之乱,关中地区遭战争破坏,再到东汉末年,黄巾、董卓之乱,关中地区残破更甚。所以到了唐朝,虽鉴于地理形势之险要,仍以长安为首都,但西北部之物产不及东南远甚,首都长安及西北地区所需粮食、物资,必须由东南运至。武则天在位的大部分时间,因为长安过于荒凉,都在东都洛阳居住。但唐朝政府自开国以后就大力开发关中地区到了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距离唐朝开国(公元618年)一百一十九年,关中地区又再农业丰收之区。自这一年起,东南地区的粮食不再运来接济长安。唐朝距离西汉九百多年,地力经九百年抛荒可以恢复,今天距离唐朝一千一百多年,抛荒后能否再恢复,未可知。

第二,愚公移山

中国古代有愚公移山的故事,信其可能者较少,但故事流传不断。则中国古人有愚公移山这精神与毅力,是可以断言的。

今天较古代优胜之处,是能掌握高科技,假如经营计划可行,本国资本、港台资本,或外国资本均可投入,救治大西北未必不可为!

第三,李广射虎的故事

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李广,号称飞将军。李广善射,且臂力过人。李广领兵出征匈奴时,夜晚巡营,见一老虎,拔箭射击队之,箭穿虎背。天明后再到现场去看,原来是一块石头。再射石不能入。

这一故事告诉我们,李广的臂力其实是可以射穿石头的。但当李广已经知道那是石头,不是老虎于是他先有了不可射穿的心理(失败心理),用力自然小了,所以射不穿石头。

如果我们在“救治大西北”这一件事上,先有了失败心理,未曾进行已经认为不可能,就不会成功了。

第四,“救治大西北”在中国及世界的意义

西北地区占了中国版图的大半,自然条件不是太坏,如能救治复活,不但对中国多了大半个地区对世界总体来说,亦有重大意义。

第五节 农业劳力释出的两大方向

农业劳力必须释出,这是中国走上新世纪之前的最大课题。释出的方向有二:

第一,前面所说的农业经营企业化,专业化,所衍生出许多工作机会,例如工业加工厂、运销服务、金融服务,再因农民生活改善所产生的多项服务,农村、乡区教育等等,所产生一系列的多元化。

第二,因救治大西北所扯动的劳力西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