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范文1
关键词:制造业;互联网+;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链延伸为基础的“产品+服务”的新型制造模式。近些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或制造业振兴计划,如美国的“制造业回归”、德国的“工业4.0”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推进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和服务化发展。我国制造业面临“大而不强”、部分核心和P键技术尚需突破、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靠近等挑战,有必要充分认识制造业服务化的本质,探索“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路径及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全球竞争优势。
一、认识制造业服务化的本质
竞争优势,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波特,1985)。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客户之所以购买其产品而不是选择另一家企业的同类产品,看中的是产品为客户带来的价值。制造业服务化正是基于客户价值创造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而客户价值来源于对客户需求的满足和创造。
1.创造显性客户价值。显性的客户价值来自于满足客户可见的、已经察觉的需求。如面向最终消费者的制造产品满足客户的直接消费需求,机器设备作为生产工具使用满足客户进一步价值创造的需要,这些都是客户购买产品时直观的、有明确目的性的需求。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消费升级的重要时期,需求的潜力领域在于:一是休闲娱乐旅游方面,包括对秀美环境的需求,是在人们生存和工作之外第一步需要升级的领域;二是信息交往,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生活方式转变,人作为社会人在交往、沟通等心理需求的延伸;三是健康养老方面,在我国逐渐步入老年社会的现实下,医药健康养老相关需求成为重要的潜力需求领域;四是子女教育成长,中国人传统家庭观念和文化传统保证了这一需求的长盛不衰;五是国家安全,这是其他一切需求的保障,更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六是其他特殊的需求,如高端化、个性化的需求,是快速富裕人群的需求,也是对消费需求的一种引领,表现为跟随和模仿时尚、高端化等特征。最终消费需求的升级也带动生产这些产品的制造设备需求升级。此外,客户的需求不仅来自于国内,也来自于国外。从建立全球竞争优势的角度,制造企业的客户价值创造还应该着眼于全球市场。
2.创造隐性客户价值。隐性客户价值来源于客户潜在的、未曾觉察或意识到的需求。引领创新的制造企业就是基于对这些潜藏而未被察觉的客户需求,创造出超越客户感知和预期的产品和服务。制造业产品,除了满足客户基本的功能需求外,能否带来其他的附加价值,如新颖的外观、激发探索欲、特殊的商业模式等,对创造客户需求具有意想不到的作用。美国学者亚德里安和卡尔(2013)认为,优秀的企业满足需求,伟大的企业创造需求。瞄准客户的隐性需求创造价值,并不是说显性价值不重要。新的价值是在显性价值基础上的附加,是制造企业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如苹果公司的iPhone产品,除了满足客户电话、网上交流等早已发现的需求外,还具有不断更新、能够让消费者充满期待的、新奇的应用程序及设计,这种期待和能够带来再创造乐趣的功能本身就具有吸引消费者的魔力,正是这种令人着迷的客户价值创新能力带来了苹果公司的成功。
隐性需求在创造出来之后,就成为了显性需求。一些已被满足的需求在一段时间后还可能发生变化,如同样是吃的需求,原来是吃饱维持生存的需求,现在则开始追求绿色、健康、营养的搭配等功能。正是这样的变化,才使需求创造的动力之源从不衰竭,才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客户价值创造空间。制造企业在不断满足变化的需求过程中,那些具有先发优势或难以复制的技术诀窍、商业模式等的企业,一般更容易构建竞争优势。
二、“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的路径分析
为满足客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制造业服务化把制造和服务融合,以一种全新的制造形态来提供客户价值。“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基础,形成了“制造+服务”并行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1.“互联网+”研发设计。从改善客户体验、增加客户黏性的角度,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客户行为习惯和需求变化趋势进行跟踪分析,用于产品设计的改进和研发中。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为加强与潜在客户沟通链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可以通过互联网集聚更多可利用的研发设计资源,实现网上征集创意、网上发包、网上论证。“互联网+”研发设计在产品制造过程开始之前就体现客户的诉求,因此是持续服务客户创造价值的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环节。
2.“互联网+”个性定制。适应客户需求多样化及快速变化的趋势,个性化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就要求制造过程智能化。智能化制造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与智能机器的结合,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在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在解决一些较为复杂和不确定的问题时,智能化制造具有更大的适应性、精准性和更高的生产率。智能化制造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而改变,这显然不仅是在制造环节就可以做到的,服务意识和行动应该贯串到整个价值链中。同时,定制化、订单式生产需要大量的辅助决策程序及柔性化的硬件设施,对客户产品的制造过程本身就包括一揽子由产品和服务统一到一起的软硬件组合,仅靠制造或仅靠服务都是片面的,都不能为客户创造最大化的产品使用价值空间。
3.“互联网+”生态体系。围绕制造业核心产品,拓展纵向和横向的产业链条,形成一个共荣共生、类似生态系统的关系。在这方面,一些具有新商业模式、新型业态的企业围绕其核心应用平台,致力于拓展产品和服务的生态体系,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如国外的苹果、谷歌,分别以其核心的IOS系统和Android系统为基础,不断拓展新的软硬件产品和服务,并且随着其产品的不断升级和新的APP的推出,带动整个产业链条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衍生出许多新的行业和业态。“互联网+”生态系统为所有生态链上的供应商和消费者提供了获得价值创造的机会,也为制造业核心产品不断创新进化带来长久的动力。
4.“互联网+”价值创新。传统的售后服务只包括最终消费品的退换、保修和中间制造设备的运维服务,而“互联网+”售后的价值创新还可以为客户使用产品提供持续的价值创造。这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对前期产品客户使用情况的收集和分析,提前预知客户使用中可能遇上的问题和麻烦,在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中附加解决方案,使产品在使用中的价值增加。第二,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平台连接,可以获得客户使用情况的大数据,在智能分析客户使用习惯及产品本身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频率等因素后,通过服务的推送等方式提前告知客户在关键的节点对产品使用的注意事项和预设应对措施;或提供随时服务、个性化的自服务模式等,使客户的产品使用更加顺畅。第三,通过互联网形成的网络平台和产品生态系统,提供关于相关产品需求及供给的信息、相关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以及为更好地发挥设备效果而对原有产品的售后升级改造、增加新的功能等,都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增值服务的活动,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将增强制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三、推进“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把提升制造业的核心能力作为“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基础。在“互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的关系中,制造能力是基础,产品制造是主体,服务化的发展是为了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优势。“互联网+”也不是传统的销售网络化,而是互联网技术应用和制造的融合,是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更有效率的制造、更好的a品体验。我国制造业在部分高精尖产品和装备上的核心技术、制造能力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和具有前沿性的高新制造技术,是不能从国外购买的,因此,制造业本身能力的发展决不能放松。同时,着眼于价值创造,制造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变革机会,搜寻和挖掘产品和服务的客户需求潜力领域,创造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2.加强“互联网+”制造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政府要从战略层面上加强互联网及制造服务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在“互联网+”背景下,要充分动员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力量,在推进移动互联网设施建设、打造制造企业集群、产业园区建设、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建设、动员社会资本投入等方面出台相关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激励措施。
3.推动制造企业基于“互联网+”的价值创新。“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旨在利用互联网快捷通联的特点,将互联网功能融合进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流程中,提供当前不具备、但能更好地实现客户愿望的产品选择。因此,这种价值创造实质上是客户价值创新的过程。在现实中,制造企业更多的是渐变型价值创新,通过客户价值的逐渐累积建立竞争优势。而颠覆型的创新往往会由量变到质变,或通过一些非常偶然的机会发生。我国正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在推进制造业产品、技术和工艺等创新的同时,也要将服务创新的内容纳入创新支持体系中,通过“互联网+”战略推动制造业“产品+服务”的组合创新,建立以客户为中心、融合“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的新生产方式、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
4.加强制造业人力资本投入。基础制造能力的提高、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力量,没有人力资本的保障是难以成功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动力,从企业来说,来自于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需求;从国家层面,则来自于提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要求。从构建制造业国家竞争优势的角度,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一是国家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应该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考量,对暂时不能创造商业利益的基础研究、冷门研究要在投入上予以保障。二是加强高等教育机构在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人才培养,通过设置专门的奖学金、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对高技能工人培养的投入,培养技术精良的“工匠”,宣扬“工匠精神”,给予应有的激励。四是建立人才引进、成长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可利用市场经济提供的方法,给予股权激励,也可设置特殊贡献奖励和专门的创新创业奖励,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创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加)瓦科拉夫.斯米尔.美国制造:国家繁荣为什么离不开制造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美)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卡尔・韦伯.需求:缔造伟大商业传奇的根本力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5.
[4]郭怀英.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及其启示[J].现代产业经济,2013(06).
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范文2
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记者:对于“中国制造2025”,请您为中国制造勾勒一个形象。未来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您的信心源自哪里?
苗圩:如果说简单概括一下中国制造目前的情况,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值得我们关注,就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过程当中,2010年我国再次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得到这个消息以后,我让我们的研究机构又去查了一下,历史上中国曾经是制造业的第一大国,但是什么时候把第一大国这个位置给丢了呢?我们的研究机构查了相关资料以后,给我的结论是大约在1850年前后,中国丢掉了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位置。那么经历了150年,我们又重回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位置,这对我们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我们虽然是制造业的大国了,但是大而不强。我们从现在开始,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变,这就是我们制订“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时代背景。
记者:“中国制造2025”是我们国家制造业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将从哪些方面使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苗圩:为了简单好记,大概可以用“一二三四、五五、十”,这么一个总体的结构来概括。
所谓“一”,就是一个目标,我们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变,最终要实现我们制造业强国的一个目标。
所谓“二”,就是通过两化融合发展来实现这个目标。党的十提出了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制造业所要占据的一个制高点。
所谓“三”,就是要通过“三步走”的一个战略,大体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我们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目标。
所谓“四”,就是我们确定了四项原则。第一项原则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第二项原则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第三项原则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第四项原则是自主发展和合作共赢。
所谓“五五”是有两个五,第一就是有五条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还有一个五就是实行五大工程。第一个就是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工程;第二个就是强化基础的工程,我们叫强基工程;第三个是智能制造工程;第四个是绿色制造工程;第五个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最后就是十个领域,作为重点的领域,在技术上、在产业化上寻求突破。比如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比如说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比如说航天航空这个领域,比如说新能源汽车领域等等,选择了十个重点领域进行突破,这就是整个中国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
制造业将告别“缺核少芯”
记者:刚才我们谈到了我们国家制造业缺核少芯,这个对中国制造有何影响?如何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对核心技术和芯片产业的发展,国家有哪些政策规划?
苗圩:先讲芯片,主要是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核心。去年我们光用在进口芯片上的外汇就超过了2100亿美元,成为单一产品进口最大的用汇领域,甚至超过了整个石油进口所使用的外汇。除了花钱,更关键的就是,高端的集成电路,是我们发展很急需的,但是它的一些装备,还受到了一些西方国家对我们出口的限制。高端芯片不解决,对我们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形成最大的一个瓶颈。所以根据这些情况,去年国务院就制订出台了一个关于鼓励和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实施纲要。在文件出台以后,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和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其中有一项比较引起大家关注的,就是我们设立了一个总额超过12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去运作,来解决集成电路的融资问题。
第二个就是缺少一些核心技术,这些技术也是对于整个制造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比如飞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等,这些方面的核心技术,我们现在还不掌握。我们要通过“中国制造2025”的和组织实施,促使一些行业在共性技术方面取得明显的突破,来引领和带动整个新一轮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记者:当前中国的制造业的短板在哪?优势何在?最大的瓶颈又是什么?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继续向前推进或者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苗圩:首先讲我们的优势。第一,我们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并且还有日益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第二,我们有一大批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企业。第三,我们有一个发展制造业的长期方针和战略。第四,我们还有一大批的人力资源,特别是新时期我们以大学生为代表的这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源源不断地充实到我们制造业里头来,这是我们的四大优势。
当然我们发展当中也有短板,按照问题导向,首先我们技术上还缺少持之以恒地对创新的投入和创新引领发展的理念。其次,我们在产品质量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中国的制造并不意味着是一流的品质,一流的产品质量。第三,我们的结构还不够优化,虽然我们有大量的企业,但是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虽然我们有大量的人才,但是缺少跨国公司的领军型的人才。第四,我们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强烈,我们要节能,要减排,还要发展,怎么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是个问题。第五,我们还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新的劳动力红利,来补充我们的发展。前30多年,我们基本上是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支撑了整个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那么随着人口红利逐渐的消失,我们新一轮的发展需要的是人才,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的人才,具有知识、具有技能的人才来支撑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的优势和我们的短板。
所以“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五条方针,叫做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人才为本这五条基本方针,这就是针对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新一轮发展当中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基本考量。新一轮发展就是按照这五个方针逐渐展开,来解决这些短板的问题。
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
记者:我们知道早在一两年前,甚至更早一点的时间,大家就一直在讨论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的问题。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制定制造业发展战略,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那么我们在今年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是出于什么样的战略考虑?
苗圩:世界各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通过正面的和反面的经验和教训深刻地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如果放弃了这一点,受到的影响和冲击就非常巨大,如果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这一点的话,受到的冲击和影响相对就小。那么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从国际上来看,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重返制造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实行新的工业化发展计划等等,各国的叫法不太一样,但是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计划。从我们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新常态就是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一个转变,要改变过去我们长期在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发展,向中高端发展去迈进。
那么,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要研究中国的战略到底怎么去应对新一轮的发展。从制造业本身来说,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建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整个产业的规模已经做到世界第一,大概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左右的份额,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那么引领和带动整个新一轮发展的方向设定在哪里,发展的路径是什么,我们要采取哪些措施,在哪些领域加快发展,来促进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这就是我们制订“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考虑。
“中国制造2025”与
德国“工业4.0”异曲同工
记者:正如您刚才所说,事实上不单是中国在为自己的制造业发展做一个规划,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而现在大家说到制造业的发展,谈得最多的是工业4.0,我们知道“工业4.0”最早提出是在德国。如果做一个对比的话,“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哪里?
苗圩:我们仔细分析了德国提出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所谓相同的地方,就是更多的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结合,或者说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结合,来带动整个新一轮制造业发展。发展的最大动力还在于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或者用德国人的讲法,叫CPS系统,即信息物理系统。这是相同的地方。
所谓不同的地方,两国工业发展的阶段不同。从德国来说,他们基本上实现了3.0,现在正在从3.0向4.0发展,也就是生产的自动化向网络信息化这方面去迈进。不同的企业可能走在3.2、3.5。我们跟德国方面进行过交流,他们认为德国也需要八到十年的时间,来达到德国“工业4.0”这么一个整体的目标。就中国的工业来说,我们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甚至有的企业还要补2.0到3.0这一课,就是从电气化到自动化这一课,同时也要适应整个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不同的企业,针对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要加速发展。
当然有一个最好、最大的机遇,就是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这将成为新一轮加快发展的一个最大的催化剂和最大的一个引擎。
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记者:您刚才说到了“互联网+”,这个也是今年大家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如果说中国制造和互联网+碰到一块了,那么它们之间的结合点在哪?如何相互促进、更快地发展?
苗圩:我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互联网+社会就变成社会信息化,互联网+环保,就可以绿色化发展。但是我认为最具备条件的,还是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这将成为“互联网+”最先突破的一个领域。事实上我们很多的企业,已经开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推动互联网在自己的生产、经营、管理、研发各个方面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成本,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总而言之,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这方面,我们仍然是大有可为的。首先我们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要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世界各国有一个共识,所谓智能制造就是要研发出一批智能化的产品。比如说现有的工业机器人,其实是程序控制的一个装备,它没有智能化。比如说有一个人如果误操作了,很可能被机器人伤到。如果将来加了人工智能在这个机器人里头,那么它发现附近安全距离内有人的话就不会去操作,这就是智能化产品的标志。还有一个就是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或者叫信息化,整个流程是被优化的,每一个制造环节是被监控的,能够大大防止不良的产品从上一道工序流到下一道工序。另外在制造过程中,顺应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也可能要使用一部分机器人,来代替过去的手工。还有就是管理的信息化,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用在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过程,大大提高效率和效益。
另外,我们还要在企业这个层面,建立起工业互联网或者叫物联网。任何人之间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信息的无缝衔接,实时的交流和共享。将来可以在四个维度,即物和物、物和人、人和物、人和人之间做到信息的充分交流和共享。有一个标志化的产品,世界汽车工业都把2020年实现全无人驾驶作为一个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使车和车之间、车和路之间、车和人之间信息要大量交流,要通过信息的运算、大数据的分析,指导车辆该怎么样去行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实现了,这是对生产力的解放,那又是一场革命,每一天要减少多少人开汽车,把人从这个位置上解放出来。所以这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另外还要搭建我们整个物联网的基础,解决现在带宽不够、速度不快、资费过高等问题。
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网络安全的问题。如何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在一个大数据不断交流共享的过程当中保护个人的信息安全,进而保证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安全,这都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
记者: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的结合能带来哪些改变?
苗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不会对我们现在的传统制造业的模式带来一个颠覆性、革命性的改变?我们和世界的同行交流过程中,大家一个共同的看法是“一定会”。
比如说现在已经开始的众创、众包、众筹,这些概念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已经开始逐渐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了。现在拍电影,要想筹集一笔钱,你可以在网上发一个消息,我这个电影的剧本是什么,我的创意是什么,我大概投入要多少,我预测我将来放映能赚多少钱,然后把这个好的主意放到网上去,有很多人感兴趣,他可能就往里头去投,可能一个人投的份额很小,把大家的钱集中起来,这就是一笔可观的资金。
再比如阿里巴巴,他们现在在网上一些流行的时装款式,然后再在网上搜集用户的需求,把这些需求打包起来,交给服装的设计和制造企业,这就是一种众包的方式。
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制造业;发展;局限;优势
互联网思维是现在讨论比较多的说法,国际普遍认为在未来只有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企业才有生存的空间,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企业转型给市场经济带来了一个清爽的明天。我国要想在创新的基础上继续维持制造大国,那传统制造业就必须学会使用互联网思维,抓住发展机遇。
一、我国传统制造业发展现状
1.平稳有序,创新进步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发展初期,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型国营工业企业,民用设备等快速发展起来了,并且通过学习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飞快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制造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局限于制造,而慢慢转向于智造。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也在不断的创新技术,努力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
2.制造业政府政策----制造业升级
在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上,国务院提出了制造业升级的理论,为我国今后制造业的发展规划了道路。一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二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促进能源工业稳定发展。三是积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四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完善市场机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劳动生产率低,企业结构不健全
虽然我国为世界制造业第二大国,但是整体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仅仅为美国的4.4%,这也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一大因素还有就是企业结构不健全,致使我国尚未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2.管理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不协调
目前我国制造业整体管理人员水准不高,管理水平低下,还存在很多的家族式企业,导致企业活力不足,无法进一步深入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不协调,无趋同。
3.创新能力缺乏,技术水平不高
通过微笑曲线我们就可以知道制造业利润最高点就是技术,而我国制造业大部分是处于利润最低点,也就是加工贸易。整体制造业创新水平低下,智造的水准不高,产品更新周期慢,竞争力低,市场反应速度慢。因此传统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产品与服务持续性的更新,提高其附加值,保持高盈利的潜力才能保证企业永续经营。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制造业发展趋势
1.互联网思维推动制造业发展新业态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新业态的产生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社交化生产,比如小米手机,众包等,人们日常生活中基于互联网的交流,业在逐步的渗透到制造业中,个性化定制是最大的亮点所在,人们可以自己参与产品的制造与设计中。而另外像一些基于平台的经济,如大数据,O2O模式等,让交易进行更加简便易懂,提高服务质量。
2.制造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特征
服务综合体,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的发展必定与服务业无法分开,提供优质的服务与后续技术支持势必会成为制造业利益的来源,而产品只是一个载体。与此同时,个性化定制与社交化生产也是大的趋势,在中情况下用户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者,而且还是产品的设计者,拥有更多话语权,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而使得企业着重与经营用户而不单单聚焦于产品。互联网背景下用户将成为企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用户关注度的提高衍生出了粉丝经济,粉丝经济的兴起正是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实践的最好成果,成为新的亮点。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不仅仅是传统制造业,而是消费者,运营商和品牌商之间的合作,形成一种“并行制造”。在互联网开放,协作与分享的环境下,传统制造业的内部管理结构将会大幅度减少,实现扁平化运作,更加注重于产品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取得柔性和创造性的生产组织。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新思想的提出,互联网更加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的模式衍生出一批又一批新型的商家,比如“互联网+旅游”就出现了途牛网,“互联网+订餐”就出现了美团糯米等网站,“互联网+购物”就有淘宝京东等品台,因此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生活中的操作,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制造业转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品台。
四、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发展策略
一是构建新业态分类统计体系,在制造业新业态中产品与服务紧密相连,使得企业的生产模式和利益来源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在现存的体系下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分,无法反应出行业发展动态与趋势,不利于企业对于市场的掌握与分析。二是实现多部门协同支持,在互联网背景下并行制造业兴起,需要多个政策上的支持与配合,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保持决策的系统性和一致性,三深入了解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发展趋势和方向,灵活采用各种方式保证企业良好发展。推进试点的推广,各行业发展程度不同可以采取试点,对于试点情况良好的行业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相关模式的学习,从而提高制造业发展速度和利润增加空间。四鼓励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技术水平。五是改变固有的思维状态,培养互联网基因,要明白制造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不仅仅是电子商务,还应该从战略上进行相应的变革,在不改变原有的经营理念的前提下,根据行业属性寻求与互联网最佳的结合,找到自己的定位。
五、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发展主要行动
1.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引导企业战略调整、业务转型、组织变革的重要手段。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完善贯标评定线上线下协同工作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提供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建立市场化贯标模式和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和管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在智能制造等重点行业中采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市场化机制。加快培育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新型能力。依托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鼓励地方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明确两化融合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实施路径。开展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导各地科学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建立两化融合标准体系。整合信息技术、工业和通信领域的标准化资源,加强两化融合领域的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研究制定两化融合标准路线图,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按照急用先行、成熟先上、重点突破的原则,研究制定信息物理系统(CPS)、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工控系统、生产等领域的关键标准,积极推动国际标准化工作。组织制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细分领域标准,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符合性评估工作。
2.O2O模式的推广
现在“互联网+传统行业”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模式就是O2O模式,即线上和线下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线下的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查看线上服务,线上的商家也可以互联网统计线下用户的资料,从而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O2O模式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抓住“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实现“1+1>2”。
六、总结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有牢牢把握住时代的机遇,顺应时展的潮流,我国的传统制造业才能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新业态:互联网思维下的制造业.
[2]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范文4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1)
摘 要:结合制造企业实际,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公共服务平台研究,提供企业移动办公、自主建站、产品二维码管理、移动营销等业务协同技术和资源服务技术,推动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完善服务配套能力。
关键词 :制造企业;移动互联;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19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面向机电装备及产业集群的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综合应用”(项目编号:2012BAF12B12);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院学术基金项目“企业移动互联综合服务平台研究”(项目编号:HBSTI2014-21)
收稿日期:2015-04-09
移动技术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为移动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手段。随着4G时代的到来,企业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上实现移动网络工作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目标。传统制造企业信息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环境的需求,企业必须部署灵活的移动业务系统来提高管理和业务流程的效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企业的核心资源与制造能力,组建移动业务服务平台,获得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并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1 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的重大挑战和机遇,制造业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已经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制造业信息化也成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制造企业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从需求分析、概念与功能设计,到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和报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范围进行全局优化,以挖掘最大化的产品与服务利润,实现创新设计、精益生产、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移。
1.1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催生了新的信息化服务模式
随着制造业向协同化、精细化、服务化、绿色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制造业信息化的前端逐步走向移动化,后端走向云计算。移动技术的普及应用导致传统业务模式正在转向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移动业务模式。
基于台式机及传统互联网的信息化业务处理方式在实时性、便利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引入具有方便、快捷等优势的移动业务处理方式,以适应现代企业信息化的“移动化、便捷化、协同化”发展趋势,从而在制造企业内部、供应商、客户之间实时、便捷地完成产品的设计制造、生产管理、采购销售等业务过程,提升制造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效率,从而提升产业链及制造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1.2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应用,推动了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制造方式经历了小批量生产、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定制、全球化个性化制造等4个阶段。互联网支撑下的大规模生产和定制是当前主要的制造方式。这种制造方面与个性化的用户需求相背,同时,随着同质化产品竞争的加剧,市场发展空间有限,获取的收益越来越小。制造企业需要改变以产品为核心的传统制造方式,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全球化个性化的制造方式转变,为用户创造更多新的价值。移动互联技术为实施这种制造方式创造了条件。制造业企业能够从更加细分的个性化市场中发现、创造、获得价值。
1.3 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提升了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
目前,大多制造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尚不健全,主要集中体现在单元信息应用系统间缺乏联系、系统间没有数据集成,信息资源未能实现共享,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制约了信息系统整体运行效率的提升。但现代社会迫切需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制造和管理水平,利用网络及时获取市场、技术、人才和行业等信息,并向社会及客户推送企业产品信息和服务。基于移动网络平台和企业自身IT系统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及时、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服务。搭建和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相关业务,是对资源的优化利用,也是中小企业变劣势为优势的有效途径。
2 平台研究内容及技术实现
平台围绕特色产业集群企业移动办公、手机网站、产品二维码管理、移动营销等业务的需求,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公共服务平台,将信息采集、移动互联与经营管理等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设计、制造、管理信息的集成,时间和空间信息的全面集成,以获得移动性能特有的生产效率和竞争优势,进而提升集群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2.1 平台研究内容
(1)制造企业移动业务管理模式共性技术研究。对于制造企业而言,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办公和管理效率问题。桌面虚拟化等技术引进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
(2)跨平台移动应用研究与实现。目前,移动操作系统主要为iOS、Android、WP三大类。研究开发一种跨平台的移动应用开发解决方案,将移动应用部署到多个不同的移动操作系统之上,适应不同类别的移动终端硬件,降低操作系统适配的成本。
(3)基于移动网络平台和企业IT系统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在引进移动互联应用之时,注重与企业现有系统资源和信息的利用和集成,全面考虑安全及设备兼容性等问题,以保证这些新技术、新手段可以在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作用。员工可以使用移动应用方便地处理受限于桌面的业务流程,让企业更容易地进行创新,让经营更灵活,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4)搭建面向制造企业的移动互联综合服务平台。采用ASP.NET 和ADO.NET 技术构建平台系统,其功能涵盖移动办公、手机网站、产品二维码管理、移动营销等业务需求,支持制造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提升企业业务的运作效率和协作能力。
2.2 平台技术实现
2.2.1 平台体系结构
系统基于B/S模式,采用“组件+框架”技术,可以灵活方便地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定制、添加新的应用模块。平台架构由上至下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为移动服务层,各电信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提供的无线网络环境层,支持2G、3G、4G等多种无线网络环境。
第二层为业务处理层,主要支撑系统与外部业务系统、手机终端的数据请求处理,实现信息移动化,包括业务解析运行引擎、基础服务支撑、终端访问安全管理、通用组件,以及系统管理功能。
第三层为终端应用层,向各移动终端提供应用服务,移动终端用户通过安装客户端程序,实现移动办公、移动营销等应用。
2.2.2 平台功能模块
平台主要包括:自助建站、移动办公、产品二维码管理、移动营销等系统。①自助建站系统:集成了网站内容模式、内容标签、自定义表单、功能管理、模板管理,插件管理等多项强大功能,实现PC网站与手机网站数据同步;②移动办公系统:通过本系统,企业迅速构筑一个安全、高效的无线网络环境,以及适合企业内部运营的移动应用。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员工能更加敏捷的应对各种突发指令,加快办公效率的提升;③产品二维码管理系统:二维码是自动识别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也是物联网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本系统通过二维码储存产品的基本信息,并可直接跳转到产品宣传页面进行详细浏览;④移动营销系统:本系统结合移动智能终端的优点,使得管理具有针对性、灵活性,提高客户关系管理的效率,使得企业能够更有效地维系老客户、挖掘新客户。
3 结语
根据武汉、黄石、咸宁等地机电产业集群的特点,在其企业中开展平台相关业务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机电制造业产业链中各企业办公、供应、销售和管理水平。同时提升了机电制造业产业链中各企业之间的协同制造与服务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平台将面向其他行业及地区进行推广应用。
企业移动互联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企业会加大信息化投入,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行业或区域优势互补,降低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整个制造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产业环境的变革,更重要是市场变革的机遇。本平台的建设,将抓住移动互联为制造行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促进中小制造企业迈向全新的发展高度。
参考文献
1 曹国,黄科舫.产业集群信息化建设推进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9)
2 李全龙,王立林.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 .大科技,2014(22)
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范文5
中国正处在从一个价值链的低端走向中高端,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一个关键性的历史时期。宏观上讲,我们的制造业大而不强。我们的世界制造业产值全世界第一,我们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不强体现在几个不强,一个是产品创新能力不强,二是我们的服务不强。同时我们的质量、结构、制造能耗、工业基础、协同优化也不强。
我国经济的安全对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几十位院士和专家提出中国制造业要又大又强,必须要实行五个转型升级。从技术跟随战略向自主开发战略转变再向技术超越战略转型升级,由传统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转型升级,从粗糙型制造向质量效益型制造转型升级等等。我们也有过很多大的机遇,中国制造业早就有融合,简单地说,就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深度融合。智慧云制造,就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一种制造新模式和手段。
定义智慧云制造
智慧云制造,简单的说是一种基于泛在网络,以用户为中心、人机融合、互联化、服务化、个性化、柔性化的智慧制造新模式和新手段。它是基于泛在网络,借助新兴制造技术、新兴信息技术、智能科学技术及制造应用领域技术等四类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智慧云制造构成以用户为中心的智慧制造资源与能力的服务云。通过智慧终端及智慧云制造服务平台便能随时随地按需获取智慧制造资源,对制造全系统、全生命周期活动产业链中的人、机、物、资金、环境进行融合。
智慧云制造的定义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人机融合,互联化、个性化、服务化、柔性化的智慧制造新模式。目标就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什么叫智慧?因为它的模式、手段、支撑技术方面都体现了智慧特征,强调了创新驱动,强调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机深度融合,以及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能够智慧运用全系统全生命周期的人、机、物、环境和信息。根据这个理念,我们首先提出一个概念模型,按照上面的模式和手段所构成的系统,叫智慧云制造系统,或者智慧制造云。这个系统包括服务的提供者,服务的使用者,整个云服务的运营者,一个企业可以是服务的提供者,也可以是服务的使用者。
更具体来说,这个系统结构由多层组成。最底层是智慧制造的资源和能力,上面是智慧制造云服务平台层,这里面包括感知接入和通信,包括虚拟化服务和云池。再上面是核心支撑层,比如应用,虚拟知识资源的管理,以及虚拟制造云的构建、运行和评估,还有最新大数据的一些应用,以及嵌入式仿真技术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就是全生命周期的这些活动。再上面就是人机界面,就是三类用户的界面,四类应用,可以一个用户完成,也可以多个用户完成,最上面就是人和组织。
“互联网+”世界的一种制造新模式
智慧云制造系统就是一个基于泛在网,人机、物、环境深度融合的,随时随地按需提供服务的一个互联系统,这样一个系统可以到各个层次。比如最高层次到行业,因为行业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企业可以提供服务,有一个运营中心把他们集成起来。也可以到企业界,这个是平台型的企业,也可以到车间,同时我们这个团队这几年提出了一个智慧云制造技术体系,这个技术体系包括智慧制造系统总体技术,里面有智慧云的制造系统商业模式,系统集成方法论,系统架构技术,标准化技术、企业建模和仿真技术及系统开发与应用实施技术、安全技术等。智慧产品专业技术包括公用专业技术、产品基础专业、技术基础专业技术等。
智慧云制造系统支撑平台技术包括物联技术、智慧资源、能力虚拟化、服务化技术等等,智慧云产品设计技术,虚拟样机云设计,绿色云设计,基于大数据的云设计,对它的设计模式、流程、手段要进行改造。
同时,软件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提出了智慧云制造软件系统技术体系。智慧云制造系统跟以前很多信息制造系统有什么不同呢?第一是数字化,要把制造资源和能力的属性及静动态行为等信息转变为数字、数据、模型。第二就是物联化。第三是虚拟化,通过虚拟化技术,一个物理资源可以为多个用户服务。还有服务化、协同化、定制化,用户在云里面,完全可以定制,而且是柔性的。最后一个是智能化。
智慧云制造就是云计算的落地和拓展,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云计算是对计算资源进行共享。同时我们智慧云制造共享的是智慧制造资源、模型、数据、软件、信息和知识。智慧制造硬设备,比如机床、机器人、加工中心、计算设备、仿真试验设备,以及制造过程中有关的论证、设计、生产、仿真、试验等专业能力。它的模式不仅仅是计算服务,而是以满足制造业企业用户和产品这两类以用户为中心的,可以按需提交作业与操作计算资源的计算服务模式。支撑技术不仅仅是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能够提供信息、资源与能力的存取、共享、协同及智能计算技术。
智慧云制造是“互联网+”世界的一种制造新模式、新手段、新业态,以及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化、个性化、服务化、柔性化的执照产品和服务模式。它产生了一个新的业态,这个业态就是我们对“互联网+”世界的一个认识,泛在互联、数据为源、开放共享、跨界融合、自主智慧、万众创新的一个制造业态。这个智慧制造具有很明显的优势,构成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机融合智造系统,提供众智、众包、众扶、众筹的产业生态,实现按需、动态、敏捷、柔性的开放,共享智慧创新能力与智慧制造资源,能够加快五个转型升级。
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范文6
“工业4.0”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德国,它是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它重点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前景,工业4.0是继以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三次工业革命后,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是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相类似的一场产业革命,涌现了出了一大批关键性技术和标志性产品,其中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为代表,这也预示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
1.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2008年以雷曼兄弟倒闭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波及和影响深刻,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延伸,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目前世界经济仍然还处于恢复调整期;随着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之后,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意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尤其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制造业对于带动就业、提高国民收入、增强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都在不约而同地加大研发投入,巩固和完善创新体系,不遗余力地发展和振兴本国制造业,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如日本、法国、丹麦、芬兰、韩国、瑞士、英国等国家都设立了专门促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国家机构。
2. 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到来。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涌现出一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主要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为代表的新科技和新产品。随着信息技术风起云涌,互联网嵌入各行业领域,制造业的智能化程度大大加深。2014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工业4.0”概念备受关注,随着一大批新科技产品和技术的涌现,即预示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传统产业在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以及要素使用效率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技术逐渐融入传统产业过程,使得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3. 发达国家制造业振兴战略。发达国家意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而制造业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各国纷纷谋划制造业发展战略,积极制定和实施制造业振兴计划。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的《新机器人战略》,都旨在以国家战略层面推动制造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引起了世界制造业格局的重新调整,部分跨国公司纷纷回迁本国,引起了一批世界知名跨国企业回流发达国家,如美国的通用企业、苹果手机、耐克等将生产线回迁美国。由此,新兴经济体的制造业将首当其冲,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应对,如2015年中国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此举为了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全面提升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和质量。
二、 工业4.0发展的总体态势
1. 工业发展阶段的历史演进。人类的发展历史总是伴随着产业革命的演进,梳理工业革命历,把握每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标志性技术和产品对于我们更好地研究和判断工业4.0的进程和演进意义重大,根据产业发展的演进历史,截止目前为止,我们可以将世界工业化的阶段演进划分为:工业1.0、工业2.0、工业3.0和工业4.0,共四个阶段。
工业4.0重点强调的是制造业领域的革命与创新,清晰地把握工业4.0的发展脉络,便于我们认识工业发展的前世今生。按照技术、产品的演进路径和发展规律进行梳理,我们可以人类的工业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以机械化为核心的工业1.0时代,以自动化为核心的工业2.0时代,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工业3.0时代,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时代,工业发展的每一个时代都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和产品的创新,每个时代的演进都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全新的面貌。
(1)工业1.0时代。这一时期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重大的技术突破是利用水力和蒸汽机实现机械化生产,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人类迈入了工业化时代。标志性的关键技术是:蒸汽机和电报的发明,煤炭等能源大量?_发和使用。
(2)工业2.0时代。这一时期发生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重大的技术突破是电气,人类迈入了电气化的大规模生产。标志性的关键技术是:内燃机车、电视、电话的普遍应用。
(3)工业3.0时代。这一时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一直延续到现在,重大技术突破是电子信息技术,人类开启了自动化阶段,部分人工活动被机器操作所取代。标志性的关键技术是: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工程。
(4)工业4.0时代。工业4.0概念最早起源于德国,这次工业革命将呈现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三大特点,传统行业界限将消失,传统的生产模式与价值链模式也将发生颠覆性变革,虚拟与实体的活动将逐步融合。
2. 工业4.0的内涵及特征。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是工业4.0的主要特征。根据德国工业4.0战略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工业4.0主要是指通过信息通讯技术和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网络系统(CPS)的结合,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控制模式转变,建立高度灵活的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服务模式。
3. 工业4.0引起的变革。工业4.0是一次全新的产业革命,由于受到新技术、新产品的影响,工业4.0时代的生产方式、经济范式和消费需求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变革。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生产方式的变革。工业4.0时代,导致生产方式由集中化生产向分散生产过渡。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以规模化、集中型生产为主要方式,产品在工厂内统一生产、组装,然后分销,规模化生产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传统经典经济学理论中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最好诠释。传统的制造业属于集中生产,全球、全国分销的模式,其中涉及众多产品和原料的来回运输,导致运输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在运输过程中容易产生高排放的二氧化碳,从环境、资源运用角度来看是不经济的。随着工业4.0时代到来,新技术涌现,可以实现定制化、互联化,就会转为分散生产,就地分销,可以进行有效率地配置生产,无需运输、库存,不仅提高社会资源配置和企业资金周转率,而且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工业4.0是新的生?a方式,集中生产转变为分散生产成为可能,更为重要的是,3D打印技术的出现,使得个性化、小众化的分散制造成为现实。
(2)经济范式的变革。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强调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通过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实现规模化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工业4.0时代将打破这种经济范式,满足小众化、个性化的私人定制化生产将逐渐成为主流,尤其是支持用户的个人定制模式将逐渐成为重要内容。经济范式的变革将改变商业模式、企业生态价值链,推动企业生态价值链的重塑。
(3)消费需求的变革。人类未来需求有三大变化:第一,个性化需求倾向明显。传统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将收到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冲击。第二,体现在集成化。产品的集成化需求更加旺盛,随着时间成本上升,人们普遍希望需要的东西一次性得到满足;第三,消费便利化。随着互联网技术普遍应用,消费者的分散化的需求得到满足。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技术是为人类服务的,这也符合人类本性和社会本质。
4. 工业4.0对产业的作用机制。
(1)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
①制造业的智能化。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是工业4.0的两大主题。智能工厂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分散工厂之间数据交换与共享。智能生产侧重于生产的自动化,通过人机互动、智能管理的推广与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当前浙江省积极推广与实施“机器换人”战略正是顺应了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
②制造业的网络化。传统制造业企业相互间隔离,尽管处于同一价值链上也相对独立,工业4.0将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不同企业在同一价值链上的横向集成,实现资源共享,互通共融。制造业的网络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企业在价值链的横向集成;二是制造系统网络化的纵向集成及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端对端集成。
③制造业的多样化。随着智能化技术推广与应用,制造业的个性化与多样化越来越普及。一是体现在制造业技术和流程的多样化方面;二是体现在产品的多样化上,智能产品越来越普及。三是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与小众化的产品需求愈加旺盛,个性化、私人定制产品更加畅销。
④制造业的分散化。以为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科技,能够实现产品的分散化与个性化定制,正式由于个性化需求与分散化生产,客户将能够参与产品生产过程,满足定制化要求,未来小规模生产和专业化生产将成为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新出路。
⑤制造业的信息化。互联网技术嵌入生产的各个领域,大大提升了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制造业企业借助信息技术提高了产品的功能,实现了价值增值,提升了竞争能力。
(2)催生出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工业4.0是一次新的科技革命,它为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当前互联网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具有较高普及度,应用范围广泛。文化、教育、会展、咨询、广告、餐饮、娱乐等服务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案例层出不穷,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方面的P2P网贷、众筹、余额宝等模式;住宿餐饮行业的团购网、大众点评网;贸易领域的跨境电商、网络微商等新的营商模式;便捷的无现金网络支付业务,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等;互联网交通领域的优步打车、快滴快车、神舟快车等等。近些年涌现出的“互联网+服务业”的新模式和新业态,一方面对传统业态形成了很大冲击,逼迫传统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另一方面丰富了业态模式,并且极大地便利了大众的生活,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从福利经济学视角看是帕累托改进,提高了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三、 工业4.0引发的企业变革
1. 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工业4.0改变了大规模生产模式,用户就是设计师,用户定制化、个性化的生产模式盛行。一方面智能制造为用户定制化的生产提供了条件,新科技革命为定制化提供了技术条件;二是定制化的需求日益旺盛,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层次提高,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与日俱增。三是企业为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产品差异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2. 扁平化的企业组织架构。工业4.0时代,用户与企业之间关系零距离,它要求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然而,传统的金字塔形组织架构由于层级较多,对外部环境反映迟缓,决策效率不高,无法满足信息时代新型的客户关系,因此,如何构架适应工业4.0的新型组织结构成为工业企业内部建设的重点,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将有利于企业快速响应外部需求。
3. 企业竞争模式的变革。传统机械化、大规模工厂式的封闭式生产模式,目标是以规模经济实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为特征的工业4.0时代,企业生产模式发生了变革,企业需要快速响应外部环境,必须要实施开放性战略,改变单一封闭的生产模式,积极利用生态价值链,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4. 引起企业价值链重塑。所谓的价值链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包括的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在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数据、信息逐渐成为企业新的核心资源,传统的劳动力、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等资源逐渐成为次一级的要素。与此同时,工业4.0时代工业领域高度网络化,使得商业生态发生变化,生态型企业由此应运而生。因此,企业必须要突破传统经营思维,以网络化生产模式为手段,重组企业价值链。
四、 工业4.0时代企业的应对策略
经济新常态下,由于受世界经济整体低迷的直接影响,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诸如:高成本、低利润、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在工业4.0背景下,企业要想在未来长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实施以下几个方面举措,以应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1. 实施机器人替代战略。我国人口进入刘易斯拐点,面临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素质低下的双重冲击,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上工业4.0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灵敏度的要求更高,因此,只有实施智能机器人战略,运用机器替代人工,提高人工智能水平才能?[脱双重困境。为了应对老龄化、振兴制造业,日本正在实施机器人战略,值得我国借鉴。
2. 应用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工厂。标准化、模块化和数字化的产品设计是工业4.0的重要体现,为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定制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必须通过模块化分工与集成的柔性化生产方式实现。所谓模块化分工与集成,就是先将产品进行分解,然后根据不同功能的需要,将分解的模块进行集成,打造成为集成化的产品。因此,企业要注重智能化战略,强化人的智能与工厂智能的融合,促进人机互动,提高人工智能水平,实现软件与硬件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