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图书生产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图书生产管理范文1
【关键词】BIM技术;现浇混凝土;生产技术;信息管理
本文研究在商品化混凝土供应模式下的现浇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并基于BIM技术进行改进,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对策,降低商品混凝土的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改善混凝土质量,完善现浇混凝土生产工艺。
1现浇混凝土生产技术
现浇混凝土结构是工程项目施工的核心,对工期,成本,质量,安全方面的影响都很大,从根本上决定着工程项目的质量。应加强现浇混凝土的全过程生产技术管理,以现代化的手段对现浇混凝土的生产全过程进行管理优化,以改善现浇混凝土生产技术管理现状,提高现浇混凝土质量。(1)混凝土生产制备:混凝土生产厂商根据施工方的需求生产制备混凝土,即根据施工方的要求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将粗集料、细集料、掺合料、水泥、外加剂、水等原材料通过专用的拌合设备使原材料成为满足客户需求的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混凝土。(2)混凝土运输:混凝土生产厂商根据施工方的需求通过专业的运输车辆将制备好的混凝土运送至施工现场的过程。在运输前,混凝土生产厂商应选取最佳运输线路,控制混凝土运输时间,才能保证混凝土浇筑时的混凝土质量。(3)模板及钢筋制安:施工方根据工程进度安排,在混凝土进场前对拟浇筑混凝土构件进行模板及钢筋的制作与安装。在混凝土进场前要对已安装的混凝土模板及钢筋进行检查复核,确保符合结构设计施工图所明确的结构集合尺寸和钢筋的配置质量。(4)混凝土浇筑:施工方通过泵送等方式将混凝土压送至模板内并振捣,完成结构初期塑型。混凝土的浇筑应该是连续的,如果浇筑过程中有中断,应在上盘混凝土达到初凝前完成本盘混凝土的浇筑。(5)混凝土成型养护:混凝土的成型主要靠混凝土入模后的振捣实现。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要注意不能过振、漏振,确保混凝土的密实,保障成型后的表观质量。混凝土的养护是混凝土达到要求设计强度的关键过程,即采用一定手段保证混凝土水化反应,保证这一过程在要求的湿度、温度等条件下实现。(6)混凝土检验验收:在混凝土的生产、运输、成型及养护后均要进行一定的验证性检验,确保混凝土的参数、强度、外观等达到设计要求。
2基于BIM支持的现浇混凝土生产管理
基于BIM技术信息化整合优势,结合现浇混凝土生产实际需求,借助“三端一云”(混凝土生产商、运输介质、施工方、信息云)平台,建立一个信息共享、数据闭合的平台,现浇混凝土生产参与方都加入到信息平台,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障质量,也让各方相互监督。在基于BIM5D项目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植入拌合站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图1)。图1基于(1)BIM5D项目管理平台:基于BIM应用及轻量化技术,实现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多方协同管理平台。平台采用两端一云的模式(包括WEB端、手机端、云协同及云存储),利用BIM模型的数据集成能力,集成项目全过程资料、进度、质量、安全、设计、成本、物资等信息,并发挥BIM、信息化、云技术的优势,实现项目的可视化、过程化、精细化、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从而达到缩短工期、控制成本、减少设计变更、提升工程质量、预防安全事故、达到项目数字资产的目的。(2)拌合站管理系统:集商品订购、产品生产、合同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信息一体的管理系统。对需要共享的产品数据对接项目上的BIM5D项目管理平台,将拌合站管理系统收集的项目所需混凝土订单用户信息、物料信息、生产过程信息、运输信息分享到本项目项目管理平台上,并对相关信息自动更新、自动校验产品信息。(3)车辆管理系统:由于在拌合站购入原材料、出产混凝土过程中都需要相关的车辆。利用这一系统就可以对车辆的状况、进货信息、出货信息进行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对施工所需要的混凝土状态信息、供货量信息、供货时间信息等上传至对应项目的BIM5D项目管理平台进行信息共享,以达到信息畅通和保障混凝土质量的目的。
3结束语
目前,现浇混凝土生产工艺基本着眼于施工现场的组织与实施,缺乏从拌合站出发进行全面的系统化管理,基于BIM技术全过程管理的特点,可以弥补拌合站混凝土生产环节、混凝土运输环节的监控,实现系统信息共享,通过对现浇混凝土全过程的质量信息管理,将极大提高现浇混凝土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混凝土的浪费,对推进建筑业生产现代化,实现现浇混凝土的数字化绿色生产,对建筑参与各方而言,也是一次全方位、全过程、全透明合作的尝试。
参考文献
图书生产管理范文2
关键词:建筑信息化;装配式建筑;RFID技术;BIM技术
1 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各地区也纷纷出台奖励性政策。北京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装配式住宅试点项目达100万m2,2013 年全市住宅产业化实现100万m2以上,并对采用装配式结构的开发商奖励3% 的建筑面积;上海出台的法规指出整体装配式住宅示范项目,对预制装配率达到25% 及以上的,补贴100 元/m2;河北、安徽、重庆等省市通过规划产业化住宅面积和比例推广建筑产业化。
大规模的建造装配式住宅将需要大量的预制构件,预制构件厂和施工现场对构件的管理都需要更有效的方法来对构件的生产过程,运输过程,安装过程的进行管理。
2 RFID技术
RFID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其利用无线射频信号的电磁感应或电磁传播的空间稱合实现对被标识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系统因应用不同,其组成也会有所不同,建筑中用的FRID系统主要由射频标签、读写器、FRID中间件、应用系统软件4部分组成。给每个标签一个编码,这个编码是唯一性的,这个编码代表这个构件的身份,如同人的身份证编号一样。应用时,射频标签被放入构件内部;利用读写器是对射频标签进行信息读写,两者之间不用直接接触,进而完成对标签存储的数据的获取。然后将这些信息传给中间件和应用系统软件实现了信息的解码、识别和管理。
3 RFID在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管理的模式
一个项目的构件有上万个,构件厂会制定生产的进度计划可是在工程项目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原因的影响,常常使工程项目实际的施工进度与计划的施工进度产生偏差。如果这种偏差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纠正,必然会对项目施工进度目标的完成造成很大的影响。造成工期延误,构件生产过多,资源的严重浪费。并且装配式住宅的预制构件都是体积大,重量很沉,不易搬运的混凝土块,放在库房不易查找,且部分外形尺寸接近很难分辨,要想准确无误的识别每一个构件,保障生产计划准确完成,构件准确及时运送到施工现场成,利用RFID进行管理。
3.1 电子标签制作
电子标签如果在构件表明就容易在运输和施工过程中的对被破坏,为了避免被破坏将电子标签植入混凝土中。这样也使得电子标签的使用环境非常恶劣,钢筋对射频信号有一定的干扰性,标签在混凝土的埋入随深度增加而读取衰减,蒸汽养护时混凝土预制构件内部温度可能会达到50~60℃,也对RFID系统的使用产生影响,还有标签要防水。只有选择了合适的电子标签才能很好的进行读取信息、识别构件、信息管理等等工作。
高频标签的读取距离在普通环境下可以满足工作的需要,但是植入混凝土中之后读取距离衰减非常大,而且对数据读取的稳定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就使用超高频标签。对在无封装标签和两层封装的标签读取距离衰减比较大,一层封装的标签读取距离衰减比较小。普通的标签衰减大,防水标签和抗金属标签读取距离比较大,而且数据读取的稳定性较好。因此最适用于预制混凝土构件识别和信息管理的是超高频标签、有一层封装的标签、防水抗金属的标签。
3.2 构件编码命名
构件编码体系采用的是五层十六位的编码体系,具体见表1.1.
表1.1 构件编码体系格式
构件代码 构件编号 项目代码 位置属性 数量编号
字母 数字 字母 数字 数字
X1 X2 X3 Y1 Y2 Y3 X4 X5 X6 Y4 Y5Y6 Y7 Y8 Y9 Y10
(1)X1 X2 X3,位于编码的第一位到第三位,采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项目中某一预制构件实体。命名时参照《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中构件的编号代码表示.如果预制构件拼音的首字母只有两个字符,则X3位用0代替。
(2)Y1 Y2 Y3,位于编码的第四位到第六位,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用以表示构件在构件库中编号,建立构件库每种构件由001开始命名。
(3)X4 X5 X6,位于编码的第七位到第九位,采用大写英文字母,用以表示工程项目的代码,相互独立的不同项目。可以取项目名的首字母。
(4)Y4Y5 Y6Y7,位于编码第十到第十三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表示构件所处位置,指预制构件所在羡慕的楼号和层数。如0101为一号楼一层
(5)Y8 Y9Y10,位于编码第十四位到第十六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表示拥有相同功能、相同属性构件在这栋楼的的数量编号。
混凝土预制构件编码体系随着项目类型和构件形式的不同是可以进一步进行优化的。但是不管怎么优化一定要做到唯一性
3.3 RFID在预制厂管理模式
将生产的全部任务输入RFID的管理信息系统。构件厂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确定施工进度计划,预制厂就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任务要求和施工进度计划的总体考虑作出生产进度计划。根据生产计划完成每天的构件数量,减少了生产的错误。这样即可以满足施工现场需要,又不会造成大量的库房堆积。
在RFID管理信息系统中建立仓库的地形图,在入库时将构件所放位置输入到基于RFID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此系统,管理人员可以不必到现场就可以知道构件的仓储情况,不用经常到仓库盘点仓。通过这个仓储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合理的安排生产进度,避免造成生产不足或是生产过量的问题。这样在构件出货时可以容易的找到。流程优化后如图1和图2。
图1 构件入库流程图
图2 构件出厂流程图
3.4 RFID在施工现场管理模式
将在仓库的管理方法用在施工现场。预制构件运输到现场后,先通过RFID的管理信息系统核对信息,然后将构件送到吊装位置放置,准备吊装(如图3)。流程图这样做可以做到要安装一个构件就进现场一个构件,这样可以减少在施工现在的二次搬运,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也不需要占用施工现场的库房。对于一些库房紧张的施工现场解决了很大的问题,这样节约了施工现在的库房管理人员,和构件的存放费用。
图3 构件进入现场流程图
4 结语
现在国内正新兴BIM技术,如果将BIM与RFID的信息技术系统结合将更有利于对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的管理。使工程各阶段、各参与方能够及时进行工程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对推进我国的建筑信息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焦安亮,张鹏,李永辉,张东海.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综述[J].施工技术,2013,5(2).
[2] 吴永样.射频识别(RFID)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J].微计算机信息,2006,11(2).
[3] 康东,石喜勤等.射频识别(RFID)核心技术与典型应用开发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图书生产管理范文3
随着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类出版社已步入全面转企的轨道。出版社不仅仅是个科学文化的传播单位,也是经济实体,既必须在坚持把文化价值放在首位的同时,做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利润是出版企业生存的根本保障,而图书出版成本管理又是保证出版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关键。一般来说,图书成本包括策划成本、生产(印制)成本、营销成本、管理成本。具体为稿费、管理(编录)费、装帧设计制作费、纸张材料费、印刷装订费、营销费等内容,其中印制成本在全部成本中占据的比例较大。在保证图书印装质量的提前下,有效控制印制成本,在合理范围内降低印制成本费用,对出版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确保出版企业可持续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出版企业生产管理科学理论出发,结合管理实践经验,以图书出版企业印制成本控制为视角,探讨图书出版印制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一、控制图书印制成本需要把握好五个关键因素
1.优化图书装帧设计
图书装帧设计制作成本占印制成本平均约25%,艺术画册类彩色图书所占比例会更高,因此优化图书装帧设计非常重要。在图书排制版前,要根据图书定位确定好图书开本、装帧形式、原辅材料选择及印装工艺等,避免因重复排制版而增加费用支出。为降低印装成本节省纸张费用,合理选择图书开本,尽可能避开异形开本的选用。设计图书开本时,应充分考虑纸张使用率及印张工价等因素,优选设计方案。如:同是一本内文200P彩色图书,设计为小8开和大16开,其印张分别为25和12.5个,结果纸张印装成本相差48%。个别图书品种,如艺术画册类确实需要设计成特殊开本,纸张采购时则尽可能采购匹配的特规纸张以减少因白边过多而造成纸张浪费,如果印数大还可以按纸张使用规格直接向纸张厂订购从而节约纸张材料采购费用;确定印装工艺和原辅材料选用上,要有成本控制意识,根据图书定位和需要合理选择与印刷技术匹配的印?b工艺和原辅材料,尽可能使用坚韧的特种纸、漆布等代替精装书封面使用的毛、皮、丝、棉等纺织品,避免片面追求豪华、高档,堆砌多种特殊工艺,控制小构件的使用,如腰封,独页环衬、扉页、单页等。颜色设计上,简笔画、素描速写类美术图书尽可能采用一色,教辅类尽可能用双色代替4色,在印刷效果一致情况下利用专色代替两色叠印办法。图书装订,尽可能采用无线胶订、用PUR无线胶订技术代替锁线胶订,根据图书档次和要求有选择地使用精装,对于需要精装的图书也可以根据用途进行一些简化,用软精装或塑封软精装替代。针对某些图书品种,版式可设计为全书每个P的彩图部分在同一位置,且彩图图案统一,以节省成本支出。
2.重视原辅材料的使用和采购
在图书印刷中,纸张材料费占印刷费用比例较大,印数不同所占比例也不同,印数大的,纸张材料费占印刷费50%以上,因此在纸张材料使用上,应做好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同时避免因材料使用不当,印刷效果差、印装质量不合格而返工重印造成极大浪费现象。首先,根据图书的定位与档次结合纸张材料特性、纸张吨价进行分析比较,合理选择原辅材料。如:单色黑白纯文字图书多采用55-70克的书写纸或双胶纸,单色黑白艺术类的素描速写图书则应选80-100克高定量双胶、轻型纸,彩色图书、艺术画册图书大都使用铜板、哑粉纸,纯质、超感纸等等。特别是定位高的图书和艺术画册类图书,通常使用的纸张材料费价格较高,为节省纸张成本,在使用纸张原辅材料时更应作多方比较,同时通过对纸张定量测算费用对比进行优选。如:采用彩印效果可以与铜版纸媲美的低成本高附加值的轻量涂布纸代替铜版纸。其次,纸张采购前深入了解市场上纸张价格信息,多方询价比较,并实行公开招标竞价方式采购,保证纸张价廉质优。出版社也可以直接向厂家采购争取得到更优惠价格。再次,密切关注纸张材料价格波动信息,尽可能做好纸张预订备货工作,确保图书生产顺利进行,同时避免因纸张材料涨价而增加费用支出。
3.确定好印刷册数
首先,图书印刷前必须对市场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对图书的销售情况进行预测,根据销售预测信息反馈,合理设置图书印数。如无法精确印数,首版可以采取短版印刷,避免库存积压造成浪费。其次,图书印数的多少与印刷工价密切相关,当低于一定的印刷数量时,工价明细会有多处20%左右的加价,所以当印数较少时要做好成本测算比较,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一定印数作为样书,表面看加印样书,印制成本会有5%以内的增加,但可以摊低单册图书成本,为该品种图书定价决策提供更多空间,有利于提高该书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为实现销售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
4.正确选择印刷企业和印刷工艺
图书印刷成本占图书总成本约29%,因此选择生产技术能力强的印刷企业,不仅有利于降低印制成本,也有利于提升图书印刷质量。首先,出版社要对印刷企业进行考察,不仅了解印刷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准、机器设备、机械自动化程度,还应了解印刷企业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服务质量等等。同时对符合条件的择优选出2-3个厂家进行询价比较,从印装质量、印装工价、印刷周期、服务意识等对比分析确认合作对象,并和长期合作资质好信誉高的印刷企业商谈,在双方共赢的基础上签订合作协议,这有利于争取到印装工价的优惠政策,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目的。其次,在发单委托付印前,针对每个图书品种的装帧设计、印装工艺等要求和印刷厂沟通达成共识,在保证印装质量、印刷周期的前提下,正确选择利于节省印制成本的印刷工艺。比如套装书拼版印刷、印量大的图书上轮转机印刷等等。
5.有针对性地采用数字印刷等技术
近年来图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上图书同质化严重,电子图书、阅读器的出现,使纸质图书需求量受到冲击。出版社应从节省成本出发,有针对性地采用印刷新技术。如:数百本以内小批量图书可以采用无制版费、无开机费、无纸张放率费用的数字印刷,而对于没有重印可能只一版过的图书可以采用计算机直接制版直接输出的印版技术印刷,达到降低印制成本的目的。
二、正确处理好图书生产成本与印装质量的关系
随着出版业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图书成本的高低决定出版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力,同时也反映出版社在同行业的竞争优势和管理水平。因此,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尤其是图书生产(印制)成本控制极其重要。但是,在图书成本管理中应加强市场观念,低成本意味着高效率但并不意味着高效益。一味地降低合理的印制成本,造成图书印装质量和品位下降,不?H没有给出版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还会造成库存积压、出版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益损失。所以出版企业应坚持图书质量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生产成本与印装质量的关系。
1.选择品质过关的原辅材料,在成本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选用优质的纸张材料,防止因材料不过关、品质不高造成印刷质量得不到保证
如印刷过程中纸张掉粉、起毛、着墨不匀而造成缺笔断画等等,特别是美术、艺术画册类图书,在材料选用上须确保选用印刷效果图片套印准确、色彩饱和、色彩还原真实、层次清晰等正确优质的纸张材料,确保图书质量,同时予以实现该类图书设计的定位和档次。
2.选用合适的图书装帧设计和印刷技术
由于印刷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图书设计印刷后不一定能100%的再现设计效果,所以图书装帧设计要根据印刷工艺特点选择合适印刷技术的设计方案,有利于提高图书的印装质量。如,布纹纸封面字烫金应注意字体的应用防止糊字和缺笔断画,图书图片边框的色彩应用要防止印刷效果套印误差、避免使用容易串色的色彩等。
3.选择生产技术能力强的印刷企业,是提高图书印装质量的保证
影响图书印装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印刷企业的设备状况和人员素质。因管理不到位、操作不规范、机器设备落后、自动化生产能力差、依靠人工作业,甚至需要外发才能完成图书印装任务.会造成印刷周期延长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会造成图书品质下降,印装质量得不到保证。
4.应在印刷过程中加强质量监督跟踪,实时与印刷企业沟通
为防患于未然,对图书印前、印中、印后(装订出厂前)和印厂沟通联系并监督检查,防止图书质量事故的发生。发单付印前沟通让承印厂详细了解印装工艺设计要求,监督检查工作中,注意落实印前打样确认、彩色图书印刷机上签样以及装订前的样检、装订后的抽样检测责任制,杜绝印装质量不合格返工作业造成浪费而增加成本支出的现象发生。
图书生产管理范文4
近几年来同美国一样,我国图书产业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壮大的状态,可是在这虚假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图书产业内部的诸多难题,其中最为明显的也最受读者关注的就是图书定价问题。早在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回答记者关于课本循环使用和图书定价的问题时,就提出:将考虑出台各类出版物适应市场的、科学合理的图书定价机制。
每个国家都会依据本国的具体出版行业情况制定相应的图书定价法,科学而合理的图书定价不仅会被广大群众接受,还会有利于出版产业的持久健康发展。
一、美国图书定价方法
成本定价法是美国出版社进行图书定价的基本选择。每本书的定价,主要是依据在这本图书中投入的总成本,它主要包括印前开发费用,如排版费、文编费,也包括印制费,如纸张、印刷以及装订费等。此外,印数大小也与图书定价有一定的直接关系。美国出版社在出版新书时会考虑图书在一年内可以销售的合理印数,而这个数字将会对美国图书的定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读者需求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者的重视,当然,在出版领域也不例外。需求导向定价法近年来在美国十分流行,并且使用越发广泛。这种图书定价方法是以读者对出版物价值的感受和需求弹性系数为基础的,而并非出版成本。例如美国各高校的教材,它们的定价十分高,甚至有些经济类方面的教科书定价高达上百美元,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此类图书弹性需求系数较小。
二、我国图书定价方法
按印张定价、按成本定价的定价方法在我国出版行业的使用由来已久。直到现在,这种定价方法仍受到许多出版社的青睐。按印张定价是我国大部分出版社长期使用的传统定价方法,它计算方便,便于出版社生产管理,但现在已经较少使用。如今除了要受物价部门批准的中小学课本等特殊图书外,我国大部分图书都普遍采用按成本定价的方法。在图书生产的单位成本基础上,加上适当的一定的预期收益,就形成了一本图书的定价。这与美国的成本定价法类似。
除了按印张定价、按成本定价的方法外,我国出版社根据不同情况,还会采用目标收益定价法。目标收益定价法是将生产图书的总成本与目标收益额集中起来,除以预期销售量,即可形成每本图书的定价,但这种图书定价法要求出版工作人员依据以往经验对销售量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
三、中美图书的价格现状对比分析
也许你身边的人会向你抱怨“书太贵了,买不起书了”,可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图书价格相比,我国图书特别是专业类图书的定价已经是很低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暮光之城系列”中的《暮色》,平装英文原版的图书定价为7.99美元,折合为人民币约为55.13元,可是在我国,中文版的《暮色》仅售29.8元。
可见,美国图书市场的图书价格偏高,而我国和美国的图书定价相差悬殊。毋庸置疑,不同的图书定价方式在其中起着很大作用,但除此之外,价格的差距之大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美国出版社由于其先进的出版技术和高效率的出版工作,直接成本在图书定价中的构成比例普遍低于我国。美国出版业还十分重视图书广告和图书宣传,其在图书定价中用于推广宣传的费用在图书码洋中所占的比重要远远高于我国书业。除此之外,在我国的图书市场,作者报酬低,用于图书宣传推广的费用低,而且又存在由于出版从业人员的工资较低而出现的出版管理成本相对低下的现象。所以以上种种都造成了我国和美国的图书价格相差悬殊。
可是,为什么国人又都在发出“书价过高”的感慨?近年来,由于出版单位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由于出版资源的垄断,由于出版社之间的恶性竞争和大打价格战,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我国目前图书市场图书价格虚高的不正常现状。而且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读者的阅读环境、图书市场的秩序和出版业的发展壮大。
那么,图书定价虚高的特殊现状又到底使我国图书市场呈现着怎样的状态?
(1)抑制顾客需求,图书市场低迷
图书是一种价格需求弹性很大的特殊商品。在图书定价过高的时候,人们完全可以不去购买它,这或许不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但会造成图书市场的低迷。2008年第四季度,罗湖书城的图书销售额曾一度下滑20%,而2009年春节期间,罗湖书城的图书销售量继续下降,并从3月到5月持续了一段难熬的图书市场低迷时期。曾有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每种图书的平均印数为21862册,而在2000年,每种图书的平均印数为43759册。十年,我国每种图书的平均印数下降了约一半,而且在未来的几年内,这种趋势可能还将继续。
(2)盗版图书、非法出版物猖獗,图书质量下降
过高的书价,会超出货币支付能力较弱的读者的承受范围,当图书需求较大时,他们一般会选择街头小店,购买一些质量低劣的盗版图书,甚至是非法出版物。所以说,虚高的图书定价给出版社带来暂时的高额利润的同时,也助长了盗版图书和非法出版物的猖獗泛滥,从长远来说,十分不利于出版社的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在我国图书市场,图书跟风现象十分严重。任何畅销书的出版,都会带来一连串相似图书的出现,通常情况下这些图书的内容没有营养甚至是七拼八凑而来,装帧简陋。所以也导致了低劣图书的广泛流通。
(3)“高定价低折扣”现象严重
“高定价低折扣”已经成为了我国图书市场的一种奇怪现象,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薄利多销完全是两个概念。一套定价6800元、共20卷的《中国私家藏书》只用几百元就可以买下。
“高定价低折扣”严重的背离产品价值的价格,它会使读者以为图书出版是暴利行业,图书价格可以随心所欲地制定。可以说,“高定价低折扣”已经影响到了出版社的正常销售活动,甚至已经损害了整个出版行业的诚信度。
四、我国图书定价方式与观念的转变
也许美国的图书定价方法并不是完善的,我们也完全不能照搬他国定价方法,可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图书定价法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它是站在出版者的角度考虑的,远离了市场,也就远离了读者。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图书定价观念,从美国图书定价法中吸取经验,争取与国际接轨,合理定价。
成本决定价格,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进行图书定价时必须遵守的,但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因素,例如读者的价格承受能力,读者的需求等。目前转变定价观念,我国的图书定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实现合理定价。
(1)成本是定价的基础
任何图书定价的决定都要考虑图书纸张、内容编排、生产销售等成本,再考虑一定的利润空间和折扣等其他因素,最后综合图书的印数来得到每本图书的大概定价。
(2)了解读者需求进行价格调整
图书最终价值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精神享受,价值的实现也根据读者的体验结果而不同。所以,出版社想要读者购买图书,就必须适应读者的需要。出版社不仅要了解读者想要阅读的内容,也要了解读者的内心价值期望值,即读者在购买图书时愿意看到的图书价格,从而科学合理定价。
(3)依靠品质提升价格
出版者在出版图书时,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选题开发。只有注重市场分析,编辑才可以提高图书的内在品质,才可以形成图书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所以,满足读者需求,以内容取胜,也是图书适当提高价格形成定价的基础。
(4)品牌成就价格
出版社如果在某一读者群或某一领域形成独有特色或风格,就会培养一批忠实读者,其所出版的图书也会更具有权威性。因此,出版社也依据所形成的品牌优势,在图书定价时,可适当的做出价格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