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专业描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动物医学专业描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动物医学专业描述

动物医学专业描述范文1

1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验课程

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5],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学分制的实施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趋势,也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我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打破课程间壁垒,整合动物医学相关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将实验课程由原来依附于理论课程改为与理论课程并立的独立体系。根据实验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将本专业实验课程整合为4大课程群,即:动物形态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病理解剖学和动物寄生虫学等实验课程;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兽医药理与毒理学等实验课程;动物疫病防治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和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等实验课程;动物普通病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和中兽医学等实验课程。以课程群为单位的实验课程体系可以使每个课程群内各课程间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遵照动物医学教育阶段性和循序渐进的规律,改变以往以单门课程独立进行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6]。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依托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整合每个课程群内的相关实验内容,根据其内容及性质划分为3大模块:基础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形态学课程群和动物机能学课程群相关内容)、预防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疫病防治学课程群相关内容)和临床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普通病学课程群相关内容)。每个模块实验内容分为3个层次:基础验证性实验、创新综合性实验和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基础验证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验证与强化理论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创新综合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验证性实验和创新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一般与相应的理论课程同步进行。

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素质,一般在上述2类实验课程结束后集中进行。3大模块3个层次实验教学新模式压缩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学时数,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学时数,增添了4个小模块课程实习。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课程实习,使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仪器设备的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面都得到了综合训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创新的能力。1.2改革实验教学及其成绩评定方法,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在动物医学专业4大课程群实验中,动物形态学课程群的实验教学过去主要是采用放幻灯,看标本、挂图等方法,学生对动物复杂的解剖组织和病原体形态构造常感到枯燥与乏味。近年来,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通过声音、图象和立体动画的方法,清晰地反映了动物组织和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过程。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记忆。学生还可以拷贝或下载这些实践教学资料,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从而可以牢固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本专业教师在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如李培英教授在组织动物医学专业2005级《兽医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时,采用主体和客体对调的方法,改教师讲解实验为抽选学生讲解实验。每次实验前1周,就确定上讲台讲解的学生,对该同学进行训练和试讲,试讲符合要求者方可走上讲台讲解实验。指定该生在上实验课时讲解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步骤、成败关键和理由,然后再由教师补充、完善。在动物医学专业2005级正在进行兽医寄生虫学实验课程学习的本科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表75份,收回74份,应答率为98.67%。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本科生讲解实验”认为可行的占86.49﹪,认为基本可行的占13.51%,不赞成的为0。说明这种由客体变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主讲实验内容可促进讲解者多看相关资料,多动脑分析,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改教师“抱着学生走”为讨论式实验教学模式。如《动物病理学实验》在教学方法上,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兽医学教育的经验,开展讨论式的实验教学模式。采取以小班(约25人/小班)为单位,每班又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4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授课教师首先布置实验教学内容,举出临床病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根据临床资料(病史、症状、化验等),独立观察,做出病理分析并报告结果,中途学生若有问题可以向教师提出,最后由教师总结。这样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的鉴别诊断、病变发展的分析与综合等能力都有帮助。设计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如动物形态学课程实习利用本校畜禽诊断室的临床病例针对微生物、病理、传染病等课程内容开设综合性、连贯性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教师进行辅导;让学生进行病原分离、病理解剖或病理切片观察;最后由微生物、病理与传染病等课程任课教师根据临床资料和检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并帮助实验失败的学生寻找原因。要求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能真实详尽地描述实验结果。通过设计综合实验让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判断能力。

实验教学效果由教学水平和实验技术水平两部分组成,本专业始终加强实验的过程管理,建立“系—课程组—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员”负责的实验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实验教学各个环节有组织、有计划、落实到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和完善实验课程和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教学大纲,改革实验教学成绩评定方法。以往学生实验课程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考核,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特别是操作技能的高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成绩评定方法包括学生实验的各个环节,从实验操作、实验记录的整理、实验结果的分析直至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实验课程成绩由到课率与课堂表现(占实验成绩的20%)、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占实验成绩的30%)和实验报告(占实验成绩的50%)组成;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成绩由到课率与实习表现(占实习成绩的20%)、操作技能考核(占实习成绩的40%)和实习报告(占实习成绩的40%)组成。实行实验课综合评分的方法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验的每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掌握了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2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1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

基地具有高校所不具备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贴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对保障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基层、接受专业实践锻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专业性畜禽养殖基地和区域性龙头支柱产业已形成,使动物医学教育和农村社会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面对新的形势,传统的靠行政手段引导确定学生实习点,进行教学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的方式已难以进行。必须采取适当形式与相关企业生产单位联合,以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本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和人才智力优势,遵循“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与大型养殖企业、市(县)兽医院、宠物医院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合肥白帝乳业集团、安徽安泰畜禽养殖公司、上海光明乳业集团练江公司、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合肥天红宠物医院、合肥动物保健中心、凤台县兽医院、利辛县畜牧兽医局、亳州市畜牧兽医局、五河县兽医站、安徽华澳兽药厂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005年以来,本专业新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9个,这些校外实践教学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实习、毕业生产实习、大学生创新基金试验及科研实践训练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2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为了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动物医学“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更有效的发挥作用,我们不断探索基地的管理和使用机制。一是成立一个稳定且具有权威性的实践教学基地领导小组。组长由系主任或专业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动物医学专业分管实践教学基地工作的临床课教师组成。通过领导小组可以使学校和协议单位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方面能更好地实现融合,避免出现管理脱节问题。二是选聘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协议单位业务技术和生产管理骨干作为学生实践教学校外指导教师,并向他们颁发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实践教学校外指导教师聘书。2005年以来,我们先后聘请了12名校外指导教师(每届聘期4a),所聘请的这些校外兼职教师,不仅已成为学校与实习基地单位的联系人、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和教学实习的指导者,而且也根据课堂教学安排,请他们走上学校讲台为学生介绍专业实践经验,参与讨论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让他们有其名,负其责,真正成为动物医学专业教师队伍的补充力量和教学管理的参谋。三是积极与已建的校外基地进行充分沟通,抓内涵建设,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定期对已建的基地进行评估、考察,对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基地要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对不符合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及时终止协议,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获。

通过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近几年动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本科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3注重毕业论文质量,构建“三方联动”指导本科论文模式

毕业论文是本科生4a专业学习的综合展示,是大学生科学研究初步尝试的实践过程,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7]。本专业高度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实行从选题、指导、答辩的全程质量监控。一是提升毕业论文选题质量,题目的难度和份量必须符合动物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二是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使其必须提高自己的指导质量。三是严把答辩关,细化答辩成绩的评分要素,使答辩过程规范,从而实现全面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充分利用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和硕士点较多的资源优势,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本专业拥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为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我们创新思路,改以往本科毕业论文由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指导为“本科生、研究生、研究生导师3方联动”的指导模式。利用研究生资源,让硕士研究生在文献检索、英文阅读、选题、实验技能、大型仪器使用、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多方面对本科生进行“传、帮、带”。在本科生论文选题、制定实验方案和论文撰写等关键环节由导师、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讨论,最终定稿。据运用这种模式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反馈,“三方联动”的本科论文指导模式可以让本科生充分享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资源,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试验,与研究生交流,可更好地掌握从事科研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探索实践能力培养新途径,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动物医学专业描述范文2

【关键词】行动导向 动物外科和产科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70-03

动物外科和产科是动物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能培养学生动物外产科疾病防治、诊疗和护理等方面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提高教学效果,本文试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通过调整课程教学目标、建设教材、创设学习情境、改进教学方法及改革教学效果评价等一系列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通过对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体等因素的重组,创设师生互动交往的教学情境,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多个任务当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中心,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并完成任务,并在完成任务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行动导向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作用是在实际或仿真的专业环境中,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课题教学团队召开有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如兽医站员工、动物医院技术员、畜牧场生产管理者等)的调研分析会,讨论确定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专业知识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专业知识目标为掌握外科与产科疾病防治和护理的基本知识、检查诊断外科与产科疾病的基本方法、外科手术的操作技能及具有面对患病动物出现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和掌握处理外产科疾病的方法与步骤;方法能力目标为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社会能力目标为团队合作、协调沟通、责任感及勇于探索等素质。

(二)建设行动导向型教材。教材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针对当前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教材存在的内容陈旧、仍然沿用一章一节进行编写、以每个章节间进行孤立性教学、没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等问题,开展了行动导向教材建设。具体建设方法如下:

1.建设思路。动物外科和产科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是以位职业工作过程为出发点,以诊疗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融“教、学、练”一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施教学过程。因此,教材内容设计要突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核心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要打破以往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又要考虑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特点、教学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及高职学生的特殊性,还要增加实训实习课时,加强实践操作环节训练,实现学生学习技能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建设方案。通过召开行业、企业专家(如兽医站员工、动物医院技术员、畜牧场生产管理者等)及同类院校专家调研分析会,采用头脑风暴法、卡片法及座谈、咨询等方法分析自己熟悉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对现代兽医人才需求及核心工作领域(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需求进行深入的研讨;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多次到不同规模的养殖场、兽医站、动物医院、诊所等行业走访调研,确定了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学习领域与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宗旨和就业导向”及课程教学目标,对传统的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以掌握动物外科与产科疾病防治基本知识、掌握检查诊断动物外科与产科疾病基本方法,掌握外科手术操作、诊治外产科疾病方法与步骤等为主线,将理论性知识与操作技能性知识进行整合,把整个教学内容(学习领域)“重构”,现已着手编写符合行动导向教学的同步教材。

(三)创设课程学习情境。课题组教学团队经过多次反复的调研,结合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在同行专家的指导下,根据行动导向学理论要求,将该课程创设为三个学习情境,三个学习情境中包含了十四个项目任务,如表1所示。

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将动物外科与产科疾病防治基本知识、检查诊断动物外科与产科疾病基本方法、外科手术操作、诊断和处理外产科疾病的方法与步骤等每个知识点和能力点细化到一个个的工作任务当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进行了高度融合,将行业企业的岗位工作方法、工作要求、企业文化等要素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行业、企业实际情境”下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实施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载体,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实施过程:教师根据职业工作设计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学生获取工作任务信息学生独立实施计划学生自评教师小结。具体以“牛的瘤胃切开术”的工作任务为例进行说明。

1.资讯阶段。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实习小组,教师给实习小组布置工作任务(牛的瘤胃切开术),并描述任务要求和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及观看多媒体示教视频,如术前动物的准备及器械物品的准备、手术的步骤等,并做好完成工作任务的准备,每个组员都形成“手术方案”和“各种耗材准备单”两种书面材料。此过程以教师为主导。

2.决策阶段。各实习小组收集信息并讨论、分析、比较每个同学的书面材料,最后拿出最佳手术方案。内容包括动物术前准备、手术步骤、突况应对方案、操作规范、注意事项及术后护理方案,此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监控和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方案做出相应调整。此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3.计划阶段。各实习小组讨论确定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及详细计划,并根据组员各自个性特点进行人员分工。这个过程,各组组长要认真负责将计划落实并监督执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沟通协调能力。此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4.实施阶段。各实习小组根据计划按步骤完成工作任务,包括动物术前的准备、器械物品的准备、动物的麻醉、手术部位的切开、组织的分离、缝合等环节。培养小组成员协调合作能力与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在实施过程教师要进行监控和引导,引导学生对动物的爱护、物品的节约及环保意识,并对手术中出现的难题进行安全和合理的处置,激励学生大胆探索与尝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创新精神。此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5.检查阶段。对各组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检查,各组长收集信息完成小组汇报材料。此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6.评估阶段。教师组织各小组展示工作任务完成情况,采用自评、组间互评及教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手术进行的全过程是否达成教学要求。评估内容包括手术各项环节完成情况、环境物品的整理、安全环保意识等,完成过程中出现了那些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工作的态度等方面。此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

(五)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课程教学效果评价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即采用过程评价、期未评价和社会能力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如表2所述。过程评价和社会能力评价主要以14个项目任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完成情况、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考勤情况等方面进行;期未评价重点考查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所具有外科和产科疾病综合分析能力及处置能力,主要采用理论考试和实际技能操作(完整的手术操作过程)等形式,以执业兽医师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考试内容。

三、基于行动导向的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通过两个学年的实践,基于行动导向的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新了课程教学内容。在探索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的典型案例、视频资料和行业最新技术,根据行动导向理念重构教材内容,开发了基于行动导向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教材,完善了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标准,建立了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试题库,为师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平台。

(二)提高了学生能力水平。动物外科与产科动导向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学习惯及学习态度存在的问题得到很好的改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组织、沟通能力,增强了学生责任感和环保安全意识,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毕业生就业率高并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以行动导向教学改革为载体,彻底转变了教师的职业教学观,从单纯的知识技能(下转第78页)(上接第71页)训练培养转变为具备职业岗位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为了确保n题研究正常开展,教师们主动学习职业教育先进教学理念及多样教学方法同,多次与兽医站、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多次参与到企业、兽医站调研,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动态,这些措施使教师的技能水平与行业标准一致,从而保证教师实践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课题组聘请行业兼职教师到校任教,开设仿真课堂,与课题组成员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也促进了优秀教师团队的成长。

(四)为其他课程提供了改革参考。本课题所开展的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教学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重构、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以及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等方法,能为科学修订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经验。

总之,基于行动导向的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教学改革虽然取得较好的成效,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一是如何针对不同来源的生源开展区别化教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二是如何解决实训条件不足的“瓶颈”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三是如何降低小班教育带来的教学成本增加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四是如何满足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较高要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为此,只有不断研究,继续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院校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焕平,张亚寒.行动导向教学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8)

[2]周贞兵,戴腾飞,谢树桃,等.行动导向在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3)

[3]刘泉生.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一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网络互联技术》课程为例[J].高教论坛,2013(11)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动物外科与产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QZJ1502)

动物医学专业描述范文3

关键词 动物科学 课程体系 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在总体上要以。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重实践”为改革思路.适时修订教学大纲和生产实践实习方案,实施课程整合,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体系设置

(一)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在动物类专业通过课程整合,淡化每门学科之间的界线,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与社会系统的联系;改变按学科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习者经验,社会需要和动手能力为核心进行整合课程与调整实践方案。经过改革后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养、科学素质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内容

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内容,主要从加强基础课的同时、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建立功能性课程,进行复合武能力培养。如对动物机体功能知识的课程《家畜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界定,明确其侧重点,优化课程间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以及实验内容-在动物科学专业的生产系列课程,加强《禽生产学》、Ⅸ猪生产学》.《草食家畜生产学》教学。在毕业实习阶段实行不同专业模块。按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来划分专业模块,即所说的专业模块教育。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侧重点突出:①动物遗传育种原理;②动物繁殖与动物胚胎工程。③取得较大进展的畜禽育种;④重要动物营养理论;⑤家禽生产、养猪生产,养牛生产和饲料生产等的科研教学。

二、动物科学类专业教学实践模式

(一)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改变以往单一专业模式的培养,注重培养大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大学生在一定环境中的工作、生活、学习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大学生能提出独立见解以及有责任感的精神。

(二)教学时间实行“3+1”模式

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实行3+1模式,即3年课堂教育,即在大学阶段前3年在学校加强课程学习,夯实专业理论基础;1年教学毕业实践,即在大学阶段最后1年按4~6人一组,将大学生分配到每个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生产实践一线实习,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三)教学体系上注重通才教育

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明白做人.做事、做学问之道.同时也受到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的教育。因此,落实和采取公共课全校打通,基础课按学科门类打通,专业基础课按专业门类打通,为培养通才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在通才教育体系中加强专业教育

如果高等教育仅仅只是采用通才教育。那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我们在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的同时,根据动物科学类专业自身的特点.施行“3+l”模式和“专业模块教育”等教学实践模式,加强和拓宽专业教育。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实施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动物科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中,有相当多的课程是形态澡,如《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普通兽医学》,有的课程包含形态学教学内容,如《家禽学》、《猪生产学》、《草食动物生产学》.《饲草生产学》等课程。形态课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文字描述抽象、理解困难、实践与理论脱节等问题。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将大量文字资料,声音,图像等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使之系统化,简单化,使教学内容变得真实具体。多媒体CAI中声音、图像、文字的有机结合,可创造出一个具有很强表现力的学习环境,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教学

(一)创建校内“三结合”基地,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在研究中教学,在实践中学习,以研究为先导,以实践为基础,把教学,研究、实践有机地融合成一个“三结合”基地体系,探索出了校内基地建设的。三阶段发展道路”,建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科研、生产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科技型的教学基地。该基地包含种鸡场、奶牛场,奶制品厂.兽药厂,预混料厂,这些“三结合”基地具有齐全的教学科研设施、生产实习场所和结构合理的教研队伍,保证了“三结合”基地的稳固发展。

(二)实行三层次实践教学法

在实践教学方面,强调短期实践教学与中长期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行。三层次实践教学法”,保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交叉循环,保证实践教学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化

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化,与人才市场需求接轨。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畜禽养殖技术,畜牧业生产管理,畜产品加工与科技开发、科学研究与科技论文写作。为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层次、接轨性,采取和地方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结合,学校教师指导理论性内容.课题选定及实验方案、论文写作等,请地方技术人员讲授诊疗和养殖经验及实用技术、当地畜禽疫病发生规律、畜牧业生产管理,兽药饲料经营等。在接轨性实践教学活动中,地方技术人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由学校走上社会的启蒙老师。这种实践教学内容的层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宿感,增强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拓,张樱,陈秀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与实践[J].交通高教研究,2004,3:43—45.

动物医学专业描述范文4

来自古老东方的智慧

中国是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中国人被公认为是使用芳香植物治疗疾病的大师。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曾有“神农尝百草”之说,而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也是最早将植物用于医学领域的史料。

到了唐朝,大量中国贵族使用香料熏香房屋、衣物、庙宇、墨、纸张等,有些地方甚至用芳香的樟木雕刻巨大的佛像。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两千多种药材与八千多种药方,其中便包含许多芳香类植物。时至今日,这些方药仍被中医视为养生、治疗疾病的重要参考资料。

此外,在印度持续使用五千年的阿育吠陀疗法中,也记载了许多芳香类植物在宗教及医疗上的用途。

沙漠商队中最珍贵的货物

历史上真正首度广泛使用精油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他们使用精油的范围极广,从医学、美容、烹饪到宗教仪式,无所不用。乳香、檀香、没药和肉桂都是沙漠商队中最珍贵的货物,有时甚至可以用来交换黄金。虽然仍存有争议,但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古代的精油与今天的蒸汽蒸馏精油不同。古埃及人使用的精油可能是融入了植物芳香精油的动物脂肪和植物油。虽然没有今天蒸汽蒸馏出来的精油浓度高,但也可以用于香疗,并被视为纯净精油的前身。

希腊人沿袭了埃及人用精油来调理、按摩和熏香的做法,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和狄欧斯科里德则分别编著草药医学药典,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罗马人也会用精油来促进健康,维护个人卫生。波斯人受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影响,并学到了中国人和印度人对草药的使用,开始研究如何改进萃取精油的方法。

此后,精油萃取物因为具有抗菌和芳香的功用,在欧洲的各个时期一直广受重用。

11世纪,蒸馏技术改良使精油的生产与功效更引人注目。

12世纪,德国女修道院院长希尔德加德蒸馏出薰衣草精油,并发现了它的医疗效用。

13世纪,制药工业诞生,促进了精油的大量生产。

14世纪,黑死病爆发,草药制剂用于对抗黑死病。同时,人们相信香料所蕴含的自然芳香物质能够对抗感染,公共场所挂满药草香包,道路上洒满芳香药草,芳香疗法被更广泛地应用在生活中。

15世纪,人们蒸馏出更多精油:乳香、杜松、玫瑰、鼠尾草、迷迭香等;同时出现大量描述草药及其特性的书籍。

16世纪,更多种类的精油被发现,人们可以在药房买到精油。

17世纪,与植物精油密不可分的香水被视为一门艺术,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

18世纪,化学药物与外科手术兴起,芳香疗法成为一门家喻户晓、深受信赖的显学。

芳香疗法的鼎盛时代

可以说,20世纪是芳香疗法的鼎盛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化学家盖特佛塞在为其家族的香水公司研发新品时,不慎引起化学爆炸灼伤手部,而原本作为香水原料的薰衣草精油也被他意外发现具有极佳的修复功效,因而启发了他研究精油疗愈功效的动机。1937年,他出版了《芳香疗法》一书,因此被称为“芳香疗法之父”。

经由盖特佛塞的研究,证实植物精油在科学上的理论根据――“植物精油因其极佳的渗透性,而能达到肌肤的深层组织,进而被细小的脉管所吸收,最后经由血液循环,到达被治疗的器官。”他真正推动了人们对于精油治疗用途的认识。

另一位精油大师――法国医师珍・瓦涅,身兼科学家、物理治疗师、微生物学家及卫生保健学医师。他在法国军队内担任少校及军医的职务,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用理疗级精油治愈了很多伤兵。

他认识到现代药物和抗生素的缺点及其副作用,并且需要随人体耐受度增加而不断增大剂量。为此,他转而选择精油作为化学药物的天然替代品。他是促使芳香疗法的医疗效益在现代重新被认同的重要推手。

精油在当下 延伸的美

当今,医疗人员和科研工作者不断研究并证实理疗级精油的确具有优异的疗愈功效,精油的运用面也随之持续扩大。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医疗保健或生活应用中,还发展出各种不同研究派别。

德国堪称近代医学的鼻祖,但在德国并没有单独的芳香疗法,而是将传统的药草疗法与食品疗法相结合,并由具有这方面专业资格的自然疗法师进行临床治疗。而单纯使用精油的情况,主要是为了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和心智状态。

在法国,有关部门对精油品质的管理十分严格,并且将焦点集中在芳香精油的药效上,芳香疗法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法国的芳疗学派启动于近代,由医学专业人士为起点,多偏重专业治疗,临床资料非常丰富,对于内服精油的研究十分卓越。许多医生将精油与纯露视为用药选项之一,法国医生对精油的建议用法亦较为开放。药剂师会根据医师的处方,调配出适当的精油让患者服用。

法国的玛格丽特・摩利夫人是第一位使用精油的非医学专业人士。她率先将芳香疗法应用在美容护理技术上,在法国建立起名声后,又将经验传入英国。因此,英国的芳疗研究偏向于美容、健康保健与日常生活应用,将焦点集中在以芳香精油按摩为中心而达到放松的效果上,多地还成立了芳疗学院。

英国芳疗学院的兴起,不仅影响了其他英语系国家,如美国、澳洲等,也促使亚洲地区的芳疗知识偏重美容保养的功效。

动物医学专业描述范文5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生;空间

1空间的内涵

中国古代文献中就已经有关于“空间”概念的记载了.管子宙合曰“天地,万物之鬓也;宙合,有鬓天地.天地苴万物,故曰万物之橐”[1].其中,“宙”指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合”则指“对拢,合抱”,即指空间,宙合往往被理解为“囊括、世间、天下”.“万物之鬓”即指万物被包裹着,所以,这句话描述的是天地包裹着万物,但时间和空间又包裹着天地[2].这种解释同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很相似,亚里士多德从感性认识的层面认为空间就像“容器”,在这个“容器”中填充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即物质的边界.这种最初的对空间的认识随着人们知识体系的完善渐渐发生改变:莱布尼茨就认为空间指的是关系和秩序,黑格尔又觉得空间就是“绝对观念”外化的产物,康德认为空间是人认知的感性直观形式.这种对空间的理解隐含着人的主体意识的空间概念开始占据一席之地,人们认为空间实际上是经验的产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详细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空间化,不平等的生产关系构建了紧张的空间格局,从而召唤空间正义.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对马克思隐含的空间维度做了详细阐述,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产生了社会空间,各种不同的社会空间形成了不同的场域.这暗含着任何一种空间的建构都必然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产生,人们对空间的认识不断深入:领域的错综交叉,致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反复使用到像生活空间、社会空间、娱乐空间、工作空间、生态空间,还有心理空间、思维空间、文化空间等空间概念表述,由此展现了空间含义的丰富性及拓展性.医学空间,是人们必要的生存实践,是从生理技术上介入人的机体空间.这个空间不能是抽象概括,必须是精确总结,是对人的认知经验的精确把握.而医学教育是“空间经验”的不断超越,从“师生”的二维空间,到“师生物(教学手段)”的三维空间,再到今天的“师生+”的无限多维空间,教育必须跨越多重场域,坚持事物之间不停止的作用,以寻求组合之下的空间均衡.

2空间样态的复杂现状下医学生的认知困境

2.1虚拟手段的“空间压缩”,造成客观实在与主观意图的认知困境

网络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虚拟空间,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个虚拟的主体.“网”就像一个空间,运用其自身不断解码的特征传播信息,它超越了地域空间的局限,用链接、符号、关联等代码式服务将一切虚拟化[3],并在数字化空间之上构造出知觉体验的感知空间,导致不同层次的社会呈现.与现实空间不同,网络所构建的“匿名场所”,更容易使医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方式随着其认同的变化而生存、发展或者是消亡.在有关医疗信息的新闻中,“悲痛不已”“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已经没有了呼吸”[4]这样的词时常印入人们的眼帘,部分媒体为博人眼球不惜利用文本输入的技巧,设置悬念,夸大事实,欲盖弥彰.这种背离医疗活动规律的报道不仅引发舆论揣测甚至医闹冲突,同时,对还在求学的医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医疗事件出现以后,由真实的“现实空间”发起,通过媒介的“再造空间”人为的抽象构造,医学生的关注点陷入真实本身与主观意图的“空间压缩”之中,从而惧怕未来的行医道路,质疑自己的职业选择,使自身认知空间受到冲击.

2.2物我交叉的“空间对抗”,造成经济实践与价值认同的认知困境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引发的社会空间重组,使价值空间与经济实践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冲突.商品化、全球化、利益化的新形式迅速蔓延,呈现出有形的物质空间表象,体现了科学理性的价值.例如居住空间,高楼林立,人们靠自己的双手不断优化生活空间,但是人们在同样的环境下,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居住空间质量与品质的不同,又隐藏了人们身份的层次空间,致使人们渴望跨越有限的物质空间,摆脱身份的焦虑,人们更注重物质空间生活的结果,不在意其获得的途径和手段[5].因此,在观念的对抗空间里消解了“需要”与“动机”的和谐匹配方式.许多医学生在最初选择自己的职业时便受到工具理性的影响,透过物质空间传达的不良信号,将医学本身的价值同实现所谓个人“价值”混为一谈,认同“收取红包”的行业“特色”,“药物提成”成为获利手段.因此,一个医师本该赖以生存的价值空间出现缺口,失去道德认知的内聚力.

2.3技术理性的“空间迷恋”,造成环境因素与人文精神的认知困境

精神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同时,也是最具有活力的标志.区别于物质空间同时彰显人们的价值追求以及审美情趣的就是文化空间.而由于文化具有同质性,又组成了带有特色的族群空间.文化空间的诞生正是弥补了人类自诞生以来的原始特征,是人的未完成性与开放性共存的表现.医学作为生命科学技术,必然纳于知识空间,但“人化自然”必然使社会空间内涵了包括传统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内容的文化印记.因此,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敬畏生命、精益求精等也必然内涵于医疗规律之中,医学文化空间的不断发展正是人类本质力量自我确证的过程.自西方医学传入以来,人们迷恋于西方医学的“立竿见影”,开始急于求成,加强了对技术理性的关注,造空间狭小.医学生文化教育的缺席让意识被庸俗纠缠,环境的变化与人的改变处于“异时空”之中,人自身变化的滞后性最终不利于医学精神的发展.

3促成“空间和谐”,改变医学生认知困境的策略

3.1面对网络“族群空间”,信息教育不可缺席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培养新时代信息能力型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挑战.对医学生而言,除了具备多方渠道获取医学信息的自觉性外,还应在信息分布及传播的不平衡状态下,有效挖掘和判断信息,对信息的评价具有预见性,从而在网络流动空间中形成大脑“过滤空间”,去伪存真.由于信息能力的培养在大学之前始终处于缺席状态,致使学生只能依据自己的主观意识要么被信息有预谋地支配,要么无意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使信息空间越来越私人化.针对媒体报道的医疗事故新闻,虚假信息,漏报错报,引起社会舆论质疑,使得许多刚刚入学的医学生因对医学专业本身认识存在局限性,不能适应紧张的学习任务,在网络寻找“同命相连”的族群空间,便组成了不可小觑的“负能量场”.所以,即便进入大学,尽管医学生在大学期间以专业学习为主,学校依然是信息教育的主要输出地,学校应承担起信息教育的责任.对此,医学院校应定期开展网络信息教育课程,涉及信息传播、信息选择、信息素养等方面内容,针对信息教育在医学院校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应提供强有力的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有计划的开展、有规范的指导,真正能够形成系统的信息教育空间.

3.2面对现实“利益空间”,特色教育不可缺席

在空前的激烈竞争的新时代,努力学习本领以适应社会,成为医学生普遍认可的价值目标.他们怀着崇高的职业理想走出偏远地区,闯进繁华都市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却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现实中经济空间的等价交换原则被他们错误地植入职业价值空间,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将功利主义摆在首位,重报酬轻责任,在强烈的经济空间暗示下,造成价值空间迷向.医学生由于其学科性质特点,极易忽视意识形态的相关学习,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没有脱离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忽视了现实空间中的多样化与教育空间中理论与专业性的结合,使学生时常感觉课本的空泛与不真实,无法引起共鸣.我们并不缺乏思想政治的教育,但却流于形式,疏于内容的创新.对医学生应采用专业特色教育,将未来医务工作人员的角色意识与公民的责任意识结合起来,将医学生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信念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结合起来,将胸怀仁爱的情感经验与公平正义的秩序意识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与医学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元素交叉空间”,真正解决医学生认识上的困惑.

动物医学专业描述范文6

DM是数据库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yindatabase,KDD)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KDD是将未加工的数据转换为有用信息的整个过程(图1),包括一系列转换步骤,从数据的预处理到DM的后处理[1]。其最早是在1989年举行的第11届美国人工智能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artificialintelli-gence,AAAI)学术会议上提出的,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门新兴技术[4],其开发与研究应用是建立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的出现、对巨大量数据的快速访问、对这些数据应用精深的统计方法计算的能力这4个必要条件基础上的,以数据库、人工智能和数理统计三大技术为支柱[5]。

2DM的基本模式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DM的任务通常有两大类:预测任务和描述任务。预测任务主要是根据其他属性的值,预测特定属性的值,主要有分类(classificaion)和回归(regression)2种模式。描述任务的目标是导出概括数据中潜在联系的模式(相关、趋势、聚类、轨迹和异常),主要有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异常检测3种模式[1]。

2.1预测建模(predictivemodeling)

涉及以说明变量函数的方式为目标变量建立模型。有2种模式:分类和回归。分类是用于预测离散的目标变量。在临床医学中,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就是典型的分类过程。Melgani和Bazi[6]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心律失常数据库的心电图为原始数据,采用不同分类模型,对心电图的5种异常波形和正常波形进行分类。回归是用于预测连续的目标变量。回归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中如医疗诊断与预后的判别、多因素疾病的病因研究等。Burke等[7]采用各种回归模式对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2.2关联分析(associationanalysis)

用来描述数据中强关联特征的模式,用于发现隐藏在大型数据集中的令人感兴趣的联系。所发现的模式通常用蕴函规则或特征子集的形式表示。关联分析主要应用于DNA序列间相似搜索与比较、识别同时出现的基因序列、在患者生理参数分析中的应用、疾病相关因素分析等[5]。有学者对37000例肾病患者进行了追踪观察,监测肾小球过滤率、尿蛋白水平和贫血状况,结果发现以上3种生理指标中的任何一项异常都伴随着心脏病发病率的上升,这种肾病与心脏病“关联”的现象可发生在肾病的早期阶段[8]。

2.3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

旨在发现紧密相关的观测值组群,使得与属于不同簇的观测值相比,属于同一簇的观测值相互之间尽可能类似。聚类分析在医学领域中主要用于DNA分析、医学影像数据自动分析以及多种生理参数监护数据分析、中医诊断和方剂研究、疾病危险因素等方面[5]。罗礼溥和郭宪国[9]利用聚类分析对云南省25县(市)现有的112种医学革螨的动物地理区划进行分析,发现云南省医学革螨的分布明显地受到自然地理区位和特定的自然景观所制约。

2.4异常检测(anomalydetection)

用来识别其特征明显不同于其他数据的观测值。这样的观测值称为异常点(anomaly)或离群点(outlier)。异常检测的目标是发现真正的异常点,避免错误地将正常对象标注为异常点。换言之,一个好的异常检测器必须具有高检测率和低误报率,其主要应用于检测欺诈、网络攻击、疾病的不寻常模式等[2]。

3DM的方法及研究趋势

在DM算法的理论基础上,DM常用方法:(1)生物学方法包括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2)信息论方法包括决策树等;(3)集合论方法包括粗糙集理论、近邻算法等:(4)统计学方法;(5)可视化技术等方法。DM经过十几年的蓬勃发展,很多基本算法已较为成熟,在其基础上进行更加高效的改进和算法提高显得比较困难,如传统的频繁模式和关联规则挖掘在近几年的国际著名会议和期刊上已不再作为重要的研究主题[10]。近年来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相继探讨DM的最新方向。Yang和Wu[11]汇总形成了DM领域十大挑战性问题报告;Agrawa等[12]探讨了DM的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Piatetsky-shapiro等[13]讨论了DM新的挑战性问题,并主要探讨在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多媒体挖掘(multimediamining)、链接挖掘(1inkmining)、文本挖掘(textmining)和网络挖掘(webmining)等领域所遇到的挑战。与国外相比,DM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是对DM方法的介绍和推广,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当前DM已成为大型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时所必须采用的方法,证券和金融部门已将DM作为今后重点应用的技术之一。有学者以HIS和LIS数据库信息为数据源,人工神经网络为工具,概率论为依据,对常规检验结果和质谱指纹图数据进行DM并应用于临床实践[14-16]。

4临床医学DM的特点

DM作用于医学数据库跟挖掘其他类型的数据库相比较,具有其自己的特点。以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病历参数、化验结果等临床数据为基础建立的医学数据库是一个复杂类型数据库,这些临床信息具有隐私性、多样性、不完整性、冗余性、异质性和缺乏数学性质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医学DM与常规DM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医学DM方法包括统计方法、机器学习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和数据库方法等。将这些不同的挖掘方法应用到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以及医疗管理等各个领域,从疾病的诊治、医疗质量管理、医院管理、卫生政策研究与医疗资源利用评价等方面去获取诸如概念、规律、模式等相关知识;用于对疾病进行分类、分级、筛选危险因素、决定治疗方案和开药数量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