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用技术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实用技术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实用技术培训

中医实用技术培训范文1

2012年,我校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和区总工会的中心工作,全方位开展对企业及行业在岗职工、困难职工、下岗职工、农民工、农村农民等人员的培训工作,并努力寻求适合我区各类人员就业、再就业的培训工作新思路和新办法,使培训工作真正做到能使学员提高技能、自谋生路、自我创业的目的。

一、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技能水平

(一)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采集务工人员信息,对辖区内所有在册的企业在岗农民工进行摸底调查。采集劳务市场信息,广泛联系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建立稳定的就业渠道。我校对全年的培训工作分时段作了科学划分,突出了各时期工作的重点,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经常与相关企业、乡镇村屯的领导一起探讨适合在岗职工、农民工就业的热门课程,以便更好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实施方案中对培训任务逐期进行分解,以确保培训任务顺利完成。

(二)加大宣传招生工作

在全区利用广播、电视、民间信息报进行招生宣传。除了借助一般的宣传方式招生公告,还多次在全区巡回流动宣传,在城区及全区各主要乡镇钉挂招生宣传公告牌,走村串户散发宣传资料5万余份。建立了城、乡、村三级招生体系,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招生政策,化解群众思想顾虑,提高思想认识,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教学是技能培训工作的重点。为提高培训质量,我校制定了相关的作息纪律和各种制度,并逐人签订培训协议。在学员管理过程中实行教师跟踪管理,随时了解掌握学员动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根据学员自身素质的差异,因人施教并注重实践。采取教师指导、企业实习、岗前实习三级递进的实习方式。当期不能学会的学员可选择重新学习,也可随时回校重新跟班学习。

(四)狠抓观念更新

部分受训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思想意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差,习惯于老经验、老传统,外出打工多为苦力,付出多而回报少。为了使学员扩大就业范围,增加收入,我们一方面努力让学员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能,一方面千方百计更新学员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不断增强学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商品意识和创业意识,使之具备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务市场的能力,从而稳定就业机会,扩大就业范围,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五)建立培训档案

学员培训资料的整理与建档是整个培训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为此,我校由专人专责完善细化内务管理和入档保存。同时,还与劳动就业局联系,组织学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为合格者颁发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

(一)依托主导产业,明确培训方向

从主导产业大豆、玉米种植入手,围绕生产技术,结合自然条件和生产特点,突出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围绕优质、高效农业,推广优质品种,普及节本增效的先进实用技术。从有意识地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围绕各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如食用菌栽培、特色种植等。

(二)打造新模式,提高服务效果

中医实用技术培训范文2

关键词: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模式

中医适宜技术是医药卫生行业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创新、积累总结形成的"简、便、验、廉"且不以药物为主的诊疗技术和方法,以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提供的、社区居民愿意接受的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实用技术[1]。为使这些投入少、见效快,可以迅速提高基层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同时迅速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方法[2]得以有效地推广应用,各地都选择了适合当地的推广模式。如重庆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模式为: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项目负责人积极组织协调,项目研究与推广组的中医专家直接实施技术推广培训,各级医疗技术人员积极接受技术培训推广的模式[3]。江西省认为本省中医适宜技术最佳的推广模式为"政府主导+协会组织+市场导向"的综合推广模式[4]。虽然各地推广模式略有不同,但都是由政府主导,各基层单位医生为受训的主体,各基层单位在整个推广过程中基本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推广应用情况也不尽人意。为寻求更完善、更实用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方案,本中心开展了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中医医师间互教互学式推广模式,并进行了效果评价,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中医适宜技术在中心内推广前后,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服务患者数量、应用适宜技术医生人数、中医师人均开展适宜技术数、中心内开展适宜技术数量及应用适宜技术治疗病种情况。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前后中医科业务量变化情况。

1.2方法

1.2.1中心内适宜技术推广方法 中心成立适宜技术推广小组,负责寻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上海市推广的适宜技术规范,根据培训前中心适宜技术开展情况确定每位中医师应该准备的培训课件,经中心内上海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员及经过专业培训的中医师审核通过的课件作为中心的培训课件,自2012年12月开始,每周三中午集中进行培训,所有的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验收,自2013年2月全面开展中医适宜技术。

1.2.2数据收集 中心在门诊医生工作站中开发了中医适宜技术应用统计软件,平时医生在门诊应诊使用中医适宜技术时,只要选择适宜技术名称及备注,患者的基本信息会从医保卡自动读取,医生的信息从医生的工号自动收集。软件还能根据管理者的需要自动生成每月汇总表及患者明细表。本次调查收集的数据为2013年2月~7月及去年同期的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数据。中医科业务量是从中心信息科每月统计的各科室业务量报表中提取中医科业务量。

1.3统计方法 所得到的数据均为Excel形式,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人数明显增长 中心内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前后,适宜技术服务人数由推广前的194人增长到推广后的2111人,增长988%。患者的平均年龄及治疗患者的年龄段无明显变化(见表1)。

2.2中医人员业务能力明显提高 中心内适宜技术推广后,中医医师业务能力明显提高,应用适宜技术治疗疾病的医生由推广前的7人增加到9人,增长28.6%;人均应用适宜技术的数量由5种增加到12种,增长140%;中心共开展的适宜技术数由12种增加到30种,增长150%;中心应用适宜技术治疗的疾病种类由9种增加到22种,增长144.4%(见表2)。

2.2中医科主要业务指标显明增长 中心内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后,中医科业务增长明显,主要业务指标针刺、推拿、拔罐、穴位敷贴、耳针、中药熏洗、中药熏药分别增长31.3%、32.7%、53.6%、14.2%、576.1%、167.5%、142.5%,只有穴位注射较去年同期减少10%。主要业务指标合计较去年同期增长41.2%(见表3)。

3 讨论

3.1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有利于中医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通过本次调查知,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后,半年内中医科应用适宜技术服务患者数量增长988%,中心应用适宜技术治疗疾病的医生增长28.6%,人均应用适宜技术的数量增长140%,中心共开展的适宜技术数增长150%,中心应用适宜技术治疗的疾病种类增长144.4%,各项指标与推广前比较均有明显地提高,说明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助于基层医疗机构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与张云兰、杨竹、王润华[5]及程薇、房耘耘、石学峰等[6]的调查结果一致。

3.2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利于中医科业务量的提高 通过本次调查知,通过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中心中医科业务增长明显,主要业务指标针刺、推拿、拔罐、穴位敷贴、耳针、中药熏洗、中药熏药分别增长31.3%、32.7%、53.6%、14.2%、576.1%、167.5%、142.5%,主要业务指标合计较去年同期增长41.2%,与石学峰,程薇,房耘耘等人调查的县综合医院、县中医、乡卫生、村卫生门诊量增长23.27%、34.24%、69.13%、13.33%[7]增长比例略有不同,但均有明显增长,说明适宜技术推广中医是促进业务增长的重要因素。

3.3社区卫生中心主动参与的适宜技术推广模式是以往各种推广模式有效、必要的补充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领导的重视程度、技术的疗效、老百姓的接受程度、收费价格、医生的技术水平等[2,8-9]。虽然各地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但效果均不理想。本中心也面临着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问题,每次中医医师开会及与中医师单独面谈时,他(她)们总是找一些似乎很有道理的借口。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中心在适宜技术的应用方面有着很好的基础,所以中心决定在内部进行互教互学式推广模式,可以同时解决领导重视、技术欠缺、医生水平等问题。通过本次推广应用的效果知,院内互教互学式推广模式可作为"政府管理,项目负责人组织,专家培训,医疗技术人员接受培训"和"政府主导+协会组织+市场导向"等推广模式有益、必要的补充。

参考文献:

[1]申长虹,陈子霞,徐霖,等.天津市社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1053-1054

[2]傅聿铭,杨永利,施学忠.河南省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影响因素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8,7(29):61-63

[3]曹文富,杨竹,唐成林,等.重庆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模式分析[J].医学信息2010,11(23):169,172.

[4]张建文,饶新华,林少龙。江西省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模式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6):4-6.

[5]张云兰,杨竹,王润华.重庆市推广五项农村中医适宜技术的反馈信息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疗,2010,13(13):1409-1411.

[6]程薇,房耘耘,石学峰等。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对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影响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1):32-35,40.

[7]石学峰,程薇,房耘耘,等.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对卫生机构服务量及业务收入的影响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1):988-992.

中医实用技术培训范文3

陆兆友是山东省平邑县白彦镇沙庄村人,4岁时因患小儿麻痹,双腿成二级残疾,从此双拐不离身。20多年间,他从不向命运低头,用双手谱写了一曲创业赞歌,带动很多乡亲走上了致富路。

身残志不残 走上从医路

勤奋好学的陆兆友,小学、初中期间,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上高一时,因看到同学们蹦蹦跳跳,青春期的他自卑感油然而生,加上家庭贫困,无奈泪别校园,辍学回家,开始挣钱养家。

农村的孩子,又是残疾人,能干什么呢?最初,陆兆友对前途茫然无措。

然而,在家人的帮助下,陆兆友开始学习当时比较热门的裁缝手艺。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后,买回布料加工成成衣,再到集市上去卖,一年下来能挣三四千元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但好日子不长,父亲患病,弟弟疯癫,家境每况愈下,又是收不抵支。

面对困境,20岁的陆兆友提前成熟了,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继承家族世代相传的中医,发挥特长,当一名医生。陆家原来是中医世家,后因历史原因中断了行当,陆兆友从小受到熏陶,有一些中医基础。

通过函授,他参加了齐鲁大学中医班的学习,1992年取得了资格证书,成为一名乡村医生,月收入能达到1000多元,几户是当时同龄工薪阶层收入的七、八倍。有了一门当家技艺,家里的生活也渐有起色。后来,为父亲治疗食道癌又花去不少钱,父亲1995年去世时,家中负债3万多元。

重担,就像一座大山,再次压在了陆兆友身上,他日思夜想发财的路子。1996年初,他离开新婚燕尔的妻子,远赴河南郑州从医挣钱,3年间省吃俭用,还清了所有债务。

投资五百万 发展金银花

经过在外多年的磨砺,陆兆友眼界宽了,经济意识强了,经过多方考察,他决定投身运输行业,1998年,他借款50多万元,购买了第一辆运输车。

拖着双拐跑运输,在常人看来,是何等艰难。再难也要干,陆兆友克服腿脚不灵便的困难,学会了驾驶。为了多挣钱,他和雇用的司机替换开车,人歇车不歇,常常是24小时连轴转。由于他诚信经营,货源渐渐多起来,两年后又添置了第二辆运输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3年,陆兆友在河南南阳被车撞飞20多米,整整昏迷了5天5夜,住院后,身上绑满了钢板,幸运的是,他与死神擦肩而过,挺了过来。养伤5个月后,他又购买了第三辆运输车,次年,第四辆车也加入他的运输车队,这时,他一年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

但中医、中药材始终是他心头难以割舍的惦念。从事运输业的第10个年头,即2008年,陆兆友毅然处理掉所有车辆,开始种植中药材。他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体力逐年下降,运输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薄。而中药材行业是自家的老本行,几年来,自己利用跑运输之便,一直关注这个行业。平邑是金银花之乡,全国60%的金银花产于这里,近几年金银花价格行情又一直看好,他认为,搞中药材行业潜力将会更大。

陆兆友拿出多年积攒的500万元,注册成立了山东振兴药业科技有限公司,他抓住金银花价格有高有低的市场行情,适时购进卖出,第二年就赚了500多万元。

严把质量关 形成产业链

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中药材“少了是宝,多了是草”,价格暴涨暴跌一直是这个行业难以避免的现象。尽管目前金银花市场行情很好,但陆兆友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指标成分不明等问题频出,只有建立自己的药材基地,生产出质量稳定可控、绿色无污染、安全有效的优质药材,才是长久之计。

陆兆友开始调研市场,以减少中药材生产的盲目性。2009年,他牵头成立了联邦中药材种植协会,吸纳了400多户药农入会,以“公司+基地”的模式建设有机中药材基地,从源头上严把中药材质量关。同时,他和外地客商合作,由他提供技术、种苗,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建立金银花种植基地,面积近万亩。

为提高科技含量,陆兆友又先后同青海科技大学、南京中药科研机构合作,研发中药产品,提高附加值。 2010年,陆兆友经营的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年销售收入高达5000多万元。

如今,陆兆友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的厂房在当地工业园建成,加工车间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成为当地集中药材种植、育苗、购销、深加工为一体的龙头企业。中药材市场瞬息万变,有的人因药材价格暴涨而一夜暴富,也有不少赔掉了家底。陆兆友坚信,只有把产业链不断延伸,才能抵御市场风险。

致富不忘本 援手助他人

多年来,陆兆友坚持做事先做人,踏实做事,诚信经营,对周围人能帮则帮。青海科技大学一位教授想在当地进行金银花培植实验,慕名来找陆兆友。陆兆友爽快地答应下来,不仅无偿提供了2万多棵金银花苗,还亲自送到青海。后来,那位教授介绍陆兆友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拓宽了陆兆友科研方面的人脉。

陆兆友的企业中有不少残疾人。中药材的除草、采摘、收购、挑材、切片、加工等工序,因肢体的活动量不大,很适合残疾人干,陆兆友便把这些岗位优先提供给残疾人。他说:“我作为一名残疾人,深深地体会到这个群体生活的艰辛。有时,对残疾人的帮助并不需要很多钱,他们需要的是一份爱心、一个机会、一份技能,是生存的勇气和生活的希望。”对一些住在偏远地方或者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陆兆友也会无偿提供苗木、技术,优先回收他们的中药材,想办法增加他们的收入。陆兆友的做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他创办的公司被列为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

苦难,是强者的垫脚石,是弱者的绊脚石。是被垫得更高,还是被绊倒趴下,就看自身的勇气。陆兆友一次次面临磨难,却又一次次从磨难中走出,面前的一个个困难,仿佛是上天有意安排的锤炼,一次次拓展着他的人生格局。从一个肢体不便、负债累累的残疾人,到身价千万、产业辐射多地的企业家,陆兆友身残志坚,从未向命运屈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们,是否首先需要学习陆兆友的勇气,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不然,外在的帮扶作用终归有限,靠自己的肩膀,才能撑起一方晴空。

陆兆友因为身体的原因自卑过,但他克服了自卑,认清了自身的优势,而能在机遇成熟时不断向中医药产业靠拢。这说明,要发展,必须找准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优势。优势的来源是多样的,可能是自身,也有可能是家庭,还有可能是地域。对于陆兆友发展金银花产业来说,中医世家、金银花产地都变成了优势资源。

中医实用技术培训范文4

一、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变“给什么要什么”为“要什么给什么”

群众需要的不仅是“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花”只艳一时,“炭”才暖人心;群众要的是精品是实惠,而不是垃圾不是形式。经过多年的探索调查,了解群众所需所急,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不断改变形式内容、方式方法,把政策下乡、科技致富、文化扶贫、卫生宣传、法律普及、教育支援等相结合,从最初的“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从“最初的探望”到“经常的留守”,从“天女散花”到“对口帮扶”,从“给什么要什么”到“要什么给什么”。下乡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城乡交流的层次也越来越深入。

1、文化下乡改进方法

文化下乡引导农村舆论,解疑释惑“三农”政策,提高农村文明,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下乡演出年年实年年新。每年从全市各行各业抽调文艺精英,组织文艺宣传队,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国策文艺宣传在“思想上突出主题,内容上贴近群众生活,艺术形式上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格调上雅俗共赏”,其演出每年达20多场,行程达300多公里,踏遍每个镇街,历时半个月,节目达20多个,观众近10万人次。此外还有春节、元旦、五一、国庆等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

(2)、下乡图书成精神食粮。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组织送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戏剧下乡、下村、下社、到校,每年有300多人下乡流动、走街串户,送书上门近10000万册,捐献图书1000多册。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3)、下乡电影做“银幕教科书”。与企业联姻,72支农村电影队常年奔走于乡村校园,每年放映7200多场,观众达250万人次以上,放映优秀国产故事片400多部,农村科普、科技影片100部。中小学爱国主义电影系列化教育,把电影送进校园,每生每期观看4-5场国产优秀故事片。

2、科技下乡拓宽渠道

种田需科学,“雪中送炭”式的科学下乡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持。

每年组织各类科技人员下乡,多渠道向农村送科技书刊、科技录像带和科技资料。组织好科技大集、科技之冬等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活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难题。结合农业科技推广月活动的开展,组织18个市级部门、15个市级学(协)会、300多个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平均每年组织科技赶场150多次,出动科普宣传车150多辆,展示科普展板、橱窗3000块,接受咨询群众约20多万人次,发放资料60多万份。

3、卫生下乡完善机制

卫生下乡为农民致富注入了新鲜活力。

动员广大医务人员下乡,为农民防病治病。动员各方力量,把一些药品和医疗器械送到农村,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乡村医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计划生育政策和优生优育知识,提供计划生育服务。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街头宣传、议诊等形式,向农民群众送医药,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平均每年下乡20次,参加活动的医务人员达500多人次,出示展板400多块,发放宣传资料40万份,议诊群众4000多人次,受益面近45万人。

4、教育下乡持续深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农村教育是农村致富的关键。我市创选性地把送教下乡作为活动内容之一,常年开展。

常年组织学科带头人、名师、全市初中、小学、幼教优秀教师近100名到到各个乡镇、特别是贫困山区支教、送优质课、示范课下乡,平均每年送教下乡100多次,指导山区教师近600多次,为农村中小学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带去优秀的教学资料、器材;等30名幼教教师送教到等地,每年约24次80多节。何德芬等30多名小学教师到傅家、石门、中山等地,每年约30次100多节。等40多人中学教师到等地,每年约35次120节。

二、变“多下乡”为“常下乡”,变“送、教”为“培、建”

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是提高农村文化、科技、卫生、教育水平的根本。广大农村在张开双臂迎接来自城市的文明成果的同时,急切地呼唤着知识更新、思想更新、观念更新的建设力量。仅靠组织几次集中活动,动员人员下几趟乡,送一些东西,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渴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致富的问题。治本之法是变城里人主动送、主动教为农民主动学、主动用。

1、变“多下乡”为“常下乡”

农民主动学和自觉用的前提是变“多下乡”为“常下乡。“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要求数量、内容、时间上的“多”。“常下乡”要求把组织活动与机制建设

结合起来,既抓住当前,也考虑长远,通过有效的工作机制,保证“三下乡”扎根于乡。

(1)、对口援助全面开花。市委办、市府办、组织部、宣传部、农办、科协、移民局、民政局、教委等部门、企事业单位按照“五定”(定点、定期、定量、定指标、定效果)原则,有针对性地与灾区、贫困地区结对子,对口支援,长期帮扶。经常深入到等边远镇,与对扶贫村开展组织生活、文化活动、交心谈心活动,与当地村干部、群众一起找贫困症结、为致富出点子、找项目、谋出路。形成精力尽可能多地往那儿投,物资尽可能多地往那儿送,人员尽可能多地往那儿住,信息尽可能多地往那儿传,设施尽可能多地往那儿建的有效机制。

移民局除每年组织机关干部到中村送实惠外,还牵线搭桥让其与支坪的结成对子,花铺村每年不定期向进行物资、种子、化肥、衣物、粮食、技术、资金方面的援助。教委向对口扶助村每年提供教学实话援助,还帮助双凤新修了学校。

(2)、文化下乡时时有处处有。四大片区元旦春节文艺演出异军突起,以其广泛的大众性、鲜明的地域风格渐成“一地一特色、一地一风格、一地一品牌”的艺术格局。全市各镇街参与面达90,形成了要我演为我要演,东西南北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形势。演出场近30场,受众达50万人次,吹拉弹唱戏曲偕全,内容丰富、声势浩大,营造了节日的吉祥气氛,成了农民自己真正的演出。农民亲切的称为“常驻农村的流动艺术团”。

(3)、支教活动持续深入。每年选派直属学校的20-30名骨干教师到贫困山区支教一年,实行轮换制,保证城里的先进教育在农村年年有、月月有、日日有。党校的干训科科长李健、一中的骨干教师周习文、师范校教研室副主任袁义星等100多人前仆后继到边远的等地支教,给农村学校带去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成为广大农村教师身边的导师。

(4)、卫生小分队走村串户。人民医院、中医院、卫生保健所、疾控中心的近100名业务骨干组成卫生小分队深入农村开展农民健康检查、议诊、疾病防治教育等。各镇街卫生院每月到各村卫生室进行指导检查1-2次,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各村卫生室的赤脚医生成天奔走于田间地头,农民群众在家就可以享受送上门来的各种医疗服务,吃药、打针、治病样样方便、样样放心。

2、变“送教”为“培建”

农民自觉主动学和自觉用是“培建”的目标,“送”、“教”、“用”结合,“培”“建”结合是解决“三农”的根本。培,就是通过培训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建,就是村村建设农村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基地。

(1)培训培养造人才

人才是干好一切事情的根本,培养是造就人才的途径。

把为农民培养文化、科技、卫生、教育人才作为评价各职能部门“三下乡”工作的主要依据和活动的主攻方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集中办班、现场授课、送出去学习、手把手传授等形式来培育人才。依托江南职高农业培训基地,推行村干部学历教育,到现在已完成中专学业毕业的共3703人。这些人回到村后,对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2003年起,根据市委市府提出的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村班子建设要求,与渝西学院、委党校联合开办村干部学历教育大专班,2003级和2004级共招收学员149名。村干部把学到的技术传授给群众,起到了以一带十,以十带百的作用。每年在镇、村、社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50多期,科普讲座20多次,推广新品种10多项,传播新技术近50项。此外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科技致富典型经验,增强农民致富本领。

柏林镇天坪七社社长经过培训后,回家在山上放起了300多头黄羊,年收入超过1万元,像他这样的例子有上千人。等贫困村每年还选出农民到绣庄村、花铺村学习实用技术,培养了一批农村技术带头人。

教委每年利用寒暑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到城、师范进修校培训基地、五大教研究片区作新教材、课改培训,每年达2000多人次,每次达4-5天。

(2)、建设基地

只有从阵地上加大建设,才能破解农村致富奔小康的瓶颈。

为此采取了财政、考核、部门捐赠和多方筹集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全市27个乡镇都建立了文化站,村村建起了农村示范图书室,部分乡镇村村建有藏书500册以上的图书室。建立了农民俱乐部、山歌队、腰鼓队等100多个。80%以上的村建立了广播室、阅报栏、文化活动室。村村建起了卫生室,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建立了50多个科技园地科技书屋。成为农民学技术、学文化、得信息、强身健体的有效场所。

民政局向每户提供5000元的援助实施高山移民,在2年内实施完毕,共支援10多万元,该村的贫困户在中山镇街上新修了漂亮的楼房。并联系慈善协会为敬老院修建了15万元的老年人健康活动中心,为老年人营造了一方娱乐天地。在实施西部远程教育中,全市村完小以上都有电视。3000万远程教育资金让每一所村完小的农家娃受益,坐在教室鼠标一点就能看到听到北京等地名师特师的课。

三、变“输血”为“造血”,变“三下乡”为“三扎根”,培养一支不走队伍

“输血”重在“送”,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造血”重在“培建”,方是长远之计。变“输血”为“造血”,变“三下乡”为“三扎根”,关键是培养一支不走队伍。

1、变“三下乡”为“三扎根”,增强农村造血功能

“三扎根”就是不仅要使专业技术人员“常在乡”,关键是要在农村建立一支不走的文化、科技、卫生、教育队伍。用几年的时间达到每村至少有一个法律明白人,每户有一个科技当家人,每村都要有符合标准的文化、科技、卫生活动设施,从而增强农村“造血”功能。

“三扎根”工作讲的是农民想的,干的是农民盼的,把文化科技卫生送到了农民院坝上、家门口。只有变“三下乡”为“三扎根”,才能变“输血”为“造血”。从而增强农村的造“造血”功能。由于利用了广大农民有强烈需求的群众基础,利用了农村有一批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的人才条件,利用了农村乡镇曾建立过一批文化活动设施的物质根基,因此效果显著。

傅家镇特困户严均林在从社长那儿学到了一些养殖技术,在傅四公路边圈养200来只小尾寒羊,从而一举脱贫致富。而像他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在送教下乡中,许多农村教师迅速成长,开始了送教进城。张艳等农村教师送教进城,为城里的同行们上课5次达20多节。

几年来“之夏”、基本国策文艺宣传、四大片区巡回演出的熏陶,许多农民的文化水平明显提高,自发加入到文化演出中,每年的“之夏”都有农民演员专场,每年的四大片区演出中都以群众演员为主角,他们用大众化的方式,谈农民新生,演农村生活,唱农业丰收。有的片区演出中,当地的群众演员还当上导演、策划。各种群众人才在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新时期农村中的文化带头人。

院退休人员王家林在中山老场开设,常年举行川剧座唱,古镇上时时丝竹声声。中山文化人丁明星的明星茶馆里,常常高朋满痤,拨弄琴弦。成为中山文化的一道风景,引得前来欣赏的游客络绎不绝。农民小说家欢镜听在下乡活动中汲取营养,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2、“三下乡”与驻村工作相结合

活动能够在农民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与驻村工作的结合成也分不开。它丰富了“三下乡”的内涵,拓展了“三下乡”的领域,充实了“三下乡”的内容。

驻村工作队员在帮助当地理清发展思路、引进帮扶项目的同时,广泛组织开展了“三下乡”活动。先锋、柏林、杜市等镇街每年选调精英到村上挂职、促进农村各种问题的解决。

中医实用技术培训范文5

目的:探讨改良银质针史灸治疗颈椎痛的疗效。方法:将140名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改良银质针艾灸组,对照组,均接受牵引加手法治疗,改良银质针艾灸组同时接受银质针艾灸加小针刀加药物注射疗法。治疗完成后按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评分。结果:改良银质针史灸治疗颈椎病有显著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改良银质针艾灸 颈椎病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的椎间关节(椎间盘、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退行性改变,累及(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血管(脊前动脉、椎动脉)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从头、颈、胸到腿、足,从皮肤到某些内脏,都可有异常表现。颈椎病不仅影响颈部神经、血管、脊髓,而且常常波及心、脑血管、胃肠道等组织。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低头工作方式的人群增加,电脑、空调、汽车的广泛使用,颈部受到风寒湿的机会增多。颈部外伤的可能性也增加。据统计:我国有1亿颈椎病患者,已成为与现代社会相伴随的一种现代病和多发病。该病缠绵难愈、治疗难度大。如何有效治疗颈椎病成为临床工作的重要课题。从2006年4月至2007年5月本文作者收集我院确诊颈椎病患者14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改良银质针艾灸组(治疗组)和牵引加手法按摩组(对照组)各70例,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0例中,男79例,女61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16岁;病程最短4天,最长33年;有颈部不适、疼痛者132例;头痛、晕眩症状者76例;咽痛、耳部疼痛52例;肩部疼痛、胸部及胸部裹束感49例;上肢疼痛、麻木、肿胀者45例;胃部不适、心悸、胸痛者41例,步态不稳、多汗、便溏、便秘者27例。

1.2 分型 诊断为颈型及软组织型颈椎病10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9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交感型颈椎病42例、脊髓型颈椎病37例、混合型颈椎病76例。

1.3 影像学检查 140例患者均摄DR片、正侧双斜位片,59例摄SCT片、DR片发现135例颈椎生理弧线改变,103例生理弧度变直,37例呈反弓,3例生理弯曲加大,94例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79例椎间孔有狭窄,集中在颈4、5。SCT检查发现140例患者中86例有颈椎间盘突出症,集中在颈3、4、5椎间隙,有51例患者椎管狭窄。摄片严重程度与临床症状不成正比。

1.4 将140例患者随机分2组,改良银质针艾灸组70例,用银质针艾灸加小针刀加药物注射治疗后。再做5次颈牵加手法按摩:对照组70例,仅做5次颈牵加手法按摩。他们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都具有可比性。

1.5 诊断标准 采用史可任编著《颈腰关节疼痛及注射疗法》第一版颈椎病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改良银质针艾灸治疗组 用上海曙新科技有下。从进针到出针只需1/3秒,这一过程时间很短。要求施术者全神贯注动作熟练敏捷。

火针取穴:病侧头部运动反射区、百会、风池;上肢取肩井,肩隅、曲池、合谷;下肢取环跳、风市、阳陵泉、太冲、足三里。每次选取5~8穴用火针治疗,隔日治疗1次,20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电针治疗,取穴与治疗组相同。

2.3 功能评定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用中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评定;运动功能用简式Fugl-Meger评估量表评定。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20次后分别由专人进行评定并填写表格。

2.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X±s)表示,使用spssl5.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方法用t检验。

3 结果

二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式Fugl-Meger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el指数评分结果、组内及组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P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式Fugl Meger评分、改良Bar&el指数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三项评分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

4 讨论

脑梗塞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急性发病患者大多住院抢救治疗,一般来我院诊治的脑梗塞患者早期治疗在本医院神经内科完成,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大多数脑梗塞患者病情稳定后即转到我科病房实施二级康复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电刺激治疗、手功能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行走训练、床到轮椅转移等。有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吞咽训练;有言语障碍的进行言语训缘;有心理障碍的进行心理辅导;有高血压病的常规服用降血压药。本研究的三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均进行必要的内科治疗(如降压药、扩血管药、神经营养药)和常规康复训练,在必要的内科治疗及现代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该项研究。

脑梗塞患者存在很多功能障碍,其中偏瘫肢体痉挛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能否有效地抑制痉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是提高康复疗效的关键。用火针治疗中风偏瘫历史悠久,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火针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以火针速刺病位及反应点,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粘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循环,旺盛代谢,使受损组织和神经重新恢复功能。高天宇用火针治疗脑中风后上肢痉挛并设电针组对比疗效,并得出结论:火针的刺激量远远大于普通针刺,可在普通针刺无效的情况下取得好的效果。云燕用火针为主治疗急性脑梗塞66例,通过观察得出以下结论:①火针通络可朗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未施火针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恢复;②可明显缩短疗程,使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③在施治时间上,发病时间越短越好。贺氏三通法治疗中风的经验中明确指出温通法是以火针为代表,强通法的典型方法是火针放血或三棱针放血,还特别指出在中风后遗症期的肢体瘫痪,病情顽固,经络闭阻不通,多用温通、强通之法,即用火针疗法。《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火针可改善血液循环,调整血液流变学,增加局部营养,因其刺激量远远大于普通针刺。王桂芳用火针在脑卒中患者痉挛肌上多针点刺使肌肉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段建刚在《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MBP基因表达影响》一文中指出“本研究从基因转录水平进一步明确了针刺可促进脑缺血区MBP基因的转录,并且早期针刺优于晚期针刺”。限公司生产的长12cm,直径1mm的银质针,用长

2cm,直径2.5cm的艾柱,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单,用2%利多卡因5ml作颈部疼痛区局部麻醉,20分钟后在麻醉点进针,直达骨膜下,针尾置艾柱,点燃艾柱直至燃尽,冷却后拔针,选三分之一针眼注射(2%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20mg+0.9%氯化钠注射液5ml+维生素B122500ug122mi)混合液,用3号小针刀作痛点松解,消毒后用止血贴敷针眼,休息20分钟后回家。嘱24小时针眼勿湿水,2天后回门诊复查,开始做颈牵和手法治疗,隔日1次,共做5次。7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上述治疗。

2.2 对照组 70例对照组患者坐位牵引20分钟,手法按摩20分钟,用点、按、揉、拨、滚法推拿风池、风府、大椎穴,颈枕部至背部上段,彻底松解颈、肩、背部肌肉,隔天1次,共做5次。70例患者均完成本疗程治疗。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仅在劳累或天气变化时偶感不适,功能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功能有所改善;无效:经两个疗程后,临床症状体征无好转,功能未改善。

3.2疗效评定(见表1)。

从表1可知,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1%,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P

4 讨论

4.1颈椎病病因病机 颈部活动要完成静力学(如维持头颈姿势)和动力学(完成各种动作)的双重负担,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颈部肌肉、血管、神经丰富,易受损伤和风寒湿侵袭,造成颈部软组织充血水肿发生无菌性炎症,使之痉挛、粘连致颈椎生理曲线改变、椎间盘、小关节、韧带产生退行性病变、骨质增生,压迫和刺激了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交感神经,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症状。目前颈椎病患者群体年轻化,城乡发病率均高。

4.2 改良银质针艾灸治疗颈椎病机理 银质针艾灸是上海静安区医院软组织外科创始人宣蛰人教授从“九针”中发展而来的,它从85%白银混以少量铜、铬合金熔炼而成,质地柔软,可沿着骨膜弯曲凹面推进而不折断,能准确到达较远距离和狭窄骨间隙的病变部位。银质针针尖钝圆,不易损伤组织。传热快,燃烧时针体温度大于100°,针尖温度为39~41°。密集的银质针(1cm间距)将热能均匀传导到深层病变部位,形成透热网,有增加血液循环、松解肌肉痉挛等功效。一般物理疗法和药物疗法很难达到。小针刀对痉挛和粘连的组织有很好的松解作用,借以解决颈部肌群动态平衡失调。配置的药液(2%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20rag+0.9%氯化钠注射液5ml+维生素B12500ug 122ml)能“用最快的速度,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在疼痛部位进行注射,起到强力消除无菌性炎症、营养神经、阻断疼痛弧的持续传导。银质针+小针刀+药物注射的使用,使复杂的颈椎病治疗变得简单、安全、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特色医疗专科技术培训常年招生

河北石家庄卫康特色医疗培训学校(河北省本级再就业培训基地、卫生部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站)2010年上半年继续举办以下各班。一、第39届五十种疑难杂病高效新疗法综合班每月18日开课。二、第57届胡氏定向正骨疗法高级专修班每月24开课。三、第40届颈肩腰腿痛综合疗法专修班每月27日开课。四、第32届手诊、二十种专病效法、手法排石三台一综合班

每月2日开课。五、第32届激活针疗法、浮针疗法二合一综合斑每月6日开课。六、第41届黑膏药、无铅膏药、巴布剂、自热贴制作技术培训取证班每月9日开课。七、第35届埋线、注射、电激能三合一综合班每月27日开课。八、第30届肛肠科医师实用技术培训班每月9日开课。九、第33届脑中风偏瘫、IRI.~类风湿专修班每月12日开课。十、第24届口腔科医师速成技术培训班每月12日开课。十一、全国密刺针疗法班每月12日开课。十二、全国中医现代辨证速成班 每月15日开课。十三、网络视频班可随时上网学习。十四、国家职业资格取证班 高级按摩师(技师)、营养师、针灸师、推拿针灸师、康复保健、中药调剂、药剂(员、师)、口腔科医师、美容师等10余种专业,证书全国通用,网上可查。十五、76项特色专科函授班随时可以参加。欢迎电话、手机短信或函索简章。来校学习请提前报名。电话/传真:0311-83657172、82192295手机:13001890308联系人:王

老师 梁老师 或网上查询。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石获北路81号卫康学校(冀联医学院)

中医实用技术培训范文6

关键词:罗田县;中药材产业;SWOT分析;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0-5113-04

SWOT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Luotian County

HU Yan-shenga,HU Lan-jieb

(a.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b.Business School,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 Hubei,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s a special industry integrating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into one system.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status and main existing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scale, industry base, industry management and industry brand in Luotian county,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re analyzed by using SWOT analysis.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to develop in a sustainable, healthy and coordinated way.

Key words: Luotian coun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SWOT analysis; sustainable health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罗田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素有“鄂东生物基因库”之称。全县有高等植物资源1 043种,其中拥有中药材品种资源608种[1]。近几年来,中药材产业发展迅猛,正在成为罗田县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2,3]。本研究结合罗田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罗田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促进其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进罗田县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

1 罗田县中药材发展概况

罗田县土地总面积为212 913.33 hm2。从土地资源结构看,林地、园地为主要土地类型,占总面积的68.33%,其分布与全县北高南低的地势相对应,气候适合发展中药材生产。2010年全县农户中药材种植收入过万元的有8 500户,过5万元的有826户,过10万元的有220户,过30万元的有6户,过100万元的有2户。2011年新发展中药材3 533.33 hm2,全县人工种植面积达到9 200 hm2,年产量4.5万t,产值达5.3亿元。中药材产业已成为罗田县名副其实的“幸福”产业。不仅如此,中药材产业还带动了罗田县旅游业的发展。依靠中药材走上富裕路的罗田县,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两型”社会。罗田县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教兴林示范县”等荣誉称号[4-7]。

2 罗田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结合罗田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利用SWOT分析方法[8],分析罗田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如表1所示。

2.1 发展优势

2.1.1 自然条件优越 ①交通便利。罗田县位于鄂东北大别山腹地,东邻英山、南连浠水、西与团风、麻城接壤,北与安徽金寨县交界。县城距黄州区96 km,距黄石市94 km,距武汉市194 km。②土壤环境良好。罗田土壤主要类型有黄棕壤、棕壤,土壤质地以轻壤和中壤为主,土壤pH 5.0~6.5,显酸性或微酸性,是适合多种药用植物生产的土壤。③温度、湿度条件适宜。罗田境内多山,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天堂寨海拔1 729 m,最低点三里畈镇新桥海拔46 m,南北相对高差1 683 m,罗田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总日照时数2 047 h,年均辐射热量457.41 kJ/cm2。年平均气温16 ℃,年均降水量1 330 mm,全年降水多集中在5、6、7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0%。④水质优良。全县山脉以天堂寨为主体,分4支向南偏西方向延伸,依山脉走向,境内有5条大河,502条支流流经全县,加之罗田县远离大中城市,地上水和地下水都未受到污染,这种水质有利于多种中药材质量的提升。

2.1.2 药用植物资源丰富 全县中药材品种资源608种,主要种植品种有金银花、茯苓、天麻、苍术、当归、柴胡、百合、、桔梗、丹参、瓜蒌等。罗田县“九资河茯苓”被确定为出口免检品牌。2007年罗田县“九资河茯苓”获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授予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2.1.3 人文资源厚重 大别山地区具有深厚的中医药人文资源。罗田县是明代医学家万密斋的故乡,万氏医学造诣很高,被誉为当时的“医圣”,其《万氏家藏》、《万氏十三方》等医学经典流传至今。丰富的中医药人文资源是罗田中药材发展的独特优势。

2.1.4 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为了避免中药材种植的盲目性,保护药农的积极性,罗田县在发展生产的同时,狠抓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发展“公司+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模式,推行订单生产,建立以销定产的产销体系[9]。积极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外接市场,内联药农,传递信息和技术,逐步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2.1.5 加工能力不断增强 全县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有楚天舒药业有限公司、食为天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天然药业、惠涛药业等8家骨干企业,主要从事中药饮片、保健品、中成药等产品的生产,年加工量2.6万t,产值超过4亿元。

2.1.6 销售渠道逐渐打开 目前,全县已建立了中药材合作经济组织18家,与北京同仁堂、津村公司(中日合资)等6家大型工贸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安徽亳州、湖北蕲春等7家大型专业市场保持了贸易往来。全县中药材产品远销到国内10多个省市和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

2.2 发展劣势

2.2.1 种植规模小且散 罗田县种植的中药材品种有近20种,但目前主要是农户零散种植,只有少数几处百亩乃至数百亩的连片种植,但千亩以上的连片种植面积寥寥无几,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2.2.2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由于投入不足,罗田县中药材基地设施相对落后,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排水灌溉、杀虫灯等生物防治设施,而且乡村技术力量也较薄弱,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2.2.3 精深加工能力不强 目前,从总体上看,罗田县中药材加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精深加工能力不够,中药材产品主要还是停留在对中药材的初级加工水平上,产品附加值低。有些中药材甚至是直接把原材料销往外地,如当归、柴胡、苍术等。

2.2.4 产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大部分加工企业在原材料收购、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品牌培育等方面受资金短缺的制约;二是产业开发资金不足,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

2.3 发展机遇

2.3.1 市场前景广阔 中医中药作为国宝,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中药材为原料生产的保健品消费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同时,欧盟经过几年的引进试验,已决定将以“药品”开放中药的进口。这就意味着中药材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潜藏着巨大的商机。要满足市场需求,惟一的方式就是大力推广人工栽培中药材以解决市场的需求。

2.3.2 发展机遇良好 一是国家实施中药现代化;二是武汉城市圈建设;三是2008年省政府启动的“大别山100万亩桑茶药板块经济区”项目建设;四是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决定。这些都为罗田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

2.3.3 政府支持 一是建立领导工作机制。罗田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中药材产业的规划制定、组织管理和工作协调。各乡镇也相应建立了领导专班。县与乡镇、乡镇与村都签订了中药材生产目标责任书,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县农业、财政、科技、林业等涉农部门也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大力扶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大政策激励措施力度。罗田县政府建立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中药材基地建设。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和用地倾斜等政策,对完成年度基地建设任务的乡镇、村、组和种植大户,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资金补助,对有突出贡献的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加工企业给予奖励。三是县政府加大向上争取板块项目资金、整合涉农资金、引进外资和吸引民资的力度,加快罗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2.3.4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以不断提高药农生产技术水平为目的,罗田县加强了对药农实行实用技术培训。这种培训以远程教育培训班和面授培训班相结合。他们主动与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协作关系,每年聘请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药研究院等院校专家来罗田讲学。药农通过学习,不但提高了文化水平,而且学到了最新的农业科学知识和应用技术。在罗田县农委、科委、林业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目前该县通过多种方式培训药农人数已达10余万人。

2.4 面临的威胁

2.4.1 自然灾害频繁 罗田县中药材生产面临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涝灾、旱灾、病害和虫害。2012年由于气候反常,金银花、茯苓等呈现出减产趋势。此外,金银花、苍术、桔梗等在气象灾害来临时病虫害大量发生,因而使其产量减少和品质下降。

2.4.2 精深加工技术落后 由于罗田县中药材主栽茯苓、金银花、天麻、百合、苍术、桔梗等10余个品种,除茯苓加工技术较成熟外,其余品种的加工水平还较落后,基本上是直接晒干法、直接晾干法和普通烘干法等初级加工方法,真正上档次、上台阶的加工企业寥寥无几。同时,加工企业也没有形成叫得响的品牌,严重地制约了罗田县中药材产业化的发展。

2.4.3 市场竞争愈演演烈 相对于云南、陕西、山东、河南等省的中药材产区,罗田县中药材虽然有其独特的功效,但由于在品种纯度、加工贮藏能力、市场开拓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加之罗田县部分中药材品种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因而罗田县中药材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3 罗田县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分析罗田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提出如何抓住机会、利用优势、克服劣势、避免威胁的战略建议。

3.1 明确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布局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绿色罗田为依托,以经济合作组织为纽带,以科技为支撑,统筹规划,科学布局。谋大规划、做大基地、办大企业、唱大品牌、争大市场,力争做大做强茯苓、金银花等几个主导品种的大产业,在国际国内形成产业大优势。

3.2 调整品种结构,实施区域化种植

针对罗田县中药材品种多,生产园品种栽培规模小且杂的实际,应根据市场需求,对罗田县现有中药材品种资源进行重新评价与定位,着重筛选优质品种,选优标准应突破只重产量忽视质量的传统做法,并根据不同中药材品种的用途和市场的需求情况而定,同时,还应结合加工的需要,选择能带来最大经济效益的中药材品种。

3.3 培植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

罗田县要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着力引进和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中药材产品深加工企业。继续加强企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之间的协作,推进罗田县中药材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进程[10]。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种,要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整合与保护,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3.4 加强科技体系建设,强化技术服务

一是继续完善县、乡(镇)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中药材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二是加强优质中草药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强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湖北中医药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

3.5 加强行业自律,严把质量安全关

要使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其质量安全是根本。罗田县药农一是要加强行业自律,严格按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杜绝使用禁用农药,减少农药使用量;二是要严格技术规程,科学管理,分级采收,生产出优质安全的中药材,增强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要严格标准分级包装,严防以次充好,不使用防腐剂。农业、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农产品的监管力度,确保中药材产品质量,维护产品声誉。

3.6 不断开拓市场,构建营销网络

要想把罗田县中药材做大做强,必须迅速占领市场制高点,不断构建和延伸国内外营销网络,提升罗田县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还要进行与罗田县相关的中药材产销形势分析,加强与国内外中药材主产区的联系,及时掌握中药材生产动态,及时产销信息,指导全县中药材生产和销售。同时,要积极运用电子商务在全国乃至全球建立中药材营销网络,借助现代物流体系,改善中药材贮运条件,拓展国内外市场。

4 结论

SWOT模型分析表明,罗田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罗田县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其可在巩固自身优势,最大限度把握好发展机遇的同时,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充分利用罗田县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中药材产业。同时,还要结合罗田县山川秀美的生态优势发展旅游业,以带动其经济发展[11,12]。研究表明,罗田县中药材产业未来发展应坚持科学规划、区域种植、扶持龙头企业、提高质量、唱响品牌和拓展市场并重,大力发展高档优质中药材,不断推进罗田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 程水源,鲍宏礼.鄂东特色农产品及其产业化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丰阁.运用价值链理论分析黄冈农业战略与竞争优势[A].黄冈市人民政府,黄冈师范学院. 黄冈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33-38.

[3] 汪秀芬.依托地方优势发展现代农业[A].黄冈市人民政府,黄冈师范学院,黄冈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38-40.

[4] 黄冈市农业局调研组.黄冈大别山试验区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N].黄冈日报,2011-11-28(3).

[5] 赵 新,张朝珍.强化生态立县理念 做强中药材产业[N].黄冈日报,2012-06-07(8).

[6] 张朝珍.“药材之乡”药飘香——罗田县发展中药材产业侧记[N].黄冈日报,2011-01-15(1-2).

[7] 郑光文.发展药材产业,振兴农村经济[N].黄冈日报,2011-01-29(3).

[8] 魏 媛,吕 君,范天君.贵阳市乌当区杨梅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3):633-634.

[9] 胡 震.念活“药材经”的致富带头人——记罗田县九资河镇九资河村委会主任叶成武[N].黄冈日报,2011-11-10(2).

[10] 叶 茂.稳步推进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建设[N].黄冈日报,2012-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