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经济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媒经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范文1

第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传媒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比而言,传统媒体的传播只能以单向传播的形式进行,而新媒体技术可以让媒体实现双向传播,创新、丰富了媒体传播的方式。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传媒行业的运行成本,例如,各种社交媒体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用户与媒体间的互动成本,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传媒行业的交易成本,其原因在于电子商务使交易过程变得简单安全,交易过程采用互动会谈和第三方支付,缩减了业务洽谈的时间,交易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促进了传媒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传媒企业的规模扩大,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要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强化管理,不断创新,以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传媒行业的深度变革。

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特有的丰富性和交互性,同时又保留了媒体的专门性和个体化,其传播成本与其他形式相比较低。比如,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媒体的传播结构,在互联网环境下,不仅人人都是传播者,媒体也成为了信息的受众。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信息的传播变得丰富而迅速,信息的传播与接收不再是单一地由媒体向大众传播,媒体与大众的角色变得灵活、可互换。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又或者成为信息的受众,这使得社会话语权结构发生变化,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变得多元化,从而促进了跨平台媒体的发展。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媒体进行新闻交流,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和社交软件进行交流。新文化的产生便是大众与媒体互动的结果,比如网络流行语言、网络文化等,比如“菜鸟”“大虾”等词汇,都产生于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下。同时,公民可以通过网络与政府机构进行交流,由此可见,新媒体使传媒行业变得更具包容性,媒体互动性大大提高。

第三,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传媒行业的发展壮大。

传媒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很大,据统计,传媒行业在去年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达数千万亿元,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行业之一。新媒体时代,传媒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行业的信息化进程,从而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贡献了力量。同时,新媒体技术使得传媒行业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多元化、高自由度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时效性大大提高,因此有利于传媒行业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形成良好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第四,新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处理方式。

互联网的超链接方式使新闻报道更具深度和广度,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更具自主性和可选择性,提高了受众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传媒行业信息传播理念的发展,促使传媒企业接受新的理念,建立新的多位一体的新闻模式。不仅如此,还可以促进新闻采编方式的不断更新,大大提高新闻采编的效率。

传媒经济学范文2

关键词:传媒产业边界 系统经济学 传媒经济研究

传媒产业概念界定的内在特征

在界定传媒产业概念之前,我们首先就产业的内涵和基本构成因素做出一致性界定,产业经济学对产业概念比较统一的理解是“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系统,是与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内部包含有部门、行业、业种等多层级;是面对共同市场空间,生产或提供某类具有共同特性的产品或服务的集合体”。这一概念包含了产业划分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产业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本质上要求符合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要求有投入产出;二是产业是复杂系统或集合;三是产业内部的构成要素如产品或服务,具有同质性;四是产业边界与生产力发展程度相关联。

传媒经济研究领域关于传媒产业的概念界定有以下几种:传媒经济学家阿尔瓦兰(Alan B.Albarran)认为“传媒产业是基于娱乐、告知和资讯等目的的服务产出及基于消费者偏好,自我肯定和社会展示等目的的人造产品的集合”该提法注重了产业产品产出的特征,但忽略了产业系统内的生产活动特征,具有展示平台作用的劳动诸如版面设计,传受终端研发没有包含在内,显然缩小了产业边界。英国学者奥康纳认为:“传媒产业就是经营符号性商品的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于它们的传播价值。”这里将传媒产业的产出定义为符号性产品,这又扩大了传媒产业边界,符号性商品通常还包括艺术品的设计、生产等环节,而艺术品的主要特性是不可复制性,这与以大范围传播为基础的传媒产业是不相吻合的。在《中国传媒产业蓝皮书》中崔保国教授认为“传媒产业是指传播各类信息、知识的传媒实体所构成的产业群,它是生产、传播各种以文字、图形、艺术、语言、影像、声音、数码、符号等形式存在的信息产品以及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的特殊产业。”该提法并未严格依据产业活动性质和活动特征进行分类,有些行业在中国尚未完全或不可能产业化,如新闻生产,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有些行业不属于传媒领域,如教育培训、管理咨询业态,如按照上述定义均应包含在传媒产业内,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国内学者对传媒产业的概念多未作严格界定,讨论研究传媒产业的相关问题时多采取传媒产业的概念范围已确定的研究假设,往往从单一子产业的特征、发展现状来归纳传媒产业总体特征。应当指出,概念和分类原则是指导学术研究的基本工具,传媒产业概念界定的多样化说明当前传媒经济研究领域对传媒产业相关问题尚未取得一致认识,概念存在差异,研究范围和统计口径就难以统一,不利于传媒产业的学术成果指导实践以及中外传媒产业的比较研究。把握好传媒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明确发展方针和指导原则。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产业边界理论对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诸如市场进入、联盟或其他设计企业边界变化的决策中都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指导,并且都具备严谨研究假设和逻辑推导,以及大量的实证研究为依据。但是,每个学派都存在自己的不足之处。效率学派为人诟病的就是它的关于产业边界与资产关联性的因果关系。专有资产投资尽管与产业边界有很强的实证关联,但其中包含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资产专用性也有可能是产业生产活动内部化的结果;势力学派运用数学工具多于实证分析,并且现有研究多关注产业边界的扩大,而缺乏对称性的关于产业边界缩小的研究;身份学派的主要缺陷是个人身份、团队身份和组织身份相互关系到底如何还未有定论,造成实际应用和测度方面的困难。效率学派、势力学派、身份学派只是新古典经济学中在产业边界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其优点和弊端需要各自领域学者深入研究。值得指出的是上述学派在研究假设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缺乏对国家制度层面的考察。原因是欧美经济学发展所处的社会系统相对比较稳定,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较少发生,针对中国的社会转型期的制度变革和传媒产业的特殊性,系统经济学在传媒产业边界这一问题上将有更多的研究机会。

对于传媒经济现象,当前主流的产业经济学认为:单一产业或经济区域内,不同的分工水平产生了不同的综合生产力,该产业或地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其综合生产力边界,并且分工水平越高,生产力越靠近生产可能性边界。但是,由于存在着分工收益与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在交易效率不高时,效用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不会是最高分工水平。因此,系统经济学认为,现实经济现象中帕累托最优不一定与生产可能性边界吻合,而是当交易效率改进时,帕累托最优和市场均衡会生产可能性边界逼近。传媒经济现象中,交易效率是促进传媒市场发育和生产效率提高的推动力量,在传媒产品的流通效率决定着传媒产业的生产力水平;当交易效率改进时,它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减少资源的稀缺性从而促进传媒经济体的增长和发展。

系统经济学产业分类的( f ,θ, D)相对性准则

产业概念的界定首先要基于产业的正确分类,已有的关于产业概念的定义绝大多数是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缺乏定量研究的支持。传媒产业与一般工业品生产行业有较大差异,当产业发展较快时,研发的技术知识已远远超过产业最初定义,如果按照产业发展初期的划分原则,就人为的缩小了产业延伸空间。另外,针对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如果传媒产业定义为传播知识、信息的媒介组织的生产、分配、使用、销售等活动,则很难概括和表述传媒产业的生产形式和产品特征。

基于系统经济学的产业理论认为,产业的边界有产品特征决定。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将企业的技术变化和知识做为“黑箱”处理,简单抽象化为生产函数,产业边界由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成本决定,企业之间的垂直分工被认为是在给定的技术状态下,企业内部生产与外包生产之间基于交易成本的均衡。系统经济学认为,产业本身即为复杂经济系统,在系统内,个体为同一生产目的进行技术和知识集成,并体现为知识技术集成—新知识、新技术产生—产品创新的动态过程,产业边界是系统内知识集成效率的表现。

由上文可知,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系统,是与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内部包含有部门、行业、业种等多层级具有层级性的复杂系统”。昝廷全和吴学谋在国际《控制论》杂志(Internat ional Journal of Kybernetes)上发表的“复杂系统的泛系聚类与层次分析”一文中提出了复杂系统聚类的(f,θ,D)相对性规则,其中f 表示复杂系统元素之间的原始关系,θ为分类原则,D 为各元素之间关系f 的权重水平。f表示各经济元之间的原始经济关系,H为所选定的产业分类准则,D为f的权重水平,产业分类的(f,θ, D)相对性准则是指:f,θ,D三个变量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导致不同的产业分类。经济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因此,复杂系统聚类的(f,θ, D)相对性准则自然可以用于经济系统的产业分类。系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一般的可将产业视为由若干经济元及其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组成的集合,即:

产业经济系统=({产业(i) i=1,2,…,n},{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硬部,软部)

其中硬部是指各个产业的有形部分,如机械、产品、生产方式等,软部是指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或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设产业经济系统的经济元集合G,则G可表示为:

G=({ai i=1,2,...,m},{fA2}) (1)

A={ai i=1,2,...,m}

在集合G中,各个组成部分即ai之间的经济关联是有先后次序,占据不同的权重的,设各经济元之间的泛权关系集合为W,则W可表示为:

fA2×W (2)

公式(1)可改写为:

G=({ai i=1,2,...,m},{fA2}) (3)

根据上面假设θ为复杂系统分类原则,用θ商化各个经济系统的有形组成部分即A,则得到商集(A/θ):

A/θ={A1,A2,...,AM}, (4)

A1,A2, ...,AM则为根据分类原则形成的新的产业类型,与之相对应的产业系统可表示为:

G1=({A1,A2,...,Am},({f1 (A /θ)2

×W}) (5)

这里f1表示各个经济元按照分类原则θ形成的新的泛权经济关系,也可以是经济系统所具有的相同利益关系等。

分类原则θ一般为半等价关系(相容关系),且满足下列条件:自反性,即经济元ai本身属于同一产业系统;对称性,如果经济元ai和am属于同一产业,那么ai和am也同属于一个产业系统。

另外,由于分类原则θ为相容关系,可推出由θ商化A所得的不同产业A1,A2,…,Am之间有交集,即:

Ai∩Aj≠ (i≠j) (6)

而当分类原则θ为等价关系,即不相容时,θ商化A所得的不同产业A1,A2,…,Am之间没有交集,即:

Ai∩Aj= (i≠j) (7)

按照等价关系划分产业正是传统产业组织分类的原则,如魁奈在《经济表》中的分类方法和配第-克拉克定律。由于等价关系是半等价关系的特例和进一步限定,因此,我们选择产业分类中的(f,θ,D)相对性准则中的θ为半等价关系,这就使得我们的产业分类方法自然包容了传统的产业分类方法。

采用产业分类的(f,θ,D)相对性准则解决了传统产业划分中某一产业“非此即彼”分类缺陷,并且给出了数学意义上的严格描述,适用于当今技术、知识快速发展所导致的产业形态多变,产业融合加快和产业边界模糊。

结论

传媒产业有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且在很多方面与其他产业有较大区别,如产品的不完全市场导向,生产过程知识空前密集,产品形态多样化以及产业的非集聚性等,传媒产业处于不断的分化重组中,已经并将不断继续催生新的产业形态。按照传统的单一产业划分原则无法清晰勾勒出传媒产业边界。

根据系统经济学当中的产业分类(f,θ,D)相对性准则以及产业经济学的概念范式,本文认为传媒产业是“创造、生产、流通、销售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信息商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参与、支撑服务的集合”。其中信息商品的限定排除了现阶段尚未市场化的组织或产品,对应于国家政策规定中事业、产业两分开的原则,即将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特定组织传递内部资讯的媒体与参与市场流通,侧重消费特性的信息商品区别开来;创造、生产、流通、销售在反映产业活动的同时,也突出了传媒产业的生产特征,创造既包括产品创新,也包括服务模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创新性和智力投入是传媒产业赖以生存、得以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与之相关的参与、支撑服务的集合”则是根据经济关联度将以“创造、生产、流通、销售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信息商品”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各个离散的经济元按照分类原则连接在一起,比如印刷业、电信传输和接受终端制造行业,现阶段在产业划分中应被纳入传媒产业当中。

参考文献:

1.付玉辉.大媒体产业: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陈炳亮.不同学派的企业边界理论评析与研究展望[J]. 社会科学2011(10)

4.费聿珉,王洋.基于能力的企业边界理论的演变和发展[J].特区经济,2011(2)

传媒经济学范文3

为学员订制蒸笼

创富不忘传技人

从2006年11月八宝玫瑰镜糕第一次亮相以来,全国各地共有100多名学员学习了该技术,并在短期内见到了效益。感谢电话不但打到了张老师的办公室,还打到了杂志社,为张老师投上一票。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的吕先生不但公开承认自己靠卖八宝玫瑰镜糕赚到了钱,还带动家人及亲属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吕先生是今年1月初函授学习技术的,他本人有一份正式工作,但因收入不高,所以一直在寻找适合兼职创业的项目,当他在杂志上看到关于八宝镜糕的报道时,眼前一亮,产生了学习的想法。他在1月8日收到两套蒸笼及技术光盘、说明图纸等后的第三天就开始试卖了,从18:30-20:30两个小时就净赚了80多元。当吕先生推着三轮车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心里就有了打算,那就是发动全家人及亲属加入到卖镜糕的队伍中来,进行分工细致明确的经营,专人在家做镜糕,专人推着三轮车卖镜糕,专人送货,就这样经营半个月后,大家一致提出了蒸笼不够用及想要增设新摊位的要求,吕先生看着一天比一天多的营业额也认为这个方法可行。于是,月末便给张老师打去了电话,希望购买4套蒸笼。吕先生是第38个要求单独购买蒸笼的学员,张老师为了满足学员对蒸笼的迫切需求,就在当地又聘请了6名老师傅专门雕刻蒸笼,2月中旬,第一批蒸笼出来后马上为吕先生邮去了4套。目前,吕先生是流动经营与摊位经营相结合,镜糕的20多种口味在他那里都可以品尝得到,他本人对张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

像吕先生这样对张老师充满感激的还有很多,比如,春节期间做飞机回去上海的刘先生、新疆的许先生,他们对镜糕都信心十足,技术学成后为了早经营早见效益,不惜花高价做飞机返程。当他们在杂志上看到张海涛老师被评选为财富英雄时,怀着喜悦的心情给张老师打去了恭贺电话。

真心教技保学会

低成本确保赚钱

张海涛老师能把自家祖传的风靡西安的特色小吃――八宝玫瑰镜糕的技术呈现于世,这种无私的精神就决定了他对待学员的态度:认真负责、耐心细心。河北涿州的张女士丈夫是开挖掘机的,她自己平时在家照顾刚满一周岁的孩子,无聊平淡的生活让张女士产生了做点什么的想法,在偶然机会下看到了八宝玫瑰镜糕的宣传。2007年3月初,她以函授的形式进行了学习,可是照着技术资料上写的做,张女士就是做不出成型的镜糕,多次电话向张老师求助后,做出来的镜糕依然不理想,张老师通过电话沟通意识到张女士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就建议她亲自来西安面授。3月18日张女士来西安学习技术,经过张老师耐心的一步一步地教授,她没到1个小时就完全掌握了技术,临走时,还特意在西安购齐了制作镜糕的原料,张老师粗略估计,那些原料都用完了,张女士最低能赚5000元,而成本还不到100元,由此可见,镜糕的成本有多么低。张女士回家后,又重新开始制作镜糕,一下子就成功了,3月24日周六那天,她丈夫帮着她在家附近的市场旁建了个临时摊位,现做现卖,当悦耳的蒸笼铃声一响起时,立刻围上来30多人,一上午就以1元一个的价格卖出了400多个,喜出望外的张女士还忙里偷闲给张老师打了个电话,连说感谢张老师的真心传授技术。如果说张老师在技术上对每一个学员负责到底还情有可原,可是四川的一名学员因在当地买不到量小的果酱,居然让张老师从西安邮寄5斤装的果酱,张老师心里明白这样的学员是不想投入太多,唯恐见不到效益,其实,八宝玫瑰镜糕的成本确确实实在0.1元-0.2元之间,卖0.5元两个都赚钱,更别提是1元一个了,因为八宝玫瑰镜糕定位于百年特色休闲小吃,人们吃的是文化和特色。

八宝玫瑰镜糕的火不是那种看上去很火学了就后悔的火,而是实实在在的火,最多一天会出现10名学员共“团聚”的景象。而就在采访临结束前,张老师高兴地告诉记者,2006年12月18日,台湾明星吴佩慈来西安拍宣传片时,对西安的小吃迷恋有加,特别是镜糕,一次能吃3-4个;另外,八宝玫瑰镜糕已被河北邢台的一家大饭店作为甜点搬上了餐桌,仅4个镜糕及周边配以雕刻花点缀的一盘八宝玫瑰镜糕价格就在15-20元,这利润够大吧;最后,张老师强调:他只想通过以上两点再次说明,镜糕是一个深受大众喜欢的特色小吃,希望有心人能及时抓住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在他人口食之福中成就自己的创业梦想。

相关链接:A.八宝玫瑰镜糕寓意步步高升,蒸笼现有:迷你型,流行型, 巨大型,还可根据您的要求定做。B.八宝玫瑰镜糕在明珠镜糕的基础上又新推出双料五香镜糕及重味麻辣镜糕。C.贺张海涛被评为年度财富英雄,决定2007年5月1日―6月15日对面授或函授的学员,免费赠送蒸笼2套(10层含配件)及西安名小吃光盘(价值500余元)。

地址:710014陕西省西安市自强东路952号

传媒经济学范文4

关键词:《辋川图》;空灵静寂;美学思想

一、禅宗美学

禅宗是佛教的一大宗派,讲究心性的养成,认为万事万物的终极是趋向虚无缥缈的静寂境界,讲究心灵上的感悟,主张的美学思想与传统的宗教崇拜的观念不同,引导人们关注“人性”本身的美,影响了古时文人审美思想的转变,他们开始以空靈静寂的美学形态为呈现方式。在唐朝,中国国富力强,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都处于高峰期,这期间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政策,吸引了众多外来民族,于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繁荣景象——儒、释、道思想在这一时期相互融合。而现实政治是残酷的,多数人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因此文人们不再以实现政治抱负为业,而是开始人生艺术化、理想化的精神追求,于是佛教禅学思想、各种宗派开始在盛唐时期活跃起来,使盛唐时期审美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

王维是禅宗美学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常常表现柔和、静谧、协调的山水静景,他的山水田园诗所营造的静谧与幽深的境界被当作典范,影响了中国山水文学“以静为美”的基本风格与审美情趣,这种追求也成为了他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特点。这样的转变同他人生的遭遇有很大关系,早年他与其他的文人相似,在传统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下,内心有着极其远大的政治抱负,而正当他春风得意之际,安史之乱发生了,这也成为了他人生轨迹的转折点。唐朝中兴,唐肃宗打回长安,恢复统治,王维因为曾经在安史之乱中为安碌山服务过,于是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王缙因为扶助肃宗有功,用他的功名为哥哥王维赎罪,从此王维再也没有入仕做官,而是退隐乡下打理他的田园。缘于自身的遭遇,他曾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理想在现实中幻灭,是一个曾经对政治抱有幻想的热血之士最后的落空和幻灭。正因如此,王维的山水诗、山水画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皈依禅宗,从中获得心灵的释放,开始真正永恒的本质追求。于是王维在中年就半隐退到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之地,开始研究佛教文化,过起了禅修的日子。而他政治上的失意也直接导致他思想和艺术审美的转变,与其他文人那种仅仅追求艺术的表情尚意不同,他将自己的所感与所悟慢慢组成独特的审美感知,并运用在他的作品中。他的绘画作品《辋川图》里,山川湖泊、船只舟辑、游人渔夫等载体就是空灵寂静的禅宗美学最好的体现。这些元素作为特定的审美对象成为他融入自然、感受禅境的体现。

二、王维《辋川图》的美学思想

(一)辋川别业概述

辋川地处唐长安附近蓝田县内,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西南,是秦岭北麓一条风光秀丽的川道。这里峰峦叠嶂,景色怡人,《辋川志》有云:“辋川形胜之妙,天造地设。”是很多文士墨客向往的山川卧游之地。唐朝初期,诗人宋之问在此建造了辋川山庄。开元十六年(728),王维在宋之问建造的辋川山庄的基础上依据自然地貌进行改造,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整治重建了这座园林。在这里建造了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等,每个小景幽寂典雅,营造了一个文人所向往的艺术氛围。他将陶渊明理想中的桃花源、文人理想中的世界真正建造出来,并用一幅《辋川图》保留下来。现存《辋川图》的版本很多,但并非王维的真迹,是后人临摹版本,正是一幅《辋川图》,开启了水墨山水画的先河,也对宋之后的文人山水画和田园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维在创作《辋川图》的时候,同时运用了音乐、诗歌等艺术手段,在《辋川集》中,他以20个场景入诗描绘辋川别业,与《辋川图》里的景致一一对应,每首都是一幅美丽的独立画作,展现出园林的精致、山水的清秀、境界的静美。

(二)《辋川图》的美学特征

《辋川图》画面以群山环抱的别墅为主体与中心,向外延展开,周围山川起伏,亭台楼榭错落有致。以日本圣福寺和美国西雅图两个摹本为例,绘画表现手法为青绿设色,将描绘对象表现得细致入微,呈现出悠然超凡的景象,河上船夫撑船经过,悠然而闲适,使人感到轻松惬意,清新脱俗。细品王维的《辋川图》及其诗集,可见其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这里有“绿筱密复深”“山翠拂人衣”的自然风光,有“当轩弥滉漾”“倒影入清漪”的迷人湖光等,景致充满浓浓的诗情画意,是文人山水园林的典范。

1.朴素之美

辋川别业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造景的时候利用自然天成的景致,不刻意利用夸张的装饰。如华子冈等小景,建造的时候首先依据它所处的地势地貌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去构建自然景观,给人以朴素淡泊之感。即便有些小景需要以人工的形式进行改造,也都是在顺应山水之势的前提下进行改造的。如建造孟城坳这个景致的时候,是依据古城堡的原有遗址去造景的;文杏馆是背着湖水而建的;临湖亭是挨着湖水建的亭子等。在建造园林的时候,材料大部分取自于山中品质优良的杏树等,整体风格自然质朴,不失恬静之感。

2.静寂之美

竹里馆这帧小景描绘的是月色下情景一体的意境。通过竹林和明月来展示景色,运用弹琴和长啸来抒怀,表达了诗人的平淡追求。王维晚年创作了一首五绝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独”与“幽”显示了竹林的幽静,竹林环绕房屋,处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独坐”并不会打破这种安静的氛围。“弹琴复长啸”,诗人一边拨动琴弦,一边开口吟诵。“弹琴”和“长啸”映衬出竹林的幽静,同时照应“独坐”的状态,动听的琴声,优美的吟唱,让这种寂静更加幽美。接下来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据《辋川图》描绘,竹馆位于深山之中,很少有人来,只有空中一轮明月映照自己。“来相照”对应的是“人不知”,常人不懂我的乐趣,明月却来做知己,同时也照应了首句的“独坐”。人不知,却不在意,有明月相伴足矣。整首诗展现的是一幅幽静的景象,格调幽静闲适,表达了诗人幽静恬淡的胸怀。在这里,诗与景观相互映衬,共同体现了“空灵静寂”的禅宗美学思想,这种审美观念也是唐代文人共同的审美意识,开始注重对人的存在价值的探索,聚焦从当下现实自然中去体会和感悟,更加注重对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将自己看到的风景和自己经历繁华之后苍凉的心情、对生命的观察用诗画表达出来,简单又富有深意,如禅宗偈语。

3.空灵之美

辋川园林艺术美学的另一鲜明特征就是它呈现出来的空灵之美。王维崇尚禅宗“语默动静体安然”的境界,因此在对园林进行艺术化设计时,他更多的是捕捉自然景观中最能体现空、静的素材,例如幽谷、冷泉、古寺等元素,将自我的感知与外界的景物融为一体,营造悠然自得的禅学意境。辋川中的每一个景致都给游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審美空间,展示了大自然中最微妙的生命节奏,这也是他对“空”的禅宗美学思想的完美阐释。《辋川图》多处留有空白,营造“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的空灵之境,追求与禅境相融的审美意境。

传媒经济学范文5

关键词:园林美学;中日古典园林;中日现代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172-02

一、园林美学概述

(一)园林美

园林美是园林艺术工作对生活的审美意识和优美的园林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①根据以上三点关于园林美的形式,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分析:

1、作为园林美的最重要形态是:自然美,这里的自然并非是自然界纯粹的自然。构成园林美学的要素可能包括了:自然山水、树木花草、建筑庭院等等。因为加上的人的活动,与之产生了一定的关系的“环境”。

2、艺术美,环境其实就是一件硕大的艺术品,必然也展现出了它的艺术美。园林美不仅仅局限于其形式上可视的美,更包括了形、声、色、等相交融所展现出的美的结合。。

3、社会美,简而化之可称其为“残缺的美”。就如景观、建筑也许看来是不美的,而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历史意义会让然产生敬畏、赞美之情,这所体现出的美实质上就是社会美。

园林美也不仅仅是这三者的简单罗列,而是一种有机的结合。

(二)园林美学

园林美学是物化的园林艺术品,表现出特有的园林美。但园林美只是园林现象和形式,并不是园林审美功能的内在原因。所以只有用美学理论研究园林的造园思想,才能找出为什么美,进而总结其规律,以古鉴今,同时它又作为美学分支应运而生。

同美学是应用美学原理研究园林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规律(或造园思想)的学科。其内容包括:造园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及园林审美意识、审美标准、审美心理、哲学思维方式等。②同其他应用美学一样是美学的分支,为园林艺术、景观设计、建筑艺术等环境艺术的发展起到理论支撑和审视鉴别的作用。

二、中日园林审美精髓

(一)中国古典园林主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环境美

自古有之,而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造园旨趣和审美趣味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以及对意境的追求与日本古典园林早起期受佛教影响,产生了对“生命中易逝的美”的关注,两者间有着溯源的相同,又有着时间沉淀后的相异。

中国古典园林,以美学的角度来归纳为两项最基本的原则:一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自然就是理想化的宇宙,所追求的是和谐的天然之趣。二是“巧于因借,精于体宜”的因借比较的审美,奢华与淡雅、委婉与豁朗,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来说这也是构成和谐的审美准则。

中国当代的景观艺术家也在延续和发扬着古典园林的审美,设计师也意识到了历史资源的可贵,景观设计艺术正在悄悄的复兴。他们以古鉴今,以极具创新的手法与技术,创造具有中国城市特色的新景观。景观设计师俞孔坚也在找寻着,天、地、人之间构成的和谐环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位于河北秦皇岛郊区废墟的“通河公园”改造项目。俞孔坚用红色的缎带的栈道将整个环境连接,同时与之相容,打造了极具审美渲染力的作品。

(二)日本古典园林提倡“天地间力量的均衡”的环境美

日本的庭院渊源于中国传统园林。但随着时间的蜕变与沉淀,发展出来了具有一独特特征的庭院景观。禅宗的枯山水、茶庭的美学是日式景观的审美精髓所在。

日本设计师也深受古典传统的影响,但又与传统有着微妙的抗争。日本景观设计师重森三玲的作品就是日本庭院最好的代表。传统与现代很好的融为一体,他的作品同样注重石块的位置,但对变化的植物进行很少的处理。与传统抗拒的方面体现在对于自然景观的融入方面。

与崇森三玲相比,日本当代景观设计师升野俊明的设计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感,但传统又深深的根植于他的作品中。对于他来说场所必须要有具有灵性美感的表达,人们也会被他作品中大胆、非凡的美感所打动。

三、古典园林审美对中日现代景观设计师的影响

(一)自然美的追求

在此提到的的自然美与生态的层面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虽然两者对外观、植物的选择上看起来是相似的,但在值栽的方式上自然花园就显得自由的很多,是从大自然中吸取灵感。然而随着人们对于美的广泛需求,品味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在园林设计中也日益展现出自然的原本风貌。

对于自然美的追求景观设计师也在找寻不同的尝试。人们有时称“自然的花园”是一处设计的荒地,将以往人们对于花园的认识颠覆。它信任自然的力量,放任植物的自力更生。

中国景观设计师王向荣在杭州西湖的整改项目上也坚持了这个立场,区别于以往的重建,他坚持了保护与维护的方法,秉承这种精神让景观设计师多去观察,少自作主张。

法国景观设计师杰勒在巴黎拉维列特公园里的“过度花园”的项目中也展现出这一理念。从荒地中获得设计灵感,他提到物种的存在不会受到违背自然的外力干扰,也没有人为的主观迫害。花园里的植物的消失再生都是自然的力量。这也与园林美学的自然美的意识形态相互吻合。

传媒经济学范文6

简而言之,以手机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即为手机媒体。手机媒体需要以手机作为信息以及接受的终端,其平台就是手机上网,能在这一平台上进行各种以音频、文字以及视频等形式的内容传播移动传播媒介。手机媒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广义的手机媒体涉及到以往的手机短信、手机广播以及手机报纸,同时也包括了手机新闻客户端、手机视频、手机新闻网页以及社交媒体等各种形式。在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的当今时代,手機其实就是一台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电脑,同时也是网络媒体的延伸。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4G等新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应用,手机娱乐游戏、新闻传播、信息服务以及移动虚拟社区等各种附加功能会逐渐增加。可以通过手机阅读书籍、收看电视等,手机就是一张隐形大网,能将众媒体进行整合。

2手机媒体的特点

1)手机媒体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和即时传播性。手机在当下是非常普及的生活日用品,甚至有“影子媒体”之称,形容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并机不离身。另外,手机也能将时间以及空间限制打破,极大缩短新闻的“时间差”,打破新闻“时空性”,新闻媒体报道更快、更新的新目标正在实现。

2)手机媒体的个性化传播和接受模式。因为终端存在固有接收方式的限制,传统媒体要完全实现个性化定制,尚且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手机媒体就能实现传播分众模式。在大数据基础之上,手机媒体能对用户以及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分类,使受众能接收到自己想要知道,或者喜欢知道的媒体信息。

3)手机媒体的多形式化。手机媒体能将文字、音频、图片、网页、视频、影像、实时语音以及电子邮件等功能进行整合,使之呈现功能一体化,充分满足受众的各种功能,在手机媒体中能将同一种内容整合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以此实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3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学上的创新意义

1)手机媒体传播格局的创新。新旧媒体在内容、形式上的融合进程,因为手机媒体的出现而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之上,手机等新兴媒体在不断的壮大;同时,传统媒体也对新兴媒体进行充分利用和整合,使之为己所用,加快了媒介融合进程。

2)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与接收方式的创新。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加,大众传播成为手机媒体的一大功能。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以及组织传播被手机媒体融合为一体,也渗透着自我传播。手机媒体既能实现先行方式传播,还能实现非线性方式的点播以及下载,从而使异时性传播和实时性传播实现共存,受众既可以通过手机媒体了解当前的新闻,又能了解过去的新闻。在手机媒体的传播和接收中,受众对信息的接受自主性以及选择性在不断的加强,人们可以进行信息的自由选择、发送,能实现信息的及时互动性。受众能通过手机媒体进行新闻、电影以及电视等各种多媒体节目信息的在线收看,还能将其与朋友分享,完成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全面对接。与互联网连接的手机其互动性得到了有效的增强,因为其本身就较为注重互动性,能够实现新闻信息传播以及受众的反馈。比如,人民日报在自己的微博上一条消息,关注人民日报的微博用户就能接收到消息,没有关注人民日报的用户也能对其进行检索,而且还能对微博进行评论以及转发,这样一来,就使用户以及媒体的供给者之间的互动性得到极大的增强。

3)手机媒体新闻内容的创新。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用品,新闻产品形态以及内容因为UGC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传统媒体报纸也能通过手机报进行简要报纸图文内容的发送,也能将音视频内容在手机网站上进行展示,还能将所要推送的内容通过手机App客户端进行。另外,手机广播也增加了和受众沟通的渠道,能随时通过手机广播App客户端进行广播信号的接受,还能任意收听各种网络广播电台节目,同时也可以进行广播微信公众号的关注。而手机电视的创新和发展,其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缺点也得到了改进,能对电视直播进行随时随地的收看。传统媒体已经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形式以及传媒界原有的界限,各种传播媒介的在不断实现深度融合,当前的媒体进行全媒体运营中心的建立,也注重各方面资源的调度,受众也能在全新闻形态产品的展现下,得到更为全面的感官体验。手机网络也经历了2G、3G,到现在的4G,新闻信息的接收也因为移动互联网以及手机媒体的发展越来越便捷,不断出现“自媒体”“全媒体”等信息传播渠道。用户自制以及专业新闻生产共同承担起了监视环境的社会责任。

4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学上的发展前景

手机媒体是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快捷、最方便、最具有普及行的媒体平台,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手机各项功能的多样化和科技化,手机的“媒体”地位也逐渐得以体现。现如今手机微博、手机博客、手机支付、手机视频以及各种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手机App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舒适,手机媒体俨然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手机媒体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使手机媒体在社会新闻的传播中往往能够抢先传统媒体,在未来的发展中手机媒体必将成为新闻传播的首选媒介,尤其是在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这种需要第一时间让大众了解的新闻方面,手机媒体将更能体现它的价值所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技术也向着更加智能化、个人化和科技化的方向发展。4G大战的硝烟未散,5G争夺的号角,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悄然奏响。无线技术的更迭带给人们最直接的感受可以总结为一个字——“快”,那么未来的5G依然还是简单的、速度上的惯性升级吗?ITU(国际电信联盟)给出的答案是:5G,不再单纯地强调峰值速率,除此之外最少会带来如下八个方面的改变:峰值速率达到20Gbit/s;终端用户获得的有效速率在100Mbit/s~1000Mbit/s;时延缩短至最少1ms;移动性可支持最高500km/h;连接密度最高可支持100万链接/平方千米(面向广连接场景);能源效率节省100倍;频谱效率提升5~15倍。5G时代的到来,为手机媒体的发展前景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在新闻传播体验上画面感觉更清晰,接受信息更迅速及时,获取方式更自由等等。在通信领域流行一句话,1G、2G解决了人与人的连接,3G、4G完成了人与物的连接。而对于5G,业内人士和专家已经对万物皆可联的生活场景达成了基本共识。正如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的描述是:未来5G将像我们的神经系统一样,将为链接万物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网路,是突破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关键。而以手机作为载体的手机媒体也将随之得到空前的发展,并最终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5总结

手机媒体的普及,使受众与大众传媒接触的要求降低,受众在多媒体信息多渠道传播下,有更多的自我选择,能对新闻传媒信息进行大量的接受。新闻媒介内部,手机媒体需要和通讯公司相互合作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尽管两者之间有共同的利益,但是两者在利益分配和理念融合等方面的还存在一定问题,而这些问题对手机媒体的长远发展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在当前这样一个新媒体不断出现的时代,受众群体越来越专业化和细致化,媒体应该提升自身素养,对自身的新媒体能力不断提高,以此利用新媒体不断获取信息,以此创造一个有利于新媒体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樊畅.手机新媒体在新闻传播学上的创新意义及发展前景[J].西部广播电视,2016(13):16.

[2]赵婷婷.手机媒体在创新新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新闻知识,2015(8):89-90.

[3]张洁.新媒体环境下的营销创新研究——以小米手机营销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5.

[4]魏艳.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手机媒体[J].青年记者,2014(14):65-66.

[5]鲁帆.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媒体发展的几条路径[J].中国记者,2014(3):76-77.

[6]蒋佶成.论我国手机媒体的拓展性发展思路——“四屏一云”打造移动媒体发展新趋势[J].新闻界,2014(8):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