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文1
创意产业内涵的演变
20世纪80年代,创意经济进一步成为经济学家论述的核心。美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中给创意经济定义了一个范畴,他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产业,并划定了知识产权的4个类别: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
真正出现创意产业一词则是在1997年,当时英国组织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旨在提倡、鼓励和提升英国经济中人的原创力的贡献度。1998年该工作小组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率先对创意产业的概念做出了界定,这一界定对创意产业的影响十分深刻,同时也引发了学术领域内对创意产业的研究热潮。
近年来,欧美等国家的报告和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和推进了关于创意部门和创意产业的新观点。一些经济学家对创意产业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调查,力图建立一门新的创意产业的文化经济学。而事实上,各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却存在着不同,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界定和产业统计指标还比较模糊。
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界定和统计实践界定
1997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提出的“创意产业”就是指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通常包括软件开发、出版、广告、电影、电视、广播、设计、视觉艺术、工艺制造、博物馆、音乐、流行行业以及表演艺术等十三项产业,也是截至目前影响最深的创意产业概念。
创意产业在中国兴起的时间不长,关于创意产业的定义存在争议。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金元浦指出,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或创造性产业)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支持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实践。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徐清泉认为:创意产业狭义地理解大体上等同于内容产业、文化产业的高端;广义地理解就是思想产业、观念产业、核心产业、关键产业、高端产业,它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产业的某一个领域或门类,而是涉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丰富创新度的任何产业。本文并不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范畴给予明确定义,更多关注的是实践意义上的文化创意产业范畴。
由于理论体系上的争论,也造成了创意产业统计实践中的差异。北京市统计局结合我国的统计体制现状,已尝试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统计,将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细分为以下几项: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服务、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其他辅助等。但是在我国更多的城市或地区都没有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独立的统计核算,然而越来越多的国内城市对本身的文化创意产业现状与潜力都有迫切的了解需求。因此,基于当前统计数据的文化创意产业评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理论研究概述
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很多城市都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维持城市持久发展力的重要举措。但是每个城市的禀赋条件并不一样,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的短板也不一致,因此建立一个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各个城市正确审视自己十分有必要。国内外学术领域针对区域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评估指标体系做出了大量理论研究。
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3T”理论。创意型城市的“3T”理论是由理查德佛罗里达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创意型城市必须具备“3T”要素,是指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它们相互补充,是创新型城市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针对“3T”理论中的三个主要要素,理查德佛罗里达利用“人才指数”、“技术指数”、“包容性指数”来评估创意产业发展的条件优劣。
由于“3T”理论及其产生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在美国的统计体系之下而产生的,在我国当前的统计体系下很多指标不在统计范畴内,因此该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实践。针对我国的统计实践,以可行的数据进行量化评估为前提,国内学者对该评估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同济大学韩平将我国的评估体系简要概括为两大类:总指标体系和发展重点指标体系,分别从产业规模、人力资源、人文社会环境等角度来构建指标体系。这从理论角度给予了评估实施的支持,但略显遗憾的是,在指标体系中仍有很多指标无法从现有的统计实践中获取数据,若能依其所述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仍需要新的统计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这无形中为评估行为设置了障碍。
本文借鉴国内外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当前的统计实践体系,从可行性角度来建立评估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指标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经济环境
1.产业规模影响指标。产业有其自身的集聚效应,自身规模的大小产生的行业凝聚力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评估时,就必须把文化创意产业的自身规模考虑在内。在衡量过程中,既要考虑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大小,也要考虑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人才存量。
评估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规模时,可利用我国现行统计体系下的第三产业行业划分标准,考察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四个行业的产值指标。本文将这四个行业统称为“类文化创意产业”,以做大致区分。具体应用时,不仅可以对比“类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绝对值,也可以对比“类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例,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规模和相对其他行业的发展情况。
由于创意产业的主要产出来源于创意人才的创意,因此创意人才是发展创意产业首要的因素。因此在分析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潜力时,需要对创意人才的保存现状进行了解分析,具体分析时可采用“类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人数”做量化分析指标,同样在量化分析时,仍可以采用绝对数对比与相对数(行业从业人员数占总从业人员数比例)对比两种方式。
2.经济结构影响指标。经济产业结构主要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本文在评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标时,也按这种产业划分方式分别介绍。第一产业对文化创意的需求很少,因此本文不对该领域展开分析。第二产业可划为工业与建筑业。对于工业而言,不同的行业对文化创意的需求不同。比如同属工业领域,煤炭产品和服装产品两者的文化创意价值含量会有非常大的差异。一般来讲,最终消费品的文化创意价值含量会比较高,而工业初级产品或中间品包含的文化创意并不高,通常轻工业占比重较大的经济结构会更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通过对比轻重工业比例可以了解工业对文化创意的需求大小。
建筑业的地域性非常强,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这一行业往往是最早发展的,即本地的装饰装修市场往往是由本地的装饰企业最早占领的。但是随着人们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整体艺术素养的上升都会使装饰装修行业市场发生分化,在分化过程中才会带来真正的竞争,从而引发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一致。建筑业数据分析可以利用经济普查年鉴的“建筑装饰业产值占比”和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进行预估。如在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中,浙江宁波市的建筑业总产值为5958898万元,其中建筑装饰业的产值为184222万元。按比例预估,2007年宁波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宁波建筑业的总产值为7168731(其中在外省完成为3979万元)万元,则其中的建筑装饰业的产值应该大致在221625万元左右。当然这种近似的比例推导并不严谨,但是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与现实情况并不违背,所以可以采用类似方法来预估。
第三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面对对象,其在经济总量的比重关系也十分重要。经济中第三产业比例越高的城市,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也就越大。因此在分析区域经济结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时,应首要关注第三产业的占比,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类文化创意产业”的占比。
(二)对要素的吸引力指标
1.对资本要素的吸引力指标。产业的发展需要要素的投入,资本要素的投入由行业的投资利润率来决定,由于当前我国的开放程度已经比较成熟,资本的流动在省域间非常容易,因此资本利润率的差异并不会造成区域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差异。资本吸引力的高低更多的体现在政府对资本的扶持力度和赋予的优惠政策。优惠政策是一个相对定性的因素,本文并不对该因素进行分析。另一个体现吸引力因素的扶持力度可以用统计数据来基本衡量。
对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分别有政府财政支持和企业研发支持。由于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由政府以财政支出支持作引导,才能更好的激发企业个体的研发支持。针对政府的财政支出支持力度进行对比,可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较大的财政支出项单列进行对比,这些财政支出分别是:教育事业费、科学支出、文体广播卫生事业费三项支出的绝对数量和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另外,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也能反映整个社会支出结构中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
2.收入对劳动力要素的吸引力指标。劳动力的流动相比较资本流动来讲更加困难,区域间产业吸引力的分析必须重点考虑劳动力的流动。区域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产业收入相对水平的高低。工资水平的高低不应该仅仅考虑绝对的数量,而且需要考虑行业工资水平在社会整体水平的高低。
利用我国现有的统计数据,考察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时,可以选择“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工资”指标,由于我国没有现行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项统计,因此可以选择“类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指标。从业工资水平要具备吸引力,不单纯是工资绝对数值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往往社会平均高工资水平对应的是高社会平均生活成本,所以某一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吸引力的高低不能单纯以绝对数量反映,更需要考虑该行业工资水平是否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若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幅度越大,则越说明该行业从业人员处于社会的高收入阶层,因此行业从业吸引力也就越大,自然有助于该行业人才的储备和引进。在此处以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作分析指标,选择“类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关系来判断行业从业吸引力。
3.环境对劳动力要素的吸引力指标。人的一生由三大事项构成:学习、生活、工作。创意人才在决定其工作发展地时考虑更多的是工作与生活,工作的吸引力源于收入与机遇,生活的吸引力源于生活的舒适程度。对于工作的吸引力分析已经通过上述收入进行了简要说明,而工作的另外一个吸引力机遇,需要区域加大城市影响力、提高国际开放程度来弥补,本文对此不进行研究探讨,而是重点分析生活环境对劳动力要素的吸引力指标。
根据统计居民生活的八项支出数据,针对食、住、行等方面进行分析,选择的统计分析指标可以为:恩格尔系数、人均居住适用面积、公路运输里程密度(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创意源泉指标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需要的是创意人才,而创意人才的创意源泉也并非凭空而来,创意也是源于生活的。因此一个地区对创意产生所营造的氛围也直接影响到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创意氛围的营造与区域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有着非常大的关联。创意氛围的构建十分重要,其中文化多元性是创意产业十分重要的因素。以国际一流创意城市纽约为例,作为“民族大熔炉”的纽约,有近800万人口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个民族,其中犹太人有200万左右,非洲裔黑人有200万人左右,华人也有60多万。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而文化多元性可以成为创意的基本源泉。在我国现行的统计体系中,对该因素分析时可以选择年旅游人数和城市迁移指标来对比文化交流情况。
另外,创意氛围的营造还包括创意人才生活中的文化氛围,其多源于城市的文化氛围。在评估分析时可以选择如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艺术表演场所观众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电影放映场次、电影观众人数、文化团队机构人员数、高校在校生人数、高校教师数。区域间对比时不应单纯对比绝对数值,应以人均数值来对比两地的水平程度来显示差距。
结论
本文从经济角度、要素吸引力角度和创意源泉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评估提出了一些指标,构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评估指标体系。不足之处在于,未能赋予每个指标权重系数,无法具体量化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而且本文所列指标体系对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评估,只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从数据的科学严谨性角度而言,这些指标评估并非最佳选择,评估的权威数据尚待我国建立健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体系。
参考文献
1.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M].上海三联书店,2006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力;多元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5-0001-03
0 引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地位逐渐显现出来。甚至在美国有“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这样一句话来表现其重要性。美国经济学家罗默(1986)在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塞缪尔・亨廷顿(Samnel Huntington)研究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了创意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他指出创意不仅会催生出很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而且还能增加更多创造财富的可能,他认为好创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甚至是社会发展的活水源泉。对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它是通过其产品和服务来实现其价值的,而创意产品或服务要被市场接受,就必须有好的创意。因此,一个适合市场需求的“好创意”即创新能力对该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有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但是大部分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创新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最为突出。
本文从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力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创新力的主要因素,继而探讨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力的战略对策。
表1是本文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力提出的相关指标,这四个评价指标可以很好的评价一个产业的创新力,同时也能取得可以定量评价的数据。
1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力的回归分析
1.1 数据收集及整理 本文在北京统计信息网的2012北京统计年鉴板块搜集到北京市2004年至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等相关数据。由于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力的因素多于两个,因此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其中,核心技术使用日期间隔的相关数据很难取得,因此本文仅讨论其余三个变量(R&D的年投入资金、从事R&D的技术人员数以及拥有的专利数量)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影响。
文中字母Y表示应变量或被解释变量,X表示解释变量。其中下标i则指第i次观测值。Y代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2004-2011年的增加值,X分别表示北京市从事R&D的技术人员数、R&D的年投入资金以及拥有的专利数量。
1.2 作散点图 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与其它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分别做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人员数量、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和专利授权量与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散点图。观察Y与X的三个散点图,可以发现样本点的分布在一条直线的周围,可以说有比较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可以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1.3 计算结果及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
如果使用逐步法,当概率小于等于0.05时,变量进入“线性回归模型”,而当大于等于0.1时,就需要将其从“线性模型中”剔除。由于本例输入变量采用的是输入法,因此SPSS自动认为专利授权量,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三项均为影响因变量增加值的解释变量,增加值为因变量。
表4是回归模型汇总统计量:R代表相关系数;R 方代表相关系数的平方,也被称为判定系数,我们用它来判定回归模型中线性回归的拟合程度,也就是用解释变量分析预报变量变异的程度;调整R方代表调整后的判定系数;最后一列为估计标准误差。其中,解释变量和因变量的复相关系数0.996、判定系数0.9993、调整的判定系数0.987、回归方程的标准估计的误差为57.43363。
同时,根据表4我们也可以检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由于该线性回归模型中有3个解释变量,因此我们需要再观测调整R方的数值。由于其数值(0.987)极度接近1,因此我们认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很高,也就是说预报变量可以被该模型解释的程度极高。
表5为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表,模型1因变量的总离差平方和为1825548.429,回归平方和为1812353.941,均方为604117.980,残差及平方分别为13194.487和3298.622,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83.143,其对应的概率为0.000a。由以上数据可得,依据该表可进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如果显著性水平为0.05,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表明回归极显著,即预测变量与3个自变量的线性关系十分显著,也就是说该模型的拟合度较高。
由表6可以看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相关性最大,达到0.994,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极度接近于1。这说明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关系越强,它们的散点图接近一条直线,这时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这组数据就相对更好,这也又一次印证了此时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是有意义的。
表7中数据量较大,因此此处仅针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进行描述:偏回归系数B为3.532、偏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差为0.717、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1.498、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中统计量的观测值为4.926、对应的概率为0.008。可以得出,显著性水平为0.0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t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自变量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被解释变量增加值的线性关系显著,需将其保留在最终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
根据多元回归的一般模型:Y=b0+b1x1+b2x2+b3x3,我们将表7中“非标准化回归系数”第一列中的“B”列数据依次代入一般模型,最终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预报方程):
Y=-24.869-0.003x1+3.532x2-0.019x3
由于在上表中,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专利授权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t检验的概率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需将此两项从回归模型中剔除。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t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为0.008,因此保留在方程中,也就得到如下方程:Y=-24.869+3.532x2
因此,影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因素有R&D的年投入经费、从事R&D的技术人员数、核心技术使用日期间隔以及拥有的专利数量,其中R&D的年投入经费是影响增加值最大的因素。也就是说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力最大的因素是R&D的年投入经费问题。
通过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知创新力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如何提升创新力或者拿出更多的好创意,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上面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给了一个很好的回答,那就是对科研的经费投入是必须和必要的。
2 战略对策
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力可以从很多方面努力,包括创新内容、打造品牌、管理创新、完善产业链以及创意人才的培养等。然而,由上一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R&D的投入,这也充分说明文化创意产业要想发展,资金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资本是逐利的,它不断在流动中寻找热点、利润和机会。目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对于它们而言很多好创意都是由于资金的匮乏而被搁置。
一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财政投资和社会投资,在利用社会资本方面不尽人意。首先,要消除观念障碍。打消人们对社会资本“不安全”的陈旧认识,并积极引导、鼓励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实施和建设。其次,成立创业投资基金。可以将不同投资主体的资金放在一起,进行组合投资,从而获取类似基金形式的投资平均收益并畅通资本的退出渠道。同时,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以及引导资金等政策的杠杆作用,继而增加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再次,政府进行担保。先由政府设立一个可以使文化创意企业贷款的担保基金,然后让融资者从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从而为其开辟贷款的绿色通道。最后,完善政策保障。政府或者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其进入市场的标准,对创意园区内表现良好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补贴,为其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总之,刚刚蓬勃发展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若要收获创意的硕果,还需要尽一切力量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形成以企业投入、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文化基金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参考文献:
[1]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15-31.
[2]靳宇婷.基于”钻石模型”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办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学,2010(6).
[3]王勤.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与评价体系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6):32-37.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化;经济转型
[DOI]10.13939/ki.zgsc.2016.29.057
1 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1.1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其基本的生活得以保障后,人们逐渐开始重视文化教育,因而文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同时,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等各类新兴产业的推动,活跃的社会氛围以及人们对创新创业的大力提倡,使得文化创意产业顺势迸发。从总体而言,文化创意产业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倡导创新创意的创意产业与内容产业的融合。它关注产业的文化内涵,更加强调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创造性以及社会功能。因而,文化创意产业将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推动我国经济转型。
1.2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首先,文化与创意相结合。究其根本,文化创意产业从属于文化产业,因而它的基本内容是文化与创意的有机结合,并以其独特魅力吸引到消费者。其次,高附加值与融合性相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产品往往具有高附加性,同时是多个领域内容的融合,这也对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有着深远意义。最后,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高新技术产业是目前社会发展的重点方向,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同样不例外,文化创意产业是高科技、创意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2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首先,以创意为重要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为市场带来更多更优质的机会,能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面临金融危机时,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有效促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加快经济复苏进程。其次,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文化产品能够以其独特的娱乐性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倡导以需求来推动生产,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要,更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后,文化创意产业不单单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更是文化产业同其他众多相关领域的融合。这不仅能够帮助文化创意企业拥有更加丰富的形式以及独特的内容,更能够调整其行业结构,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行业体系,为经济增速贡献更多的力量。
3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组织不成熟
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构建方法以及管理规范尚未确定,这也就导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摸索阶段,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速度。建立起完善的产业组织,使其更加规范地发展,是目前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是人才的储备。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人才,才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其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后备力量。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该方面的人才不仅在数量上较为匮乏,在层次结构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有关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上,也存在基础薄弱的情况,这也是阻碍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只有尽快完善相关的产业组织才能够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2 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并逐渐发展到初具规模,成为推动经济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多地受到各地经济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在地域空间上分布及其不均。发展较为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多地集中于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等城市,由于其经济发展较好,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受到的支持更多。与此同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尤其是目前众多的娱乐性节目,存在着明显的抄袭现象。
3.3 相关政策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未推出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规划,这就导致不同区域间产业发展不规范。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规划,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上出现空间分布不合理以及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同时,对于知识产权等内容的保护力度不够,相关从业者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另外,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外界对其投资有限,加上融资困难等问题,导致众多小型文化创意企业被扼杀于摇篮之中。
4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经济转型的建议
4.1 完善组织模式
要想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对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必须尽快完善其产业组织模式。首先,必须尽快落实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问题,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共同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转型的推动。其次,培养创意产业相关人才,使其成为产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最后,加强对各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培养,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有助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4.2 优化产业结构
要想使文化创意产业能够长久发展下去,必须重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首先,针对地区优势力量,建立富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并在集中的创意产业园区内加强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构建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对传统生产、营销方式的转变。其次,在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过程中,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是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摆脱过去那种一味模仿的困境,找到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
4.3 健全政策环境
健全的政策环境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首先,政府必须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扶持,将其提升到发展战略层次,构建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其次,加大对知识产权、专利等技术的保护力度,鼓励相关工作者积极创新文化产业形式,加强对其他领域的融合与发展。最后,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建立丰富的投融资平台,确保企业发展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后备力量。
5 结 论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世界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政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完善组织形式、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健全政策环境三个方面着手,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我国经济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郭梅君.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2]鲍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吴威.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国外研究;创意产业
[DOI]10.13939/ki.zgsc.2016.42.045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化国家逐渐由福特主义转向后福特主义,劳动力空间分割、经济重组等首先出现在制造业,随后非传统领域也出现变化,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兴起。
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 《启蒙的辩证法》中首次提出“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的概念,用来描述大众文化及其产品过程,并指出文化产品具有同质性和可预料性两大特征,文化工业具有欺骗性,让人们不再独立思考,从而维护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其权威和统治秩序。[1]总体上法兰克福学派从批判角度否定文化工业,但其另一位代表人物沃尔特・本雅明在某种程度上肯定文化工业的积极价值,《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指出,借由技术得以对原创作品进行复制,得到的复制品甚至可以达到原创作品无法达到的水平,因此向文化作品的“氛围”(可信性、权威性、自主性、距离感)提出挑战。他还关注意义和消费的关系,认为意义由消费过程决定。[2]
本文主要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特点、产业集群、从业人员、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以及研究方法五个方面阐述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
1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目前由于各国国情不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程度各异,各有特色,美国是以版权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多用“版权产业”,英国多用“创意产业”,澳大利亚则更倾向于文化、休闲产业。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统一标准的定义,DCMS(1998)首次提出“创意产业”概念,是指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可以产生知识产权并加以利用,从而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潜力的活动。[3]
Hesmondhalgh(2002)认为文化产业是文本的生产,包括形象文本和语言文本。法兰克福学派所处年代文化产品的手工生产正被大众生产替代,因此有必要区分核心文化产业(大众文本生产)/边缘文化产业(艺术文本生产)。[4]Boggs(2009)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四个维度即产出结果是否是文本、产出过程是否是大众生产、产品是否必须在特定地点消费、产品是否包含创新,总结出关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四种类型(Typology)。提出了第四种“文化内容―创新”模式,以是否包含创新和是否是文化产品两个维度来衡量,区分了创意文化产业、非创意的文化产业、非文化的创意产业以及非创意非文化产业,即创意并非文化产业独有。[5]George Morgan和Xuefei Ren(2012)认为“创意”(creativity)一词的含义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一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者获得了合法地位,人得以成为知识、文化的创造者而不再是神的附庸;二是工业化时代,西方哲学家将工作与创意对立起来,如马克思就认为资本主义剥夺了工人的创造性,使其成为机器的工具。[6]Su-Hyun Berg 和 Robert Hassink(2013)指出欧洲与东亚对创意产业的定义有所不同,欧洲分为核心新创意产业和边缘创意产业,亚洲的定义内涵更广泛。[7]由于创意产业定义的争议性、分类的模糊性使得难以搜集到精确、权威、及时的数据,因此研究分析和发展导向也比较分散(Cunningham,2009)。[8]
2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
Bagwell(2008)认为创意产业追求艺术目标更甚于经济价值,企业规模更小,基于项目导向且倾向于雇用临时员工。[9]Cunningham(2009)认为随着创意产业在全球兴起,其发展模式更具有地域特点,并充满不确定性。[8]John Hartley和 Lucy Montgomery(2009)指出创意产业充满活力,富于变化,失败率高,试验性强,结果难以预见,可以迅速适应快速的增长环境。[10]Su-Hyun Berg 和 Robert Hassink(2013)⒋匆獠业特点归纳为专业化(specialization)、本地化(localization)、地域趋近(geographical proximity)以及与制度框架互动(interaction with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7]
3 创意产业集群
Florida(2002)认为创意阶层的比例越高越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而城市设施的良好组合会使之更吸引创意者,从而吸引需要创意员工的产业。好的设施往往出现在中心城市而非都市边缘区,因而中心城市能最大化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政府应构建文化设施完备、多样化、高质量城市环境。[11]Scott(2006)将创意城市的概念置于新经济大背景下,追溯创意集聚、创意城市与技术、生产结构、劳动力市场、区域集聚等方面的转变。并指出要成为真正的创意城市,不仅仅需要创造力,还要解决城市中社会、文化、经济不平等问题,让所有社会阶层充分联合,融入城市生活,给与公民创造力以自由空间。[12]Pratt(2000)指出社交网络对于创意产业集群的重要性,以硅谷的新媒体产业为研究对象,认为尽管最小化交易成本等传统集聚因素在此并不适用,但由于对“面对面交流”的强烈需求空间集聚对新媒体产业仍然很重要。[13]Currid 和Willianms(2010)研究了空间集聚对创意产业重要的原因,认为创意产业的生产价值是品位驱动而非绩效驱动,消费偏好、文化产品品位的形成以及集体分享等促进了空间集聚。[14]
4 创意产业从业者以及创意阶级
Florida(2002)提出“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的概念,用来指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士、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城市经济的重建和发展离不开创意阶层,并将城市吸引力归结为人才、技术、宽容(Talent、 Technology、Tolerance,3Ts)三个要素。[11]Scott(2006)指出新经济尤其是创意产业需要大量高质量且有创意的职业、管理及技术人员;另外,在产业下游对低薪资、低技能员工的需求也迫切存在。[12]Cunningham(2009)认为文化传媒工作的特点是合同工日益增加,多种职业路径,全球机遇与挑战增多,市场监管减少,专业人员与业余人员界限模糊。[8]George Morgan和Xuefei Ren(2012)认为创意不只是存在于创意阶层之中,更存在与日常生活实践中,创意植根于社区。[6]关注“创意下层阶级”(creative underclass)的生存状态,并揭示了创意阶层从核心到边缘的复杂构成,指出政府应该意识到企业导向的城市重建会导致边缘化群体的产生,应借助创意下层阶级寻找新的平衡。[7]
5 Ψ⒄怪泄家的研究
John Hartley 和 Lucy Montgomery(2009)将创意产业置于国家化框架之下,对比发达国家与中国的政策和产业策略,以媒体、广告、旅游、教育(MATE)四个领域为代表,探索中国是如何来发展经济文化的,说明对发达国家至关重要的创意产业,同样可能在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取得发展。[10]Potts(2009)引入了经济学内容,基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创意产业,并以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例,发现创意产业在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有机互动协调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正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信息服务、传媒产业的需求更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之路上,传媒创意产业将会是现代、后现代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15]
6 评价与启示
国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较早,但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复杂性,也未能形成体系,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界定,产业行业分类在国与国之间也存在差异,一方面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理论框架体系的形成,不利于按照统一指标进行国家、地区之间的比较;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国学者从不同的国情背景研究,使之更具多样性、可操作性。应在总结国外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上,结合我国国情,做出适宜的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以及科学的行业分类。
创意产业日益集聚,倾向于项目导向和弹性雇用员工,从政府层面看,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为创意产业园区提供区位优势;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包容、开放、海纳百川;优化资源配置,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投资、融资方面的便利;推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善农村劳动力在城区的工作生活环境。从企业层面看,应采用灵活的组织架构,如事业部制、网络结构等;构建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创意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吸引合适的员工以人岗匹配。
金融危机等使得发达国家也遇到诸多发展问题,国外逐渐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旨在相互借鉴。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如何将其充分利用并发挥其在经济转型中的巨大作用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兴趣。在全球化大潮中,我国创意产业更多是处于下游产业,应鼓励创新,推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
参考文献:
[1]Horkheimer Max,Adorno Theodor W.The Culture Industry: 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M].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Philosophical Fragments.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94-136.
[2]Benjamin Walter.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M].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London: Penguin,2008:1-50.
[3]Department for Culture,Media and Sport.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 1998[EB/OL].https://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s-1998.
[4]Hesmondhalgh D.The Cultural Industries[M].Thousand Oaks,CA: SAGE,2002.
[5]Jeff Boggs.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Creative Economy-vague but Useful Concepts[J]. Geography Compass,2009,3(4):1483-1498.
[6]George Morgan,Xuefei Ren.The Creative Underclass: Culture,Subculture,and Urban Renewal[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12,34(2): 127-130.
[7]Su-Hyun Berg,Robert Hassink.Creative Industries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 Geography Compass,2013,8(9): 653-664.
[8]Stuart Cunningham.Creative Industries as a Globally Contestable Policy Filed[J].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9(2):13-24.
[9]Bagwell S.Creative Clusters and City Growth[J]. Creative Industries Journal,2008,1(1):31-46.
[10]John Hartley,Lucy Montgomery.Creative Industries Come to China(MATE)[J].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9,2(1):1-12.
[11]Florida R.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Leisure,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12]Allen J.Scott.Creative Cities:Conceptual Issues and Policy Questions[J].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06,28(1):1-17.
[13]Pratt Andy C.New Media,the New Economy and New Spaces[J]. Geoforum,2000,31(4),425-436.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问题,策略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杭州在 《杭州十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5- 2010 年) 》 中提出 “创意产业” 要成为 “杭州文化的支柱产业”,并建立了创意产业园区,综合实力已排名全国第五位。
一、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一)发展势头良好
据初步测算,2008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17.6%,高于杭州市GDP增速6.6个百分点,高于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杭州市GDP的比重达12.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2%。
(二)以产业园区为依托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促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杭州确定将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 ,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 ,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 创意良渚基地 ,西溪创意产业园 ,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 ,下沙大学科技园, 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十大园区作为主平台,推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如果说“LOFT49”的出现,让我们感受到了杭州城市一隅的神秘气息,明白了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那么如今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将有力推动杭州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三)产业分层发展
以文化艺术、信息服务、设计服务和咨询策划为主要摘要内容的相关层,2008年实现增加值354.94亿元,同比增长14.8%,占全部文化创意产业的61.2%。硕士论文,问题。硕士论文,问题。
(四)文化创意活动日益丰富
2008年,杭州坚持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龙头,精心策划和举办西湖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等重大文化创意活动,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广场文化建设,不断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切实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融资难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产业和公司效益下降,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资金紧缺和经营困难,大量减少了在现代传媒业上的广告投入,同时,由于纸张、采购节目、工资等成本上升,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现代传媒业2008年增加值增幅比上年下降19.5个百分点。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两大主要媒体营业利润增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国内游客人数的增幅分别比上年下降8.5和1个百分点;旅游创汇增幅和国内旅游收入增幅分别比上年下降7.3和3.9个百分点,导致杭州市文化休闲旅游业增加值增幅比上年下降7.4个百分点。解决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问题迫在眉睫。
(二)部分创意产业政府保护严重,竞争能力不强
与广播电视业不同,出版业作为一种垄断性资源,不是依靠广告盈利的,而主要依赖财政补贴,因此,长期以来地方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相当严重。目前杭州市的出版单位的性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各不一样,上级主管部门也不同,各主管部门之间还存在复杂的级别隶属关系,要进行全面整合,以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相当困难。各单位产业市场化发展意识不强,把出版业当作安排冗余人员、的“后院”,读者意识、市场意识淡薄,经营效益低下。又如,杭州数字电视近几年遭到市民垄断非议,人们在安装电视时,别无选择。
(三)缺乏创新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有创意天赋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投入。有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必然在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蓬勃发展。从目前从业人员构成情况来看,杭州文化娱乐业从业人员3.4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682人,只占27.9%,而专业技术人员中,中高端人才只有10%。文化创意类毕业生中,真正能发挥创意作用的很少,中高端创意人才缺乏已经成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法律保护存在漏洞
文化创意产业是资本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其产品创作成本很高,一部电影的拍摄往往耗资几百万元以上,一张唱片的录制与发行耗资百万元以上相当常见。但文化创意产品复制的边际成本却很低,而且易于复制、传播、修改。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加大。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填补这一法律漏洞,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硕士论文,问题。
(五)休闲娱乐场缺乏层次感,特征不鲜明
杭州大大小小的娱乐休闲场所较多,但各场所缺乏层次感,特征不鲜明。如杭州的宋城、杭州乐园等都是综合性的游乐场所,差别不大。各文化休闲项目处于分散的、浅层次的、粗放式的阶段。我们应该根据人们生活水平,分设层次不同的休闲游乐场所,同时,根据杭州游乐人士追求个性的特点,设立多个个性鲜明的游乐场所,改造现有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性休闲娱乐项目。
(六)产品科技含量低,知名品牌少
与工业制成品等相比,文化产品更需要科技创新,也需要创立自己的品牌。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赋予了产品独有的特征,在一定时间段内,形成垄断优势,赚取丰厚利润。文化产品一旦有了自己的品牌,其知名度要比有形产品大,而且品牌的盗用情况会比较少见。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文化创意企业本身缺乏创新意识和经营意识,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知名文化品牌很少。许多文化产品加工手段粗略和制作水平不高,个性化文化产品很少,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低,文化产品供给跟不上人们对文化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三、促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硕士论文,问题。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及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打造优势品牌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杭州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硕士论文,问题。要深入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使高科技和人文、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开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天地。
(三)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杭州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要深入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使高科技和人文、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开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天地。
(四)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
首先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硕士论文,问题。二是要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以避免某些文化创意产业仅仅是冲着政策的诸多“优惠”而不是产业本身的问题。三是要加大文化执法力度,坚决清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文化垃圾”。同时,对现有的文化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做好产业园区周边环境的改造等服务,妥善处理好房屋产权人、开发商和创意产业人群的利益,为企业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市场运作的主体打开了通道
参考文献:
[1]翁旭青.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理论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方经贸,2010(4).
[2]翁旭青.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10(3)
[3]高红岩.创意产业面临的统计问题与对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5) .
[4]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3(3) .
[5]马军显,韩仙琴.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理论探讨[J].理论视野,2007(10).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133-03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和高科技为核心内容,与新经济(即知识经济)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它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居于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文物遗产和体育等。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在哈市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实现“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肩负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任。用3~5年时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要更加注重其产业链中高端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新加坡贸易产业部认为: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其实都是知识产权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创意的平台和资源,文化提供了创意所必需的素材,而创意是思维的力量。他们相互渗透,形成具有原创和生产能力的互动,而难以简单地划出彼此的边界。
1.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
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类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
2.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
3.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把科技当做手段,以内容震撼消费者的心灵,把科技和文化结合,是创意经济的核心内涵。创意所带来的利润并不是创意价值本身,它需要与具体的产品和产业链结合。创意经济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于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创意可以大大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可以提高文化产业和服务业水平,将各种资源转化为营销资源,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服务业比制造业的效益高出一倍,而创意产业比服务业的效益高出三倍。创意产业必须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上海市经委正式确定的创意产业五大重点领域依序为:研发设计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艺术创意、时尚消费创意。
二、哈尔滨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统一概念标准、定义和分类方法等,哈尔滨市也没有相应的行业统计,所以在作现状分析时只能依靠现有文化产业分散的数据对哈尔滨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结构、发展环境等进行基础性分析。
“十一五”期间,哈市文化产业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2.7%提高到2010年的3.79%。哈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9.3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9亿元。据《2010年文化产业统计概览》统计,从文化产业分层来看,一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传统文化服务行业(核心层),2009年实现增加值48.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43.48%。二是网络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层)所占比重加大。2009年实现增加值29.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占总量的25.94%。其中,网络文化服务和互联网信息服务增速较快,分别增长41.3%和41.5%。三是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和销售行业(相关层)所占比重有所增加。2009年实现增加值3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占总量的30.6%。新兴产业发展快于传统产业。以网络文化服务、休闲娱乐、旅游、广告会展等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增加值由2005年的11.63亿元增至2010年的36.1亿元,年均增长25.5%。哈尔滨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集中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与层,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9.4%,这尚未包括文化产业相关层中处于产业链中高端的产值部分。尽管现阶段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层在哈尔滨占很大比重,由于哈市文化产业总量较小,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必然弱小,但从发展趋势上可以看到,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更注重于文化内容与创新科技在文化产品生产中的运用。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优势和条件
1.哈尔滨高科技优势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高新技术是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撑与灵魂,高新技术的每一次革新与提高都会带来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哈市科技综合实力和支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3%;高新技术产值占黑龙江省50%以上,有效发挥了全省科技创新先导的龙头作用。哈尔滨市成为东北三省唯一的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连续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十一五”期间,哈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获批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1708项科技成果获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级奖励68项,占全省77.8%,省部级奖励1270项。累计申请专利24609件,是“十五”的2.2倍,授权专利12320件,是“十五”的2.4倍。哈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35个,其中省级以上13个;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3户,其中国家级6户、省级39户、市级18户,推动了高新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42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到4家;在孵企业2176家,毕业企业783家(《哈尔滨日报》2010年12月16日)。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改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产品形态,以此来扩大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人力资源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备条件
哈尔滨市现有科研机构440个,拥有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3.78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76万人。哈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0所,招生1.7万人,增长4.9%;在校研究生5万人,增长14.4%;毕业生1.5万人,增长14.7%。普通高校49所,共招收学生14.8万人,下降9.2%;在校学生53.1万人,增长1.4%;毕业生12.9万人,增长1.3%。成人高校13所,共招收学生1.1万人,与上年持平;在校学生3.2万人,增长14.2%(2010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哈市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经营单位1.56万家,比上年增加955家;从业人员13.9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2010年文化产业统计);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人员19 737人(2010年哈尔滨市统计年鉴)。特别是哈尔滨的艺术教育在全国有广泛影响,艺术教育有良好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培养艺术人才。
3.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有效平台
哈尔滨市的社会活动丰富多彩,一年一度的“冰雪节”已经成功地举办了27届,成为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哈尔滨对俄经济贸易洽谈会”已经成功地举办了22届,形成了南有“广交会”、北有“哈洽会”的良好态势;“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国内首创的城市性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国内外颇具影响的音乐盛会,至今已连续举办30届。还成功举办过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亚洲冬季运动会、世界北方城市市长会议等国际活动。哈尔滨市对外交往十分活跃,先后与日本的新市、丹麦的奥胡斯市、加拿大埃德蒙顿、俄罗斯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等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的23个国家的27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哈尔滨市友好城市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之首,展示了哈尔滨开放形象。近几年,哈尔滨市注重提升城市形象。在国内首次举办的中国城市形象媒体监测分析活动中荣获“最佳创意城市”称号,排名第3位。跻身“十大节庆城市”、位居中国最美丽城市第20位、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第3位。并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十佳宜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4.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集聚效应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近年来哈市先后投资约200亿元,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平房动漫产业基地截至2010年底,入驻企业258家,有经营活动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对哈市动漫产业发展产生巨大集聚效应。冰雪大世界、平房动漫游戏、松雷原创音乐剧、太阳岛景区、冰上舞蹈杂技等5个园区基地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四、哈尔滨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领域
按照《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重点扶持以下文化创意产业。
1.创意设计业
重点发展平面与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及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形成一定产业规模。
2.文化旅游业
重点发展有文化创意内涵的旅游产业,如开发利用冰雪文化、欧陆风情文化、音乐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创建主题公园等有发展潜力的大型文化旅游项目。
3.动漫游戏业
以文化为内涵,以创意为核心,以科技为手段,以娱乐教育为目的,进行动漫游戏产品及衍生品的研制开发、出版发行和运营。扩大动漫游戏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4.演艺娱乐业
加强原创作品的生产,以国家音乐剧创作基地为依托,扩大我市儿童剧、话剧、音乐剧等创作与演出,打造演艺娱乐产业链,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5.数字影视业
发展数字电视服务,扩大数字增值业务;增强影视制作能力,与高端影视制作公司合作,逐年提高影视剧制作数目;逐步拓展院线的空间布局,扩大票房收入。
6.工艺美术业
积极打造原材料与配件供给、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专业市场、出口基地、展览、培训、传媒等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打造面向俄罗斯的工艺美术业产品集散中心。
五、政策支持与环境建设
今年出台的《2011-2015年文化发展纲要》和《2011-2015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为哈尔滨市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重点打造5个支持平台。
1.技术服务平台
包括研发支援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信息编发中心,它所提供的数字化设计服务平台以及时尚产品数据库存储了巨量的现今流行时尚产品的款式记录,并且采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检索极为方便,大大扩充了数据使用效率,还通过多媒体网页,采用会员制、免费服务和收费服务相结合的办法,与客户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和资源的社会共享。
2.会展服务平台
功能齐全的会议展览平台,采用会员制、免费服务和收费服务相结合的办法,常年为入驻企业举办各种时尚型工艺品、饰品、印刷品的展览和交易活动,包括建立一些专题性精品廊和陈列馆,举办DIY培训班这样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训和大众服务培训。
3.教育培训平台
与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能部门、哈尔滨市的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国际组织、科研院所等进行多方面的合作,构建一个新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实训基地,从创意、开发、发行到销售、技术服务、品牌维护等各个环节上,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成为哈尔滨市创意产业的人才培训中心、人才交流中心、人才管理中心。体现实训理念,营造一个仿真的环境,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运作过程的“全生态”展示,高水平的“实战训练”,向学员提供文化创意产业的示范效应,作为毕业生和待业人员过渡到合格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员工的“快速通道”,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储备。
4.投资创业平台
组建哈尔滨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吸纳国内外风险资本,吸引国内外的创业投资公司和基金,为工艺品、饰品、印刷品的设计研发等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提供战略规划、资金筹措、市场开拓等多方面的支持,帮助企业降低创业投资风险,扩大资本实力,成为产业投资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和企业孵化中心。
5.创业指导平台
在上述平台的配合下,通过创业指导中心,指导哈尔滨市和黑龙江省一批行将落伍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帮助他们引入资金、人才和资源,协助他们开拓市场门路,逐步转化成为创意设计型企业,让更多的企业实现从“制造”到“创意”的转变。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Harbin
LIU Yi-mei
(Sociology institute,Harbin social science academe,Harbin 15001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