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风险典型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风险典型案例范文1
经营失败、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概念辨析
一、含义
经营失败是指由于巨额亏损、资不抵债等原因而无力持续经营的情形。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由于或经营条件的制约,如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等,而无力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者期望的收益。经营失败是经营风险的极端表现。《公司法》和《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等规定,若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则股票会被实行暂停上市。
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未按照审计规范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而签发了不适当的审计意见。通常表现为在企业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发表了无保留审计意见。其重要特点之一是主观性。
审计风险,狭义上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表达不当的或然率,包括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或者财务报表未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前者与审计效率相关,会增加审计时间和样本量。而后者直接关系到审计效果与质量。故从实务角度看,审计风险可以更狭义的理解为第二类的风险。广义上讲,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主体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包括狭义审计风险和营业风险。后者是指审计报告虽正确无误,但审计主体却因客户关系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其形成原因来自“深口袋”。审计风险一般具有普遍性、可控性、非零性、客观性、或然性等特点。
二、概念辨析
1.审计失败与经营失败(1)区别:①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是审计人员或承担审计任务的事务所,而后者是公司及管理者。②形成原因不同。前者由审计人员的过失或欺诈造成,后者是公司管理者经营不善造成的。③结果不同。前者应承担审计责任,后者由经营者承担经营责任。
(2)联系:企业经营失败往往是诱发审计失败的导火索。当企业经营出现危机或失误时,利益相关者会更多关注企业的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当审计报告存在表述不当时,人们会考虑到追究审计的责任。特别是当相关部门认定审计报告不实是由注册会计师主观过失或欺诈原因造成时,审计失败即成事实。有关研究表明,几乎半数的指控审计失败的诉讼,都涉及到经营失败,如安然事件以及国内出现的上市公司造假事件都验证了这一点。
2.审计风险与审计失败(1)区别:①表现形式不同。前者是一种可能性,而后者表现为一种事实,通常由相关监管部门调查认定后作出决定。②形成原因不同。前者是由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强调的是客观性;而后者是由审计主体主观因素造成,表现为过失或欺诈。③结果不同。前者具有损失的或然性,后者是认定后的事实,必然导致审计损失。
(2)联系:两者的核心都是因为审计意见表达不当造成。在司法认定中,由于对重要性和必要职业关注的认定缺乏量化标准,导致形成意见表达不当的主客观原因难以严格区分。因此审计风险在某些情况下,也会被认定并转化为审计失败而造成审计损失。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当审计风险与损失联系在一起时,常常表现为事实上的审计失败。
对暂停上市公司历年审计报告的经验分析
由于经营失败会吸引更多的审计关注,一方面易使审计中存在的凸显出来,并最终被认定为审计失败,另一方面“深口袋”理论也易使会计师承担现实的审计损失。现以2001年21家暂停上市的公司为样本,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公司历年的审计报告,进一步探讨我国注册会计师在高风险区域审计时的行为特征及经营失败、审计失败、审计风险与审计损失之间的关系。
一、历年审计意见类型汇总对照分析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1995年前样本公司均被出具了无保留审计意见,而所有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简称非标)的情况为:1993年4份,1994年6份。关于1995年前审计意见分布特征的解释通常为:从供需关系看,资本市场早期股票发行严重供小于求,市场卖方特征明显,投资者对报表信息的需求不强烈;从执业角度看,早期审计规范不健全,事务所的责任和风险意识尚未建立;从公司特征看,审批制+额度制的上市制度造成多数公司为获取上市资格而包装业绩,故上市先期账面会计数字表现良好,在缺乏外部需求与约束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易受利益驱动而放宽审计标准。(2)从1995年开始,陆续出现非标审计意见,特别是对于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注册会计师给予了必要的审计关注。
综合考虑制度背景、审计规范和公司特征等因素可得出:(1)财政部1996年1月1日的首批独立审计准则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应。独立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作了原则性规定,使注册会计师在出具意见类型时有章可循,同时也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意识。(2)对于T类公司即财务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事务所给予了必要的职业关注,从控制风险提高质量的角度出具了各种类型的非标审计意见。(3)非标审计意见与公司盈利状况相关度较高。综上所述,亏损直接增大了公司经营风险,也间接增大了审计风险中的固定与控制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已经显性化的高风险区审计时,表现出了应有的谨慎与职业关注,敢于出具较严厉的非标审计意见。
二、历年非标审计意见原因
在进一步分析样本公司审计报告的基础上,我们将其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主要原因归纳如下:(1)财务状况恶化。(2)资产负债率高,逾期借款巨大。(3)对外担保金额大,资产抵押严重,涉讼案件多且金额大。(4)资产和账务管理混乱,账实不符,无法判断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合理充分性,审计范围受限。(5)应收款项巨大(特别是对控股股东及其所属子公司的应收款),回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6)违规行为,如,虚构业务、捏造凭证、虚增收入、虚报利润、账外炒股等。(7)其他。同时,综合意见类型与意见原因分析,我们认为注册师审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审计人员对样本公司出具的各种非标意见一般是在公司股票被给予特别处理后才作出的。然而公司财务状况异常并非是瞬间形成的,而且非标意见中多提及公司资产和账务管理混乱,关联款项巨大且无法函证、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对外担保和或有事项多及其他会计造假或违规事项,上述现象并非在账面发生亏损或被特别处理时才存在的。所以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前的审计报告存在一定的质量欠缺。事实上注册会计师应对报表的真实公允和一致性发表意见,而非以公司盈亏为意见导向。
三、样本公司中存在的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根据证监会历年公告可收集到30余起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处罚案件,其中涉案公司属于本文样本公司的有2家,如表2所示。
通过对暂停上市公司涉及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经营失败并不必然导致审计失败和审计损失的产生。在我国并未出现事务所出具了恰当的审计意见,但因客户经营失败而承担审计损失的情况,即广义审计风险中的营业风险在我国现阶段尚未显性化。(2)经营失败导致审计损失的概率较高,即经营失败易使或然的审计损失现实化,表现为审计风险的显性化与审计失败。基于审计判断和抽样发表的审计意见,从技术层面而言,不可能发现所有,故上允许设置一定的免责空间,但司法实践中却难以量化和判断。尤其当公司经营失败时,其审计报告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注册会计师因发表不当意见而被判定承担责任的概率较高。(3)上两例中受处罚的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均是因为在执业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职业关注,对样本公司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未发表公正意见而导致审计失败。(4)处罚时间与不实审计报告的出具时间间隔较长,公司在上市环节存在的包装造假行为及事务所出具的不实审计报告通常在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后方被查处。
结论与建议
通过典型经营失败公司历年审计意见及相关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在高风险区审计时其风险与责任意识有所提高,对于经营亏损特别是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注册会计师给予了必要的职业关注,然而在公司经营风险尚未突显时,注册会计师却未能在审计报告中指出公司存在的重大错弊事项,甚至与公司合谋最终导致审计失败。随着证券市场的,审计的鉴证职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笔者就提高审计质量,防止审计失败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外部监管、提高审计的外部关注。审计报告作为一种产品,有供求双方,提高需求方的需求质量,可间接引导供给方提升产品质量。我国已改进并强化的外部监管措施包括:(1)上市制度从审批制到核准制的改革,明确了中介机构的责任,增加了投资者对中介报告质量的关注;(2)证监会2001年系列措施的出台,从非标审计意见的界定与运用、上市公司融资环节的审计工作、发行环节更换事务所的情况及增加审计收费的透明性等角度增强了对审计的外部监管,提升了审计报告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
审计风险典型案例范文2
一、政府工程审计风险的成因
在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审计中,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由于工程审计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很难确定审计人员是否做到应有的谨慎,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在工程审计中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如在建设项目现场取证时,没有及时让共同测量的建设单位代表和施工单位代表当场签字认可,没有对落实的材料价格进行有效的认定,致使取证不充分或者出现缺陷,导致结论得不到认同等。对于这种风险隐患,部分审计人员在观念上、意识上没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就形成了相应的审计风险。
2.审计法制环境的影响。审计法律环境的不完善性与局限性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主要以《审计法》为准,而《合同法》主要以调节民事行为为主,两者形成了一定的冲突。从《合同法》的角度,政府投资项目承发包本身是一种建筑市场交易行为,建设合同双方主体均具有法人地位,其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合同当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从《[!]审计法》方面,政府投资项目使用的多为财政性资金,其目的是为了公用基础、公益性事业,审计部门具有维护公共利益、加强财政支出监督等功能,有权根据 《审计法》及相关条例的规定,对利用建设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为予以制止。这两种观点的冲突就使在适用法律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每一条法律及规章都有其相应的适用范围,不能穷尽所有的事项,部分审计活动过程中,对技术和操作上的理解,并不一定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特别是现阶段还是主要依据定额进行工程计价的,定额只是给出了建设项目中的大部分事项的参考依据,而对于特殊的事项,就只能依赖审计人员在审计时的职业判断了,这就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不可避免地产生审计风险。
3.建设项目参建各方自身行为导致的审计风险。在项目管理中,包括合同管理、造价控制、质量和工期的控制以及报送的审计资料等,各方均应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建设方作为建设项目的主体,应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负责,设计方应对所得出的设计成果的准确性、可操作性负责,监理方应对现场的实际施工情况以及变更、签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出现各方独立行事,管理不规范,资料不真实等情况,而施工单位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的目标,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多计工程量,多计造价,甚至弄虚作假。如果所有的事项都要在审计阶段来解决,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审计风险。
4.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职业谨慎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由于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上,而由于每个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不同,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离客观事实,甚至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结论在一定程度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给利用审计服务的各方带来损失,导致审计人员需要对后果承担责任,这种可能性就构成了审计风险。
5.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内部控制不严导致审计风险。每个造价审计人员的审计方法都有所不同、经验不同,有时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可能查不出送审造价中的猫腻,这就在于有没有建立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调查、取证工作,有没有及时做好审计记录,有没有执行严格的复核制度,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不可弥补的损失。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贯穿于工程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来源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主观方面,包括风险质量意识,所采取的方法、程序,自身专业知识、经验能力等;来源于建设项目的客观环境,包括建设项目相关各方职责履行,提供资料的真实程度和审计的环境等;要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需要从审计的主客观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多渠道进行完善,逐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二、工程审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
针对政府工程审计风险产生的上述原因,为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就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审计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1.要树立风险意识,对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审计风险进行综合控制。搞好工程审计风险评估,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工程造价审计全过程,并将审计结果和风险相联系。一个基建工程项目的实施,往往受到人为的、自然条件的制约而出现多变性,如设计变更、扩大规模、增设项目等。在进行工程造价审计时,要把风险评估作为一个必须的工作环节引入审计计划,按照风险大小确定审计项目的先后顺序,明确审计要点,确定降低审计风险的措施与方法。要注重从审计项目计划、人员结构搭配、审计作业流程、审计结果等各个方面监控管理。审计人员只有认真分析任何影响造价的细节,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如在某防洪堤抛石项目审计中,提供的资料比较齐全,工程量有建设方代表和监理的签字认可,但是一个数据引起审计人员的重视,抛石深度与该河道的正常水深不符,经核实抛石深多计了近两米,工程造价多计了近40万元。审计人员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和审计责任,对工作做到一丝不苟,尤其是对有关数据的咨询和取证都应符合审计的要求和程序,并应及时留下审计进程轨迹。
2.坚持依法审计,对法律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或没有完善的地方,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为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应具有很强的法制观念,应将审计法和其它相关法律贯彻于审计活动的始终。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事,严把法律法规使用权,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并正确运用法律、法规、地方文件,对法律之间有冲突的地方,应吃透其精神,多方咨询,以使得到的结果符合法律的要求。
3.对来自参建各方的风险, 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有明显的不同,财务审计主要依据资料,而工程审计是对实物加资料的审计,审计的前提是被审计单位提供了合法、真实、有效的审计资料,再利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如果被审计单位及其关联各方有意无意地提供了错误的信息,致使审计人员没能及时发现,就可能出现结果不准确的现象,应督促建设各方认真履行职责和提供真实合法有效的资料。对被审计单位,要求其认真履行审计承诺制,即对所反映的情况、现场情况的有效确认、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报审资料的时效性实行承诺,对提供的信息失真、失效,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严重不规范的企业,可以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清除出建筑市场的方法,以净化社会经济环境,规范建筑市场主体行为。
4.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审计风险问题归根结底是质量问题,而决定审计质量最直接的因素是人员素质。努力提高工程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经常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等多方面的业务交流,使审计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建筑领域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以适应不同工程审计项目的要求,达到高水平的审计效果;还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后续教育,通过这些提高业务水平,使之能胜任各自岗位,满足审计工作要求。通过加强审计人员政治素质教育,使其牢固树立客观公正、严格执法、勤政廉洁、无私奉献的高尚职业道德。工程审计人员应善于倾听不同意见,深入研究合同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遇有争议的问题,应进一步深入查证和调查,及时分析判断,彻底弄清事实。应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沟通技巧的培养,从而使工程审计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避免由于个人行为不当引起的风险。
审计风险典型案例范文3
摘 要 高速铁路建设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管理复杂等特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以审计对象的运营风险为导向,能切实针对薄弱环节,集中审计资源,提升审计效果,因而适应于高铁项目的审计实践。本文在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高铁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并根据应用现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审计 风险导向 高铁建设 改进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高铁建设具有技术要求复杂、项目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投资巨大等特征。因而对高铁项目的审计也有更高的要求。面对实践的要求,近年来国外开始发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该模式以传统的账表导向审计模式和系统导向审计模式为基础,以现代战略管理理论结合系统理论作为方法理论指导,更为关键的是着眼于所审计企业的经营风险,从更高、更广的视角来审视审计对象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因而相较于传统的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显著提高审计效率。鉴于高铁项目建设的特征,笔者认为在高铁项目审计中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利于切实提高高铁项目风险的全程监控水平,提升高铁项目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必要性
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特征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传统账表导向审计模式和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整体经营风险。通过企业经营战略分析、作业流程分析、经营业绩现状评价、财务报表分析等几大关键步骤,尤其创新性地提出将以往的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关联,从而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整体思路。在此思路指导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在于以风险评估为中心,有效改善传统审计的风险评估不到位、不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等缺点。
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1)全面的风险认识观。传统审计仅从会计视角予以分析风险,而经营风险并非是传统审计工作的重点,传统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对财务风险的评估及控制。而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将风险的内涵外延至广义风险,即以整体的视角从所审计企业的外部环境、经营条件、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相对综合、整体的分析,而且以财务风险分析为审计的基础,重点则落脚于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评估。
(2)科学的审计风险模型。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形式上简洁、在内涵与外延上扩展,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模型,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其中认定层次风险包括交易类别、账表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认定层次风险。
(3)合理的审计侧重点。传统审计侧重于财务报表本身的分析,重点在于财务上,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侧重点则在于企业的整体外部环境与经验过程风险及相关控制措施,从而对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提出更为准确的判断与预期。
2.高铁项目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必要性
(1)高铁项目自身特征决定。高铁项目建设具有投资巨大、技术相当复杂、建设周期较长、综合性强(涉及土建、轨道、机电、车辆、通讯等专业)、涉及面广等特征。在当前高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铁项目的审计需要从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面、多环节去解决管理力量薄弱等缺陷,同时由于相关法规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存在诸多政策法规的空白,因而需要审计对高铁项目所可能存在的政策法规风险、资金风险、工程质量风险等各种风险进行科学、准确的甄别、衡量和评价,并提出有效的风险控制对策,以促进项目的顺利开展。
(2)审计发展趋势使然。随着审计范围向管理审计领域延伸,审计需要实现由之前的发现型、符合型审计向预防型、增值型审计转变。这就需要提倡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以整体的视角去审视、监察高铁项目推进过程中各环节、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切实发挥审计在控制项目风险、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作用。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高铁项目中的应用
运用于高铁项目中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结果总结阶段。每一阶段包含的具体工作可如图1所示:
1.第一阶段――审计准备阶段
(1)前期调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风险为核心,旨在从风险发生的源头就达到判断、识别风险的目的。因此审计前要对高铁项目有准确的把握,了解项目概况,熟悉项目的内部业务流程,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初步评估该项目的风险状况,以期在审计中不漏掉任何一个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调查时可通过与高铁项目各相关部门管理人员进行沟通,确保项目立项、概预算及其批复文件等资料齐全,分析项目的投资控制计划书、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各期会议纪要和工作总结等。
(2)制定审计方案。为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应依据前期调查的结果,基于高铁项目既有特点,设定审计程序,归纳、提炼主要风险点,设计与审计方案相对应的审计项目,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审计方案。
2.第二阶段――审计实施阶段
依据审计方案,展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工作。根据实践的积累和总结,高铁项目审计中,通常存以下四方面风险。在审计过程中,特别关注这些风险,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1)项目规划过程中的风险:即投资决策风险。检查项目是否可行,项目建议书是否已取得相关部门批准,是否进行过可行性研究论证。
(2)项目设计过程中的风险:即设计管理风险。检查项目设计单位是否具有相应的设计资质,勘察设计范围及内容是否与已批准的可研报告一致,设计变更的内部控制是否建立、健全,因过失造成设计变更时是否制定相关问责制度等;同时检查概算是否科学合理,即有无多计、漏计投资现象,投资规模和建设标准是否合理,建设管理费的归集是否准确等。
(3)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有招投标管理风险、合同管理风险和工程管理风险等。
①招投标管理风险即检查项目是否按照有关法规、规章的要求,进行了招投标,是否委托了具有合法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制了合乎实际情况的工程量清单,标书是否合法、合规,同时能否准确、完整地反映项目的实际状况,是否符合招标人对项目的实质要求。
②合同管理风险即检查签订的合同是否合法、合规,包括合同签订方是否具有符合国家要求的施工、管理资质,合同条款是否与原招投标文件条款相一致,有无遗漏或多列标书外条款,合同变更与补充款项是否符合规定等;尤其是工程造价方面,是否约定合同计价原则,是否规定恰当的计取标准、取费基数和费率。
③工程管理风险即检查项目施工中是否存在分包、转包情况,分包单位是否具有资质,施工、建设单位是否按规定交纳了各项抵押或保证金,是否在有效期内办理了建设工程一切保险;同时检查项目预算是否符合合同相关规定,有无计划外建设项目、应实施而未实施的项目,预留未实施项目是否合法、合规,是否超概预算,以及应对超支或节约现象有无应变措施。
(4)项目财务管理风险。检查项目的建设资金从筹集到使用是否区别于经营性资金,是否依据合同要求,支付各期预付款项,并同时按照国家会计制度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
3.第三阶段――审计总结阶段
审计人员运用系统分析、战略分析、环节分析等方法对高铁项目运行各阶段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撰写审计评估报告时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要明确提出风险识别结论,给出存在的重大风险点,并对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
二是要在分析风险事项的基础上,查找重大错报风险发生的原因,从而指出制度和管理上的缺陷。
三是要针对性的提出审计建议,向审计报告的各层次报送对象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四是要注重关注项目整体层面的、系统性、全局性的问题,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上的建议,凸显风险导向审计意见的前瞻性,发挥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企业风险控制具有预防作用。审计工作结束以后,审计部门可将审计考核中发现的实际案例和各种问题分类整理,组织项目相关管理人员开展案例培训,既可帮助管理人员提高识别风险的能力,又可以为各单位提供风险范例,警示单位规范内部管理行为,从而降低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度。
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高铁项目中的改进
首先,要改进审计工作理念。以往传统的审计工作是直接对财务进行评估和控制,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力求从项目的源头规避、转移和控制风险。各审计单位应立足于企业整体,从运营组织环境、管理模式、财务状况等各方面,以科学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及时地意识到危险,有效地防范风险,科学地控制和管理风险,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功效。
其次,要与项目各职能部门加强配合。审计工作是对项目整个组织的运营、管理工作成果的评估,因此审计工作所牵涉的部门不仅是项目财务部门,更是需要与工程、物资等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并保证这些部门之间管理职能的衔接,从而发挥控制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
再次,要培养、建设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可以熟练应用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同时还应灵活运用与企业运营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从单纯的财务分析专家变成对于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风险具有较高识别、分析和应对能力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专家。因此,加强在职审计人员的统一培训,建设高素质的具有管理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审计人才队伍,对于有效地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最后,要建立和完善业内风险信息数据库。审计部门应及时地总结实践中所收集到的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不断积累,将其分类提炼、分析后存入风险数据库,以使这些有代表性、典型的风险点为日后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五、结语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适应于审计实践需求的发展,在理论、方法、工具上亦日益成熟,其优势也在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与广泛认可。高铁项目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高新、管理复杂等特点,因而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现阶段对高铁建设项目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十分有利于提升高铁建设项目风险管控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现代审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Timothy B.Bell, Frank O.Marrs, Ira Solomon, et al. Auditing Organizations Through a Strategic-Systems Lens. KPMG monograh.1997:141-159.
[2]Aasmund Eilifsen, W.Robert Knechel, and Philip Wallage. Application of the Business Risk Audit Model:A Field Study.Accounting Horizons.September.2001(9):193-207.
[3]蔡炯,刘晓春.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实施.会计之友.2006(4):42-43.
审计风险典型案例范文4
信息化环境下项目审计的组织管理将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与质量的好坏,仍至直接关系审计项目的成败。因此,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项目组织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构建适应信息化项目审计需要的项目团队
审计项目团队是审计项目实施的主体,团队成员的素质是否适应审计要求,人员组成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审计发现错弊、风险和漏洞的能力,因此,构建一个具有审计胜任能力的项目团队是保证完成审计任务和目标的关键要素之一。信息化环境下的项目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不仅需要具有传统审计所需的知识技能,而且还应当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运用计算机实施审计的思路、技术方法以及解决计算机审计问题的综合能力等。因此,必须根据信息化项目审计要求,考虑选择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加入项目团队中来,考虑团队成员的组成结构,并根据审计工作任务要求,充分挖掘每位成员的潜能,合理分工,以构建高效的审计项目团队。
(二)做好信息化项目审计资源整合
通过审计资源的整合,达到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做好信息化环境下项目审计资源的整合,主要包括:(1)审计力量资源整合。应根据信息化项目审计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以结构优化为原则,进行人员的合理配置,解决好审计成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问题,科学分工,以提高全体成员的审计水平。(2)信息资源整合。审计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对完成审计目标十分重要。在信息化环境下,可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通过网络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3)审计技术方法资源整合。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技术方法的整合,体现在继承传统审计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合理采用和推广使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研究开发新技术。以满足信息化项目审计需要。
(三)建立和完善必要的信息化项目审计规章
制度针对信息化环境下项目审计的特点,通过建立和完善审计规章,将审计活动纳入有章可循、有章可依的轨道,避免审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通过制定信息化项目审计工作准则或操作指南,明确审计项目组织所要展开的工作和要求,明确审计操作程序和职责分工,增强工作的目的性、审计操作的针对性。通过制定信息化项目审计考核制度,以明确责、权、利为考核内容,以审计质量为主要考核目标,落实责任,奖罚分明,避免随意的、不负责任的审计行为,等等。
二、控制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项目成本
实施一个项目审计,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因此需考虑成本控制问题。在信息化环境下,需针对审计项目成本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关控制措施,以降低项目成本。
(一)审计主体方面
审计人员是审计项目的主体,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责任心、专业知识和经验、审计技术与工具的掌握能力等,对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将会产生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审计成本。为了控制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项目成本,审计人员除了应增强审计责任心以外,还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与工具的应用,还要通过典型信息化项目审计案例分析、审计专家经验系统等积累审计经验。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以降低项目成本。
(二)审计客体方面
在传统审计方式下,由于采用传统的人工审计,一个审计项目任务的复杂性、重要性越强,越需投人更多的资金、人力等资源,审计时间相对也较长,审计成本就越高;反之亦然。在信息化环境下,随着审计项目对象的信息化,使得有利于审计人员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审计技术与工具实施审计,从而可使上述关系得到弱化,并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审计成本。
(三)审计管理方面
在信息化环境下,应根据信息化项目审计的新特点,通过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规范费用支出等,以有效降低审计成本。如通过建立电脑及软件的招投标采购制度、计算机设备耗材管理制度等,以节约采购资金,降低审计成本。通过建立规范费用支出制度,如各种耗材领用制度、差旅费报销制度等,尽量减少审计行为的随意性造成的不必要成本支出。通过建立健全审计成本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成本控制意识,形成全员重视成本控制的良好环境。
(四)审计技术手段方面
传统方式下的手工审计,效率低,成本高。信息化环境为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环境,通过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审计能力,扩大了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审计效率,节约了人力,从而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如利用审计软件提供的强大分析工具,可高效的获取审计线索,提高了审计效率。通过与被审计项目系统实施联网采集数据和网上审计,可有效减少现场审计时间,从而节约了差旅费用支出。通过审计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进行审计信息的文档处理、统计汇总等。减少了审计文稿的抄写量和错误率,节约了办公耗材,等等。
三、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信息化环境将审计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得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点、控制内容等发生了改变,需针对信息化环境下项目审计的特点,实施质量控制。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前准备工作是确保审计项目质量的基础,每进行一项审计,准备工作必不可缺。在信息化环境下项目审计的准备阶段,审计项目质量的关键控制主要包括:(1)充分的审前调查。只有通过充分的审前调查,才能对被审计项目对象有全面了解,进而便于审计时能集中力量,直奔主题和突出重点,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信息化条件下,由于审计环境的变化,需要调查的内容和范围发生了变化,审计人员不仅要调查了解被审计项目单位的有关基本情况和主要经营状况,更要在调查了解被审单位计算机系统在组织内分布、应用的总体情况基础上,全面、详细地了解被审计系统的电子数据、数据结构等有关情况,并要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进行初步审查测试,初步评价信息化审计风险,从而为制定审计方案提供足够依据。(2)科学制定审计方案。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能够有效控制审计工作程序、进度和方向,保证审计实施质量。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案与传统常规审计不同,方案中除了应包括一般必须的内容要素外,还应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特点,调整和增加相关内容,如:有关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风险水平和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提出可行的、满足审计需要的数据需求;规范对电子数据的审计程序步骤、技术方法;合理分配和明确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的内容、时间安排、目的及所采用的技术方法等。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由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模式转变为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模式,导致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作业流程、取证方式等与传统审计方式有了很大不同,因此,必须根据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实施阶段的特点建立相关质量控制。(1)标准化的审计作业流程控制。信息化环境下采取的计算机审计方式的程序性、逻辑性较强,每一环节的结果都直接影响下一环节,某一环节的错误会产生“累积放大”效应,因此,要保证审计作业实施的质量,就需要审计人员实施标准化的审计作业流程,防止错误的递延,避免审计的片面性、盲目性。(2)审计取证的质量控制。审计实施过程就是进行审计取证的过程,审计取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审计工作的质量。信息化环境下的项目审计出现了新的电子审计证据的形式存在,由于电子证据存在易逝性、易被篡改、来源难以被确立、相关授权人员的批准以及签名本身的真实性难以确定等特点,使审计人员面临电子审计证据获取方法的适当性、证据内容的真实性、证据签名的真伪性、证据法律符合性等一系列新问题,因此须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电子证据的质量控制。如为了保证被审计系统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可在不通知操作人员情况下,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采集数据。(3)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除了包括常规的相关性控制、完整性控制、准确性控制、规范性控制和审核控制等质量控制外,应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底稿的质量控制中来,利用审计软件提供的模板功能,自动生成规范化的底稿文档,实施底稿及相关文档的统一管理,并通过软件的功能设定,确保底稿的内容完整、要素齐全,以及经过必要的审核程序和手续,从而提高底稿的质量。
(三)审计项目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终结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最后阶段,也是衡量审计工作目标能否实现的阶段,对审计项目质量起把关作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项目终结阶段质量控制需做好:(1)建立严格的审计复核工作及制度。审计复核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必须履行的重要环节,要建立严格的三级审计复核制度。在审计复核中,要合理划分各级复核的重点,明确各复核人员的职责,从而把复核制度落到实处。在信息化环境下,应特别注意计算机审计程序的充分性、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运用的适当性、电子证据的可靠性等的审查复核。(2)落实好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质量的高低最终反映在审计报告中。需做好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一是报告内容规范、依据充分、要素齐全,应附审计工作底稿和全部证明材料,如电子证据、影印件、实物证据等;二是报告结论依据充分,对查出的问题阐述清楚、真实可靠;三是报告中的审计处理处罚准确适当、合法、定性准确,审计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审计建议有针对性、切实可行。在信息化环境下,应引入审计软件等计算机工具,实现审计报告的规范化编制和管理。
四、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项目风险管理
在信息化环境下,由于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各种要素,包括管理、经营、业务流程和交易方式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使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涉及面增大,并呈现出新的特征。如电子数据存在易于减少或消失审计线索的可能性,内部控制主要依赖软件本身,增加了难以全面检查测试的可能性等。为此,需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项目风险管理。
(一)树立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风险意识
信息化环境下的项目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由于风险加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更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审计人员在审前调查时,应保持必要的怀疑态度更深人地了解被审计项目的有关情况;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尽可能从多角度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对被审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避免遗漏;审计终结作出审计结论时,应经过充分交流、沟通和讨论,保证审计结论的准确性。
(二)注重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
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模式是以系统内部控制测评为基础,通过对电子数据的收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来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直接影响所获取的被审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从而可能会带来电子数据失真的风险。因此,应注重和实施对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包括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审计测试,全面评价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风险,以合理确定实质性测试范围,控制审计风险。
(三)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风险评估
信息化环境下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要做好审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审计人员必须通过审计调查和了解,分析信息化环境下被审计数据系统面临的系统风险因素和非系统风险因素(即传统风险因素),判断重大错误风险可能存在的领域,合理确定重大风险的存在范围。在此基础上,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合理确定检查风险,以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对风险较大的环节或区域实施重点审计,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大审计遗漏,规避审计风险。
(四)合理选择和综合运用适当的审计技术与方法
审计风险典型案例范文5
论文摘 要:审计实务课程应以有实践能力的师资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学、做”一体化。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全方位的训练自己的专业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有效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达到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1 《审计实务》课程目标
《审计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内外审计工作的人员岗位,确定他们需要掌握对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的全过程,能熟悉企业的基本内部控制制度,掌握问卷调查、盘点、函证、审阅、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能查找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能根据企业会计报表进行一些主要项目的审计,并能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能合理出具审计报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诚信、责任、成本、审计风险、团队合作等意识。使毕业生上岗后即能独立承担相应岗位的工作。
2 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实务》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实务》课程,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通常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被束缚;实验、实训条件不完善。这就使毕业生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及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创新能力弱。
3 提高《审计实务》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应作整合,形成完善的结构体系。课程体系以审计人员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审计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全方位的训练自己的专业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有效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专业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批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组织实践经验少的教师到审计部门实习、调研,同时专业教师还应到企业中进行锻炼,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3.2 以工作过程(生产过程)为导向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行业标准,通过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来明确典型工作任务,由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对内容进行重组和序化,以审计实务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时序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与顺序。课程直接对应业务岗位,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教学内容就是系统化的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将整合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情境,审计相关的理论知识被分解嵌入到各个教学情境中。各个学习情境所涉及的内容细分成若干个具体的技能和任务,各个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3.3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通过调研听取专业人员和行业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明确专科毕业生审计方向的就业岗位群:(1)会计师事所助理;(2)政府审计、企业、单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熟悉审计职业工作环境、评估和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对财务舞弊行为作出职业判断、确认及处理的能力;正确确定审计目标,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而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能力;正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正确发表审计意见;合理出具审计报告的能力。方法能力有:决策能力、执行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自学获取新方法的自我更新能力、利用网络和文献等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制定工作计划、评估工作结果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社会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协作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依据对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与评价体系,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
3.4 “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场所应主要设在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会同企业人员,设计教学实训项目,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学习情境,完全采用真实审计实例为载体,即会计师事务所现场审计项目,审计理论知识融于一个个审计项目中进行讲解,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真实的职业训练。最后安排一周的实训,完成一个综合项目的实训,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审计综合能力。教师与学生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学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5 教学方法的选用
(1)“典型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教学中以典型任务驱动为主线,将学生自主策划、实施、检查、评价、教师指导,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教师下任务小组策划教师指导学生修订策划教师指导、学生实施学生写工作记录任务完成后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教师对小组评价、小组互评、学生个人自评) 撰写工作总结的模式。“典型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专一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角色扮演法
虽然从总体上看,《审计实务》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要角色就是“审计员”,但是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操作方式下,各不同小组和小组中的不同成员需要交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项目负责人等。这样有利于明确学生在小组中的责任,也便于不同小组交替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分角色实训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进行换位思考,也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技能的全面训练。
(3)案例引导分析法
在学习情境实施的过程中,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作为相关知识提供给学生,包括用于审计业务指引的实用案例、违法处理的警示案例。其中的审计业务指引案例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案例。可作为学生在实施工作任务时的参考。案例演示能够较好地引导课程内容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在工作中有对比和参考,加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违法案例的警示作用,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意识;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学好审计实务继而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审计实务》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审计风险典型案例范文6
【关键词】审计判断;审计师气质;重大错报风险;公司战略
1.引言
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的专业判断。这些专业判断往往决定着审计人员工作的质量。然而审计人员的判断还是会受到诸如个体差异、执业环境、判断任务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审计人员判断绩效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审计研究的重要领域。
同时,近年来上市公司舞弊案件以及事务所审计失败案件时有发生。其中影响较为重大的案件涉及的国内公司有银广夏、G外高桥、丰乐种业。在事件发生后,我们频频提到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但某种程度上,审计人员自身气质对他们的判断产生了一定影响。正如个性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同时又影响着个体在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具有某种气质特征的人,在内容完全不同的活动中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点。
自从2007年开始,新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贯彻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思想,它十分强调风险评估程序。其中第1211号第五节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和战略,以及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
鉴于此,本文旨在研究审计人员气质与其对基于不同公司战略的风险做出的判断之间的关系。
2.假设生成
2.1 气质
心理学中,气质类型学说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Hippo-
carates,公元前460—前377)的体液说。而现代的气质学说仍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①胆汁质;②多血质;③粘液质;④抑郁质[1]。而一般对这四种类型的人的描述分别为:胆汁质的人情形体验强烈、争强好斗、刚毅顽强但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多血质的人情感丰富、思维敏捷但缺乏耐心和稳定性;粘液质的人情绪平稳、安静稳重、踏踏实实、考虑问题细致周到,但其思维灵活性略差但;抑郁质的人情绪体验深刻、多愁善感、踏实稳重但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心理学认为人的气质与生俱来且不易改变。不同的气质类型的人,对人对事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对职业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了解人格的这一生理层面上的自然倾向性,对于人的自我了解以及从事自己的职业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面对被审计单位的不同业务,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需要对各业务的合规、合理性做出判断,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显然,处在不断与客户沟通并需要做出相关专业判断的情形下,气质同样会对审计人员的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出于此种考虑,笔者选取了个体特征中的气质类型作为研究对象之一。
2.2 公司总体战略
随着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被审计单位的公司战略与审计实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众所周知,财务报表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活动提供了一个正式记录。财务活动开始于被审计单位的决策过程,受经营战略、控制活动和经营过程的影响[2]。因此目前的审计风险准则特别强调了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其中就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公司战略。战略是管理层为实现经营目标采用的方法,为了实现某一既定的经营目标,企业可能有多个可行战略[3]。而被审计单位执行的战略可能不一定适合其所处的环境,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采取的战略进行评估。
邓川博士认为,深入了解客户的行业和业务情况,熟悉公司经营情况对执行充分审计非常关键。他在《公司财务信息错报的分析程序研究:战略视角、量化模型和认知心理》中提到:在很多审计失败案件中,审计师之所以未能发现异常波动和重大错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客户的经营业务和行业特点缺乏必要的了解[4]。
派尔普、贝纳德和赫斯(Palepu、Bernard and Healy,1996)指出,客户的经营战略与财务报表中的认定有着明显的联系。因此,审计师需要了解客户的经营战略及相关经营目标,从而对客户的业绩形成一个有效的预期。
一般而言战略可以分为总体战略、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而本研究主要针对公司总体战略。对战略的分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即:成长型战略、稳定型战略和收缩型战略。三种战略分别适合不同的环境。
成长型战略是以发展壮大企业为基本导向,致力于是企业在产销规模、资产、利润或新产品开发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获得增长的战略。采取这种战略的企业一般拥有足够的资源、具有优势和增长潜力的产品或业务,并且对经济形势及其他环境持有乐观的态度。
稳定型战略即企业在战略方向上没有重大改变,在业务领域、市场地位和产销规模等方面基本保持现有状况,以安全经营为宗旨的战略。稳定性战略有利于降低企业实施新战略的经营风险,减少资源重新配置的成本,为创造一个加强内部管理和调整生产经营秩序的休整期,并有助于企业过快发展。
收缩型战略是指企业因经营状况恶化而采取的缩小生产规模或取消某些业务的战略。采取收缩型战略一般是因为企业的部分产品或所有产品处于竞争劣势,以至于销售额下降、出现亏损等[5]。
因此,本次研究选择公司战略作为另一个研究对象。
2.3 假设
鉴于各气质类型的特征,故笔者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属于胆汁质类型的被试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高,即其判断的风险会偏低;抑郁质类型的被试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低,即其判断的风险会偏高;粘液质和多血质类型的被试没有明显的倾向性,根据战略的不同,其判断的风险会较理性。
假设2:三种战略中,对成长性战略判断的风险较高,对收缩型战略判断的风险较低,被试对稳定性战略判断的风险适中。
3.实验设计
3.1 实验模式
本次实验研究中,主要研究不同气质类型的审计人员在设定的环境下,对不同的战略风险判断的差异。如前所述,诸多气质类型中以四种典型型为主;其次实验中将公司战略初步分为成长、稳定和收缩型三类。故设计为如表3.1的4×3因素模式进行实验和分析。
3.2 被试
大量研究发现,有经验的审计人员与新手之间无论是在知识结构、知识的组织方式方面,还是判断绩效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任务的复杂程度和不同任务对知识的不同要求就能够检验出二者的差别[6]。因此为了避免经验和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造成影响,本次实验主要选择经验较少的审计人员或审计专业学生进行。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寻找被试群体,并在调查中设置专门的筛选题来保证研究被试的质量。为保证实验的有效性,被试都为随机抽取。其中涵盖多个高校审计专业大四学生以及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
3.3 实验任务
本次研究要求受试者主要完成两个部分内容:(一)测试气质类型。(二)测试对战略风险的评估。
3.3.1 测试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测试量表有很多,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国人群的测试,笔者选用了由山西省教科院陈会昌等编制的“陈会昌六十气质量表”。该量表为自陈式量表,共60题,每种气质类型15题,测量出4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被试只需要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选项即可。
3.3.2 测试对战略风险的评估
对战略风险评估的测试,笔者事先设计了三个问题。问题中涉及三个企业,为了消除审计人员在判断时常见的锚定效应,笔者均没有明确指出对应的是实际生活中的哪三种企业。
另外,笔者也对涉及的这三个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进行了调整,使得行业环境不具有适应某种特定战略(成长型、稳定型和收缩型战略的其中一种)的显著特征,也就是说设置的环境使得企业采取任何一种战略在给定的条件下都是适当的,而被试判断是否接受给定的战略,完全取决于其对风险的感知。这种环境的模糊化设置目的在于,一方面能够还原真实的场景,另一方面能更好反映不同类型审计人员在风险感知过程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关注点的差异。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设置灵感主要来源于心理学中著名的罗夏克墨渍测验(Rorschach ink blot test),这是由瑞士精神医学家罗夏克(H.Rorschach,1884—1922)于1921年设计的,共包括10张墨渍卡片。这一测验是投射测验的典型,主要通过给被试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使得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反映出来。
测试中,评估的风险等级被分为11级,即从-5(非常不接受)到5(非常接受),被试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判断给出答案即可。笔者将对风险评价分值的高低作为判断绩效的考察标准。
3.4 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主要分两个部分进行,即按被试不同分为对事务所审计人员的调查和对审计专业学生的调查。首先,由笔者或者受委托者向被试作本次研究的目的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并告知笔者匿名作答。然后,将实验材料发放给被试,要求其完成材料中的所有问题,必要时进行相关的判断。实验者现场监督实验过程,以保证实验按既定要求进行。最后将答卷回收进行统计分析。
4.结果分析
通过统计,本次实验的有效被试包括74名审计相关专业学生及审计从业人员。其中全部被试平均工作年限为0.80年(学生工作年限设置为0年),审计从业人员占总被试的43.2%。
实验结果显示,被试中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和胆汁质的被试分别占21.6%、27.0%、28.4%和23.0%。可见,无论是审计从业人员还是学生,气质类型是随机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气质对职业带来的影响。
其中就粘液质的被试而言,其对成长性战略风险的评估值为1.56,对稳定性战略的风险评估值为1.31,对紧缩性战略的风险评估值为-0.13;就多血质的被试而言,其对成长性战略风险的评估值为1.70,对稳定性战略的风险评估值为1.30,对紧缩性战略的风险评估值为-0.30;就抑郁质的被试而言,其对成长性战略风险的评估值为1.48,对稳定性战略的风险评估值为1.37,对紧缩性战略的风险评估值为-0.41;就胆汁质的被试而言,其对成长性战略风险的评估值为1.35,对稳定性战略的风险评估值为1.62,对紧缩性战略的风险评估值为-0.26。
横向分析: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四种气质类型的被试之间,对三种战略的风险评估趋势大致相同,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区别。即:四种类型被试基本对案例中的成长型战略和稳定型战略的风险持接受态度,而对紧缩型战略的风险持不支持态度。这一结果并不支持假设1。
纵向分析,不同公司战略的风险评估结果排序基本遵循以下规律:成长型战略风险最高,稳定型战略风险次之,紧缩型战略风险最小。这便能够说明,被试对紧缩型战略的风险最能够接受,他们对稳定型战略的风险接受程度一般,而对成长型战略均表现为不易接受。而这一结果与假设2预测基本一致。
5.结论
审计判断中,多种因素制约着判断的绩效。其中审计人员的个体特征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气质作为个体与生俱来的特征,对工作会产生诸多影响。但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审计人员的气质类型对在不同公司战略背景下的风险判断并没有反映出很大的影响。笔者认为,审计人员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专业知识并基于理性的思考之后做出的,气质在理性思考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其次笔者发现,在不同类型的公司战略中,不同气质类型的审计人员在判断风险的时候,对风险的规避效应是较为明显的,他们较为一致地认为紧缩型战略的风险最小,而成长型战略的风险最大。这比较符合一般认为的对未知领域风险的规避和对已有风险的控制的认识。
6.对今后研究的启示
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是多样的,通常包括判断任务、判断环境及审计人员个体差异。本次实验中,由于能力有限,笔者通过限定其他条件仅研究了审计人员个体特征中的气质因素在风险判断中产生的影响。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考虑其他可能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并设计更复杂的场景,使得研究更接近实际情况。综合研究审计人员个体差异、审计环境和审计任务等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是审计判断研究的趋势。
本次研究对总体审计程序具有一定意义。这让笔者对公司战略以及审计人员个体差异在审计判断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研究中发现审计人员可能对某些特定的战略,如成长型战略过度评估审计风险,而这也可能使得审计人员在后续的审计工作中更小心谨慎最后导致“过度审计”。过度审计是指没有基于已存在的审计风险中应用审计程序(即未能有效运用审计资源)。例如,一个过度谨慎的审计人员会认为客户内部审计工作是极度不可信的,以致花费更多的资源进行实质性测试。理解这一结论可以通过更有效地分配审计资源和提高审计程序的有效性来提高审计效率。因此,今后可以进一步定量研究这种过度的谨慎,从而给审计实务提供参考。
7.结束语
非常感谢在本次研究中给笔者提供帮助的老师和同学,特别是骆铭民老师和邓川老师。尽管笔者能力有限,研究成果也不十分完美,但是这也为进一步研究如何避免审计判断过程中因个体差异,特别是气质类型不同而造成判断偏误提供了证据。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49-450.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邓川.公司财务信息错报的分析程序研究:战略视角、量化模型和认知心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