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武术教学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武术教学的特点

武术教学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小学舞蹈 舞蹈创编 教学 艺术特点

鉴于小学生思维发展及身体素质的特点,小学舞蹈艺术教育更重视以具体的舞蹈形象来进行教育,提高表现力,而不只是将舞蹈理论作为重点,在教育过程中重视舞蹈的具体形象性。小学生舞蹈教学是舞蹈教育的重要源头,对后期学生舞蹈表演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而舞蹈创编质量则是影响小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最终源泉。小学生舞蹈主题具有生活化、趣味性的特点,所以在创编过程中取材内容、创编形式等,都要适合小学生发展。作为一名小学舞蹈教师,掌握小学生舞蹈创编知识与技能以及舞蹈教学的艺术特点显得尤为重要,对小学生的舞蹈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一、小学舞蹈的特点

小学舞蹈具有娱乐性与趣味性,这个时期的儿童比较爱玩,娱乐性强的事物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大。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所以小学舞蹈创编过程中要重视舞蹈内容的趣味性、娱乐性,舞蹈形式的简单性,舞蹈题材的通俗性,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熟悉、常见的内容,增加小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小学生舞蹈形象具有直观、具体性。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生长阶段,身体与思维都未发育成熟,对于直观、具体的东西比较容易接受。而舞蹈形象是一种直观的艺术形象,通过人们的眼睛来进行审美感觉活动,所以舞蹈作品中的情景和人物心理状态、情感,都必须通过舞蹈形象直接表现出来,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发展,易于理解和学习。小学生对肢体语言的感受是非常直观、具体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舞蹈创编的具体性、直观性,过于抽象的舞蹈创编形象是不适合小学生学习的。

小学生的各种行为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成长历程中,各种行为表现、文化知识、语气表达等,都是在模仿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小学生舞蹈的创编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采集,需要小学生模仿肢体语言,进而达到舞蹈学习的熟练性。所以小学生的舞蹈学习是以兴趣为主,在娱乐趣味性的基础上,模仿舞蹈的表演力,锻炼学生的节奏感及表现能力。

二、小学生舞蹈编创与教学艺术特点

舞蹈需要人体动作展现出来,肢体语言是传达舞蹈语言的工具,而舞蹈动作创编是舞蹈艺术的基础。在舞蹈表演课程中,形体动作是舞蹈创编的最关键因素,是舞蹈艺术表演的主要表现工具。舞蹈创编的完美程度离不开舞姿的充分展现,优美舞姿的呈现离不开形体的塑造,所以形体在展现舞蹈作品时发挥了关键作用。人体结构主要分为上半身及下半身,在展现舞蹈作品时,上半身的主要作用在于塑造舞蹈作品的情感基调,下半身的作用主要在于塑造舞姿线条结构,全身各部位相互配合,统一来完成舞蹈作品的展示。所以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加强身体各部门的训练,可以通过各种舞蹈种类有针对地练习,如现代舞、民族舞等经典风格作为练习教材,充分挖掘胸部、腰部、腿部、臀部等主干部位的表现力,提升部位的灵活性,并以规范的姿态、正确的手势配合节拍,并不断练习,来逐步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

在小学生舞蹈创编过程中,应选择舞蹈作品内涵较容易理解的舞蹈题材,激发小学生的内心情感。每部舞蹈作品的形成,都有一部故事的缩影伴随,在舞蹈创编的实践过程中,应该使学生充分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在思想感情上找到共鸣,激发内心情感,提升表演能力。没有感情的舞蹈,就像白开水,不会具有活力,很难获得成功。舞蹈的创编过程要有一个创造与训练的过程,内容要按舞蹈的特点来组织,如规定情境、想象、真实感、交流、情绪等,达到对内部心理技术的掌握,从体验中学会创造角色的方法,来练习感情与舞蹈动作的结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组织学生尝试创编完整的舞句。

舞蹈创编过程中应重视舞蹈构思、主题、及结尾等内容的合理安排,使学生充分了解舞蹈编排的风格特点,对舞蹈创编过程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一个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在各类艺术中,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是最为密切的,在音乐的配合下舞蹈才能更优美地展现出来。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节奏是连接舞蹈与音乐的媒介,二者都可以直接表达情感,音乐的表达方式是抽象的,舞蹈的表达方式是具体、直观的,二者的相互融合可以更好地展现舞蹈作品。在舞蹈创编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种类型的音乐作为舞蹈背景,引导学生将舞蹈作品中的情感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相结合。不但可以激起学生的表演欲望,也有助于舞蹈表演力的提升。舞蹈作品从表演开始到直至结束需要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与音乐的展现过程相类似,所以在实际训练中,配合相同基调的音乐,有助于提升舞蹈表演力,可以更好地传递作品情感,与观众引起共鸣。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舞蹈创编过程中,应重视舞蹈本身表现主体的本质功能,切忌盲目创编、滥竽充数,应采用舞蹈创编的一般规律及方法,对小学生舞蹈艺术进行研究。如今的小学生舞蹈艺术应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进行到深入探索阶段,小学生舞蹈教育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表演能力,并积极开发学生的舞蹈感知力及舞蹈表现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采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舞蹈作品,在舞蹈创编过程中要有进步的思想,最终实现舞蹈的综合教育功能,使学生的身心在舞蹈中获得熏陶。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韦广忠,梁宝君.体育舞蹈教学特点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

[3]何群.校园舞蹈教学与创编实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1).

武术教学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 少数民族学生 教育管理 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为了使教育资源能够公平普及到少数民族地区,我国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通过招生政策倾斜等手段,吸纳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全国各地高校就读。在这样的背景下,各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高校至关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

1由于区域文化的差异,这部分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有着明显的特征

(1)大多数学生文明有礼,热情开朗,但是由于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差异,容易与其他同学产生矛盾和冲突。从教育和融合的角度来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安置一般都是采用混合编班和混合编寝的原则,穿插在其他汉族同学中,以便于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打破小团体的交际圈子。但是这种“混合”的安置形式,特别是在寝室,不良人际关系是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压力。80%的民族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与同寝室的汉族学生发生过矛盾,50%的学生坚决要求与本民族学生同住。

(2)大部分学生由于汉语水平有限,想要交朋友,但是苦于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所以交往范围狭窄,存在小团体现象,集体观念薄弱。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只有本民族的学生才和自己具有相同的成长经历和文化习俗,避免了由于语言、习俗和学习成绩等因素造成的交往障碍。这种现象也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挑战。

(3)由于环境和文化的差异,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大一新生,有约20%的学生在新生心理普查中,表现出得分偏高,需要重点关注和帮助。主要原因是环境适应不良,新环境中的气候、饮食、语言、习俗等差异,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在心理上会表现出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正常生活。

(4)存在依赖心理,缺乏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我国的边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政府在经济上给予很多扶持。这些学生来到学校以后,学校在各项资助政策中也给予倾斜,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上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长期的被关注和关心,会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依赖,缺乏自己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2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途径

2.1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服务质量

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层面,各个部门发挥联动机制,共同育人。学校教务、学工、后勤等部门应全面配合,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和特点,制定个别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应实行照顾差异的特别化教学;对担任少数民族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及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每个教职员工都了解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服务方法;选拔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的专职老师担任少数民族学生班级的任课老师;选拔优秀的教师党员担任少数民族学生相对集中的班级导师,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指导;选派具有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经验、工作责任心强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少数民族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还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和工作要求,聘请优秀的少数民族教师,指导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动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老师,业余时间为少数民族学生教授汉语;积极开展朋辈引导工作,可以开展学生党员联系少数民族学生寝室“一帮一”活动,带领少数民族学生一起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语言和学习上开展帮扶工作。

2.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

组织开展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给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开展“寝室文化展”、“班级建设文化展”等活动,通过活动提升寝室和班级集体凝聚力,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形成各民族学生友好互助的良好氛围;通过各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打造“爱心”校园文化,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各种大型活动,都给少数民族学生展示的机会,让所有学生更好地认识他们,乐于与他们交朋友。

2.3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档案

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包括学生基本的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详细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种活动,取得的成绩;学生本人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困难,老师为他提供的帮助,老师跟他的谈心谈话情况,老师跟学生家长的联系情况,学生在校所受资助情况;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等。建立成长档案,便于老师掌握所有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轨迹,总结归纳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成为以后工作的重要借鉴;也是探究少数民族学生教育规律,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2.4成立少数民族学生成长辅导室

少数民族学生相对集中的高校可以成立少数民族学生成长辅导室,整合学校各方面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为少数民族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提供支持。比如,可以联合专业课教师、学业成绩优秀的同学,对学习基础较弱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课业辅导,学习策略指导;对语言水平较差的学生进行汉语辅导;对环境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还可以成长辅导室为平台,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各类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提升职业竞争力等。

3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创新机制探索

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可以采用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高校联合培养的模式,采取“1+1+1”或“1+2+1”模式。即专科教育,第一年在本民族地区学习基础课,第二年到内地高校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最后一年再回到本民族地区实习;本科教育,第一年在本民族地区学习基础课,第二年、第三年到内地高校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最后一年再回到本民族地区实习。同时还可以进行师资的交流,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协助学生管理和教学的开展。

这种培养方式的优势主要在于:

(1)充分利用了内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等类型的学校,内地高校相对教育资源丰富,教育质量好。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内地高校学习,保证了专业学习效果。

(2)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内地高校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经验不足,工作方法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3)将实习和就业很好地对接。少数民族学生回原籍就业有很多政策支持,最后一年回原籍实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实习后重新择业的问题。

总之,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高校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应探索更多形式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培育更多的优秀典型,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静珂.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做好学生管理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5(1).

[2] 王建辉,李丽辉,白亮,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3] 陈悦.关于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青春岁月,2012(5).

[4] 熊绍辉.对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的探讨[J].探索,2001(5).

[5] 刘景钱,刘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管理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6] 谢长旺,郑凯,崔洪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0).

武术教学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武术散打;有效教学

1.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主要是为之后的教学工作奠定有效的基础,因此这是实际发展中最重要的工作。高职院校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据自身具备的特点和教师资源,引导现阶段的教师去武术院校进行学习,以此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并且可以引进一些高素质、高技能的武师来到高职院校。在提升武术教师团队构建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为构建高素质教师团队奠定有效的基础。

2.改善教学方案,丰富教学内容

武术散打教学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专业性,但是学习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在一开始学习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兴趣,同时随着学习过程的不断加深,知识层次的不断提升,训练内容的不断增强,就会导致学生产生不想学、不愿学的观念。出现这些问题的基本因素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课堂上教师用灌溉式教学会影响学生建立学习主观能动性,被动接受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主动去学习,从而对学习到的知识记得不明确、不深入;第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到的应用技能难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对于知识和技能全面的学生更为关注,但是对于那些具备知识较少、技能不完善的学习不关注,导致促使教师难以掌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1]。依据这一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对武术散打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培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3.依据互相切磋的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武术上的相互切磋就是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对打比赛。因为散打是一项实战型的运动,以此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切磋比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技能。因为大学生有竞争的心理特点,在实施散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互相切磋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武术的了解。除此之外,依据相互切磋有助于教师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技能特点,掌控学生学习的特点,从而更好制订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向,这对武术散打教学工作的实施有一定的影响力[2]。

4.课堂教学要结合实践

武术散打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一直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关注理论,不关注实践应用,武术运动不但是具备较高运动量,同时还具备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在实施的过程中内容丰富多彩,实践技术非常的重要,其具备的理论知识也较为宽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可以将理论结合到实际应用中,关注技术动作的特点、规则以及意义等,依据理论知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并且结合现代化的科技技术更好地实施教学工作。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对战能力,从而展现中国武术的特点。

5.依据多媒体的特点进行视频教学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信息时代成为现阶段重要的新形式,更多优质的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面对这一特点,武术散打的教学理念、形式以及方案等都需要进行改革,高职院校和教师需要全面认识这些问题,并且制订有效的方案进行工作,从而提升教学服务的质量。依据计算机等设施实施武术散打教学工作,这是以往教学工作无法做到的。

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在实施教学工作的时候需要依据锻炼身体、提升素质、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员意志等为目标,结合武术散打运动自身的特点和学员自身的特点,加大对以往教学工作的创新,从而在新形势下明确优质的武术散打教学工作,结合多样化现代教学形式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武术教学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初中 体育课 武术教学 现状 对策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具有独特的技击性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磨炼意志等特点,对强健身体,防身祛病,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协调、耐力等素质,培养勇猛、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合格人才具有很大作用。中国传统武术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我们很多学校并没有将其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对武术课不重视,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目前,多数学校不开设武术课程,即使开设了武术课,教学的课时安排也较少。学校体育老师反映主要原因是学校缺少武术专长的教师,其他教师不愿意承担武术教学任务,学校也无要求。也有少量教师反映学生不喜欢教材中的武术内容,认为课本中的武术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武术的兴趣。

2.武术教学专用场地和器械较少

初中大部分学校有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和数量不等的场地和器材, 很少有武术专用场地,武术器械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武术器械和武术场馆的缺乏,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武术教学的普及与发展。

3.武术师资相对缺乏,体育教师的武术专业教学能力差 据了解,大部分学校的武术教学由一般体育教师任教,极少数学校有武术专业教师。

由于一般体育教师对武术的了解及实践能力不够专业,不能更好的承担武术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不愿安排武术内容教学,即使进度中有安排,也是草草略过。师资力量不足,体育教师的武术专业教学能力差是严重影响中学武术教学普及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4.学生对武术的了解肤浅

体育课程大纲上有武术教学内容,但是实际上安排武术教学的教师非常少,学生几乎不能正确完整的认识武术,对武术的了解也只是通过武打片或武侠小说,认为只有“飞檐走壁”“李小龙”才是武术,有的学生更是把散打、跆拳道认作武术。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是“花拳绣腿”不值得学,有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不是“绝招”,对实践作用不大。学生对武术的功能和价值缺乏认识,也是影响中学的武术教学普及与发展的原因。

武术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加以普及与推广。但在武术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种种问题。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何对策解决这些问题,使武术教学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得到普及与发展呢?

1.加强对武术知识的宣传,提高师生对武术的理解和认识

武术运动集文化、历史、哲学、医学等于一身,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具有独特的技击性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磨炼意志等特点,对强健身体,防身祛病,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协调、耐力等素质,培养勇猛、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老师应该进行理论教学,加强对学生武术知识的引导与渗透,还应借助媒体和其他各种手段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大力宣传武术的文化性和教育功能,使学生正确认识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 彰显武术的文化性。

2.拓展武术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校的武术教学,要发挥武术健身、健心功能,调动学生们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学校要重视武术教学,规定教学时数,拓展武术教学内容,创编武术校本教材。更要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打破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多钟教学方法与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3.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首先,对在职教师进行武术的专业化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技能,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调、缺乏多样性应该引起重视,端正教学态度,提高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

武术教学的特点范文5

论文关键词: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作用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同样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性,自成体系,内容丰富,可谓博大精深。武术作为一个文化主体,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文化传播中进行内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其发展早期,就融入了中国哲学、美学、兵学、伦理、养生等众多文化内容,自成一体。在其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的增深拓展。

一、武术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一)武术文化的概念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就是传统的武术,专指源流有序、风格独特、拳理明晰、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可定义为:与武术相关的各种领域中文化的总和,包括影视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领域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等。广义的武术文化包含了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是武术文化核心的一部分,没有武术也就不会有武术文化。下面我们所讲的武术文化和武术,指的是广义的武术文化和武术的概念。

(二)武术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绚丽瑰宝,传统武术无论从技击性、健身性、哲理性、艺术性、娱乐性、观赏性,还是从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下面从武术文化的概念角度,从不与武术相关的不同领域来概括归纳武术文化的功能特点和价值作用。

1、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体育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技击性、健身性、防身性的功能特点,这是武术文化的基本功能。武术要发展,必须靠竞技来提高,离开了技击,武术就没有了生命力。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另外武术与中医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中医养生、武术伤科、功夫按摩、运动医药、伤科针灸、救治偏差、练功疗法、特种功夫等成果,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这就是体育武术所追求健身价值。体育武术的防身功能主要基于他的技击性功能的延伸,攻防技巧的应用,目前社会上热门的女子防身术、军警擒拿格斗术等武术防身应用招法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2、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影视武术,它具有的娱乐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功能特点,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拓展而来。随着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通过练习武术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释放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娱乐的效果。武术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对武术的表演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影视、文学、体育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通过武术表演促进学习,让同学们在掌握武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老师指导下自编套路或节目表演,传统艺术的审美知识(形、神、气、韵等)贯穿在武术教学中扩大教学的知识涵量。

3、文化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文化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简称武文化,他具有哲理性的功能特点,它是武术在其历史演变和流传过程中融汇了易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兵学、医学、气功等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发展而来的。“武”字拆开就是“止”和“戈”,止戈,就是不要动武,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精神底蕴,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单纯的胜负,而是中国儒家学说的“致中和”的精神,是道家学说中“无为无不为”的精神。

4、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教育性的功能,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在习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武德精神,它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正义、公平、公道——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习武者需要有吃苦耐劳、知难而进、忍耐克己的精神,同时也要心胸宽广,对人以诚相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武文化这种哲理性和教育性的功能特点,在武术的熏陶中得以培养、塑造、锻炼、养成,人格素质得到升华。

5、其他领域中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武术文化的交际功能和带来的经济价值功能,借助武术文化特色向全世界推广汉语语言;凭借对外武术表演交流增进国际交流;借助武术文化桥梁搭建经济舞台;武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深入的研究,提供一种教育的思路等等,无不能体现武术文化神通广大的威力。 转贴于

中华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武术的种种特性涵盖了武术文化的内涵,它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研究挖掘,充分发挥武术文化的价值。

二、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

从武术文化的特点和作用可以看出,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教育模式无可比拟的作用,如果在高校得以广泛的推广,并加以引导并规范化、常规化,相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把通过武术文化来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的教育模式称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从武术广义的概念来讲也可称为武术素质教育。换句话来讲,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借助武术文化的教育教学途径,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

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三、武术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融合,如与易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其内涵丰富,寓意深邃,它的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不能仅仅局限在武术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功能,它的教育意义应该与武术相关的各个领域中都能体现,充分涵盖武术文化中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文化与各行各业的结合,都有其发展创新的灵感源泉,我们充分挖掘其武术文化的特色价值,寻求在高等教育中的突破口,如果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与武术文化的充分结合,并不断的研究创新,通过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软硬件建设等方面融入武术文化的因素,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武术文化、体验学习武术文化,发挥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我相信他们走向社会势必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认可。

武术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具有十分突出的教育功能。武术文化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而且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强生存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武术文化的理论教育具有培养学生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意义重大。

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四、推广武术文化,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

武术教学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新生 武术操教学 策略

小学生武术操《旭日东升》动作欢快,姿势舒展大方,动作刚劲有力,喜好新奇的小学生尤其喜欢这套武术健身操。

纵观整套武术操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音乐铿锵有力,动作变化多端,教学中存在动作难记的现象。特别是对于一年级新生武术操的教和学,处在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都知道,那可是要一招一式地进行,不能有半点马虎,展现的可是教师教学的真功夫。

新生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武术操动作的手型、手法、步型和步法的规格要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要自然;节拍、口令要到位;同时要遵循左右对称原则。

笔者经过一学期教武术操的经历,同时结合多年教学的感悟,采取了“六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缩短了学生掌握武术动作的时间。具体实践如下:

一、多观看――建立表象

根据刚入学新生特点,单凭纯粹简单的讲解是不够的。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感知作用和模仿能力,在教授武术操之前可多组织学生观看武术操的动作视频、利用课间操的时间组织他们观看高年级同学表演。

用具有冲击力的视觉和氛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平时的大课间练习中组织高年级武术操做得好的同学为一年级学生示范引领,使他们对相关动作有一个粗略的印象,树立他们学好武术操的信心,从而激发一年级新生对武术操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示范――师生同练

在规范合理的武术动作的教学中,通过多次高效的参与练习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纵观一年级学生动作概念形成慢,动作遗忘快的特点,教师在学生还没完整形成动作自动化之前,与学生同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同步练习中教师教的策略优良有利于新生建立和巩固正确的动作定型,加快动作的掌握。

1.动作讲解的完整性

在每次教学前,教师要利用挂图、视频等讲解武术操完整的基本技术,目的是突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提高一年级学生对武术操基本动作完整性的认识。

2.示范动作的完整性

教师在示范过程中,主要通过镜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动作练习,帮助学生建立粗浅的表象。

在帮助或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完整示范完整动作为主。也可以根据动作结构及内在联系,分成局部完整动作示范,如上肢和下肢动作的配合,眼神和方向的配合。

3.动作节奏的完整性

在一年级新生武术操教学和练习中,教师可以采取慢动作完整练习,动作节奏放慢。学生跟老师全套动作同步进行或慢半拍跟进练习。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初步掌握完整技术动作,逐步建立全套动作的表象及动作概念。对较难的动作老师做示范就放慢些,让学生看得清楚,使学生在掌握动作与技术的基础上做到位。这样学生才能学会所教的武术操,为进一步的跟音乐整体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多练习――巩固动作

为了巩固课堂上学过的动作,要不失时机抓好课中和课后的练习。体育教师要和班主任相互配合,坚持每天阳光活动进行练习。请高年级做得好的学生在前面领做,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可以要求一年级的学生跟老师一同喊口令进行武术操的练习,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建立学生动作概念和武术操的动作节奏感。

在课后的练习中,主要还是“阳光活动”中的集体练习及班主任老师在组织自主活动时的武术操练习。

要教好一年级学生的武术操,班主任在课后的督促练习是非常必要的。我校“阳光活动”集体活动时有武术操的内容,学校进行相应的考评。所以在活动时,班主任都是带着自己班里的学生到操场上练习武术操,一是,为了督促学生练习巩固,二是,为了使自己班成为一个优秀班级。

特别是“阳光活动”集中练习时,四个班的班主任都站在队伍里指导,不时还会和隔壁班级进行比较。这种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年级新生巩固动作非常有效。

四、多提示――增强效果

即时提醒在武术操学习中运用很多,特别是针对一年级的新生。在不间断的练习中,教师对连接动作或练习中注意的环节利用语言、动作等信息进行及时提示,往往效果更好。例如:

1.语言提示

在武术操学习中教师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如:加油、不错、冲拳有力、伸直手臂等语言加以鼓励和提示,可形成积极的学习状态。

2.榜样提示

在武术操教学中教师规范的示范动作、身边同伴优美的身姿,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和同伴产生信服感与跃跃欲试的心态,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期达到以身示教,无言以教的效果。

五、多纠正――修正缺点

一年级新生对武术操练习中感兴趣的是动作形式,但是在技术层面上还很不到位。例如,跟不上节拍,动作不到位,注意力不集中或打打闹闹。这是学生错误动作或不规范的动作形成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成套动作或单节动作的练习中,每一个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动作缺点,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一一纠正。因此,某节操或几节操建立了正确的表象后,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纠正练习。

教师可以对武术操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校正,对于不正确的动作分别指导。特别是个别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分组练习时,让小组互相指导校正。学生间的相互纠正,相互学习,对于增强学生间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间的学习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是大有益处的。

六、多表演――体会动作

教师在教完一套或几节操后,可以采用开展武术操表演比赛的形式。一年级新生有爱表现的特点,教师应把握住这一点,并加以好好利用。长时间的武术操练习,无论其表现形式新颖还是动感,最终学生的兴趣还是无法长时间的保持。加大游戏和比赛的成分,会使武术操教学变得活跃、有趣,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例如,在武术操教学中,分小组进行表演,每组选派两位小裁判,评选四组同学的动作。得分最低的一组进行惩罚性练习(可以是素质练习、可以是学某种动物等等)以这种形式活跃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