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1
【关键字】临床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提高,心血管疾病也正在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一大问题。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年较一年高,导致患者死亡和残废最多的原因便是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每年要造成有两百多万人的死亡[1]。老年人有很大的几率患上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病将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将会承受极大痛苦。本文对我院收治的22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而探讨健康教育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2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134例,女92例;年龄59-86岁,平均年龄(73.4±6.7)岁;其中冠心病65例、高血压76例、心肌梗死23例、心绞痛44例、风湿性心脏病18例。将22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分为采用健康教育干预的实验组(113例)和未采用健康教育干预的对照组(11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发病类型、治疗用药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包括基础护理、监测病情和宣传基本的注意事项等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进行干预,具体措施如下:将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采用口头讲述与宣传图片相结合等方式对患者开展教育,让心血管疾病的认识深入人心。定期以授课的方式召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讲解,鼓励大家在讲解后踊跃发言,并且组织大家讨论,以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让患者潜移默化的记住防病措施。将饮食调理的概念引入患者的治疗中,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体质状况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通过疾病知识的讲解来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病情,使其保持平和的心态,从而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科普药物副作用,防治患者由于害怕药物副作用而停止治疗的情况出现。由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绝大多数服药时间非常长,有些需要终身用药,因此灌输长期药物治疗的正确观念给患者,让其思想上能接受长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1.3评价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易量表(WHOQOL-BREF)[2]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生活质量与得分成正相关。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4.0处理,检测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
2结果
两组患者在生存质量简易量表平均得分方面比较,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10.3290,P
3 讨论
冠心病、高血压等临床死亡率高的疾病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属于心血管疾病,所以心血管疾病便被冠上了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第一号杀手的名号。由于很多疾病相关的知识和保健常识老年人相对缺乏,且很多老年人有听、写、读、阅、理解等能力上的退化,常常将很大的不便带给患者及其家属,对于临床上的治疗和护理也存在很大的困难[3]。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摄入过多的三高食物,烟酒无度,不积极锻炼身体与脂肪大量堆积,巨大的工作压力,没有很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生活习惯不规律[4]。
本组资料显示,两组患者在生存质量简易量表平均得分方面比较,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临床护理中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行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在提高患者身体与心理状态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能够提高预后效果,有助于患者治疗后更快的再次融入社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苏书华.机关干部健康体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与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z1):68-69.
[2] 田震静,吕烨辉,付爱丽,等.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32(3):502-504.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2
摘要:本文对某高校近五年来59例心理疾病个案发生的诱因、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干预的对策。从心理疾病产生的诱因来看,学业压力等15个因素是心理疾病出现的高风险因素;此外,个体原因、家庭成长、经历原因和社会原因是心理疾病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在心理疾病的应对策略上,应使心理健康教育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加强宣传和鼓励求助,加强互动和建立联动,使得对心理疾病个体能够更好识别和干预。
关键词:心理疾病;大学生;诱因;深层次原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58-03
心理疾病又称精神障碍或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精神)功能紊乱,并达到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或使自我感到痛苦的心理异常状态。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高校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干扰了个体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些甚至会引发自杀、自残或伤人等悲剧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幸福和高校的整体稳定。因此,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心理疾病,哪些因素会诱发心理疾病等问题的探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为了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构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氛围,现对近5年来59例心理疾病个案进行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心理疾病个案基本情况分析
59例大学生心理疾病案例中,从性别上看,男18例,女41例;从心理疾病发生时间来看,5月、9月和10月是高发月份;从心理疾病的诊断类型来看,出现的心理疾病数量排序依次为抑郁症33例、焦虑症12例、强迫症2例、神经官能症3例、双相情感障碍4例、精神分裂症5例;心理疾病个体中,有自杀意念或伤人意念者为9例;59例心理疾病个案的发现途径为个体主动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寻求帮助的35例,在院系、医务室或其他同学的带领或建议下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寻求帮助的19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心理普查的筛查结果进行的心理约谈中发现的5例。
二、心理疾病产生的诱因分析:包括15因素和5个维度
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心理疾病为什么在那个时刻发生?这与诱发因素有关,这个诱发因素叫做“诱因”。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采取了“个案编码”总结学生心理疾病产生的诱因。具体方法如下:在心理咨询记录或事后相关人员访谈中,每涉及1个心理疾病产生的诱因,就记录和编码为1个影响因素。
根据对59例个案的编码结果,共总结出家庭成员关系不良、家庭期待过高、家庭贫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困扰、人际关系不良、敏感、追求完美、内向、情绪冲动、创伤应激、童年创伤、新生适应、身体疾病等15个诱因,出现频次排序如表1所示。
以上15个诱因可以进一步进行维度划分,将15个诱因总结为5个维度。如下页表2所示。
三、心理疾病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诱因分析及平时心理咨询中的结果,可以认为,心理疾病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个体原因。大学阶段的个体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状态的过渡时期,很多人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自身价值和自身角色确立等各种问题上极易发生各种心理上的冲突。
从上文的诱因分析来看,学业压力、恋爱困扰、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同为心理疾病产生的最常见的诱因。从学业上来看,一些同学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缺乏适当的学习时间管理方法;从恋爱心理上来看,存在各种不成熟的恋爱观,恋爱失败时,缺乏有效的疏导和成熟的抗压方式;从性格特征上看,有很多可能会导致自身心理冲突的不良个性等;从就业上来看,缺乏积极地就业准备工作和就业心理调适策略;从人际关系上来看,缺乏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和平等交流的意识等。这些心理冲突,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缺少调适的方法,则会日积月累,影响学习和生活质量,从而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及心理危机的爆发。此外,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一系列创伤性事件,虽然事件本身已经淡忘,但是负面情绪一直积压在内心,在特定情况下会以心理疾病的方式表现出来。
2.家庭和成长经历原因。从上文的诱因分析可以发现,“家庭关系不良”为心理疾病发生的排名第3的诱因;在心理咨询中也可以发现,如果家庭成员曾经出现过心理疾病或心理危机,甚至有过自杀的倾向,那么个体出现相同问题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此外,和睦的家庭关系、平等的交流方式、客观的期待,都有助于产生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当孩子出现心理冲突时,良好社会支持系统会给予积极的作用来化解这些心理冲突,反之,则会进一步激化心理冲突,从而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及心理危机。
此外,有些同学在上大学前,就出现过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状况,家长对其心理、情绪情况也有一定了解。但是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家长、学校双方缺乏沟通,导致院系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学生的服药、治疗情况不能及时掌握和实施干预,家长对其定期复诊和服药情况也缺乏有效监督,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长时间不能好转或痊愈,甚至进一步加重。
3.社会原因。大学生在现实中面临的各种生存和发展压力。如学业排名、升学就业等各种压力。如,各大重点高校的学生原来在高中时期都是学习成绩上的佼佼者,进入大学之后,在学习成绩上依然对自己高要求,此时,横向比较带来的客观压力,可能会让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此外,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化,就业等客观压力也会让部分同学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四、心理疾病干预思考
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而言,除了常规的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普查和约谈、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危机排查工作之外,结合上文的诱因及深层次原因分析,在心理疾病应对方面的进一步思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专业特点具有一定的共性,而从上文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心理问题的诱因和深层次原因却具有一定程度的个性。针对这些共性和个性,进行符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尤为重要。针对共性,在美术类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笔者会依托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定期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绘画心理分析”心理工作坊,参与者通过现场作画和分析的方式探索自身的性格特点和潜力发展点;在平时个体咨询中,也会对部分来访同学通过绘画这一学生熟悉的方式打开心扉,并进一步发现问题和主动疗愈。针对个性,可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开设有关学习方法、恋爱、人际关系、就业压力调适等相关方面的选修课和讲座,让有相关需要的同学能够自主选择和学习对自己有所帮助的课程和讲座。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求助。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心理疾病发现过程中,“主动来访”寻求帮助的个体占全体危机状况的59.3%。因此,来访者是否具有主观的求助意识,对于心理疾病的排查工作至关重要。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也研究发现,“微笑抑郁(隐匿性抑郁)”越碓匠晌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的一个明显趋势,即:很多心理危机严重的个体,往往表面阳光,为人随和,没有明显的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但心理危机突然性爆发,甚至产生了自杀等严重后果。
在这种形势下,创造积极的心理疾病求助氛围,加强宣传,鼓励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的个体主动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对于心理疾病个体的发现和帮助非常重要。
3.加强和医院、学生家长、学校其他部门的互动,建立心理疾病预防和干预的联动机制。除了现有的存在于高校的心理疾病及心理危机的“三级预防体系”之中的学校各相关部门、班级干部等朋辈互助资源之外,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同专业医院、学生家长、学校其他部门的沟通和互动,建立心理疾病应对联动机制。
对于专业医院,积极运用现有的医校合作资源,为高校的心理疾病个体积极争取更优质的医疗条件,促进他们更好地恢复健康,回归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有的学生的心理疾病的直接诱是家庭贫困或学业不良,所以和教务处、学校勤工助学部门建立联动,可更详尽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信息,且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角度予以帮助。此外,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从上文的诱因分析和深层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家长的行为和观念对于心理疾病个体的恢复至关重要。对于学生家长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和互动,传播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观念,并鼓励家长将掌握的学生情况积极主动和学校沟通,积极运用学校的各项相关资源为心理疾病个体的恢复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姚竞.浅议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与诊治[J].中国卫生产业,2013,(19).
[2]孟玮.心理疾病对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及预防对策[J].中外医疗,2011,(28).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 慢性湿疹;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 R758.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4-25-02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Mental Health State and Coping Styl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Eczema
ZHANG Yimiao
Ninghai County First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Ninghai 315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and analyse the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eczema. Methods All 52 patients with chronic eczema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0 to May 2011 were included the observe group,52 cases healthy people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survey on the mental health were done with the mental health symptom checklist(SCL-90),and the scale indicator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somatization,depression,anxiety,additional factor scores and the psychotic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much higher,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pulsion,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hostility,terror and paranoia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face,avoiding and yield between observe group and normal group(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normal mental health situation of the healthy,the situation is wor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eczema. So pay much attention on the mental health situ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eczema is very important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pathogenesis,treatment and prognosis for chronic eczema.
[Key words] Chronic eczema;Mental health;Survey
慢性湿疹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不明确,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一般病程较长,所以较难根治。慢性湿疹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为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许多慢性湿疹患者都难以忍受疾病发作时所产生的剧烈瘙痒,因此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研究发现,在慢性湿疹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物理、化学及体质过敏等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疾病的作用也不容忽视[1]。笔者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湿疹患者和健康研究对象各52例,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比较,以期明确患者的心理状况对疾病的影响,为慢性湿疹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5月~2011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慢性湿疹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具有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患病时间3个月~2.5年,平均病程(1.3±0.4)年。病变部位中颜面部9例,耳部6例,肘窝5例,会8例,其他部位24例。本研究的纳入标准:没有明确的病因,具有较长的病程且久治不愈;病变有局限性,不易向外扩散;可以是急性湿疹转变为慢性湿疹或者是在发病的最初阶段没有明显的过敏反应,后来受到各种刺激使疾病发生转变,成为慢性湿疹;病变部位具有非常明显的瘙痒感,经过反复多次的治疗仍没有痊愈且疾病反复发作;处于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妇女排除本次研究的范围,同时所有的患者均没有神经系统或其他精神疾病病史,没有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选取健康研究对象52例作为对照组,具有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调查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调查者向研究对象仔细地解释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所有的调查者均经过统一的培训,并在调查过程中使用统一指导语。调查量表中的所有调查项目均需要研究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以保证评定结果的真实性。量表测试由两组研究对象独立完成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真实评定。症状自评量表共包括90个项目,分为以下10个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狂、精神病性、附加因子,结果采用1~5级五个级别的评分标准:1、2、3、4、5分别代表无、轻度、中度、相当严重、严重。
患者应对方式的调查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进行[3],量表包括20个条目,应对方式分为三种:面对、屈服及回避,如果患者对任何一种应对方式经常使用则该项目具有较高的得分。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χ±s),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症状自评量表得分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化、抑郁、焦虑、附加因子及精神病性等观察指标明显得分较多,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SCL-90量表中其他各项观察指标的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应对方式的比较
两组面对、回避及屈服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3 讨论
慢性湿疹的发病原因多而且复杂,是一种迟发型超敏反应,由外部和内部等多种激发因子相互作用导致,其临床特征表现为浸润肥厚及不同程度苔藓化。患者在慢性湿疹发病时多瘙痒难忍,且疾病易于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一般都具有较长时间的病程,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及生活,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患者在生活中会出现失眠,产生负性情绪,如紧张、焦虑等。有研究报道慢性湿疹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预后的过程中其心理因素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对我院治疗的52例慢性湿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与52例健康研究对象的对照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观察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对于疾病的影响,并且为慢性湿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慢性湿疹等皮肤疾病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受到很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报道也很多。有研究表明,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在慢性湿疹患者中较为凸显,在此类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水平[4],同时,慢性湿疹患者出现其他身心症状的倾向性也比较大。本研究中,与正常组的研究对象的症状自评量表得分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化、抑郁、焦虑以及附加因子等观察指标明显得分较多(P<0.05),表明患者的躯体化及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均与慢性湿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提示对慢性湿疹患者以上几个方面采取针对性的辅助治疗措施,能够对于疾病发作的减缓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此调查结果与相关方面的报道相一致[3]。两组在强迫、人际关系、敌对、恐怖和偏执等各项观察指标的评分差异较小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慢性湿疹主要是影响患者自身的情绪,使其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对于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则只有较小的影响,推测其原因可能为在与外界交往时,患者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观察组和对照组面对、回避及屈服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慢性湿疹患者多采用回避及屈服等应对方式面对疾病。
综上所述,与正常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慢性湿疹患者明显处于较低水平。在慢性湿疹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各个发展阶段,患者的心理因素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其在疾病过程中产生了抑郁、焦虑等负性心理情绪,就有可能对疾病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严重影响预后,还可能会造成疾病的反复发作。总之,应加强对慢性湿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在慢性湿疹患者治疗皮肤病的过程中,如果采取给予抗焦虑药物等治疗措施对其心理健康进行调整[5],并采取健康教育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治疗效果可能会更理想。
[参考文献]
[1] 李鉴峰,韩宏光,赵昕. 慢性湿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28-29.
[2] 吴文源. 症状自评量表[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0):118-121.
[3] 张玉琬,李强,钟珊珊. 慢性湿疹患者医学应对方式对其病情程度的影响[J]. 山东医药,2009,4(37):114.
[4] 张玉琬,李强,钟珊珊,等. 慢性湿疹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J]. 天津医药,2010,38(2):102-104.
[5] 李景宏,苏敏.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8):247-248.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4
方法 对我科35例确诊为癫痫的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症状测定,并与正常人SCL-90常模进行对照。结果 癫痫患者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5或<0.01);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以及阳性项目的平均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关键词】 SCL-90量表;癫痫;心理测定;健康状况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274-03 中图分类号:R742.10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2.008
Analysis of SCL-90 for mental health test on patients with epilepsy
LANNinghua
(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echi,Hechi 547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with epileps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life quality.
Methods Mental health of 35 patients with epilepsy in our department were test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 and compared with the norm of SCL-90 of normal people.Results The factor scores of somatiz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depression, worry, hostility, horror and psychosis of the patients were averagely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norm(P<0.05 or <0.01).Compared with the norm,the total score of SCL-90,total average,number and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positive items averagely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or <0.01).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patients with epilepsy must not be neglected. During medication,all-round psychological care and pertinent intervention can help the mental recovery of the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ir life quality.
【Key words】SCL-90 scale;epilepsy;psychometrics
SCL-90量表自1984、1986年引进并建立常模以后,在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癫痫(epilepsy)是一种发作性疾病,是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由于不可预测性、不定时性发作,需要长期服药,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同时,长期以来社会人群对癫痫的偏见、歧视等均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往往有可能进一步加重癫痫的发作,并影响治疗效果。我科自2009年11月至2011年1月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35例癫痫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有助于调适患者的心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至2011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35例癫痫患者,入院时均经CT确诊,其中男26例(74.3%),女9例(25.7%);年龄16~56岁,平均(44.6±10.22)岁。病程1个月~32年,平均6.7年。文化程度:小学5例,初中14例,高中10例,大专及以上6例。发作类型:复杂性发作19例,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16例。
2.方法 对入组患者,应用SCL-90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与正常人的常模SCL-90进行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量表发放35份,回收35份,回收率达100%。
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癫痫SCL-90评分与常模比较采用t检验,假设检验显著性水准设为0.05。
结果
1.癫痫患者SCL-90因子分与常模比较 癫痫患者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5或<0.01)。见表1。
2.癫痫患者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阳性均分与常模比较 癫痫患者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阳性项目的平均得分与常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见表2。
讨论
SCL-90症状自评量表已在精神医学临床、科研中得到广泛应用,Derogatis报道其症状效度系数为0.77~0.99(P<0.01),表明此表具有较高的真实性[1]。上海量表协作组研究亦表明其有效性。SCL-90量表内容量大,反应症状丰富,能较正确评估患者的自觉症状。其内容包括90个项目分为5级评分(从0~4级),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此表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以及其他共10个因子,因子分等于组成某一因子的各个项目总分除以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
1.癫痫患者SCL-90评定 我科通过对35例癫痫患者进行的测试,结果显示患者在心理状态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异常。本组患者除强迫和偏执(P>0.05)外,各量表分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全国常模。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P<0.01),敌对、精神病性因子水平也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5),总均分与正常人群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这说明癫痫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成人水平,普遍心理健康水平差。强迫、偏执两个因子癫痫患者与正常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癫痫患者隐藏了自我有关。由于长期受到社会的偏见和歧视,癫痫患者大都学会隐藏自我,从而使得这些因子水平上显现不出差异性。
2.癫痫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各种信息渠道的广泛运用,人们获得医学知识逐步增多,对癫痫已经有初步的认识,但由于癫痫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定时发作性,仍使社会人群对癫痫患者的不认同和排斥,导致患者惧怕参加集体活动及到公共场所,常常处于孤独的状态。癫痫是一种慢性病,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病情的反复发作,长期持续的服药、治疗造成的经济负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及缺乏医药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家属对其过度保护或关心照顾上的疏忽;由于疾病的影响,学习、就业、求职、婚姻等均受到阻碍,社会的歧视和嫌弃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均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导致意志消沉、情绪低落、悲观失望、自我封闭、自卑自弃,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等;个性方面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对刺激反应过大、冲动易怒、敏感多疑、性格孤僻等[2]。也有调查研究发现癫痫患者抑郁的患病率较普通人显著增高[3]。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逐步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癫痫患者作为特殊人群,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极其重要[4],是治疗癫痫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积极控制癫痫的基础上及早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在社会上大力推广癫痫科普知识,让人们对疾病提高认识,给予患者多一些支持和理解,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癫痫患者心理健康干预措施 通过对患者进行的心理分析,我科采取以下措施,旨在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和积极情绪,为其创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条件。①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卫生知识宣教,帮助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如:给患者发放癫痫健康知识小手册、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宣传黑板报等,培训心理咨询人员为患者进行心理咨询。②组织健康知识讲座或研讨会,为患者提供平台,共同探讨交流相关的心理历程和经验。③设立健康热线,方便患者的咨询;保持出院后的随访工作。④在物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无线短信和网络健康教育。
心理障碍对患者的伤害往往超过疾病本身,严重的心理障碍往往是癫痫的诱发因素并直接影响治疗效果[5]。本文通过采用SCL-90量表对癫痫患者进行心理测定,提示癫痫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因此,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强有力的心理社会支持系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减少癫痫发作和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覃 玫,吴霖蒲,黄永新.脑卒中患者心理卫生的调查研究[J].广西医学,2008,30(12):1894-1895.
[2]赵亚玲,马现文,魏 琦,等.成年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心理干预的作用[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5(2):133-135.
[3]周晓琳,邱晓平,赵永波.癫痫患者的情感障碍[J].神经疾病与精神,2006,6(2):141-144.
[4]张雪琴.癫痫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J].护理与康复,2006,5(4):316-317.
[5]张晓艳,楚平华,李冬梅.心理剧治疗对改善癫痫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应对方式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9):72-74.
(收稿日期:2011-03-09 修回日期:2011-05-13)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5
中医学论文2700字(一):浅析中医学“意疗”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预防论文
【摘要】本项目主要从新时期下可能诱发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原因出发,讨论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中医学方法。“意疗”理论辩证地看待人的七情五志,并将中华医学经典中载入的“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等中医学方法进行梳理,对于预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预防作用有一定的可行性与研究价值。
【关键词】意疗;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
1.研究背景
据教育部门统计,有30%左右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焦虑、烦躁、自卑、封闭,甚至自杀现象发生的比率不断上升。当前大学生容易因环境变化引发适应障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焦虑抑郁;或是学习生活压力导致焦虑情绪以及求职择业压力而导致迷茫焦虑,这些都是大学生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而大部分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这种虽无较大损害但愉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常伴口中的情况比较常见,即所谓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可通过自我调整或心理医生来改善心理状态。
2.研究必要性
中医学“意疗”理论中,采用治疗者与被治疗者间的相互反应与关系,通过人的七情五志来改善心理、情绪、认知与行为有关的问题。古籍经典里早有记载成功的案例,但目前理论整理较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很少会认识到自己心理有问题而日渐严重进而产生心理疾病,既不自我调整也不看心理医生,这时候中医学“意疗”理论应用于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不会给大学生一种“我心理有病”的压力感,而是以一种春风化雨般的方法改善大学生心理状态,从而及时预防其心理产生疾病。因此,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基于中医学理论——“意疗”,在浅析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的同时,也希望将我国国粹中医学“意疗”理论推广化,惠及更多的人。
3.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诱因
3.1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处在多姿多彩的社会中,有丰富的娱乐场所和玩乐方式,外界的刺激让许多大学生沉溺于过度的放纵和享乐,迷失了自我,对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3.2个人因素的影响
个人内部的个性缺陷是诱发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有的大学生从小在心理上的问题没有受到关注,没有与家人、老师、同学之间的来往,变得孤僻忧郁,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
3.3人际关系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和同学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校中感到孤独,逐渐变得内向起来,出现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3.4就业竞争的影响
大学生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激烈的竞争让许多大学生对毕业后的生活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在家庭、情感等方面,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影响。
4.中医学“意疗”理论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研究
当前大学生容易因环境变化引发适应障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焦虑抑郁,或是学习生活压力导致焦虑情绪以及求职择业压力而导致迷茫焦虑等心理问题。心以知觉功能统领性情,实现性情。中医学“意疗”理论通过研究人的七情五志来改善心理、情绪等,对于大学生预防心理疾病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归纳整理出了中医学经典古籍中的“意疗”方法,并针对一些影响产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诱因做出了“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针对性的预防方法。
4.1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理论出自《内经》,是古代中医学中最典型的心理疗法,具有鲜明中医特色,根据五行相克理论而产生的不同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情胜情来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此外,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所以说,欲解大学生心里之郁,则协情志之调。如今激烈的就业竞争让许多大学生对毕业后的生活产生的恐惧心理,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喜伤心,恐胜喜”以及“恐伤肾,思胜恐”的说法,平时大学生应该多思考人生的具体方向,多做准备,做到知行合一,保持一颗知足常乐的平和心态,“中和”状态即为一种心理健康状态。那么面对竞争压力带来的恐惧时,可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以超越障碍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及时预防大学生因压力太大而产生的心理健康疾病。
4.2开导解惑法
清代名医吴鞠通说“吾谓凡治内伤者,必先祝由,婉言以开导之,重言以振惊之,危言以惊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而后凑效如神”。对于个人内部的个性缺陷而孤僻忧郁的大学生而言,大多是时候说理开导、同情安慰可以改变其心理环境。由于大学生同老师同学、亲朋好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关系层面上进行考虑筹划就很重要,询问健康咨询者个人想法的同时,要保持把重点放到他们的关系上。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开导者要委婉指出性格孤僻对其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然后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找到咨询者负面情感中积极的一面,向他展现出爱与友善的表现[6],寻找从孤僻中走出来的突破点,同时也说明想要把孤僻的性格改变确实得要自己下决心养成良好的心态,此法对于预防由人际关系紧张而诱导的心理疾病同样适用。
4.3移情变气法
《素问.移情变气论》言:“古之治病,惟其移情变气,可祝由而已”。古代为了预防心理健康等疾病,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即可。放在当代,对于外界的刺激而日渐消沉的大学生,可运用各种方法转移和分散外界诱惑对其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做到移情变气。大学生通过派遣情思,改变心志,特别是通过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把诱发人心理疾病的不良情绪的能量发散出去,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此外运动移情法对于一些大学生因情感问题而可能诱发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预防作用。
5.总结与展望
中医学“意疗”方法作为一种将理论推广化的尝试,有利于拓宽心理学方法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渠道。“意疗”将该理论中的“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法等应用于预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辩证地看待人的七情五志,在心理学本土化的浪潮下,有一定的可行性与研究价值。当然,“意疗”方法目前缺乏一定的实践研究,这也是今后需要不断探索的,也相信不久的将来中醫学“意疗”方法必将实践化,预防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并且造福越来越多的人民。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自从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出台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来,长春中医药大学结合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最后总结出43323的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学会临床做事的方式方法、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逻辑、训练扎实的临床技能的重要阶段,在其整个临床职业生涯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
由于住院医师制度的推出,在原本研究生更侧重理论学习的研究来说,又增加了36各月的临床实践学习。一时在学生的培养、时间的高效利用与分配、管理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混乱。高效、有序、协同、合作、指导性强、应用性强的教育管理模式体系一直并没有完全建立。鉴于此,我院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强化目标管理。做好过程及结果监督。形成我院特有的43323的中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2]
一、搭建四位一体平台
1.构建校院培训基地学生“四位一体”的高效协同管理模式
随着规培制度与专硕培养的并轨,研究生管理就由原来的三方管理即导师、二级学院、校研究生院对研究生的三方协调管理转向了由导师、二级学院、校研究生院和规培医院共同参与的四方管理。在原来三方管理基础上又增加了规培医院的教育与管理。在管理模式发生转变后,给本来就不是很成熟、很完善的研究生管理体制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各管理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是否通畅,对研究生管理是否规范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立“四位一体”的高效协同管理模式,有机地将各自岗位分工明确,责任细化,并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时时将学生的学习、规培、科研、思想动态等信息交流,均衡时间分配,并建立相应的沟通交流平台。从而实现有效的协同管理。[3]
2.制定院校基础教育基地与住培培训基地接轨管理制度
制定两个管理教学单位相关制度。如定期例会制度、责任分工制度、问题处理机制等,确保干事有依据、沟通有平台、协调有对象,解决有效率。从而实现分工不分家的两地接轨制度,充分发挥两地教学与住培的教育管理优势,形成合力。实行信息共享、教育方式方法共享、优势资源共享,强化沟通、协调在开展教育过程中的集约化和高效化。
二、严控三个教学环节
三即三个环节,即培训、监督、考核等跟踪管理环节。培训、监督、考核是保证研究生保质保量完成学业任务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定期对学生召开学习进度说明会,要以科室为单位组织召开专科培训会,要明确培训目标及培训的实效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规培中的考核,落实考核时间进度推进表,实行两周一次的主会制度,完成学业中的监督管理工作,细化考核制度。
三、打造三支精英团队
三即三支队伍。组建管理团队、考评团队、标准化的导师培养团队。
1.四向管理均衡分工,科学建设管理队伍
由于研究生管理涉及方面多,沟通协调面广,所以学院要精选力量参与到研究生的管理中,要明确导师、辅导员、住培教师、研究生院教师的责任分工,细化工作内容,确定工作流程。对各自相应的工作内容开展正规的培训。
2.成立专业的培训考评小组
学院层面要联合教学、学工、住培医院精选人力对学生进行定期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学业中期掌握程度,规培科室应知应会掌握情况进行考评,要实行定时考核和定向考核结合的方式。要注重学生学习中的过程性考核。考评结果可以作为日后评奖评优的参考基础,并对学生成长做成长鉴定,形成详细的学生成长档案。
3.组建标准化导师培养团队
定期开展研究生导师临床培训,其中包括导师政治思想、觉悟及自觉性。定期邀请国内外优秀医学学者进行学术交流,鼓励导师参加学术研讨会、教学管理会等活动,加强管理制度培训,解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自身院校有关招生选拔、培养、学位授予及导师遴选等方面规章制度培训,帮助临床医学导师明确培养目标,掌握培养方法。
四、搭建两个实践平台
二即两个实践平台。借助国家级临床大赛平台和社区义诊平台。国家级的临床技能大赛和社区义诊是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及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院特别重视这两个实践平台的建设情况。在国家级大赛前,学院会组织由本、硕、博组成的团队进行比赛。增强了学生梯队培养。同时配备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学生大赛。同时,在社区平台建设上,每周都会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带队到社区义诊,现场问题现场解决,增加了对诊病、处方的交流沟通,切实地将教学课堂搬到了社区现场。同时,我们针对研究生开设第二课堂德育分制,确保了学生的有效参与性。
五、提升学生三个能力
三即三个能力培养。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二课堂活动体系平台、心理健康咨询平台提升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1.成立研究生骨干学生组织,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增强研究生学生组织在学生业余生活中的作用,开展研究会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科研、临床等培训工作,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有效弥补老师下班后时间利用率低下的现状,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2.构建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通过学生组织,举办趣味运动会,文艺表演类的茶话会,养生保健大讲堂等学生喜欢的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避免因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而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维护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163-02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直接关系到教师良好身心素质的形成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大问题,西方学者威蒂早在上世纪50年代的研究就认为:教师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也容易患心理疾病,他同时还发现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导的班级中,人格失常的学生人数就较多。这表示教师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是自我素质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教育影响学生以形成其良好人格的需要。因此,在师德培育中抓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的人才算心理健康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处在不同年龄阶段其心理健康的标准可能有差别,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并不是绝对的,它是一条线上两个不同的端点。因此,理论界对心理健康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比较通俗的说法是:心理健康是指人对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具有愉悦而良好的适应。那么怎样的人才算是心理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首先这个人要身体健康,没有生理症状或疾病,其次是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师为什么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现代科学已揭示出人的心理是由于生理的、社会的以及心理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分析教师心理卫生问题的原因要从生理、社会环境以及心理本身等方面入手,既要从多种因素整体考虑,也必须深入分析具体成因。
1.遗传和身体健康的影响。遗传一方面是由于神经系统类型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比如弱型神经系统的人在外来冲突面前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另一方面是遗传所形成的生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心理问题,例如:有些个子矮或长相差的教师往往会产生自卑、封闭、过于敏感等心理问题。一般来讲,身体虚弱多病的人比身体健康的人易产生心理问题,一些患病的人更易产生不良心理反应,如恐惧、精神萎靡、情绪忧伤等。
2.物质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教师的心理问题尽管有生理学基础,但对教师心理卫生问题起重要影响的是后天的环境因素。一方面是物质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教师在有噪音的环境下工作,易产生烦躁易怒的心理;在光线暗淡的办公室里办公,会使视感降低;长时间、超能力的工作会使教师产生焦虑、厌倦、愤怒等情绪反应。同时,教师物质生活条件差,大脑营养得不到保证,会使教师产生神经衰弱、精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另外过量的烟酒也会使教师的身心受到伤害。另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直接影响作用:一是教师本身不良的人际关系。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赞认为:“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带来的。”二是教师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重要事件,如社会急剧变革,不满意的工作调动,家庭中的天灾人祸等都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3.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①教师不合理或不现实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向学生或向领导提出一些不合理或不现实的要求,如想从事某个自己喜欢的岗位,希望得到某种待遇或荣誉,或要求自己任教的班级学生都优秀,每项比赛、考试都拿第一等,往往因多种原因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教师从而产生愤懑或悲观失望的不良心理反应。如果这个教师因多种不合理不现实的需要都未得到满足时,长期的心理积压又不能宣泄,就会综合形成心理健康问题。②教师的不良情绪反应。在生活中常会发现,有的教师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恐慌等,这些不良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往往因小事和同事闹口角,因学生犯错误而不冷静,体罚学生等,严重的还诱发身体疾病。③教师的某些不良性格。某些不良性格是导致教师心理健康产生问题的重要因素,如心胸狭窄的教师易产生孤僻、无助感,难以与人和睦相处,争强好胜的教师难免受挫折、碰钉子,意志脆弱、性格内向的教师易猜疑、过于敏感等。
三、为什么要在师德培育中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维护
1.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身心健康。现代科学证明,人的许多身体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据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因情绪紧张而患病的人占人群的76%;我国心理工作者曾对232例高血压病人的研究表明,因病人病前不良个性与情绪引发疾病的人占人群的74.5%……大量的事实证明,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有助于增强自我身心健康。
2.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成绩。心理疾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造成人精神的大量空耗和损伤,从而严重影响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许多研究实践表明,人在过度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影响下,思维受阻、反应迟钝,学习与工作效率低下。另外某些不良的性格特点,如意志薄弱、过于自卑、依赖性太强的人,他们的学习与工作效率是不高的。同时大量的事实也表明,适宜的情绪与良好的性格是搞好学习工作的重要条件。美国心理学家拉格拉斯认为:“在某些知识领域中取得非凡成就的个人,通常是凭借聪明,同样也依靠个性力量,他们除了具有像爱因斯坦一样的好奇心、毅力以及自我批评的能力外,还表现出不同一般人的开朗、有主见、富于想象力以及幽默有趣的性格特点。”教育实践也表明,具有良好性格特点的教师,他们的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因此,在师德培育中抓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功效是有积极作用的。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形成。如一名经常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易烦、易冲动、固执的教师,无形中会给学生造成以上不良的心理影响。西方学者威蒂研究认为,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导的班级中,人格失常的学生人数较多,这说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到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工作缺乏责任感,对学生有偏见的教师,他们影响下的学生往往办事不认真,并也有偏执心理。所有这些表明:教师只有以自己的健康心理去影响学生,才能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怎样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1.教师要科学用脑。脑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重要的心理器官,因此科学用脑是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重要内容。在生活和工作中应注意以下要求:用脑要适度;保证脑的营养供给;加强脑的锻炼。
2.教师要冷静处理生活中的应激事件。生活中,常常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紧张事件,如工作中的挫折,家庭中的变故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会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如紧张、焦虑、哭泣等,短暂的反应对于人的正常机能具有保护的意义,但若长时间的经常这样必然会引发心理疾病,因此在一些紧张的应激事件后,教师要适当放松,转移注意力,使自己处在一种自然的轻松的状态下。
3.教师要培育自己健康的人格。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表现较强的适应能力,他(她)们容易与人相处,赢得别人的好感,能巧妙处理各种矛盾,他(她)们热爱生活和工作,关心他人,自立自强,对未来充满信心,能立足于现实,不断进步。人格健康的人大多表现为心理健康,故教师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4.教师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加强体育锻炼是维护教师身心健康的必要手段。督促教师经常性的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消除大脑和身体的疲劳,另一方面使体质增强,减少疾病,避免因身体有病造成精神负担,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要坚持体育锻炼。
总之,教师的素质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的问题,而且还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习状况。因此,我们在大张旗鼓的对教师素质进行培训提高的过程中,更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育。
参考文献:
[1]彭豪祥.现代教师心理学[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