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体现逻辑思维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体现逻辑思维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体现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体现逻辑思维能力范文1

(河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南 焦作 454000)

【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直是工科数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本文从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出发,针对如何在工科数学教学环节中开展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潜能,对工科数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 逻辑思维能力;工科数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许珍惜,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

1工科数学的课程教学现状

工科数学(几门数学课程的总称)是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它是工科学生学习一切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历来工科专业的本科生进入大学后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根据工科的专业不同有所不同,主要包括微积分、立体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工科数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1)通过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学生学习本专业打下扎实的基础;2)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创新性,以及用数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计算机辅助高等数学教学已经走进课堂,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等数学的主要教学手段,这是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飞跃,使得抽象、枯燥的课程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和具体。然而,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工科数学的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简略了数学论证的过程,进而缺少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此,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工科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讨论和改进。

2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特点

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工科数学作为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使得它在工科人才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科数学对于工科专业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或“方法”,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这种数学方式的思维将会潜移默化地在工科学生日后的工作中起作用。

为了切实提高工科数学的教学质量,其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除了具有其它各学科教学改革的共性外,还有其自身的改革特点,这与工科数学特有的学科特点有关。其教学改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由于工科生更强调是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对于工科数学的教学要强调学习以致用,注重数学理论与实际联系的问题。尤其是某些数学理论的科学意义、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及被应用的工科领域,要尽可能的在教学中有所体现。2)数学是一门知识连续性很强的学科,工科数学的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上要体现现代化,并不是要丢弃传统的数学知识,相反更要注意每门数学基础知识应当在内容上、观点上、语言上要为后续现代化的课程做好准备,而不是简单地取消基础的数学知识,直接把后续课程的内容前移。3)由于数学特有的学科特点,使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成了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数学的逻辑推理是通过数学论证来实现的,它是工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过程中感觉最困难的地方,但是这也正是学生学到最多东西的地方,如何解决这对矛盾一直是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话题。

3基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实践

工科数学教学内容多,教学难度大,教学时间紧,如何在课时受限的情况下,恰当地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工科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准确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和掌握新知识,并善于分析、研究和探讨新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新形势下工科数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挑战。

工科专业开设高等数学课程不仅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更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但是如何正确理解逻辑思维的实质,如何在课程中融入逻辑思维的培养,如何保证课程目标完成,教师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水平就成为了关键。为了保证工科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建议教师首先要深刻认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摆脱过去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认识,以工科数学教学内容的基本问题为导向,通过教师讲解,师生互动,通过习题课强化对学科基本概念、定理推导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针对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3.1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根据各国课程教学目标的演变过程:记忆现成的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说塑造完满人格,这就是说,对于工科数学第一步课程教学要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式下进行知识的传授;第二步教师针对在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等多种形式,有所选择的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课程中能够体现逻辑思维的知识要亲自板书,通过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向学生呈现数学论证的具体步骤,达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3.2经心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要重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凭口头说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所学课程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过程中来的。为此,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按照教学大纲,归纳出知识单元,然后整理出涉及逻辑推理过程的知识,并且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向学生提出思考点,将知识传授转变为基于知识的思维传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达到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师生互动环节,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提问、思考、讨论,鼓励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求解方法。这些都需要教师事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要放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上。

3.3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平台,强化课后思维练习

课后练习,巩固思维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通过习题练习达到巩固知识,培养逻辑思维的目的外,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的今天,多种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丰富的辅助教学资源。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在课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通过访问这些共享资源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积极开设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相关的实验课程

目前的工科数学课堂主要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PPT的呈现和口头的讲解进行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为工科专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事实上工科数学在这方面做的还比较少。为此,结合计算机技术,通过开设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实验课程,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同时,基于实验课程的特点,教师在开设时要设计出体现逻辑思维能力的典型题目。

4结论

总之,在工科数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的将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融入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通过思维方法的训练,促进课程知识内容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推进工科数学的教学改革。但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的工科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永凤.高等数学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大学数学,2009,10,25(5).

[2]王龙.论课程教学中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158-161.

[3]朱鸣华,赵铭伟,赵晶,林鸿飞.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3):33-35.

如何体现逻辑思维能力范文2

【关键词】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3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改革也逐步深化,立足近几年的地理高考,其考试形式与内容不断创新,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面对灵活多变的地理高考题型,考生失分较多,如何解决考生这方面的困境呢?古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直接给考生提供结果更有意义,也更能有效地帮助考生应对变幻莫测的地理高考题型。逻辑思维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新课程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本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有条理、准确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应贯穿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从常态课的课前准备、实施过程到课后的巩固、落实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理念设计入每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地理思想、提高能力。

一、设计能够调动学生逻辑思维的导学案

与传统的教案相比,导学案要求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为依据,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改变了过去以“教”为主导的单一被动、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导学案的特点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能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地理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由“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判断推理”等共同构成。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中,除了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概括、总结知识点外,还应注意设计环节让学生学会判断、推理、演绎,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索,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知识结构、问题难易设计要有层次性、有递进性,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顺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从“我是怎么样想的”、“我为什么这样想”、“我还想到了什么”“我能否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感悟”等思索过程中逐步推进。

例如,在三圈环流知识点中,讲解不同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天气状况时,在导学案中,可以先给学生加以提示,让学生自主分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哪类气压带、风带容易带来降水,哪类气压带、风带不易带来降水,对于学生在后面章节中,通过学习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其气候特征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课堂学习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组织

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真理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在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诱导,让学生进行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调整和矫正,逐步学会排除各种干扰和暗示,控制信息量,提高思维活动的效果和速度,让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中概括出原理性的东西。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环节举出一些贴切生活的实例,一些比较感性的东西以及生动形象的图片,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大脑细胞,又有利于学生将这些感性的实例与理性的知识结合起来,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与结合,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由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并且要及时关注学生反馈的实际效果,纠正学生思维上的认知错误,以此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概念。

比如,教学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时,在课本中的“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这幅图中,洋流分布在全球多个海域,包含不同性质、名称。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自行观察图,总结洋流分布规律,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大部分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落实学习任务。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有效地指导,以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步完成学习任务,化繁为简。首先,教师先要求学生观察北半球太平洋中低海区和中高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来;其次,教师再要求学生观察北半球大西洋中低海区和中高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来;再次,让学生比较北半球两个大洋洋流分布状况,找出其中的规律。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画南半球的洋流分布。最后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并画出洋流模式图,用洋流模式图解释印度洋的实际洋流,引发学生质疑,激励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思考的能力。

三、设计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实效习题

除了在课堂学习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后地理习题的巩固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具备地理思想是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之一,地理思想是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地理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多指导学生采用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去解答地理问题,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地理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所以,课堂习题的选择不在于量多,而贵在精、有效性、针对性;习题的讲解侧重点不在于检验学生的正确率,而是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及规律,让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习到了地理知识,而是能够对学到的东西举一反三地应用,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在地理教学环节,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地理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2014年福建地理高考卷中的客观题9~10,典型地体现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图5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

A.气温分布 B.降水分布 C.地势起伏 D.洋流分布

第9题,从题干以及图中信息分析,此图为以赤道为轴左右对称点为同一地点,不同月份的风向风速图。通过读图,对比分析,①地7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

10m/s,图中相对应,1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5m/s~10m/s;②地7月份的风向为东风,风速为5m/s,1月份风向为西风,风速10m/s~15m/s;③地7月份的风向为东风,风速0~5m/s,1月份为西风,风速为0;④地7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15m/s~20m/s,1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20m/s;通过对四地不同月份风速、风向的概括、对比,可知答案为B选项。

第10题,从抽象、概括出图中北纬中、低纬地区的风向,归纳得出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图,通过演绎、推导,得出洋流分布模式图。

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循序渐进、贯穿于中学地理教学始终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如何体现逻辑思维能力范文3

关键词:语文 思维学 教学实践

语文思维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改变“中国式思维”。中国式思维并非与逻辑思维绝缘,著名学者李约瑟在提出“李约瑟难题”的同时,认为中国人一方面缺乏对于形式逻辑思维,另一方面擅长辩证逻辑思维。中国式“曲线型思维”也有汉语本身的特点。基于此,在发展语文思维学过程中,要针对中国式思维的特点,巩固中国思维内涵的优良辩证思维传统,贯穿于语文学科各方面发展过程中。要在树立大逻辑观,全面吸纳逻辑思维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原则下,特别注重对于形式逻辑的引入,这样才能有效为中国式思维补缺,从而消除思维短板,实现全面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

在新课改语境下,应如何发展语文思维学呢?

首先,要合理利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作用。追溯我国的高考制度,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如今的高考除了担负着选拔人才的重任,还承担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至于高考所牵涉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就更赋予其严谨、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高考的命题趋向不仅是一线教学的“指挥棒”,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当代的人才观,价值观。

高考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逐渐重视,无论在考纲变化还是在命题实绩上都卓有成效。但这一努力还没有形成一股改革创新的潮流,仍然是少数而且不稳定的一些题目上的变化。这也是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学界一直在提倡但很少付诸实际教学的的原因之一。只有从高考命题上逐渐加大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才能使语文思维学不仅止步于理论上的探讨,而是真正为教师一线教学所需要,为学生实际学习所需要,从而形成语文思维学进步的不竭动力。

其次,思维教学要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语文思维学不是一种独立的新学科,而是一门针对语文学科的辅逻辑学习板块,是普及逻辑学这一社会任务在语文学科的具体体现。近几年,在上海一些中学开展了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旨的SDP(Cambridge Skills Development Program)课程,采用选修课的形式,多由外教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SDP课程的一些经验是可以为语文思维学借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授语文思维学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采用选修课的形式,由受过相关培训的教师进行授课,也许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

最后,要加强师资教材的配备。要促进语文思维学形成常态化学习,相关的配套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逻辑学与语文教材曾有过短暂的“缘分”,改革开放初期高中语文课本中曾专门开设《逻辑知识短文》的栏目,是当时“语修逻”三位一体语文传统的体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形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这其中有高考指挥棒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启示我们,语文思维学要“应情应景”地走进日常教学,就不能只寻求与教材的直接结合。笔者认为开辟独立的自成系统、自设层次、有针对性的配套教材。

同时此外,有学者指出《逻辑知识短文》“短命”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师资,当时的一线老师普遍缺乏教授逻辑知识的基本知识和相关能力。因此发展语文思维学还需要加大投入,从教材和师资两方面去奠定其基础。

如何体现逻辑思维能力范文4

冯丽亚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江苏  常州  213100)  

 

摘  要:在语文学习中,高中学生因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已影响到阅读与表达的质量,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一、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第二、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关键词: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语言理解

目前上海正使用的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的三种语文教材中,只有一期课改的S版教材编排了十九项逻辑知识要点,虽略嫌简单,但为能在高中语文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训练提供了方便。我们在使用的一期课改H版语文教材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意将分散在S版语文教材各册中的十九项逻辑知识要点汇集起来,作为逻辑思维训练的教材印发给学生,通过专门安排课时教授和日常授课时的补充,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一、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汉代扬雄,因著文章垂世,而不善说话;唐朝李善,以讲《文选》留名,却不擅作文。他们或许已掌握有关知识,但肯定缺乏相应的训练,以至说写不能两全,造成缺憾。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似乎是两码事,实际都是将语言组织起来表达思想感情。语言是按一定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要能说会写,就操作层面而言,除了语言学方面的技能外,就要掌握一定的逻辑学方面的能力,主要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知识在语言的表达中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记叙性文章的写作,着重记叙人物的命运、事情的过程,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重在剖析事理、说明情况,主要运用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准确简练,有说服力。无论是记叙文或论说文,都应有明确的主旨,并围绕主旨组织材料由词生句,积句成篇,做到脉络分明,语意清晰,令人看得明白。审题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环节。命题作文的题目如果是概念性的,那么概念要确定,不能违反同一律。我们从逻辑角度专门对审题进行了探讨。

立意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环节。立意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读者便是主旨,虽然这两者不尽然一致,这里且不作探讨。立意(有的题目就体现了立意)往往是判断,不完整的推理不多。记叙性文章即使是主题先行,有时也会看不出所立之“意”是否违反逻辑,因为这类文章意在写个别的人、偶然的事,只要作者不出来说理或说理概括得正确即可。但学生常在升华主题的习惯驱使下,学《伊索寓言》做法,为自己的记叙内容说理,弄不好会出逻辑问题。议论性文章任务就是说理的,出逻辑问题的情况要多。如将 “勤奋出天才”作为文章的“意”。根据逻辑判断原理,“勤奋”是“天才”的必要条件,但一些学生常会误将“勤奋”当作“天才”的充分条件,甚至当作充要条件。那么,许多“勤奋”者而不能成为“天才”,便无法作解释了。在这样的虚假的违反逻辑的说理中,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勤奋”的真正涵义,一方面会滋长了说假话的习惯,一方面会形成放弃“勤奋”的意念。在立意上有这样的问题,在文章的行文时也有这样问题。我们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大量类似问题,S版语文教材的逻辑知识没有涉及充分、必要和充要条件的三种判断,在数学中作为数理逻辑学生曾学到过,却无法移用到语文学习中来,我们在作文讲评中数次作了这方面的讲解和分析。

议论文的归纳和演绎两种论证方法就是两种逻辑推理形式。在实践中,完全归纳法很少用,在议论文的论证时更少用,而经常用的是简单枚举推理。但运用枚举归纳如果选用材料不妥,极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蛮横之理。因此,在材料准备上要选择各类有代表性的尽可能多的材料,然后再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几个材料进入文章。演绎推理在使用时,最多的是三段论。学生在学过三段论知识后,深有感触地认为,原来我们经常在使用三段论。事实上,无论是学过还是没学过逻辑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三段论说理,只是更多用的是省略形式。懂得三段论概念、公理、规则和规则可以更自觉地掌握说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二、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读《孟子》会被其雄辩所折服,孟轲生活在战国时代,逻辑学还没成为一种系统的学问,但用形式逻辑知识分析,正是其逻辑思维的语言体现了强大的论辩力。无论是议论性、说明性还是记叙性文章,要真正读懂,不仅需要语言学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逻辑知识。

如何体现逻辑思维能力范文5

一、思维能力的含义及内容

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和整个智慧的核心,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指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

思维能力构成了智慧的核心,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智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便无法形成智慧。因此,无论是获得“活的知识”,还是将知识进一步发展为智慧,一个人都必须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从2016年高考全国Ⅲ卷语文试题看思维能力的考查

本文主要从全国Ⅲ卷语文阅读题和语言文字运用题来分析高考语文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一)考查思维能力的题型

1.阅读题中论述类文章继续加大对考生思维能力考查的力度。阅读能力在《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主要分为“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考查考生阅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时应具备的理解能力、分析解剖能力、归纳整理能力、综合推断能力。从考查内容来看,今年的试题没有明确标识答题的信息区域,也没有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简单比对,而是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准确理解文意,侧重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

2.语言文字运用题注重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语言文字运用题重点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2015年相比,今年的第13―15题是选择题,考查内容稳中有变,如成语题由考查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到单个成语的运用,语句衔接题由辨析不同句式到虚词的辨析运用。第16、17题颇有新意,删除了连续多年不变的仿写语句题和句式变换题,保留了补写语句的句子衔接题,新增了图文转换题。句子衔接题要求“逻辑严密”,较过去“语意连贯”的指向更加明确,要求更高,侧重考查考生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准确表达的能力,设题综合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3.注重比较阅读,加大了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例如,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第11(4)题:“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题目要求考生对两种态度做出选择并根据具体的事件进行探究性分析,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能力、思辨能力和对社会的洞察力。而2015年全国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第11(4)题“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同样是考查考生综合探究能力、比较分析能力。由此可见,今年的试题在考查考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延续性。

古代诗歌阅读的两道小题皆为比较鉴赏题。一是比较分析两句诗的表达效果,如“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二是比较鉴赏诗歌的情感基调,如“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前者难度较小,可以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去分析;后者是课内外诗歌比较鉴赏,难度较大。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考题更注重考查考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加了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二)考生答题实况分析及思维能力考查的特点

1.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力求“读懂”,培养系统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提炼观点,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注意文章前后、上下的联系,兼顾各方又不忽视细节,做到整体与局部相结合,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这是系统思维的重要体现。

语言文字运用题第16小题: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以来,除了载人航天飞行器会回收之外,其他上天的人造物体陆续被遗弃在太空中,①。太空垃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比如厄瓜多尔的一颗卫星升空后不到一个月,就与太空中的火箭残骸相撞而报废。这种威胁不仅仅发生在太空,甚至地球上的人类生活也会②。因此,③,应是人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此题的考点为表达准确、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级。解答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整体阅读文本,从大处着眼,读懂语段的大意,把握核心话题。只有话题统一,表述才会合乎事理、合乎语境。其次,考生要注意题目中“逻辑严密”的要求,它指的是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够衔接得上,并且句意连贯、脉络清晰,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解答时,考生要依据上下文的提示语和相关信息,分析得出其内在逻辑关系,这样就不难找到合适的补写语句了。

实际上,这段文字说的是太空垃圾问题,中心话题是“太空垃圾”,文段共有5句话:第一句讲的是太空垃圾的形成;第二、三句举例说明太空垃圾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第四句说的是太空垃圾威胁人类生活;第五句说明如何清理太空垃圾,按照“形成―危害―怎么办”的思路安排语段层次。考生依据语段结构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不难得出答案:①都变成了太空垃圾;②受到太空垃圾的影响;③如何清理太空垃圾。

考生在做这道题时丢分的原因主要有几个:一是抓不到语段的中心话题,如有的考生在①处填写的是“就会坠入地球内”“使太空遭受迫害”“严重污染太空环境”等。二是没有弄清楚句子间的语义关系、逻辑关系,如有的考生在②处填写的是“出现在周边的环境里”“遇到火箭残骸相撞的危害”“因车祸导致汽车报废”等,上下文语意不衔接。三是话题不统一,以③处为例,有的考生节外生枝,在③处填写的是“太空垃圾的清洁卫生及保护意识”“解决太空垃圾与生产垃圾”,有的考生则转移话题,在③处填写的是“报废物品回收保护环境”“如何清理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回收太空的卫星”等。

语言文字运用题第15小题,考查的是语句衔接的连贯性,也是考查考生的系统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题目不再是常见的多个句子排序的形式,更与2015年全国Ⅱ卷中出现的从语意相同但句式结构各异的四个句子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句这种题型不同,而是要求选择恰当的虚词(关联词)填空。较之排序题,此题难度加大,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考查力度较过去有所加强。

关于语言连贯题的考查,无论是论述性文章还是说明性语段,考生在做题时都要先把握语段的主旨与中心,再厘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句子前后语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运用逻辑意义解析法,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行文结构之前后是否照应,这是解答句子衔接题的一个“杀手锏”。因此,教师在做备考指导时应进行适当的补充,加大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2.注重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培养综合分析思维能力。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简言之,综合法就是“由因导果”,由已知条件推导出结果的方法;分析法正好相反,即“由果溯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少不了分析和综合,二者相互依存:没有分析,认识便无法深入,而没有综合,认识便无法提高。

下面,笔者以现代文阅读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3题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第1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语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原题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是选项C。

题干表述为:“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文中与此相关的信息在第2段。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在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原文“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表明王国维并非讲不该疑古,而是讲过分疑古;后句也不能断章取义曲解为“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且前后句子不构成“如果……就……”的假设关系。可见,C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属于曲解原意、不符合逻辑。本题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句意,注意句子间语义及逻辑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难度。

第3题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及推断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原题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是选项B。

题干表述如下:“‘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之所以……是因为……”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推断。题干讲的是“五四”之前未被广泛使用,原文却说“五四”之后解开死结而被广泛使用,这里需要进行反推。整体理解第三段的大意,得出“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的原因是:一,没有分而治之;二,没有将神话传说中的历史成分用来证史或补史,而题干却归结为“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这在原文中无从推断,是一个障眼法,属于因果不当。考生误选最多的是选项C,“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的艺术表现手法差异并不重要”在原文中没有相应的表述,需要综合理解原文特别是第四段,才能推导出结果。本题难度较大,考生必须整体理解原文并进行适当地推断,方能排除干扰因素。

此外,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中第12(1)题的选项A表述为:“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思想。”解题时运用“由果溯因”分析法,与原文进行对照,便能很快得出答案。

3.注重“图表―思维―文字”信息转换能力的考查,培养聚合抽象思维。聚合抽象思维是指先对感知材料有个总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一个理性成果。将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笔者以语言文字运用题第17题为例进行说明。

下面是某高中举办迎新生晚会的构思框架(见图1),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考查考生用简明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题目要求就某高中举办迎新生晚会的构思框架做一个阐释,实际上是将思维导图转换成文字,是对语言文字实用功能的考查。思维导图在2014年高考中就出现过,考生只要把握解题规律,难度并不大。

首先,考生需要整体观察图形,厘清图中各单元的层级(图示为两大层级),看清楚图形由哪些要素构成,明确各层级内各单元哪些是程序单元(通知动员、演出、评奖是程序单元)、哪些是内容单元(演出包含3项要求),厘清各层级单元之间的顺序。其次,考生要将这些信息按照内在逻辑关系(事理、时间、空间等),依次进行说明,简明连贯地进行表述,形成文字。参考答案示例:本次迎新生晚会由高二、高三同学排练演出节目,节目内容以反映中学生学习生活为主,形式不限。要提前通知各年级并动员相关同学积极参加,演出后进行评奖。

错误举隅:例1.迎新晚会的参演人员有高二、高三学生,演出内容以学习生活为主,形式不限,请大家相互通知动员到现场观看演出,最终晚会还会有评奖活动。例2.我们即将升入高二高三,请为新生举办迎新晚会,我们可以将你想要的内容表演出来,形式不限,选好参演人员,还有评奖老师,尽量做到学习和生活一起综合,迎新晚会要通知动员演出。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几个:一是陈述对象(中心话题)不清,如例1中的表述对象为“参演人员”,游离了“迎新生晚会”这个中心话题;二是对中心话题理解不当,如将整个活动理解为是某一个晚上演出的3个环节“通知动员―演出―评奖”,或是例1中的“请大家相互通知动员到现场观看演出”,这都是错误的理解;三是各环节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和规范的表述形式。考生采用总分关系、事理关系、时间顺序、多种结合(如参考答案是事理与时间顺序结合)等形式来表述,均可体现出条理性,但有的考生没能将构图要素的内在联系发掘出来,表述时较为混乱。

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广西)的图文转换题是:“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这也属于图(表)文转换题,体现了课标卷与大纲卷在思维能力考查方面的承接性。

综上所述,考生在做图(表)文转换题时,关键在于学会整体解读图表的构成,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它们所表示的含义,借助对应的图像(印迹)、结果(表值)的变化来推断其意向,揣摩图表的意义,揭示图表的实质,给图表下结论。这种题型侧重考查考生正确表达逻辑语义关系的能力,对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语文教学与高三备考建议

(一)加强有效阅读,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阅读能力是一种竞争力,信息获取能力也是一种竞争力,在碎片化信息时代,加强有效阅读是时展的要求。这两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中论述类文章的选文偏向社会科学类文章,倾向于介绍文化艺术类相关热点知识,目的是考查考生“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考生阅读这类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具有将信息与文字相互转化的能力,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信息素养。

(二)注重整体阅读,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高中课改衔接

如何体现逻辑思维能力范文6

关键词:中西合璧;现代建筑设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

一、引言

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设计门类,在特定的环境及空间内,运用建筑设计中既定的艺术语言来营造出整个建筑的空间感与通透感,从而使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这就需要建筑设计者本人运用理性的逻辑思维去思考整个建筑设计方案的诸多方面。建筑设计的基础是建筑设计者的逻辑思维能力,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提高建筑物的空间美感。然而,当建筑作品需要更深层次的含义来体现其艺术价值时,建筑设计者就要具备感性的形象思维能力去创造出打破常规的建筑设计作品。逻辑思维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工具,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建筑设计要求设计师善于思考,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充分考虑建筑设计过程的诸多因素。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表现为头脑中的想象与假设。在建筑设计领域占据很大的比重,建筑设计师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产生灵感,发挥想象力都要依靠形象思维来完成。

二、建筑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互关系

(一)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抽象的逻辑思维是形象思维具体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这样形象思维才会出现,艺术设计的灵感也会应运而生。日本风声剧院观众厅的创作过程说明了创作过程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如何互相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所以,设计师对捕获的信息分析研究时绝不是单纯地进行抽象的推理,逻辑和形象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建筑设计师应努力寻求感性和理性的最佳结合,从而设计出满足受众的产品。

(二)逻辑思维的三种命题与形象思维的艺术性和独特性

一件建筑设计作品是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适应性与受众的接受度,它既具有商业价值,也是建筑设计师呕心沥血的一件艺术作品。由于受到某种需求的局限性和驱动性,必须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对诸多因素做出合理的推论,从而达到受众需求的统一。如一把椅子的设计首先要通过逻辑思维推论出应该设计出一种有多支撑体的造物;再推导出了需要一种符合人体工学的承重面支撑体,从而进一步使推论走向对造型和色彩以及心理因素的思考中去。这种三阶段命题的逻辑推论最终结果必然会要求一种实用性、功能性和文化内涵性的产品。由此,建筑设计作品的核心就是创造与想象,即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对建筑物艺术性、独特性的设计与完成。建筑设计师发挥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将整理归纳好的理性因素转换为感性因素,从而生成感性素材。形象思维是人的情感力量和形式意志的外在体现。

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赫尔佐格、德梅隆与国家体育场

国家体育场(鸟巢2008)的整体结构形式以孕育生命的鸟“巢”作为雏形,象征着人类对美好未来世界的憧憬和遐想。赫尔佐格、德梅隆(1950;1950)等建筑师把国家体育场主体钢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筑设计师需要稳固的地基来支撑国家体育场这项弘大的建筑物。考虑到普通桩基无法提供稳固的支撑,地基工程师决定采用在桩里面埋上压浆管再灌注水泥的沉降发以加固周围的土壤,从而大大增加了地基的强度。这也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将一个特色鲜明的建筑物设计转换为实际的项目工程,调动所有建筑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的逻辑思维来完成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非凡庞大建筑。接着,在整个外观图设计完成后发现鸟巢的设计为镂空式设计,满足建筑物的稳定性的合金钢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师需要理性思考的结果,是通过工程师的设计经验、理论知识和实地考察调研后的逻辑思维的具体体现。在逻辑思维领域,颇为重要的一项设计便是经费预算。由于国家体育场设计用到的钢架材料的价格十分不菲,如何缩减费用又不会影响鸟巢的外观便成了设计中的一大难题。金属管构架之间距离为3米,形成跨度达48米的没有任何支撑的自由空间,创造出巨大的可供受众展览和表演的通用室内空间。设计修改的鸟巢取消了开合屋顶(图略),采用中空屋顶大大缩减成本费用就是运用新的理性思维创造新形象的实际案例,也反映出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典范。可以看出,国家体育场的设计正是建筑设计师的理性思考结晶,反映出建筑物设计中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它能够帮助建筑设计师让设计变为满足社会需求的有价值的建筑作品。

(二)伦佐•皮亚诺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伦佐•皮亚诺,1937)的最大特点体现在暴露的钢架结构形式以及复杂多变的管线。建筑完工后,引起极端了的争议,由于违背了巴黎的传统建筑风格,完工后的建筑曾招致许多巴黎市民反对而无法接受,但也受到许多大众文化艺术家的大力支持。被巴黎人民戏称为“市中心的炼油厂”。但我们认为这种建筑隶属于“高技派”的风格。可以看出这些外露复杂而多变管线的色彩(蓝色的空调管路、绿色的水管、黄色的电力管路和红色的自动扶梯)是有一定的规则序列的排列。伦佐•皮亚诺在“蓬皮杜中心”的设计思路上采用了门格林豪森发明的由标准构件等组成的“MERO”结构系统,形成跨度达48米的没有任何支撑的自由空间,为受众提供了展览和表演的空间。考虑到建筑物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利用理性思维最大程度节约建筑物的空间占用,让受众能够更加自由地享受博物馆内部的艺术气息。手稿中考虑到声音在建筑物中的混响等,效果设计师与声学工程师进行了多次探讨,也反映出了建筑物设计与声学之间的逻辑关系。皮亚诺运用逻辑思维中的人机互动来实现建筑物对于人的求异和猎奇心理,同时又是通过理性思维来满足形象思维的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四、结语

我们在建筑设计艺术中应该借助人类的逻辑和形象思维寻求感性和理性思维的结合点,才能体现出建筑设计既严谨、理性,又轻松、活泼和丰富的双重性。只有将逻辑和形象思维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在建筑艺术设计中体现它们独具特色的一面。因为建筑设计中人们首先是对获取的信息要素以形象思维的模式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再进行逻辑推理假设,从而形成建筑设计者各种信息的交融。逻辑和形象思维在艺术设计中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只有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设计出符合受众的理想产品。

参考文献:

[1]赵亚,钟意.中西合璧的近代天津建筑环境设计及现代启示[J].规划与设计,2016(10).

[2]张伟毅.艺术设计心理学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6(20).

[3]尹雪娇,向馗.关于城市建筑环境设计的思考[J].现代装饰(理论),2015(3).

[4]赵晨梅.谈古为今用的建筑环境设计观[J].山西建筑,2013(13).